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风光片不等于好电影。
2、畅销书不等于好电影。
3、三个旅游大国的美妙风光+畅销书作家+金牌编剧+明星制片人+帅哥美女+动听音乐不等于好电影。
4、纠结生硬的四十岁大妈不等于心灵强大的女子。
5、之所以给这个电影评一星,是因为没有零星可选。
6、如果这个所谓心灵成长的片子算是一部轻喜剧的话,倒是颇有几个包袱,让人忍不住骇笑:1)liz三段情感关系都莫名其妙:第一段,8年的老夫老妻有问题却不明说,两人想法一有差距就偷偷跑掉,没有丝毫沟通。
根据片子中的暗示,貌似是liz的丈夫人到中年事业无成忽然想去考研,liz就断定此人不成熟不可靠。
真可笑。
如果她的丈夫真的属于晚熟那种人,试误了半辈子到了中年才终于直面自己只喜欢/只适合学术这条路呢?
那么他才是真正地直面了自己的内心,是心灵终于成长起来的那个人。
而且他敢于否定之前的半生从零开始,这种勇气绝不是一有问题就撂挑子的那位大嘴女小资可以比的。
第二段:和舞台剧演员的姐弟恋,莫名其妙地开始,莫名其妙地结束。
给她叠内衣、私自篡改她的剧本就可以轻松俘获她的芳心,但想要持续下来,要求却不是一般的高,感觉这位作家姐姐的恋爱标准真是“宽进严出”。
其实看到后来,我隐约觉得这里面似乎有个激情恋爱/现实婚姻的双重标准甚至相反标准的深刻问题,但电影似乎不愿意深入探讨,于是就显得草率且奇怪。
第三段:看不出那个巴西高龄帅哥到底好在哪里。
而且他主动/安排一场boat trip的浪漫举动却让liz激烈反对,确实显得有点欠考虑。
其实,看着他俩在boat前激烈吵架甚至liz豪迈发出“我不需要通过爱你来证明我爱我自己”的宣言时,我唯一的想法是,巴西帅哥也太自以为是了吧,以为自己可以准备两人的行李,万一大嘴美女有自己独特的行李需要准备呢?
比如,她每天都需要奇特化妆品、有奇怪的个人习惯或者每天都需要痔疮膏,这些行李巴西帅哥无法替她准备而且她也不想让他知道呢?
两人吵得那么凶,其实也许只是以为,他因为先征求她的同意,而不是擅自替她同意。
呵呵,女权主义终于来了,这也许就是原著的中心思想,但电影的表达却用了如此别扭的一种方式。
2)Liz在三个以I开头的国家的旅行,竟然处处遇到彻悟人生真相的民间身心灵高手。
意大利理发店里的顾客和理发师教导美国人要学会享受而不是娱乐,在印度学习冥想的德州离婚大叔教导liz把心灵清空才能接受新事物,印尼那两个连英语都说不利索、气质极端疑似大忽悠的巫医,教导liz“平衡”和“爱”!
明明是吃喝玩乐的旅行,为什么她遇到的每个人都是心灵大师,都如此喜欢说教呢?
答案大约是,跟“长副包子相就别怪狗老跟着”一样,在一个决定心灵成长的人眼里,每个人都有导师的潜质吧,呵呵。
3)一个细节:liz在印度冥想时睡着了,一起参加冥想的同学讽刺她是唯一睡着的人。
看了让人超级不爽。
难道在冥想中睡着是一件如此罕见甚至不可原谅的错误么?
