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导值得尊敬,让大家可以了解这段历史。
但是豆导驾驭历史大背景的能力,实在让人撇嘴;台湾演员饰演时代人物的饱满度和紧绷度上让人极其无力。
整部戏都靠陈建斌大放异彩。
阮经天还是演一些台湾的又温柔又叛逆的男生吧,陈意涵还是演些娇柔可爱的少女吧。
编剧功底差,台词不到位。
——“你很邪恶哎!
”这种台词会出现在一九六几年的台湾?
实在让人一下跃入撒娇的偶像剧。
阮经天从头到尾都锁着眉头、缩着眼睛,畏畏缩缩的游离在戏之外。
陈建斌掐死陈意涵的那一段的表情实在是大影帝!
佩服、赞叹!
1992年军妓制度才废除,真是令人震惊。
在大陆被当局者写历史,让子民有选择的了解过去的时候。
台湾选择了本岛化,遗忘过去。
大陆50步,亦可笑笑台湾的100步。
如果台湾能拍出《赛德克巴莱》和《kano》,那么此片确实反应了豆导的能力,一个从未涉猎的时代,拍的浅薄零碎无比。
我期待了解过去,更期待以深层次的角度了解。
蒋介石爱上庐山,因此山顶有为其修建的官邸,蒋公将其中一间命名为“美庐”,取自爱妻宋美龄之“美”与庐山的“庐”。
蒋氏夫妇从不掩饰自己婚姻的美满,社交场合成双入队,称对方“达令”;蒋公更是以宋美龄的名字,命名了多处住所,亲手提名,制成横匾悬于屋檐之下,公然秀恩爱。
而共产党员却不爱好这些。
毛主席故居也有多处,却从未见任何一处被称为“开慧窑洞”或是“江青宅邸”。
共产党员强调艰苦朴素,和那些资本主义的猫猫狗狗要划清界限,先劳动,让无产阶级富起来,再全民享受,一步一步登上马斯洛需求金字塔的顶端。
豆导出身名门,出生时已经站在了金字塔的中间层。
于是,在豆导眼里,人性比生存更值得探讨。
和《艋甲》一样,豆导用那个时代特有的符号,画出来一段有关亲情、爱情和爱国之情的缠绵画卷。
如今台湾的年轻人还是对服兵役叫苦不迭。
在国外,台湾留学生的平均年龄比大陆学生大,两年的强制兵役是最主要的原因。
不知豆导是否也对这样的强制入伍有意见,才借了片中人物说“为什么人要当兵,为什么我们没有选择”。
听师姐所说的,当代台湾的年轻人,确实常常感觉“没有选择”。
台湾弹丸之地,经济发展受限、就业岗位饱和、台北市人满为患、物价房价飞涨…唯一让他们感到骄傲的是政治的自由,虽然充满了腐败。
师姐的爷爷当年随军队来到台湾,并一起带来了她上海出生的奶奶。
很长一段时间内,台湾和大陆之间真的“只有鸟和子弹才能飞过去”。
爷爷奶奶也逐渐淡忘了大陆老家的亲人。
师姐不知道爷爷的老家在哪,也从未到过上海,不曾主动提过自己的家事。
台湾人不爱说历史,一是现在台湾的年轻人对那段战争年代也不太了解,二是和大陆人聊国共内战有些尴尬。
台湾人特有一种“台气”,个人认为是未曾丢掉的传统思想和宝岛现代经济发展相融合产生的—安静,但是不保守。
Facebook上台湾同学吵吵嚷嚷岛内和大陆的政治事件,换到在办公室或是班车上遇见,见到大陆人,话题又变成了学术讨论和感情八卦,相聊甚欢。
师姐是个“台气”很轻的人,轻到能因为不关心台北市长大选和老公吵架。
因为从来不提两岸问题,几乎让师姐成了大陆圈子里的一员。
直到有次,办公室里的美国人问你们台湾有没有大熊猫。
师姐很兴奋地说有啊有啊,叫“yi ya” (台语,“圆仔”)。
我说不是叫团团圆圆吗。
师姐说,对啊,是他们生的小崽崽。
然后另外一人说当年你们都不要呢。
师姐笑笑说,是呢,因为名字起的不好。
原来,台湾人心里都明白,只是不想破坏表面的和谐罢了。
许多年前姜文告诫冯小刚说,“你要把电影酿成酒,而不是炮制一杯又一杯的鲜榨葡萄汁”。
拍偶像剧多年的豆导,如今已成了宝岛电影圈资深的酿酒师。
台湾有许多人是大陆过去革命者的后辈,但不是所有人都愿意承认自己还流着大陆的血液。
豆导也是一位有良心的导演,把这段被人遗忘已久的历史、以“军妓”这个吸引人的话题,抖露了出来。
观影时,我常常会冒出对民间口述历史的恍然大悟之感:“哦,原来金门和厦门真的有段时间互丢炮弹呢””原来国民党真的带走了很多北方大陆人呢”。
当然,也可能,豆导是将口口相传的历史拍成了电影。
但以豆导的出身,应该掌握了不少第一手资料。
片中操着山东口音和河南方言的老张,不断地强调自己想吃老母亲做的饺子。
饺子作为一种北方常见主食,在这里代表了整个大陆。
老张则代表了师姐的爷爷那一辈国民党军人(也许是豆导的父亲和爷爷的化身)。
