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部土的掉渣的电视剧《老农民》热播,我在网上下载到手机里从头看到尾,看到后面感觉有些不太贴近现实,牛大胆开办面粉厂、养猪场、狗儿去俄罗斯租地种地,这些好像我在农村生活的时期都没有遇到过,难道农村生活现在真的这么好了,个人观点不太可信,我所知道的大部分农民的生活还是很辛苦的,很困难的。
不过随着国家建设,经济发展,农村生活确实比以前生活提高了,那是因为中国总体的生活水平提高的缘故,城乡差距在逐步缩小。
相比于本山大叔的农村戏+,陈宝国和冯远征主演的这部《老农民》贴近生活,靠近现实,不像本山的《乡村爱情N……》没完没了的演的都是像赵四饰演的刘能,谢永强他爹那样农村人的愚昧、无知、爱占小便宜、好吃懒做耍小聪明的“农村人”形象。
这部电视剧更多的是展现出中国农民那种坚韧、不屈、勤劳、朴实的普通农民形象。
剧中的男一号:陈宝国饰演的牛大胆,牛大胆出身好,八代贫农,根正苗红,提亲时上地主马大头家借麦子还被万恶的地主老财给坑了,给的捂的麦子,使用大斗进小斗出缺斤少两,因为拿不出杨老汉要求的聘礼最终没能赢取牛莉饰演的杨灯。
也正是因为凭借出身好,牛大胆才能在后来历次的运动中挺过来,和上面不合理的名利要么明着干,要么暗着斗,不像马仁礼那样脑袋上时刻带着个“地主的儿子”的紧箍咒,每天早请示晚汇报。
牛大胆身上有一股倔劲,闹饥荒时为了守住队里仅有的麦种,自己饿着肚子拿把大刀瞪着个牛眼睛不管白天黑夜坐在仓库门口守护那点全队的指望——仅存的几袋麦种。
剧中牛大胆娶了三个媳妇:乔月、韩美丽、灯儿。
看来牛大胆在戏里也是艳福不浅啊。
戏的最后是有情人终成眷属,和年轻时的最爱结成了夫妻。
要说他的这三段婚姻,前两段都是失败的,乔月和牛大胆完全是两个类型的人,牛大胆是下里巴人,乔月是阳春白雪,他俩婚姻的结合,就像是名贵西服搭配塔拉板子,不搭调。
后面的韩美丽和牛大胆可以说是在革命征途中并肩前行的好同志了,但是后来这韩美丽搞运动搞的走火入魔了,成天到晚干革命,在家还的装韩副主任,最后的结局也挺惨,直接一走了之在后面的戏里玩人间蒸发了,她也无颜面对麦香村的父老乡亲了。
最后的灯二和牛大胆年轻时就互相喜欢、爱慕,但是来自父母的阻力和其他种种的原因,两个耄耋的老年人在人生夕阳时期最终走到一起,也真是应了那句话:造化弄人,同时也算是有情人终成眷属了。
牛大胆代表着中国最底层的农村干部,关心百姓疾苦,真正为农民办好事的好村长。
另一个男主角:冯远征饰演的马仁礼。
要说这位大哥可以说是生不逢时,生在地主家庭中,在北京受过高等教育,思想先进,本来琢磨领回个漂亮女子回乡继承父业娶妻生娃过悠哉日子,不成想变天了,一下子从资产阶级变成了比无产阶级还要第一等的——地主的儿子。
马仁礼是一个可悲的人物,尽管剧中的他不坏,善良。
但是就是因为出身不好,导致了他一辈子都是夹着尾巴做人,遇事不敢乱说话,装孙子,剧中乔月在家中问他这么些年你熬过来的法宝是什么(大概就这个意思),马仁礼一边喝酒一边说,最后说到:装孙子时候,马仁礼也是长叹一声,真是透着太多的辛酸与无奈。
马仁礼上过学,有知识有文化,遇到事情他总是眼珠子一转就会相出解决办法,满肚子计谋,在大胆遇到困难时候,他要么明着帮,要么暗着帮都给牛大胆出了不少点子,真正算的上一个好的军师。
从研制水车引水浇地、预报天气减少收获损失、借地种粮让大伙吃上饭、带领村民打渔贴补家用,马仁礼头顶着“地主的儿子”帽子,干的可都是“农民的儿子”该干的事情,这两个主人公的姓,一个牛,一个马,也代表了中国千千万万做牛做马辛苦劳作的老农民,他们坚韧、挺拔、不屈不挠的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的精神非常可贵。
剧中还有一个角色,老干棒。
老干棒就是个老光棍,因为贫穷,年过四十还没有娶上媳妇,平时靠给人家磨剪子镪菜刀挣点零花钱,剧中总演他随身携带一个磨刀石,没事就可哪转悠问别人:“ 磨磨不?