有多少人之所以求助心灵大师,就是因为内心有太多情绪的乱流,无论如何都睡不着觉。
所以,能够放开焦灼公然入睡,这应该算是瑜伽课的功劳,应该把客户在课上恬静酣睡的照片裱好挂起来呢。
此外,如果liz真的不是因为宁静而是因为枯燥而入睡的话,那应该检讨的不是学生,而是导师。
如果你的课本、你的教学风格如此枯燥无味、无法吸引学生,那么大师们是时候去反思了。
4)不管国内还是国外,近年来似乎都有个流行课题:旅行是寻找自我、心灵成长的万金油。
但许多利用旅行来“寻找自己”的举动都属于矫情且软弱的逃跑。
而主人公们的结局,大约都是终于知道,跑遍全世界也逃不开自己软弱心灵的魔咒。
心灵的问题,还请到心灵里去找。
求诸于外,只能你浮财耗尽、年华虚度,最后除了空空的行囊以外,你什么也得不到。
我很喜欢吃好东西、尤其是来到美国之后、所以我就在所有看过的电影类型前面都加上“美食”,比如:“美食喜剧片”、“美食爱情片”、“美食枪战片”、“美事伦理片”等等。。。
米牛牛则很喜欢节奏快情节简单人物不超过三个(多了他就理解不了)的“美国精彩片”,这样一来,这部片子,可算是标准的“惊耸美食爱情精彩片”咯。
(说惊耸的时候眉毛要像“耸”字的上半部分那样“从”起来才行啊)我觉得这个片子虽然是给小资看的,但是在给小资看的片子里面水平还是比较高的,我一直认为一个国家的小资的水平是这个国家的国力的体现,比如说伦敦的小资读的书就要比上海的小资深一些,如果我国小资们的整体水平上升一点那么我们国家的综合国力就往前迈了一大步,,,所以我非常关注我国小资们的兴趣所在,比如说长途旅行,减肥,禅修(更准确说是灵修),银镯女子,IPAD,还有偷菜什么的,总是试图去理解,而不是讽刺挖苦,当然我本人也尝试过一些,比如说旅行和减肥,所以说我是小资也没有什么关系,,当然也有理解不了的,比如偷菜什么的,那么一定是我的思维方式已经僵化了,而不是小资们的生活方式有病,无论是哪种生活方式,背后都是很扎实的人生,比如说上海大部分小资都是在上海的石库门房子里和邻居合用卫生间长大的,残酷的人生道理他们不可能不懂,所以他们看似肤浅的休闲方式正是他们对生活的美好的祝愿,应该默默地给与鼓励和支持,,这个片子里面的女主角被豆瓣的网友们骂得狗血淋头,觉得她这样不负责任地到处乱跑实在太随心所欲太自私了,小资们对长途旅行的热爱和向往也被狠狠地批判了,但是这个片子的意思或许要更深一些。
这个片子的“美食,祈祷,爱”的顺序其实是很有讲究的,她首先去的是罗马大吃大喝,意大利代表的是,美食(其实那不勒斯的正宗匹萨巨难吃),其实也就是纵欲,虽然说我系有汗牛充栋关于“eating disorder”的文献,但是狂吃海喝乱花钱毕竟是对心灵失衡的一种非常有效的,自我平衡机制,纵欲,找回的是对已经习以为常麻木掉的身体的新的感觉(肉体变形了),包括影片里面提到的说意大利话要大声喊再加上用大量的手势让别人去死,这都是让人重新找回肉体感觉的方式,然后她去的是印度,因为人在通过纵欲找回了生命的一些基本感觉之后,必然会感到心灵的空虚,所以她到了印度,印度代表的是,祈祷,和神进行精神上的沟通,在印度她遇到了一个非常喜欢吐槽的人,通过不断地被吐槽(包括被吐槽太爱吃),得到了心灵的净化。
实际上,如果有一个人经常骂你但是你又感到很高兴,这个人多半就是能够净化你心灵的人。
(就像花狗骂玛特,物理骂我,etc)可惜的是,不断地被吐槽的结果必然会对祈祷/修行产生一种禁欲的狂热的偏好,对自己的生活制定了新的种种规范,也尝到了节制的甜头从而不敢放弃这种节制的美好,带着这样的问题女主角回到了巴厘,说到这里我非常喜欢Ketut和他的老婆,我觉得Ketut真的是一个非常非常智慧也就是有意思的人,他说在巴厘嘛人们早上冥想下午享受生活,是一个非常平衡的地方,我觉得这并不只是迎合小资们对于修行的想象,实际上修行本身就是张弛有度的一个过程,佛陀辟谷之后都要喝牛/羊奶恢复元气,况且普通修行者和小资们,实际上平衡是非常非常难得的一个状态,需要很多智慧和力量才能保持,好,于是女主角生活在一种适合她的平衡里,感到了淡淡的喜悦。
但是这并不是问题的结束,她沉浸在这种淡淡的喜悦里不敢再尝试其他的情感状态,所以她不愿意和大脸男再发展起长期的关系,说实在的接下来的就是我目前还不能理解的选择了,虽然老Ketut说“因为爱而造成的不平衡也是平衡的一部分”的时候我感动得流下了热泪,但我目前还不知道这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