年轻时稀里糊涂地入了伍,有一天突然发现,自己成了家乡的敌人。
老张应该高歌一曲《爱情的枪》,扛着自己的两把枪、带着姑娘,唱“跟我去北方吧~”。
在台湾和大陆都政治不稳定的时期,豆导以这部《军中乐园》,昭示了自己对某种和平未来的期待。
豆导仍然希望这部片子能够在大陆放映,就冲着一点,给豆导点一个大大的赞。
15年末 天寒 趁情感还热乎 记下观影点滴感触 出生福建西北的一个小山村 七十年前的某个傍晚 我的伯公就像影片里的老张 来不及和娘亲道一声再见 被强征入伍 漂洋过海 去到对岸 影片第一个镜头 闸门打开 我也被拉回七十年前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 无时无刻不在这些士兵身上看见伯公的影子 十七八 个子矮小 就像主人公小宝 不善武力 他被甄选 司职通信兵 汪洋的大海 飞逝的时间逐渐将一个懵懂少年的心消磨得麻木 日落余晖洒满沙滩海岛 他也许也像老张那样无数次朝这声嘶竭力呐喊 也许也曾被学长殴打辱骂 但在异乡也只能噙着泪水 咬紧牙根委曲求全 浑噩度日 七十年代 两岸开始通信 他的第一封信 收信人是自己的大弟弟 谁知阴差阳错 弟弟早已随父母离去 这封信停留公社多年才交到二弟手中 八十年代 两岸开放探亲 伯公披着满头的银发 操着已生疏的乡音回到家乡 听妈妈说 那天他们在家里吃午饭 伯公破门而入 见到几十年未见的弟弟 两人抱头痛哭 大家也声泪俱下 也许也曾经历老张那样荒诞的爱情 伯公一生未娶 孤独终老 生命的最后几年 他患病入院 不愿把自己的情况告诉这里的亲人 他的情感就像两岸的情节 特殊而又复杂 久别重逢的亲人 热络中带着生分 他是小宝 是小钟 是老张 是无数赴台老兵 他们是一个人 他一走 生前居住的房屋也被夷为平地 好像岛上从未有过这个外省人的足迹 就像影片结尾那句 因时代而生 因时代而止 一晃七十年过去 一汪海水 滚动的时间 早已将两岸人民原本就脆弱的同胞情节冲淡 大历史下的我们 只是随命运之海飘摇的一颗沙砾 来年岛上大选 无不意外将再经历一次政党轮换 两岸交往的大势虽然无法阻挡 但两岸人民的归属感再难有更深的交集 正像片中妮妮唱起的那首歌 The river of no return 我们再也无法踏入那条奔腾向前的河附两张伯公生前的照片
伯公被经国先生接见
60多年前,当时担任国民党台湾金门军事法庭审判员的高秉涵不得已做出了一个让自己一辈子后悔的决定:判处一名驻金门的官兵死刑。
这名逃兵本不是军人,他在出门给母亲买药时被国民党抓壮丁入伍,随着国民党败退台湾,分别多年的他借着驻防金门的机会,试图游回大陆……悲莫悲兮生别离。
1.身不由己金门和马祖是国民党政权离大陆最近的地方,是势力的分界线,也是压力的终端。
岛内时人戏称当兵抽到金门马祖是“中了金马奖”。
这里对于大陆是心腹之地,对于台湾岛却是塞北般的苦寒之地。
在这个“偏远”的孤岛上,来自全中国天南海北被抓来的壮丁,在这里日夜操劳,盼望着“反攻”回来。
绝大部分穿着国军军装的壮丁都和陈建斌饰演的张永善一样,不知“三民主义”为何物,所能了解到的全部思想动力就是墙上的大字报和广播里的宣传语。
他们只是被随手抓走的农民,被逼上战场的士兵,被赶走的断肠人。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还活着,但是不知为了谁而活,快死了,也不知道为了谁而死。
为了满足士兵们的生理需求,国军将自己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八三一”应运而生。
这群卖身的女子有的为了挣钱,有的为了减刑,无论出于何种目的,她们无疑都是一群苦命人。
在最“偏僻”的场所做着最下贱的“工作”,进了“八三一”是被人鄙视的最底层,出了“八三一”还是不为社会接纳的最底层。
在这里,老认识了阿娇。
此前,他活着的唯一希望就是“反攻大陆”,只有反攻回去,才能见到母亲。
渐渐的,他可能也知道反攻无望,开始将精神寄托在阿娇身上。
军营里没有慰藉,但是女人的怀里有。
当小宝告诉他能给他娘寄信,他想象出了生活最好的样子。
看见尊者余守中结婚,他那颗苍老的心也悸动了。
相比较而言,阿娇人物角色过于扁平,一个被父兄强暴的女子希望能挣点钱开始新生活,金钱就是唯一的寄托。
她调戏一般地问出了那句“你会娶我吗?
