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处互联网社会,我们经常接触的一种状态叫做“熟悉的陌生感,陌生的熟悉感”。
熟人之间,已经不再有那种默契,也不会无话不谈,经常很多熟人坐在一起,唯一的乐趣就是玩手机;而这种现象在网络上的虚拟空间内,几乎是不存在的。
网络上的人们大都聚集在同一个版块里,他们虽然彼此陌生,但是却看上去很熟悉。
未曾谋面的几个人很容易就能聊在一起。
这种现象看上去很怪异,但却是真实存在的。
互联网带给我们便利的同时,将这种怪异的现象也带了过来,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这种现象,并且他们并不会觉得有何不妥。
而这种感觉在日本青年身上体现的尤为明显,具体表现就是他们不愿意与现实生活中的任何人接触,反而是沉迷在自己的小世界内不能自拔。
将自己独处的环境营造成一种非常舒适的状态,让自己可以很轻易地陷入到里面,以此来逃避现实种种。
或者说我们可以得出来这样一个概念,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尤其是在互联网世界里,他们无一例外的是孤独的,但是一旦将生命终结了,是不是就会永远的留住自己的伙伴呢?
对此,我们来看看今天给大家分享的电影。
《回路》说的是一种怪异的现象,这种现象发生在繁华的东京,两个原本不相干的人最终成了彼此的唯一。
一个男学生和一个女职员分别发现自己周围的人以一种非常规的方式神秘失踪。
为此,男学生请教了他的女同学,却也没有答案,但是女同学却给他看了一个曾经设计的游戏,当电脑屏幕上的两个点接触以后,就会消失。
与此同时,女职员在经历了同事无缘无故消失后,也发现了这个消失的秘密,身边的朋友总是会在平时不易察觉的地方化为阴影,最终消失不见。
两人在某一天相遇了,他们想要联手找出答案,没想到自己最终还是陷了进去。
活着时候是孤独的,但是死了以后或许才会在一起。
这是本片给出的概念,同时也时贯穿了整部电影的恐怖主线,片中的所有鬼怪们都在这个主线之下存在着。
但是你想要给这个主线坐一个最佳的解释说明来说服大家,本片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恐怖片,那显然还差那么一点点。
概念上的设定很不错,而且片中的鬼怪呈现方式也很精彩,尤其是在片尾部分,当男学生想要与鬼怪拼命的时候,却发现鬼怪本身并不是虚幻的存在,而是真实的实体,这一下子让男学生原本的无神论观点崩塌了。
而与此同时,鬼怪也就趁虚而入的将这个主角拿下了。
至于女职员,虽然没有被鬼怪拿下,但是她却最终相信了这个观点,自己在最后将唯一的一个朋友永远得留在了身边,这同样是一种屈服,同时也很好的呼应了本片的主旨。
如果大家有细看的话,其实本片还可以带来另一种思考,为什么片中的所有人会被设定为一种灰飞烟灭形式存在的个体。
这一点在开头部分的电视节目里可以得到蛛丝马迹。
女主正在洗碗的时候,电视里有一则报道,广岛的一个人十年前扔到海里的漂流瓶最终被马来西亚的一个人十年后捡到了。
这是一种轮回,或许可以解释片名之谜。
我们延伸一下,曾几何时的广岛原子弹将几十万人的性命夺了去,而数十年之后的东京,在这样的鬼怪的作用下,人们仿佛经历了广岛原子弹一样,整个城市一片死寂,人们都在阳光的照耀下灰飞烟灭。
则会是否也是一种轮回。
数十年前的原子弹,与现在的互联网对于人类情感的摧残上是否一致?
对于本片所表达的观点来看,原子弹带来的死亡,看似将现实中的人们摧毁了,但是却让他们不再孤独;互联网看似帮助了现实中的人们做更多的事情,但是却催生出来了另一种折磨人的孤独感。
两者带来的毁灭的状态看似不同时代,但是作用结果却是出奇的一致。
当然,这仅仅是本片的一种猜测,作为一部恐怖片,本片的画风很有趣,粗粒的噪点能带给人们一种年代感,而那些鬼怪们委身的地方看似不经意,其实大都是日常中我们容易忽视的区域,细思极恐啊。
还有就是略带诡异的音乐以及比较有创意的鬼怪身形。
这些都是亮点,但是不足之处却也很明显,很多时候对于观点的铺成有点捉襟见肘,这样最终使得故事逻辑大打折扣了。
广岛原子弹带来死亡,却可以抵消孤独;互联网带来便利却会使孤独加倍,这样想或许也有道理。
墙上的黑影像核爆现场的汽化残影,似是此岸与彼岸的临界面,或是曾经存在过之证明的痕迹/余烬,指向一种空无、一种缺位但却又企图被记忆的不甘心。
让人想起当代日本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疏离以及「孤独死」。
想起了同样作为黑影介于虚实之间的,千与千寻里的无面人,它对小千说的台词:「寂しい,寂しい」。
无面人因与他人的羁绊而具形,回路里的人因为被无尽的孤独侵袭而消失。
亮介和美智子开车镜头后的浓雾,在写满「助けて」的房间里强烈到失真的背光,都让人想起热海搜查官最后校车穿越狭界时所被笼罩的强光,似是来自彼岸世界。
田口磁盘里通过摄像头和电脑屏幕投影构筑出无尽深度的迷宫,与红色胶带的结界,同是「密室制造方法」,「永久的死亡是无尽的孤独」,人无法从无尽之中脱身,更可怕的是永无休止的孤独到死后的延续。
