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看陈翔六点半的小视频,包括最近的几部电影。
和之前的铁头相比,重楼别的情感分量很重。
笑点、泪点都很自然,没有刻意的尴尬。
配乐、构图、镜头都很好。
可能习惯了小视频里演员的声音,刚看电影的时候,对演员的声音还有点不适应。
从陈翔这个剧组,真心看到了国产电影的希望。
真正符合了我对一部好电影的评价标准:好的剧本和优秀的演技。
没落的戏剧,凋零的艺术,在时代洪流当中仅有的方寸之地被这群怂,馋,轴,呆,蠢这样的一群人坚守着,好像螳臂之举难挡其势,但是也面对心爱之事即将消失,还能一如既往的全心投入,全身拼力。
这可能也是有的艺术,手艺能生生不息的原因,无关利益,只因爱你,所以豁了命的守着。
关于君山哥的感情,我想说我爱你不是因为感人至深,而是我满眼都是你,感情也是顺势而成
要是最后刘馆长没有重新出现,我妥妥的给五星,现在四星半吧。
最喜欢的一个环节就是老头拉动机关跳出来的求爱巨幕,直击我的泪点。
因为最近看陈翔六点半,顺便想看下他的电影,本想周末看个不烧脑的,轻松点的喜剧,没想到这部剧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
一、这部剧简直就是屌丝心目中童话的样子啊,没有电话,却能隔三差四碰到女神,能和女神一起约饭,一起在旅途上,还能单独两个人练戏,在病床上照顾她。
知道女神是为了钱当小三后,卖掉了最心爱的车,或者说他个人和戏剧馆最重要的一样财产,把不多的钱给女神是他最后的努力了。
如果刘馆长是富二代,估计直接说我给你多少万,不过,这样就不符合屌丝的剧情了。
对于舔狗来说,能获得女神的香吻,这样已经很幸福了,这就足够了,最后有没有在一起也不重要了(主要女神也订婚了)。
二、副线上讲了滇戏的不易,首先是没年轻观众看,从业人员纷纷转行,最后在沙溪那场并不是让段姑娘按照我以为的代演成功,而是直接把导演想表达的东西讲了出来,可能受时间限制导演没时间去刻画练功苦的镜头,虽然直白了点,但这样的表达方式也还可以。
幸好害虫的舞蹈,没有博得观众的一片叫好,这样会凸显戏剧演员的尴尬,专业唱腔走台竟然输给一些毫无专业水准的东西。
导演对拯救滇戏,也想出了自己的办法,精确营销插入广告,和旅行社合作打造非遗景点,可惜广告的虚假疗效,游客只知道合影的态度,注定滇戏无法靠这2个办法复兴,导致了 人才流失了,进一步加剧了滇戏的衰弱,导演最后的办法就是赶上直播的红利给更多的受众去了解。
三、背景音乐好评,并且每次配乐配的正当时间。
另外,旅途上的收音机里的音乐简直就是该剧的一个大亮点,“你做了别人的小三”“死了都要爱”,这是把女主气疯,把观众逗乐啊。
四、本打算今年国庆的时候去大理,然后研究了下沙溪不错,想去沙溪,不过没有自驾车的我交通太不方便了,要去大理北站坐车到剑川县,再找车去沙溪,如果在洱海的北岸有汽车站去沙溪古镇,这样交通的话不会折返走回头路多次,因为假期时间原因就不把沙溪列入到行程中了,现在看完这部剧,我非常想去趟沙溪,感觉自己有个爱人在那边的感觉。
《从你的全世界路过》带火了稻城亚丁,我去过那,并没有景点本身被坑。
《重楼别》是小众电影,看的人不多,评分也不高,估计很多人不会因为这部电影去沙溪古镇,希望我下次去那边的时候游客不要太多,然后我希望在当地再看一遍《重楼别》
刘君山:“戏曲能传承百年,是因为他有一张不变的脸,演员会消失,可是脸谱不会,每个演员都在戏曲的长河中都是匆匆的过客,能做的就是演好当下的每一出戏。
”段晓蓝:“谁又何尝不是过客呢?
