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本质是虚伪,但是社会本就是虚伪的,政府不也经常骗我们吗?
你就犹如一只马戏团的猴子,必须登台表演,不那样做你就会被电击!
你不上学你就被视作异类,你不工作你就没饭吃,我们装腔作势读书,学会孝顺,学会谦让,学会忍气吞声,学会尊重他人,朝九晚五当奴隶……其实我们的本质就是想烧掉练习册,想占有女人,独霸女人,想逍遥快活,想喝酒,想偷懒,想睡觉,想剥削我们的老板快点去死!
我们必须伪装自己的兽性,因为我们是人,但人也本是动物,我们逃不掉自己的兽性,我的penis经常勃起,我的想法经常都很淫荡。
我觉得解决办法是在伪装自己的同时,做一个真男人,正视自己的欲望,我的penis是我身体的一部分,我没有办法忽视它,它是那样子生机勃勃,它是那样子具有能量,它是那样子给我快乐与烦恼,但是我不能让它伤害到别人。
对我而言,我只做一件事,记住别人对我的好,一定要感恩,因为爱是最珍贵的东西,爱就是人生的意义,孤独是人生的常态,而爱融化了孤独。
和孤独和解,接受自己的一切,并感恩他人,得到爱,这就是我的人生行动指南了。
在《人性》这不电影中,透露去现实的社会,更加表述出人与人之间的无情冷漠以及利用或被利用。
宁愿回到以前的世界,也不愿意呆在虚伪的社会中。
因为对Charlie Kaufman的欣赏,在补全了他其他的电影作品后(除了新片《失常》),我决定把这部非常冷门的《人性》看完。
资源不太好找,但是合适的中英字幕更难找,颇费了一番功夫的我还是只能借助英文字幕看完了后半部分,幸好还能理解。
又是一部典型的Charlie Kaufman电影,和他其他的作品一样,看似荒诞的外表包裹了引人深思的内涵。
全片都集中于Lila、Nathan和Puff在所谓高尚文明的人性与看似野蛮的兽性之间的挣扎与摇摆。
《human nature》这个片名也十分扣题。
人性即人类自然而然的天性,但人性却抑制人们做忠于天性的事,这是何等的矛盾。
人性和现代社会的许多事情一样,人们总是抨击它,人人都能举出那么几条缺点,但人人都无法离开,都不能脱离人性而生活,就好像脱了衣服就觉得“屁股很冷”。
人性是一个柔软的囚笼,虽然没有强行将我们禁锢,但我们都自愿呆在里面,以部分的自由换取温饱,换取一切想要的文明产物。
这也就是人性。
为了自由赤身裸体回归森林,太帅了…咦?
等等,怎么又和狐狸精走了?
总觉得Lila这个角色好杯具,被一个男人背叛,又被男人调教出来的野人背叛。
Puff在森林里原来呆的好好的,人类教他所谓的文明同时又用那些让人作呕的本性玷污了它,极端点说有时候人类本身也就是衣冠禽兽而已。
一直用黑色幽默的调调讲一个其实挺深刻的故事,最后两只小白鼠还举着new york的牌子求Hitchhiking。
最近看的比较有意思的影片之一。
2012-9-21
不知道为什么,每一次看法国电影,总是让人心情压抑,说不清楚是因为法国电影,常常毫不留情面的揭开人类心灵深处的本质,还是因为他们对现实描写的悲观与无奈,无处不流淌着现实的残忍。
每次看到一半,心灵深处似乎要触摸到自己的灵魂,却又被沉重紧紧拽着,喘不过气,却拼命想睁眼。
记得看《HUMAN NATURE》的时候是在一节医学英语课上看的,一部轻喜剧过后,再看这样学淋淋人性的电影,可能是悟性太低,至今我都不明白,这部电影是叫我们要正视人性,悲观的活着,还是要叫我们纠正自己的劣性,不断的与人性的弱点作斗争。
无可非议的好片子,很能引发深思。
一些碎片思考。
1当森林男孩看着女助手与博士在实验室激情一刻时,意识到:“为了得到一些什么,我不得不遵从他们的游戏规则。
” 结局的“背叛”,不也正是他的初心么?
