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芷宁写于2013年1月4日)每个国家都有被神圣化了的历史人物,这事儿搁美利坚,那就非林肯和华盛顿莫属。
影片《林肯(Lincoln)》的叙事基调平实而客观,没有某些读物中宣讲的那样缺乏理性和逻辑,它给予了观众一个活生生的美国前总统形象。
或许因内战耗时太久,或许因过于劳累伤神,片中林肯的面容看上去总是苍老而疲惫的,身形更是佝偻消瘦,却在如此清减的外形下,流露出强韧和坚持的一面。
因政见难以统一,林肯不得不动用上不了台面的非常手段,即便如此,他的形象却没因此而打折扣,反而平添了真实感和迫切性。
而影片将其家庭生活的片段呈现,使得人物形象愈发饱满立体,也平易近人了许多,而非一个被赋予了太多人为情愫的理想化标本。
大约林肯一生中可以用来抒写的篇章不少,于是影片很巧妙地选取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四个月来进行有机整合,并侧重于林肯的工作生活状况和精神世界,于是第十三修正案的签署以及南北战争的尾声成了该片故事发生发展的时代背景,特别是第十三修正案的签署过程,影片的大部分剧情都集中于此,这个过程被呈现得跌宕起伏,详略得当,扣人心弦。
在切入历史的时间点时,影片又来得干脆利落,如伊始的一场蓝制服和灰制服杀得昏天黑地的肉搏战,就将观众瞬间带至林肯一生中最关键的历史时期。
影片内容涉及了庞大的信息量和历史记事,这或许会影响部分观众的观影。
就总体而言,该片不失一部正统好片的特点,运镜精良,画面优质,表演上乘,台词洗练,叙事流畅,历史感厚重,这一切都让该片颇具观赏性,或许年长点的观众会更喜欢一些。
值得注意的是,此番斯皮尔伯格的表现手法趋于内敛,却更娴熟练达,他将个人掌控的痕迹隐于宏大深沉的叙事中,特别在影片的前三分之二,仿佛一个历经岁月深思熟虑的老者的言辞,不一定多么激烈,也不一定多么花哨,却很得要领。
倘若结尾前林肯即将去剧院的戏份能稍稍再收一点的话,效果或许会更好一些。
不过,以间接的方式表现突发的枪杀,用得巧妙。
片中的表演值得揣摩欣赏,群戏不错,饰演每个主要政客的演员神形兼备,或严肃或忐忑或焦虑或诙谐或沉默或活络,仿佛为观众打开了一副反映那个时代美利坚政坛状况的卷轴。
当然,其中饰演林肯的丹尼尔·戴-刘易斯和饰演斯蒂文森的汤米·李·琼斯的表演令人折服,刘易斯将林肯的每场戏都拿捏得火候恰好,收放自如,又耐人寻味,且颇有层次感,如在交待属下发电报的那场戏中,观众能清晰地逐步感知到此时总统的心路历程与心力交瘁。
不可否认,“丹尼尔·戴-刘易斯塑造出了一位美国最具影响力和象征性人物的特色。
(评论出自《综艺》)”而汤米·李·琼斯在该片中的表现,大抵可算作他近些年来最精彩的一次,甚至连他脸上的褶子都能把一个老政客的心思再现得惟妙惟肖。
(杂志约稿)http://nicolew.blog.hexun.com/82751901_d.html
从14000本林肯传记中脱颖而出的《对手团队:政治天才林肯》,2012年改编成影片《林肯》:冷酷无情、不择手段的伟人与他所从事的令人热血沸腾的事业,清晰地勾勒出权谋大师、人权战士林肯的奋斗历程,被《时代》杂志誉为“斯皮尔伯格带给美国的一堂公民课”。
影片始于1864年惨烈的詹金斯渡口战役,战后林肯与两位黑人士兵的对话,表明双方都在杀死战俘,彻底解放黑奴的宪法第13修正案的重要性愈发突出。
不在宪法层面上一劳永逸地消灭奴隶制,不仅愧对黑人战士淋漓的鲜血,战争的正义性也无从谈起,内战的危险会随时降临。
林肯看上去象是条变色龙:时而认为奴隶制“对于黑人、白人与合众国来说都是一种彻底的邪恶”,时而又“和其他人一样赞成白人优越”。
1861年内战爆发,林肯总统向国会重申他无意干涉奴隶制,号召人们为国家统一而战;一年后,林肯签署《奴隶解放宣言》,结束了“所有人生而自由平等”的《独立宣言》与罪恶的奴隶制并存的尴尬历史,师出无名的内战(蓄奴州依据宪法第10修正案有脱离联邦的权力)演变为一场解放战争。
政治是刚柔相济的艺术,惯于此道的林肯,为了国家统一和废奴的目标出尔反尔、合纵连横,从来就不在乎、也没有时间去在乎什么流言蜚语。
在等待战报的紧张时刻,林肯讲了一个独立战争时期的段子:“把华盛顿的画像放在厕所水箱上非常合适,现在整个世界都知道,没有比华盛顿的眼神更能让英国人屁滚尿流的了。
”幽默感、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秉性、循循善诱的亲和力,奇特而妥帖地系于林肯一身。
为那些在大选中失去席位的民主党议员免除后顾之忧,成为通过宪法第13修正案的关键。
林肯在1865年第2个总统任期开始后,恰好有不少工作职位空缺。
一个海事官员的职位,给了支持修正案的民主党众议员摩西•奥德尔;激烈反对《奴隶解放宣言》的众议员乔治•也门,一旦表示支持修正案,即被任命为驻丹麦大使。
反对奴隶制的共和党人大致可以分为激进派、温和派和保守派,务实的林肯无所谓什么派,其派别由阶段、时机决定。
出身贫寒、嫉恶如仇的大富豪斯蒂文斯,堪称国会最激进的废奴主义者:“为了维护自由这座圣殿,势必解放每个奴隶、杀死每个叛逆者、烧毁叛逆者的每一座宅邸。
”林肯讲了一个关于指南针的段子,试图让史蒂文斯收敛锋芒:“指南针只能告诉我们方向,要是在途中深陷沼泽,知道方向又有什么用呢?
”响鼓不用重锤。
在议会辩论中,就宪法第13修正案的真正目的是否意味着种族平等,一向直言不讳的斯蒂文斯圆滑地表示:“它的真正目的是一切事物在法律面前地位平等。
”民主党议员斥其装疯卖傻,怒发冲冠的史蒂文斯,小心翼翼地避开了陷阱:“你要我如何相信人人生而平等?
我面前站着的这个浑身恶臭、道德沦丧、来自俄亥俄州的男士,不就是劣等人存在的证明吗?
创造他的人一定昏了头,分不清他血管中流动的究竟是冰冷的泥浆还是鲜红的热血!
