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真正的痛苦

A Real Pain,跳痛之旅(台)

主演:杰西·艾森伯格,基南·卡尔金,福田知盛,詹妮弗·格雷,库尔特·埃贾万,丽莎·萨多威,丹尼尔·奥雷斯克斯,埃洛拉·托尔基亚,班纳·艾森伯格,彼得·查赫尼埃

类型:电影地区:波兰,美国语言:英语,波兰语年份:2024

《真正的痛苦》剧照

真正的痛苦 剧照 NO.1真正的痛苦 剧照 NO.2真正的痛苦 剧照 NO.3真正的痛苦 剧照 NO.4真正的痛苦 剧照 NO.5真正的痛苦 剧照 NO.6真正的痛苦 剧照 NO.13真正的痛苦 剧照 NO.14真正的痛苦 剧照 NO.15真正的痛苦 剧照 NO.16真正的痛苦 剧照 NO.17真正的痛苦 剧照 NO.18真正的痛苦 剧照 NO.19真正的痛苦 剧照 NO.20

《真正的痛苦》剧情介绍

真正的痛苦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为纪念逝世的奶奶,许久未见的堂兄弟大卫与班吉相约前往波兰参加导览团,也顺道探访奶奶的老家。一路上,班吉有话直说、率性风趣的性格迅速与同团人士拉近距离,令木讷拘谨的大卫既焦虑又羡慕,压抑已久的情绪日益沸腾。然而,随着旅途种种安排不断挑动班吉的敏感神经,他的狂放不羁似乎逐渐走向失序,大卫试图息事宁人,但内心的不安却席卷而来。这趟寻根之旅,能否解决彼此心底难以言说的痛楚?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站在你的角度看我第一季如果爱可以重来水中血3噢,露西!男人的战争恐怖秘籍焚海的人用餐愉快传说的魔女恋爱潜伏日本沉没:希望之人杀死伊芙第二季新女婿时代民间憋宝传说中二病也要谈恋爱!Lite火光之色奇女子之人在江湖产后趣事1966年手机人生走到尽头钢情反叛的鲁路修特别篇:暗黑的背叛谁知道山田君与7个魔女OAD22分钟的成名冲出逆境生人勿进千寻小姐禹神传之王者少年

