科里奥兰纳斯,似乎是用一种清高者的视角,来审视命运。
当然,主角马修斯被当做了体验这一切的替身。
在清高的人眼中,世界上超过九成的人都是愚民,他们的意见对自己毫无价值,这和中二病以及真文艺很类似。
而这中思维并非是对其本身带来最大伤害的事实。
更重要的是,他会毫无忌惮地说出“bid them wash their faces and keep their teeth clean”。
这样一句实话,毫无争议地使他将自己置于大部分人的对立面。
清高的人还有另一项特征,不屑于表达自己的思想,即使为了别人伤痕累累,也会在心底将其描述为是自己的个人喜好而已。
所以,清高的人往往最难被他人理解。
清高者一般拥有很强的能力,至少是一种潜力。
然而,对应的,通常他们都是EQ很低的动物。
与其说EQ很低,不如说是在逃避,避免人与人的政治游戏,以及在其中把自己变得流俗,乃至放大自己的弱点。
这一切的特质,给了政客们机会,也注定造成了他自己的悲剧。
这里所说的政客,其实生活在社会的每个角落,每个教室,每间公司,他们以生存为信仰,缺乏高尚的坚守,但善于斗争,机智过人。
正因为如此,自古清高的人,都很难位居高位,即使得到这样的机会,也会重重摔落。
然而,站到原来立场的对立面,却是不易发生的。
因为在此之前,他们往往已然被摁死,或者心灰意冷。
这种情节,可能只是他们心中的一种意淫。
而之后发生的事,他们自然也可以冷静地得出结论:不是痛苦的复仇,就是半途而废后被原先的敌人捏死。
总之,是一条不归路,清高的人少不了这样的虐心历程。
如果你是这样的人,你是要在时间长河下,留下自己独有的标记,哪怕经历种种,还是要流俗于世。
也许,选择后者只能说明,你本不是这样的人。
其实,世间非净土,能力越大痛苦也往往越大。
这样的人,若是想换一种思维去理解命运,去快乐地生存,得出的结论通常也只是江边钓鱼罢了。
残酷的人与人之间的争斗,对于高尚的他们来说,太过微妙,无法和自己的信仰兼得。
这是一个寓言故事,一个以现代为背景的莎士比亚悲剧,就像哈姆雷特一样,费因斯饰演的Coriolanus也可以有各种解读,抛开政治斗争尔虞我诈,我看到的是费因斯的野心和情怀,他既把影片变成自己的舞台肆意的张扬,又把Coriolanus变成神祗劝喻世界,他让Coriolanus承受战火、荣耀、侮辱、叛逆、孤独与死亡,似乎要让Coriolanus为世界的不公不平一力承担,作为献祭,我在为费因斯表演叫好的时候,却又为其刻画的隐喻揪心,而现实悲剧的英雄故事也还在上演……
Adapting a plaly as complex as Coriolanus requires wise counsel, apparently something Fiennes lacked. 本作release时即有人点出一些问题,核心问题是缺乏对于剧本的解读,链接如下。
https://www.nytimes.com/2012/01/22/magazine/revisiting-shakespeares-coriolanus.html除此之外,还有几个比较严重的consequences. 1. The irreconcilible conflict between city-state political logic and the modern day perception of politicsGone are the days when a military man is seen fit to reign. Aye, yes, Caesar fought and Caesar reigned, but the modern politics no longer accomodates a warrior king. Gone are the days of the city-state political logic. Today we view war as increasingly unnecessary because our political reality is better aided with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nd negotiation, as oppose to the ancient Rome reality, which still required a militarist approach to its rule. To convince an audience that a man be nominated consul based on his military achievement - in a modern setting - at best elicits confusion (no, throwing a black dude into the scene does not assuage the mild discomfort that this state reminds one of a militarist Italy, whose most recent manifestation occurred a little over 70 years ago when it was headed by an army man - ave maria). 2. Against the Volsci这场仗打得跟反恐精英一样。