即便是这个早该因背叛而被处死的人,即便他是如此一文不值、一无是处,都应得到法律的平等对待,这就是一切事物在法律面前地位平等的全部内涵。
”有人嘲笑林肯唯一的战争经验是“黑鹰之战”,那场战争唯一的流血事件是他拍死了一只蚊子。
事实证明,长袖善舞的林肯,“是美国政治熏陶出来的最有城府、最精明、最敏锐、最有远见的政治家”:1865年1月31日,宪法第13修正案获得通过,为143年后奥巴马入主白宫奠定了基础。
斯蒂文斯评价说:“第13修正案是19世纪最为伟大的举措,但却是由美国最纯洁的人用腐败、教唆、走后门的方式实现的。
”影片的另一条主线,围绕林肯的家庭展开。
团结民众为自由而战的一代天骄,对家庭的裂痕束手无策。
次子、三子的早逝,令林肯夫人阻止长子鲍勃参战到了歇斯底里的地步;血气方刚的鲍勃,目睹一车伤兵的残肢被倒进大坑,痛感无法与同龄人并肩作战的耻辱。
林肯夫妇大吵了一架,21岁的鲍勃总算穿上了军装,尽管他从未真正上过战场。
内战结束之际,林肯遇刺身亡,在美国俨然成了担荷人间所有罪恶的耶稣。
斯皮尔伯格的工作,就是给这位万古流芳的圣人增添烟火气,再现那些扭转乾坤的政治细节。
(媒体用稿)
◎简 介 本片主要根据普利策获奖得主、历史学家Doris Kearns Goodwin的著作《对手团队:政治天才林肯》(Team of Rivals: The Political Genius of Abraham Lincoln)改编而成,该书描写了林肯政治团队“四虎将”总检察长Edward Bates、国务卿William H. Seward、战争部长Edwin M. Stanton、财政部长Salmon P. Chase眼中的林肯,这些人都曾是林肯竞选总统时的竞争者,但后来被林肯强大的人格魅力所感召,成为他的得力干将。
故事围绕着南北战争展开,在那段艰难的日子里,面对种种压力,林肯和他的团队运筹帷幄,最终打赢了这场战争,统一了美国。
一句话评论《林肯》是一部巨制,又是一个悖论。
看上去,影片里所表现的仅仅是梦境,但是这又是实实在在的历史。
——《娱乐周刊》 当影片结束的时候,你会发现自己对林肯知之甚少。
但是你所了解到的那些,却让你觉得那是你和林肯一同经历的。
——《纽约杂志》 本片没有采用符合号的方式来讲述这位伟人和他的事迹,斯皮尔博格将这位领袖和观众们都放在了脚踏实地的层面上。
——《华盛顿邮报》 虽然历史学家会有一大堆反对意见,但是丹尼尔·戴-刘易斯绝对塑造出了以为美国最具影响力和象征性人物的特色。
——《综艺杂志》 影片信息量巨大、有趣又非常正统,是一部表现林肯生活和精神的佳作。
——《好莱坞报道者》 幕后制作电影《林肯》由《慕尼黑惨案》编剧托尼·库什纳操刀剧本。
除丹尼尔·戴-刘易斯饰演林肯之外,两届奥斯卡影后莎莉·菲尔德饰演林肯的妻子,大卫·斯特雷泽恩、汤米·李·琼斯、约瑟夫·高登-莱维特、詹姆斯·斯派德等实力派演员也将加盟。
斯皮尔伯格称《林肯》不是一部战争片,但剧情涉及美国内战,会出现几场战争戏,剧组已经得到许可,会到维吉尼亚等发生过重要战役的地点实景拍摄。
斯皮尔伯格12年的准备要拍摄关于伟大的林肯的影片,是斯皮尔伯格的夙愿。
不过,一直没有找到好的切入点和角度,也让他的这部宏伟的电影迟迟没有开拍。
2000年,斯皮尔伯格级开始为这部电影收集资料了。
后来,他遇见了普利策获奖得主、历史学家桃瑞丝·吉恩斯·古德温,并且决定把她的历史作品《对手团队:政治天才林肯》作为他的影片的改编来源。
因为这部作品的篇幅浩瀚,所以一股脑地全部拉进电影是非常不现实的,所以改编就非常重要。
为了把作品中的精髓和那种对人物的把握带入剧本,编剧托尼·库什纳为此付出了6年的时间。
库什纳说:"林肯的那些丰功伟绩已经不需要再诉说了,所以在这部电影里,我们展示的是林肯和他身边的人的关系,展示的是林肯的工作态度和他的那种细腻的处事能力。
我的意思是,在那种非常诡谲的政治环境下,在那种既要赢得战争又要施行新制度的情况下,林肯的执政能力和推动国家前进的能力。
我觉得,这是非常令人敬佩和敬仰的。
"而在斯皮尔伯格的眼中,这部电影则是一部讲述林肯和他的工作的影片。
斯皮尔伯格说:"处在工作状态中的林肯,而不是那种被历史书写烂的林肯的功绩--才是这部电影的重点。
我甚至认为林肯是有史以来工作成就最为伟大的总统。
虽然这种说法存在着不少的争议,但是林肯的故事却是令我欲罢不能地要诉说出来的。
"在开拍前几个月,斯皮尔伯格专门在片场建造了一个白宫的椭圆办公室,里面的一切都是按照文献上的资料来建造的。
他用了和林肯一样的壁纸,摆放了和林肯一样的书籍。
他为的就是能切实地还原历史人物的本身面貌。
斯皮尔伯格说:"我觉得这种外部环境的内容非常重要,这是塑造一个人物的起点,也是营造真实性的方法。
让演员在这样的环境中表演,就能很容易地引入一种代入感,并且让人们能对此发出一些惊叹之声。
"丹尼尔·戴-刘易斯的新挑战虽然有一大批演技派演员的助阵,但是整个演职人员里最令人关注的还是林肯的扮演者丹尼尔·戴-刘易斯。
而对于这个英国演员来说,扮演林肯这个美国总统最难的在于两件事,第一是改掉自己的英国口音,第二则是要给这个角色寻找到一个合适的声音--因为声音不对,再好的戏也出不来。
对于前者,丹尼尔·戴-刘易斯很有经验,因为他曾经不止一次的在银幕上用美国口音扮演美国的角色了。
而对于后者,对刘易斯来说,则是一个挑战。
刘易斯说:"很多人认为,林肯是一国之君,又有着不俗的口才,做了很多著名的演讲,所以就一定要有一个洪亮的大嗓门,其实这恰恰相反。
根据我们现有的很多资料、历史学家的研究以及结合林肯的经历来看,没有人能肯定林肯的声音是什么样的,这给我的表演带来了一些'运气'的成分,因为我可以根据需要来'创造'林肯的声音。
总的来说,我觉得林肯的声音应该是有点高的,共鸣部分在脑袋的位置,因为这样才能让他在演讲的过程中被所有的各种听见,而且也能让他维持两个小时甚至是三个小时的演说。
给予这样的考虑,我给林肯加上的一个有些尖细、音调比较高的声音,我觉得这是合理的。