而人的孤独也并不因陪伴而消失,「他人即地狱」,释放AT力场的同时就要承担回到LCL之海中、自我消弭的风险,「两点接近就会死亡,距离太远又会接近」。
最喜欢的是在列车中亮介注视着春江说出的那句话:「有我在啊。
纵使没有其他人的存在,也没有关系。
」正因为相互抵达之不可能,人选择爱以直面不可能,才让人更为感动吧。
简单说,本片可以理解为一个僵尸围城的故事模型。
妙在导演并没有一开始将世界观讲清楚,而是循序渐进。
本片中我没看错的话共有两处交代故事背景的情节:一是亮介到春江工作室正巧碰上春江男同事,而后两人在图书馆相遇,男同事的一席话;二是后半段春江由无人列车抛下亮介回到住处,玩死亡游戏时的游戏说明。
故事梗概:有人碰巧打开了通往异世界的通道,自此幽灵凭借通道自由进出现实世界,让现实中的人丧失生活热情,孤独自杀。
这个事件的起因是一段由网络或磁盘传播的自杀游戏录像,接触此录像的人,大多因亲人朋友的自杀消沉而深受打击,在这种孤独的精神折磨下,他们观看录像,按照游戏说明进行某种招魂仪式,而后献祭般自杀。
一传十,十传百,如同瘟疫般扩散开来。
世界如同末日,只剩一船游民漂泊。
黑泽清的特色在于对恐怖情景的渲染和对日本青年自杀现象、孤独症候的融入。
其中,有心者不难发现黑泽清对大城市工业所代表的技术理性、资本主义的批判以及对核爆末日的恐惧投射。
本人是恐怖片的爱好者,久闻黑泽清的大名,通过短视频偶然发现这部电影,在豆瓣上看到本片高达“7.2”的高分,所以迫不及待的找资源来一睹为快,为此还花了5块大洋在某宝上找的资源。
118分钟的电影看完,毫不客气的说,故事讲得乱七八糟,一塌糊涂,你说是文艺片吧,毫无逻辑性,你说是恐怖片吧,从头到尾一点恐怖氛围都没有,是真的一点都没有,中途甚至想笑。
我简单梳理一下剧情,突然有一天,一个女人发现一个男同事莫名其妙的自杀了,然后身边的另一个女同事疯了,然后消失了,接着她的老板也消失了;另一边,一个男大学生第一次连接网络就自动连上了一个诡异的网站,然后找计算机系的女同学询问是什么原因,结果这个女同学是个灵异爱好者,很感兴趣,接着整个计算机系的同学突然都消失了,这个女同学也精神失常,男大学生想让女同学恢复正常,试图拯救,但是失败了,这个女同学在男大学生面前开枪自杀,最后这个男大学生和开始的那个女人一起坐船跑路,被一艘大船救了,男大学生在船上消失了,故事的结局是这个女人和这个船上唯一还存活的人往南美洲走了。
对了,每个自杀或者消失的人都会在原地留下黑色的印记。
看完我直接蒙圈,这说TM是讲了个什么故事?
地狱幽灵全面入侵人类世界吗?
虽然电影里提到了,说是地球诞生那么长时间,死过那么多人,人死了以后的灵魂所去往的空间已经装不下了,没办法,只能入侵活人生活的空间。
对了,说出这个原理的人出现的非常生硬,前后没有任何衔接,感觉就是为了说这段话被导演强行加进来的,看到这里我是真的笑出声了,这种手段真是一个成名已久的大导演能干出来的事?
下面开始正式吐槽:1.剧情生硬,前后矛盾。
整个电影的剧情让我感受最强烈的就是导演的无病呻吟,豆瓣上好多评论都说这部电影是导演想表现出人在社会生活中最孤独的内心世界。
我只想说,这孤独尼玛呢?
故事背景是互联网开始高速发展的时期,那个时期你跟我说孤独?
线上能聊天,能玩游戏,线下能去小日子过得不错的国家遍地都有的居酒屋、歌舞伎听等等,这哪里孤独了,还有最重要的,影片开始出现的那个以卖阳光植物为主业的小公司,一共四五个员工,人虽然不多,但是看得出来包括老板在内,大家关系都很好,用四川话说就是兄弟伙,用东北话讲就是老铁,从后面故事的发展来看,这些同事不光能交心,甚至为救对方还能以命相搏,来来来,你们告诉我孤独体现在哪里?
所以我看到后面真的想笑,那些已经自杀或者准备自杀的人,一边喊着啊,我好孤独啊,一边呢他们的朋友、同事、同学又都互相关心和牵挂,这真的是笑死人了。
2.逻辑一塌糊涂。
剧情说人死了以后,灵魂会去一个地方,然而那个地方的灵魂住不下了,要来侵入活人的世界。
假设这个是影片的底层逻辑, 那些灵魂在这部电影里,入侵人类世界以后,虽然跟活人在一个空间了,但是明显就不在一个维度,完全可以和活人共存,那这些入侵的灵魂非要把人弄死,甚至是要把地球上所有活人全部灭绝(影片最后整个东京死得基本都没人了,可能是整个亚洲都没人了,因为那个大船的船长说只有美洲那边还有微弱的信号),他们为了啥?
为了让更多的灵魂跟他们抢地盘吗?
还是说那些所谓的灵魂也喜欢看电视,喜欢上网玩游戏,喜欢美食等活人喜欢的一切?
这不是扯淡吗?
根本就是毫无逻辑可言,底层逻辑根本承受不了导演想表现的高屋建瓴的内容。
3.导演强行炫技。
导演强行用自己擅长的恐怖片拍摄手法去制作这部影片,该说不说,整个电影呢,从头到尾虽然恐怖氛围一般甚至没有,但是压抑的氛围那确实是不错的,导演选的题材很大,但是偏偏要用恐怖片的手法去拍,所以评论区里才有人说这部电影文艺片不像文艺片,恐怖片不像恐怖片,灾难片不像灾难片,爱情片不像爱情片,整个就是个四不像。
说到爱情片,我这里就不得不再吐槽一句,尼玛那个男大学生和他的女同学,从头到尾说过的话不超过50句吧,就这就准备来一场双向奔赴的爱情?