To be fair, at the beginning the Volsci mainly raided the Roman commoners and did not engage in proper warfare with Rome. But one's perception of the war Coriolanus leads, in this picture, is at best an anti-terrorist gig, which is a conscious choice made by Fiennes, which is doubly confusing as in where he wishes this all might go, especially if we ponder the complex facts of anti-terrorism. Bottom line: this perception is not something we as an audience need to understand the play (indeed distracting). 3. What maketh Coriolanus Hiddleston did a far better job than Fiennes in that he knows what it is about. Coriolanus is noble, and Shakespeare did not allow us to sympathize with Coriolanus for no good reason. Unfortuately Fiennes only managed to deliver a garden-variety-military-manish (read: raging simple-headedly) Coriolanus without convincing us his deserved nobility. Notably, pride is not necessarily rage, and to that extent Hiddleston’s interpretation of Coriolanus allows for much room for Coriolanus’ many great qualities to play out. Why, one amuses herself to think it, of course Coriolanus is human and has his fair share of flaws, but without bringing forth his goodness in proper manner the story is immediately dead. Not Putin, no. That man isn't Coriolanus. Big mistake, big.4. Poor coiffure (if any)Men have less choices when it comes to straight-guy fashion, far less when it comes to hairdo. But of course one can avoide the simple mistake of bringing back an Italian militaristic bald guy.
"Democracy is beautiful in theory; in practice it is a fallacy. You in America will see that some day." - MussoliniBut perhaps, after reading a quote or two from Mussolini, one might as well say that Fiennes has outdone us all by capturing what Coriolanus is really about!
看完拉尔夫•费因斯执导的电影《科里奥兰纳斯》,感觉古希腊悲剧又复活了,上豆瓣后才知道这是莎士比亚的同名戏剧,难怪里面台词充满着维多利亚时代的华丽铺陈。
借机拜读了莎翁的《科里奥兰纳斯》,剧中要告诉人们的是:最致命的打击,是信仰变成欺骗;最了解你的人,是你最大的敌人;最高贵的灵魂,众人须把它毁灭。
影片弥漫着尼采哲学气质,不知是不是我的审美与我的知识背景有关。
看到马歇斯作战时我想到了巴顿,这分明是尼采对战争的热切赞美;我不知道尼采有没有读莎士比亚的《科里奥兰纳斯》。
无论在精神上还是身份上,卡厄斯•马歇斯都是天生的贵族,他确实是整个精英文化的纯粹代表,他拥有一切高贵人的品格,他是那么桀骜不驯同时忠诚耿直;他对群氓的蔑视,是在站在宗教圣徒式道德批判上的,同时也站在贵族精英政治立场上的发自内心的鄙视乌合之众。
他对神灵的敬畏、对统治秩序的守护以及对战争的疯狂,侵染着斯巴达人的尚武精神。
古希腊人渴望战斗、鄙视群众、呼唤理性的精神,在马歇斯身上得到完美体现,马歇斯似乎就是尼采所热情呼唤的“超人”,他的精力如大海般充沛,他鄙视大众,对真正的强大的敌人反而发出由衷的赞叹,他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不受人牵制,按照自我的判断来实现自己。
卡厄斯•马歇斯也许历史上的“反动分子”,因为他与当今民主价值观格格不入,对于获得“多数人”同意的民主制度不过是要控制选民情绪,极尽谄媚讨好之能事,事实上,一旦攫取权势就会“弃群众于不顾”,因为从一开始就只需要利用群众高亢情绪,而不是利用正义来实现权力,马歇斯或许深知这一点,他坚定的选择贵族保守统治,不愿意同流合污。
这其中充满了对现代政治的嘲讽和揭露,一群摇摆不定、是非不分的人群会不会把“民主政治”变成无恶不作的“暴民政治”?
打着“人民”旗号的革命,实际上只是几个野心家的无耻勾当,这在无论哪一国历史不是一幕幕的上演吗?