"虽然这部影片涉及到了美国南北战争的情节,但是斯皮尔伯格并没有把这个当作影片的主要部分来拍摄,涉及战争的镜头,在这部电影中出现得非常有限。
斯皮尔伯格说:"这是一部讲述林肯心灵变化的影片,讲述他工作的影片。
如果要说南北战争,那就要重新确定一条线索,会非常麻烦。
所以,在拍摄的周期中,我们干脆就直接把战斗的场面压缩到了最少。
刘易斯的表演,应该说是非常成功的,因为他的确仔细揣摩了林肯这个角色,从他的习惯动作、服饰装扮以及声音的特质,他都做了万全的准备。
我觉得,这是他送给我的最棒的礼物,也是我们的这部电影成功的关键所在。
"花絮 ·在片中,会时常出现林肯的表的滴答声,这是斯皮尔伯格专门跑到博物馆里,录制林肯当年所使用的手表的走时声。
·丹尼尔·戴-刘易斯在本片中扮演林肯,他在《纽约黑帮》里扮演的屠夫比尔是著名的反对林肯的人物。
·林肯的比克斯比信函曾经出现在斯皮尔伯格的《拯救大兵雷恩》之中。
而葛底斯堡演讲也曾出现在他执导的《少数派报告》之中。
·普利策获奖得主、历史学家桃瑞丝·吉恩斯·古德温(Doris Kearns Goodwin)曾经和斯皮尔伯格见过一次面。
在那次会面上,斯皮尔伯格说自己会拍一部关于林肯的影片,而古德温则说自己刚刚写完了一部关于林肯的历史学作品《对手团队:政治天才林肯》(Team of Rivals: The Political Genius of Abraham Lincoln)。
斯皮尔伯格没有等到这个作品出版就问古德温要了一份复制品。
看完后,他当即决定用这个作品来作为自己影片的改编来源。
·在托尼·库什纳之前,约翰·洛根和保罗·韦伯已经为影片撰写了一个初版的剧本了。
据报道,斯皮尔伯格对托尼·库什纳所撰写的《慕尼黑》的剧本印象深刻,所以才把他雇佣到了剧组之中。
·连姆·尼森曾经是扮演林肯的人选,但是他则选择了退出。
他的理由是,自己在等待这部电影太多年之后,年龄已经不再适合扮演林肯了。
取而代之的是丹尼尔·戴-刘易斯。
丹尼尔·戴-刘易斯比尼森小5岁,在年龄上更为贴近1865年时候56岁的林肯。
·曾经有传闻说,哈里森·福特会在这部电影里扮演副总统安德鲁·约翰逊。
不过,在影片拖延了这么多年之后,这个传闻也变得不再可信。
·哈尔·霍尔布鲁克">哈尔·霍尔布鲁克在片中扮演了皮特森·布莱尔。
他曾经在两部电视迷你剧集里扮演过林肯,并获得了艾美奖。
·在拍摄中,导演创建了一个演员联系本。
在这个表上,没有丹尼尔·戴-刘易斯的名字,写的是亚伯拉罕·林肯。
这一版的林肯身材高大,以至于格格不入。
出生贫寒,以至于显得笨拙,不知所措;在达官贵人面前,他对答如流,挥洒手腕;在常人面前,他却敏感脆弱,显得无力而疲惫。
电影还是照顾到了观众的情绪,没有让福特剧院的那一枪直接展现在荧屏之上。
林肯留给我们最后的印象,是一幅光中黑色的剪影,那一抹形象茫然而落寞,仿佛演员告别舞台。
对《林肯》本来毫无期待。
看到《林肯》夺下十二项奥斯卡提名的时候,心头汹涌的只是蔬菜脱水般的筋疲力尽。
在我眼里已经沦为“完美的平庸”的斯皮尔伯格,加上年年生着一副“我就是来拿奥斯卡”伶牙俐齿的传记片风潮,以及乘着政治选举大势而推出的美式主旋律题材。
但学院永远是慧眼识珠的——这也许是斯皮尔伯格最想拍摄出的电影,因为他终究可以随林肯之名,而以杰作之名垂以不朽。
电影甫一开始,林肯就是“半人半神”出现在眼前的——高票连任,北方领袖,解放黑奴,一个圣人总是没有意思的。
我们并不崇高,我们需要理解,需要自我代入。
观众想看到的,是可以触摸到,自己有可能做得到的神圣,符合人情的不近人情,只有这样才能被人相信——这样的评判标准和影片塑造的林肯本人同样实用主义,而正是这些看似俗滥的实用主义,决定了《林肯》的创作心理不可能不功利,但与此同时,竟然也在意料之外,以另一种模式完成了骄傲的杰作预定。
作为一部传记片,《林肯》对于林肯形象的塑造并没有采用什么突出而新颖的方式。
电影只是老实白描式的在记录林肯的生活;那些看望士兵,看望伤员的碎片叙事显得平面而无趣,甚至还不如士兵背诵出了《葛底斯堡演说》的细节令人动容。
描述一个破碎的家庭和与家人的矛盾,以及在处理家庭问题上的某些绝望的刚愎自用,也都是传记片丰富立体人物的基本手法;甚至我觉得本片并不完美的关键就在于林肯本人的动机缺失。
他在本片中所有行动终究都是在为了理想,国家不再分裂的理想,人人平等的理想,他的坚持不移和纯粹依靠理想行事,一旦影片推进到动机层面的探讨上,斯皮尔伯格给出的依旧是空中楼阁。
我们会记得他为人处世的那份淡然和超脱,面对同僚的些许笨拙和犹豫,面对平常人透露出隐约的隔膜而漠然,记得他的乐观和喜欢讲故事,记得他喜欢笑,记得他认定目标就不会放松时的艺术家式严酷的浪漫主义;但这些都只是隐约存在的碎片,是人物形象可有可无的外延。
于是说到底,我依然对这位没有被塑造成圣人的圣人难以亲近。
他被尽力还原,但他依然是一个光辉的符号,而不是一个人;尽管将一个希望和自由的象征还原解构为人并没有意义,也许他本人就是这样一个丝毫没有私欲的圣人;而且对于一部电影,也是过分苛求了。
但《林肯》全片依然如同夺目珍珠,璀璨闪耀,堪称出神入化。
最令人惊叹的是,作为一部传记片居然拍摄出了强烈的观众带入感——传记文学和传记电影的基本美学,往往是用平实和无刺点的语言模式,把读者和观众放置在旁观或者上帝视角上,手术刀式分析传主的各层细碎的横截面,来完成人物的三维立体塑造。
可是《林肯》不是这样的。
《林肯》直接抛出了主人公要完成的一个目标,然后用强烈的视听语言和道德鼓舞力量将所有观众都投入了影片环境之中,使他们开始与影片内容和人物交互起来,激发起他们亲身体验和改变既定事实的激情。
很难记起会有一部传记片,会让人时刻希望帮助主人公一把,亲手协助他完成记载在历史书上的功绩,并在达到目标的高潮随之心潮澎湃。
当观众在进入电影院之前就带有一个“黑人必须被解放”的既定观念时,那么林肯在影片中的所有奋斗,就带上共同愿望的强烈印记,汇聚成不容置喙的集体意识形态,无数的灵魂就此合一,并带入到观影情绪中,人们在林肯的奋斗过程中看到了自己。