最后我要说长途旅行不管有心还是没有心有历史知识还是没有历史知识都是很好的事情,因为一个人的力量和想象力毕竟是有限的,而一段地理距离的发生乃是货真价实的,有时候出去活动活动筋骨,想法也会发生变化,遇到的路人甲乙丙丁,和自己平时熟悉的朋友们太不一样,到处都是culture shock,,,当然每个人能体悟到的东西不一样,但鹪鹩巢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只要自己能喝饱不渴,又何必在乎河水有没有少掉一点呢,总而言之不能打击小资们的爱好而要关注、鼓励、发展之,,此外我最喜欢的欧洲城市正是那不勒斯,因为那里又脏又乱又差,站在二楼阳台上吃pasta看楼下火并拿着钢管追着人打绝对是一种享受,,,
英国航空公司很有意思,放着这么多英国好电影不放,总喜欢弄一些好莱坞烂片来放。
飞机上实在睡不着,读书灯一打开就照到邻座的身上,开关几次之后,邻座已经用燃烧弹一样的眼光看着我了。
赶紧打开小电视一看,正好放这部片子。
听说和意大利的吃有关,即使是大嘴也可以忍受了。
这片子真烂啊,浪费了那么好的Pizza和pasta,真是可惜。
片子和若干讲述欧洲的美国电影一样,表面上是玩欧洲品味,实际上是一碗心灵鸡汤,没放盐,还挺腻。
意大利的美食,居然就用几道标准菜给搞定了,仿佛洋人进了中餐馆就点酸甜猪肉一样。
意大利的美景也是如此,都是最最著名的景点,看着如同导游手册。
这电影本质上说是人要随性。
问题是:饭吃就吃了,经念就念了,情人找了就找了,凭着感觉走,慢慢咂摸咂摸滋味的话也能做出个有点意思的片子,还能潜移默化地教育一下观众。
但是不知是这编剧还是这原著,还偏就不让你有真正的享受,关键时刻非要搞上一堆一堆的说教,用的都是鸡汤语言。
等电影里面说够了,我也快睡着了。
想来想去,我对这片子的反感来自哪里?
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街道大妈,一种是普通百姓。
普通百姓又分两种,一种得靠大妈给熬的鸡汤才能活得顺溜,一种没有大妈更顺溜。
我就是第二种普通百姓,而且有点鸡汤过敏。
我不明白的是:美国好歹也是个不小的国家了,文化也算是多元,估计意大利人和印度人也不少,为什么非要跑到别的国家去才能找到自我。
想旅游就旅游,一定要那么个光辉的借口么?
曾经不止一次在洛杉矶城际火车上见过《Eat, Pray, Love》。
通常是清晨第一班火车,穿西装窄裙的上班女郎占据靠窗的位置,架起折叠小桌板,一边胡乱吞下蛋糕和咖啡,一边匆匆画眉描眼,在所有程序都利落完成之后,她们就会从公文包里掏出这本书,填满上班前的最后几个站牌。
今年夏天哥伦比亚公司把这本风靡全美女读者的流行宝书捧上荧幕,和欲望都市续集打擂台抢夺暑期档票房。
据说,和那四个经年不改的名牌老少女不同,《美食,祈祷,爱》里,女人要追寻的是自我。
影片不短,将近两个半小时,剧情却简单到不值一提。
顾名思义,离开结婚多年的丈夫和新情人,女作家朱莉亚•罗伯茨决心花一年时间自我放逐,在意大利美食,印度祈祷,最后在巴厘岛重新认识了爱。
是不是听起来有点耳熟?
一个,女子,写字,流浪,行走,寻找爱,与,人生的,意义,这一派小说在我国早有掌门人,安妮宝贝。
把地理坐标换成越南和西藏就好。
我相信原著小说也许可以带给都市女孩一些安静的瞬间,没准真有净化心灵的吉光片羽,可事实上,有的事情还真是白纸黑字看起来比较悦目。
一但视觉化影像化之后,穷图匕现,往往大大损坏了原有的意味和情绪,比如这部电影,比如一朵光脚穿球鞋棉布皱裙,头发如海藻般蓬松嘴唇干裂如花朵枯萎的,女子。
导演 RYAN MURPHY自己是美剧金牌编剧出身,估计自知理亏,猛在摄影上找补,拉来了ASC(美国摄影协会)的顶级大师,《无耻混蛋》和《禁闭岛》的摄影指导ROBERT RICHARDSON。
该大师也算是尽心尽力,论异国风光,光影变幻,的确是这两个半小时观影体验中的最大享受。
只可惜拿过再多奥斯卡的摄影师,也没能把罗伯茨拍的更像一位女作家。
不因为她脸熟,怪只怪气场完全不对路,既委屈了角色,也曝露了大嘴巨星的短。
原以为观众里最大群体是《EAT, PRAY, LOVE》的忠实读者,摩登妙龄女郎大军,结果电影院里坐满了老太太们。