因而影片充满着无可救药的“文化伤感主义”,洁身自好的人们注定要受到污垢,一心为国效忠的军人理所当然不容于世,坚守高贵的操守会被认为是“骄傲的,不合群的”,是人群必须要铲除的“毒瘤”。
一个清高的英雄史诗还不足以构成我喜欢的理由,我之所以说本片是“希腊悲剧精神的复活”,是因为《科里奥兰纳斯》似乎抓住了希腊语境里非常重要的两个私密:“恋母情结”和“同性恋”,二者在希腊文化中代表世界上最高贵、最纯净的情感,因为他们都是天生的、无欲的,是生命意志的体现。
在莎剧中这两种古老的情结已经变得异常微妙,变成了纯粹文化意义上的追思。
马歇斯爱他的妻子,但是妻子只是“静默的好人儿”,儿女柔情不过是他男人世界里的小小点缀,也不能对他施加影响;而他的母亲则有这种能力,马歇斯违心的竞选执政官,并最终放弃怨恨,都是对母亲意志的屈服,骨子里深刻“俄底浦斯情结”让他的命运充满悲剧性。
而在精神世界里真正平视马歇斯的只是奥菲狄乌斯,他们惺惺相惜,他们战斗时,充满仇恨和杀戮,绝不手下留情;他们合作时,彼此欣赏和接纳;他们都是世间罕有的一流人物,也正因为如此,他们的争斗超越了狭隘的民族斗争,而变成两个英雄光明磊落的斗争。
影片的最后,奥菲狄乌斯将马歇斯揽在怀里,温柔的像情人拥抱一样,而这阻止不了他愤怒的匕首捅向马歇斯的胸口,在他死在自己的怀里的一刹那,奥菲狄乌斯无比沉痛的亲吻马歇斯的面颊•••••••。
马歇斯悲剧在于他不肯向世俗低头,他的死是自我选择的,他不会死在罗马而死在了安息城,因为罗马遗弃了他,他也背叛了罗马,安息城却是他战斗过的地方;他不屑于死在一场琐小的战争中,他要死于他佩服的奥菲狄乌斯之手。
他用他的死证明他的战斗和不屈•••••••
拉尔夫费因斯的导演处女作【克里奥兰纳斯】从第一条字幕"故事发生在一个自称为罗马之地“开始,就注定是一部死板的莎剧改编电影。
虽然将莎剧搬到现代,有着费因斯借古喻今的良苦用心。
但毫不动脑子的照单全收,却让本片成为了毫无载体的空中楼阁。
不仅罗马这个地名用在虚构的中东小国之上本就不伦不类,剧中诸位穿越到现代的人物也异常格格不入。
克里奥兰纳斯这位冷兵器时代战无不胜的大将军,到这如今这个枪炮横飞的年代,也因为那把没有气势的匕首,失去了应有的英雄气概。
虽然莎士比亚充满比喻的台词,让克里奥兰纳斯成了不折不扣的演说家,但费因斯那如同机器般的大量念白,更有着唱戏般的荒诞质感(也许谱个曲做成后现代激情版效果会更好 )。
难怪在柏林首映式,引发群众纷纷笑场。
费因斯说,想靠本片展现复杂的世界局势。
但事实上他所借鉴的政治观点,却古旧的可笑。
当选总统靠的是放下面子展示刀疤,再吼几嗓子的分贝数;阻止战争也只需老母亲声泪俱下的几句控诉。
虽然莎剧原著在那里,难以随意改动,但树挪死,人挪活。