”我想她绝不是第一次说这句话,她听到过太多拒绝,以至于自己根本不抱希望;她又太想听到肯定的答案,因为希望证明自己值得被爱。
但是,她其实根本没有考虑过后果,因为她压根没打算接受来自嫖客的爱。
为了拒绝这份自己根本无法接受的婚事,阿娇试图使出最恶毒的词汇,没想到自己的一番话处处戳到老张痛点。
“海峡只有鸟和子弹飞的过去”和“你再也见不到妈妈了”,斩断了老张对家的期望,一句“外乡人”,是“本地人”对这个闽南语都听不懂的败兵试图融入这片土地的鄙夷,当这句话从他爱着的女人嘴里讲出来的时候,他的信仰崩塌了——原来自己的所有希望,所有努力,都是一场空。
于是他下手了,亲手掐死了他残存生活的最后一丝气息。
小宝和华兴是本岛人,岛内实行男子全民皆兵制,两人很不幸地中了“金马奖”。
他们读了书,识了字,却依旧不知道自己在干嘛。
你们要打仗与我何干?
打过来就打过来啊,谁统治下不是过日子。
结果,国军的优良作风给华兴狠狠地上了强度,他终于无法忍受,带着被凌辱到过不下去的莎莎趁着夜色游向对岸。
他们并不知道对岸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在常凯申的宣传下,海峡对岸无恶不赦,在华兴和莎莎看来,去哪里都比留在这里好。
万茜饰演的角色按理说是极有钱的,只是为了减刑而来,而她这个人物的悲剧又似乎仅仅是家庭矛盾带来的,是个体原因,这就让整个角色失去了时代带来的悲剧感。
她有文化,懂英文,懂乐器,有气质,本来可以承载的更多,可惜了。
小宝这个角色作为主角,我却不想多提。
他更像是一个时代的旁观者,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更像是观众,默默注视着这一切。
他善良,正直,诚信,甚至坚守,他做了一切观众想做的事,结局,他堕入上一任一样的地狱,他终于融入了这里,就像曾经自己厌恶的样子。
我并不倾向于他和万茜真的有什么爱情,太突兀了。
更不如说万茜在“八三一”成为了他的心灵寄托,正是有了这层干净的寄托,才让他出淤泥而不染。
她走了,他周围就彻底没有净土了,堕落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
是谁造成了这一切?
2.壮丁与军妓国民党的借口是,几十万青壮年士兵来到这个孤岛上,不可能都娶上亲,只能找一个专门发泄的地方。
且不说让女性出卖身体本就是无需解释的罪行,这个借口也丝毫站不住脚。
事实上,古代军队为了解决士兵的生理问题,配属军妓是常态,不过一般数量不多,供应不足,因此一旦攻下城池,奸淫掳掠往往是避免不了的。
国军也是一样,实际上的军妓制度由来已久。
我军解放的魏家楼时,自击两个被匪军强奸得奄奄一息的年青妇女,村民李长云说:“到晚上,只听见娘儿们喊救命的声音,这些土匪比日本鬼子还厉害。
”从汪楼逃出的一个大爷说:“每到晚上就再不象人的世界了,匪军拿着枪和电筒到处找寻娘儿们和女学生,不论老少没有一个不被强奸的。
”邱匪兵团部所在地全庄青年妇女被匪军集合起来轮奸,很多人至今不能动弹。
....在匪首杜(聿明)、邱(清泉)、李(弥)的司令部中,经常出现被抓来的女学生。
数百名从徐州一带被骗出来的女学生,遭到了残酷的命运,她们被饥饿威逼着,去向那些有粮食的军官们伸手求食,许多便在饥寒交迫下吞声饮泣地被这些野兽奸污了。
军师团部增加了许多“女文书”、“女护士”……匪首们还残酷地以民间妇女做牺牲品,放纵部队奸淫,以鼓励他们的部下和土兵替他们拼命。
邱匪清泉从徐州出发路过萧县时,就向伪萧县县政府派了二百多妇女带来做“军妓”。
在青龙集,全庄妇女被集中关在几间房子里,晚上匪军们就拿着洋火、打着电简进去挑选年轻的出去,以后就是十几岁的女孩和四五十岁的老太太也难幸免。
到后来许多下级军官的眷属也遭轮奸之劫。
投降了的国民党第五军二百师五九八团丁赛衡说:“一到夜里,各庄上娘们大哭大叫,十分凄惨,就象到了地狱里一样。
” ——节选自《淮海战役资料选》具体到“军中乐园”,这里我直接引用李敖书中的话吧:“一个可怜的女孩子,沦落到每天接客五六十次,什么他妈的‘三民主义’、‘国家民族’……对她都全无意义!……如果我是她,如果不能逃脱老鸨龟公的魔掌,如果不能免于接客的命运,但求能少结几次,也是好的。
所以,如果我是她,如果共产党统治,能使我少接十个客人,我就欢迎共产党;如果日本人统治,能使我少接二十个客人,我就欢迎日本人,我就欢迎日本人,甘愿做亡国奴。
这些都是实话,所以被略去了。
什么主义、领袖、国家、责任、荣誉,都他妈的是骗人的、都是太遥远的,对苦难的弱者说来,都是狗屁、狗屁、臭狗屁!鬼才要相信它们呢!”——节选自李敖《“军中乐园”的血与泪》国民党军队是一只没有完全完成思想革命的旧式军队,甚至可以说是一支军阀混合体。
