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片我是在年初看的,感动到流泪了,其实该电影并没有什么深刻的科学或爱情,但大家明白故事背景讲述的是一个人类社会非常重要的时代的灭亡,就是那个拥有古希腊浪漫主义多神论,倡导人类民主思想自由的文化制度正式瓦解,被教条主义的独神论统治了(也就是正式意义上的宗教制度开始建立)。
再加上主角是女性,她同时又是科学工作者,这更加强化了我对那个时代崩溃的痛心,影片中的爱情只让我感动,但击出我眼泪的,是希帕提娅女士身上饱含的那个逝去时代的精神。
能理通天上这些物体究竟是什么回事,这在当时是多么困难的事,此时此刻我在打这些字的时候,都为那些追求自己究竟生活在什么真相中而不屈不挠奉献一生的人感到至高的敬佩。
——毫不夸张的说,我能生理程度上感受到他们发现了真相时的喜悦,就好比我是一个来自几千年后的同事,站在他们身旁,身心喜悦地为他们拍手,无限鼓舞。
--今晚,在整理一些古罗马影片的时候再重温一下,依然为希帕提娅女士身上饱含的那个逝去时代的精神留下浅泪。
虽然我始终觉得,饰演希帕提娅女士的女主角似乎不够“气场”,我想尼可基德曼正有那种大人物的“气场”,也就是一站出来你便能感受到她那份潜在的内涵和不可妥协。
但毕竟我们不该是形式主义的人,只要我们懂得这个故事,懂得这个精神,无论谁去演绎,相信我们都会那样的感动。
再补充一点:该影片拍得很朴素,稍为那么一点追求大片心态,都可能让某部分人觉得这个电影可看可不看,但朴素,正是难能可贵之处。
传说中的希帕提娅,看看多美:http://imgsrc.baidu.com/baike/abpic/item/c8ab0bced535b424b700c821.jpg导演估计是按这幅画像来选女主角的: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b/bb/Hypatia_%28Charles_William_Mitchell%29.jpg顺便再送一首催人眼泪的音乐:http://www.google.cn/music/song?id=S189d0186a8425949&rview=share
这让我想起某某运动后,某某人说:知识分子夹在中间,两边不是人啊!
政府觉得你知识分子挑动人民,不起好作用;人民群众角色你知识分子革命不彻底,就知道和稀泥。
知识分子的理性遇到了革命的非理性,你跟谁讲理呢?
即便沉默也是有罪的。
需要选择立场——站队的时候,她说:我信奉哲学!
结果,政府和人民都笑了。
理性的暧昧,在运动面前是可笑的,甚至是懦弱和无耻的。
用一种主义压倒一些人,热情的驱使下,暴力,那么正当。
用爱作为旗号的,用民族作为旗号的……索尔仁尼琴在摄像机前反思,为什么人要打来打去的,因为人也是生物嘛。
至于打着什么旗号,那就看流行什么了。
关键我们的女哲学家其实是很温和的,她更关心天体运动,不关心政治,但政治更关心她。
想起林昭……那个暴烈,那个惨烈。
所谓异端的权利,哈哈,全是笑谈了。
年前有个人不是刚成了曼德拉吗?
然后呢?
在逻辑的尽头,不是理智与秩序的理想国,而是我用生命供奉的爱情——东野圭午致海巴夏你的双眸比星辰闪亮,似阳光炽热永恒我以全部的谦卑跪在你的亚麻长裙前感受射穿心灵的尊贵和温柔我不懂地球与太阳谁是谁的主宰不在乎神有几个我唯一的信仰,是你海巴夏我的主人,亲人,老师,爱人我的女神你宽恕了我,给我自由于人群中擦肩而过我手染鲜血已不会宽恕他人我不屑基督徒对上帝的狂热不怜悯犹太人的浩劫我拼命奔跑,只为找到你海巴夏亚利山大最后的火花请在我的泪水中缓缓灭去那个繁星满空的夜晚我们在一起了
1)看得很窝心,因此分了三次才看完。
我一向不喜欢历史,因此对jd教的历史也并不了解,也不是很有兴趣了解。
但我知道他们做过一些残忍的事,比此片有过之无不及,现在看来想必都很不可理喻。
退一步,其实各个教派都做过。
太愚昧了,对信仰的理解和做法,太愚昧了。
很多时候,他们真的没有活出“爱”,不知道或者忘记了“上帝就是爱”。
以Christ的名杀人,真的愚昧,辱没了神。
……但神使一切发生,又让我觉得只能闭嘴。
那时候还有奴隶制,人命如草芥。
人本思想是10个世纪以后了。
很多事情说到底,都是相对的。
我也无力评说。
2)好愚昧,真的。
尤其当达乌斯反思自己无法原谅(他人,犹太人),而Jesus在十字架上原谅了他们。
然后那个男的说:“你是谁,居然能和God比?