费因斯非要把死脑筋当成行为艺术,也实在是太傻太天真。
当故事的最根本设定都立不起来,谈什么命运悲剧都只能是导演自己的悲剧。
仅仅是搞一些别扭的设定费因斯还嫌不够,非要在摄影和全片风格上再追求一下【拆弹部队】的粗糙写实主义。
虽然本片由当代晃动摄影大师巴里埃克劳德掌镜(【绿区】、【拆弹部队】),但费因斯显然并不知道自己想要如何的画面。
全片在固定机位特写正反打和手持移动之间来回切换,仿佛刚让你进入情绪,便逼你走出故事。
再关注一下风格形式,为本片的突兀形式又增加了一笔浓墨重彩。
贪多嚼不烂,有欠缺点胆识,费因斯的处女作也只能借中东的壳生了莎士比亚的蛋。
也许老戏骨瓦妮莎雷德格瑞夫的精准表演还值得一看,但她显然每当自己在演电影,估计早已神游回了戏剧舞台。
去年俯仰皆是演了七部电影的杰西卡查斯坦,在本片中也仅仅打了次华丽丽的酱油。
而费因斯想靠本片自比当代劳伦斯奥利弗,还差远了呢。
本片是著名演员拉尔夫·费因斯的导演处女作。
改编自莎翁的著名同名戏剧。
费因斯把影片的背景搬到了现代,但是仍然使用了莎翁在1607年所创作的那些对白和所有人物姓名。
借古喻今,手法很好,但那台词也放到现代,听几句有新鲜感,通篇如此,确实让人有些头疼,再加上缓慢的节奏,两个小时多少显得有点漫长了。。。
有点穿越1.拉尔夫是演战神最像的了2.相信他演这个角色的时候绝对兴奋死了3.傲慢和骄傲原来是罪4.莎士比亚的对白一定要念出来才有魅力5.老娘的逆袭才是无可抵御的……6.我曾经如此挚爱我的妻子,但我现在用我的手臂环绕你,我的心跳比我的新婚之夜更激烈。
ORZ,ORZ,不解释,你懂的,所以其他缺陷都省略了。
如果你喜欢伏地魔,如果你喜欢斯巴达,那么你可以看这个影片,如果你喜欢莎士比亚 你也可以看这部影片,如果你没有DVD版本的话或者没有良好的英语基础,还是不要看了,不然根本理解不了,就像我看出了是经典,但是还是理解不了,台词毁了我,不是不好是我根本听不懂,郁闷,不过主角演的出彩,被放逐时候我都想冲上去一顿胖揍那些政客,还有主角光环把那两个民主斗士都掩盖了,我恨他俩
看完了这部根据莎士比亚作品改编的《科利奥兰纳斯》,还可以,架空历史,把莎神的作品搬到现代社会的想法不错,只是原汁原味的舞台剧对白和现代战争场景总是显得很突兀,别扭的很,给四星,多一星给杰拉德巴特勒和拉尔夫费因斯的舞台剧功底,表演张弛有度!
愚蠢的暴民啊,永远只能做统治者手中的棋子,被牵着鼻子走,最容易被煽动和误导,成为权谋争斗下的牺牲品!
可怜的英雄啊,为国征战,伤痕累累,拿命守护着那一群愚蠢至极的家伙,最后却被暴民们送上断头台,身首异处,不得善终!
该片改编自莎士比亚的同名悲剧,讲述了一位被放逐的将军为一雪前耻,联合以前的敌人带领军队杀回罗马的故事!