而弥漫在影片创作中的实用主义,也最终必然到达了电影所寄望挖掘的深刻。
我们强烈的意识到,任何一件公平而正义的伟大事业,几乎都不可能通过完全纯洁而公正的手段去完成——在辉煌灿烂的洁白背后,总会隐藏着高贵的污秽,所有伟大的事业,都要用欺骗和贿赂去完成。
但这些污秽和卑劣并不是单一的,它们虽然会被铭记,但“最终还是会被实现他们的人自我所净化”。
影片忠实并不厌其烦的记录了林肯为了共和党全部达成一致和争取民齤主党20张选票的过程中高超的政治手段,官位的贿赂,私下的游说,赤裸裸的威胁,保守秘密和白色的谎言。
清醒的观众也许会意识到,这样的实用主义如果发展到极端,就是“为达到目的不惜一切代价”,“为了宏伟的计划”,“为了最大的利益”的极齤权法齤西斯主义。
但是我们都不是绝对的道德至上主义者,斯皮尔伯格也敏感而狡黠的展现了他的妥协:林肯的手段并不肮脏,没有多余的伤害,基本都在于普通人的道德承受范围内,而更关键的,他一次又一次的提醒着我们,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人类真正的生而平等,这样做是人权运动和时代进步的必然。
也许,这又是欧美文学传统中主人公成长的必经一步——意识到人性的复杂,世界绝非黑白两界,意识到“秘密与谎言”的存在,但同时理解,在这个焦点模糊,理想破碎的人世,依然要保存希望和光明。
《林肯》对于中国观众来说,存在着难以调和的界沟与隔膜。
不仅仅是背景知识和历史知识的缺乏,更是认知方式,行为方式和对于司法的一颗敬畏之心。
但抛开所有虚妄的外表,《林肯》就是一部出色而震撼的电影,并且还建立在影片本身是一部并不成功的传记片的基础上;这部电影如果拿下奥斯卡最佳影片,必然争议漫天但理所应当,受之无愧。
斯皮尔伯格终于再次拍摄出了一部杰作,一部有锋芒,有力量,心脏跳动着,鲜明的活着的电影,而并非以往看似完美,实则僵死干枯,面面俱到的平庸之作。
他还活着,这样就够了,那么这部电影叫《林肯》还是叫《宪法第十三条修正案》又有什么关系呢。
終於看了,上了一課政治課。
與此同時,一直以來的倫理思考也受到挑戰。
慶幸電影能有血有肉地描繪林肯,不致一面倒美化這位歷史上的偉大領袖。
正因如此,可讓不諳政治的觀眾認識到政治是污穢的事實,也可了解「骯髒」事情能造就歷史偉大人物。
電影文戲的張力營造成功,頗能扣人心弦。
只是,Spielberg駕馭《Lincoln》得來仍欠神采,所以,在我心目中,他仍只是匠級導演而已。
注意:(1)以下文字系转帖的一部分,即我个人十分欣赏的。
(2)该文字出自:http://movie.douban.com/review/5723397/ (3)建议对比该网址全部讨论对比着看,可得精髓——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华丽的分割线-2013-01-14 13:20:37 为人帅表 (满红满蓝,全处全收) 来吧,让我们一劳永逸的解决问题,请看一下林达的文章,我的观点如果相左,那么我是错的,以林达的观点为主,她的观点我是信服的。
===================================================== 关键在于,对美国这样一个联邦形式的国家,究竟是靠什么建立和维系的。
在这一点上,林肯总统与美国的建国者们的理解是不一样的。
美国这样一个建国原则,对于联邦的各个区域似乎没有什么约束力。
好象肯定是离心力很大的一盘散沙。
看上去美国是非常容易变得四分五裂的。
可是,一个应该是导致分离的原因却奇怪地成了一个具有极大吸引力的磁心,这个磁心就是自由和不干涉区域自由前提下的互利共存。
如果说,今天有许多人离开自己难以割舍的传统,文化和母语,来到这里,是为了寻找一个富裕生活的话,当初的美国却曾是一个贫穷的地方。
然而它却不但吸引了许多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还吸引了一个个加盟的地区。
因为自由是符合最基本人性的状态,不论作为个人还是一个地区,人们的本性在寻求一个自由的状态,以及在这个状态下的互利共存。
联邦显然不是依靠爱国主义口号加上枪炮来维系的。
这一点,林肯总统是逐步醒悟的,醒悟在怵目惊心的战场上。
林肯总统在两难之间挣扎出一个战争决定之后,他自己就落入了一个痛苦的深渊。
战线越拉开,战斗越深入,双方的死伤也越惨重,他也越明白这个选择的代价是什么。
林肯总统毕竟与一些只追求自己政治目标的政客是不同的,他无法漠视死亡。
因此,在整个战争期间,无论是胜是败,他都心情沉重。
他已经阻止不了战争的发展,他不知如何才能摆脱自己的心灵重负,也不知道如何才能帮助这个国家摆脱这场灾难。
而他深知自己对今天这个局面是有责任的。
葛提斯堡战役是联邦军队转败为胜的关键一仗,可是,站在这个战场上,林肯却无法摆脱双方将近五万士兵的伤亡,给他带来的浓重阴影。
战争还要继续,他作为总统必须说些什么,但是,他无法在死亡面前以夸耀胜利鼓舞士兵的斗志。
一个无法排解的沉痛心情,这就是林肯总统在葛提斯堡战役之后,短短的演讲的基调。
最终,林肯为自己找到一个突破口,在南北战争进行到一半的时候,他为战争的目标作了一个主题切换,把联邦对这场战争的诉求从防止联邦的分裂转换为废除奴隶制度解放黑奴。
这就是你印象中的南北战争是一场解放奴隶的战争的来由。
之所以要作这个目标切换,就是因为林肯总统还是一个很有历史眼光的政治家。
他看到,假如打一场三个月的仗,有个几百上千人的伤亡,迅速平定"叛军",维护联邦统一,兴许,在历史上就成为一个成功的定论了。
因为,南方分离诉求的本身,是有它的历史阶段性的。
拖过这一段,分离的原因消失,联邦的完整也就保住了。
美国的子孙后代也就可能接受曾经有过的一场短短的"维护统一"的战争,死亡的将士被奉为英雄,战争被冠於爱国,只需建立一个纪念碑和不断的鲜花,战争残酷的一面就被掩盖,它的意义就会得到升华。
历史上的无数战争不都是这样过去的吗?