有的挽着自家小老头,有的是老姐妹几个,看到电影中的美景就一起愉快的欢呼,一两句不甚搞笑的台词就逗了奶奶们乐不可支,放映结束后,她们乐乐呵呵的,相互搀扶着离开。
这部电影还有个名字叫“一辈子做女孩”,我想比起片中为自己的心病纠结,四处闲逛的女文青来说,这些鹤发童颜,依旧对艺术有感受力,能享受快乐,活得自由又舒展的老太太观众们,才真是一辈子做女孩。
美食、祈祷和恋爱 Eat Pray Love 好久没写影评了,这篇也算不上,只是对于祈祷部分想要说些话,于是就半夜敲字了。
豆瓣上有个有才的网友称这部片子《饭、祷、爱》,我对饭岛爱没什么太大的兴趣,不过这提法也着实让我佩服,想来,饭岛爱的一生的缩影真就是饭、祷、爱。
只是,她的饭是生存,她的爱是对爱的憧憬和期待吧。
很多中国人的生存景况有点像饭岛爱,他们的生活里只有吃饭,没有美食,只有婚姻,没有爱情。
他们可能比饭岛爱活的久一些,可是人生的经历却少得可怜。
更可悲的是,很多中国人压根就不祈祷,不拜神,不拜物,也不拜自我,他们对于生活处于一种麻木和绝望的状态,只是他们的躯体在驱动他们生存下去。
这些人不可悲,这些人修养生息的这块土地,才是真正的可悲。
我看到很多影评人认为这片子矫揉造作,大概就是因为以我们的生存条件根本无法体会这种生活,理解生活在优渥、自由、民主环境里的外国人吧。
可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人的追求和外国发达国家的老百姓的追求,是兜不到一起去的。
我不太了解外国,可我太了解中国了。
太多的人正在为了吃饭和住房积极的打造一段无爱的婚姻,太多的人为了工作和未来就委身于领导和老板,甚至獐头鼠目的客户,我一直不觉的一夜情可耻,为了性而性,那是一种享受,而出于某种目的而撮合成的鱼水之欢,完全就是交易了。
可又能怎样呢?
大学生就业难,难于上青天,受益者没有立场去审判甘当二奶的女大学生,这环境,就是你们的贪欲造就的。
就算是恋爱也没那么精彩。
我们的爱情极为局限,除了职场和校园,大概找不到更好的恋爱平台了,就算是朋友、亲朋之间的介绍,对象也都是来自各自的职场圈和同学圈。
恋爱,也是功利王道,毕竟,最值钱的青春就是最好的筹码,逮到机会,就顾不上爱情不爱情的,梭一把为上策,赌到婚姻就是赢了,至于赔率,那就看人品了。
我极为推崇大学生校园恋爱,大学期间压力相对较少,这段时间也许是当下中国人难得可以舍弃功利的一段时间,好好地爱一场,租个小包间,和身体鲜活、灵魂暂未被拘束的同龄人搞他个天昏地暗吧。
再等这种机会,男人就得等到四十之后的成功期了,那时候力有未逮,而女人,三十五之前还有一次爆发期,以后,就很难扑腾起来了。
我说的都是小老百姓,权、贵、富的第二代咱就别在这里起哄架秧子了,成功这事儿对于你们来说是贯穿一生的,对老百姓来说,你们就是外国人!
抛开现实,回归电影,神赐予我们的两种本性,食与色,推到更高的层级,就是美食和恋爱。
美食是一种深入的享受,他超脱于饱足之上,恋爱是幸福的绵延,它凌驾于刺激和满足之上。
先说说美食吧。
在心理学的描述里,大多数负面的精神状态都会有一个共同的过程——厌食期,中国老话说的就是食不知味,人的内脏是非常敏感的,人一旦沾染到负面的情绪,肠子、肚子很快就消极怠工了,负面情绪还会压制人的细微的感觉,比如味道的刺激,视觉的刺激,人一旦陷入低潮,很容易疏忽身边的人,这也与此有关。
如果按照宗教的观点来看,人对于美食的无视,也算是一种亵渎。
于是,电影中的主人公,想要通过美食来唤醒自己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是非常高明的手法。
爱自己,从胃开始!
满足自己,从口欲开始!
中国其实不缺乏美食,配料、食材、口味……我们中国的几大菜系通过这些美食元素呈现出来的排列组合,完胜其他各国的料理,中华料理比外国料理更加讲究,可为什么中国美食不像意大利美食、法国美食听起来那么浪漫,那么高档,原因大概就是文化的氛围,中国的美食,欠缺的就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归根究底,不是中国的美食不给力,是中国的生存环境太不给力。
中国人想要通过美食救人生,值得一试,可是你准备好公款了么?