”真的太愚昧了,难道圣经没有教导说要学像Christ吗?
学习Christ的原谅和赦免之心,居然也被批评,还能怎样更愚昧呢???
!赦免和爱是无限的。
倒没必要反Christianity, 因为这并不是Christianity,这是religion。
真正的信徒信的是纯粹的教义,是信,是爱,而不是“宗教”。
“宗教”给“belief/Christianity”徒增了太多属于“人”的东西。
人又愚昧又诡诈,经文可以被曲解;带语境的话,去语境解读,何其诡诈。
人的自由意志,人对意义的赋予,有千万种可能。
还有选择性解读一些内容,不看另一些内容:难道忘记了那一段吗?
有一群人要用石头砸死一个不洁的女人,Jesus说:“你们之中谁没有罪的,可以先用石头砸她”,然后人都走掉了。
然后Jesus说:走吧,我也不定你的罪,以后不要再犯罪。
这也是《圣经》记载的Jesus生平事迹啊。
岂不比保罗书信内容更直接更有力吗?
3)Christianity对科学的解释据我所知,圣经里并没有直接讲过天文物理,《创世纪》极其简略,我不知道为什么以前的Christian解读为“地球为中心”“地球是平的”之类的,其实圣经什么也没说啊!
为什么要把人类有限的理解强加到神的话里呢?
然后再以宗教的名义迫害科学家,简直不可理喻。
现在,尴尬不尴尬?
圣经本身没有什么错,错的是人心,人愿意那样解释、这样理解,还固执己见,还以信仰之名。
4)电影中,我感觉提督那个小伙子——奥利斯蒂斯,很不错。
①聪明,两次启发到Hypatia;②持守对Hypatia的爱,即便Hypatia拒绝了他,仍然不记恨,仍然保护她、守着她;③而且注重兄弟情感;④面对逼迫,不妥协,有魄力,很男人。
5)Hypatia。
对真理的执着值得敬佩。
如果让我说,人命要紧,暂退一步是更好的选择:不让爱自己的人伤心;自己还可以留得青山在,继续科研;还可以平息争端。
她的死法我觉得不算死得其所。
人在历史的长河中,宛若一只小蚂蚁。
6)达乌斯,这个男孩子有一些单纯的善良,是当时人类认知有限的牺牲品,在时代和环境的裹挟中,他几乎没得选择。
人类的历史到了今天,在短短的时间里制造了滔天的屠杀,战争,宗教迫害。
每一页都用无知与偏见蘸着鲜血写成。
因为信仰而造成的屠杀尤为触目惊心。
仅仅因为观点的不同,就可以夺取别人的生命,在现在看来,应该是不可想象的。
不过我的确能体会到一些,我有一些朋友就是教徒,与他们在一起,我从来不去评论他们的信仰,他们的神,当然我也有自己的想法,就算他们传福音,我只是耐心的听,而不去反驳,毕竟在我看来信仰的分歧是小,朋友的情谊是大。
宗教屠杀,可以算是历史上最为卑劣的行径了,在三大宗教当中,基督教应该是屠杀最多的了,以宗教的名义发动战争,十字军的东征,对美洲土著的屠杀,异教徒,因为他们是异教徒,所以应该下地狱,那就由我们来执行。
可笑的是尽管犹太教,基督教厌恶其余的人,但是他们自己也模仿阿拉伯人和埃及人的割礼,跟阿拉伯人和埃及人一样重视区分不同的肉类,采用他们的净礼、列队仪式、祝圣舞、替罪羊、红母牛。
亚伯拉罕之孙雅各若无其事地娶了两姐妹为妻,她俩都是所谓的偶像崇拜者,异教徒。
律法的先知摩西自己也取了一个崇拜偶像的祭司之女。
更可笑的是根据《利未记》27章所说“凡人中当灭的,都不可赎,必被治死”这个摩西在米甸找到了32000个处女,下令把所有的男子、妇女、儿童全部杀死。
在这对上帝无限忠诚的行动中,摩西可曾忘记,他是米甸大祭司叶忒罗的女婿。
还是这个摩西,借口犹太人跟米甸女人睡觉,就把她那一族的24000人啥了祭神(民数记25章),嫩之子约书亚杀死了艾城的12000名居民,用当地的31个国王祭司天主。
现在我们来看看犹太人在沙漠流浪直到抽签选出国王这段时间里,有多少人因为上帝的命令被消灭了:利未人膜拜摩西兄弟所铸金牛之后被杀死的犹太人——23000犹太人因可拉事件被烧死——250因同一事件被杀死——14700人因与米甸女生发生关系而死——24000在约旦徒涉处,因不会说“示播列”一词而被杀死——42000因进攻便雅悯人被杀——40000被其他部落杀死的便雅悯人——45000耶和华的圣约柜被非利士人抢走,为惩罚非利士人,使生痔疮,于是他们把约柜送回伯士麦,并向天主献5个金肛门,5只金老鼠,这时伯士麦人因偷看约柜而被处死——50070一共239020人很客观的数字,而且这是他们自己的圣经上所载的。
这只是沙漠流浪到扫罗之前的一段时间。