可是,林肯总统领悟到,不论维护联邦统一的政治目标对于一个总统来说,是多么地理由充足,义正词严,在美国这样一个国家,他都没有理由为此打一场历时四年,吞噬六十万生命的残酷战争。
更何况,州与联邦的关系,自由分离的权利和联邦统一 的永久性,这些引发战争的焦点还是一个可以争执没有定论的政治学命题。
如果再坚守这个"统一"的政治目标,那么,也许这个政治诉求可以光彩地坚守到战争结束,甚至更长的时间,但是,在一个以人性和人道为原则建立起来的国家,无论林肯总统建立多么雄伟的一座纪念碑,都无法平息这六十万灵魂在地下的呻吟。
他意识到,即使他打胜了这场基于政治诉求的战争,他仍将永无宁日。
不论他活着,还是他死去,终有一天,他都无法逃脱历史的谴责。
这是林肯总统真正高出其他一些政治首领的地方,他是一个有历史感的政治人物。
他站到了历史的山顶上,看得很远,甚至超越了他自己的生命。
因此,人们从来没有看到过林肯总统为战斗的胜利喜形于色,洋洋得意。
他始终沉沉地揣着他的心灵重负。
就象我前面提到的,他醒悟在战场上,然而,此刻的战场上已经血流成河。
假设林肯总统没有这样一个醒悟的话,这样一个战争目标的主题切换是没有必要的。
他尽可以打着原来保卫联邦的爱国主义的旗帜,直到战争的最后一刻。
而不必拾起他一开始就明确宣称是超越他的总统行政权利的武力废奴。
但是,在这个时候,他已经明白,他不能把这样一面爱国旗帜继续打下去了,如果没有一个高扬的道德理由,他会真的成为一个以枪炮维系联邦,因而造成近百万人伤亡的一场内战的"千古罪人"。
这个战争主题的切换是非常及时的,而且很有道理。
美国的立国精神就是平等自由。
区域自治的理论源于区域自由,就是一个区域的人民有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的自由。
但是,这样一种自由不能建立在奴役他人的基础上。
也就是说,美国保障个人自由,可是,人是平等的,一个人没有侵犯他人自由的"自由"。
所以,假如南方"邦联"的诉求是建立在"区域自由"上的"分离",而联邦的动武理由只是"不准分离"的话,在美国,这样的理由为一场如此惨烈的战争作辩解的话,是难以长期站住脚的。
但是,如果动武的理由是"解放奴隶",即"还奴隶以自由"的话,那么,"为被奴役人们的自由而战"这样一个道德诉求,是"区域自由"这样一个政治诉求所无法与之匹敌的。
这两个诉求远不在一个层次上。
在美国的立国精神之下,"解放奴隶"这样最贴近基本人性的道德诉求,是永远可以站得住的。
甚至时间越久远,越能够得到更多人的认可。
这场战争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就是林肯总统的"解放奴隶宣言"。
在今天看来,大量的历史学家还是觉得,这个宣言更多的是一种瓦解敌军后方的战略考虑,而不是纯粹的道德公告。
因为在这份宣言里,林肯总统宣布解放的,只是南军占领区的奴隶,而已经被北军占领地区的奴隶,则并不在"被解放"之列。
然而,这却是林肯总统开始转移战争主题的一个关键步骤。
到了四年以后林肯连任总统的第二次就职演说上,我们看到,与他的第一次就职演说相比,他早已经全部完成了联邦军队战争目标的切换。
在这个接近战争胜利的演说中,奴隶问题已经明确地被林肯总统标明为战争的起因,而解放奴隶的道德诉求已经成为这个演说的主要构成部分。
可以说,联邦军队在林肯总统完成这一主题切换的时刻,已经胜利了。
而且,他们可以长久地拥有这个胜利成果了。
我必须向你强调的是,林肯总统的这个切换,并不是任意的。
他能够这样做,其实是有着坚实的历史基础作为他的支撑的。
几百年来,美国的精神主流为了寻求一个人人生而平等的人性的目标,进行了长期的艰苦努力。
你在我以前的信中所讲到的故事中,已经可以看到了。
在这样持续数代人的废除奴隶制的努力下,在北方对奴隶制深痛恶绝的普遍气氛中,战场上一个解放奴隶口号的提出,才可能是成功的。
就和当初的"独立战争"一样,这基本上是一场白人的战争。
尤其是在南北战争的初期,当林肯总统还没有对战争目标作这样的切换的时候,联邦军队是不吸收黑人参军的。
即使在战争后期,黑人虽然也参与了这场以自由为目标的战争,但是他们仍然是军队中的少数。
黑人士兵自己组队,不和白人士兵混编,不过军官都是白人担任。
然而,我们今天不能不肃然起敬的是,这个以白人为主的联邦军队,能够毫无障碍地接受这个战斗口号,为当时在南方全部是黑人的奴隶,为他们的自由去战去流血去牺牲。
并且在此后,他们的后代依然以此为荣。
在一百多年前,在人们还普遍存在种族偏见的年代,这是必须在一块有着深厚人道主义传统的土地上,才有可能发生的。
南方"邦联"对于林肯总统这个战争目标的切换,反应整整慢了一拍。
其原因就在于战争开始以后,双方已经有过明确的战斗目标。
在那个时候,南方不论战斗胜负,在战斗的目标上,一直感觉是理直气壮的。
对于林肯总统的"解放奴隶公告",他们的理解也只是一个战略措施。
等到他们醒悟过来,已经百口莫辩。
虽然战争的胜负还未最后决出,可是,在战争正义性这个立论上,他们已经一败涂地。
关键就在于,南方是有奴隶制,那几个极端南方州要求离开美国的最初动因,也是希望能够不受干扰地太太平平地把奴隶制维持下去。
他们知道,他们在奴隶制是否道德,是否符合人性的问题上,是无法和美国的精神主流"探讨"的。
在这一点上,他们自知理亏,甚至因此不惜离开美国,以避免北方死死追在后面,时时要求对簿公堂的"道德辩论"。
可是,在他们提出离开美国的诉求之后,林肯总统以"保卫联邦统一"的名义,组织联邦军队一举进攻南方,发生了这场以"分离"和"不准分离"为争执焦点的战争。
南方在这场战争面前,原来是丝毫没有理亏的感觉的,因为他们认为自己有离开美国的权利。
更何况,战火燃烧在南方的土地上,他们是被入侵者,保家卫国更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他们把这场战争看着是独立战争以后的又一次争取独立自由的革命。
可是,当他们终于发现对方的战争目标已经转换时,他们落入了一个挣不脱的罗网。
因为,不论他们愿意还是不愿意,既然对方的战斗目标已经转换,他们的地位也就同时被转换了。
也就是说,既然联邦军队是在"解放奴隶",他们就必然被随之定位在"为维护奴隶制而战"的位置上,逃也逃不掉了。
这时的南方"邦联"真是狼狈之极。
举着解放奴隶大旗的联邦军队高喊着自由的口号冲杀过来,正义凛然,死也死得其所。
