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几乎所有人观后都会不自觉的联想到如果是自己会怎样吧,我还问了问丈夫,我会不会出轨?
他心不在焉的笑一笑,因为他根本没有听进去我怎样描述的这部电影,他的心里一直在想自己的下一个纹身。
我想可能我也会很释然吧,从小就生病,经常住院,已经习惯了那种感觉,反到笑着去安慰父母。
其实我到现在仍旧时常会想到死是解脱,那种感觉时而恐怖时而又期盼它早点到来。
一直不明白为什么有些人活着那么的快乐,有用不完的精力,我时常会感觉到力不从心,一次又一次的坚强起来,仿佛那伤心和失败都是暂时的,但它们真的是暂时的么,不想去深究。
而快活的日子又是那么的短暂,短暂的让你觉得它在骗你,不如从来没有来过。
有的人不适合结婚,有的不适合生孩子,有的不适合上学,有的不适合上班,有的不适合做生意,也有的不适合活着,这样的人有的干脆选择了自杀,其实我挺佩服他们的,他们很明确自己想要什么,就这样做了。
好了,说了一大堆不知道是什么的话,又要坚强起来活着了,这样的坚强其实只是为了等待着转瞬即逝的快活。
如果换作是我可能找个风景好的疗养院写回忆录、写小说、给朋友们写信等等,写一切所想写的。
把所有藏在心里的一吐为快,都快要走了,应该没有什么顾虑了吧。
短暂的一生但也算充实,经历了不少。
所以没有什么想特别去做的事,因为那是无止境的,遗憾总是有的。
下辈子如果我还记得我是谁,那就重新好好活一次。
其实未尝不可看作是一种解脱,没有悲伤,带着期许。
其实不是很理解女主对她丈夫的感情。
她要在死前和丈夫之外的人做爱可以理解为补回戛然而止的青春。
但是另一方面又很爱很爱她丈夫。
这算怎么回事?
还是认为她不应该去招惹男二的,徒增一个人伤心。
(可是男二会不会宁愿伤心,也不愿错过这次相会啊?!
)不过如果真到了那一步,对他人的责任啊什么的也未必会考虑了,总想因为快死了而放纵一次……纠结中……还有,结局实在有点假,生活不是能按照规划好的道路发展下去的。
为什么一定要拍安的丈夫真的和另一个安在一块儿呢?
就让生活自然选择不好吗?
但愿医生与她们家保持联系,不要应搬家而无法寄到生日祝福。
我是一个懒惰的人,虽然很喜欢看电影,但是却很少写影评,可能因为我是个理科生的原因,理性思维比较强大,感性思维比较差的原因吧,理科生的文章很容易给人全是数据,干巴巴的感觉,我尽量不把影评写成论文.呵呵欧洲是电影的起源,欧洲导演注定了引导电影的潮流.我的印象里出名的女导演很少.这个女导演我也是第一次看她的片子.我很好奇是什么原因促使导演要拍这个片子.是这个不幸的女孩的经历打动了导演吗?还是别的原因呢?换成男导演会关注这个题材吗?整部片子虽然讲的是死亡,但是好像我没有感觉很悲伤,女主角的表演很平实,不做作,好像她和伊莎贝拉就是一个人.唯一让我鼻子发酸的镜头是她给自己的女儿录音的时候.很感人!!!!!!!!!!!!!!!!!!整个电影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是伊莎贝拉和她母亲的对话,她说"没有人是正常的,每一个人都不正常".这句话真是说到我的心里了,真是说的太精辟了.为什么我们的压力那么大,生活的那么郁闷.可以说这个女孩的人生经历给我们上了很好的一课.为什么现代人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却越来越不高兴了.我看到她知道自己只有几个月生命之后的表现,我觉得她是后悔了.后悔不应该17岁就生孩子,不然自己现在应该就是大学生,而不是打扫大学的清洁工.但是这个后悔又不是那么强烈,我觉得这个每个人都会有的,不论是谁可能在临死的时候都在想,要是我当初怎么怎么样,现在就会怎么怎么样.说母爱是最伟大的,一点都不错,我觉得一个爸爸怎么也不会想起来给孩子录音这种事情,只有母亲才能做出这种事情.可是为什么女主角和母亲的关系不好呢,因为过早生孩子?亦或别的原因,女主角如果不死,她的孩子大了是不是也会像她一样?两个男的都很帅,尤其是那个第三者,很像意大利的盲人男高音安德烈-波切利,所以我喜欢他啊,看片子中暗示,我觉得他似乎是刚刚离婚,财产被前期都拉走了.让我很同情啊.爸爸的表演一般,倒是她的一对女儿很让人疼爱.这让我想起一个观点,就是倒霉的越倒霉,屋漏偏逢连夜雨.本身很穷了,却还要被病痛折磨.她为什么要找另一个男人呢?经过别人的提醒,我才知道理发店的女的和清洁工同事都在<低俗小说>里出现过,这点也比较让人感兴趣.不知道导演什么意思?最后这部影片要告诉我们什么呢,是珍惜生命把握现在,不要浪费现在的时光,好好活着吧.我觉得是这样
又是青春与死亡的碰撞。
十七岁生下第一个孩子,十九岁成为两个孩子的母亲,二十三岁准备离开这个世界……太多没有经历的事需在短暂的时间内完成,未来的一切都需要做好打算,并且永不可更改。
坚韧的小女子,据说演员是一个左翼分子,小小的坚毅,小小的调皮,小小的叛逆……片中的第二个“安”,也就是他们后来的护士邻居,我觉得很可爱。
生命周而复始,面对死亡谁又能真的准备好呢?