而且感觉还用情挺深的样子,怎么?
日本人就真的那么随便吗?
而且,你TM都开始谈恋爱耍盆友了,你还跟我这扯孤独,我是真的又笑出声了(我为什么说又?
)。
总结,这部片子感觉就是黑泽清拍了几部反响不错的恐怖片,飘了!
最终拍了一坨。
我以为《回路》是部恐怖片,看了一会儿逐渐觉得这是一部文艺片,导演披着鬼魂的外衣,尝试着表达“死之永恒,孤独之永恒”的主题。
这本身就足够恐怖。
这不是一部狭义上的恐怖片,但谁也不能否认它恐怖的内核。
影片中人物刻画不是重点,导演倾向于用破败的工厂、荒凉的街道、诡异的音乐、对话的内容来塑造孤独、茫然、让人心慌的氛围。
他所表现的恐怖是细腻而渐入的,歪歪扭扭慢慢靠近镜头的鬼影,突然消失变成黑色碳影的人,电脑中重复一帧一帧循环往复的诡异镜头,都大大方方的用长镜头慢慢呈现在观众眼前,留足够的时间让人们不断思考,把那些平时被忙碌生活掩盖的真想慢慢逼出水面,有些事情越思考越恐怖。
死亡是永恒的,孤独也是,孤独的人想用死亡来结束孤独,结果发现变成鬼魂也无法消解,用永恒来消解另一个永恒,注定是失败的。
于是,在每一个午夜梦回,鬼魂们站在角落里,一遍遍的喊着“救救我”。
听说过一种说法,人间是炼狱,生活着服刑的人,刑期未满受不了苦难折磨就结束自己的生命是一种在修炼层面上的逃避,无法解决任何问题。
自杀,是在逃避自己的业。
人从来只能自救,就我个人而言,完全理解并尊重自杀的行为,每个人都有对自己生命处置的权利,人生在世,谁没有几个不想活了的念头呢?
但,想尽一切办法活下去的人,像太阳一样炙热的充满求生欲望的人,会更令我感动和敬佩。
体面的死去亦或是像老鼠一样存活,本质上都是怀抱着希望,前者的赌注下在死亡后,永久的安宁或者来世;后者的赌注下在现世的转机。
死亡真的能解决一切问题么?
人类是具有强大潜力的生物,如果活着都无法解决的事情,那么死了解决的几率也不会很大。
就比如《回路》中谈到的人与人之间若即若离的孤独问题。
无法靠的太近,太近就会重合消融,太远又会互相吸引着靠近彼此。
“要享受孤独”这句话是错的,人类可以享受独处(私人空间),但无法享受孤独。
前者是物理上的状态,后者是情绪上感受;前者是可以随时改变的,后者虽然可以靠着生活中短暂的多巴胺来遗忘,但多巴胺是短暂的,孤独如影随形,是无法永远消除的。
如果世界真如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说的,人死了一切就结束了,什么都没有了,或许死亡真的可以不负责任的去逃避一切问题,先不论是不是把痛苦和负担留给活着的人。
但是你真的如此坚定么?
如果真的有鬼魂呢,鬼魂就不孤独了么?
可能还不如活着的时候,因为我们无法保证鬼魂也有多巴胺。
如果有一天,你说你可能再也撑不住了,想离开了。
我会摸摸你的头,说虽然很可惜,但你尽力了,我会放你走,然后处理好你还未及的遗留。
如果你撑下来了,我会对你说,真是辛苦你了,你很厉害,你很了不起。
我想给你一朵小红花,给你一颗棒棒糖,不行就一碗麻辣烫,愿你变成一条河,跨过山坡,自得其乐。
大半夜看完恐怖片,还深陷回味中,回味了几下就想写两句,结果刚你妹的写下两段停电了什么鬼。
黑暗中盯着电脑屏幕愣了个一分钟。
确认自己没有漏尿。
接上面牢骚。
这部算是非常规恐怖片。
然而唯一的败笔偏偏就是后段出现了常规恐怖片的庸俗套路,即依靠主角非理性的作死行为推进情节。
我是觉得就算导演再怎么对故事本身不讲究,这种方便主义也实在是过头了。
虽然说跟幽灵面对面的情节前面有铺垫吧。
但是那强行接梗的方式还是太生硬了。
的确导演就没说清楚瘟疫一样的幽灵到底哪来的,红色胶带封印的不能打开的房间是怎么回事,怎么的东京就变成个鬼城了。
故事是有一些莫名其妙的。
然而期待这个片子给一个明确的起承转合故事线本来就是选错了片。
我倒是还没看美版,但是依照美版翻拍的一贯尿性可以推测美版会更符合这类需求。
我的感觉上,黑泽清的影像风格侵略性实在太强,已经进入一种精神污染境地。
让人压抑的慢节奏,让人压抑的低机位和让人压抑的超长镜头,怪异全在画面中,看似不经意一笔带过实则精心编排,看得越细越觉得诡异,这点倒是跟闪灵的很多设计异曲同工。
以及莫名的怪切,烦躁的音效,时常突然停止而更让人烦躁的音效。
这部里使用的人声BGM真是烦到透顶当然我这是褒奖意味。
所以说比起那种突然蹦出个鬼脸然后配上个砸锅一样的音效单纯冲击心脏的低级桥段来说,黑泽清真是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他的鬼就堂堂正正出现在你镜头中,怪异地行动,怪异地扭动,缓慢接近镜头,缓慢向观众渗透压力。
是有那么好几次压得人透不过气来。
可视性恐怖?