在412政变后,大批共产党员与国民党左派被屠戮殆尽,国民党完全失去了基层宣传与动员能力,导致要征兵没办法像共产党一样靠宣传,同时由于强大的贪污能力让基层的募兵制完全成为一纸空谈,既贴不了大字报又发不起薪水,国民党要兵源只能靠拉壮丁,拉过来用枪顶在后脑勺上就送去填线,三民主义之类的思想改造对于底层官兵毫无影响。
士兵不知道为什么来,只想着怎么逃出去。
故无论抗日还是内战,一旦有败迹,士兵皆望风而逃。
此外,与共产党军队提倡官兵平等不同,国军与封建军队无异。
打骂下属,集体霸凌成为一种常态。
于是在这个奇妙的小岛上你可以见到一个微缩的台湾社会结构:领导把自己贴在墙上遥控军官,军官欺凌士兵,强壮的士兵欺凌弱小的士兵,所有军官与士兵再把自己受的气一股脑发泄在妓女身上。
“八三一”里的妓女们,就成了这个时代最悲惨的群体。
它的丑恶与不光彩,让所有的人出去都想忘了这里。
3.有家无国两个小时的电影看完,感觉导演想说些什么,终究还是没说出来。
老陈的悲剧,还有小宝、华兴的悲剧,无非是国家分裂、国共对峙逼着他们上前线,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些“八三一”的妓女也是同样的原因。
但是导演除了放几句两岸的广播,什么也不敢做。
点到为止严重限制了影片的深度,把电影中所有人用家庭的叙事锁死,让时代的背景成为点缀,这无法解释他们的悲惨遭遇,更不是一种真实记录和反思历史的办法。
近代中国一百多年的战乱,活着的人颠沛流离,死了的人乱葬他乡。
一条两百公里的海峡,让近百万家庭变得支离破碎。
这才是悲剧的源头。
老张是外省人,华兴是本岛人。
想留下的外乡人留不下,想逃走的本地人逃不脱。
60年间,高秉涵无日不为自己给出的判决惋惜,他从这个“叛逃”的士兵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1947年,13岁的他被母亲送上了离家的马车,南下躲避战火。
马车上,身边的同学都在和家人道别,高秉涵却津津有味地吃着外婆送的石榴,直到同学推了他一下:“你娘喊你!
”高秉涵又咬下一口石榴,没顾上抬头,等他再抬起头的时候,车子恰好弯……从此高秉涵再也没吃过石榴,也再没见过母亲。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经过漫长的努力,1984年,高秉涵终于得到了家人的消息,却得知母亲已于一年前过世。
逝者已逝,生者如斯。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图片1>两岸历史,是一段说不清的笔墨。
它太近,近到无法看清,又太远,远到大家已经生疏。
从小被洗脑的课本内容,到开放后各种历史学家的观点,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一个故事。
最近听《晓松奇谈》,用十几集的篇幅讲台湾的历史和现状,说到1949年,高晓松把它叫成“离骚”,说中国历史上从来只有外族的入侵造成南渡、分离,而从来没有一个民族内部的分割如此令人伤痛。
说到蒋氏父子的轮渡从吴淞口黯然离开,说到慈湖至今停着没有下葬的两口棺材,说到宋美龄遗嘱中要把自己和姐姐宋庆龄一起葬在上海,说到三百箱文物三十年的颠沛流离,造成如今文物的“台湾故宫精,北京故宫多”局面,说到只有两岸的故宫哪一天合起来了,才是中华民族的完美血脉延续。
在洛杉矶大堵车的公路上听台湾,有种超现实的魔幻感,手里按着喇叭,眼泪却一滴滴掉在方向盘上。
除了伟人、名人的“大”历史,还有一种历史是我们很少触及的,就是小人物的历史。
那些在金门妈祖当兵的士官长们,也许就是二十年前的某一年在放羊路上被抓去了壮丁的山东汉子;831里充斥着的各种方言,每个人都有一个可以拍成电影的故事。
故事各不相同,相同的是,他们都有一个近在咫尺却终身无法回去的故乡。
那在灶台上擀着饺子皮的亲娘,邻村梳着辫子的放羊姑娘,都成了梦里的环境,投射在831里的姑娘身上。
六十年过去了,那一代人的记忆也成了历史。
今日的台湾已没有了当年的记忆,那些回不去的故乡,也成了被烧毁的书信和遗物的灰烬吧。
今日台湾人对自己的定义,早已随着那代人的远去而变化,今日的台湾,成为政党、经济斗争和历史暗涌中一个解不开的死结。
读了那么多书、见了那多人之后,我终于发现,台湾不是一个非对即错、非黑即白的问题,而是一代人或几代人造就的历史。
历史是没法改变的,我们无法做假设说“如果那天发生了什么…”而只能说“现在的情况是什么…”钮承泽的电影是乡愁、是对父辈的致敬,也是对一代历史终于落幕的释然。
从《军中乐园》的小人物身上,可以看到战争可以怎样影响和改变一个人的人生。
抛开陈意涵和万茜的大胆演出不谈,片中陈建斌的演出的士官长无疑是最大的亮点,奇怪的是之前在其他大陆电视剧中并无看到他的突出的表演,让人心生疑虑到底是陈建斌的演技爆发还是大陆和台湾演员的对比。
但起码台湾可以拍出这样的电影,而我们呢?