《真正的痛苦》长篇影评

 1 ) 飘摇的根,真正的痛苦

集中营将他们连根拔起,走出集中营后他们都仿佛失去了根,在都市里风雨飘摇,只剩下茎叶枯黄凋零。

他们太久没有汲取源自大地的养料,悬在空中不知去向,一种迷蒙的痛苦蕴藉于心中,有对家的憧憬,有对自由的渴盼,更有对民族性的无解。

舒缓的钢琴曲带来淡淡的忧伤,走过的犹太遗址是刻在他们心底的伤痕,餐桌上倾诉的过去是久隐外化的痛苦。

曾经的炼狱现已归于平静,多莉奶奶的旧屋也已重居新客。

全片像一条缓缓流淌的河流,寻根之旅就是在历史长河上摆渡。

到最后班吉也没有思考出何为真正的痛苦,他不像大卫有繁忙工作家事磨平棱角掩盖痛苦,他只能用感性的外表遮蔽,但这毕竟是唯心。

班吉返程后坐在机场中四处张望,和他出发前的样貌如出一辙,不知他的根是否寻得,但他内心真正的痛苦怕是永远无法消解了。

真正的痛苦 (2024)7.42024 / 美国 波兰 / 剧情 喜剧 / 杰西·艾森伯格 / 杰西·艾森伯格 基南·卡尔金

 2 ) 我们身上存在的东西都是有价值的,尤其是我们的痛苦

《社交网络》男主“卷西”杰西·爱森伯格编导演的第二部长片,和《继承之战》三太子基南·卡尔金合演一对生活在纽约的表兄弟,在波兰奶奶去世后踏上寻根之旅。

卷西本人是波兰犹太人的后裔,2008年曾与妻子一起回波兰省亲,片尾那栋波兰小楼就是卷西姑妈逃离纳粹前住的祖宅,他亦于去年入籍波兰。

电影的摄影师是个华沙的90后,片中有一段旁白+波兰空镜的段落,神圣与鬼魅、温存与残暴、苏式建筑与城市涂鸦并置,却完全是ins的画风。

就如同电影的BGM让人出戏,全是酒店餐厅里熟得起茧的公版音乐,可那却是肖邦的钢琴solo,历史伤疤、民族痛感与个体经验就这样水乳交融沆瀣一气。

卡尔金以高强度的、抢戏的、原始和有机得完全不像是技巧的演技扮演了一个我们都认识的人——那个讨人嫌、令人痛苦的朋友或亲戚,但他只不过是诚实地对待了自己的情绪,直视着自己身上的痛苦,个人际遇的、种姓的、集体记忆的,等等。

总之,当别人痛苦时,我们都只是游客。

我们能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是有限度的,虽然我们也可以做一个证人,一个盟友,一只哭泣时用来依靠的肩膀——这些使我们成为人类的东西,但每个人都基于自己的经验形成了自己才有的情感语言,难以对话。

多少手足兄弟实则形同油水,有着截然不同的生活,两个人都想过得像另一个人一样,但卷西的电影令人动容说明了他们为什么做不到,也让我们理解了,我们身上存在的东西都是有价值的,尤其是我们的痛苦。

 3 ) 真正的痛苦,也许是对个人处境与现实的解离。

电影客观评价3分, Kieran的表演加0.5,个人情感连接再加0.5。

一个非常简单的故事放置在了宏大的命题与情感背景之下,有关犹太人的历史,代际创伤,寻根之旅的表达其实都十分克制。

明显躁郁症的Benji和刻意抽离控制的David,the real pain反而是一场抽离,一种隔阂,即使是兄弟之间的爱是如此真实,但是依旧无法互相理解,拥抱也无法穿透。

痛苦是独属的,无法共享的。

Benji最后坐在机场的人潮之中,两眼空洞的四处张望,无所适从,这场旅途什么都没有改变,现实依旧解离,而他的精神依旧walk on the edge,努力振作又无法拼凑起自我。

个人的挣扎无法被放置在一个集体创伤的命题之下被解答,生活失去锚点之后,不知来路,焉知归途。

感同身受。

 4 ) A Real Pain:痛苦有比较级吗

很喜欢Jesse也很喜欢Kieran所以看了这部电影。

其实看预告就能大致猜到故事的内容,但是没有想到Kieran演得这么好,相比之下Jesse的表演还是有些逊色,不过看在他剧本写得这么好的份上,这些小瑕疵可以忽略不计。

电影进入高潮是那场饭桌上的戏,一个规规矩矩,靠着焦虑药物维持正常生活的现代体面人,发出振聋发聩的疑问: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痛苦?

如果我拥有一个完整的家庭,稳定的工作,爱我的妻女,我要如何提及自己的心理疾病?

如果我衣食无忧,身体健康,却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无法忍受孤独,住在妈妈的地下室里无所事事,我有没有结束自己的权利?

和从大屠杀里逃命出来的幸存者相比,我们的痛苦称得上是真正的痛苦吗?

和大屠杀里未曾幸免的人相比,我们的存在是一种幸运吗?

参观集中营以后,可以坐在头等舱哭吗?

我们配感到痛苦吗?

我们不配吗?

谁来决定这一切?

谁来审判?

如果痛苦的感受是真实的,我该如何与它相处?

如果它不真实,那么真正的痛苦应该是什么样子?

这个命题其实我们东亚小孩应该非常熟悉,就是长辈们说的那句:“我们那个年代比你们要苦得多了”,这句话你隐隐约约觉得不对,但是又不知道怎么反驳。

好像明明我们更苦啊,被抛弃的一代,时代的黑利,每天醒来连呼吸都是卷的,可是仔细想想你还是觉得不对,这是十斤棉花和十斤石头的故事,痛苦和痛苦本就无法比较。

那句话否定了你的痛苦,你也试图去否定他们的痛苦,但谁也没有权利否定谁的痛苦。

70后的痛苦和00后的痛苦,明星的痛苦和工薪阶级的痛苦,白人的痛苦和有色人的痛苦,我们好像一直都乐此不疲地比较这些痛苦,我们分析,观看,反复咀嚼,像是一定要评选出最痛苦的人,去配得上最佳痛苦奖,同时每个人又都觉得自己应该得奖。