”剧中他通过磨刀石认识了他的那个媳妇,后来也是因为磨刀石被韩美丽用大锤子砸碎,也彻底砸碎了他的信念,老干棒心灰意冷最后跳河自尽了。
老干棒是一个悲凉的角色,好死不如赖活着,在文革那个混乱的年代里,老干棒的自杀也是一种抗争,不过把自己的命搭进去我个人觉得犯不上,太有点想不开。
编剧高满堂这么写有他的道理,不过看到老干棒跳河自杀前把全村人的镰刀‘、菜刀都磨好齐刷刷的摆放在一起,我在心里真是狠狠诅咒了那个韩美丽,她的确是个杀人犯,他用大锤砸碎的不是一块磨刀石,是老干棒的精神支柱,老干棒就是这么崩溃的。
还有一个剧情能反映出老干棒的善良,在闹饥荒的年代里,突然他收到一个邮包,里面有花生、甜菜英子、干菜叶子什么的,后来他从信中知道是他那个和他过了一段时间的媳妇给他邮寄的感动的掉眼泪,但是他没有独食,他把花生米用小纸包包好每家几粒分了出去,在那个年代几粒花生就和现在的金子差不多金贵,老干棒的善良朴实在这里也能看出来。
(未完,待续……)
《老农民》整体其实只值四星,但因为触及了建国前三十年一系列运动,甚至包括文革,所以勉强给五星,尽管都触及的很温和。
原中国工人出版社社长胡甫臣曾写过一篇名为《历数建国后的政治运动》的文章,从1949年建国以来截止到1975年,据不完全统计,共有52次政治运动。
“人们都生活在运动中”。
我希望全国所有各级干部都看看此剧,你们一次次错政,懒政,不作为,乱作为,对于最底层的老农民付出的就是鲜血和生命的代价。
由此更觉得邓小平的伟大,再不拨乱反正,改革开放,不是把老农民们逼死就是要逼反了。
陈宝国,冯远征两位老师演绎的无可挑剔,只是我一直不喜欢牛大胆这种鲁莽无知的角色,他就是靠浑不吝欺负了老马一辈子,到了也没还人家房子和金条,除了穷,没看出什么大仁义。
不过这可能也是最真实的农民。
其懦弱的感情也配不上等了他一辈子的灯,尽管二人感情线赚取了我不少眼泪。
再谈谈韩美丽,这是一个有执着信仰的姑娘,尽管她的做法令人痛恨讨厌,但她的出发点不是自私自利,是理想信念,这才更加可悲。
我们不会觉得一个恶人的毁灭是悲剧,恰恰是一个善良淳朴的农民姑娘的毁灭让人痛心,到底是谁杀入诛心,让“韩美丽们”变得又蠢又坏?
韩美丽最后神经了,因为她的信仰崩塌了,她曾经坚定以为的都不是她以为的,到底是谁诛的心?
我们往往认为文革就是“韩美丽们”的错和恶,因为他们恶的太明显了,让人忽略了乔月,赵有田一次次告密揭发枕边人,一群群农民一呼百应的毁坏乡亲的财务,批斗他们。
文革是群体的恶,不是打倒“四人帮”,就只是那四个人的恶。
个人不反思,民族不反思,国家不反思,我们就没有正视昨天和发展明天!