爱情也不过如此。
”刘君山对段晓蓝的感情戏更多是戴上脸谱的时候,一开始对段晓蓝的心动、知道段晓蓝是张总小三唱戏的眼神,段晓蓝自杀时等等,脸谱帮刘君山掩饰了对段晓蓝的爱慕,也掩饰了心中的失落。
对于段晓蓝来说,并不是因为喜欢看滇剧而去飞扬滇戏馆,而是她幻想着能成为张太太时陪着张总母亲一起看戏,她对刘君山咖啡馆那段对白其实就是说自己对感情的期许。
刘君山因为一个水杯一直认为二人有过一段美好的邂逅,但直达段晓蓝自杀在医院醒来以后才把这个戴着脸谱和刘君山二人对应起来。
自从看了《重楼别》一直都想写点什么,它是个合格的网剧,甚至在这个乱象丛生的影院时代,它也是有资格进影院的。
但是我想说,豆瓣7.1是不是抬高它了?
《重楼别》以老祖宗的东西作为大背景,弘扬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着眼坚守与梦想,方向是好的满满的正能量,但叙事上未免乏力。
先说灵魂人物刘君山,他作为滇戏馆长一直努力坚守,哪怕亏钱、伙计散场、低三下四求投资,他都没有放弃戏馆,最后却为了证明对一个姑娘的感情而放弃了……再说女主段晓蓝 ,本来就是一个不讨喜的设定,为了所谓爱情就可以破坏别人的婚姻?
就算一开始闰土瞒着她自己的婚姻状况,让她陷入爱情不可自拔吧,她长期和闰土纠缠不清也说不过去。
不提人设,她的主角光环加持的也太过分了,富家女出身,心地善良(她和蘑菇头的牛肉干戏),霸道(修车戏码),技能在手(射箭手),还有球球的疯狂绿叶衬托,想要塑造这么一个完美女孩的形象,但不论是戏台煽情戏,还是回心转意戏,都觉得这女孩太矫情,太自我,并没有什么特别好的个人魅力……闰土嘛依旧演技在线,演什么像什么,用真爱粉的一句话演傻逼像傻逼!
不过这个角色太单薄了,仅仅是为了煤老板而煤老板,可以看出他和米线儿不合,但为什么不合没有交代,和老婆感情不和就找了个小三也就罢了,这种人居然在离婚后就要和小三结婚?
和小三是真爱呢还是看重了小三家产呢?
(毕竟剧里提过他特意去大理接回段小姐的,对段小姐的家世肯定有了解)和米线儿的感情线也没交待清楚,为什么怕米线儿?
因为米线儿家族势力庞大关系到自己生意?
什么都不说就觉得这些人物是为了剧情而剧情了。
蘑菇头在里面,这个人设是神马奇怪玩意儿啊!
蘑菇头整个人往那一站,我就有一种算命先生的感觉(可能是他出场服饰的原因),怎么也融入不了他为了梦想不惜践踏自我、四处赖皮的人设中,整个人设特别生硬,喜欢戏剧四处求学自己一句不会?
好嘛你说他就是一个四处混饭吃的赖皮骗子,我也可以接受,然后又强行和段小姐来了一段灵魂对话?
又觉得他这么一个泼皮无赖混吃混喝的人莫名其妙的就对一个没见过几面的姑娘掏心掏肺了,强行凹了一波追梦少年!
球球我真是觉得可惜了,虽然这次戏多了,有台词了,但我觉得还不如前两部里的老大身边的女人这种角色来的好呢!
那么大一个美女变成了云霞也就算了,努力追梦的配角姑娘也是让人辛酸,但剧里她几次的出走都觉得是为了剧情而剧情的,铺垫不够,且回来的也太随意,她这种人设应该给她加几场她四处面试四处碰壁的戏份,加一些她这个小人物的不容易,而不是突然回来莫名其妙的哭一场,连猪小明的煽情都没有让我带入,因为人物太单薄。
全剧是从猪小明的视角出发的,讲的是猪小明的所见所感,但猪小明是个怎样的人呢?
