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总是给人生机的意向。
人们常说春天是绿色的,大自然是绿色的,就连过马路时的绿灯都好像在说:“快!
前进吧!
”。
殡之森也许从电影的名字便可以看出电影与森林密切相关。
“森”,指森林,苍松翠柏,生生不息;“殡”,意为死亡,消失殆尽,与世长辞。
因此,电影本身就是在探讨生与死之间的关系。
当然,此处值得一提的则是这里的死亡指的是一生挚爱的逝世。
影片回归田园,偏向日常。
主要讲述真千子由于丧子之痛,去了奈良北部的乡间,成为养老院的服务人员。
她所服务的对象正是已痛失爱妻33年的茂树。
从故事叙述的角度而言,电影开头相当隐晦,节奏缓慢。
如果没有看简介,我相信是不知道电影在表达什么的。
丧子与亡妻两个主要原因也是在电影的进展中才慢慢揭露,可能这就是导演的用意。
不想在开头就给观众情节信息,只是拍摄大自然和生活的画面。
但是,在画面的拍摄上又体现了导演细腻的一面。
但是,影片的中间部分,在森林中摸索的时候,画面暗到我觉得过于压抑了,可以看到的亮部所剩无几。
电影多处使用了长镜头。
就长镜头本身而言,给人的感觉是空旷,悠远,好像画面会更添几分生命力。
首先,在开头的一段长镜头里,送葬者的渺小与自然空旷的绿色形成了对比。
几个绿色的画面感受一下:
电影开头的送葬队伍
真千子与茂树
真千子与茂树除了绿色的画面,电影让我们更接近自然的大概就是声音的处理。
风吹过树林,脚踏过的丛林,鸟叫的声音,密切逼近的雨声,湍流的大水以及影片最后的音乐盒。
大自然的声音就是最好的配乐。
回归到电影本身的故事线上来说,茂树不顾一切冲进树林里,只为了寻找妻子。
并且把这些年不间断写的日记本带给她,每一本都是厚重的思念,每一页都是深刻的哀思。
在他心里,包的重要性远大于他自己。
深情至此,我想没有真正爱过的人,大抵会怀疑是否有这个必要。
他虽然有些痴呆症状,但在诺大的森林里,却记得妻子“归宿”的方向。
在日常生活中,仍旧回忆起与妻子跳舞、弹钢琴的画面。
同样是丧子的真千子,在走过水坑时,突然吓哭。
只因有洪水的记忆涌上脑海。
她的儿子仍旧活在她的心中,悲痛久久无法抹去。
茂树回头找真千子,说道:“我不知道怎么出去,前面没有路了,没有能让我们走出去的路……”在滂沱大雨中,两个“迷途”的人互相依靠,互相救赎。
电影的最后,二人终于到达目的地。
茂树取出包里的33本日记本,拿出一个音乐盒。
在枝叶婆娑的森林中,真千子将音乐盒一边转动一边举向空中,就好像真子(茂树的妻子)也来听到了这美妙的声音一般……《百年孤独》中有一段话:"父母是隔在我们和死亡之间的帘子。
你和死亡好象隔着什么在看,没有什么感受,你的父母挡在你们中间,等到你的父母过世了,你才会直面这些东西,不然你看到的死亡是很抽象的,你不知道。
亲戚,朋友,邻居,隔代,他们去世对你的压力不是那么直接,父母是隔在你和死亡之间的一道帘子,把你挡了一下,你最亲密的人会影响你的生死观。
"除此之外,个人比较推荐河濑直美的另一部电影:《橙沙之味》
<电影是生活里的诗,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吧>
森林是活的。
当人走到森林的中心的时候,森林就是活的。
当人走到森林里头,就会丢掉平日里作为人的高傲和蔑视一切,重试对自然的敬畏。
在这里学习什么是生命。
茂树是一个智障老人,在奈良乡间的一个智障服务中心生活了33年,33年前他失去了妻子真子之后就一直住在这里。