他遵从了自己的兽性,为了那一刻的兽性,最终的最终,他出卖了所有人。
责任?
担当?
伦理?
欲望胜过了一切。
男人以爱之名保全自己,女人因爱牺牲感动自己。
2女作家为了这份爱情,“失去了灵魂,失去了自己,失去了浑身毛发”。
当女人为了取悦男人失去自我,成为猜测中他会喜欢的样子时,男人或许已经移情别恋。
当女人为了留住男人面目全非出卖灵魂,男人心知肚明,却任由一切发生。
心有他属却优柔寡断的博士男怠于选择,后来者的愤然离席却让原本在握的不香了。
而当他终于下定决心选了后来者,却又怀念起彻底放弃了他的前任。
表面和美的背后,所有人都在压抑着自性。
隐藏自性得到的,真的是自己想要的吗?
男人?
人?
永远都惦记着没得到的和已失去的?
没有人在意你为了得到他做了什么,他们在意的,只是自己对你的欲望与不甘。
3被规训的森林男孩看到被奖励的那间卧室时流露出的满足感。
伤害他、压抑他、夺走他本拥有的一切、驯化他、奖励他,他将困在舒适牢笼中。
只是,当你想控制、利用、驯化他人时,焉知自己不是他人盘中餐?
结局当车窗掠过森林,佳人在畔的森林男孩却流露出一丝复杂的表情……对森林的不舍?
对自我的鄙视?
对所背叛之人的内疚?
当博士男在两个女人间周旋却时时困惑于似乎哪里都不对了……人类,或许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么。
只有女助手是不困惑的,她没有别的追求,只是掠夺,只是兽欲。
她倒是最简单的。
打卡第一部考夫曼的电影,剧本想法很神奇,结局反转没有太意外,更多的感受是,“你看,又是一个大谎言,人性使然呀”。
中文翻译为 《人性》,感觉概念本身有点大,一但涉及到“人”,这个一样的物种,可能评价本身就已经不公允了,脑子想到的人性,好的坏的,似乎都不能概括为这部电影带给我的感受。
感受最大的是,其一,你很难用一种文明来评判另一种文明。
就像印度人用左手来如厕,而所谓的发达国家觉得这就是低级的不文明的,但换另一个角度看,可能印度人还觉得你规则多呢?
人类带来文明的同时,也带来了规则和教化,看着很像一种违背自然的事情。
一个刚出生的小孩,就不断的接受着各种训练,从而成为社会中可以运行的一台合格机器。
而训练和规则本身就没有上限,会出现很多新的教条,机器需要不停的去学习新的规则。
但统一就是好的吗?
有规则就是对的吗?
感觉这个问题应该分区域分块讨论的,不能用统一的标准去一刀切。
就像影片里的训练老鼠用叉子吃东西,这个研究的想法就很奇怪,难道所有的生物都按照人类的规则去活就是对的么?
这难道不是一种谋杀么?