最后把改革开放后的农民成功演绎的太简单了,成为了“改革神剧”,很有手撕鬼子的感觉。
但总之这么有泥土本色的剧强过一万个浮夸的《小时代》,应该五星支持!
全靠同行衬托!
希望有更多的好作品问世《老农民》上演十多集后,妻子告诉我很好看,我才坐下来看的。
随后,我在电脑上从头看起,并被这部电视剧征服了。
在佩服该剧的成功后,同时想到难得有领导为其开绿灯,说明我国正逐步放开反映当代的写实作品了。
我是长在红旗下的干部,和古华是朋友,结识过中央、省市县的领导。
六十多年的耳闻目睹、亲身经历,让我有了个独特的世界观。
特别是长期在农村工作队的日子里,接触到了农民,非常熟悉、了解他们。
因此看了《老农民》后,有很深的感触。
然而,世间的一切事物都会有好坏的评论。
很多人歌颂,也有人批评。
六十五岁以上的老人(特别是农民)认为反映了现实生活,可惜他们只能看看电视,不会上网,更不会写评论文章。
如果要他们发言,将会有上亿篇的感触、体会。
但是很多年轻人觉得不可信,有些人更是认为攻击社会主义,反对党的领导。
我认为出现这些现象都是正常的、必然的。
我的看法有三点:一.不能忘记历史,史料留给后人看,特别是失败的教训留给后人借鉴。
当代的教训为什么不能及时反映,要等老人们消失后再拿出来?
不是说见证人不在了就不可信了,而是现在很多方面基层还在犯着同样的错误(如看不起农民,甚至还在掠夺农民),应该要及时纠正,不能再犯错了。
二.教育青少年的问题不容忽视。
早期,西方预言中国第三代、第四代变修,看来不少的青年变得差不多了。
在物质文明水平提高,独生子女的世界里,看不起农民和贫困的人了,老人的话听不进去了。
“不要说过去的事了。
谁叫你们生活在那个年代?
”“老提艰苦奋斗干什么?
”“做坏事有报应?
鬼才相信。
” 特别是近三十年来,一切向钱看的思想、价值观,让年轻人及世人的世界观发生了严重的裂变。
社会道德严重滑坡,如此发展下去,将会是什么结果?
三.文艺作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反映典型、艺术性强的作品,才能打动人心,受到启迪、教育。
因此有些情节不带普遍性,但不能因此就否定它。
如六零年饿死人,湖南湘西就惨不忍睹,全国统计的数字就惊人了。
当然,“金无赤足,人无完人,” 有些网友对《老农民》提的意见是可取的,应该得到肯定。
我曾写了个30集的电视剧(喜剧),反映南方农村、小城市的生活。
几番努力,因资金问题,未能拍摄。
后来觉得仅是娱乐效果,不能促进社会发展,给人类留下有价值的东西,几年后又重新修改,但还是放弃了。
不知哪位大胆的导演能看上,或者觉得有可取之处,也让它问世吧。
我觉得《老农民》很成功,希望各地电视台都能播放该片,同时希望有更好的作品问世。
最近看讨论中国经济的问题,针对当下浮躁的实体经济现象(没多少企业真正专注于实业,几乎背后都在搞房地产捞块钱,后果就是现在的人家能拿住你的命脉),有人提到这部电视剧,说是历史重现,特意找来看了一遍。
可是,看到第三集斗地主就看不下去了(还是继续看完了,这就是导演要的效果吧),人一旦被势力裹胁就失去了理智,然后就跟动物一样,把一切的愤怒发泄到别人身上。
这个民族就这么不分青红皂白了,然后干的丧尽天良的事还少吗?
祸害了多少中国人?
毁灭了多少文化?