如果一部电影有某句话看起来很有哲理让人印象深刻,那么它难免让人觉得做作。
《My life without me》恰好拥有这样的台词,可它却是我今年我看过的最自然亲切的电影。
安用车上的音响听中文教学磁带。
她的妈妈对她说,你就不能做点正常的事么?
安说:“没有人是正常的。
每个人都不正常。
”安在23岁那年得知自己患上绝症,至多有两三个月的寿命。
她有两个可爱的女儿,一个4岁,一个7岁。
她17岁时在涅磐乐队的告别演唱会上认识了她们的爸爸。
他们至今恩爱,住在她妈妈后院的房车(?)里。
在安生命最后的日子里,死亡绝不显得沉重、也绝不轻佻。
她列了一个单子,死前要做的事情。
首先,绝不让其它人知道她将离去的消息。
然后她有一些安排或者说是小心愿,它们既有母亲的稳重与温柔,也有23岁女孩的疯狂与调皮。
刚看影片开头的时候,我心里说,得了,又一个反映下层人民悲惨生活的片子。
在大学里当清洁女工、年纪青青就有了两个女孩,爸爸在牢里蹲了十年,丈夫常年失业——当我开始有些不耐烦的时候,影片里工作晚归的安钻进被窝,睡在里面的丈夫被她冰冷的身躯冻醒,一边开玩笑一边给她焐脚。
两人嬉闹着结束了这平常的一天。
一下子,我对这部电影的成见全消散了。
它并不模式化——不愁云惨淡,也不试图让你苦中傻乐。
它零零散散、正常而且异常,像真的生活。
My life without me,并不像中文翻译的那样,是“没有我的日子”。
而是指的当女主角安离开人世时,周围的人生活如常(或者有所改善)。
这得益于安在死前的安排。
弥留之际的安透过纱帘看另一个Ann和她的家人一起忙碌,好像真正的一家人,欣慰极了。
如果此处影片想告诉我们什么的话,那绝不是安高尚的情操博大的胸怀之类的屁话。
它只是静静展示了生活如常之美。
一个生命淡出了人间,而流淌的生活之河不止。
安让它过渡得更顺畅,从而她的离世是欣然美好的。
每一个在她生命中出现的人对此都会带着微笑。
聪明美丽瘦弱的Ann,正常的安不正常的安,还没活够却走得从容的安,贤妻良母安,情人安,小孩子安。
我喜欢安。
我想我从她身上学到了点什么。
忽然觉得,越好的电影我越难从中总结出什么大道理。
因为它复杂琐碎。
要是让我打分,《黑暗中的舞者》肯定不如《没有我的日子》分高。
因为我能从前者总结出东西来。
后者却让我难于表达。
人类除了生命力比别的动物略强一些意外,其他的都基本处于异常脆弱的状态,你比如这部片子里描述的那样。
人类之所以容易变得脆弱,大概因为思考和认知带来的情绪复杂化。
有所感悟所以有所感悟所以有所感悟...所以最终总能联系到关于自己的生命或者痛苦或者遗憾或者总总林林的命运啊这三个字上面来。
其他的动物并不像(据我们人类所探知)并不像我们人类这样脆弱---用某个评论过
我以前看过动物世界这类节目中总有麋鹿或者斑马之类的被狮子捕捉的情景:动物尽自己做能逃逸,逃不掉的,就最后踢几脚,然后用水灵灵的大眼睛安逸地环视、最后一次环视这个并不美满的World,然后就Go了。
人类就不一样了。
不过这也不代表人类就高尚伟大很多---很显然能被关心到的也不过仅仅是自己群居过程中接触到的同类而已---比如父母亲啊,配偶啊等等。
人类怎可能脱离动物本性呢?