剧里并没有交代,他这个人物也很脆弱,他也没有任何成长的历程,他只是作为一个旁观者经历了这么个事情,甚至没有给我们多说一句他的感悟和对这件事的评语。
但实际上,他也是在坚守啊,他坚守的是什么,剧里甚至不愿多说这个人物一句,也许猪小明在里面,就是为了献声和献女装吧……也是可惜的。
妹大爷是个资深的滇戏爱好者,一直捧场飞扬戏馆,但他出现在大理的镇上,前戏可有铺垫?
我在想哪怕他们在修车的时候,妹大爷乘车从旁边路过,甚至陈导被遗忘走路直播的时候,背景里妹大爷闪过,也算是为他出现在杀猪宴上做了铺垫。
难道是我没留意到铺垫?
如果没有,妹大爷莫名其妙的出现在杀猪宴是为了哪般?
那几个杀马特的剧情也是尬的不行,再加上戏台上段小姐的强行煽情,整个这一段戏乱糟糟的,也许就是为了制造这种一起逃亡的心态,好为感情做个升华吧,那么段小姐的父兄的出现,又让这一切显得没头没尾起来。
首先咱们说这么好一姑娘,家庭幸福生活富足也自信乐观,怎么会被闰土撩到手的?
虽然闰土事业有成又会撩妹,但他至少比段小姐大了10岁以上吧!
剧里设定闰土茅台是中年老男人,我甚至可以理解为20多岁的段小姐和40多岁的茅台,以段小姐的条件,她会不会爱上这样的人还是个问号。
其次父兄二人看得出对段小姐很宠溺,这么宝贝的小公举不知道她的情况?
不知道她在外面给人家当小三?
就算不在意她的感情状况,婚姻状况也不在意?
闰土离婚后,屁颠屁颠的去大理就把段小姐给接过去了还要完婚,她的父兄就没反对?
又是个老男人,又是离过婚的,他的父兄也这么放心的就把女儿给人家带回去了,也是真汉子!
说着说着就有点多了,都说《重楼别》比前两部拍的都好,私以为《废话少说》的时钟设定剧情真的还不错,抛开这部剧里的妹大爷不说《重楼别》让人看到了陈翔的野心和勇气,他想要不断的讲好故事,但如果他不跳出他的陈翔六点半演员表,他终将停留在小境界里无法挣脱。
当然陈导是努力的,不断进步的,是踏实做事情的人,六点半的演员都很棒,我也正是因为这些,才一直关注六点半,一直喜欢六点半。
作为粉丝,我自然希望,六点半可以越来越好,做出越来越多好的东西,我会一直期待,并且一直支持!
也希望陈导可以越走越远,越来越好!
在爱奇艺上看到推荐的,本以为是个小成本电影,没想到让我深深的触动了,作为一个年近三十的废柴,含着泪看完的。
离别不见重楼别。
有自己坚持的喜欢的东西是幸福的地方戏曲演员刘馆长和几个弟子一起经营着一家戏馆,戏馆收入微薄,每天只有几个逃票进来的老头,为了维持戏馆生存,刘馆长想尽办法,但收效甚微,他们的生活也陷入了窘...