十字军东征,异端裁判所,清除女巫运动和清教徒在美洲对土著的屠杀就不计了,因为很难统计,这里并非针对基督教,我只是对宗教狂热十分反感,正如伏尔泰所说“人类的大部分过去是、而且将来很长时间也仍将是荒谬而愚蠢的:而最荒谬的人可能就是那些企图在这些荒诞不经的神话中找出某种意义并在宗教狂热中掺进一点理性的人”房龙在《宽容》的序里面号召人们对与自己意见相左的人保持应有的尊重,说得很对,无奈人的愚昧于偏见是何其的大,甚至到了性命相搏的地步,我只希望不同信仰的人能有一种出于对生命的基本尊重,基督徒不要称呼我们为偶像崇拜者,不要成为穆斯林和佛教徒为异教徒,无神论者也不要指责教徒是愚昧无知。
无论你信与不信,信什么教派。
人类的屠杀不是归咎于某一个宗教,宗教本身不是原因,人的狂热才是罪恶的根源,宗教无法粉饰人性的恶,他们所犯下的杀戮,都是我们所有人的罪恶,在这里我们都只有一个名字——人,英国十七世纪玄学派诗人约翰·多恩的《For Whom the Bell Tolls 》里面写道“任何人的死都使我缩减, 因为我参与人类之中,因此我从不问丧钟为谁而鸣,它为我,也为你”
如果要为电影写一句短评,那么我所能想到的话就是:这是一段伟大的历史,但是作为电影,它被处理得如此单调且冗长。
Hypatia若是生在这个时代或许依旧还是会被归为异类,只因她所爱的是天文和数学,而不是一个男人。
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很多道德观的形成是莫须有的,它们给“爱”这个单纯的字眼强加了许多莫名其妙的枷锁。
若是一个人或一个时代追求自由,就不应该只看到自己眼中的“自由”,而无法包容他人眼中的“自由”。
恶意的诋毁和践踏像是农药,摧毁一代又一代人的彼此的芳华。
这个影评其实讨论的是爱情,而不是电影本身。
总有那么一些人,就是缺少“宁缺毋滥”的感情观。
出于友情也好爱情也罢,事实上他对于一个人根本没有好感,甚至说不定还有一点反感,却因为受不了自己一个人寂寞,就草草决定开始一段友情或爱情。
因为身边总是有这样的人,自己谈起情感来就更加宁缺毋滥。
何况也不乏莫名其妙的情感决裂,总是对于一段陌生感情的萌发怀揣着更加不确定的心态。
要是不想受到伤害,恐怕要抱着这样的想法:反正现在也没有恋爱,去表白获得回应就是收获,没有获得的话也只是回到原点而已。
只是这种希望到失望的落差,是不是总免不了让人难过呢?
我的一个友邻,读高中的时候喜欢着一个男生。
高中三年过去,这段感情依旧藏在心底没敢说出口。
他注册了一个豆瓣账号,然后用那个男孩子的照片做了头像。
不过后来,一个认识那个男孩子的女生,上豆瓣发现了他所注册的页面。
女生在Q上跟男孩子提了这事,男孩子最后跑来跟他求证。
他只好装疯卖傻,然后悄悄改掉了主页的所有信息——包括账号的名字和那个头像。
他带着苦涩又酸甜的语气,跟我分享这段根本就未曾开始的恋爱。
一段本来因为喜欢而开始的情感,不知为何最后却落得“过街老鼠”般的下场。
原本写《一个人的恋爱》这篇文章,多少是为了自勉。
却没想到触到了许多友邻的年少回忆,纷纷都发来豆油跟我诉苦。
有时候感情还真是奇怪的事情,藏着掖着一辈子不说,其中一个当事人或许一辈子都不知情。
而感情被曝光后,未必又一定有好结果,我那个无奈的友邻就是最好的例子。
即使是映画,也有很好的佐证:《情书》里的藤井树喜欢着与自己同名的女子,然而答案揭晓后只是落得一阵唏嘘罢了。
有一些期待,只是为了刺痛你的心而已。
感情的复杂还在于它除了原本两情相悦的本质外被强加了太多东西。
且先不讨论“宝马”和“自行车”这种低端问题,单是人的属性就已经千差百异。
活在当下,看起来似乎是前所未有发达的一个时代。
然而科技的发展,就代表人类精神文明的发展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当代人膨胀和虚荣的心理,在大大小小的社交网站一览无余。
事实上,这并不是这个时代才有的问题。
上文提到的Hypatia,就是被冠以莫须有的罪名最后惨死。
Hypatia死后的1700年,才有人再次证明了“行星是沿着椭圆形轨道运行的”这个她早已发现的论点。
关乎于群居社会的群体性攻击行为,也是我早就讨论过的问题了。
先于他人,若在一个群体来说注定是可悲的。
而先于他人的情感,多少也将是一样的下场。
有一些期待,只是为了刺痛你的心而已。
但是那用如何呢?