南方却突然之间发现自己拿不出一个相应的战斗口号与之抗衡。
南方再一次理亏,可是又好象亏得莫名其妙。
他们想指责林肯总统这种战争主题切换的不公道,可是又张口结舌,欲辩无言。
因为,人家宣称打的就是奴隶制,而南方就是存在奴隶制,真可谓是"打个正着"在这种情况之下,南方"邦联"发现,唯一还有可能把双方拉回原来的争执焦点,"以正视听"的办法,就是使得林肯总统切换进去的新目标消失,这样,才可能回到原来战争争执的焦点。
这才可能使得南方坚持认为联邦军事行动的非正义性和非法性,重新暴露出来。
于是,南方"邦联"宣布,南方废除奴隶制。
在这一瞬间,战争进入了一个荒诞的状态,联邦军队的战斗目标突然消失了。
可是,南方的这个反应已经是在太晚了。
这个时候,已经是战争的后期,南方大势已去。
林肯总统决定不管三七二十一,继续高举解放奴隶的旗帜,一路打到胜利。
南方"邦联"一直处于劣势,疲于应战,再也没有真正得到机会,重新讨论他们是否有权利离开美国的问题。
如果说,后人一定要对这场战争在是非上分出一个胜负的话,那么,自从林肯总统将一个"爱国的维护联邦统一"的政治诉求,切换成"解放奴隶,为自由而战"的道德诉求的这一刻起,南方就已经输定了。
战争一结束,南北双方的学者就不断地对这场战争,发表各种观点的研究成果。
因为,南北战争这样一个历史上的非常状态,并没有中断美国的言论自由和学术自由的传统,美国人依然可以看到各种对于南北战争的学术争论和不同观点。
没有人能够否认这样一个事实:曾经有无数联邦军队的士兵,把自己的鲜血抛洒在"解放奴隶"的自由旗帜之下;也没有人能够否认这样一个事实:就是在南北战争之前,南方依然存在非人道的奴隶制。
结果,正如林肯总统所预见的,随着历史的进步,也随着人们对于超越种族属性的普遍人性的认识越来越清楚,当年"解放奴隶,为自由而战"的道德诉求的份量,也就越来越重。
任何一个政治诉求,哪怕有天大的理由,也会在这样的人道诉求面前黯然失色。
也正如林肯总统所预见的,在以"平等自由"的人道原则建立起来的美国,只有在"解放奴隶,为自由而战"的人道目标之下,人们才可能在长久的岁月里,认可如此众多的年轻生命的奉献。
因此,在美国,人们也普遍接受了林肯总统在他的第二次就职演说中,对于南北战争的解释。
而且,就连林肯自己都承认过的武力解放奴隶在这个国家的非法性,都被北方民众有意无意地忽略了。
南方在战后的继续辩解,也显得十分苍白。
在美国,这场战争不可能有真正的胜利者。
因为战争尚未结束,对于战争伤痛的人道关怀已经逐渐压倒了一切。
在南北战争最大的一个战役,葛提斯堡的昔日战场上,保留着一个纪念馆。
你在里面找不到对于胜利者英雄式的歌颂,也找不到对"敌人","叛乱者"的轻辱。
你能够看到的只是对于战争悲剧性的平和与客观的陈述。
先录一点台词,这部电影林肯所有的动机都在其中:“我认为,宪法赋予了我战争的权力,但没有人了解这些权力到底是什么。
有人说这些权力并不存在,我也不知道,我认为我需要这些权力实际存在,来让我坚守维护宪法的誓言。
也就是说我认为我有权力把叛军手中的黑奴解放出来,算是战争中没收财产的一部分。
这或许会让人怀疑我和他们是一伙的,他们认为奴隶是个人财产,我坚决反对这一点。
我从未这么认为,我很乐意人人获得自由。
倘若把一个人称为财产,或者称为战争违禁品,或者其他什么,这一切就是我为什么要抓住这次机会的原因。
下面说到关键的部分了。
我要利用法律武器来没收战争财产,我也知道这法律仅仅适用于政府财产,或者交战双方国家居民的,但南方不是一个国家,所以我不能跟他们谈判,所以如果根据法律,黑人确实是个人财产,我是否有权把这些个人财产从盟军手中夺走?
前提是我坚持认为他们仅仅是盟军,而不是交战国的公民。
还有一点,我坚持这次的暴动,并不是来自我们南方各州,而是来自这些州内的盟军,这些州内的法律还是有效的。
这就是说,因为是由州法律来决定黑人是否可以被当做个人财产来进行买卖,联邦政府没有任何规定,至少现在没有,所以黑人在那些州里,就是奴隶、个人财产。
所以我可以使用战时的权力来没收这些财产,救出他们,但如果我要严格遵守州法律,我要如何合法地使用解放宣言来解放他们?
除非我把州法律废除了。
我觉得战争需要我做这些,我的誓言也需要我这样做。
我觉得我是对的,我也希望自己的做法是合法的。
我仍旧这么希望。
两年前我宣布,他们可以翻身做主,并从此以后获得永远的自由。
假设法庭裁定我没有权力这么做,法庭很可能这么裁定,假设这个废除奴隶的修正案从未存在过。
假设现在战争已经过去了。
我就不能再使用战争权力,来无视法庭的裁定。
其实有时候我觉得我必须无视。
这些已经被我解放了的人们,会不会被迫重新做奴隶?
这就是为什么我需要众议院讨论这个第十三修正案。
进一步得到各州的批准,把这整个奴隶制都给取消,永远的取消,只要我还有能力,就是现在,这个月底,我需要你们在背后支持我。
我的内阁一向都支持我。
”以上是台词部分,我看着中文字幕一行行敲下来的,其实翻译的肯定不够精确,希望有更好的翻译版本,下面是我对这段台词传递的信息的理解,我觉得理解这段台词,之后电影中的其他情节就都好理解了。
首先我们应该清楚美国的几项基本国策,第一个是宪法是高于一切的根本大法,第二个是公民的个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第三个是联邦和州之间、州与州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州保留随时退出联邦的权力。
这三点就是横亘在林肯总统面前的三座大山,如果不能在战争结束前通过宪法第十三修正案,林肯总统发动的内战将是非法的,而且可能前功尽弃。
在历史上,林肯总统并不是一个坚定的废奴主义者,起码在电影里他也显然远不如史蒂文斯激进。
林肯本质上是一个白人至上主义者。
他发动南北战争的初衷也并非解放黑奴,而是维护国家统一。
然而根据宪法,南方州是有权力脱离联邦另组国家的,他们也是这样做的。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这场南北战争对于南方而言,是北方人发动的侵略战争。
这也是为什么,伟大的罗伯特李将军,一个坚定的废奴主义者,会为南方而战,因为他是在保家卫国。
于是在这场战争中,北方并非占据道德制高点,因为他们的行为是违宪的。
所以林肯总统必须从道德和现实上摆脱这种局面,而最终,用林达的话来说,他“找到了永恒的诉求”——解放黑奴。
为人类解放而战!