网剧之枉然之枉-磕碜和寒碜《重楼别》的外延是面对滇剧的衰落,滇剧传承人的挣扎和持守。
内涵则套用了戏中戏《重楼别》,表达了“爱一个人不过是让他过得更好”的主题。
剧中片段,一出戏演员比观众多,偌大剧场,观众稀稀落落,只有七八个老年人。
又有两个场景:其一,男主君山哥穿蟒袍,勾花脸走进超市 ,迎面一个人很讨厌他:“打扮的像个唱戏的。
”其二,君山哥抱着唱戏的行头,在公交车上旁若无人地哭得涕泪纵横。
导演可能是想表达,滇剧不被人们接纳,身怀此道者,如同卞和抱玉,痛而难行。
全国剧种357个,国有或集体剧场2800个,政府为了保护一种剧种,不消亡,出钱养活一个剧团。
也就是说剧团演员是公务员或者是合同制公务员性质。
当然培养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走进剧院是当务之急,但很显然这不能立竿见影,唱戏的八年才出徒,听戏的也不简单,在哪个哏节叫声好都是有讲究的。
近年来“昆曲走进校园”就吸引了大批年青的观众。
有地方戏曲由于宣传的到位,也有一定的市场。
见到过西安一处很普通小巷里有一茶座表演秦腔,茶座按位置价钱不一。
也许当时正值旅游旺季,听者众,满座。
到此地一游,谁都想听个秦腔一声吼吧。
戏曲艺术扶持力度大,宣传范围广,由此也获得了同样广范的认同。
这不代表我们有时间有雅兴,以同样的泪流满面声嘶力竭挥动着荧光棒的看演唱会的热情,去听一场《定君山》。
但导演非让君山哥哭得很难看。
观众只是不去戏院看君山哥而已,导演非要让大家嫌弃他,让路人甲朝他吐口水。
他明明可以吃饱喝足,再去文艺汇演,导演非要让他抱着“传统文化”挤公交。
更过分的是连鞋也不给穿。
戏曲艺术与流行文艺矛盾之初的矛盾最激烈。
改革开放初,百废待兴的时代,戏曲艺术刚要重振旗鼓,马上遭遇新的文艺形式的冲击,猝不急防。
文艺精英的挣扎锥心刺骨含泪带血。
(老祖宗几百年传下来的,蹲八年大狱学戏八年,绝大部分人不过是唱个边边角角的角色,出来一个半个名角就是石破天惊。
不如,毫无章法的哼哼叽叽的声光电)可参见,已搬上银幕的毕飞宇的《青衣》受过专业戏曲训练的演员在大小银幕上倍受欢迎,绽放异彩。
瓓曦和李沁中学就是在戏校学习戏曲。
《梅兰芳》的扮演者余少群是汉剧演员。
铜锤大花脸出身的屠洪刚京腔京韵的《霸王别姬》是同年音乐电视金奖。
目前为最火的国产动画《哪吒》献唱插曲的歌手戴荃上过黄梅戏戏校。
戴荃去年为《悟空传》演唱的《悟空》真是石破天惊震聋发馈耳目一新。
这首歌的词曲创作都鲜明地加入了戏曲元素。
意蕴深刻隽永。
在《欢乐喜剧人》的舞台,麻花团队表演的收束结尾中,《悟空》的背景音乐响起,裘派传承人裘继戎表演的一段京剧打功与街舞元素结合的舞蹈。
十分令人动容和震撼。
传统的蒙尘与觉醒,绝望与新生,导演可参考制片人方励为导演吴天明“一跪”的《百鸟朝凤》,不过当时马上就有无耻导演学方励为票房下跪,真可谓是滑天下之大稽。
还好,还有女主角可以讨论一下下。
三毛说过:“如果我不喜欢,百万富翁也不嫁,如果喜欢千万富翁也嫁”。
为什么嫁给有钱人,就一定会坐在宝马里哭呢?
“老大嫁作商人妇”早已不是一曲“泪湿春衫”的《琵琶行》而是人人高歌的《欢乐颂》。
李嘉欣林青霞云郭晶晶顶级文体明星全部嫁给顶级富豪。
伉俪情深,举世皆羡艳。
片中女主与导演设定的富豪,并无情色交易,就是情色相当的一箭中情而已。
后所谓富豪,分割财产离婚迎娶女主。
(许晋亨为了“石破天惊”的李嘉欣不是连赌王女儿都不要了)那还要怎样要怎样?