谋杀了生物存在形式的多样性。
其二,很多改变的本身就是不可逆的,你很难说让变化成为可逆反应。
影片中Puff被人类驯化,lila想把他变成未驯化之前的样子,但她未意识到这本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也很好的解释了影片的结局。
由此想到的是,教育对一个人的影响,可能就是不可逆的,而人一旦形成思维定式,要发生改变,那估计真的是很难。
还是挺不错的一部片子~
女主角莱拉从小被浓密的毛发困扰,甚至认为自己更像猩猩,为求释放经常去树林中裸身体验自然主义生活。
适婚的她经人介绍结识了内森医生,一个教条压抑、有礼仪强迫症的知识分子,正在进行教化白鼠礼仪的试验。
莱拉和内森显然是相反的两极,但渴望爱情的莱拉包容又妥协,两人竟也发展迅速。
一次林中散步,他们遇到了一个形似猩猩的野人,内森突发奇想把他关进了实验室,取名蓬蓬,以他取代小白鼠进行教化试验。
极不情愿的莱拉容忍了男朋友如此对待和自己在某种程度上类似的蓬蓬。
一天晚上,内森发现了莱拉的多毛症,苦闷地回到实验室,与法国女助手加布丽埃尔发生了关系。
而不知情的莱拉开始疯狂地改变外表,扮淑女取悦内森。
内森自省“怎么能因为外表而不再爱一个人”,表示无法抛弃莱拉,加布丽埃尔愤而辞职。
为爱痴狂的莱拉竟顶替了助手,帮助他驯化蓬蓬!
在两人的配合下,蓬蓬进步神速,45盘教学磁带后已是一位熟谙上流社会礼节的优雅绅士。
谁知刚解开笼子,蓬蓬就饥渴地蹭起莱拉。
训练只得继续进行,目标是在电击配合下,抑制蓬蓬的性冲动。
一段违反天性的魔鬼训练后,蓬蓬通过了实战考试——在充满诱惑的酒吧中“痛苦”地做到了举止得当。
而内森始终无法抑制内心深处对莱拉毛发的厌恶,回到了加布丽埃尔身边。
莱拉伤心欲绝,“为了你,我背弃了我的灵魂、信仰和毛发!
”分手后,内森带着助手加布丽埃尔开始了蓬蓬的成果巡展。
蓬蓬白天优雅地配合内森的演讲,忍受风骚的加布丽埃尔的暗中挑逗;晚上则偷偷流连夜店,借酒消愁。
莱拉开始了报复,她和同伴持枪闯入实验室劫走了蓬蓬!
她要把蓬蓬带回树林,重新教化令他回归原始本性。
此时的莱拉已停止除毛,妆扮举止都不再迎合内森;然而,这个全新的莱拉流露出的自然野性却令内森目眩神迷!
莱拉和蓬蓬在树林中丢弃了语言,过起了如猩猩般在自然和谐的爱侣生活。
而内森费尽周折找到了他们,表白了对野性的渴望,希望完全放弃现在的自我,甚至用枪威胁莱拉把他也调教成“猩猩”!
争执中,愤怒的蓬蓬开枪打死了内森。
故事以三人的倒叙交织。
内森困在了无始无终的“天堂”小屋里,单调得令人恐惧;莱拉替蓬蓬顶了罪,终身监禁在牢房里;蓬蓬则向国会议员作了一番慷慨激昂、痛诉文明桎梏的演讲后,宣布重返自然。
蓬蓬大义地在媒体前步入了树林,镜头长久地定在那片他消失的树丛上。
片尾字幕升起前,一辆汽车驶来,蓬蓬从树丛里钻出闪进了车里,边穿衣服边向驾驶座上的加布丽埃尔抱怨冻坏了屁股,即刻回归了“人性”。
在我看来这部电影有三条故事线、三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它们之间互相呼应、相辅相成,挺讽刺的。
点题的同时,我们心里会有着一个问题“什么是人性呢”。
Lila是患有先天性多毛症的女性,她全身的毛囊长出毛发,有些许返祖现象,外观上像是猿猴,而她也因为这点成为了周遭环境里的异类,受到各式各样的歧视与孤立。
她选择回归自然,摆脱这些文明对她带来的束缚或限制,她对自己除却外貌之外其他与他人没有什么不同、却被视为异类感到困惑和不解,她认为这是文明的一种玷污。