执念于一些美好,这是人之常情,如果得不到回应也并不是你的错。
没有人能完全正面判定一个人的功过,正如没有一个人能完全对你下一个属性或者定义。
你又不是他人精神上的提线木偶,何苦要跟着他人的思维和意念走?
“做自己就好”这样的话听过很多吧,缺的只是下定决心去行动罢了。
道德伦纲和逻辑思维都是人类求证或臆想出来的,你当然可以有自己不一样的想法。
世间万物本无常,做跟逆风的芳草那又怎么样?
反正人生啊,过下去就是了。
Agora意为城市广场,是古希腊城市中市民进行娱乐、贸易以及交谈政治与哲学的场所,本片以Agora为名,但片中的城市广场,几乎从未成为人们自由表达、欢愉交谈的场所,反而先后成为多神教徒与基督徒、基督徒与犹太教徒厮杀、相互迫害的屠宰场,最终成为基督圣战士四处巡逻的基督教一言堂,这与城市广场原本的作用大相径庭,实在是非常具有讽刺意味。
电影取材于古典时代晚期罗马统治下埃及亚历山大城在基督教兴起时的一系列信仰冲突与宗教迫害。
公元4世纪晚期,罗马在经历了三世纪危机和君士坦丁去世后的一系列战争后,开始江河日下,严重的经济危机、蛮族入侵、内战以及新兴基督教与旧多神教势力的斗争,都让这个迟暮的帝国一步步走向毁灭,绝望之际,贫苦的下层人民开始逐渐接受宣言审判日与救世主的基督教,很多上层阶级也受他们影响,为了地位的稳固选择信奉基督。
由马其顿王亚历山大和继业者托勒密兴建的亚历山大城坐落于帝国边陲的埃及,在整个古典时代一直是东地中海的贸易中心,更拥有珍藏不计其数的古典著作的大图书馆,成为古罗马经济文化意义上的一颗明珠。
可这样一座未遭受前一个世纪战争过多影响的城市,如今也受到了宗教冲突的波及。
电影的主角是著名的女哲学家希帕提娅,她生活在这样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但至少在心灵上,她一直将自己隔绝于宗教混战之外。
她潜心研究天体的运行,渴望找出地球与太阳运行的真正规律,观测、实验、与学生不断地质疑与讨论,这是她最快乐的时光,同时,她也受到自己奴隶与多神教贵族学生的爱慕。
当宗教对抗蔓延至她的课堂,她无比悲愤的,无比绝望的希望她的学生们,无论是多神教徒还是基督徒,团结起来,不要成为刽子手。
可她根本无法阻止席卷而来的风暴,感觉受到基督徒冒犯的地位可能较高的传统多神教徒们在祭司的带领下偷袭基督徒,却被人多势众,多为贫苦百姓的基督徒打败,被迫逃入作为多神教象征的大图书馆。
在这里,身为多神教领袖女儿却自己是无神论者的希帕提娅依然和学生们讨论天体的运行,在精神上为自己也为学生们搭建了一座世外桃源,并接触到了和天文学家托勒密地心说相违的日心说。
基督徒最终在狄奥多西一世的允许下冲进大图书馆,他们推倒多神教神像,他们焚毁古典著作,他们把这座智慧的宫殿当作至恶之所,将图书馆彻底毁灭,希帕提娅无助的企图挽救更多的书,但最终也无能为力。
而那位爱慕她的奴隶,也在阶级冲突之下选择了接受基督教。
电影的第二部分开始于若干年后,那位贵族学生成为了信仰基督的埃及总督,那个奴隶成为了基督圣战士的一员,基督教以及成为了城中的主导宗教,除了同样信仰上帝的犹太人,上至达官显贵下至平民百姓都信仰了基督教。
此时这些犹太教徒由于宗教仪式与信仰具体内容与基督徒有别,而成为了狂热基督徒的眼中钉,在几次互相攻击后,全城的犹太人在亚历山大主教的授意下遭到了基督徒的屠杀和驱赶,城市广场血流成河,哀嚎四起。
解决了多神教徒和犹太教徒,基督徒们把目光放在了希帕提娅和与她亲密无间的总督身上,他们咒骂希帕提娅是无神论巫婆,引用圣经的内容污蔑总督受淫妇指挥,甚至在总督不肯屈服后公开袭击总督。