却只能装丫般略显临终前的“情系四方”而已!
很多人都以为人过世就代表一切的终结,我不这么认为。
如“村上春树”的看法---某种意义上你可以理解死亡是生命的另一种形态!
越是有影响力的人,往往他的‘整体存活时间’越是漫长---乃至不朽。
不朽了的生命最终演变成文化的一部分,被其他完全不相干的人类保留下来;反之、也只有做着利于超越‘自己能接触到的同类’范围的事业的人才会有机会被人们留存在记忆里长存乃至升程至文化的一部分。
这个世界叫做“world”就是告诉你“卧而得”的意思,呵呵。
倒下来了的时候,你才开始被重新分类,进六循环也好,被人们记住也好忘记也罢,基本上取决于你生前干了些什么事情,对谁干了...而已。
中国人比较早地竖立起来的善有善报的观念不谋而合地与佛教的理念重合并闪光。
而西方人比较关注所谓人文世界。
你可以看看这样的电影,借机会把最近的郁闷都哭出来,但不需要太过难受。
(其实你哭过了、也就很难真的难受起来了。
)毕竟,我们要过好自己的日子,这不过是部‘故事会’而已。
有一个被我称作师傅的佛学人士说过:人哭的时候不管因为什么,皆因联想到自己才会哭,因此人哭的时候其实都在哭自己。
与其哭,不如微笑。
然后从容地环顾四周,从容地安排着还能触及到的一切的,真实。
P.S.1,经常流眼泪已经被证明对健康有益处。
2,我对电影的看法:“一切皆可能”---你能看到的甚至想到的故事、肯定发生过不致一遍 ,因此你有理由对着不知名的方向,致敬。
问题是你永远做不到他们那样,既如此,看看就算了,表太难过以至于更糟糕。
那样的话,原创人员的激励你的目的就算泡汤了。
买碟子最美好的莫过于一时感觉拿了张碟,回家不经意选中它,开场30分钟后,心中默默惊喜,预料它会是一张不论风格,演员,腔调,叙述都切中你心意的好碟.然后2个小时过去了,画面变黑,字幕出现,你心中巨大起伏,眼泪含在心里,这时你已然分裂成两个身份,一个在刚才的电影中留连不走,一个跳出电影,感慨在此时的生活中遇见这部没有宣传,未经人推荐的电影.那就是serendipity了. 这是刚看完后的我.碟是上周四晚上和小满约见面时在南京宁海路秋明买的,中文译名<没有我的日子>当时要买<蓝莓之夜>没有碟版,随意翻碟堆,这张碟的封面色彩吸引了我,灰调子的红,充满暖意,杂乱的屋内摆设,温馨安静,像要说一个平静的又暗涌波澜的故事,女演员的侧脸像欧洲古典画中的少女.剧情介绍很简单,以至于回上海后,拿碟出来看时,881627问我这张是什么故事时,我竟想不起来了,只说估计是闷片,但可能不错.于是我们就放进电脑开始看了. 女主角23岁,两个孩子的母亲,和丈夫是感情甜蜜的贫穷年轻人,住在母亲房子后院的拖车里,父亲10年前入狱,她没有去探视过.平静如天使一样的脸孔,生活却是艰苦不易.在这样的背景下故事一开始,她就查出患病,还剩2个月的命,一味悲苦其实不是真正的生活,所以安排了一个不敢直面病人的善良医生,反而是女主角先引他说话”我是水瓶座,你呢?”当医生告知她病情,她问医生再要一颗姜味糖果时,医生窘得说刚才是口袋里最后一颗了,女主角无奈笑出来.这才是生活,不会因为你可怜就给你奇迹的. 接下来的叙述,我最爱的是她晚上坐进小咖啡馆在笔记本上写下死前要做的事情的片段,屏幕上一行行出现漂亮的手写体英文句子1. 每天向女儿说几遍”我爱你”2. 替阿东找个女儿喜欢的新太太3. 录下女儿18岁前的生日贺词4. 一家人到海滩野餐5. 随心所欲的抽烟和喝酒6. 畅所欲言,说出心中所感7. Make love with other men to see what it is like.8. Make someone fall in love with me.9. 探望狱中的老爸.10. 弄水晶甲,改发型.看到这,我知道我要爱这姑娘了.正如与此同时咖啡馆里那个看她埋头写子的男人一样,一见钟情,坠入爱河,最后免不了一场伤心. 881627上班很累,看一半睡了,他像电影里她的丈夫一样暖着我冰凉的脚.电影结束我借着电脑屏幕幽暗的光线看着881627,他常常比我先睡着,比我晚醒来,所以我有机会这样安静地看他.棉花唐也曾这样看着我,他说看着心爱的人熟睡是件幸福的事情.昔日的爱人如今成了怨念,my life without me,会是怎样的?生活是如此要经历百般,方能取得真经.写这些字的时候,一直开着dvd的菜单画面,因为喜欢那段背景音乐,正是电影里她在咖啡馆里写下死前要做的10件事时的音乐.2008.1.