一个民族延续几千年的底蕴就这么被挖空了,根都被抛了。
一个不能独立思考、不反思的民族,它的未来会怎样呢?
我们的子孙后代会怎样呢?
艺术高于现实,但是这部剧艺术低于现实,现实的残酷或许因为编剧、导演不忍心弱化了,或许是太真实无法通过审核。
好在故事发出了许多令人深思的疑问,但是还不够深、不够透,看看如今中国社会的城乡二元分化、畸形的贫富分化、留守儿童、农村空心化、大跃进式的城镇化,社会管理低效、腐败,等等,等等,这些问题就是七十年代末没有彻底反思留下的后遗症。
世道轮回,规律没人能置身其外。
结尾太过于理想化了,答案在农民,而不是媒体。
整部剧中最窝囊的就属马仁礼了,地被人分了、老房子被牛大胆占了、未婚妻嫁给了牛大胆、头胎还是牛大胆的,完了每天还得对牛大胆点头哈腰,早请示晚报告,窝囊之极。
但仔细想想这也是没办法的,理由如下:1."早请示晚报告",确实可以压住自己的性子。
马仁礼当上队长之后,对社员相当苛刻,又是会破口大骂。
说明他自己在骨子里还是有地主脾气。
当然也有可能确实是认真负责。
但这样子迟早会有问题,"早请示晚报告"正好可以压压自己的性子,防止做出更加出格的事情。
2.当年因父亲“三升麦子”的事对牛大胆有愧疚。
3.自己是地主分子成分,牛大胆在村里的威旺比村长还高,跟着牛大胆屁股后面也算是有了靠山。
4.最后一点,应该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自己的十根金条还在牛大胆的住处,每天都过来一次,也可以看看金条的事情。
不过后来金条找到了,马仁礼依然保留着"早请示晚报告"的习惯。
说明跟牛大胆之间的羁绊算是扎根了。
话说回来,牛大胆也确实没有辜负马仁礼他爹的遗言,处处护着马仁礼,有功劳还不忘在领导推举马仁礼。
马仁礼也算是明事理的人,经常给牛大胆出谋划策。
马仁礼、牛大胆这一文一武算是给整部剧添加了许多戏剧性色彩。
【转】《老农民》将视角对准了黄河岸边的一个村庄,用波澜壮阔的大手笔书写了一场土地改革所引发的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农村变迁史,这可谓是由泪水与苦难所铸就的史诗,这也是一部为农民代言同时又高度还原中国农村的作品,它做到了真正的接地气,只因它所刻画的人物对我们这片生活过的土地爱得深沉。
关于《老农民》最让人体会到的一点力量莫过于他们的坚守,对于一部跨越了时代的剧作来讲,它讲的是大刀阔斧开创性的故事,而在这个过程中,在社会变革中所经历的阵痛以及苦难,无疑贯穿了剧中的始终,但这些显然不是本剧所要表达的重点,它所最难得的是透过苦难,我们看到了老一辈对于土地的坚守,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以及他们永不向命运低头的'刚毅。
剧中刻画了多个鲜明的形象,而这并不是单一维度的呈现,而是以颇为立体化的方式,让观众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农民形象。
不同于当下荧屏农民多以被曲解或是被调侃的面貌出现,《老农民》显然用了一种饱含深情的方式来呈现这群可亲可敬甚至偶尔也有些“可憎”的群体,在这个大的群像里,我们既可以看到牛大胆这种勤恳忠厚的农民形象,也可以看到精于算计,见风使舵的乔月,也可以看到心有不甘但又认命的马仁礼,甚至我们可以看到灯儿颇具童话气息的一生守护……总之,《老农民》为观众最真实的呈现出了中国世世代代农民的整体面貌。