美食虽好,但多了就失去了美食的精神了,女主角腰围不断地增加,她在用美食麻痹自己,美食渐渐沦落到另一个境地,比基本的生存需求好不到哪里去,她开始为了吃而吃,可是美食,本该只是生活中的点缀,当美食成了主旋律,芙蓉的身体也就离你不远了。
其实恋爱也是如此,恋爱不是人生的全部,它只是人生里的一个亮点,你要是一直亮着,再好的灯泡也会鼓了的。
适量的美食,适量的恋爱,适量的自我,这也许就是所谓的平衡吧。
而对于一个平衡的心态来说,用比较宗教色彩的口吻来说就是:不强求,不拒绝。
再就该说恋爱了。
说什么好呢?
在爱情里没有人是真正的专家,不管你是出了书,还是立了说,一旦爱上了,理智多少都会丧失点。
那些完全清醒、粒粒分明的主儿,多半是玩弄感情的货色,谈恋爱,对他们来说奢侈了点儿,给他们一对奶子、一个湿穴和一盘录制好的叫床磁带,他们就能梦中登基了。
恋爱这事儿,是喉头之下、腹肌以上那一块儿能感受到的事情,腹肌以下的快乐,不是传说的那么珍贵。
女主人公,一开始就是强求,若干小细节毁了她的第一段婚姻,对恋人的依赖毁了她的艳遇,也差点毁了她的自我,好在他及时反省,迈出了人生的关键一步。
最后,她又开始拒绝,拒绝别人的善意,拒绝他人的爱慕,甚至拒绝自己的本能,自己的幸福。
等到她顿悟,决定让一切随他去的时候,她也就把握了自己的平衡,也让爱人获得平衡。
平衡这事儿很玄。
舒坦就是唯一的指标。
宗教里有这么一种观点:任何的不舒服都是神的启示,他告诉你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要做什么,不要做什么!
我不平衡,我有点无视生活里种种的启示。
平衡,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我还在学习。
说到这里,扯了不少宗教的观点,也该说说祈祷了。
对于不信宗教的人,我会说祈祷是自我反省和自我调整的一个过程,对于信某种宗教的人,这个过程里就有个一个强大的力来支撑。
这是人成长、成熟必须的过程,也就是影片里所说的平衡的过程。
人必须得要自知自省,人不可以不知道自己要什么,爱什么。
美食,就是自知的一种浅性锻炼,你通过吃大虾,知道了自己喜欢鲜香的味道,你通过喝红酒,品出了涩中的甘,酸中的甜,甘甜之后那久久不会散去的清香。
诸如此类。
生活中,人必须时时自省,保持自知,这样,当幸福来临时,你才会知道,把握机会的时候到了。
人生中好事的机会,其实真的不多,错过一次,少一次。
恋爱,更是如此。
说到这里,要仓促的收笔了,最后呼应一下最开始的那一段牢骚。
为什么我说中国人不可悲,是中国可悲,因为我们的自知,我们的平衡,告诉我们要做什么样的选择,而那些选择,虽然看起来有些无奈,听起来有些恶俗,说起来有点悲催,可就是我们中国老百姓平衡的状态。
我开篇就说了,我对于祈祷这段有话要说,其实很简单:其实祈祷不只是自省和自知,它还带有美好的愿望的成分,我想太多中国人都把这一块阉割掉了,其实这才是祈祷最有价值的地方。
希望每一个中国人,都能自知,自省,而且对生活能怀有美好的愿望。
就这样吧。
“People think a soul mate is your perfect fit, and that's what everyone wants. But a true soul mate is a mirror, the person who shows you everything that is holding you back, the person who brings you to your own attention so you can change your life.A true soul mate is probably the most important person you'll ever meet, because they tear down your walls and smack you awake. But to live with a soul mate forever? Nah. Too painful. Soul mates, they come into your life just to reveal another layer of yourself to you, and then leave.A soul mate's purpose is to shake you up, tear apart your ego a little bit, show you your obstacles and addictions, break your heart open so new light can get in, make you so desperate and out of control that you have to transform your life, then introduce you to your spiritual master...”― Elizabeth Gilbert, Eat, Pray, Love
“我们都希望一切如旧在痛苦中过着安定的生活因为我们害怕改变 害怕事物会变得支离破碎”许多人吐槽这部片琐碎、平淡、不知所云,的确,跟大多数美国电影相比,它的确缺少那一点点的震撼。
电影无法将原著小说中细腻感性的女性心理逐一展现,只能从导演类似风光片般的优美镜头,和大嘴美女的魅力中弥补一二。
有些电影,只适合特定心态,或者特定年龄段和生活经历的观众,本片就是其中之一。
在大多数中国观众眼里,像女主这样不安分的生活方式还真是欣赏不了的。
毕竟她本来拥有令人羡慕的职业、家庭和社会地位……多少人求都求不来,她却“矫情”地弃之不顾,非要找寻什么自我?!
