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藏地题材的电影真的是越拍越好了,《千里送鹤》就是一部优秀的藏地题材儿童电影。
电影主要讲的是少年多杰和姐姐格桑送一只受伤的小黑颈鹤去云南过冬的故事。
多杰姐弟俩的妈妈早逝,爸爸常年在外,他们和奶奶一起生活;姐弟俩就和这只小鹤一样没有人关注,大多的成长阶段只能靠自己去奋力向上,才能展翅高飞。
在送鹤的过程中,姐弟俩遇到了不少困难也遇到了很多好心人;最重要的是爸爸赶到了,带着他们一起送小鹤去云南,姐弟俩和父亲在这段路程中逐渐理解对方、并与父亲和解,也许回去以后父爱不会再缺失!
今天来到五棵松成龙耀莱影院观看《千里送鹤》对西藏的喜爱无以言表,带着崇敬之心,观看了《千里送鹤》这部影片,观影后,出乎意料,由片头的黑白处理,到后来彩色暖色处理,都表现了导演独具匠心的表达。
包括藏族家里面挂着的唐卡,使我联想到去西藏旅游,看到的圣洁的唐卡,特别震撼。
支持西藏影片,也希望导演多拍一些关于西藏的电影,以及儿童电影,让更多人了解这圣洁的地方。
这个电影非常好看讲的是藏族两个小朋友送黑颈鹤回家的故事黑颈鹤在西藏老百姓的心中是神圣的。
他们在家里面没有大人的同意自己骑摩托车送黑颈鹤回家了他们路上车没有油了路上碰上好心的藏族朋友帮助他们他们爸爸到处找他们最后找到了他们就一起送黑颈鹤回家了,大家可以去电影院看一下这个好看的西藏儿童电影。
这是一个藏族少年和自己内心寻找栖息地的故事,关于亲情与和解的动人故事,像是现代社会的一则寓言故事,故事里少年和姐姐的童真,父亲对孩子的爱和理解,让人十分羡慕。
故事里父亲对孩子的理解,堪称当代亲子关系的典范,推荐所有父母带着孩子去看。
影片分成了黑白和彩色两个部分,从开始的黑白,到送鹤开始变成彩色,像是记忆中童年里珍贵的回忆,到最后的镜头回到家又变成黑白,又像是少年的的南柯一梦,让人唏嘘。
总的来说是一部充满爱的合家欢的公路片,安利给每一位父母和孩子。
看片之前特意先看了一下剧情简介,这个故事和题材我还是挺感兴趣的,想看看片子拍的怎么样。
没想到片子开篇是黑白的,虽然映后交流时导演解释了其用意,但这个黑白的设计还是不太好,原因有几点。
黑白段落天然会产生历史感,但该段落并不是一个过去时空;该片并不是一个严肃沉重的题材,容易引起负面歧义,观影体验压抑,并不符合当今电影的影像风貌。
片子中段黑白转变成彩色,个人感觉这个观念表达是导演强加的,并不自然,也并不高级。
片名和剧情简介感觉已经提前剧透了,片子确实没有什么太强的戏剧冲突,缺乏反转,缺乏意外,缺乏强的悬念感,所以情感上不够抓人。
人物身上也没有太强戏剧性,父亲的态度转变也没有交待什么契机,小朋友前后经历也没有表现出心灵上的成长。
片尾又出现男童醒来的黑白段落,让彩色段落居然变成了梦境,这样的结构处理也是让人摸不着头脑,走火入魔?