《科利奥兰纳斯》是莎士比亚晚年的一出可与四大悲剧相媲美的古罗马历史悲剧。
影片根据莎士比亚戏剧改编,原作讲述罗马贵族马修斯因为在“科里奥里”城立下军功而获得了“科里奥兰纳斯”大将军的封号,并且成为罗马执政官候选人,但是他拒绝当众展示他在战争中留下的伤疤以获取罗马平民的支持,于是两个护民官宣称他为“叛徒”,并将其放逐。
马修斯一怒之下投奔伏尔斯人,并且与自己的宿敌奥菲迪阿斯合攻罗马。
他在罗马的朋友和战友无法阻止他。
最后,他的母亲说服了他放弃进攻,但他自己却被奥菲迪阿斯杀害。
本片由拉尔夫·费因斯自导自演,将莎翁笔下的古罗马悲剧故事搬到现代的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演绎。
莎翁笔下的《科利奥兰纳斯》引据史实记载1579年译出的古希腊传记作家普鲁塔克(Plutarch)之《希腊罗马名人并置列传》,描述的是公元前5世纪罗马共和国时期,将军卡厄斯·马歇斯的一段传奇故事。
莎翁将其原型引入自己的作品中,按时代精神,予以改造,寄托腹心。
这是一部反映人性弱点的悲剧,将军卡厄斯·马歇斯因刚愎自用自尊心过强被民众所弃,投靠敌营又被母亲所难,最终落得被杀的下场。
电影将莎翁笔下关于心理和人性的描写放大,并以今托古,将故事设定在现在的贝尔格莱德。
电影包裹着现代的虚壳,内里却仍是莎士比亚的核心,人物的对白皆为古英语。
可以解读的几点如下:1:孤胆英雄的刚烈心性。
电影开场即用媒体和民众的言辞让我们以为卡厄斯·马歇斯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全民公敌,他暴戾成性、傲气十足。
事实上,卡厄斯·马歇斯的确是一个英雄,他带兵有方,骁勇善战,是一位值得尊敬的将军。
然而正是他刚直的性格,被玩弄政治手腕的他人利用,媒体和舆论则变本加厉,愚弄民众对其恨之入骨。
2: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莎翁从《亨利六世》到《科利奥兰纳斯》,对民众有一个渐趋理性同情的发展过程,对于民众“可以覆舟”的力量也开始有所认识。
卡厄斯·马歇斯未得民心,电影的开场即点出。
民众因食物危机,发动各种骚乱。
有一场民众和警察对峙的骚乱镇压场面,卡厄斯·马歇斯出来试图化解矛盾,却被群众横眉冷对千夫所指。
英雄失去了立足的土壤,便毫无价值可言。
正因为此,卡厄斯·马歇斯才走上了叛变的道路,这为他的悲剧命运奠定了基础。
3:母亲如罗马的化身。
母亲伏伦妮娅更多的是罗马的化身,她有着古希腊斯巴达式的信念(斯巴达系古希腊城邦名,其民风以简朴、刻苦、苛严、黩武等特点传诸后世)早年驱遣儿子上战场,嗜军功如命,训喻空房怨妇似的子媳,电影中的那幕:“我要是有十二个儿子,我会希望十一个儿子都战死沙场,都不愿一个苟活于家中”,说明马歇斯的母亲对儿子的军人式的教育,如罗马和祖国一样让马歇斯重负在身。
电影其后的绶军礼以及母亲给儿子包扎伤口的一幕,更是点明了母子之间的微妙关系,心理学的崛起一度使科利奥兰纳斯成为继汉姆雷特之后的又一个“恋母情结”主人公。
此外,莎氏本人的母亲死于1608或1609年,这或许也是导致剧作家戮力以艺术形式表达母子关系的因素之一。
4:现代政治图景的隐喻。
电影很好地还原了原著中的人物并引入了现代的意义。
西装革履罗马护民官,吐口水的女群众代表,老谋深算捭阖纵横的执政官,都在现代戏码中有了新的意义,科里奥兰纳斯被母亲鼓动参与竞选,可他不愿玩政治游戏,亦不愿投身于那些为赢得席位而必须的社交应酬和宣传事物当中。
他的竞选行动几乎立刻被他的政敌所破坏,选举以失败告终,科利奥兰纳斯也惨遭放逐。