大概是这么个说法。
同样让人烦躁的还有经常搭不上调的对话,经常搭不上调的电波。
比如川岛第二次去找春江;美智把朋友救到自己家中看似关切却忽视朋友最后的搭话,这两处极其明显。
那么就要说到主题了,人与人真的是在互相支撑,互相需要又互相理解吗?
啊,即使距离如此接近,人与人之间的心之壁却依然……呃,打住。
故事虽然暧昧不清,想说的东西还是清楚的。
在网络中游荡的鬼魂,感染的人如同行尸走肉;最后春江即使选择跟它在一起也仍然拒绝川岛的好意;死城东京和世界末日在十五年后成为了另一种形式的现在进行时。
从一开始导演就借春江之口直白道出本意——太接近就会死亡,太远又会走近的程序,那是用来研究人类生存环境的系统。
而拒绝他人选择孤独死亡的人们在化作黑影之后又不断呼救的情节成为了这段话的另一个补充说明。
啊,人类不就像豪猪一样吗,渴望靠在一起取暖,却又被彼此的尖刺互相伤害……呃。
考虑到片子的年代,那不单单是世纪末与世纪初的混乱期,更是御宅文化全面复兴的一个时期。
我倒不认为导演想谈的是高度发达的科技带来的疏离(那样会更明确电脑和互联网这个概念),而更像是开始泛滥的御宅文化和伴随而来的孤独。
活着就是孤独,死了就能跟大家在一起了——然而那只是想象,死后也是永远的孤独。
无数次,在科幻电影和小说里,我们可以接触各种各样的未来。
人类会被战争与核武器毁灭,会被日趋恶化的环境污染毁灭,会被失控的尖端科技、肆虐的病毒以及恐惧与扭曲的人性所撕碎。
而这部新千年初的恐怖片,却向我们指出了世界毁灭的另一个方向——孤独。
在《回路》里,孤独的人会开始失去信心以至于最后选择自杀来结束生命。
而即便没有选择死亡,孤独的人也会慢慢消失,终于变成地上或墙上一滩黑影。
《回路》其实不是一部血统纯正的恐怖片,它前三分之一铺设谜题,制造恐怖的情景。
后三分之二则成为了艺术电影完全沉陷在孤独的黑影当中,哀伤无比。
大概是文化的差异,东方的文化对人心思考得更加敏感与细腻。
尤其是日本的艺术家眼中,日本已经无药可救得走向孤独至死的未来。
寺山修司在《双头女》当中便运用了影子这个意向来表达孤独。
伊藤润二在漫画《众人都是孤独的》里的安排的剧情和《回路》极其相似。
同样设置了一场由个体消失乃至群体消失的悬疑事件,同样有着神秘团体,通过飞机发放传单,通过网路与广播来宣传奇怪的口号:“我们都是孤独的”。
而漫画里出现的被缝合在一起的尸体与《回路》当中的一滩黑影都是一种相似的符号表现,是现代社会的人的“异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只是漫画里的尸体通过彼此缝合来逃避生命的孤独。
而黑泽清的《回路》则把答案完全否定了,彻底的绝望。
无论或者还是死去,人都无法逃离孤独。
以至于电影中即便是活着的人也会慢慢变成一滩黑影,而那黑影,只会一遍遍重复着“救命”。
即便活着也会变成黑影。
一直一直被困在黑影中,孤独地求救。
新千年以来,电子产品发展速度迅猛无比。
在家里,在网吧,在学校寝室里都是相同的光景,人手一台电脑,戴上耳机,与世隔绝。
而走在外面的街道,坐在公交车与地铁里,低头抬头全是带着耳机埋头看自己的手机。
说句题外话,晚上看黑影中走出个人时,那风骚魔性的步伐把我吓得炸毛了,当然次日白天再看的时候就格外带感了。
“一步两步一步两步/一步一步似爪牙/似魔鬼的步伐/摩擦/摩擦”。
音乐,似魔鬼的步伐,摩擦摩擦电影里春江对亮介说,你不喜欢用电脑,因为周围的人都很热衷,你想和他们有联系,所以使用电脑,但是,其实所有人都没有联系,大家都各自在生活。
这段话大概形容现代人像刺猬吧,走得太近便会彼此受伤,离得太远又会因为寒冷而想要靠近。
于是这个往复的过程造成了现代人永远的孤独。
人们用网络联系是无法真正拉近彼此的距离。
《社会与共同体》当中将现代社会比喻成“荒漠”,所有人都在社会荒漠化中扮演着“砂砾”。
看起来是聚在一起的,却彼此分离。
而形形色色的电子产品扮演着推动的作用。
每一个人都被牢牢困在了那四四方方的机械物当中,就像电影里孤独的人被困在黑影当中一样,最后的命运只是随风而逝。
日本的经济与艺术与邻国相比走得太快,而它自身又是一座随时会消失的没有安全感的岛屿,以至于经常可以从那里的艺术家眼里看到末日与毁灭。
日本是孤独的,它没办法和亚洲诸国紧紧拥抱,它向往着欧美,却又不被他们当做家人。
而对日本的国民而言,不给他人添麻烦、与他人保持距离等等各种虚伪的人情都将他们推向孤独的深渊。
至始至终,日本都是太平洋的孤儿,以至于日本的电影总是弥漫浓厚的孤独。
霓虹人特有的人际交往的原则还真是寂寞。
当我们一个人的时候,感到孤独。
当我们身处人群而被无视,感到孤独。
当我们拥抱时,感到孤独。
当我们彼此电话问候时,却感到孤独。
当我们做爱时,依然感到很孤独。
当我们想到死后便快乐了,事实是我们依旧很孤独。
西方也渐渐出现了电子产品表现孤独的电影,比如《她》以及《断线》。
现代社会的人与人要做到交心愈来愈困难。
人类是最奇特的动物,解决了温饱后,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思考一些虚无的问题,去思考会使自己痛苦的问题,会得抑郁症。
人们时时刻刻都在关心周围,可人们到底愿意为了关心的人付出多少?