他的时间像是停下来了,为什么我还活着,什么是活着,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真千子的时间也停下来了,自从她年少的儿子过世之后。
面对丈夫的悲痛乃至于对命运的愤怒不公,她都陷入一种漠然。
她什么反应都做不出来,也完全没办法回到现实中来。
就像是整个人逃避到这个躯壳里面,为了逃避她没办法面对的死亡。
因此她到乡间,到这个服务中心帮忙,认识了茂树。
在森林里,茂树起初是打定主意自杀的。
真千子发现这点之后苦苦哀求他不要往那边走,当她没办法挡下他的时候,无力感和绝望席卷而来,整个把她笼罩住了,在森林里再也没有其他事情可以让她逃避,她无法承受,陷入疯狂的哀嚎之中,彻彻底底的痛哭。
她的痛哭唤醒茂树,这是活着的感觉。
能吃饭,就是活着。
能摸到别人,感受到别人的体温,就是活着。
能有人为自己痛哭,就是活着。
面对所爱死亡的痛苦是一件不可说的事。
有段时间我用“parent dead”搜索视频,看下面每一条留言,他们一句句说明自己的故事和情况,但是谁都没办法说明痛苦。
痛苦是没办法说明的。
在大溪地岛民的语言中,不存在“痛”这个字。
所以当他们感到痛苦时,就带着深深的疑惑自杀了。
影片最后说,“殡”字代表对死者哀悼的时间,也代表对死者哀悼的地点。
当一个死者仍在被哀悼时,殡就仍然存在。
而中文语境下,没有和日语的“殡”相对应的词汇。
我们的“殡”仅仅指为死者下葬时举行的仪式。
仪式过后,死者理所应当地消失于这个世界,也许中元节时被允许回归。
所以,一个人对死者长久的悼念,会被认为是不正常的行为。
我们在语言上首先就把死者抛弃了。
举行葬礼之后,就赶紧回归“正常”生活,像死者从未存在过那样生活,这很有效率,很儒家,很入世。
我们对死者的尊敬和悼念仅存在于仪式上——定期的祭拜。
归根结底,是我们的语言不允许我们怀念死者,不允许死者对我们产生永久性的影响,并将已经产生的永久性影响视为病态的一种。
这一点也许从文学作品中可以也可窥知一二——中国文学常常以死亡结尾,而日本文学常常以死亡作为开头。
中国人喜欢把墓地做得又大又豪华。
富人的鬼魂也许常在三百平的土地上醒来,享用味道鲜美、菜式多样还定期更换的贡品,然后去一趟天地银行,把前几日新得的钱币存起来。
谁会对着森林里的一根树干说这是我爱人的墓地啊?
也许人家要怀疑你爱人是被你害死的。
你能够为死者做的就是给他一个体面的葬礼和墓地,但我和这部影片都觉得,你能够为死者做的就是不要忘记。
“死不是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
”死生一体在这部影片中的体现就是这场关于死者的仪式是在代表着生命的森林中完成的。
最后,这并不是一场自我疗愈的仪式。
在爱人的坟墓边埋进三十三本日记不代表悼念的结束,不代表从此他便会“放下执念”。
如果“放下”意味着忘记,那我想日语中应该没有“放下”这个词汇吧。
若不是今晚怀着一颗尚且平静的心,我想我是坚持不过开头的五分钟。
冗长的空镜头加长镜头,像是一部节奏极其缓慢的风光片。
而当故事主线渐渐集中到这个丧妻三十三年的老男人以及丧子的年轻女人身上并且最终只剩两人时,我真的担心两人之间会发生些什么,所以当森林雨夜女人为了给男人取暖而脱去衣服时,我想我的担心或许就要发生了。
还好,只是取暖。
还好,只是取暖。
这部电影有着绿色的视觉底色,绿色的森林,绿色的田野,却有着灰色的感情底色。
然而绿色充斥着全片,灰色却渐渐变得明亮温暖了起来。
你相信一个男人会思念妻子三十三年吗?
