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好梦一日游”这个词,相信大多数中国人都不会陌生。
从《顽主》到《甲方乙方》再到《私人订制》,我们总能够在国内的大银幕上见到这种点子。
它们的故事似乎也差不多:消费者想通过某种情景再现弥补自己的人生缺憾,组织者费尽心力还原现场配合演出,故事的结尾往往也是消费者和组织者精神上都得到了升华。
因此,在看《好梦一日游》这部法国电影的时候,我是多多少少带着点不屑的眼光去看的。
毕竟,这一招咱们已经看得不少了,他法国人难道还能玩出什么新花样嘛?
事实证明,这个世界上最擅长玩浪漫的法国人,还真把这个题材玩出了新花样。
影片开始的部分和我们熟悉的套路一样,主角维克多年轻时候是个出色的讽刺漫画家,然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让他没了用武之地,不愿意紧跟时代潮流的他渐渐被身边的一切所抛弃,而那些常见的“中年危机”也在这个老人的身上浮现出来,甚至于自己的结发妻子宁愿戴着VR设备睡觉也不愿意跟他同床共枕。
在一次争吵之后,维克多被妻子赶出了家门,迷茫失落的他找到了由自己儿子和儿子的朋友创办的“美好回忆公司”,想通过还原自己在1974年与妻子第一次相见时的场景,来回味和找寻爱的感觉。
故事到这里,可以说是和传统的“好梦一日游”故事套路一样,然而后面一切却变得复杂起来,一方面是维克多自己陷入了重现和真爱的矛盾境地;另一方面则是“美好回忆公司”的总导演跟自己身为演员的女朋友之间的爱恨纠葛,两组人物故事之间穿插纠葛,最终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完全不同的故事体验。
不同于国内这些同题材电影的多个故事的发展脉络,《好梦一日游》这部电影始终专注于讲维克多一人的故事。
而这个故事始终围绕着一个词,那就是“爱情”。
在影片的第一个阶段,维克多是一个完全不再相信爱情的人。
他对工作人员说,那个让自己心动的人已经死了多年,而且在进入场景之后,他也一直在不断地挑衅那些演员,此时的他仿佛是一场疯狂酒宴中的那个清醒的人,他要的也不是爱,只是想回味一下自己年轻时候的那种感觉。
而在影片进入第二阶段后,维克多变了,他开始相信爱情了,他不但再次相信了爱情,还在这种相信中迷失,以至于到最后,无论是维克多本人还是我们观众,都觉得他已经从“爱”他年轻时代的妻子变成了“爱”饰演他妻子年轻时代的那个女演员,从而不禁感叹一声“哼,渣男”。
而在影片的最后部分,维克多又迎来了一次转变,这一次的他好像又不相信爱情了,但跟第一阶段不同的是,这一次的他更开放了。
他坦然接受了妻子的出轨,而在和妻子一同回到当初的场景时,也表现出了两人初遇时的那种激动和幸福,但当妻子按照当年的情景扔下围巾,走出咖啡馆的时候,维克多却马上没有冲上去捡起来,而是先点上一根烟,恍惚间仿佛又看到了那个年轻的女演员,然后又突然清醒过来。
仿佛大梦初醒一般,自嘲了一下,然后熄灭了烟喊了一声“结账”。
我觉得这是这部电影最出彩的地方,最后的维克多到底会不会再一次的捡起围巾去追自己的妻子,成了一个永远的谜团,而这一开放性的结局也恰好契合了本片的主题“爱情究竟是什么?
”或者说“你爱对方的究竟是什么?
”在这部电影中,维克多的角色成长有点像中国哲学中“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的经典套路,他一开始因为跟时代脱节所以被抛弃,因而觉得爱情对他来说永远的不存在了,然而与过去的重逢和与女演员的深入交流,使得他又有了某种错觉,而这种”我能行“的错觉又给了他动力,让他敲碎自己内心坚硬的外壳,去更加开放的接触这个世界,而在最后,这种开放的心态又让他醒悟到了自己的错觉,他的转变让妻子重回身边,他也不在迷恋那个女演员,可是,最后的这一切都是爱情的作用吗?