每天关心微信公众号,关心QQ空间,每天不断的求赞求扩与点赞、转发到底会不会消磨人们的关心?
几万人花2个小时看一个美女直播吃饭,看一个网红直播睡觉到底是有多么的无聊?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如今我们可以选择关心的对象有太多,说不定你的微博关注的明星都有几十人,关心一个明星吃饭没有,关心一个远在天边的人病好没有,我们到底忘记了什么?
还是刻意逃避了什么问题吗?
一个明星拉屎拉尿,绯闻离婚都能牵动举国上下几亿人的关心,这到底是怎样的无聊与空虚?
我总是在想,关心得太多会不会导致忽略了真正应该关心的事物其实只是自己身边。
我始终无法理解那些上传自己琐碎日常供人窥探与那些花时间围观的我应该比大多数人都更理解孤独,所以我不拒绝他,不害怕他。
而我应该是活不了世界毁灭的那一天,但我站在路口,看着天朝子民都在直奔天堂,都在直奔相反的方向,都在直奔孤独至死的未来。
想起电影里亮介听到前辈的那句话,只要走上这条路,便没有回头的机会,就跟电路一样。
我知道最后一段看起来很像公益广告,没人可以抑制这股汹涌的社会荒漠化的潮流,就像苹果8出来你也会买,彼此似乎没有联系的一根稻草算什么呢?
但我依然希望着,少年少女们打开门吧,只有褪下那一身的芒刺才能得到真正的拥抱与温暖。
就像《秒速五厘米》说的那句台词“发一千条短信也不能拉近你我心的距离哪怕一厘米”。
《回路》不是一部单纯的恐怖电影, 更像是预言一样看到了20年后技术的入侵造成的人们之间的疏远和孤独黑泽清将人类濒死的体验表现的冷静而直接电影中的「孤独」像绝症一样悄悄将人们围困“太接近就会死亡,太远又会走近”导演声称这部电影的目标,是探索和展示鬼与人的边界当鬼魂脱离了恐怖电影的框架便不再是简单的慑人的存在,之所以入侵到人间也是源于灵界空间的澎胀时间流逝下「鬼」的质感 | 黑泽清《回路》|视频论文_哔哩哔哩_bilibili
让人觉得比死更可怕,充满末世绝望气息的日本恐怖片《回路》_哔哩哔哩 (゜-゜)つロ 干杯-bilibili 大家好!
今天鲤鱼给大家推荐一部冷门的日本恐怖片《回路》,由黑泽清导演,2001年上映。
2006年被好莱坞翻拍,还出了两部续集。
不知是什么原因,这部在内地看过的人很少,我也是先看的美版,觉得很一般,过了很久才看的日版。
个人觉得这部是和《午夜凶铃》、《咒怨》一个级别的优秀作品,并且在寓言式的前瞻性上,甚至是日系恐怖片中最深刻的一部。
大年初一的上午,我出去散步。
每年的春节长假马路上的人都不多,今年因为疫情的缘故显得更加空旷,连往年早早在路边卖礼品的商贩都没有出来。
我一个人走到一座平时车水马龙,塞车按公里计算的立交桥,看着四通八达的道路,竟然没有一辆汽车经过,当时第一时间想起了看完这部电影时的感觉,让人觉得比死更可怕的,是永恒的、无尽的孤独。
四名年轻人一起在一家花店打工,本来负责制作一份目录的田口,突然消失连续几天都联系不上,同事对他都很担心,美智子心里更是有种毛骨悚然的不祥感。
来到田口家按了半天门铃,也没有人开门,美智子在门边的花盆下找到了钥匙。
跟大部分单身男人的房间一样,屋里脏乱不堪、无处落脚。
美智子以为田口不在,本想找到存有目录的磁盘就离开,却发现田口就在家里。
形容憔悴的田口与美智子交谈了几句,告诉她磁盘在哪里之后,拿了一卷绳索走进了隔壁的房间。
美智子寻找磁盘的时候,听到田口发出了轻微的声音,寻声前去查看,震惊的发现,田口已经在房间中上吊自杀。
田口毫无征兆的自杀,让花店其他的几个年轻人心生恐惧。
当他们一起打开田口留下的磁盘,更被眼前的诡异画面惊呆了。
田口呆若木鸡的站在电脑之前,身后的摄像头,与电脑屏幕显示的画面,形成了深不见底的无限死循环。
这部电影中,导演黑泽清使用了大量此类大景深的构图画面。
孤独的身影在深邃的画面之中,让人产生强烈的压抑感。
这种画面鲤鱼很小的时候就玩过,没有摄像头的年代,身前身后各放一面镜子效果是一样的。
商科的大学生亮介对于网络一窍不通,闲极无聊翻出了一张游戏光盘,按照说明书一步一步的安装到了电脑之中。
可惜鼓捣了半天,好不容易才连接上了网络,电脑中显示出来的,却是目光呆滞形如僵尸的人,行尸走肉一样木讷的画面,亮介被屏幕上的鬼东西吓了一跳,赶紧关闭了电脑。
倒头睡去的亮介被电脑连线的声音惊醒,看着电脑不受控制的再次开始播放之前的恐怖画面,大惊失色的亮介赶紧拔掉了电源。
电脑开始不受控制的自动操作,把亮介吓得够呛,赶紧跑到大学的计算机教室向高手请教。
管理员春江听到亮介的遭遇,认为是遭到了黑客的入侵,告诉亮介下次遇到如何操作,小白听得一头雾水,只好用笔一步步记下了操作步骤。
电影里的这段鲤鱼挺有共鸣的,我接触网络比较早。