反观一个四十多岁的文化馆长,也没啥前途。
非要一见妙龄少女就直了眼。
认定二人有一杯子一辈的缘份。
他如是毛头小伙咋样都可爱。
显然不是。
令人生厌,吐口水的地方应该是这。
四十多岁,草台戏班的班主,为生存与社会各色人等打交道早已人情练达世事洞明臻入化境。
如果导演设定君山哥这只社会“老狐狸”逗弄一下女主无知“小白兔”,才可爱。
人间仙子杨丽萍在一次访谈节目中被助理称为“杨队长”,原因是在他们舞台剧的演出中,免不了与各色人等打交道,一旦遇到什么解决不了的矛盾,只要杨队长一出马,啥都能搞定。
因为仙子出道甚早,明白世事,洞晓人情。
但是因为君山哥国家二级演员的演技尚在线,气质沉稳,与富豪演员换一下呢,有钱未必不情深,穷到光脚丫子才更滑头。
片中的画面,女主角神色落寞,坐在飞驰的汔车里,脸朝向车窗外。
纤长的手指对着窗外蓝天下几根黑色的无限蔓延的天线,轻轻掀动,像在五线谱上弹奏音符。
特写镜头阳光从车窗外照进来,洁白修长的手指闪着金色的光。
有心事的人,她的这颗心在酸甜苦辣里揉搓过多少回,在悲欢离合中落过多少泪。
此时的背景音乐“我在黑暗中看见你眼的泪光”女主清纯可爱,不是网红脸,略像倪妮。
导演让女主在戏台上大声嚷嚷你们知道,他们为戏付出多少吗?
(其实只是导演不知我们都知道而已)《重楼别》是出戏中戏,我在期待中等待你来惊艳时光,但一段行云流水的唱腔,一只翩跹的水袖,难怕是一次回眸,导演都没有给女主安排,没有舍得用替身。
差钱不能穷在点上呀。
男女主角着戏服排练,女主身段真难看。
导演只在片尾彩蛋中安排了旦角几个戏剧舞台画面,花旦只在彩蛋中低眉信手,摇曳生花。
导演你是不是傻,是不是傻。
不过女主整体表现很好,一点也不咋咋乎乎。
“神经质”眼神也多少有内容。
电视剧中女主角装可爱装酷的,装得太难看了。
我没有唱过k,听过一次演唱会。
别人硬给的一张票,百元的票面,金沙滩(露天)群星演唱会,最大的咖记的是票面上印着的陈慧玲。
进场,找了半天位置,最后一排站在沙子上的站票。
前面是黑压压的人影,身后有一块十几平米与舞台同步的LED屏,于是在演唱会现场看大电视,夜晚海边的风一直吹一直吹,盛大的五颜六色的璀璨烟火不时在夜空升起。
更多的砸瓣蒜吃碗面吃完该干嘛干嘛的日常,打开手机只看相声小品,再搜几个好听的歌,心里还能敞亮清亮。
芸芸众生普罗大众,要么没车没房没对象,要么供车供房供祖宗—自己亲生的讨债娃。
谁都想在稍一空闲时,能图个乐呢?
导演呢,没有扎实的底蕴和深厚的情感,情怀就不必了。
没有彩色尽倾的情色,怀春就免了 。
只一条笑果,可参见某酱某某大会。
多用一些新梗巧梗爆梗,如此就好了。
我偶然间看到片花,一身戏装,画着脸谱的君山哥怀抱着昏迷的女主狂奔,背景音乐很好听,有一些伤春怀旧之感,有一点疏离人间的迷离之意。
于是打开手机看电影,对,于是打开手机看电影。
全程一个多小时,没有笑过一个点,总是被导演傻到气哭。
严格来说我不觉得这个电影有多好看。
1.主题不明确。
如果要讲时代变迁,国粹无人欣赏的话剧情并未突出甚至有些平淡,像是生搬硬套架空于俗套的爱情之上。
如果要讲坚持梦想,勇敢逐爱的话,剧情有些牵强刻意。
2.现实而又荒诞。
反转有点刻意,生死描写太过轻浮,一言不合就自杀什么的。
3.平淡而又过于理想,有些老套(看了开头就猜到了结局)和生硬。
不过作为新人导演,选角很好,演技在线。
立足生活,着眼于平凡人的世界,虽有些粗糙但也看出来用心。
《陈翔六点半》视频陪伴我度过了许多闲散的时间,是那种无论什么心情看了都能笑的存在。
到了网络电影上,如果第二部是在批判校园贷的政治正确和三观正确上在表达,那在第三部《重楼别》中,我看到了导演真的是在表达自己的东西了。
而这种自由表达是一个创作者最难能可贵的东西!