关于两岸的故宫,有另一本很好的书推荐,叫《两个故宫的离合》,讽刺的是,是个日本记者写的。
有时候你不得不屈服于传播规律。
在今天互联网时代,人们嘲笑精英,嘲笑任何严肃的思考,已经习以为常。
互联网征服了世界,段子手征服了互联网,执拗的时候,我们要说句,我不相信!
没错,军中乐园本来应该拍成悲情城市一样伟大的作品,可是钮承泽毕竟不是侯孝贤,尽管侯孝贤做了指导。
那段历史,台湾人努力去忘却,大陆人也没人提起,太多政治化的东西已经遮蔽了所有历史真相。
本片可以管中窥豹。
两边都折腾。
之所以推荐本片是因为,在华语世界已经不少卖座的大电影,缺少的是诚意的严肃电影。
这的确是内地碰不到题材,看的过程只觉得有点伤心,感叹时代的作弄。
许多乡村无辜的少年被迫跨海去了陌生的地方,被迫成为战争的刀枪,每日的担心恐惧和思想心切,最后仗没打、家没回,仿佛一场梦!
一群被迫从事慰安工作的女性,逢场作戏真真假假,最后不知道活成了什么样子。
这部电影的神奇还在于选角,感觉每个演员选的都出乎意料,但又完全合适!
开始觉得陈建斌演这类电影很违和,但了解了人物背景和几场激情戏,还真不愧是四郎!
阮经天憨憨的角色拿捏的也很好,万茜也是出乎意料的美!
时代造就命运,命运锁定人生悲剧。
老张和小男主,几乎相差一代。
十几年的距离,对于台湾的下一代来说,就是淡漠。
年轻人不理解老一辈的想法,历史的沉重逐渐如烟云般被淡忘。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家国命运于我何干?
我只想过好小日子,却被拉去当兵——老张的故事就给我这个感觉。
想起我爷爷,也是因为没有选择,才去当兵的。
日本人威逼压榨太甚,连他们当土匪的,都没有生路。
爷爷只好跟着他爹去当兵,因为当兵才有饭吃。
连夜逃走的时候,他身上所有的家当,就是几双自己编的草鞋。
说到底就是那个眼镜仔说的“没有选择”——赶上那个时代,就要干那样的事情。
我上小学和初中时的学校教育,总说要忆苦思甜。
还请了老红军去讲经历,顺便批评当代青年吃不了苦。
我常常想批判这种教育方式:当年一代人的吃苦,不就是为了当代人不吃苦吗?
忆苦可以,但再吃苦,还是算了。
一代人,有一代人必须干的事情,和必须归属的宿命。
我基本上不拿父母的意见认真。
因为他们那个年代选择太少,基本等同于没有选择。
所以,没有选择之下的选择,不一定合适。
比如结婚这件事,我就觉得一个人过,只要开心,不结婚也无所谓。
而他们的年代,二十七八岁剩下就会被社会责成,被人指指戳戳,这就是没有选择的体现。
比如离婚,老人都说夫妻矛盾是小事,忍一忍就行。
那也是相对于他们的时代,连文革大跃进上山下乡被打倒那种苦逼的事情都忍得了,夫妻矛盾自然是小事。
当代青年都是独生子女,不缺个性,谁忍得了?
再比如找工作,很多家长说一定要稳定。
现在哪有什么稳定的工作?
我们都说要进入信息化时代。
然而信息化时代的最重要指标,就是生产单位不再是家庭,而是个体。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家庭必然会解体,劳动力再也没有单位管着,而必须得自己推销自己。
所以老一代的经验,到今天,有很多并不适用。
因为他们没有选择,而我们,有太多选择。
电影中的所有故事,讲的都是命运,都是人的“没有选择”。
结局那句“娶个好女孩,忘了八三幺”戳中我。
然而如果命运给她们选择,谁又愿意沦落风尘?