我们如此痛苦,以至于连痛苦的权利都要去争抢。

电影结束Banji和开头一样坐在机场,好像一切都没有发生过,这段旅程并没有治愈什么,一种痛苦注定无法消解另一种痛苦。

 5 ) 痛苦不是缺点,别再试图去战胜它。

大家似乎已经对奥斯卡没什么兴趣了,尤其是今年。

全年电影作品的整体质量,算是小年中的小年。

颁奖礼之前,除了《真正的痛苦》和《某种物质》,别的作品我都没看过。

《某种物质》让黛米·摩尔在金球奖拿到了表演类的奖项,而《真正的痛苦》让基南·卡尔金拿了很多的最佳男配角。

尽管有人说他在这部作品中的戏份过多,有点胜之不武的感觉,但整体上看,他的表现还是很动人的——尤其是在这样一部似乎没什么大起伏的小制作作品之中。

基南·卡尔金今年43了,最早是作为《小鬼当家》中麦考利·金的弟弟为人所知,后来出演《继承之战》,拿到了金球奖和艾美奖的最佳男主,也算是大器晚成了。

那么,“真正的痛苦”到底是什么呢?

电影中做了一些呈现和讨论,但并没有给我们具体的答案。

毕竟痛苦是一种私人体验,有很强的主观性,难有外在的显形。

电影的故事很简单,兄弟两人乘飞机去波兰,参加导览团,同时去参观已经去世的奶奶的故居。

这次出行有一个前提就是,兄弟二人如今过着截然不同的生活:大卫有漂亮的妻子和孩子,本吉至今还睡在母亲的地下室,还没有找到自己生活的意义。

后来的情节里我们得知,本吉曾经有过量服用安眠药的经历。

也正是这次“意外”,让大卫放下忙碌的工作,促成了这次本来已经计划、但时间待定的旅行。

痛苦有比较级吗?

是经历过集中营的人更痛苦,还是对集中营里的苦难无能为力更痛苦?

是职场996更痛苦,还是失业但自由更痛苦?

是父辈的物质匮乏更痛苦,还是当代年轻人的不被理解更痛苦?

是上岸后的被规训更痛苦,还是自由职业市场的不稳定更痛苦?

实际上,每个人对痛苦的感受和承受能力都是独特的。

不管是生理的痛苦还是心理的痛苦,每个人所能感知的都不一样。

拿失恋来说,有的人觉得失败的关系,是对自己付出的否定;但也有人觉得,失败的关系是让下一段关系变好的必修课。

这甚至跟心态没有关系,痛苦本身就是具有相对性的存在。

当然,毋庸置疑的是,比较会带来痛苦。

生活在贫困中的人,可能会因为看到他人的富裕生活而感到更痛苦。

但同时,比较也会消解痛苦。

经历了重大灾难的人,可能会对日常生活中的小挫折感到不那么在意。

这种“不在意”异化之后,在东亚文化中极为常见。

因为有经历,可以让自己更豁达,很好;但是因为有经历,而对别人痛苦的无视,很容易转化为“爹味儿”。

很多孩子向父母倾诉痛苦时,父母常以“我们那时候比你这个苦多了”作为回应。

这一方面否定了孩子的自我感受,一方面固化了痛苦的认知,很容易让家庭陷入“自我怀疑-被否定”的恶性循环。

痛苦的不可比较提醒我们,尊重他人的痛苦体验是最重要的,而不是试图通过比较来评判谁更痛苦。

将痛苦进行比较,可能会导致对他人痛苦的忽视或误解。

为什么比别人幸运也会感到痛苦?