希帕提娅此时依然过着世外桃源般的生活,对于地球运转轨道的研究也逐渐深入,可昔日侃侃而谈如今身居高位的学生们却再也不能在精神上与她相通了,他们不在乎天体运行,因为混乱的社会对于他们来说是更为紧要的问题,他们已经不在乎对真知的追求了。
当希帕提娅终于发现了椭圆才是行星运行的轨道,她的这一成就也无从分享了,总督迫于压力不能再保护她了,身为昔兰尼主教的另一位学生劝她接受基督教,可对她来说,失去了质疑的权利,就失去了她作为哲学家的意义,她拒绝了,她独自行走在城市广场上,被基督圣战士逮捕、辱骂、撕碎衣服,在被乱石砸死前,望着残破大图书馆在某个角度下变成椭圆的天窗,死在了那个奴隶的怀抱中,她从未放弃对真知的追求,可这原本能改变世界的真知,却湮灭在了党同伐异的怒火中。
《城市广场》为我们呈现了那个信仰变革时代的众生相。
对比多神教贵族能够看戏、洗浴、衣着光鲜,悠然自得,无数灰黑衣服的的饿殍龟缩在城市的每个角落,他们是受压迫的人,但基督教给了他们希望与温暖,让他们团结在一起,当本无信仰的奴隶达乌斯由于偶然进入基督教堂,亲手为那些穷苦之人分发面包,并受到那些受恩者的祝福,他仿佛看到了神迹,他在此刻从被压迫的人成为了其他人的救世主。
多神教贵族只会称他们为奴隶,而基督徒则会把他们当作兄弟。
他在混战中捡起了武器,因为被压迫的痛苦,也因为爱慕的女主人站在了自己的对立面而愤怒,他亲手推到神像,在众人的欢呼声中拥有了前所未有的自豪感,仿佛找到了归属。
可基督徒们在利用基督之名维护自己权利的同时,却丢失了基督最大的善——宽容,当武力被交到了这群暴民手中,他们的眼里容不得沙子,称异教徒为贬低意义的pagan,在西里尔主教的号召下,他们以宗教的名义进行着党同伐异,他们根本没有理解圣经,也没有学到耶稣基督想要传达的美德,而是以此为条框去约束别人,去杀戮与他们不同的人。
甚至当达乌斯看着残缺的、在烈火中被焚烧的犹太人尸体时问他的战友们为什么不能想耶稣一样宽恕这些异教徒,战友却回答,宽恕是基督才有的权利。
同时,基督圣战士们对宇宙的胡乱猜测,也与昔日希帕提娅学堂的讨论大相径庭。
这样的无知,这样的愚昧,以及对前主人的羞愧,让达乌斯开始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也最终促使他在最后时刻发疯似的找到被逮捕的希帕提娅,引开其他暴徒,给了她最后的宽容。
这个人物的故事,很好的反映了基督教的善与恶,而在此之上,他对女主人的爱让这个人物更为丰满。
由多神教改信基督教,是四世纪到五世纪的时代特征。
多神教作为一种具有极强吸收能力的原始宗教本就不具有一神教那样的号召性和排他性,也因此容许了质疑和哲学的存在。
但在这个时代,被王公贵胄掌控、日渐腐朽的多神教无疑不会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在多神教与基督教的冲突中,多神教司祭为了保全自己放弃了为他奋战的同袍,他们的虚伪被展现的淋漓尽致。
而随着罗马元首们逐渐接受基督教,基督教在帝国内的地位逐渐提升,本就实用主义的多神教徒们也出于利益信仰基督教,如君士坦丁,也如片中的总督。
他可以说是希帕提娅的知己,但为了名利最终信仰了基督教,从原来善于质疑的天文学生,他变得不在乎真理,而更加关系世俗政治生活。
在于希帕提娅的交谈中,他表现出对老师研究的漠不关心,面对江河日下的帝国,行星到底是怎样运动又有什么意义呢?