影片描述的是一个坚强的女子。
其实死亡并没有什么可怕的,每个人一出生就被判了死刑。
只是命运早早的就夺走了她的生命。
虽有不甘,年纪轻轻就过着为家庭而奔波辛苦的生活。
可是她更多的是选择坚强面对,看着自己的女儿,即使再辛苦也觉得很快乐,即使是面对死亡。
其实这个世界上大多数人都是过着平平淡淡的生活,不会像女主角那么年轻就要面对死亡。
电影给我们传递的或许是让人们坚强的面对生活,并且享受现在,珍惜所有。
可是现实中很多人却不满足现状,如果让一个人给出对生活的满意度,很少有人会100%满意。
很多人都走的太快了忘记了沿途的风景。
人生最宝贵的可能是成全,在要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希望身边的人没有她也能生活的幸福。
24岁的Ann,却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只跟丈夫Don这一个男人在一起过,她想试试爱上别的男人是什么感觉。
她和Lee相爱了,但她的时间不多了,当Lee在跟她说想带她去智利的南部,告诉她那儿有多么多么的美,告诉她想照顾她照顾她的女儿的时候,太残忍了,这个年轻的女孩儿就要死去,她还没有去过很多地方,还没有见过这个世界上更美丽的风景,还没有享受她遇见的又一个珍惜她爱护她的男人给她的爱情。
情节可能有点老套,在将死之时,许下10个愿望,并一一实现它,知道结局没有意外,主人公在一步一步的走向死亡,但面对死亡时,她的平静和从容还是可以震撼观众。
珍惜生活,享受当下,当意外来临时,可能不会有那么多的遗憾和后悔。
无法理解女主角的思路。
呵呵
这个节奏太慢了 看得我更年期提前了
一个年轻却又即将消亡的生命在《没有我的日子》里最终意识到了“我” 的存在。这部常被小资们视为古典爱情故事的作品恰恰是一个悲观的现代城市寓言。濒死的体验给予了女主角质疑世俗的目光,这让她在机械的无我生活中洞见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真相:幻觉(广告)剥夺(取代)了人们自由选择的能力,故而影片最美的一幕发生在堆满商品的超市。柯赛特这种想象另一种可能的灵感显然源自约翰伯格,因此她在这部探索“我是谁”的处女作以及《言语的秘密生活》中都特意感谢了他。
Sarah Polley是现在最好的年轻女演员。
ps;细节最后可看可记
半夜睡不著趴起来打开电脑随便可找了个电影杀时间。在连续看了将近100多部无感的电影之后,这是一份惊喜。
正好今天看了李银河的关于一个女人可以同时爱上两个男人的文,不管是什么情况催生的,但总是存在的,只要有一例存在,就是可以的。
2021.05.08 前半段摄影很美 。但叙事平白,无感。
淡淡的哀愁,如此平静,却让人泪流不止。
一个快要死去的人,如何度过了自己最后的生命……
淡淡的舒服的things to do before i die. 幸运地,Ann完成了死前的愿望清单
自恋作品。
My life without me. 英文名字更入我心。
我真的很难接受这种剧情⋯⋯
真的人世
很难想象一个仅仅24岁的女子可以这样冷静从容面对绝症和死亡,然后为身边每一个亲人安排好所有以后没有她的生活。并且在生命的最后日子再用力去爱了一次。如果再多的不舍得都不再有用,那也许只能尽可能将爱留一些下来给亲人。她甚至都没有为自己流过一滴眼泪。
你再不吻我我就尖叫。
配角都挺细腻的,但是主角出轨那条感情线也太套路了...主角独白太多(剧作有点薄弱);对她的了解全部来自独白的心理活动(基本表演和台词,电影感比较弱);理智上能够了解和同情她的处境,但情感上基本没办法被感染,因为对于人物基本上所有的感情都有防备,所以很难被击中(创作者如果不领先观众,就难获得认同)。倒是小护士最后讲弃婴故事的那一刻,显得动人,这个是演员和表演本身的魅力,是属于电影的时刻。对标《言语的秘密生活》有点失望
1.克莱奥与毒师的结体。2.IC的小清新。3.活着就是等死,两个月与几十年无甚区别,只是时间欺骗了我们让我们傻到以为还可以拥有。4.死去,才是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