维克多不知道,我们更不知道。
这就是这部电影的神奇之处,它通过维克多一个人穿越时光机器一般的故事向我们展现了爱情的多样性,但却没能给我们一个确切的答案,因为,爱情是人类情感的产物,而人类,本身就是一个复杂与矛盾的结合体。
我们可以再看看维克多的妻子,她在影片前期对维克多有着强烈的反感,多看一眼都觉得恶心,因此出轨了维克多的好友,似乎这个男人才是她的爱情理想型,然而当两人从偷情转向光明正大的同居后,甜蜜的爱情瞬间被男人睡觉打鼾这个行为击破,而当妻子再一次见到刮了胡子心态更加开放的维克多时,她内心的爱情火花又一次被点燃了,甚至最后在咖啡馆里看维克多的眼神都是闪亮的。
那么,这一切的行为变化又能说明什么?
说明这个女人是个不忠的荡妇吗?
显然不是。
还有影片最后的彩蛋,是那个导演和女演员的激烈拥吻,他们在全片中表现出来的都是一种轰轰烈烈的爱,这种属于年轻人的轰轰烈烈不顾一切的爱似乎是某种爱情的典型范式,但放到本片中,只能让我们对这份爱想到一种结局,那就是他们可能也会注定走上维克多夫妇的道路。
我想我大概知道为什么法国人能够把这个几乎是规定格式的题材玩出花儿的原因了,作为这个世界上最懂浪漫的群体,他们对爱情的认识比我们要开放很多,因此在这部电影中,他们才能通过一对夫妻的故事来向我们展示出爱情的多样和变化。
人是情感复杂的动物,我们对世间万物的情感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这种复杂的情感又使得“爱情”这个看起来十分简单的词汇变得无比的复杂,爱情究竟是什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而这个答案又随着我们的不断成长而不断变化,最终成为围绕我们一生,困扰我们一生,又让我们一生都离不开又解不开的谜。
看完这部电影后,我满脑子都是一首歌,那就是邓丽君唱的那首《爱的箴言》,歌中的一句词似乎更能体现出本片的主题“爱是没有人能了解的东西”
世界上终究是没有时光机器的,有的只是我们回忆中一遍遍铺排好的场景和台词。
失去灵感、活力和妻子的Victor,接受儿子的礼物,回到1974年那个初见的时刻,一切都很完美,可是Victor从一开始就抗拒自我催眠。
但是在各位优秀演员的感染下,Victor爱上了妻子的替身,他得到了新的muse,也得到了新的灵感。
但是梦境终究是梦境,即便有那么几个瞬间,我也差点以为Margo爱上了Victor,但是她和victor的相遇,毕竟只是是安排好的戏份,而不是真实的生活。
于是她在离开Victor的梦境后,为他演出了最后一场戏,以期让他回到现实。
而回到现实中的victor,终于发现自己并不是想要找回那个还爱着自己的妻子,而是想要找回爱一个人的感觉,其实他的妻子,才是一直爱着的那个人,而早在Victor还没发现的时候,他已经不爱了,所以他才失去了灵感。
之前一直活在梦境中的人,是Victor自己;而儿子为他安排的那些场景,才是帮助他走回现实的通道。
这电影是近几年很受欢迎的马卡龙色彩系,仿佛只要用好了这色系就能先天加上几分。
还好这片子用得不做作,只是在扮演部分用了彩彩搭配,而表达现实的部分则是冷静的原色。
这片子主题是爱吗?
不全是,更多的是人性吧……当男主发现自己老房子着火一般爱上了扮演自己妻子年轻态的女演员时,他其实更爱的是年轻时的自己,是找回自己年轻时的感受,抑或是让当下的老年自己变得年轻。
总之,因为重新变得自信,又能创作画了,又学到新玩意儿了,这才让他坚信自己爱上了女演员,这改变很刺激,这感觉很舒服,不是吗?