剧中聚焦了颇多具有年代意义的节点,无论是土地改革,还是三年自然灾害,乃至到后来的新农村建设,剧中都有着清晰的脉络呈现,同时导演将这些大时代的变革集中反映到了个体中去,从大变迁深入到农民的基础生活中,也让观众更加全面的去了解中国农民心理的成长与转变,可以说,在一个个的故事高潮中,农民也随着时代一同成长,农民不再是昔日那种愚昧的面貌,而是富有了独立思想的一代人。
在荧屏上,中国的8亿农民(9.4亿农业人口)这个庞大的群体一直是被社会所忽略一个群体,《老农民》做到了为他们发声,可以说,本剧在某种层面也是8亿农民树碑立传。
它很大程度展现出了农村勃勃生机的一面以及农民可爱的一面,对于当下观众来讲,这是一次重新审视农民的机会,而关于世世代代农民的奋斗故事,同样对于当下年轻一代的观众有着激励作用。
《老农民》用一出出农民的悲欢离合让观众看到了几代人沉默与坚守的力量,同时用苦难与挫折铸造了这不可磨灭的史诗。
洋洋洒洒60集,刚开始觉得,这么长的剧,很难有耐心看完。
看起来还是有惊喜的。
从土改开讲,到三年自然灾害,到文化大革命,到改革开放,描述了在动荡年代下农民谋生的曲折道路。
特别是建国后几十年,农民吃不饱的历史,面朝黄土背朝天在土中刨食的历程,可以说是全景式展现。
中国几千年的农耕文化,农民和土地,和粮食,有着特殊的感情,这种感情不是80后90后这一代所能理解的,片子结合历史娓娓道来,让年轻这一代看到了过去的生活。
从小在农村生长,经常见识到农民为了一点灌溉水,为了几株秧苗,大打出手。
父亲也是农民,大半辈子都和土地打交道,对土里的事信手拈来,对大米小麦充满深情,一直想去了解背后的故事,却一直未参透。
这部片子,让我看到了父辈甚至爷爷辈的生活,尤其那个特殊年代的生活细节。
类似的影视题材,当下也不少,个人觉得这部是最完整最全面的。
尽管弹幕也在吐槽,粉饰的成分还是很大,但暴露问题的尺度已经前所未有。
给的五星评价,主要是觉得50—90年代的这段历史叙述给力,农民在夹缝中生存,经历了苦难的重重碾压,锻造了朴实踏实、坚韧不拔的农民品质。
但90年代后,大概也就是后十集,有点矫揉造作了,讲的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牛大胆、马仁礼为代表的农民开始创业,并过上好日子,但脑子里还停留陈旧的观念,爆发出一些梗。
一是这段历史是我经历过,有些梗自然就不容易响亮。
二是过了粉饰了,农民过得太顺了,反而没有了普遍性,让人觉得假。
另外,牛大胆的人生历程可以概括,苦难面前越挫越勇,但日子过好了,反而自以为是、怀旧摆谱,因此脱离实际、让人生厌。
让我联想到某人,革命战争年代,善于攻坚克难打胜仗,但和平年代,却老不开化、权力肆意,不善于搞建设。
每个人都有局限性,还是不能让权力过于集中一个人手中。
~~~~~~~~59集追加评论。
本来就这样评一评就算了看完了,看到59集,简直荒唐可笑了,不评不快了。
接待省委书记,牛大胆还摆谱,叫别拥抱偏拥抱,让别叫老弟非叫老弟,一口一个老弟,真把自己当主席了吗?
合影时,还让省委书记往后站,主旋律害死人啊,强行洗白对不起历史啊。
老农民朴实的气质呢,先富起来的老农民应该更了解社会的规则吧?
先不说这样的导演和设计本身有什么问题,90年代中国社会的大背景应该不是这种氛围吧?
难不成开始落实中央“八项规定”。
综上后10集,简直在扯蛋!