首先关注滇剧,这个是电影的大载体,有着推动故事发展的作用。
(首先否定一个观点:有人说《重楼别》戏曲里的结局暗示了故事感情线的结局。
但是将刘君山看作是将军显然是不符合的。
君山这个角色重点在他的淳朴和坚持,又有点食古不化。
从他其实是不喜欢王炸去搞这些广告,拉旅游团这种方式来赚钱,可以看出他不是个善于变通的人。
同时说的严重一点,君山的贫穷让他很难继续有所作为。
这样一个人,在戏曲中是将军,出了戏是不被社会上很多人认可的,除了张老太太这种老戏迷。
而段小姐也更不可能是婢女了,从她是富家女的人设可以看出。
)滇剧我认为还有一个特点是贴近表达上的小众化,像诗歌,像文艺片,小众又而又高雅。
到了电影里,导演又表达了什么呢。
滇剧的式微,当地人都不再接受了。
剧团成员顽固的坚守,就算只要一个观众也要继续表演。
爱情的可贵,有点在真爱面前,出身,身份地位,过往的经历都可以不管不顾。
在沙溪演出后君山心里还是在意段小姐的小三身份的。
还有就是对拜金的一种不屑。
很多影视剧都要有一个土豪为爱情里的花销买单,到了这里也有一个土豪,但是没有起到这个作用。
而沙溪的土豪更是被恶搞的一个存在。
像电影关注到的杀马特,手机直播等导演都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杀马特几个人都不是真的热爱,感情都是虚假的。
老大落水后没人施救,老大的假发等。
再说一点,导演关注到的平凡人的生活,比较写实,沙溪土豪的暴发户形象,戏迷老妹的贪婪自私的小市民形象。
这些刻画在随意中又有些许讽刺意味。
从表达效果来看,片段化比较明显,整体连贯或者说是发展的推动力不足。
由段小姐家在大理,而引出有个演出在大理就很突然缺少铺垫。
如果说在旅游团来时由王炸提一嘴就可以顺理成章这样联系了。
感觉就是习惯了小片段化编剧表演,到了大电影里,缺少一种自然的情节推动。
从最终结果来说,导演表达到了想表达的东西,自己肯定是酣畅淋漓的。
观众看到的也是笑中有泪,泪中有笑的生活。
如果下一个电影出来,我想导演设计出的表达方式肯定会更多样又更熟练。
希望六点半越来越好!
一直支持和喜爱!