具体那年记不清楚了,反正刚开始的一两年还没有QQ,成天混BBS和聊天室,用这部电影里的那种猫上网,下一首MP3得用半个小时。
大部分人都和亮介的水平差不多,那时会攒机器做系统的人,属于大神级别的高手。
当时很少人有人像导演黑泽清一样,清晰的认识到网络将彻底改变人类的生活。
花店的矢部在看过田口磁盘里的恐怖画面后,一直觉得压抑无法释怀。
为了弄清真相,矢部决定前往田口家中寻找线索。
来到田口家中,矢部震惊的发现,田口上吊的地方,悬挂尸体的墙壁上,留下了一个人形的黑色印记,虽然他并不清楚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却感到无比恐惧。
很多网友把这个黑色印记的隐喻,当做了广岛核爆给日本人留下的心理阴影,我最初看这部电影时,也是这样认为的,毕竟这和纪录片中,核爆把人体瞬间蒸腾留下的痕迹太像了。
看过这部电影大概一两年之后,无意间看到了一位日本摄影师,关于孤独死主题的画集,里面很多老人死后,榻榻米上尸体躺着的地方就留下了这种印记,尸体长时间没有人发现,渗出来的体液留下的黑色污渍。
摄影集十分具有震撼力,我第一时间想到了这部电影,黑泽清电影所表达的孤独感,我到那时候才真正理解,比起独自一人在绝望中慢慢死去,更可怕的是如果灵魂真的存在,死后永恒的日子里无尽的孤独。
从田口的家中离开,神情恍惚的矢部,看到一家房门被红色胶带封的严严实实。
想起自己刚刚看到田口留下的“密室的制造方法”,矢部撕开胶带走了进去。
本来空无一人的房间里,突然出了一个女人的鬼魂,矢部只能充满惊惧的看着鬼魂一步步向自己逼近。
另一边亮介的电脑再次自动连线,屏幕上出现了恐怖的鬼魂画面。
亮介试着用春江教给自己的方法保存网址,却没能成功,只好将画面打印出来,去向春江询问如何是好。
在机房找到春江,亮介说明自己遭遇的情况,却看到电脑屏幕上,一些闪动的光点,在毫无规则的跳动碰撞。
亮介好奇的问这是什么,春江告诉他这是研究人类社交关系的一个程式,两个光点相隔太远就会相互吸引,而当两个点结合到一起就会死亡。
电影中的这个设定,准确的描绘了上个世纪人类已经疏离,但是依旧渴望接近的社交心态。
而进入网络社交媒体时代,这种心态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即使彼此吸引的两个人,也未必再有接近的欲望。
今年疫情爆发之后,我亲眼见过一个年轻人,在长达半年多的时间里,除了家人,没和任何人有过面对面的交流,一次都没有,所有的沟通和联系全部是通过网络完成的。
最近看新闻,微软、谷歌、Facebook等一些大的网络公司,有数万名员工将开始永久的居家办公。
不是疫情之后恢复上班,是一直独自在家中工作。
这个好处不言而喻,可以节省很多的办公成本、交通时间和资源消耗。
但是这也就意味着,人可以几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没有机会看着别人的眼睛与之交谈。
我经常和年轻人开玩笑,真的能确定,那个在微信上聊了半年多的美女,是个女人吗?
孤独对于心智强大的人来说,可以是一种生活的格调。
可黑泽清所描绘的,充满鬼魂游荡的世界,真的太吓人了。
友情提示后面会有完整剧透,想要保留悬念的朋友,可以先选择关注鲤鱼,看过电影再来看鲤鱼嘚啵嘚。
矢部自从在密室中遭遇鬼魂之后,开始变得郁郁寡欢、举止怪异。
美智子感觉到了矢部的变化,想要和老板请假去看望一下。
老板告诉她有时候对别人的热情,反而会对他人造成困扰。
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中,不止是网络时代的科技进步,让人与人的关系变得越来越疏离,而是每一次科技革命都会如此。
我很小的时候住在东北的大杂院平房,南方的朋友没见过,北方年级稍大的朋友应该知道打煤坯是怎么回事。
北方的冬天平房需要烧煤御寒,但是质量优良的块煤很贵,每家都会买煤面和黄土用水搅拌以后,再用模具做成一块块的煤砖,冬天时砸碎了代替块煤使用。
在入冬前的一两个月,一个院子里的成年男性,会在星期天齐心协力为一个家庭完成这项工作。
一个冬天每个家庭要用掉几百斤煤,这项工作对于只有一个成年男性的家庭来说,独自完成是个艰巨的任务。
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无论愿不愿意,建立稳固的社交关系抱团取暖,是生存下去的一个必要条件。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的生产力不断地提高,人类独自生存已经没有任何障碍,如果所有的问题都能自己解决,那么关心他人,是否真的变成了一种打扰呢?