什么样的需求,值得她如此置之死地而后生?
可电影的主题就是这样,还一鼓作气地讲了好长的一段故事,没有偏题。
女主用一年的时间独自旅行,意大利、巴厘岛、印度……和比萨谈恋爱,练习瑜伽,遇到了真爱,一切简直像童话一样,让人怀疑它的真实度。
这样的人,这样的活法,真的存在么?
看看你的周围,还真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一直在路上,或放逐,或猎奇,或把旅行当做面对真实自我的方式。
而在水泥森林中为生存打拼,被焦虑包围的我们,不也偶尔会对他们心存羡艳么?
只是,那都只是一瞬间的念头,没有几个真的敢于打破现实的平衡。
尤其是已婚一族,大部分人宁愿在磨合中放弃追求自我感受,用平和的表面掩盖内心对改变现状的渴望。
因为对陌生的未来有种种不确定,害怕打破了现有的平静,反而得不偿失。
如果幸福等同于平静的话,安于现实才有意义。
只是,大多数人都放弃了尝试,结局也就无法对比。
不禁想起《廊桥遗梦》里那一幕:大雨中斯特里普紧握车门颤抖的手,如果冲下车去,谁知道会怎样呢?
反观女主,她自15岁以来就从未间断谈恋爱,单身阶段甚至没超过两周。
因为许久没有与自己独处过,要借由这次旅程,面对自己不同的情绪,感受过经历后得到自己的领悟。
至少这一点,我是有同感的。
太多的时候,我们习惯了在人群中扮演,却遗失了独自面对的勇气。
其实真正的幸福,跟别人有什么关系?
所幸最终女主还是找到了内心的平静,也获得了真爱,貌似前面所有的折腾和铺垫,都有了最好的解释,导演这是要告诉我们:一切的毁灭都是新的开始吧!
越来越多的女性意识到,压抑自我、取悦别人,只会让快乐渐行渐远,只有自己选择的生活才离幸福最近。
女人的美丽和成长,不应当由他人来评价,而在于真正的相信,从内心深处散发出来的力量。
幸福没那么简单,但也不复杂。
就像一个人安静地看《美食、祈祷和恋爱》,抛却所谓的道德评判,其中的意义只有女人才懂 。
"fall inbalance in lov is part of living in balance in life"朋友说 这个是适合女权主义看的电影我却认为 这个是适合每个女生看的电影每个女生 总会碰到三种人--爱自己 但自己不够爱的人--在孤独寂寞或者转折期双方凑活在一起的人--自己爱的人1。
爱自己 但自己不够爱的人以茱莉的丈夫出现 戏份很少 但却印象深刻 曾经苦陷于一段未必适合自己的婚姻 看着那个男人在电梯里微红的双眼 电梯门关上的那一刻意味深长的挥手告别 心就是被揪着的那种痛 让人产生内疚 但却是快痼疾 早点舍弃 总是有益的爱自己但自己不爱的人 总会被排在第二甚至第三的地位。
他给你足够的温暖 日子过得平淡舒适 但不足以重要到留下印记将来回忆起来 也只是处于次要的地位那多数是属于一种习惯吧 茱莉想起了 婚礼上丈夫给的惊喜 也仅仅是因为目睹他人婚礼后的触景伤情 并未被寄予太多的分量Richard的内疚在对茱莉倾诉之后变去了大半 于是他离开了india 我们每个人都会像Richard一样 给自己设定一个像忏悔室的地方 或者一项任务 让自己用自己的方式赎罪 其实 并不需要静待他人的原谅 那只是一种心理暗示 只要自己能够宽恕自己。
茱莉心情宽恕自己后和丈夫拥舞的那段 仍然让我很感动 很温存J: I loved uH: I kn, and am still loving uJ: then love meH: but am missing uJ: then miss me只是遥祝我幸福就好了能够做到这样 是我所要修炼自己的内心的吧看到这段的时候 自己仿佛也把身上的担子卸了下来 但是不知这样的自己 是不是自私的可怕===========================2。
BAD TIMING出现的人 曾经做过别人bad timing出现的人自以为付出了很多感情 但发现终难真真切切的全心全意的对另外一个人付出 包括自己的心David出现在茱莉倦了要离开婚姻的时候 为了怕毁坏双方不合适的说辞也许真的是一个借口 中国人讲求天时地利人和 当时机不对的时候 无论说什么都是一种说辞 纠结了 就真的自寻烦恼了 其实 并不是没有感觉 也许并不是不爱 可是 就差一些什么 这种感情更像软性毒药 可有 亦可无 总有那么些不自在但通常改变都是需要勇气的。
===================3。
自己爱的人 那个人总是姗姗来迟 在经历了许多错误和挫折之后你却变得小心翼翼了谁知道茱莉最后的遇见 就是最后的happy ending呢。
但是 就像赌博 你不放手要去尝试 又怎会知道。
总有一天 我也将具备大爱世人的能力。
所以 乘年轻 姑娘们放手大胆去爱吧 如果有所犹豫 那么久给段时间离开一下 如果时间都不能冲淡 u still feel something for him then GO AHEAD!!!!