这越来越像是一个远古的童话。
从豆瓣上的介绍,以及很多人写的东西,都在说男人是智障。
或许一个抱着妻子的遗物,怀着对妻子的思念,执著固守的写上三十三年日记的男人的确不能称之为正常,然而如果说是智障,或许有无数女人希望自己的男人是个智障。
故事的主角便是这个丧妻的男人以及丧子的女人,丧子之痛略有提及,我们也能有些许感受。
然而河濑直美要讲的或许只是一个爱情故事,一个与生死有关的爱情故事。
影片开始,男人问,我还活着吗?
法师回答,活着有两层意思,一是生理上的活着,比如说你要吃饭,二是情感上的活着,你是否有一种实感。
如此看来,这个男人实实在在的活着,因为心里有满满的爱。
麻木,才是真正的死亡。
夏日的风声,原来是这个世界上美好的声音之一。
不是夏日掠过城市灰色建筑物的风声,是掠过绿色树梢的风声。
两个人在风声中走进了森林,伴随着鸟声虫鸣。
男人最终回到了埋葬妻子的简陋坟墓。
他睡在了她的墓旁,不,他睡在了她的身边。
真是太美的影片了,總之『森林』本身就是自己會說話的影像素材了。。。
我最喜歡的是,那個DVD的封面那片段,那應該是茶園之類的地方吧~~~茂樹和真千子在田野中倒在一團......還有森林裡的音樂盒轉動發條的光...茂樹在去世33年之後來到妻子的墓前所掘的那個洞,他說:我要睡覺了,就在這裡。
哄!
當他傾吐出那些字來時,真的覺得這33年來的思念與不捨...就在那三個字裡全部吐露:我來了。
真千子在樹葉縫隙陽光灑落的地方說:「現在沒事了,一切都好了,你等得太久了,太長的時間了.....」好像她同時也得到釋放一樣,她望著天空的陽光。
這是最觸動人的片段,這一部片子有好多地方都好讚,一開始那個送葬的隊伍,從空中俯視,...還有老人們在安養院中的互動和對話,鏡頭就擺在人的面前拍的,很自然完全沒有銳利的線條。
真喜歡哪!
總之『殯之森』~就是我很喜歡的調調啦。。。
片尾最後說:『殯』(もがり)是指:對死去之人痛惜之忍受,還有『場所』的意思,也有『喪失』之意。
看到這裡,就想到真實的生活理所發生的事情。
中间山洪冲下来的危机感,是交代她儿子的线索吧?
她的崩溃中老人也能感受到她的悲痛。
不需要询问缘由,只要片刻的庇护。
相互交心后她们已然成为彼此信任的朋友。
电影名是关于死亡。
从电影里看到的是精神上的死亡。
真子的死亡带来的是老人精神上的孤独。
儿子的离世带来的是精神上的愧疚,丈夫的冷漠(人不行)更是精神上的悲哀。
最应该安慰女主的人选择责怪她。
其他的疼痛都超越不了她们的悲伤。
但人的悲伤是断续的。
除了悲伤之外还有许多的情感。
缓解这些痛苦需要的还是精神上的支持。
老人对执念的解脱。
女主一个人承受失子的愧疚与无助在同样的场景下有人安慰、或是在帮助老人解脱的同时也是让自己解脱。
控制不了便需要帮助。
送她回家的那个女同事对她说的话也是帮助。
雖然有著康城影展評委會大獎的光環,但看日本女導新星河瀨直美的《殯之森》,絕對稱不上是一次很好的觀影經驗——不知是坐在電影院第一行的關係,還是電影本身就沉鬱得叫人不欲正視。
鏡頭下的奈良北部,那古拙的鄉間、蒼翠的原野,本應叫人心曠神怡。
但故事中的兩位主角的背景,卻為電影定下了哀傷的基調。
一個是喪妻三十多年,痴呆而深情的老男人,另一個是背負喪子包袱的年輕護士。
老男人要在森林中尋找亡妻的墳,護士沿路跟著。
看著他們尋尋覓覓冷冷清清,縱然是明顯的淒淒慘慘戚戚,但男人的情深卻因故事有欠細緻而顯得「出師無名」。