感觉没什么太大意思。
虽然导演解释说耿军可能给出了第二种解读,说可能是第二年鹤又回来了,但个人觉得这种解读比较牵强,因为画外的鹤鸣声明显是和之前病鸟一样的叫声。
虽然有一些不同的观点,但对于一个这么年轻的导演来说,这已经是非常可贵的探索了,并不是每个人在三十多岁就能创作出长片来的,所以期待这位青年导演再接再励,未来能创作出更准确成熟的佳作。
《千里送鹤》这部电影,带给我极大的震撼和感动。
它不仅讲述了一个藏族少年为受伤的黑颈鹤和自己的内心寻找栖息地的故事,更深刻地探讨了亲情、家庭和文化等主题。
影片的故事发生在一个藏区村落,主人公多杰和他的姐姐格桑与奶奶一同生活。
由于早年失去了妈妈,他们一直渴望能够与父亲共度时光,但父亲却长期在外工作,很少回家。
这种家庭背景使得电影的故事增添了一层温情和失落感。
然而,多杰和格桑的善良和同情心却让他们在遇到受伤的小黑颈鹤时,毫不犹豫地决定将它带回家并照顾它。
电影中的视觉呈现非常出色,彩色和黑白两种色调被用来区分梦境和真实生活。
黑白的画面展现了多杰和格桑在冷漠的现实中生活的无奈和孤独,而彩色的画面则展示了他们心中渴望的温暖和希望。
这种手法使得观众更加直观地感受到留守儿童所面临的教育和亲情疏离的问题。
导演拉华加再次展现了自己的才华和对细腻情感的把握。
他在电影中成功地通过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塑造,表现了藏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
同时,影片也展示了藏区自然风光的美丽和壮观,为观众带来了独特的视觉享受和文化体验。
电影中多杰和格桑的旅程不仅是一段寻找温暖越冬地的旅程,更是一段家庭成长之旅。
他们重新审视了亲情的真正含义,也体验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爱和牵绊。
这种成长的过程令人感到欣慰和感动。
总的来说,《千里送鹤》是一部非常出色的藏语电影,它以其美丽纯真的故事吸引着观众的目光。
它不仅让人感动,也让观众对亲情、家庭和文化有了更深的思考。
如果你喜欢文艺片和温情的故事,那么这部电影绝对是不可错过的佳作。
今天我观看了由万玛才旦监制,拉华加导演的电影《千里送鹤》。
这是一部非常精彩的电影,它以藏族文化为背景,通过孩子们的视角,展现了亲情的温暖。
影片中,黑白与彩色的视觉转换非常巧妙地展现了故事的发展。
在送鹤之前,弟弟多杰的日常生活显得沉闷,因为只有姐姐能和他说心里话。
然而,当小鹤开始出现以后,黑白的影像开始焕发出它本来的能量,浪漫主义的气息也越发的浓烈,脱节的世界也变成了彩色。
送鹤的过程也就是彩色的部分,应该是电影主要呈现的。
弟弟多杰和姐姐格桑遇到了同样失去父母并且受伤的小鹤,小鹤没有大鹤的成长陪伴也没有学会飞翔,而且马上到冬季了,鹤群应该迁移去云南的。
这呼应的就是两个小朋友没有大人的培养也很难成长。
而此刻小朋友送鹤去云南,父亲开车去找他们,并且和他们一起送鹤去云南,这一路亲子关系也在此刻得到了弥合。
影片的最后,小鹤被鹤群认可了并且重返了鹤群,弟弟和姐姐也迎来了父亲的回归。
同时,它也让我想起了不止藏区还有很多小镇的留守儿童,这些留守儿童眼中的世界应该与弟弟多杰和姐姐遇到小鹤之前一样也是黯淡无光的吧。
电影《千里送鹤》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寓意,让我们看到了爱的力量和父子之间的深情厚谊。
它告诉我们,无论生活多么艰难,只要有爱,就有希望。
同时,它也提醒我们,要关注那些生活在偏远地区的留守儿童,让他们的世界也能充满色彩。
最后,我想对导演拉华加说,谢谢您带给我们这样一部精彩的电影,让我们感受到了‘亲情如翼,心系千里’。
同时,它也让我们看到了生活在偏远地区的留守儿童的生活状态,请一起关注那些生活在偏远地区的留守儿童吧,让他们的世界也能充满色彩。
另外,我相信,这部电影将会在观众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也会引发我们对亲情以及留守儿童现状的深深思考。
可能是编剧和导演的身份、语种、表达的体系的不同,既有种纪录片的感觉,又有种纯电影的感觉;使得在电影中纪实,纪实来演艺,前半是横向的家庭式的童年叙事,后面是纵向的纪录片式的描述,有心理的写照,有文化的书写,这使得这部电影岁是儿童电影的地基,但又兼表达这莫种文化和遗产的故事。
从鹤到格萨尔王,儿童到父亲,家庭到社会,都是点到面的表达,既有挑战又有庞大的内容体系,这使得外面的人看不到儿童视角的起伏和描述,里面的人感知不到生来的文化透视之体感,只有几个现代和传统过渡中的“边缘人”感知、深知。
相比较于万导的电影,却有编剧和电影人身份不同的二元冲突的因素之外,还有梦境的现实的考量,人与自然的互为表达,更多的是缺了点自然如何表达认为想法,除此之外,这片电影,作为童年视角而言,是个不错的电影,唯美而温顺!