很多人说Liz一路作到了底,然而我并不这么认为。
至少她很警醒,一直在坚守某些东西,一旦察觉在爱情中迷失自我便想要逃离,她有着随时叛逃生活的勇气,即便已经结了婚,有着令人艳羡的一切,还是敢抛弃一切,孤身环游世界,来寻找一种balance。
往往女人到了一定的年纪,皱纹在脸上蔓延,当所有一切都可以预见,她们惟一仅剩的野心莫过于守住自己的地盘,这个地盘可能是婚姻,可能是别的一些什么实实在在的东西,但Liz的地盘是自我,是精神上的自由,如此奢侈而又难能可贵。
“我发现有些事情是我不能放弃的,一旦我放弃,你便不会如此全身心地爱我了。
” “你想要的平衡不是让别人爱你比你爱自己更少。
” “我不需要用爱你来证明我更爱自己。
” “一旦恋爱我便失去平衡了。
” “有时候,为了爱而失去平衡,是平衡生活的一部分。
” 是的,我们都需要爱情,但我们也不想失去自我。
越是害怕那些需要的,憎恨的,或是渴望的东西越是会遇见。
故,谁也不想要半途而废的爱情却往往事与愿违。
事实是,当你选择和某个人在一起,也就意味着你要去探索另一个完整的生命,同时,也让那个人来探究你的。
Liz在谁面前都没有完全的展露自我,她总是有所保留。
这大概便是症结所在: a.你想要得到完整的爱便要耗尽自己,但当你失去自我也便失去了爱情。
b.你爱的是他,还是爱上了你的他。
c.我爱你与你何涉,我一直在考虑这个命题,你爱不爱我我都爱你,那么是否其实我爱的只是爱你时候的自己呢。
Yes, my facebook status last couple of days was: Eat, Pray, Love – false spirituality, fake feminism, total bullshit.. And there are famous chinese and western commentors that seem to agree with me on it. =) http://vip.book.sina.com.cn/book/chapter_149193_101371.html http://bitchmagazine.org/article/eat-pray-spend Eat, Pray, Love is a book and a movie about a woman who ditched her husband, go travelling to find herself, which in fact is to have a long vocation full of self-indulgence, eating in Italy, so-called praying in India and finding a rich man in Bali, and then go on to claim that she eventually reached self enlightenment. The story is an insult to anyone out there in this world who take enlightenment seriously, who conduct real studies on philosophy, science, religion, art and hard meditation on life and everyday experience to be able to even just a little bit more enlightened. It's also an insult to real feminism, no matter how this work strives to pitch independence of women, coz in the end of the story, the only thing that seemed to rescue the main character is still a rich man and a romantic relationship. I am not saying feminism is to reject men totally, but to have a collected, independent and strong spirit so that man and romantic relationships are not solely the kind of things that a woman ever worries about. And for any women that don't understand what responsibility means can not even declare herself to be a mature adult let alone the equality that true feminism entails. So honestly I don’t buy into any of those. Unfortunately we are living in a real world, not everyone is privileged and financially adequate enough to go on a trip like that and not work at all for a year or so to find oneself. The story is about self-indulgence, it's after all another cheap promoter of global consumerism at best, shopping your way to enlightenment, spending is helpful means to find yourself, girls. I'd rather suffer my way to enlightenment. Simple life, no Gucci bags, no iphone, no expensive trips, no fancy restaurants. Through the great wisdom of Laozi and Plato, I try to realize where I am coming and where I am going. I embrace pain. It is my great fortune. I hold on to my belief. "Who speaks of victory", as once said by Rainer Maria Rilke, "Enduring is everything"!