是这份爱情让他最后不去捡起妻子扔下的围巾吗?
我认为不是的。
毕竟不再是真的年轻了,如果真的不顾一切,真的以火焚身,那就是愚蠢了……年轻人做错事,老天爷都会原谅的。
这是只给年轻人的特权。
为什么对年老的人苛刻呢?
呐呐,这几十年的光阴不能白给啊不是吗?
男主最终接受自己的现状,可能自己也十分怀疑不断重温过去有何意义呢?
刻意去追求心中的美好仿佛也变得可笑起来。
时间是单向行,但对于个体来说,时间也是轮回行。
比如编剧和女演员,即使再怎么热恋,几十年后也多半逃不脱男主夫妇如今的格局,如果那时他们还没分开的话。
女演员的错乱也可以理解,不断进入不同的角色不同的生活模式会忘了自己本来的设置吧……细想想,人生本来就在不停地表演,我们即使没有去扮演别人,也在不停地扮演自己,更好的自己。
说演,并不是说我们都活得虚假,而是我们对自己的要求,和任何舞台上的演员都没有差别,我们塑造形体、修炼谈吐、着衣修饰、蕴养气度,不都是为了向观众呈现更好的自己吗?
培养一个好演员也无非如此要求,日复一日地训练、思考、呈现。
每个人的观众群体都不小,有常在身边固定的,也有大街上随机的。
人的天性都是利己的,唯我独尊的。
所以冷静而克制地活着,也许就是最佳的表演。
我从电影中间就开始默默流泪,而且完全不知道为什么,总之是哭着笑着看完了,大概是时间的话题总是太过浪漫。
一开始光看名子还以为是葛优的甲方乙方,后来想起来是记错电影了哈哈哈。
完全不同的电影结构和叙事主题。
好梦一日游不愧是浪漫的法国片子,向我们展示了不同形态的爱情。
真 导演用戏中戏的架构带观众一起穿越了时空,不论男主最后是否找回四十年前自己与妻子爱情最初的样子,他起码最终终于找回了年轻的心态,而妻子最终再次爱上了心态年轻的他。
这样,最后一幕里的围巾是否被捡起来,都已无所谓。
戏中的 导演和戏中的女演员的这条线也是一个可圈可点的爱情故事。
佳片有约里分析那幅画给出的线索,我看电影的时候还真没有发觉。
老夫老妻与这对年轻情侣,两条线彼此并行又相互关联。
看这两组关系里的人物通过共同的契机却各自成长自己的爱情性格,很有意思。
虽然我本身自然对七十年代的法国没有了解,但演技服化道什么的不必说,很有说服力,是被忽视的自然。
P.S.一步之遥很适配爱情的初遇回眸,太美了。
2023.2.19再补充一下,突然想起一个故事,是十多年前在读者杂志上看到一篇文章,题目什么的完全不记得了,只记得再左侧的版面,绿色的单色插图。
内容大概就是老头子为阿兹海默症几乎忘记了一切,病情在恶化,有一天他终于连自己多年的结发妻子也不记得了,在病房再次见到老伴儿的时候,那陌生的一愣足以让老太太心碎,可谁知这位老爷子当场腼腆地说:“请这位小姐原谅我的唐突,你可愿与我共结秦晋之好?
”老爷子不记得,但老太太记得,这一幕在他们年轻的岁月早已上演过,正是他们爱情开始的模样。
——但 你难道不想娶我么?
——不想。
——为什么不想?