Nathan是典型的教条主义,他受着最好的教育、最严格的教导,在家风严肃的家庭里,从小在方方面面就受到了循规蹈矩的思想灌输,这被认为会将人类区分于堕落酗酒的下层阶级的生活,区分人猿动物之间区别的文明。
但他总会有着一些严格的“餐桌礼仪”,这样人类文明独有的文化,作为他的偏执而出现。
Lila和Nathan这样,一方选择尊重个人内心意愿、回归自然的自然主义,另一方选择实实在在应用的教条主义,坠入了爱河,但在Nathan发现Lila有着先天性多毛症、需要经常性的剃毛,他们的感情陷入了破裂。
Lila也深受“文明”的毒害,她即使选择过忽视他人眼光、评价的自然生活,但她尊重自己内心生命情感的同时,也会尊重爱情,但她爱情的一方是实用的教条主义者,她依旧会被这些“文明”所深深影响、甚至改变,那么她为爱情选择放弃自我会是必然的结果,但同时也可以是坚持自我。
后来他们遇到了Puff,由人猿抚养长大的人类,没有接触过人类文明,但被他们经过长期的训练和教导,灌输了人类文明,赫然是一个与人类社会轨道衔接的很好的成员。
但这里好像产生了两种价值观,对待“什么是人性”这个问题:一种是认为“人性”不应该是遭受到人类文明玷污,没有人类社会的狡黠、欺诈;一种认为“人性”是被人类文明的教条所规范,不应该做这些、那些,因为这都是文明社会不被允许的。
但电影的结尾好像没有给这个问题一个确切的答案,只是结局非常讽刺,Puff只是在公众面前装模作样说着要回归自然、厌恶人类社会的欺诈,后又与另一个女人奔赴新世界。
这诠释了一点:兽性到人性是不可逆的。
结尾的黑色幽默使主题更加沉重了。
寻找温暖的住所和对性的需求,趋利弊害这只是动物性的体现,puff最后选择回归人类社会,这本身是无可厚非的;但当我们看见puff在法庭上为了逃避惩罚毫不犹豫的指认Lila是凶手,当我们看到puff在亲生母亲面前侃侃而谈:“我是个猿人,猿人是不会写信的”,我们才明白过来,原来欺骗和伪善这才是真正的人性啊。
太有意思了,最后的反转绝了啊,从他目睹男人出轨开始,他就走不上回头路了,最终他骗过了大众骗过了男人和女人也骗过了自己。追求自然主义的多毛女人最终被教条主义的男人训化,就像现在的社会要求女性除毛,而男性却可以留;就像原始社会的男女性因为体格差异产生的分工,经历千万年的演变后女性天然处于被凝视的状态,女性需要美需要优雅,不可以过胖不可以过丑,并且在否定和贬低中成长,而男性却恰恰相反,他们不需要利用外表来证明自己,而是通过力量和权力。
3.5 查理考夫曼的剧本真是强大 ,人性与天性巧妙转换,微妙的幽默与讽刺一直是他的强项,但是故事前半段实在是令人费解,编排的还不够巧妙,
很谐谑 人类教育动物“你最想做的一定不要做”,自己却一直在违背道德文明的做着,很可笑。但人类的文明是最无意义的有点悲观了感觉
当人性中那些兽性的部分被约束后,人看起来就更像一个人了。而被约束的部分又恰恰是最真实、最原始的人性。本片的故事就是关于人性、兽性、野性、约束、自由、文明的博弈。其实动物世界也不纯洁。但却可以说很纯粹,因为一切都依据丛林法则。哪怕是用电击或棍棒驯服的动物,也不代表它们就变得文明了。
这个也要挖出来重看么???难得不喜欢的kaufman片……