一枚超级大的“作”女。她的寂寥、彷徨,希望下一站依旧是激情的心情,我懂,这个世界,就是有这样永不满足的女人,像她。如我。
给三星说的是色彩还行,James Fanco长的还行,别无其他
20101219京上团结,年会后用来缓解片,分两段看。也算是中年危机的调和。在爱里,失衡时必要的。
影评并不好 但是我真的觉得好久不曾看过如此与心灵相契合的电影 才熬夜到现在。很多人不理解我为何热衷于独自旅行 我认为这部影片道出了我的心声 人多太嘈杂 便无法看清旅程的点点滴滴 无法仔细欣赏世界上的和而不同 无法在旅程中与自己的内心交换想法 无法净化与成长自己的内心 独自旅行我能带着自己
朱莉娅·罗伯茨新片,说教味太浓,剧情也很假,不是很好看。意大利的美食倒是看起来很诱人的样子~~
2012.1.12 DVD 无病呻吟的典型,就是因为有这样的女人,世界如此不太平!
浪漫温情,节奏紧凑,整篇在叙述着让人略微有些应接不暇的真谛道理。跟着主人公一起体会生活中的困惑迷茫不安焦躁最终找寻到属于自己的平静。执着于寻找的过程,而不是当一个将就着过日子的行尸走肉。在过程中会途径很多诱惑的停靠点,但只有一个是终点。btw,大嘴罗有了别样的光彩
Here comes a whole genre of lighthearted movies where a white American middle-class divorcee going to find herself in her travels. Ofc everyone she meets is sexy and instantly loveable but that's also the thing: it still seems too easy in all these movies. It emphasizes too much on healings and epiphanies and therefore, the lessons learned are too shallow in comparison to the real and difficult introspection.
画面结构和剪辑非常精致的电影,哪怕是仅仅作为视觉享受都很合格。三个故事讲的侧重点不同,各有千秋,罗马印度巴厘的三段截然不同的体验还是很真实不做作的。当然在剧情上有矫情的成分存在,不过对于这种带有旅行杂志标签的小妞电影已经可以得到挺高的分了。
我一直觉得,述说悲剧的最佳方式,是幽默。换句话说,任何的苦难,我们不妨都用轻松的口吻表达出来。人生嘛,不过如此。恩呢。
又是抛房抛财净身出户逃也一般的美国中年离婚女,又是意大利……演的好无理取闹!吃个破pasta就高潮了嘛?!还好意思用夜后咏叹调>w< 印度部分太神棍了!没想到巴厘岛部分更神棍!甜哥儿付兰兰只出现了一小会。大嘴姐是左撇子。JB和他儿子好像一对基佬。无病呻吟的有钱老女人…难看得想杀人
看得穷人自卑啊!美国人太有钱了!才会让没有任何问题的婚姻,因为女主角太闲而走向崩溃,女主角可以在什么都不要的条件下,离婚后,可以去世界潇洒,旅游一年,完全不担心生活费,还能在外国请私人语言老师。住豪华别墅(巴厘岛那座)。还能说什了,只有有钱人能感悟生命!
哎哟我去,为嘛没有添加成功。我之前的短评是不是就这么消失了!!!
饭祷爱这个译名不错。
女主性格的确招人烦。。没事找事型~但是。。我还是喜欢啊这部电影~作为风光片它的确尽职尽责,作为HC片也绝不输阵!里面所有男性生物都很讨人喜欢!特别提名一位有事没事乱放电同学~詹姆斯弗兰克说的就是你!你就是来卖萌的我看出来了~演吵架戏都笑啊笑的~讨厌~我TMD又-沦--陷--了!!
美食、美景、美女,相遇、偶遇、艳遇。这么多美好的元素加在一起,依然是一部没有灵魂的电影。
很好的故事为什么拍出来感觉剧本的构架有种说不出的别扭。
Sometimes to lose balance for love is part of living a balance life. Liz的烦恼正是我的烦恼,她所做的是我想做的,于是清晨醒来时梦境里还是电影的场景……ps我的朱莉娅终于不那么美了。。。
一开始我就在想这三个毫不相干的词眼怎能拼到一起,隔了一个晚上后我在躺倒床上时偶然发现了这三个词代表了三个城市.看到一个看似破产的女人周游列国之后竟然还可以逍遥自在地享受人生感悟真理的时候,我不得不感叹一声,有钱真是好...whatever!美食的部分我倒是给满分,好想死在意大利复古的怀抱里面!
很想把nomad land里的Frances McDormand送到这个Roberts面前,附上一个纸条:当代美国中产的危机之一是走遍世界,也还是在自家后花园里打转。ps:不想再看到任何以美国·白人·女作家为主角的电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