最近重温了下电视剧《老农民》,当初首播时只看过前十几集,这次一集不落地看完后五味杂陈百感交集。
《老农民》是山影的作品,延续了《闯关东》、《钢铁年代》一直以来的现实主义年代戏题材,导演张新建编剧高满堂都是佳作不断的业内大拿,领衔主演陈宝国冯远征也是顶级实力派戏骨了。
电视剧这次彻彻底底地把镜头对准了黄土地、对准了浑浊的黄河、对准了绿油油无边无际的麦田、更对准了满手老茧满脸褶皱的中国老农民。
我家乡在豫北农村,离电视里故事发生地鲁西北黄河沿岸也就百余里。
因此,在看剧时总是不停地想起家乡在土地上劳作一生的祖辈和父辈,总是忍不住想再回去老家无边无际的麦田上走一走看一看,不想说什么感慨什么空洞的话,只是想再贴近下祖祖辈辈生养的土地。
首先说下电视的表演,陈把农村的倔强农民演绎得淋漓尽致,把牛大胆农民身上的勤奋勇敢、正直直爽的淳朴本色和蛮横粗鲁、重男轻女封建小农意识都天然地融合于一体;冯远征也贡献出一个狡黠怯懦的农村知识分子形象,一个黑五类地主子弟的卑微和农村第一个大学生农业专家的博学清高。
后面的剧情看得尴尬无比时全靠陈宝国冯远征两个角色的相声来支撑着看下去。
其次化妆和造型都是极佳的,可以说是近十年来农村风貌最好的电视剧了。
最后,电视里从土改到农业合作社再到人民公社文革一系列年代题材上的尽情呈现,通过一个接一个不停地小高潮来紧紧抓住观众的心,从而娓娓道尽那个特殊年代农民的苦难和温饱线上的挣扎。
当然,作为一个娱乐电视剧,《老农民》也有很多缺陷和不足。
第一,剧本的结构有问题,严重的头重脚轻。
看介绍时说故事从土改讲废除农业税六十年的事,还用六十集来讲述,这就很容易联想到同样结构的《金婚》。
可是《金婚》作为一个家庭剧来说,一集来对应故事的一年尚可以自圆其说;而《老农民》则以中国人数最多的一个职业一个社会身份农民为主题至少故事上也是以一个村庄为主题,就很难完整表现六十年的大致历程。
就电视上的故事而言,从土改到文革占了四十多集的篇幅七成的比例,后面改开后三十年仅仅不到二十集来讲述。
而且从质量上来说,后二十集和前四十集完全就不在一个档次上,前四十集从开篇土改到还乡团一个高潮、农业合作化到大跃进大炼钢铁、再到公社化和文革一连串的高潮,中间穿插主要角色之间的感情戏吸引人完全停不下来。
而后二十集,主角们的中老年创业经历完全泛善可陈矫揉造作,下一代子女的故事也是无比尴尬,八十年代以来的道具场景漏洞频出出戏太多。
不好听得说一句,这剧就是烂尾了,为了配上从土改到废除农业税的主题先行,强行上了尴尬无比的致富戏码。
第二,主要角色年纪偏大,开篇出场时就有弹幕吐槽这儿子看起来比老子还要老。
再加上灰土的场景和土味极致的妆容服装,前几集很容易劝退很多人。
不过由于农村题材的缘故,这剧无法达到传奇戏《闯关东》那样全民的地步,很多都市人群一开始就不在受众范围内的。
第三,很多人都夸奖该剧揭露前三十年的黑暗历史,但是殊不知后三十年很多事情的敏感度更甚于前三十年。
电视剧对于土改的严酷性和大跃进饥荒都有含蓄的描述,文革时的疯魔行径更是到处都是,可是对于后三十年从计划生育到三提五统乱收费再到进城打工农村贫富差距变大乃至农村的衰败衰亡都无一描述。
开篇被批斗的地主马大头的浮财九根金条,最后还是被牛大胆给挖了出来,如何处置这九根金条也完全没有交代。
最后已经成为麦香集团董事长的贫农牛大胆,怎么看都有点像当年的地主马大头了,尤其是集资入股的麦香村村民们最后完全缺席时。
麦香集团还是成为一个典型的家族式乡镇企业
有点接地气,欠缺的部分。
1. 所有的人衣服没补丁,干干净净的。