好久没看电影了,很偶然就翻到了陈翔的电影,听他在六点半里一直叨叨自己要上映的电影,烦都烦了,不过看完了这部剧也确实没让我失望。
又忍不住多看了几遍,总结了很多东西,大多都是个人对影片的理解,陈导的功力确实不一般,一些表现人物的技巧也学到了。
虽然看了好几遍,好几波重磅催泪弹来袭,可我硬是哭不出来,可能是看喜剧看多了,容易出戏😂️。
一、剧情梗概: 地方戏曲演员刘馆长和几个弟子一起经营着一家戏馆,戏馆收入微薄,每天只有几个逃票进来的老头,为了维持戏馆生存,刘馆长想尽办法,但收效甚微,他们的生活也陷入了窘境。
有一天,戏馆出现了一个年轻漂亮的姑娘段晓蓝,她是戏馆唯一的年轻观众,也成为了戏馆的希望。
这期间,因为偶然事件,段晓蓝身上有了解开戏馆困局的办法,为了能让戏馆延续下去,他们带上这唯一的年轻女观众,开始了一段妙趣横生又曲折离奇的疗伤之旅。
二、主线情节:1,求爱演出。
2,晓蓝得知当了小三伤心欲绝,服安眠药自杀未遂。
3,戏班去大理演出,女主角云霞临时去电视台试镜,由和戏班在一起的晓蓝替补,晓蓝技术不过关在台上闹了乌龙,戏班和几个跳鬼步的混混打了起来,刘和段被逼的跳河逃走。
4,虽然晓蓝是做了别人的小三,但在旅行中晓蓝给戏班修车,仗义出演,和刘做游戏故意捉弄他,使刘君山渐渐坚定了照顾晓蓝一辈子的想法,他跟张总打电话正想说出实情,却得知张总和妻子离婚要和晓蓝举办婚礼的消息。
5,张总想要戏班在婚礼那天演出助兴,刘万念俱灰,表示以后不会再给张和段表演节目,然后宣布戏班从此解散,几个戏班的兄弟感激刘大哥的收留和一直以来的照顾,替他完成了谢幕演出。
演出当天段很奇怪刘君山没有来,张总解释说刘把戏班解散了,而且拒绝了自己的百万投资,晓蓝十分感动于旅行中刘为自己所做的一切,趁张总打电话逃了出来,来到了河边寻找刘君山,刘跳到河里听到晓蓝的声音,打消了自杀的念头,至此二人终成眷属。
6,刘君山和段晓蓝在一起之后,在爱人的鼓励下,刘君山决定重新成立戏班,把原先的班底又纠集了起来,鼓手翔子开直播把滇剧以全新的形式传播给大众,戏班不再依靠投资而渡过了难关。
三、与主题相关的支线情节1,在沙溪刘君山问晓蓝为什么选择做小三,晓蓝说家境不好,家里要买楼,哥哥还要结婚都需要钱。
2,分别时刘语重心长地告诉晓蓝,人活着并不仅仅为了钱,还有一些比钱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一份热爱和一场爱情。
四、伏笔(铺垫):埋下的每一支伏笔最后都会挖出来。
1,刘君山和段晓蓝有一次恰好搭乘同一辆公交车,段拿走了刘的同款水杯,然后潇洒地转身下车,给刘留下了一个极浪漫的印象和美好的想象空间。
挖笔:段也有一个和刘一模一样的水杯,段以为刘拿的是自己的水杯,造就了一场美丽的误会。
2,刘请段去喝咖啡,段开门见山地问像刘这种年纪的人会不会真心爱自己,临走时还用纸巾为君山擦脸,这让段有了爱情敲门的错觉,这更加坚定了告白的想法,为刘为段准备求爱演出埋下伏笔。
挖笔:病床上的小段和刘解释当时自己知道做了小三,张总一直躲着不见面,和刘君山在咖啡馆所说的暧昧的话都是因为难过和缺乏安全感。
3,求爱演出当时没有派上用场吊起来的水瓶。
挖笔:水瓶误打误撞被妹大爷拉了下来,壁纸上写着刘君山永远爱段小姐,而这一幕正被逃婚出来的段看到,为两人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埋下了伏笔。
五、转折:1,求爱演出即将开始,张总打电话让戏班过去给老太太表演节目,求爱演出被搁置,更出人意料的是,段也在,而且她是张总的情人。
2,晓蓝在戏院服药自杀,被刘及时发现送到医院抢救回来,张总得知消息和君山表示自己家里看管得严无法露面,请求刘帮忙照顾晓蓝直到康复,许诺会给戏班投资。