有一个情节令我印象深刻:大卫说自己很幸福,有幸福的婚姻和漂亮的孩子。

但正是这种幸福感,让他在对比本吉的一无所有时,带来了莫名的痛苦。

这种比较,另一条线索就是祖母作为大屠杀的幸存者,或许也充满了对遇难者的愧疚。

PTSD中有一类,就叫“幸存者内疚”。

亲眼看到自己战友中弹的场景,会让很多幸存者背负一生的“过错感”。

当然,大卫说自己幸福的背后,我们可以有另一种理解:一种被社会规训之后的自由丧失,一种对虽然在坚持但对工作意义的怀疑,一种看似情绪稳定的理性背后,说不出口的不安和疏离。

他所谓的幸福,实际上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没说出口的痛苦,是他对本吉率真与直接的羡慕。

祖母作为大屠杀的幸存者这段历史,是幸运也是创伤。

最终酿化为家族隐痛。

但他们的痛苦却与祖母的苦难形成鲜明对比——大卫的焦虑源于职场压力与家庭责任,本吉的躁郁则来自对人生意义的虚无感。

这种割裂映射了现代人的困境:当个体痛苦无法在宏大历史叙事中找到合法性时,它便显得“格格不入”。

正如本吉质疑的:“经历过集中营的祖母,为何会有想自杀的后代?

”幸福,有时候是一种幻觉,也是一种悖论。

光看贼吃肉,没看贼挨揍。

平衡才是永恒的真理。

而且,幸福感是存在递减性的,或者可以用经济学上的“边际效益递减”理论来解释。

相同的幸福体验带来的满足感会减弱,人们需要不断追求更高目标,而这一过程必然伴随压力与痛苦。

更何况,人们还会有对失去幸福的恐惧呢?

不歌颂苦难,但要肯定苦难的价值。

苦难作为人类生存的常态,其存在具有不可选择性。

人生本质是“累大过逸、苦多于乐”,天灾人祸、生老病死等苦难构成生命的基本底色。

但苦难本身并非价值,其价值在于个体如何通过主观能动性实现转化。

“不歌颂苦难”体现对生命尊严的维护,而“承认其价值”则彰显对人性韧性的深刻洞察。

真正的智慧在于:以谦卑之心接纳苦难的必然性,以勇敢之姿探索转化的可能性,在承受与超越的张力中书写生命的意义。

但有些人,提早停笔。

比如李玟。

“快乐至上”的舆论环境使负面情绪污名化,“必须永远阳光”的自我要求或许会带来另一种痛苦。

交织身体疼痛、婚姻背叛与职业身份认同危机的她,终究没能打开这个死结。

过往的痛苦,要遗忘,还是要负重前行呢?

心理学有一个出名的关键悖论:越是试图遗忘痛苦,记忆反而越顽固。

接纳是疗愈的起点,承认痛苦的存在而非逃避,就能减少心理抗拒。

神经科学研究表明,接纳情绪,能降低杏仁核的过度活跃,缓解记忆的侵入性。

“重新框架法”建议从积极角度解读痛苦。

例如,将失败视为成长契机,而非单纯挫折。

这种认知重构能改变记忆的情感属性,削弱其负面影响。

当个体将背叛经历解读为“筛选人际关系的机会”时,痛苦程度显著降低。

心理学建议我们,既不盲目背负痛苦,也不强行遗忘,而是“将其转化为可控的“经验档案”。

通过接纳情绪、重构认知、善用支持系统,痛苦记忆可以从情绪负担变为心理资源。

正如尼采所言:“杀不死我的,会让我更强大”。

《真正的痛苦》想要表达的,或许可以这样理解:真正的痛苦不是奥斯维辛的集中营,也不是现代生活的焦虑,而是个体在历史与当下、自我与他者、真实与虚伪之间的永恒挣扎。

这种挣扎虽无法消解,却构成了人类存在的

 6 ) Jessie Eisenberg’s winning speech

杰西没有想到自己会赢得BAFTA的最佳原创剧本。

很美的即兴演讲,且必须得读原文+结合他的现场神态。

必须记录一下I wanna share this with my wife because I'm not a stupid person but I'm an idiot. When we first started dating, she dragged me backpacking to Venezuela and ever since then for the 20 something years she's dragged me around the world reluctantly, and it’s the way I got to know about the world, which is what this movie is about. She also through marxist and leninist principle taught me that my grief is unexceptionable compared to the rest of the world which is the other thing this movie is about. So Anna, you put every worthwhile thought into my head over the last 20 years, and I love you so much.

 7 ) 无用之人

无用之物的大用处我们都知道了,音乐、小说、玩具、宠物、绘画……,它们让人开心,让人得到安慰、让人感受美、让人不那么孤独。

无用之人的大用处在哪儿?