这在整个人类的历史上都是道德的制高点,而现实中,此举也赢得了全体黑人的支持,战争的天平由此倾斜了。
然而就像我们前面所说的,这只是站在了道德的制高点上,而且是通过战争机器强力推动的,但它是违法的。
如果南北战争不是一场侵略战争,而是一场内战,那么南方州的法律仍然是有效的,黑人就是财产,对黑人的解放就是对个人财产的剥夺,这是宪法所不允许的。
同时州与联邦是平等的,美国总统、国会都没有权力废除州法律,只有当州法律违宪的时候,才能由最高法院宣布废除。
而现实情况是,这些法律并不违宪,恰恰是林肯发动的战争是违宪的。
于是乎林肯总统所要做的,就是让废除奴隶制的主张变成宪法修正案,只有这样,他的战争才被赋予合法性,而那些州法才有可能废除,而这一切,必须在战争结束前完成,否则当南方州回归之后,他很可能失去对议会的控制,同时还可能面临被弹劾的风险。
在这个废除奴隶制的永恒诉求下,林肯竭尽所能,甚至使用了很多不光彩的办法,促成了宪法第十三修正案的通过,让这场战争成为了正义的、为解放黑奴而战的“内战”。
尽管如此,林肯的行为仍然证明了他的伟大之处,这行为把他同一个独裁者区分开来。
首先他仍然坚信通过法律而不是他手中强大的权力来解决问题,我想这是一个民选总统和一个独裁者的本质区别。
同时林肯总统认为只有宪法才能“把整个奴隶制取消,永远取消”。
而独裁者所面临的,往往是人亡政息。
当然,林肯毕竟依靠战争而不是程序正义完成了这一切,所以后遗症也是十分严重的。
可以说,这项修正案是林肯强加到南方各州头上的。
也因此遭到了激烈的反抗,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林肯总统遇刺身亡。
而漫长的后果就是美国南方各州长达数十年的种族隔离——用南方州的话来讲,这叫分离并且平等。
他们承认法律赋予黑人的平等权利,但他们在生活上拒绝和黑人在一起。
我们坐在银幕前看待这段历史,我们当然可以随心所欲地臧否人物,但如果回到那个年代设身处地的去思考,我们又分明能感受到人类良知的力量——对平等的追求,对个人权利的维护以及对法律的敬仰,这部电影无时无刻不在向我们输出着这样的价值观。
而我也必须回应一句,向伟大的亚伯拉罕·林肯致敬!
经典台词that we here highly resolve that these dead shall not have died in vain. that this nation, under god shall have a new birth of freedom and the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 shall not perish from the earth.吾等在此答应亡者之死当非徒然。
此国度于神佑之下,当享有自由之新生。
民有民治民享之政府,当免于凋零。
if you can look into the seeds of time, and say which grain will grow and which will not, speak then to me. Time is a great thickener of things, Willum.时间会证明一切的.how to endure the long afternoon and deep into the night. I know. Trying not to think about him. How will I manage? Somehow. You will. 总会有办法的.A compass, I learned when I was surveying. It'll point you true north from where you're standing. But it's got no advice about the swamps and deserts and chasms that you'll encounter along the way. If in persuit of your destination, you plunge ahead, heedless of obstacles and achieve nothing more than to sink in a swamp. What's the use of knowing true north? In times like this, I am best alone.Euclid's first common notion is this, things which are equal to the same thing are equal to each other. That's a rule of mathematical reasoning. It's true because it works. Has done and always will do. In his book, mmm, euclid says this is "self-evident". You see? There it is. Even in that 2000-year-old book of mechanical law. It is a self-evident truth that things which are equal to the same thing are equal to each other. We begin with equality. That's the origin, isn't it? That's balance. That's... that's fairness. That's justice. 87min46sAs I now say to mine,"I'm commander in chief." So, in point of fact, without my permission, you aren't enlisting in nothing nowhere, ypung man. It's Mama yoy're scared of, it's not me getting killed. I have to do this. And I will! Or I will feel ashamed of myself for the rest of my life. Whether or not you fought is what's gonna matter. And not just to other people,but to myself. I won't be you, Pa, I can't do that, but I don't want to be nothing.139minIt's 7:22 in the morning, saturday the 15th of the april. It's all over. The president is no more. Now he belongs to the ages.Fondly do we hope, fervently do we pray, that this mightly scourge of war, may speedily pass away. Yet if god wills that it contiune untill all the wealth piled by the bondman's 250 years of unrequited toil shall be sunk. And untill every drop of blood drawn with the lash shall be paid by another drawn with the sword as was said 3000years ago. So still it must be said, "The judgments of the lord are true and righteous altogether." With malice toward none, with charity for all, with firmness in the right, as God gives us to see the right. Let us strive on to finish the work we are in, to bind up the nation's wounds, to care for him who shall have borne the battle and for his widow and his orpham. To do all which may achieve and cherish a just and a lasting peace among ourselves and with all nations.我们衷心的希望,我们虔诚的祈祷,但愿这可怕的战争灾祸能迅速过去,但如果上帝一定要让它继续下去,直到奴隶们通过250年的无偿劳动积累起来的财富从此烟消云散,直到如三千年前人们所说的那样,用鞭子抽出的每一滴血,都要用宝剑刺出的另一滴血来偿还,即使如此,我们还是必须要说,主的审判,是完全公证无误的。
我们对任何人不怀恶意,对所有人都宽大为怀,坚持正义,上帝既然使我们认识到对的东西,让我们继续努力向前,完成我们正在进行的事业吧。
包扎起国家的创伤,关心哪些为国捐躯的人们,他们的寡妇和孤儿们,尽自己的一切努力,以求在我们自己之间,以及我们和所有国家之间实现并维护公证持久的和平。
1.中规中矩的英国废奴片《the amazing grace》可给4星,这部泛黄的复古风偏话剧型电影必须给5星。
2.《纸牌屋》有多做作《林肯》就有多动人,不是黑与白的区别,而是玛丽苏和正剧的区别,尤其是,美国人拍理想主义题材正剧。
3.老斯当年拍《断锁怒潮》,还有点用力过猛,卯起来要证明自己也能“严肃”。
如今当然大将之风,“大”段落之间不忘小幽默,亦庄亦谐。
2小时半的片,我看了4小时。
台词快到字幕跟不上的部分太多,必须反复看;笑点部分又忍不住截图,拖拖拉拉终于看到尾声时,满脸泪痕。
4.DDL和陈道明的区别就在于D君既可以大开大合演《血色将至》《因父之名》,也可以收起来不动声色一张无敌存在感的脸演国父。
所以真心不懂陈道明是哪门子演技派。
D氏版林肯当然非历史真实之林肯,乃斯氏示范国民之林肯,比肩《杀死一只知更鸟》里的国民脊梁格里高利派克君。
5.所以窃以为,斯导演俨然已弗兰克卡普拉精神传人。
6.21世纪初拍废奴片,看法庭辩论戏,顽固派怒喝,废奴乃有违天意,为上帝所不容!
麻痹150年前以上帝之名吆喝,如今还在以上帝之名吆喝,有完没完!
偏偏演员却是......李佩斯.......激进派汤米里琼斯,所有“激进”言论,却是今日世界之“理所当然”。
那句掷地有声的,shit on people!人民懂个屁啊!