电影无疑是对现代政治图景一个很好的隐喻,从占领华尔街运动不确定的结局到伊拉克战争。
“科里奥兰纳斯”不仅是个伟大的悲剧,也意味着政治中不断的妥协。
政治家们一直面临着一种困境,有时候要博得民众支持,无法遵从自己内心的道德准则。
美国乔治敦大学的B. R. Smith断言:“如果说莎士比亚的作品中有哪一部是专为华盛顿官场所作,那就是《科利奥兰纳斯》了”。
5:棋逢对手将遇良才。
马歇斯对自己的对手,杰拉德·巴特勒饰演的奥菲狄乌斯尊敬有加,颇有一种棋逢对手将遇良才的惺惺相惜之感。
罗马的战争会议上马歇斯对奥菲狄乌斯曾说:“我妒忌他高贵的人格”,看似是一种讽刺,其实却是他发自内心的尊敬。
奥菲狄乌斯一角较有意思。
他虽屡败于科利奥兰纳斯手下,当科氏前去投奔时却忘其前愆,取其后效,欣然接纳,更显出夸张的热情(拥抱时奥氏称自己心脏剧跳,比娶新娘、进新房还要激动。
这曾引得一些评家解读出性爱的涵义);电影中的确也有数幕两人的近距离对垒。
对科利奥兰纳斯说来,奥菲狄乌斯不仅是个旗鼓相当的对手,甚至可说是“另一个自我”,然人不遭妒是庸才,当马歇斯功高震主时,奥菲狄乌斯便不再英雄惜英雄了,而是毫不留情斩他下马。
6:人性导致的必然悲剧命运。
回顾卡厄斯·马歇斯的命运,与他的性格以及他所处的环境密不可分,他被母亲以军队式教育养大,之后被罗马共和国派去迎战敌人伏尔斯人,英勇攻下科利奥里城,被称为科利奥兰纳斯,可他头脑简单,脾气暴躁,不肯低声下气,得罪了群众和群众的代言人护民官,结果从一个人民英雄变成了一个被放逐的敌人,他无路可走,便投奔伏尔斯人,为奥菲狄乌斯效劳。
却不久他就因他逐渐崛起的地位被奥菲狄乌斯所妒,终于在之后合攻罗马之时,被母亲劝服(也源于他和他母亲的微妙关系),最终被奥菲狄乌斯所杀。
纵观他的悲剧命运,都是人性的角力导致的必然结果。
虽然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然而莎翁对于科利奥兰纳斯始终是抱着同情的态度的,导演兼主演拉尔夫·费因斯说,“我有些喜欢他的不受欢迎。
”事实上,他改编《科里奥兰纳斯》的兴趣可以追溯到2000年参演《科里奥兰纳斯》舞台剧。
“我觉得我和这个角色之间还有一些没完成的故事。
”正是因为费因斯对莎翁这个故事的热爱,我们才得以见到这个现代版本的诠释。
不得不说,电影的改编还是很成功的,“这是最具有男人味的一部作品。
”另一个制片Gabrielle Tana笑着说。
费因斯把他的“罗马”描绘成一个权力国家,而沃尔斯奇则是一个试图保持自治的古老族群。
两族之间的战争戏码精彩过瘾,也符合原著中的大量战争戏设定,政治戏码被喻以现代意义,更使电影拔高了一个层次。
费恩斯的表演依旧是那种内敛的张狂,不羁时让人不忍叫好。
此外几位配角譬如其母瓦妮莎·雷德格瑞夫也极有力量。
电影区区1千万成本,独立又不乏普世精神,实在难能可贵。
同样是处女导的作品,反观安吉丽娜·朱莉的新片《血与蜜之地》,口碑则是高下立判,看来演而优则导没那么容易,需要的更多是个人修养和文化积淀。
参考百度百科:科利奥兰纳斯莎剧《科利奥兰纳斯》及其现代意义——文/陆谷孙《莎士比亚研究十讲》(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列入“名家专题精讲”第五辑出版)科里奥兰纳斯:莎士比亚戏剧的现代政治隐喻
這裡的影片中是記錄下一個二千年前後時期的歌手怎麽以一首歌紅遍全球在講她的生平因為歌首首歌聲動人,感人心弦,像是在講大家的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