最后,从儿童视角来看,是个不错的心理成长的写照;从文化表达来看,是个消亡文化对文化继承者的返视角;人类学视角来看,文化心理活动和社会文化场概念即为重中之重…… 回到电影,它表达的还是儿童心理,文化表达,社会场景……
昨天下午和好友去五棵松耀莱影城参加了《千里送鹤》观影活动和映后的主创见面会,也是认识好几年的博宇组织的影迷专场。
电影提名了金鸡奖最佳儿童片,把难拍的儿童与动物(鹤)都放进去了。
这是一部藏地电影,90分钟的对白全部是藏语,需要看大屏幕的字幕。
故事发生在一个青海高原的藏区村落,早年失去妈妈的姐弟俩将一只受伤的小黑颈鹤带回家照顾,但冬季将至,小鹤无法独自迁徙,于是姐弟俩决定骑摩托送它前往越冬地云南。
一直在外忙碌虫草生意,对孩子缺少陪伴的父亲,听闻孩子们擅自离家,也立刻焦急的前往寻找,最后开着车陪孩子们一起把鹤送到了香格里拉的纳帕海,这趟旅途也是一家三口的心灵成长之旅,重新思考父爱与亲情。
整个片子的基调非常平淡,展现高原风光的镜头也没有采取浓烈的饱和色调,在访谈中导演表示特意减掉了激烈冲突的两段镜头(大鹤被藏獒咬死、路上可能出了车祸)。
比较特色的是前半段使用了黑白色,写村落里发生的日常故事,有点像家庭类纪录片;后半段踏上旅途,立马切换成了彩色,有点像公路片。
到最后的,小男孩听见鹤鸣声醒来,又是黑白镜头,回归现实。
导演的解释说彩色的部分更像是一个梦,梦里父亲和孩子相处融洽,虫草也找到了好的买家,小鹤也顺利的被送回了云南……如果这些美好的部分都是梦境,那忽然觉得这个片子有点残酷。
嘉宾导演张大磊说,他觉得黑白的部分更像一个梦境,毕竟手法更加复古,那样的村落在现代社会中也更像是一个梦。
片子里把格萨尔王和王妃的传说与唐卡上的黑颈鹤做了融合,在藏文化中,鹤被视为神鸟。
想起仓央嘉措写的诗:跨鹤高飞意壮哉,云霄呓语雪皑皑。
两个小孩走在路上的时候,遇到了一位说唱艺人,说唱着格萨尔王传……记得原来看书,相传某些人大病之后,忽然会唱几十部的格萨尔王传,很是神奇。
影片中,一家三口在湖边扎帐篷的镜头非常唯美,夕阳西下,水鸟飞翔……镜头切换,三人带着鹤又到了藏传佛教的寺庙(很想知道是在哪个寺庙取景的),藏医给鹤做治疗,说它晕车了:)接下来的桥段有点奇怪,忽然车就穿进了沙漠,父亲趴在方向盘上睡着了,两个孩子又跑出去找水,父亲担心孩子走丢,又再次寻觅。
我脑海里一直在想地图,从青海果洛的藏区,到云南的香格里拉,这一路好像没有沙漠啊?
是为了突出路程艰难,所以加进了沙漠的桥段吗?
还是的确要路过沙漠,是我不清楚路线?
哪些是现实合理的部分,哪些是艺术加工的部分?
举手很想问导演这个问题,可惜没有被选中。
同去的朋友说她也很想问个问题,卡车司机以及其他路人见这两个小孩要去云南送鹤,就没有想过未成年人出门非常不安全,要联系他的家人把两个小孩送回去吗?