2.所有的人头发干干净净整整齐齐的,其实过去的人很少洗澡洗头,头发都是油乎乎的满头头皮屑(这一条要还原太难为演员了,不要求了),也没有高水平的理发师,不是光头就是茶壶盖。
3.所有的人,嘴里说饿,实际上没有饿的感觉,脸上也没有饿相。
其它不到位的细节还有,比如所有人说话都是文学体的感觉,没有农村的味道,没有现实生活的味道。
这也是大部分剧的特点,没办法说。
晚上上《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老师提到这部片子,特意去搜来看了看,除去个人情感方面的心疼,更多的是对那个时代的思考。
我们都知道在数千年漫长的岁月里, 农民始终在经受各种苦难。
他们隐忍、 木讷、还有近乎磨灭的反抗意识,只要还能苟活,他们就能长久承受着,至今仍然如此。
他们牺牲最多,付出最多,还有一度沉重的税赋,直到2006年废止了《农业税条例》,不堪重负的中国农民才得以长舒一口气,但他们的生活品质远远地被甩到了边缘。。。。。。
一直到今天普遍农村生活质量都比不上城市生活。
这让我心酸之余又多了很多无奈。
作为“城里人”与当代人我们真的对这些了解的少之又少,而《老农民》这部片子就会弥补我们很多遗憾,我多希望这部好的片子能被更多人看到啊!
可惜的是,看这部电视剧的年轻人真的太少了,这是我最难过的地方!
唉!
最后要说的是:感谢导演及演员的辛苦付出!
看30集弃了,感觉还是披着历史剧外衣烂俗家庭剧的里子。不可否认这部剧对一些历史事件的刻画很生动,但是这几个主角间的屁事让我看到真的很累。
年代戏布景不错,但故事情节安排的非常刻意,除了男主和男二,其他人做事逻辑性都非常弱。
真的想不懂为什么分数会这么高,就因为尺度大?敢把以前不敢拍的给拍出来了?其实不就是分别提了一嘴么?甚至一分钟的剧情都没有,就因为这个就能够8.7分?就不管明明就是30集的激情,非得生拉硬凑拍到60集?最后30集不断重复剧情,越来越离谱,农民当老板那么容易?都做起了跨国生意?跟毛子喝个酒就把价压下来了?
这段历史还挺真实的,值得反思
国内关于时代变迁这一类历史题材剧里最好的一批之一了。
这剧和那邓剧一样,目的就是为资改派抹黑前30年造势,罔顾事实,造谣污蔑,已经彻底丧心病狂。
60集就為憋最後幾句話.......
牛大胆恶心死人,从来没见过这么三观崩坏的电视剧,还装什么历史正剧,我吐了
陈宝国和冯远征把这对欢喜冤家式的老农民演的实在太棒了。
演陈宝国媳妇儿的演员绝了,是亮剑里的秀芹大妹子吧,那个劲劲儿的狂热感,太出彩了,全剧唯一铭记。
这么狗血,高满堂也堕落了啊
土生土长的农村人,虽然离开农村很多年,但小时候的记忆还是深深的,看了电视剧,用一句话来评论就是用了几个有点名气的演员来撑场子,细节上一推敲漏洞百出,有辱观众的智商
对这个题材不感兴趣,都说演的号就看了,结果不是我的菜
完全是被老妈安利后才追剧的,故事中一些敏感话题的呈现,也让人看到了GD视角的多元化和心胸,应该也算是向前迈了一步吧。演员没得说,个个儿都是角儿,好剧必须有好本子,好导演,沉淀下来慢工出细活儿,老百姓的文化生活才会真正意义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不错,值得一看
这两年来难得的一部优秀国产连续剧
人物刻画细腻,历史真实性可靠,我们的父辈就是这样一步一步走来的,为他们骄傲
很少看农村戏,牛大胆和马仁礼这两个人很有意思。
戏精们(捂脸)
近年难得的优秀国产电视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