PS:比较能理解8号。
她和老张的悲剧在于:他俩完全就是背道而驰的两种人。
老张的安全感,来自于他对家庭的渴望。
而8号的经历,让她完全不相信家人,不相信爱情,甚至不相信自己能得到幸福。
她只能通过敛财来为自己挣取安全感。
她的安全感完全和家庭无关。
8号不可能了解老张所宝贵的亲情,老张也不可能了解她根本不信亲情的心态。
两个人真心不是一路人。
他们都可怜,不过我更同情8号。
老张就是再有理由,也不能拿8号当成实现自己幸福生活的一个符号,说到底,还是没有拿她当有血有肉有故事的人看待。
若这样看,8号之身死,反倒是最好的结局。
“昙花一年只开一次,错过就没了。
”这是电影《军中乐园》里的侍应生妮妮对小宝说的。
然后就让小宝带她去看,接下来出现了电影里最美的一幕(个人认为)——月光下妮妮拉着小宝的手,两人跑出宵禁的军中乐园,然后穿过漫长的地下坑道,来到一大片的高粱地里。
他们在高粱地里奔跑时,千千万万只萤火虫从高粱中升起来、飞舞、发光,把彼此的笑容照亮。
他们边跑边笑,肆意喊和叫,仿佛要把夜晚笑成黎明,要将身后的那个“乐园”永远抛之脑后。
终于,当他们穿过夜色狂奔到那朵昙花面前,正准备屏息凝神看一眼它时,发现昙花已经谢了。
空气突然凝住了,只剩下来时奔跑后的喘息声。
两人默然,松开了手,清冷的月光打在妮妮的侧脸上,神色黯然。
而后妮妮转身,轻轻在小宝额头上吻了一下。
两人相视,一笑释然,便离开了。
这一幕里有太多属于金门的元素:国共抗战时期炮轰金门留下的地下坑道;成片成片的高粱地以及让人联想起的闻名世界的金门高粱酒;月光下历经岁月沧桑的古厝村落……最具时代烙印的是那座尘封在历史中的军中乐园。
1951年,国民党军方为解决数十万大军的生理需求,成立了军中特约茶室,又称军中乐园。
据说因为金门首例特约茶室启用时使用的电话分机号为831,且因金门驻兵最多,令此茶室最为出名,大家便俗称此类场所为“八三幺”。
军中特约茶室的侍应生一般有两类:招募而来的贫苦人家的女孩子;或者一些女囚(电影里妮妮就是这一类)。
她们服务的对象是军中的军官及士兵们,不同位阶的军人有对应等级的侍应生。
士兵们需要购买门票(称为娱乐票),且每次“消费”有时长限制,而报酬侍应生需要和军方分帐。
这种特殊存在的军中特约茶室一直到1990年才被取消,前后持续了40余年。
时间的波涛渐渐湮没了历史的真相,也逐渐露出了面目狰狞的人性之恶。
或许当时满怀“光复”理想的蒋氏和万千等待“反攻”回来与家人团聚的国民党士兵们真的以为军中乐园只是一个非常短暂而轻微的苦楚下暂时的安慰,没想到这样的安慰会像毒品一样慢慢侵蚀他们的身体、思想和意志,到最后竟成了生命里永远的遗憾和心里最痛苦的根源。
电影里的张士官长就是那个时代下大陆国民党士兵的缩影,母亲一针一线纳的鞋底、落日炊烟中飘出的饺子香味儿、邻家牧羊少女淳朴的笑容,这些都只能出现在午夜梦回故土的情景中。
年复一年,终于消磨了所有的梦,于是开始另一个重建现实家园的梦。
此时,过去热血奋战时的威武与骄傲、当下对岁月静好的期盼和努力,都在一句“外省仔,你们永远回不去了!