哈哈,妈妈们的视角就是不一样。
映后交流了快50分钟,导演拉华加,制片人马海泉,特邀嘉宾张大磊导演都很坦诚的进行了分享。
包括说资金不够,最后拉帕海的镜头其实就是在青海拍的,然后做了后期合成。
有点感慨的是该片由万玛才旦监制,今年因病英年早逝,影片今天在全国正式上映,可惜他看不到了。
黑颈鹤 长大啦留守儿童 内心也在成长.全片多以情绪和状态来呈现,就这么淡淡的讲述着。
.都说孩子和动物是最难拍的,拉华加导演带领的团队使得影片如此纯粹,很难不让人喜欢🥰呀.A colorful dream 少年 梦 一场关于父子关系的诠释,很有触动.🌈🌈黑颈鹤🌈🌈在藏族人心中,是高原的吉祥神鸟,寓意祥瑞美好。
振翅高飞的样子,仙气十足同时也是高原生态的重要组成,体现了当地人对自然的敬畏。
.宣传海报设计❤️美仙鹤的翅膀化作山峦引导着少年走向远方.#电影千里送鹤#电影推荐 #电影分享#看一部电影 #推荐一部好电影#黑颈鹤 #拉华加
比雨靴提升了很多,少年公路片
#16FIRST#属于是这几天来看过没毛病的片子,就是一切都很合理让人挑不出什么错误。音乐虽然有点商业但是真的很好听诶!开始对藏语系电影感兴趣了…
喜欢藏区题材的作品,干净&神秘&有趣。片子也没辜负我的喜爱,摄影赞,故事也流畅自然。喜欢,给好评,7.8/10分。
整体就是一部规规矩矩的、平庸的儿童与家庭和解的电影,但最后一个镜头,黑白画面中小男孩惊醒后听到了小鹤的叫声,你看,美好的奇遇与和解不过都是一场彩色美梦。【20220730FIRST
海报挺好看的
质感还是很不错的。影评有人在说后半段可能是梦境,确实。但是如果仅用后半段突然车停下去打水的那下来验证的话,其实前半段的剪辑也有些很奇怪的问题,因为他们问奶奶鹤是什么应该是在爸爸回来前一天,但剪辑却剪在了爸爸回来之后,所以我觉得这种奇怪的剪辑可能只是导演的一种手法。我会认为黑白和彩色的分别是枯燥单调的生活和有色彩的生活的差别,当然梦境的解读也非常酷。前半段有段在电视机的镜像中拍摄的画面非常酷,可能也是他们的生活方式和电视机形成的某种反差吧。结尾没有后续我觉得也非常酷,这完全给不同的解读留足了空间。 2023-12-22看
流水账似的公路片也不多见,通篇都平淡如水,刻意的?还是水平不行?
藏地+儿童+动物。温馨而浪漫的电影。剧情上,现实和梦境的处理是比较惊艳的;画面上,听导演说动物用了很多特效,挺自然的(本来以为请了驯鸟师)。
还行吧,恭喜提名
挺淳朴的。送的是希望与成长啊
果然鸣谢里面有青海省环保局
图腾之鹤,自然之鹤,西北之鹤,生命之鹤……
中国版 《给我翅膀》
故事未免有点过于老套了,儿童电影的定位也让这部影片显得过于简单了,无论是动物保护的主题还是关爱留守儿童的主题亦或是藏文化失传的主题,都过于点到为止了。
千里送央六
“千里”“公路片”在片中都没啥痕迹,不是开会儿车就叫“公路片”了。平时赚钱忙得脚不沾地的父亲突然全天候陪着孩子送鹤,这剧情也有点奇怪,好像我们观众谁没经历过讨生活的日子似的……
【2.5】剧作和视听都太土了,像十几年前CCTV出品的那类命题作文式电视电影。
好土啊,主题土,画面也土,那几段mv什么玩意儿。属于学龄前儿童的绘本故事。
老实说,影片技巧匮乏,结构也有挺大的问题。但是单纯的情感本身确实很动人。最后多杰醒来,意识到小鹤不在了的时候,我真的鼻头一酸。(虽然这个结局应该是剪辑时才想到的)更新:映后交流发展,我想多了,导演不是这个意思哈哈哈哈哈。
其实蛮有意思,鹤本身作为护送的动物,无论西方的送子鹤还是藏地神话里的信使,这里变成了被护送的对象,孩子没有母亲,对父亲有隔阂,打架受伤,小鹤也失去成鸟的呵护、受伤,两者建立起了心灵上的互通,孩子护送小鹤回家是对自我的一种期望,当然最后是“圆满”的。黑白与彩色画面,黑白才是现实吧,彩色是梦境,最后的最后可能只是一个“梦是愿望满足”。剧本很工整,恰恰太工整,多少有些平淡,我都能猜到影片1小时的时候父亲会找到孩子,果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