——因为25年后,你就无法再忍受我了。
在这个1974年的时空里,两位携手走过40年的人重新相遇,讲着上述的对话,我落泪了。
因为这个反常规的回答是在对时间这个杀伤力极强的武器和由此带来的负向变化的抗议。
时间在流逝,希望彼此还是当年相爱的模样,可他们终究还是改变了。
我哭了,是因为我在意的是这份对当年一切美好与相爱的不变,却又无法相信它可以不变;在意的是爱的心意对时间的对抗,却又无法控制对方是否也志同道合般坚持与勇敢。
深夜看完电影,入睡时脑袋中徘徊的是张学友的《遥远的她》:遥远的她,彷佛借风声与我话,热情若不变,哪管它沧桑变化……遥远的她,可知我心中的说话,纵使分隔,相爱不会害怕,遥遥万里,心声有否偏差,正是让这爱试出真与假……在咖啡厅等待与她的邂逅,在雨夜中依依不忍告别,在74年的车道上飞奔欢笑,迷恋她在酒吧的翩翩起舞,永远记得那一个深情的吻,回到40年前希望重新找回“去世”的挚爱,这一切,都源自于那个遥远的她。
我为这个电影找到了最为契合它的配乐。
2019法国喜剧片《好梦一日游》,又名《美好年代》,豆瓣评分8.1,时光网评分7.7,IMDb评分7.4。
假戏真做,戏假情真。
“入戏”的电影版释义。
《甲方乙方》+《富二代》+《婚姻故事》的结合体。
剧情有些像中国的《甲方乙方》和俄罗斯的《富二代》,只不过本片的男主是主动体验过去时代。
本片的剧情简单说就是一个出戏、入戏、出戏的故事。
男主一开始是出戏状态,只当娱乐,后来慢慢入戏,假戏真做,戏假情真,最后幡然醒悟后出戏,回归现实,重获幸福。
故事本身犹如《婚姻故事》,是中老年婚姻危机题材,只是加入了一个时光倒流的喜剧外壳——婚姻失去乐趣,妻子寻欢出轨,丈夫逃避现实,最后双方在逃避婚姻现实之后幡然醒悟——一日夫妻百日恩。
现实中,逃避现实未必是坏事,因为深陷泥沼只会越陷越深,逃避现实才能换得片刻的清醒。
正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通过逃避现实来体悟真谛,换种活法,由“当局者”变为“旁观者”,未尝不是正确的做法。
影片最后一幕戛然而止很精彩,男主忘着远去的妻子,将手里的香烟掐灭,影片结束,掐灭香烟的动作代表男主彻底出戏,迎接新的人生。
本片不太适合二三十岁的年轻人看,品不出味道来,很适合四十五岁以上的中老年观众观看,尤其是婚姻生活已经陷入平淡的观众,会从片中找到很多感悟,这些几十年的婚姻感悟不是年轻人可以轻易体会得到的。
记录零碎。
电影开场,所有人都在热热闹闹的向前,都在精彩纷呈,只有他,穿过黑黑的隧道,回到了从前。
对比甲方乙方,这个电影多了分细腻与人生况味。
对比之下,甲方乙方有辛辣讽刺与幽默搞笑的优点,但也少了些回味与打动人心之处。
这大概也是中法文化气质的差异吧。
到底想表达啥。
男主在一无所有被老婆赶出家门后,终于决定选择回到过去。
在过于,遇见了一个扮演自己老婆的女演员,并爱上了这个女演员。
为了不断见到这个女演员,不惜找儿子借钱,不惜将家里的房子都卖了。
最后却发现女演员是个有家室的女人。
当然这个有家室,也是演给男主看的。
就在这时男主回到家,看到老婆和自己的老友搞到了一起。
男主无比平静。
因为他也刚刚爱上过一个别的女人。
经此一番,男主到似乎突然清醒了过来,开始好好工作。
而男主老婆,看到男主的新作品,新作品里画的是两人当初初相识时的一个个画面,可画面里的女孩,有着和自己当年一样的装束,却依稀看得出是个陌生女孩。
老婆看着画,看了眼躺在身旁打呼噜的男主老友,忍无可忍,伸手捂住了情人口鼻。
老婆开始厌烦这个情人了。
老婆也花钱来了一次“回到过去”,回到了两人当初相识的咖啡馆。
只不过这一次,老婆和男主都穿了他们平常穿的衣服。
老婆告诉男主,她嫉妒,她伤害男主烦男主,可她又想念男主,说她其实烦的不是男主,而是她自己。
老婆临走之前,像当年一样,落下了自己的围巾,只不过这次的围巾不是红色,而是灰色了。
男主看着围巾,没有动,男主看到了咖啡馆角落,似乎又出现了那个女演员,女演员冲男主笑了一下,就消失了。
男主笑了笑,喊了声结账。
男主会去捡起围巾吗?