”走向了终点。
是的,和张士官长一样的万千士兵都知道自己是“外省人”,也明白或许真的永远回不去了,可是支撑他们生存下去的最后一个幻想不能被戳破,否则他们就真的幻灭了。
回到萤火虫照耀下那两张年轻的面孔,时代似乎没有把生存与毁灭这样的大命题写在他们身上,却把屡不清看不明的人性之网套在他们身上。
刚到军中乐园的小宝会因为女朋友的一封分手信而痛哭流涕,会因一句没有兑现意义的承诺而坚持自己,会因同情侍应生去傻傻劝架而流血受伤,会因热心想帮助士官长而编织善意的谎言……当他目睹和亲身经历了历史是怎样荒谬而平常地发生后,他也变成了会用看似合理的手段保护自己、会适应原来根本无法理解的环境、会用短暂的快乐和刺激麻痹自己的人。
而妮妮似乎一直没变,一直以那种不真实、缥缈的状态而存在。
她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都离这个那个时代很远、离身边的人很远。
她所代表的那种美好的理想带给小宝的有猜疑、有失望、有心动、有成长。
在妮妮离开前夜,他们有着最亲密的一次彼此敞开,那个年少懵懂的小宝也在此刻成熟,他生理和心理上的成长都与妮妮密不可分,可以说妮妮就是他生命这个阶段最为关键的启蒙者,可是就是在“千钧一发”的高潮时刻,小宝用妮妮的话颠覆了这个“神话”——因为妮妮曾经对他说过:“承诺是给自己的,不是为了谁,做不做得到都是自己负责,跟那个对象无关。
”也正是这种颠覆,维护了他们各自的美好,这种美好并不完美,遗憾才是美好得以持久的永恒动力。
正如文章开头提到的那次看昙花,昙花一年只开一次,他们终究错过了。
电影的最后出现了妮妮带着孩子和小宝的合影,这是导演留给观众的自主权,或许后来小宝只是以旧友的身份出现在妮妮的世界里,又或许他们补足了离别前夕那个美好的遗憾……“因时代而生,因时代而止”是《军中乐园》的命运,拨开历史的迷雾、揭开人性的面纱后才发现军中并没有乐园,所谓的“乐园”不过是人在最无助的时候为自己开垦的一块生存地,本来以为在其上会燃起一束光,到最后才发现,那不过是时代的灰烬,而已。
这也不过是亚当和夏娃离开伊甸园以后,人类不断寻找和开垦的一个个“乐园”之一。
妮妮,一位戲份不是最少但話卻最少的主角。
電影中前段,她連出場的時間都特零碎,更添她清泠的神秘感,讓戲中絕大部分人物都對高傲冷艷的她又恨又想親近。
她的冷,絲亳不阻她強烈的存在感、故事感及吸引力,這要歸功於萬茜絕佳的表演力,用神態悄悄地把握了所有角色與觀眾溝通的機會。
在萬茜內歛性感的推進下,觀眾慢慢看到妮妮讓人既心疼又佩服的鮮明性格:不擾人的誠實。
妮妮有著不光彩的過去,她很清楚在八三么的目的,沈靜地守著自己的承諾。
在荒謬的命運及環璄下,她喜歡上那位簡單直接到能逗她笑,缷下心防輕鬆以對的小寶。
她在心裡誠實面對了這份喜歡,同時在小寶面前,她選擇了對這份喜歡不言於表。
而觀眾看到的是,面對小寶時大部分時間的淡然溫暖,特顯了妮妮在難得的信任與依賴中,那用力掩蓋也逃不過觀眾眼睛的濃厚情感。
萬茜於此的表演,層次分明,對比強烈,讓觀眾對妮妮一目暸然。
越多的相處揭示了越多的秘密,而這些都只是妮妮的過去及外在的枷鎖,與當下的她,內心的她,關係並不大。
妮妮的隱瞞固然是善意,更十分容易理解,因為她清楚這份感情的結合是幾乎不可能的。
秘密雖不是無比重要,但卻是與她內心接觸的最後一道防線;不把秘密說穿,可以同時保護小寶與自己,把這份關係保持在最美好不脆弱的階段。
秘密之於這份感情是阻力更是催化劑。
因為在乎這份感情,妮妮決定更誠實地面對過去及眼前的小寶。
她把秘密娓娓道來,看似是已過去的悲傷,卻透露出迫不得已的無奈、狠狠上了一課的深刻教悔、痛定思痛的坦然面對、為剩下牽掛努力的決心。
滿滿的堅毅與自我珍惜,更顯她於一眾八三么女人中,有著不一樣的光彩。
在妮妮的剖白前,小寶無法不正視自己對她的珍愛。
秘密褪去後,他們的心意真正相通。
在寓意希望,捕捉曇花的那幕,妮妮主動的牽引與堅定的步伐,彷彿重現了她在那段失敗愛情初期的直接與熱情,展示了她原有的那份灼熱之心及對愛情的浪漫嚮往。
同時,也讓觀眾無不期盼這段愛情能走向美好的結局。
可在那充滿無奈與遺撼的時代,這段愛情當然無可幸免。
在離別前,這份發生在最不可能的地方的柏拉圖式愛情,濃濃的愛意醞釀到最高點,較成熟的妮妮一如以往地當著推進的一方。
可以說這場親密無比的場面是成功的;在慾火當下,人物性格還是如此地分明,妮妮依然是勇敢得無愧於心。
一旦作出了選擇與行動,結果成功與否其實也無法控制了。
當然,坦然與勇敢得不到相對的回應會讓人十分傷心及失望,可當你明白人生的藝術,就能明白勇敢嘗試絕對比懼怕失敗好很多。
離別的那天沒有正式的道別,留下來的也沒有痕跡只有心意。