我觉得Benji身上可以看到挺多。

从好的方面开始,Benji很容易就可以与他人产生链接,其他人也很容易被他的美好感染。

他不做那些客套的表面功夫,相当真诚地面对每个人,也不会被别人那些听起来咋呼呼的假面吓倒,有钱人、不同肤色的人、不同国籍的人、老人、孩子,他对大家一视同仁,不被世俗功利绑架,也不被苦难道德绑架。

(其实拥有这种链接的能力是有好有坏的,如此坦诚地把自己暴露在外,就很容易遭攻击被损坏。

)从不太好的角度看,Benji这样的人也更容易链接上痛苦。

这里不得不说导演加入的“苦难犹太人”这个主题,实在是很妙,我觉得在这里导演并不是想上什么价值,他想说的还是Benji的链接能力,Benji和过世的奶奶的链接,到奶奶受苦的地方去探访,往深了说其实就是Benji与他这个大家族的苦难取得了链接。

我相信每个家族里总会有那么几个人,他们链接能力强,精神上感知力也强,他们就会承担下一些苦难的家族责任,为保证其他家族成员能更好地在现实层面活下去。

Benji就是个例子,他和奶奶的链接明显比戴维深,对家族苦难感同身受,在旅行途中,他的链接形式和戴维是完全不同的。

在雕像前拍照,戴维认为不尊重,Benji却是没把自己当游客当外人,他融入了祖先的队伍,成为其中一员。

参观集中营回酒店途中,他一路啜泣,和祖先的命运再次共鸣。

Benji不是那种会在葬礼上“表演”哭的“正常人”,他的链接不拘形式和常规,但他才真实。

链接到这些苦难的Benji,其实他自己是痛苦的,看片子的时候总让我想起一些自闭的孩子,智力障碍的人、一些像Benji一样被边缘化的人,活得挺糟糕的人,我的理解,他们都是能够链接到家族苦难的人,但这些苦难太大太沉重了,想回避这些链接的就把自己封闭起来,拒绝沟通;想逃离这些链接的,就把自己活得和家族成员都不一样,自我边缘化;还有的人如果承担不起会让自己长期生病;当然也有痛苦到像Benji这样吃一整盒安眠药的。

不能说完完全全都是家族创伤的原因吧,但这肯定占很大比重,还不容易被意识到。

到自己家族原来的地方去看看,为自己溯源,对他们来讲真的具有不同的意义。

作为家族的其他成员,对待这些身边无用之人,请务必善待,没有他们精神上的承担,你们可能不会像现在这样好。

这大概就是无用之人的大用处吧。

 8 ) 我也不知道痛苦到底来自哪里

大卫在晚餐时问了一个很厉害的问题,三代的犹太移民,为什么无数个生存奇迹居然造就了一个人去自杀?

两个堂兄弟的人生故事其实不陌生,比如很要好的高中朋友,性格、家庭背景、爱好都很像,都很投缘,但你会看到大学毕业后,有人正常的融入社会,成家立业,积累财富,网上晒娃,周末度假,而有些人就适应不了社会,逐渐消沉,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不知道有个例子合适不合适,我觉得比较典型的算是窦唯。

他有音乐天赋,但他的作品没有具体的对象,也就是不够商业化。

贝多芬也好,拉赫玛尼诺夫也好,柴可夫斯基也好,这些大师并不是闲着没事儿为自己写作品,要么是给交响乐团,要么是给芭蕾舞剧,要么是给歌剧,这些作品是要被现场演奏出来给观众评价的,而且是很直接的用脚投票,你的音乐不好,格局不好,芭蕾舞剧不好,每人买票,几次以后就每人找你作曲了,你也就不是大师了。

这个电影中背景音乐用了很多肖邦,肖邦离开波兰以后,也面临这个问题,但他有艺术赞助人,他做了很少沙龙音乐,只给一小部分人听,也算不错的成果。

但是窦唯那种的,你给他商业合同,让他做一整套电影配乐,提各种各样的要求,他可能根本就没法满足这一整套的要求,不能像配乐大师威廉姆斯一样。

回到电影里来,有句话:就像为了吃牛排,假装看不见屠宰场一样。

作为一个社会人,自我就不能排第一,大卫也想像如少年时那样做自由自在的夜游神,什么都不需要创造,就是漫无目的的游玩,但他为了得到恋爱中的喜悦,不得不对对方承诺,对方也会对他承诺,然后就是履行承诺,承诺从一样变成两样,得到的人从一个变成两个,他变成了丈夫,变成了父亲,他又有了更多的承诺需要去履行,吃了牛排就不要去想屠宰场,想到屠宰场,就不要去动下单点牛排的念头。

最直观的一点是,本吉的这趟旅行有了大卫的陪伴会比没有陪伴效果好很多,但大卫真的有义务来陪伴本吉吗?