不知道。
想表达什么?
男主旧梦重温之后才意识到,当年的自己也有可能爱上另一个人。
而男主老婆呢,对男主恶言相向,只是因为她厌恶了自己。
我们可能爱上任何一个人,我们的爱人,只是刚好在那个时间地点出现,承接住了我的爱?
假如时光倒流,你知道眼前这个发着光的人,会在几十年后用嘴恶毒的语言骂你,会伤害你,你还会和她在一起吗?
过去太美好,但也会变成当下的麻木,伤害,争吵。
男主最后坦然一笑的结账,似乎意味着他终于决定走出过去,面对现实了吗?
对比另一条线,年轻女演员和导演,相爱却无法和平相处,一个挑剔,一个脾气火爆,不断争吵却又不断和好。
如果他们知道他们多年后,会厌恶伤害对方?
还会这么不依不舍吗?
或者多年后他们垂垂老矣回忆起来,发现最美的时光竟然就是不断争吵的时候,是什么感觉?
记录下看完后的几点感触。
一,爱就如同地水火风虚空一样无中生有,机缘巧合说来就来,不管年龄性别贫贱富贵;同样它说走就走,无能为力无法控制,不可捉摸时间的积累无法加重于它,反而使它面目全非——这便是无常很多情绪都和爱一样无法持久,如浮云终遁于晴空。
那么,晴空是什么?
如果爱和其他一切情绪只是浮云,飘荡不定转瞬即逝,那么能代表个体存在的恒定不变的晴空是什么?
二,花甲之年,还会有人执意重现当初的相遇么?
说明爱还在,还存在于当年的时空维度,还存在于温习了一遍又一遍的记忆中。
真正怨恨的夫妻,会咬牙切齿于当年的相遇。
三,年老的男人会爱上年轻的美女,即使知道是演戏,也会禁不住以假作真,幻想美女或有恋父情结;年老的女人很少会这样不自量力。
使女人着迷的是被爱,和被爱赋予她们的支配权。
影片可笑之处在于,当男人因为爱重拾才华,使女人误以为他们回到了过去相爱之时,结果他爱的是另一个年轻女孩。
四,从年轻到老,不知不觉被异化,与万物同尘。
前些年我问多年不见的同学,如果回到刚毕业的年代,你们会做什么?
十个有九个回答买房。
五,如果给我一日好梦,我不知要过哪一天。
梦好梦坏皆是梦,何必亲历?
如果能再回到年轻时代,我愿意跳出红尘走向真相,超然看待梦境,不再深陷其中。
千禧年之后,准确说从《天使爱美丽》开始,法国人开始炮制出这种让精英和影评人无视,却让本地乃至全球观众都喜爱的法式商业电影。
这部爱情喜剧《好梦一日游》的创意并不新鲜,很多国内观众一看就联想到《私人订制》和《甲方乙方》。
不过这位法国导演却拍出了梦幻浪漫的气氛,这一点相信冯小刚也难以企及。
影片讲述一对老夫老妻遇上婚姻危机,男主角在儿子与朋友的帮助下,决定接受“回忆美好公司”提供的神秘体验,让电影道具搭建的模拟场景和专业演员的演技帮衬,带他回到当年在酒吧遇见挚爱的那一天,重温当年一见倾心的美好恋情,男主角能因此让老婆重新爱上他吗?