得承認,電影末段男人將幾十年的日記攤放於亡妻墳前,自己伏於泥土上的一幕很能叫人動容。
但故事內容若能豐富一點,此幕更能讓觀眾為之心折而流淚。
不過,電影散發出來那種抑鬱的氣氛,大概是每個生者憶起故人都會有的感受。
死者已矣,生者何堪。
留下來的每個音容笑貌,不幸地都成為了揮之不去的心頭迷霧,直到彼此於某一天在某一處相會為止。
http://www.yauyeah.com/?p=40
总觉得最深的痛是一种情感的长久麻痹与迟钝,未必要强忍欢颜,亦未必要阴郁寡欢,只是不愿提起,更不愿触碰,随波逐流,任其消散,或者压抑后更激烈的爆发,终究都有释怀的方式。
只是一个有心事的人,却还有那样的耐心,让人不忍去责难她们的幼稚。
生与死的讨论多少有些刻意,情感过早的爆发,让之后变的有些乏味,33年的记忆因为完整而显得有些虚情,让人难以产生共鸣的感动,只留下长而缓慢的镜头在一片片翠绿间让人困意重重。
对不起吧,可能我真的是没啥欣赏能力,这部电影太令我失望了。
文艺剧情片我是看出来了,可是我看完整部电影之后就止步在这里了。。。
开头冗长,中间拖沓,结局迷糊,剧情,背景,地点,几乎所有都是靠自己的猜测,我简直就是一头雾水啊。
全靠后来自己找影评才知道他究竟说了啥,这样的电影也是没谁了。
“大闷片”不是浪得虚名的,像我这样平时不喜欢快进的人,也忍不住跳了一次又一次。
我发现我没什么评价想说的,因为我觉得我找不到引起我兴趣的地方。
是一部节奏极为缓慢,空镜头多,故事性不强、比较晦涩,不容易看得进去的日本文艺片。
写的是一个不幸失去小孩、深陷痛苦中的年轻女人真千子,来到老人院里工作,郁郁寡欢的她,被老人院安排陪伴一个日夜思念亡妻难以自拔的孤僻老人茂树,前去祭扫亡妻墓地,在艰辛旅途中,真千子逐渐理解了茂树对亡妻情感的执着,茂树也慢慢敞开心扉,接纳了真千子对他的关心,也试图让她理解他对亡妻的思念之情。
旅途中经历了千辛万苦跋踄,在终于寻到亡妻墓地时,茂树思念的痛苦心灵获得了完全的释放和倾诉,他打开从不离身的宝贝背包,一本一本地将33年写给亡妻的33本日记祭奠在墓前,在亡妻墓地旁,他竭尽全力挖了一个坑,便迫不及待地睡入坑中,象一个婴儿一样蜷缩在里面,陪伴在爱妻身边,他苍老疲惫的脸上露出了满足的、甜蜜的微笑。
一路陪伴的真千子看见这一幕后,感同身受、百感交集,她失去儿子的内心痛苦,在此时此刻,仿佛也得到了释放。
电影的外景地要么是风景宜人、满眼绿色的茶园,要么是植被茂密、溪流淙淙的森林,生机盎然的绿色给了这部略显压抑、沉闷、衰颓的电影一个带着生命希望的亮色。
生活的意义也许就在于我们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不断地去埋葬难以忘怀地过去、才能走向希望的未来。
环境声的细节不错,绵密有层次。森林景观,手持摄影(有必要这么自反地把下阶梯的一抖一动都凸显出来么?),现实与幻想同时存在而没有界限(从伯格曼布努埃尔以来这手法都被用烂了好么?)。基本上就是有几个想法:生死哲思,追思已逝的人,大自然合一,相互慰藉;然后无法结合在一个有分量的文本里。
当握起你的手告诉你生的意义,此时我的命已与你无任何分别。愿你与她世世相见,生生相惜,此时,我亦放下
7/10。一点也不闷!但是这戛纳评审团拿得太强差人意了一点,空镜和声乐处理锐气并重,人物内心戏本来可以拍得更复杂丰满一点可惜却全部流于表面,情感始终没个着落点,后半段导演肯定是想借机提升一下逼格,可你Y的到底想表达什么啊?