他的作为其实无可指摘。
片中的基督信仰就如希帕提娅研究行星运动,过度追求完美,无疑会失去更多重要的东西。
基督徒们对信徒纯洁无暇的要求,让他们失去了宽容,希帕提娅对行星运动轨迹真理的追求,也让她失去了享受人类世俗生活的权利。
本片无疑是反对党同伐异的,面对多神教贵族的压迫,那个奴隶捡起武器,高喊着I am a Christian,反抗自己的主人,数年后,面对基督暴民的辱骂,总督惊恐地四下张望,高喊着I am a Christian as you are,时过境迁,以信仰为名的党同伐异从未停止,其所带来的灾祸也从未停止。
希帕提娅的心中无疑有一个能够供人们自由信仰、追求真理的Agora,他在学生们因为信仰起冲突时要求他们尊重对方,他在多神教徒与基督徒的战斗中要求学生们不要参与,她在混乱的社会中隐藏于自己的住宅,依然不放弃追求行星运行的真理,死到临头,她依然不愿意为了苟活而放弃去质疑的权利,质疑、追求真知的权利,对她来说原本生命重要,是她和千千万万哲学家的价值追求,如那饮毒酒而死也不愿违法逃亡的苏格拉底,也如那不远委屈于教会而被烧死的布鲁诺,本片通过塑造希帕提娅崇高的形象,表达着对信仰自由的赞颂。
除了立意崇高的故事、演员精湛的演技与还原历史的布景、服化道,本片的摄影也是一大亮点,俯拍如同蝼蚁般战斗的暴民们,控诉着党同伐异的罪恶,上升至太空的俯拍,反映着人类斗争的渺小和希帕提娅所追求之物的伟大崇高,基督徒骑马踏入被洗劫的大图书馆时的镜头倒转,言尽文化之劫的悲痛······保有宽容,才能让对真知的追寻不致湮没在党同伐异的战火中。
《城市广场》:宗教的另一面电影是个悲剧,古埃及女科学家希帕提娅,热心探索科学真理,在简陋的条件下,探索“地球绕太阳的运行轨道”,得出椭圆形轨道的结论。
但是即便她有博大的胸襟,曾经保护信奉基督教的奴隶,放下了基督徒奴隶杀害父亲的仇恨;即便她培养了大批把握了当时政治和宗教的大权才俊;即便她与世无争,甚至抛弃爱情婚姻,无牵无挂地保存经典,探讨真理。
最终,却被基督教徒当作异教徒、巫女,扒光衣服用石头活活砸死(片中是先被自己的学生活活扼死,然后再被砸死,估计这只是个美好的艺术处理),甚至尸体残缺不全,留下的部分被拖去游街,焚烧。
我虽无法把《圣经》记清楚,但是记忆中,对信仰他神,崇拜偶像愤怒的耶和华也没有以此刑罚来对待异教徒;只记载着从耶稣从众人手中救出要被砸死的妓女。
而这些所谓的基督教徒居然做出了这样的事。
很明显,我们看到了宗教的另一面。
那就是,宗教信徒,宗教领袖不一定能够代表宗教,但是却一定代表着某个阶层的势力,某个欲望的团体。
很明显,宗教在扩张的阶段,需要的不是仁慈的教宗,而是赤裸裸的野心家;需要的不是虔诚的信徒,而是狂热的匪徒。
就像资本的原始积累一样,宗教势力在扩张阶段充满着血腥,充满着暴力,充满着人类最野蛮的行径。
从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在埃及亚历山大城的基督教主教西瑞尔,他一出现,就主动与传统的埃及多神教派产生冲突,自己冲过炭火,然后又把对方的代言人,扔进火堆中(我们知道那不是一回事,而且无关信仰,把他扔火堆里,他也得烧伤)。
而且还当众嘲笑讽刺对方的神明。
西瑞尔狠狠地利用了罗马军队和奴隶主的势力的衰退,以及借助底层奴隶和大量无食果腹的难民的“人多势众”。
因为挑衅,使得掌握宗教和智慧的代表基地“亚历山大图书馆”被迫出手相向,组织队伍试图镇压基督徒。
当然,衰微的贵族根本不知道他们在螳臂当车,很快他们就被如海似潮的基督教徒团团包围起来。
赶紧跑来支援的罗马军队也根本无法控制局面,猎户区省的君主和最高行政长官只能妥协:我最近了解到在亚历山大城发生的大事,特此宣布并命令大家,这些起义者(指被基督徒困住的多神教徒)将会得到保护,而作为我宽宏大量的交换,起义者必须马上离开神殿和图书馆,同时允许基督徒进入并处理掉所有卷轴,按其心意。
想想,这个阶段,虽然西瑞尔主动挑衅,但是作为统治者奴隶主的盘剥,导致民愤四起,最终借助基督教,凝心聚力,成功反叛还可以理解。
但是下一个阶段就开始荒唐起来。
那些多神教徒,看到代表自己宗教信仰的图书馆和神庙——亚历山大图书馆里的神像和典籍被毁,自然倒向基督教,而且很多聪明的贵族,包括希帕提娅的学生们,都识时务者为俊杰,他们都信仰了基督教。