結尾顯現的是,曾在戲中強烈地存在過的各個主要人物,似乎都消失在時光洪流這個不變的定律。
剩下的小寶也在觀眾的眼前,走到離開八三么的那天,這時觀眾領悟到剩下的從來不是哪個人物,剩下的只有那份人終會被抹走的唏噓。
這一刻,在觀眾心裡,同樣強烈的是對戲中喜愛人物的懷念。
對比飲恨地剩下遺憾的小寶,你會發現妮妮活得坦然這作為人的方式,是多麼有生命力,讓人敬仰,讓人羨慕;妮妮無疑是站在高處的,無遺憾,心無悔。
即使如上,還是可以想像八三么雖既深刻又遺憾,但始終保留自省與善良的小寶,還是能在回到台灣後,更成熟地活出一條自在路。
電影中的妮妮,以高冷,勇敢與清醒的形象,異樣地存在八三么裡。
如同角色的強烈,萬茜的演繹也是分明而奪目的;想必她對人物分析做得非常詳細,才能如此準碓地把握了角色與環境及時代背景的連結,成功帶起了主角後段感情線的感染力與思考性,讓角色極具說服力與餘韻。
寫了這麼多,只因心醉了。
極少數的某些段落,水準高出整片許多。我不會再相信侯孝賢的推薦了。
陈建斌演技炸裂,万茜也不错。阮经天和陈意涵是???总体来说不太明白要表达什么
万茜值得一星
野心過大,什麼都想抓,但顯然無力駕馭。為了把第一次留給老婆而「犧牲」許多(但很快就覺悟而自甘墮落又是什麼鬼?!)的主角設定,非常不切實際,讓後段轉折失敗且沒道理,擠眉弄呆的表演也讓人倒盡胃口。末段取名「守義」,試圖扣住散落的線,效果不彰也就罷了,還有一股噁爛的說教味…
这电影没有陈建斌是不行的。故事其实挺好,但总差了那么点儿劲儿。
浪费了这个题材和剧中起来不错的布景考据。把脑子想想就只会充满苦难的军妓营拍出了三分温馨感是什么鬼?这种题材是耍文艺镜头的时机吗?「出淤泥而不染的两朵莲花在军妓营成了Soulmate」,这条线想要达成太难了,本片显然失败了。看的时候一直在想,陈建斌怎么想的接这个片?这片还有个贡献就是在2014年让大家认识了万茜,确实太好看也有戏了
李敖在《中国性文化史》中写过国民党军营中对军妓的摧残。此片是钮承泽致敬父辈的情愫之作,过于美化、浪漫化了苦难。陈建斌前后形象反差明显,违和感过重。阮经天作为线索人物太功能化,没有表演空间。无论是战争时代的禁锢,还是个体以美好幻想的自我麻痹,二者拍的都力道不足。万茜像林志玲+江一燕
这居然还是美化过的……get到了万茜的美。就这样的军队,打什么胜仗,统一必然早晚的事
万茜万茜万茜。陈意涵让我眼前一亮!她真的适合演个邪媚杀手。
看完是大失所望的,但后来想想,也不必如此,说到底,这只是一个故事秘闻集,恩,等等微信里细说。
国军“慰安妇”的故事,虽然有大的时代背景,但讲的还是人、性、情,并没有意识形态上的表达。陈建斌饰演大老粗士官长,形态百现,看似用力过度,但唯其如此才能立起这个人物。万茜饰演杀夫少妇,风情万种,眉目流盼,煞是迷人。阮经天饰演愣头青,演得也确实有点愣。
1.在这个冷战体制、这个奉化王朝之下,最终每个人都坏掉了。2.想讲的东西太多,结构松散,但演员表现均佳(即使是阮经天),陈建斌一整个影帝格!3.这个题材只要不搞砸就会是好片,但我很讶异钮承泽居然没搞砸,一定是侯孝贤帮他的。
这部电影我不知道怎么评价。看到高赞回答说,一个国家只是走了一小段弯路,但是对于一部分人来说,那就是一辈子。对陈意涵印象深刻,万茜和阮经天的床戏。“军中乐园”,多讽刺。
非常赞。更理解同情8号一些,老张就是再有理由,也不能拿8号当成实现自己幸福生活的一个符号,说到底还是没有拿她当有血有肉有故事的人。整个故事讲的都是一两代人的“没有选择”。结局那句“娶个好女孩,忘了八三幺”戳中我。如果命运给她们选择,谁愿意沦落风尘呢?
很失望,不喜欢,觉得豆导近两年的片子都变得非常做作,感觉这片子就是空有一个庞大的历史躯壳,内里却非常的空洞无味,情节散漫,人物形象也都很不立体,题材太大终究难掌控。其实从这片的金马奖提名就能发现,除了表演奖项,还都是大陆演员获奖,在其他方面基本上也不值一提。
题材确实不错,值得一拍,而万茜、陈建斌的获奖也证明了大陆演员在演技方面对于台湾演员的碾压。另外,台湾真的那么燥热吗?
豆导仍在继续跟随生命经验去试图展现特殊时代的特殊人群的人生起伏悲欢离合,光是这个坚持就值得点赞。具体执行上,除了身为配角的老张,都拍得单薄了。最后竟让人生出了倦意。
士官长的演技撑起全片
支線故事無論鋪陳、情感、演技都超前主線數個馬身,阮經天被陳建斌踩在腳下的畫面根本就是整部戲的寫照,甚至連王伯傑線都比較有趣,這樣的傾斜之下造成片子終究失了焦,在老兵、八三么、霸凌、天真的幻滅等等主題間舉棋不定。BTW,海報年度最醜確認。
陈建斌真是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