大卫其实不需要请假调整日程来陪伴本吉完成这次旅行,但他知道自己作为堂兄弟的义务,也知道作为一个孙子的义务,他也是克服了很多不情愿,只为了让本吉好过一点,尽快的走出人生低谷,看似轻松,只需要跟老板请假,跟妻子说一声,但凭什么就只有本吉是痛苦的,别人都是轻松的?

我懂,本吉这样的人如果能做到融入社会,就不会这么别扭,这也是电影的核心之意,real pain就是指的这一类人,也可以指被纳粹选择的犹太人,不同于敌我双方那样的受害者,犹太人的被大屠杀是不被国界线阻隔的,就是被选出来从人类中剔除。

各种有社会适应不良症的人,算不算这样的异类,有没有人有过想法把他们剔除,他们自己就想把自己剔除,本吉不是半年前自杀过一次吗? 那么多人返回波兰去参观大屠杀遗迹,不就是想不要再重复这样的事情吗?

犹太人不是德国发展不爽的原因,剔除了犹太人,德国不是还是战败了,同理,剔除了所谓的社会适应不良症的人,还是会产生,复杂的原因,也许是遗传变异,总有人天生的敏感,不能适应社会,人类总是太贪恋的关注自我,再富有也还是觉得自己穷,不愿意让渡资源去关爱自己的同胞,什么时候人类才能进化到认为每一个个体都是无比珍贵的,伤害一个,就是伤害全体。

 9 ) grief isn’t linear

reviewed from my letterboxd.

“I move forward. Because I know my pain is unexceptional so I don't feel the need to burden everybody with it!”first movie of 2025. so many things to process and words to say but finding it hard to get them out.great performance by both jesse and kieran and while kieran is exceptional i really believe it wouldn’t be like this without jesse, and of course, the script. even though the last part was a bit rushed it was still an amazing and organic one. i laughed so many times too. cinematography has a calm movement to it and the undercurrent felt increasingly heavy as the movie progressed. can’t wait to see more of jesse’s projects.the characters, i really really relate to their feelings and that restaurant and rooftop scene with the saturated red light on benji’s face and david’s words made me almost ugly cry.and i don’t even know what to start with all the pain and grief in this. all were just so hidden and out and true to a point that i wonder did jesse eisenberg read my mind. this made me rethink ‘is pain comparable’ that’s been in my mind forever. still haunted by how the movie began and ended almost the exact same — grief isn’t linear.

 10 ) 我们真正的痛苦在哪:个人和民族

《A Real Pain》是一部让我深受触动的电影。

两兄弟想要了解过世的奶奶,踏上了波兰的寻根之旅。

我喜欢的小说或电影,往往会让我发现生活中一些被忽视的角落也是珍贵的。

原来,我们的生活本身就是重要的,珍贵的。

而这部电影也是如此,它把那些被更大的目标击破,因此不成型地散落在时间洪流中的情绪智慧地拾起,赋予它们叙事中的一席之地。

电影中的两兄弟其实是同一个人的两种状态:一个活在当下,追求自由,接近真实的自我,但无法将自己在时间中串联成一条线,因此无法前行,更谈不上拥有未来;另一个则以封锁过去为代价规划未来,失去了全心全意感受当下的能力。

我是在Benji弹钢琴的那个瞬间意识到他们是同一个人的——那个乐曲不仅让人们进入同样的意境之中,并且把两兄弟连到了一起长大的过去。

电影更有意思的一点是它对这两兄弟之间的关系的展示。

这种表达让我耳目一新,因为西方电影很少聚焦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多地是关注每个个体的个性特征。