所以,他们利用自己的血统和智慧很快地掌握了政治、宗教的大权。
希帕提娅的学生兼追求者俄瑞斯忒斯成为了亚历山大城的总督,辛奈西斯成为昔兰尼的主教。
但是,西瑞尔接下来却开始对付另一班人:犹太教徒。
准确说,基督教徒和犹太教徒是大有渊源的,甚至如片中所言:耶稣也是犹太人。
但是,基督教徒开始挑衅犹太教徒。
就如片中所言,西瑞尔的追随者居然趁着安息日(犹太教徒不能使用任何工具)知道他们无法自卫,就冲进剧院,用石头砸他们。
但是已经身为基督教徒的俄瑞斯忒斯也无法为犹太教徒出头,于是犹太教徒设计借“失火”之名,引诱基督教的基督教圣战士进入陷阱,然后用石头把他们砸死。
当然,这样又给了基督教徒血洗犹太教徒的借口,他们不分男女老少,受到基督教徒的屠戮,幸存者开始逃亡。
这样西瑞尔就彻底地让基督教垄断了当地信仰。
问题是,他还不满足,因为他知道希帕提娅的学生们,这些所谓的“基督教徒”,还追随着最后一个多神教徒(当然,我们知道希帕提娅更多的是信奉真理和科学)。
于是,他又当众引用典籍(很明显,不是出自《圣经》):从保罗写给提摩太的第一封信开始读:我愿男人举起圣洁的手,随处祷告,无忿怒,无争论;又愿女人廉耻、自守,以正派衣裳为妆饰,不以编发、黄金、珍珠和贵价的衣裳为妆饰,只要有善行。
女人要沉静学道,一味的顺服,我不许女人讲道,也不许他辖管男人,只要沉静。
这是上帝之言,阿门。
当耶稣把自己的神圣遗产,托付给他的十二门徒时,他自己非常了解这些,全是男人,没有一个女人。
但是我知道亚历山大有些人,他们仰慕某个女人并且对她的话言听计从。
哲学家希帕蒂亚这个女人曾公然表示过,她对上帝的不忠,她是个女巫。
官员们你们现在应该全部信奉基督,这是上帝之言,在圣经面前下跪,并接受真理吧。
很明显,他在逼迫关键人物——辛奈西斯和俄瑞斯忒斯。
辛奈西斯识相地保持沉默,而俄瑞斯忒斯却坚决不下跪。
甚至俄瑞斯忒斯还试图拉拢辛奈西斯一起对付西瑞尔。
但是辛奈西斯指出了他的问题:他只是在宣读《圣经》,有多少女人可以对你发号施令,多少个?
你仰慕的同时,又能听你倾诉的女人有几个?
只有一个,只有一个——《圣经》《圣经》是正确的,只是由于在他的手中,兄弟你还不明白吗?
你不明白你那样做是在众人面前侮辱上帝吗?
我们知道西瑞尔的确是“牵强附合”,的确是“歪解曲解”,但俄瑞斯忒斯本质上是真的敬佩热爱希帕提娅超过信仰《圣经》,他只是为了政治生涯而曲线救国。
但是,即使他坚持保护希帕提娅,最终也无法保护到她。
甚至在希帕提娅被处决后,俄瑞斯特斯被永久性的放逐,而西瑞尔则掌握了亚历山大的大权。
不久之后,西瑞尔被封为圣徒、教会圣士。
当然,我们会想,犹太教和基督教为什么不能和谐共处呢?
因为,即使耶稣的教诲本身是宽恕,也没有包容。
所以,对宗教仇杀感到失望的基督教徒(原来也是希帕提娅的学生、奴隶)达乌斯,对兄弟们诉说:我曾被宽恕过,但现在我无法宽恕别人。
兄弟问:宽恕谁?
犹太人吗?
达乌斯说:耶稣在十字架上宽恕了他们。
兄弟对他说:耶稣是上帝,只有他才有这种宽容心,你怎么敢拿自己跟上帝相提并论,兄弟。
看到这里,我突然想到一个问题:世界上,估计只有中国文化才能够制造宗教和民族的和谐。
这部电影,我看到的是更多的是宗教令人恐惧的一面。
我们不应该忽略这一面。
就像我们会说科学技术到底对人类有益还是有害的问题,关键取决于科学技术在谁的手里一样。
如果在西瑞尔这样的野心家和阴谋家手里,科学技术就是潘多拉的盒子。
16.10.23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绝对理性
不很清楚历史的真相究竟如何,想是在生死关头,必不会有人让希帕蒂亚免受乱石砸身的惨烈与苦痛。
关键时刻的一双手,让我不禁吁出了一口气,也感动于导演的慈悲,让这位智慧卓绝的女学者不至活着遭受凌辱,保全了精神上的完整和尊严。
也免除了观众在心理上的煎熬。
片子拍得很纯净,执着于学术的理科女,不解风情然而又深怀着人性的大慈悲。
她是开在庭中的皎皎玉兰,与她相比,周围的每一个男性几乎穷尽龌龊之能事。
与她心怀的宁静博大的宇宙相比,周围的世界不过是大镜头下的自私自利和蝇营狗苟。
希帕蒂亚是风暴眼,周围的急风骤雨奇异地搅出了她这一点相对的真空,让她得以在一段时间内全心致力于学术研究。