片中出现两对夫妻,一对是结婚超过四十年的老夫妻,另一对是中年导演和漂亮的演员太太,两对夫妻各自展现出婚姻中的现实难题,时而令人捧腹,时而感人泪下,剧本在两种情绪氛围之间的转换游刃自如,不时又在爱情肥皂剧的模式里融入对法国政治和社会现象的冷嘲热讽。
最厉害之处,莫过于将平庸的婚姻危机话题放置在重演真实记忆的的模拟戏剧空间里,在真假难辨的戏中戏里唤起惊喜莫名的趣味性,以及对爱情与婚姻本质的思考。
逼真的年代感与怀旧细节,以及一众法国影坛实力派的助阵,将这个故事演绎得丝丝入扣。
可惜之处在于叙事的封闭性,大部分情节编排太像好莱坞电影了,失去了法国电影独有的飘逸灵动与不受约束的状态。
最令我不适的是关于控制狂导演这个角色的描绘,他对道具、服装、表演、台词都有过于病态的执着,甚至对自己的太太也痛下毒手。
美其名曰是为艺术牺牲,但实则似乎暴露其过分自恋自大的扭曲心态。
这到底是否本片导演真实的心理投射,还真不好说。
不过,话说回来,艺术家有各种不便启齿的怪癖也是可以理解的,他们往往依赖这些有别于常人的怪癖而激发出源源不绝的创作灵感。
一对相爱的人经过25年的婚姻生活后相看两厌,妻子玛丽安出轨,丈夫维克多无聊之极,拿着邻居儿子的礼物—来到一个定制梦想的公司希望你回到重遇妻子的那天。
导演的女友玛戈扮演年轻时的妻子,丈夫重燃生活的热情,邻居与女友玛戈感情也加深。
为了继续回到过去,维克多来到儿子的公司工作,继续画插画,画的对象就是邻居的女友玛戈,维克多爱上了玛戈,离开了家和玛丽安,但玛戈拒绝了维克多。
玛丽安了离开出轨对象,她看到了维克多的漫画,知道他爱上了玛戈,她和维克多重回相遇的那一天,两人敞开心扉,玛丽安说出心里话,她还爱他。
但接着,维克多看到了玛戈。
生活会消磨爱情,爱情需要新鲜感和一点刺激。
重温过去爱的时光可以增加爱意,嫉妒也会增加爱意。
欧盟工业标准4.0的甲方乙方私人订制。法式小幽默法式小情调,看的真是轻松加愉快。妻子最后喊出室内不吸烟得到呼应真是讽刺啊。对了,我以为画家和编剧会有什么对照,电梯你进他出的镜头让我想多了,其实没有。
重温过去,记住一切细节,爱就会回来吗?
老命题玩出新花样,1974年的时光太美好了,如梦似幻。就像维克多说的,那时的人们简单富足,互相交流,不玩手机。法国女人也是这个星球上最不在意年纪的,70高龄也可以眼波流转,把自己拾掇的光鲜亮眼,并坦然对儿子提及:快乐的状态是允许做禁忌之事产生的。所以,夫妻继不继续有何所谓,在意个人感受崇尚精神自由才是法式婚姻之精髓。
额,失望,噱头比之前那部还大,结果...
最后男主究竟是回忆起了和妻子的爱意,还是移情别恋?