这部电影的主角,可以说是兄弟两之间的关系,而不是哪一个人。

看完电影后,因为电影里参观犹太集中营的元素,我不由得想起自己文化中的创伤,年复一年的饥荒、屠杀和战争,但这些记忆却没有像犹太文化那样被深刻地注视和传承。

自己人无法谈论,外人也无法理解。

我悲伤地知道,这样的记忆似乎随着时间流逝变得模糊,甚至被简单地遗忘。

简单化的叙事和宣传对我来说无济于事。

表面是什么风向,服务于什么目的我并不在乎。

我在意的,我好奇的是,为什么我们没有马克斯·韦伯、以赛亚·柏林?

我们没有思想家去整合集体记忆,我们没有完整的理论或丰富的文艺作品,去直面这些历史创伤,去尝试解读。

我相信我们有很独特很动人的经历可是至今没人能够说出来。

被写出论美国的民主的美国是很幸福的。

当然,表达并非完全没有,但是不够,许多内容因为敏感而无法被提及。

这种失语感,是一根浮木,飘到茫茫大海上,随着时间流逝,靠岸的希望越来越渺茫。

宣传与真实之间,让人无法触及文化的真正深度。

不过,即便这些事情本身不敏感,表述出来也需要大思想家。

其实有著作的民族本来就是少数。

很多民族有伟大的经历可是保存不下来。

人类学家是从很外围的角度去探索的,隔得很远。

一切都有意义,但前提是需要有人为它们赋形,就像《A Real Pain》那样,将那些被忽略的情绪和记忆从混沌中显现出来。

个人的经验和族群的经验都是同理的,需要一个“开天辟地的盘古”,让混沌不再是混沌,为世界万物赋予名字我们需要有言说痛苦的能力

《真正的痛苦》短评

眼睛不好,半听半瞄地“看”完了。我理解Benji,有时候心理上的痛苦远远大于生理上的。有信念的人,是可以熬过生理痛苦的。可。

2分钟前
  • 僵尸太疲惫
  • 还行

breaking news: trauma is a thing that exists

3分钟前
  • Rosan
  • 很差

犹太宣传片咩。时而认真,时而轻浮,感情丰富,吸毒。先把毒戒了,再跟自己对对话。每个人都是个体,别逼着别人跟你同频共振。

6分钟前
  • 多次元咸鱼
  • 较差

pain在哪? real 不real 不知道 反正我不吃這套 這種人真的charming嗎 最討厭沒有中間調的人 這真的是名副其實的刻板印象 也太無聊了 一個小時沒到就開始看手錶了 哈哈哈哈 怎麼發現美音我真的聽不太懂! 福田知盛一講話我就瞬間清醒 哈哈哈哈 以及 to be honest, I really wonder what’s so funny?我旁邊的阿姨? 根本都是很無聊的笑點⋯⋯ 義大利人不知道是真笑點低還是給面子⋯⋯ 情緒價值拉滿 笑的我都懷疑我自己了⋯⋯

11分钟前
  • 落落落落落枕
  • 较差

好喜欢片中举重若轻的处理方式。不被理解的、无法被帮助的迷茫苦痛;以及过上安稳生活之人面对深陷泥潭之人无处安放的愧疚感。和另一些深陷苦难之人相比,一些人永远拥有某种 privilege,永远无法真正共情;生活在继续,我们无法为每件痛苦之事悲伤。两个角色都处理得好妙啊。

12分钟前
  • 最后一代
  • 推荐

虽然旨在展示民族历史伤痛和个人精神痛苦的对照,但影视化的执行力有限让文本深度打了折,给人看完后的印象大概仅限于小清新波兰旅游观光片。卡尔金的表演出色,可惜长相和犹太人毫无关系。

13分钟前
  • Piglette
  • 还行

Benji像是《繼承之戰》串戲了,實在難共情。看的時候不停在想,導演自稱列寧主義者,會怎麼看這位歷史上第二著名的反猶主義者🫢

14分钟前
  • 秋白
  • 较差

当代人的意识囚牢,曾经波兰犹太人的奥斯维辛;艾森伯格“艺高人胆大”的通感式痛苦分析,用通篇不合时宜的喜感凝聚深层创痛,惟余基南恰到好处的表演与首尾呼应的独自等待艺术化点题。