感性上我觉得人类相互关爱,是一种让人觉得温暖的关系;可是理性上,我时常提醒自己不要多管闲事,人家不一定需要我的帮助。
所以生活中如果没人求助,我更多的像电影中老板的态度,不给别人添麻烦,也少给自己找麻烦。
虽然美智子没有听从老板的劝告,试图去帮助面如死灰的矢部,可惜为时已晚,矢部还是将自己封闭在了密室之中。
事态变得越来越严重,大街之上随处可见用红色胶带封死的密室,和轻生作为了断的人,绝望的气氛在整个东京弥漫开来。
接连不断的目睹恐怖灵异现象发生,让所有的人心力憔悴,亮介想要乐观的去面对,春江则变得忧心忡忡。
亮介和春江想要乘坐火车逃离这座城市,发现每天拥挤不堪的车厢里空空如也,只有他们两个活人。
火车莫名其妙的停了下来,亮介想去车头查看究竟,一转眼春江已经跳下了火车不见踪影。
花店的老板和同事全部人间蒸发,美智子想要联系父母时,却发现自己认识的所有人,都已经杳无音信、失去联系。
回到家中的春江,终于找出了建造密室的方法,亮介赶来在门外呼唤她一起离开,春江的心门紧锁没有应声。
在空无一人的东京街道之上,想要逃离这座城市的美智子和亮介相遇了,两人发现能够遇见一个活人,是一件非常难得的事,于是商量之后决定结伴同行。
黑泽清导演的这部电影,属于故事线比较淡化的影片,导演通过光线、构图、视角营造出世界末日的绝望之感。
2007年好莱坞僵尸片《我是传奇》,威尔·史密斯一个人在纽约街头游荡,整个纽约剩下的那个人,到底是幸存,还是比逝者更加的不幸,同样令人唏嘘不已。
两部电影《我是传奇》偏重于叙事,有着不错的故事线。
这部《回路》则不太关心故事的转折和逻辑性。
黑泽清的创作宗旨是,将深深的孤独感,通过电影语言传递给观众。
至于哪一种表现方式更好,则完全取决于观众的审美习惯,没有谁对谁错高下之分。
亮介想要带上春江一起逃走。
两人寻找了许久,终于在一座废弃的工厂内找到了春江,可结果春江当场开枪自杀。
逃亡的过程中,亮介前去寻找汽油时,被游荡的鬼魂袭击。
美智子找到浑浑噩噩的亮介,来到码头跳上一艘快艇,向着茫茫的大海驶去。
大海之中,幸存的人们在寻找可以停靠地方。
在一次次失望之后,船长下达了开往南美的命令。
进入网络时代二十多年以后,世界并没有像电影预言的那样,充满了四处游荡的鬼魂,可是已经有很多人生活在自己打造的密室之中。
让人不寒而栗的一部心理惊悚片,强烈推荐给大家。
微信搜索关注鲤鱼电影手册,B级神片(神经病的“神”)宝藏号,带给大家更爽,更酷,更刺激的观影感受。
这故事无非就是想塑造那种末日感,偌大的东京,街道上一个人都没有,身边的人一个个消失,营造出这种荒凉寂寞的感觉来。
这片应该作为那种几个故事的合集里的一个,拍成一个短片,反正只要get到你想表达的某种感觉就行了。
而拍成2小时的片,拖沓倒罢了,关键是拍这么长,也根本不知道说了个啥。
一开始田口死,还算正常,反正他就是被蛊惑了自杀了,而从矢部开始,就直接开始看不懂了。
莫名其妙的家里多了张纸,"打造密室的方法",他看了一眼就扔了,然后家里出现田口的影子,镜头一切,跑到大街上,找到一扇贴了红胶带的门,撕开就进去了,送了人头。
姑且理解为田口的鬼魂蛊惑了他,去找到并打开了不该开的门吧。
接下来一切就跟红胶带门有了关系,30分钟这里看的我是一头雾水。
29分钟,美智和顺子是穿着这身衣服谈论。
下一个镜头就成了这样,好吧,应该是又过了一天,同事还没回来,于是她们准备打电话报警,刚打,同事回来了,不理不睬的进了房间。
又是紧接着镜头一切,立刻就到了这里
下个镜头同样是往镜头方向走,就又穿回了上一件衣服。
莫非这是前一天的事?
这镜头切的真是让我云里雾里,能好好拍的,非要人为的瞎打乱时间顺序,东一榔头西一棒子,让人看的费劲,何苦??
看她们都从镜头对面走来,我先还以为后面贴胶带的是顺子,以为她们是一起从这个门出来的,正好前一天穿的红裙子,再细看看,又并不是,贴胶带的女人裙子比较长。
到了43分钟,矢部把自己关进房间不搭理她,
下个镜头一切,她又来到了这门前。
这镜头交代的真是不清不楚,通过这个的方位,思考了下,估计这2个镜头时间上是同一天,这是在他们花店的楼下,她是从镜头左边栏杆这面出的门,她背对着左边,是下班了刚出门,红胶带的门是他们的邻居。
而30分钟时给的镜头,她已经从左边出门右拐了,朝着镜头走来,所以给人一种她是从正前方走出来的错觉。
那个方向只有红胶带门。
紧跟着上个镜头,又是镜头一切,衣服又换了,又是一天了,这片里镜头的切换真的是分不清时间。
红衣女邻居自杀。
然后川岛与吉崎谈论鬼的时候,借他的嘴讲这片里的鬼魂世界观,简单来说就是鬼界满了,入侵人间,同时,老板莫名其妙中邪。
到处贴胶带。
有红胶带,有网线接口中间还给这么个镜头,意思应该是说鬼就是通过网络传播的。
春江中邪时,才看到这份打印出来的纸,看上面的意思又让我弄不清了,本以为之前出现的红胶带是封印鬼的方法,只是网络的存在,使得封印不住了。
但从这里来看,似乎是鬼魅惑他们贴上红胶带,搞出一种自闭的环境,蛊惑他们自杀。
等于红胶带像是人们受鬼蛊惑像布置结界害死自己的手段。
至于说什么这些人活的孤独,选择了去死云云,我是完全觉得生搬硬套无病呻吟。
矢部想死么?
老板想死么?
顺子想死么??
春江想死么?
全世界这么多人都空虚寂寞选择被鬼拖走的??
不过都是被鬼蛊惑,迷失本心了而已。
剧情说白了,不过就是鬼入侵了人类社会,蛊惑人们把自己搞得像行尸走肉一样,然后变成黑影消失。
而不是本就是活的空虚寂寞的人们引来了鬼,这是本质区别。
而现在这片却被当成后者吹上天。
而这个寂寞,说回本片对于鬼出现和害人的设定,我看是完全矛盾了吧,鬼界满了入侵人间,你该是满大街鬼才对,你这却是鬼把人害死做鬼陪你们去,我看是鬼太寂寞了找人陪吧?