#BD(8.3/10)理想中《草木人间》的模样,令人安心的电影。生死边界的幽冥之森,涤荡内心的缺失,收获温柔却坚韧的生命力。前段的自然主义影像是那么动人,后段虽略显单薄直白,但依旧完全沉溺于滞重的时间流逝与绵延的情绪洪流之中。
疲惫不堪又充满隐喻,不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表现方式。火口的两人。
相似经历的人更能共情、相互温暖,放不下过往、无法与生活和解的人生是痛苦且不值得过的。景美,节奏情绪缓慢流淌,主题是很好的,可以拍的再深趣质朴些。三星半
越美丽的森林越让人有勇气走向另一个地方,看看这一片片茂绿的森林,想化为泥土滋润大地太容易了
这个开篇实在太棒了。可剧中人物遇到危机的时候,影片也遇到了危机,最后崩盘了。
真千子演的真好!某些時候覺得劇情有點勉強,但攝影機運動好美,音樂使用的對照也很棒。河瀨直美很會抓住畫面中的靈氣。葬禮的開場,大霧。
献给死去的人,献给消逝的时间
#腾讯视频# 2.7分。开场给人的感觉很好,感觉河濑直美的自然主义在对象是自然时是有效的,但是当危机以抓马且如同棚拍的做作方式发展时,仿佛遇到了夸大其词的诈骗集团……
日本自杀率最高的地区,也是老龄化最严重的地区。也许我们永远读不懂掩藏在那一道道深深皱纹里的悲伤,直到自己走到那一天,就像生于死。河濑的美在于她把这一切都托于奈良那一片她深爱的,却无情的森林。
烂到爆炸
殡之森
只想夸一下尾野真千子的演技,还有乡村风光不错,前面老人院的部分还可以,后面森林里的部分真的没啥意思。
森林的意象联想到阿彼察邦......
看上去很动人,其实不怎么让人入戏。像一个影像词典,只是诠释了“殡”字的意境美
镜头的凝滞(定镜,或者缓慢摇动或跟拍的手持DV)模仿着一个“痴呆”的视角,它是茂树的状态,与此同时,也属于年轻的真千子,《殡之森》则是她的加速老化,随后,她将在转动的八音盒乐音中耗尽余生。而“森林”提供了一个可供观望,却无人真正进入的“纵深”空间,在《殡之森》中,意味着死亡,也即某种返祖行为,顺遂自然时间的轮回,却仅有神秘,没有今村式的恐怖,当他们放弃车子,进入丛林时,隐含着一种潜在的灵/肉对立,灵魂逃离了身体,获得了解放。然而在通往死亡(丛林)的返祖之旅之中,人物的解放并非摄影机的解放,摄影机同样是观看对象,影片人物意识到了这一点,却只有挣脱的渴望,却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对抗,因此,它保持着一种缓慢,平稳速率的“跟从”,或者是一种鬼祟的“尾随”。
草地上的风浪,因风晃动的树林,流动的钢琴乐,都和片里面压抑,闭塞的生命力形成极大的反差。对这种老人痴呆生死治愈题材有种天然抵触,尤其这部拍得还那么做作,简直心理不适了。可能我的审美已经被园子温这类在暴戾中体现真实的cult片给摧毁了吧啊啊啊。河濑阿姨要真这么搞,还不如改拍风景片去,至少我绝对支持。
有负分吗?今年所见最渣之片 没有之一 如果没有剧情简介 人能看懂吗?嘎娜评审团奖的颁奖词是不是要说装逼(傻逼)出了新境界?这种纪录片式的表达方式在四月两周三天那用的恰如其分 因为有悬疑 有担心的情绪 所以镜头语言反而起到了增强紧张感抓观众的作用(而且堕胎权有社会价值)本片纯装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