刚瑞与考夫曼的第一部作品,虽然还是“驯悍”故事,但从文明与自然简单的对立,两人找到了文明的意义、殖民主义的反思、情欲的真伪、父权与母权的规训,大大开掘了题材。影片第一层讽刺停留在男主于亲密关系中的虚伪与女主用除毛、放弃自我的方式回归“文明”的失败,荷尔蒙的客观存在让“驯悍”成了一场表演;当帕夫愈发靠近“文明”,第二层做在了历史反思,学术界对男主的肯定建立在过去百年,人类对“现代化”的痴迷,也令影片的反权威开始显露;重归丛林是点睛之笔,母权与父权都是剥夺主体性的自我投射。如今看,本片背景正是反思现代性时期,但今天当人类不再信任文明成为主流,互联网成为反智摇篮,本片滋味又有不同,结局编导是往回走的,但人类就是永远无法实事求是,文明与野蛮的对立也只是衣裳,而艺术家应该做的,就是永远质疑这件衣裳。
查理考夫曼yysd!终于找到资源看完了。这片隐喻太多太多了,human nature,nature human,文明是反人性,越反人性越文明;越虚伪越文明;越卑鄙越文明。哈。那么文明的意义是什么?结局nb。
有人时这是社会要表现人性,无人时那是丛林要展现野性
在欲望面前,野性的“真”和文明的“伪”都他么是扯淡。人与动物都足够野蛮,现有文明远不够文明。人性的尽头是神性,至真至善才是人。
3.3 挺歡樂輕鬆但又不弱智的故事,編劇有匠心,內森在白色屋子裡的幾段想起了Mr. nobody。那位法語腔小姐實在是超級大笑點。
No comment
【9】同时讨好两个人、试图操纵傀儡、最后狼狈至极的男主+傀儡带来的原始欲望,都让我想到《成为约翰马尔科维奇》,同样给我带来极大震撼,尤其是最后在路边举着New York牌子的老鼠,太讽刺了。(确实有股《发条橙》的味)
主旨很明显,其他粗糙蹩脚,所有细节都站不住脚,编剧屁啊。
米歇尔·冈瑞导演处女作,查理·考夫曼编剧第二作,一部关于人性的真相(兽性)的寓言式喜剧片。三位主角分别代表了自然(动物)、社会化(内化规训)的极端,以及介于二者之间的过渡者。不过,所谓的自然动物,其实只是类似狼孩一般的存在(同质于特吕弗[野孩子]),对其进行教育实验的过程则令人想及赫尔佐格[卡斯帕尔·豪泽尔之谜]与卡夫卡的[一份致某科学院的报告]。影片别出心裁地以倒叙(一开始就破除了悬念)和多视点交叉剪辑(含死者视角自述)的手法推进情节,而人物的言行却漫溢着舞台剧般的夸张感,令人在捧腹之余也能有所思考。PS:蒂姆·罗宾斯身着白衣坐在纯白房子中(尝试出门时发现自己从另一侧又进门了)的死后世界场景,天堂与监狱如此诡异地交融于一身。(8.0/10)
怎么说,所以是说男人都一样嘛,喜欢说法语的
不是不喜欢,是厌恶
查理·考夫曼的剧本名声在外,每部都如此特别,戏谑与深刻同体,这一部令人想起特吕弗的《野孩子》,简而言之主题就是:人之初,性本恶。有时候,文明进化是虚伪的面纱,而所谓归属大自然,回到人的本性则是一出笑话。教授从变态的家庭教育走出,规矩做人成了生存准则,强制之下带来扭曲,这种扭曲则正正制定了他的病态本性。自然主义兼体毛症患者莉拉也不过把大自然当做逃离社会对其嘲笑的一个出口。猿人帕弗在所谓本性,人性中三入三出,隐于原野却受制于性欲,在教授强行的文明教导之后,虽则看上去风度翩翩,正正常常,其实反而成为了狡诈之徒,而这种“知人口面不知心”也正是我们每个文明人的生活常态。所以,他们都在做一场表演,反而是操着法国口音的情妇最真实,世界需要秘密才能运转,但其实人这种造物的本性如此,也根本没有什么秘密可言。
6星,michel gondry你是天才!
编导两人把观众当智障么,看了几部,感觉michel g. 抽象思维明显,喜欢具象化。
电击攻伐海报这货等带来反差萌的笑点还有点意思,动物性和人性的点很无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