15分钟前
  • Lynchman
  • 还行

vlog拍得挺好。

17分钟前
  • MissModular
  • 较差

挺喜欢这个感人的结局,但嘴炮怪的强势输出最后跟家族和历史挂钩,多少有点强行捆绑,胜在时长有诚意,疲倦感刚开就结束了

18分钟前
  • 张咏轩Wayne®
  • 较差

“All the characters are based on little parts of myself.”一部真正个人化的电影,捕捉到了二战后第三代人对历史与当下的无所适从,为Jesse高兴|丸の内ピカデリー· 東京国際映画祭

21分钟前
  • lefovm
  • 力荐

十三月的肖邦,揍得出淡淡的忧伤。第一分钟就确定是我喜欢的调调的影片。两个男主把他们以往各自作品里最典型的角色性格,汇合到一部堂兄弟旅行寻根故事里了。

22分钟前
  • k-pax
  • 推荐

这外网火爆程度我小吃一惊,要我说其中怕是有不少人在暗戳戳嗑Mark Zuckerberg和Roman Roy的拉郎。这部前期制作最晚也是22年开始的,但放在巴以冲突的背景下上映,总归有点难以消化。无论如何都没必要用这——么多首肖邦,怎么的你们要取肖赛而代之吗。乍听之下觉得谐谑曲是恰当的,其余不予置评。唯一好处是学术混子可以拿来水音乐学和电影的跨学科研究(?)第三代移民、片名的文字游戏、受旅游局委托而过度美化波兰、“无聊之人的海洛因”,都有一定记忆点,关于现代病的部分则必然是我看过、打动过我、终被我遗忘

25分钟前
  • XYQ384
  • 较差

一直不太喜欢Jesse的表演,尤其他的念白,语速快如到演什么都是同一个人物性格;配乐也与影片不太搭调,就用了现成的古典音乐做贴片配乐省些钱吧。7分钟弃。

29分钟前
  • Ben笨熊
  • 较差

每個人的人生都有痛苦,很多都屬於別人無法理解或分擔的,與親人朋友訴說排解很重要,但這也可能把痛苦加諸於人,這個度要衡量好。美國堂兄弟加入一個「波蘭尋根」旅行團,多數成員都是猶太人,祖先都是二戰時期被納粹德國迫害過的,電影有帶到幾個知名景點,不過很可惜裡面完全沒有聽到波蘭人講波蘭語(除了在飯店辦理入住的那句Dzień Dobry),也沒什麼風土民情,主要在講述主角兩人的故事和心路歷程。

30分钟前
  • 星夜桐影_TV5XQ
  • 推荐

#City Kinos Munchen

31分钟前
  • Lady Midnight
  • 还行

完全不喜欢Benji这个人物,谁不是有很多心里的坎过不去啊,自己难受也就算了,非得在一趟旅行中数次让别人难受,这种太e的性格,对我观影体验,简直折磨,到头来也没说为什么会这样。真正的痛苦是什么?住在纽约,去波兰报个团都是头等座好酒店,这样的人生已经打败多少人了啊,虽然我觉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困境,也不是说啥就重要啥就不重要,但白男真的太矫情了,这种电影到底能有多少价值

34分钟前
  • linbenx
  • 较差

我真的很想给4颗星,如果是十年前,我会打5颗星。 但是, 如果不是最后一幕,Benji坐在机场那无可安放的痛苦,局促,和不愿回到现实世界的表情,我或许三颗星都不想给。

37分钟前
  • Anaïs
  • 还行

很好的角度,又轻快又沉重,观众预期会沉重演绎的犹太集中营巡礼部分,轻快地带过了,本来轻快的手足重聚一起旅行的部分,反倒沉重揪心。摄影很美,主体3🌟。为停留在机场的结尾加1🌟,拉着观众正视两人心中最痛苦无奈的部分,物理空间相距不远、刚刚结束一起旅行的手足,对彼此生活的涉足也就止步在机场,因为一个必须出发去自己该去的目的地,一个没有目的地只是停留在原地

42分钟前
  • 水脉
  • 推荐

确实痛苦,快进开完了

43分钟前
  • Blue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