然而时代不会放过某一个人,只要你还处在这个时代之中。
对于希帕蒂亚这个懵懂不知世事变化的人来说,灾难是轻易的也是必然的。
在她身边出现过的男人们要么死于宗教的争斗,要么面对强势举手投降,要么出于报复改变信仰,只有这个女人,执着坚定地守护着她的真理。
信基督的,以耶酥之名行卑鄙残忍事;而不信基督的,却以人的本性实现着宗教所宣扬的慈悲。
不知是宗教在讽刺着那些所谓信徒的“虔诚”,还是希帕蒂亚的智慧和慈悲在讽刺着宗教。
导演终究不忍,于是那清醒过来的一双手捂住了希帕蒂亚的鼻子和嘴……殉于道者,此生亦圆满了吧。
这是导演的慈悲。
《城市广场》的故事好似由女主角希帕提娅的命运开展到死亡徐徐进行,实则,就如我们看到的这个电影的史诗性远远高于女主角的个人命运一样,希帕提亚无论在千年以前的真实人生,还是在电影中,也都是男人互相角力外的一个微渺的,不相干的看客。
如同《城市广场》这个名字本身代表的是一种古希腊思辩精神一样,希帕提亚命运的衰弱是古希腊精神的落下,当然在罗马,这样的精神早就衰弱了,从亚历山大到君士坦丁的六个半世纪里,罗马社会的团结既不是靠哲学,也不是靠古代的忠诚,而是靠强力,更后来则是依靠着行政机构的强力,才获得保障,罗马的构成中从来不靠哲学,而是罗马军队、罗马道路、罗马法和罗马管理,这个强大的中央集权里,从没有罗马哲学的地位。
电影中当希帕提亚的一句“我相信哲学”遭来群攻的嘲笑时,哲学已经落幕了,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些自由的思想和哲学观念并不是凭空消失了的。
罗素这样分析过,他认为那些赋予宗教色彩的观念,获得了重要性,而那些更为理性主义色彩的观念则因为他们不再符合时代精神,被人抛弃了,而“后来的异教徒们就是以这种方式整理了希腊的传统,使它终于能被吸收到基督教的教义中来。
”希帕提亚连接着一个即将到来的,在西方长达几个世纪的基督教高度统一的世界,一个主观主义彻底遭到封杀的时代。
在那时,神性远远高于人性,个人对上帝的责任远比他对自己和国家的责任更为重要。
而最重要的是,希帕提亚代表的哲学精神成了从遥远的教廷传来的单声部的虚渺声音。
车子来到海边停下,我在想,你最好不是来撒骨灰的
人物立不住,但胜在拍得好看,情绪贯穿,完成度高。
#24北影节 缓缓的,一切都恰到好处。父女关系对我来说好像就是这样的。大家一起坐下来看电影那一刻,竟然有点感动
画面很美,车在树林里穿梭的那段很想录下来反复观看了
BJIFF2024 No.3柯达胶卷拍摄,好冷酷的影像,是否太过沉闷?风格想起《寒枝雀静》,后者都更富有生机些
痛苦的观影过程,确是我一直迷恋的母题。
胶片的质感太美了
北影节@党史馆,开头就猜到整个走向的电影,个人觉得慢镜头长镜头还挺好看,但影院至少一半人睡了,是在家里自己一个人很难看下去的电影
3.5+,俄罗斯大师片,痛苦与破败的想象。
可能是第一次真正发现了俄罗斯电影的美。
全程沉浸在俄罗斯悲凉又有点疯狂的长镜头里。
太多固定长镜头了,能懂导演为什么这么拍,但是完全有不像学生作业手法的更优解……
#BJIFF2024 auratic; 并存着近景眩晕(细部、微粒)与远景眩晕(气氛、涌动)
比较闷一些,主要是人物的情感转变略显突兀,意识流类。运镜很美,环境契合了整片的基调
7.3 还真是大师式电影,摄影美轮美奂,文本语焉不详,缺乏讲故事的激情让观众难以进一步接近人物。
#Cannes2023
好看、好冷、好俄,俄罗斯的旷野景象和长镜头寂寥到看完只觉得寂寞而空洞。流动与停滞仿佛一体两面,看的过程中一直问自己“怎样才能到达旅程尽头?”,又或许旅程本没有尽头。
大银幕看这个可太酷了。
C+/ 如此美丽的推拉摇移,把远处和近处的风景都收聚一体,自然形成了一种语境与物的关系。而面包车在蜿蜒的小路上穿行并逐渐成为镜头中心,就像是在一个传说里浮现一般。这种缓慢的“浮现”、逐渐被注目、被光照亮的过程成为一种灵韵的来源,让人物的目光透过拍立得、透过摄影机、透过电影放映变得坚实而致密。但局部的人物关系构建还是有些中空,导致结尾的几层转折都有些突兀。
每一次摇移和zoom都有一个精心设计的落点,未免太功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