这是一个恐怖片外壳下的哲学片…… 媒介,沟通,生死,存在
电影还是挺讨论哲学问题的,虽然不太讲究某些现实逻辑吧。但是网络上的人,好像就会随时烟消云散一样,感觉是某种暗示一样。总之,片子还是有些看点的。
是看b站一个up解说这个,想先自己看,首先很难找到资源下载,挺多都没有速度,好不容易下载下来了,发现没法坚持看下去,看了一个小时就放弃了,诡异的气氛,直接看了别人的解说。
只是拿恐怖类型做个壳,本质是艺术片这不是关键,关键是他这个类型的壳实在是太太太吓人了,吓得要蚀魂了。此生看过的最吓人恐怖片,节奏、镜头,一切都是顶级的。今生不敢看第二遍。
7.0 难得一见如此气质出挑的恐怖片,对互联网异化人类的展现有类似实验影像的侵略意味,这股侵略性又被黑泽清含蓄而东方的神秘主义软化,最终侵略变成侵蚀。日本是一座黑云压城的末世孤岛,仅存的两个人驾船逃离,最终他们在海上,一个人变成了一座孤岛。
不明就里不明觉厉,不靠音效和jump scare吓人,全靠影像和渗人的气氛,视听有设计感,利用黑暗和低噪、扭曲营造出超自然感觉的压迫,充斥着股末世绝望气息。但老实话,这电影不是路人可以轻易欣赏的,他去戏剧化和间离感太重了,让人初那么一看根本不知道在讲些什么,末了砸吧砸吧可能觉得它是在说最大的恐惧就是孤独吧?两个角色是在寻找生的意义吧?这又拐到存在主义去了,怎么看个恐怖片还扯出了哲学?这让很多心中日恐=贞子+伽椰子的观众根本无法去领会,包括10年前的我。但这种观影障碍有一部分要归到黑泽清导演身上,他对我来说是日影一个特别的存在,有想法有风格冷峻而克制,但时常文艺的特别晦涩古怪,有其不迎合市场的态度,但又让人感觉他离艺术大师差些距离。我不满意有一点,役所广司那么好的演员居然打了这么彻底地酱油。
不是,这原来是灾难片的吗……?bgm也太让人出戏了。
想到一句话“21世纪谁不孤独”,恐怖之处是一语成谶。在新世代交际之处以互联网为入口,进入自己的空间,进入死亡之处,成为一块污渍。突然想到如果自己死在自己房间,或许只有等腐烂发出了臭味才会被发现吧。
弃了,实在觉得毫无任何意义。
通过科技手段联结的假象之下都市生活里如瘟疫般逐渐弥散的个体孤立与死亡隐喻,前大半部分的恐惧氛围可谓渗入骨髓,可惜的是到后三分之一的时候原本隐晦的叙事变得过于明晰,结尾尤其同时有二流科幻末世故事与鬼故事感,黑泽清也是总是离留下一部Masterpiece差那么一点点。。。
役所广司如同从《X圣治》中逃离的幸存者,在新世纪之初, 黑泽清对“存在”的思考在理性与感性的对位后延伸到网络对原本就脆弱的人际关系的侵蚀,当我们的灵魂被电线的回路所取代,死亡成为了肉体被消灭精神却永在的存在,死亡不是幻觉,是实在,只不过生命被物化后的痛苦却让人无法承受,末日来袭不是因为瘟疫和战争,而是人类本身的孤独,电影中人与人之间毫无互动与交流,如同生活在一个完全冰冷的空间中,唯有临近结尾亮介向春江的表白算仅有的情感表达,但在登上“诺亚方舟”之后,他还是消失了,这艘船能否驶向迦南地呢?在孤独裹挟着死亡到来,肉体幻灭为碎片与黑烟,并发出哀嚎,黑泽清对人类在新世纪的“存在”是悲观的,这个寓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们对实在感的缺乏,在虚拟的世界中寄托着情感,然后将灵魂封锁在一个个红胶带封锁的房间中
节奏太慢,故事性较弱,核心不错,但这不是文艺片呀,高概念的失败品,看了一半,看不下去
文盲电影24/12/7 重看,补至三星,写出租屋女孩剧本时,黑泽清的故事始终萦绕着我,以虚构之力将社会学式的现实凭空升高,这不是什么简单的工作,况且前半段的情绪笼罩做得很棒,可惜中后段有些失控。黑泽清影像中的负空间真的很好,甚至前景的遮挡都鬼魅丛生。
听说比午夜凶铃还恐怖。。。。可是除了冗长矫情无趣尴尬似乎和恐怖不沾边耶,抱歉实在欣赏不来日本恐怖片,整个电影倒像是瘟疫灾难片。日本女演员倒是都挺好看的。
说再多漂亮话,堆砌再多概念也无法遮掩这是一部烂片的事实。故事内核且不说,拍摄既没有美感,也没有叙事感。演员的演技还时不时尴尬一下,打到7分多也不知道是一堆人就喜欢附庸风雅还是盲目迷信国外的奖项,文艺片和难看划等号多亏了这么些人
依旧是不挑受害者的日恐,比cure还要闷和拖。回想近期同样以新世纪为背景的片子毕格罗就拍《末世纪爆潮》而黑泽清拍这部,不安的心理其实是相似的而文化差异造就了不同的表达方式,想来也是很有意思
恐怖片与对原子化社会的感伤抒情是不相容的——孤独不会让宅男感到恐怖,幻想与抒情是相容的(《下一站,天国》《空气人偶》)。我对这部片无感,大概是因为这个,诡异不应该附加太多价值,哪怕它是寓言式的也好,但这部片子也并非寓言,而是幻想。
黑泽清把孤独的恐惧极端化,拍成了僵尸片,脑路清奇。
孤独的人是可耻的
PSP上看的,基本没明白讲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