这个国家的白人们就从来没有想过给黑人自由。
瞬间脑补《平常心》里,男主角对兄长怒喝,为什么你不可以爱我!
所以说啊,要21世纪的基佬观众们不代入都难!
7.国民妈妈这次又演国母。
安海瑟薇当年那尊奥斯卡实在没什么含金量。
海伦杭特莎莉菲尔德夹击下,就凭一首歌拿了奖。
8.最大的笑点是某反废奴先生法庭上慢悠悠的说,诸君可想象有一天黑人有同样政治权利?
席下窃窃私语。
黑人有选举权?
各种愤怒之声。
女人也有选举权?
绅士老爷们这下子忍无可忍了,全体起立!
怒喝!
.........
影院里座无虚席,处在众多爷爷奶奶中间的我显得格外碍眼。
说心里话和实在话,这是一部看下来十分“艰难”的电影,影片的节奏相当缓慢,加上超级大量的对白(全片90%都是对白),精准却极其学院的词汇量,要想100%的看懂我是没有做到。
虽然如此,这仍旧是我近些年看过的最好的Spielberg的电影。
在看这部电影前,我本以为本片会被Spielberg拍成一部煽情的主旋律电影。
可恰恰相反,Spielberg这一次用极其低调的风格,完全从政治的角度纪实性的重现了废除黑奴制的第13号修正案被通过的整个过程,在细节上已经做到无可挑剔了,而本片在战争场面上所用的笔墨几乎没有。
这样的方式非常不像他,但这种对历史细节一丝不苟的精准刻划,恰恰是本片令我敬佩和喜爱的原因。
演员上,Daniel Day-Lewis绝对是一个活着的传奇,他如果因为本片第三度问鼎奥斯卡,一点都不意外。
本片的配角阵容也逆天般的强大,Sally Field,David Strathairn,Tommy Lee Jones的表演均很有分量,本片应该会在明年的奥斯卡上获得大批量的提名。
总结发言,如果你爱电影,你就应该去看这部片子,因为他绝对的优质。
如果你对美国的历史比较了解,这部片子更会令你赞赏不已。
如果你和我一样,因为词汇量和对历史的不了解而第一遍看的很吃力,没有关系,等碟片出来后,对着字幕再看一遍吧,我相信本片将会成为一部历史政治片的经典之作。
http://kat.ph/lincoln-2012-dvdscr-xvid-ac3-fookas-t6932082.html
新年第一部电影,典型美国学院派风格的传记片,沉下心来看也不是那么枯燥乏味。PS:里面居然有囧瑟夫,开始我还以为自己看错了。
哎怎么说呢。9点电影开始,我从8点半看广告看到9点,在9点10分准时入睡,然后一直睡到电影结束。。。。
领袖精神,个人魅力。最近还看了一部关于黑奴的电影“被拯救的姜戈”,其实我不是个万物平等论的倡导者,电影里说黑人天生奴役性就强我也不知道对不对,高中不懂事甚至觉得劣等人就该被消灭。不想讨论,只是不知道伟人们怎么就会有超越时代的思想。
这部电影完美地向我们展示了如何通过技术和语言进行意识形态的植入,作为一个制作者,我佩服斯皮尔伯格在该方面的技巧,但鉴于我的立场,这片子不应该超过二星。
4.7分 一部可以写进历史教科书的电影,极其idealism,而代价是沉闷。文本有门槛,想跟上政论的语速和逻辑对非母语者而言难度很大,还需要有些历史知识的积累。斯皮尔伯格还是没有跳出他处理角色时的死板,他所谓的人物弧光,就是标签的堆砌。当然他的镜头感是大师级的,投票的高潮戏无比激动人心;但恕我直言,他显然更适合拍商业电影。整部电影的表演水平主要展现于台词功底。DDL也没能拯救电影的娱乐部分,甚至他整体的演绎也未见得有什么突破;莎丽菲尔德倒是很抢眼。而且说真的,老斯的价值观实在太正派了——too decent to be a master。
比想像中好。近年Spielberg的作品很一般,这部因为是Tony Kushner做的剧本,精彩了不少。估计让他来操刀也是为了展现当下美国同性婚姻法案和医疗改革所面临的胶着。Tommy Lee Jones和James Spader很棒,一点不输Lewis。从来不喜欢Sally Field的表演,还好干扰不大。
同样是人物传记片,林肯就比去年的铁娘子强,感觉斯皮尔伯格有点像陈凯歌了,出名之后就开始整些有点小悲的电影,要说这片也得归功于林肯的演员,把林肯演的跟耶稣似的,竞选最佳男主应该没什么问题。
2012年,第一部在电影院里看的电影是老斯的《战马》,最后一部私人观影就是老斯的新作《林肯》。政治电影的主体往往是演讲和辩论,这部也不例外,林肯的法宝是理想主义+不同场合讲不同的故事。很多人爱听故事而不是大道理,与之相应的还有举例子要比抽象描述的效果好太多
心理看起来不错,实在是不好看
由於我對於歷史的無知,政治的反感,戰爭的厭惡,因此,我不喜歡!ps:還不是高清的,為什麼不去電影院看?!喔,對了,還有語言的障礙!
关键是演员好~就像《国王的演讲》能够出来,也是~
特别古典的一部电影,用光总让我想起伦勃朗的画。以斯皮尔伯格的水平来说,有点儿像命题作文,缺少激情的感觉。”人人生来不平等,但他们在法律面前是平等的。” 与妻子的争吵。忘了林肯被暗杀的历史,看到时一惊。想知道后来他老婆怎样。(资料馆)
司匹堡学院派的功力这几年一直不减,布景用光从来教科书一般,但人物平板化的问题一直存在。所以必须尤其感谢DDL,感谢Sally Field,出神入化的演技整体提升了片子水准,让整部电影丝毫不落乏味。btw,DDL之于此片和史翠普大妈之于iron lady倒是可以做个很好的比较。
怎么说呢。。。如果对美国政治和历史不了解到话,恐怕是无法欣赏这个影片吧。恐怕是无法理解这其中理想主义者的妥协,斗争与痛苦吧。这的确是一部基本上没有情节没有悬念只有对话只有演技只有理想主义的片,但是我真的好喜欢。
斯皮尔伯格你越来越恶心了,搞什么政治片,江郎才尽咯!
那些大人-02/14/13@Loews Waterfront 22
看丹尼尔·戴·刘易斯神演技,看一群美国佬咆哮着像菜市场一样的争论废奴制,作为中国人可能对于故事代入感不强
拍《林肯》是大师专利,百多年来少有人敢动,斯氏完成的也就是中规中矩。美国主旋律,还是要比中国主旋律靠谱点,虽然都是开了大会开小会,咱这边就一路理想主义到底了,人家还不忘讲讲民主的矛盾、其间的种种利益交换,最后还要说这是为了给民主点一盏灯,留一口气,一下子就高端大气多了。
熬完之后,除了林肯,别的还是一个都不认识,这片子没法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