眼看戏班日渐衰落面临解散,刘只得答应下来,和晓蓝开启了一段全新的疗伤之旅,而正是这段充满惊奇和冒险的旅行,让两人的感情迅速升温。
3,两人偶然重逢之时,晓蓝问刘君山是不是因为有张总的投资他才这样精心照顾自己的,此时刘已经得知她和张总婚期将至,他选择退出,违心地说自己并不喜欢晓蓝,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钱。
晓蓝信以为真,坚定了和张总结婚的信心。
后来在订婚宴会上,晓蓝得知刘君山拒绝了张总的投资,他宁愿解散戏班,宁愿一无所有,也不愿意拿情敌的钱去看自己心爱的人和别人结婚,晓蓝深为感动,明白了刘所说的人并不只是为了钱而活的真谛。
六、扩展刘君山为段晓蓝所付出的有:①精心准备求爱演出、②挽救晓蓝的生命、③在去往大理的车上哄她开心、④跳进河里帮晓蓝找回丢失的项链、⑤把车卖了给了她三万块钱祝她早日康复,为她树立正确的金钱观价值观⑥为了爱人甘愿放弃来之不易的巨额投资和毕生热爱的戏曲艺术。
段晓蓝的反应①演出结束觉得张总给的报酬太少,又自己加钱给刘君山。
②深陷感情挫折的晓蓝对救命恩人表现的很冷淡,只是表示感谢。
③路途中心情逐渐好转,并明显感受到了戏班里的欢乐,为感谢刘决定跟戏班一起去沙溪镇并答应替补出演。
④刘不顾一切地跳河找项链,晓蓝非常心疼,用力把找回的项链扔进了河里。
⑤订婚宴会上晓蓝想起刘说过的话,最终爱上了这个表里如一、爱自己超过爱生命的男人。
七、主题1,金钱很重要,但并不是最重要的,不能为了钱而迷失自我,更不能为之放弃做人的尊严。
2,对于热爱的艺术事业要懂得坚持,坚持不懈是成功道路上难能可贵的品质。
3,有一份毕生热爱并为之倾其所有的事业或艺术生涯很重要,但如果它和爱情发生了冲突,主人公选择了为爱让步,哪怕到头来是一场空。
就像旁白所说的,“生活没有定好的剧本,有时会因为爱而放弃一些坚持,也是因为爱,才有了开始的勇气。
一生短暂,要爱自己爱的人,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4,作为非遗的戏曲发展到快节奏的今日已经步履维艰,随着中老年群体的消亡,青壮年演员和观众都青黄不接,戏剧班子缺乏必要的扶持,乃至基本的房租工资都垫付不起。
断裂的资金链和陈旧的表现形式,是传统戏剧事业发展的两大硬伤,影片尾声交代了戏班一行人通过网络直播这种大众传媒赋予了滇戏与时俱进的时代意义。
虽然故事有些老套,但是在电影里面没有丝毫俗套。电影里融入了很多不同的元素,笑中带泪,满满的期待和感动。顺便,对于捞葫芦的环卫工人而言,毛台是什么垃圾?哈哈哈哈
认真的在拍电影
越来越好了,成熟多了,深度也有,不错,越来越期待陈翔的下一部咯
看出来喜剧不好做啦,也是观众胃口高了。所以换个套路吧,传统艺术情怀+备胎爱情=分数不错
两星半,故事有那么点鬼扯。
补
好久都没看到过杀马特了
和杀马特的冲突起的很突然,也毫无理由,冷檬也跑的毫无理由,既然早就喜欢茅台,而且也家里也有钱,根本不是为了对方的钱,对方又不在乎自己,何必还拖延到订婚,剧情很差,演员的演技也有好有坏。六点半系列还是拍小视频更好。
第一次看陈翔系列,觉得还不错。估计对霸王别姬有一定借鉴,可能灵感来源来自于此。笑果还是不错的。
还是挺好的,这一部挺感人,整个段落的处理也蛮好的,值得一看咯~ 蘑菇头这个角色感觉是个败笔,在大理演戏那里也拍得太乱了,整体上感觉没有铁头无敌来得好。。。给个三星半吧
最烂的一部长片了 毫无笑点 比六点半差太多
比新喜剧之王好看
俗不可耐
竟然还行,导演应该星爷铁粉。
断魂枪都多少年了,怎么都没记性呢……
去死吧 b烂剧情
一般
难看啊真难看
感谢陈导的坚持
馆长都没有一张段小姐照片,蘑菇头你怎么做的海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