戏中戏里我们打好了草稿却失去了真正的人生,所以时间才是最公正的东西,爱存在过,只是如今已经消逝了,昨日不可留,今日多烦忧
2.8。2019.11.09日02:05想看,至喀麦隆时间9.24日17:32第321天。明明觉得这种重演不现实,到片尾曲那里,女主扔écharpe par terre时还是哭了。On peut pas tout piotter. Faut accepter d’être déçu, de critiquer, d’être prévisible, moins brillant, sinon, on ne vit que le début. On réussit quelques brouillons, on réserverait une vie. 我们打好了草稿,却错失了真正的人生。
布景好看对白浪漫,女主也风情,像瘦削版且加入法式调料的寡姐,是我一贯很喜欢的浓墨重彩的法国风格。只是…电影的动机和剧情推动还是让我有点接受不能。让年轻女孩扮演自己曾经的恋人并且再次爱上她,爱的并非是过去,而是现在阿。所以,与其说是找回和夫人曾经的爱情,不如说是用焕发第二春来拯救人生叭~
这么好的分数怎么评的,我向来不低评,作为初中文化的我,我实在连两星都无法给予,一晚上浪费了时间。
所有人都会变,包括你爱的人,回忆里加了柔光滤镜的初遇,醒来后发现爱情已经输给了漫长岁月,戏中戏中戏的嵌套,是造梦人设下的精巧的局,活在记忆中的她,才是最美的她,遗憾的人们总是相爱太短,相厌太长
影20164:《阿德尔曼夫妇》导演尼古拉斯·贝多斯新作,想不到这么快就等到了。依旧充满文艺,饱满的台词。人们总是在激情退却后想寻求新鲜,那能带来活力,但时间在变,最初的我们也变了,爱情也变了,他/她现在怎么样了呢?不能停留在最初的幻想里。要去发现,要去承受时间带来的失望和指责。沉浸里,感动默默。
没意思,拍的很烂
戏中喜剧成分的主要手法是满足预期,通过各种明示暗示让观众在抖包袱之前形成预期,然后漂亮地抖出来而满足预期,让人「放心」后笑出来。与荒谬、夸张等技巧相比,满足预期对「尺寸」的要求非常高,抖包袱的人表演上永远要抢在观众之前一点点把包袱抖响;而镜头则要充分交代,让观众充分酝酿预期,否则包袱抖出来没人懂就掉地上了。特写真的太动人了,一次床像木马般转圈圈,一次茶肆二度出演,哭得稀里哗啦。一边不断暴露着造梦的痕迹,低头是景里的美好年代,抬头是棚上的满目疮痍。明明一直配合演出明辨真伪,却还是陷入了剧情——这个「梦工厂」俨然就是「电影」的化身。明知道是假的,可又凭什么不能痛痛快快地哭一场呢?回忆是不断修饰涂改的投射,沉湎回忆往往陷入自媚。自己篡改的回忆轻易被他人篡改的回忆篡改,连爱上谁都再难分辨。何其伤感!
泛善可陈……非要总结中心思想的话,只有爱情才能让人重返青春吧,精神上的强效吗啡
有点无聊,坚持了40分钟,真的看不下去
get不到系列
法国版好梦一日游。剧本层次丰富,诸多元素构成对照关系,而且没有《甲方乙方》的逻辑漏洞:体验者在与不在的情况下,演员们是随时可以跳出状态的,这显然更合情理,而且制造了喜剧效果,同时倒逼主题去挖掘人性真实。开场先垫男主落伍于时代的窘困和妻子出轨的现实,返回70年代的体验就带上了逃避的悲凉,这和散落各处的喜剧元素在情绪上互相支撑。男主第一天体验时的三组平行关系交织的很漂亮,但之后推进的过程感觉编导有贪多嚼不烂的乏力。男主的绘画技能和老歌连放保证了电影视听元素的丰富。好梦公司好色男职员和泼辣出轨老婆提供了主要的喜剧表演。公司老总为报恩让男主体验,但收尾工作还是把他打回真实生活,但他的动机可能是怕男主抢走自己女友,这个设计模棱两可的聪明,片尾男主捡没捡真老婆的围巾也是留了余韵,属于法国人的洒脱与无情
无聊透顶
如果是老年导演,会写这样两个角色么?故事台词都好,只是两个主角的写法都带有种子女眼中父母形象的感觉。所以即便第二次青春,欣喜欢愉其实都流于表面了。
对比这部电影,同类型的《甲方乙方》和《私人订制》之流还只停留在打闹取乐的层面,根本没有探究婚姻的肌理和本质。这是教科书级别的剧本杀,在制造一个虚拟的情景现实的同时,渗透了真实的婚姻和感情消耗,在戏里戏外的界限变得模糊,在那个70‘的酒吧里,昔日的重逢和相遇再次被唤醒,被时间磨灭的爱情重新焕发生机,在那个没有手机的年代,左是左,右是右,人们会去电影院,会去图书馆,人们会读杂志,有贫穷有富有,相互没有隔阂,人际关系简单,那个年代一切都不需要修饰。那个年代,爱情就像画画一样简单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