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他人之子

Le fils,儿子,The Son

主演:奥利维埃·古尔梅,摩根·马林,伊莎贝拉·索帕特,皮埃尔·尼斯,Nassim Hassaïni,Kevin Leroy,Félicien Pitsaer,Rémy Renaud,Annette Closset,Fabian Marnette,Stephan Barbason,David Mann

类型:电影地区:比利时,法国语言:法语年份:2002

《他人之子》剧照

他人之子 剧照 NO.1他人之子 剧照 NO.2他人之子 剧照 NO.3他人之子 剧照 NO.4他人之子 剧照 NO.5他人之子 剧照 NO.6他人之子 剧照 NO.13他人之子 剧照 NO.14他人之子 剧照 NO.15他人之子 剧照 NO.16他人之子 剧照 NO.17他人之子 剧照 NO.18他人之子 剧照 NO.19他人之子 剧照 NO.20

《他人之子》剧情介绍

他人之子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儿子的意外被杀让奥利维(奥利弗·古尔迈 Olivier Gourmet 饰)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之中,他一生都会记住这个混蛋,即便他也只是一个少年,即便他即将为自己的所作所为付出代价。 时间匆匆流走,五年后,奥利维与一个名叫弗朗西斯(摩甘·马林纳 Morgan Ma rinne 饰)的男孩相遇了,而这位弗朗西斯不是别人,正是曾经杀害他儿子的凶手。弗朗西斯并没有认出奥利维,但这重逢却触痛了奥利维的心,也勾起了他心中压抑已久的感情,在一番波折和纠结之后,弗朗西斯成为了奥利维的“学生”,跟随着他学习木工。随着时间的流逝,一直以来形单影只的弗朗西斯在奥利维的身上看见了父亲的影子,而内心充满了痛苦的奥利维则选择说出了那个充满了毁灭性的秘密。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金甲恋人风载歌行住在海边的猫头鹰血色玫瑰献给爱妻的歌红小鬼齐步走柏拉图酒店治愈系恋人杀入警察局妄想症二宝闯江湖警察世家第二季缺宅男女山河月明决战丧尸谷下课假面骑士EX-AIDTrilogyAnotherEndingPartII假面骑士Para-DXwith假面骑士Poppy简之谜:致命处方爱情秘方木兰妈妈黑白科林当我跑步时我什么都不想邻家心理医生元宵节的结X战警:天启下一站再爱你忽必烈传奇春天里的琴声陷阱的战争一路惊骑

《他人之子》长篇影评

 1 ) 不止是他人之子

导演的电影总是让人看了很幸福,大抵是因为他们对生活和社会总是满怀这希望。

他们深深地共情着生活在社会里的底层人民。

就如剧中的故事上演的那般,即使是一个杀人犯的小孩,也会被关注,即使向他投注目光的是被害者的父亲。

当良善在一个人身上尽现时估计就是这样的状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痛苦和难处,导演做的就是去雕刻时光,去理解去寻根究底。

为什么社会上有这么多问题儿童,他们被生下来后是否受到负责任的教育?

也许是导演想让大家思考的。

失去孩子的父亲,试图了解杀害自己孩子的凶手,并且在与孩子的交流和帮扶中获得内心的救赎。

这个死结已经在他内心深处扎得太紧,它和血肉纠缠在一起,最后他拼尽全力撕扯开来,与自己和解并且原谅。

他虽然是他人之子,毫无血缘关系,但是却也是一个单纯却不知道如何解决内心情绪的孩子。

这样的悲悯情怀,真的怀疑是文化研究编外人员。

 2 ) 观影手记之《le fils》

就Dardenne兄弟的作品写东西很容易不知不觉写成抒情诗,因为他们寥寥可数的几部电影都具有神奇的魔力能够让人深陷其中无法自拔。

整部电影镜头几乎寸步不离地对准男主角而且是大量的特写大特写镜头,任何稍稍沉重的呼吸都被这两位已经拍了二十年记录片的电影人忠实记录下来,由此产生逼人的“窥视感”,观众根本不可能置身度外来冷静看待人物的所作所为。

尽管如此,人的心理活动仍然是不可显见的,尤其是当一个角色同时表现着焦虑,挫败,迷漫,痛苦等等等等复杂的情感时,场面简单的铺垫就被营造出极富张力的紧张悬念。

这种一贯的摄影风格固然缺乏美感,但对于心理描写没有什么比之更显得真实,事实上是已经真实到一种冷酷无情的地步。

号称以记录片手法拍摄的剧情片很多,但只有DARDENNE兄弟的作品真正做到了取长补短,其深度几乎可以与白先勇先生的短文相媲美(可能是个很不恰当的比较),在此之前电影的“心理描写”向来流于表面。

其心理描写效果奇佳的另一因素仍然源于记录片:多方位地表现角色使其丰满。

类似《TRUEMAN SHOW》这样类型的电视节目必定会大受欢迎哪怕观众只在看他花一个小时吃饭,因为完整地窥视一个人物人前人后的不同表现能更强烈地表达人物,当然还有满足人们普遍的偷窥心理。

在《LE FILS》中这种对比被加强到极限,人们一直能够贴身地感觉到男主角一内一外的鲜明对比,尽管并不知道为什么。

好萊坞的任何电影都不会去刻意表现一个正面角色在自慰,但法国电影会给他不管什么形状的阳具来几个不痛不痒的大特写,跟剧情没关系,但却显得真实。

这大概是为什么法国电影塑造的人物永远比美国人显得栩栩如生的缘故。

反角在明处正角反倒在暗处,以此左右观众的取舍。

片中处心积虑的细节让人难于释怀。

男主角车开过了头只好倒一段路,一来表现其情绪激动二则强调“人后”的嘴脸:一双简直要喷出火来的怒眼让人不寒而栗;不断缩小的场景令人无所循形;小男孩突然提出要男主角当他的监护人一来表现了他完全的信任同时也强调了他的“可被害性”;甚至男主角左手大拇指能看见一块木匠常有的淤血。

看似漫不经心,散漫的电影内里却因此富含悬机。

叙事结构是典型的悬念片,十五分钟后才第一次看见小男孩的脸,二十分钟才第轻轻挑明两位主角之间的关系(只用了一句话而且只有三秒钟,一不留神就错过了)。

“他要干什么?

”“他会象对付路边的流浪狗一样杀了他吗?

”观众被“一直提出问题”的电影栓得紧紧地向结局狂奔而去,旧的问题被解答新的问题又立刻产生而且更为严重。

希氏电影的悬念营造也无法与之相比因为希氏电影中角色的欲望是明确的,但《LE FILS》中男主角却无法了解自己的欲望,它鲜明地存在但当事人自己却不知道是什么。

事实上有多少人能够总是清楚的了解自己为什么要去做一件事情?

同样的,这仍然是影片扣人心弦的缘故:未知和逼人的真实。

新浪潮电影中充满了这种暧昧的角色,但在悬念和暧昧之间,Dardenne兄弟确实找到了一个极好的平衡点。

《LE FILS》关怀的是人性。

“DARDENNE兄弟向来拒绝任何煽动观众情绪的意图也不对主人公的意识形态进行评价”。

几年前的作品《ROSETTA》揭起轩然大波甚至引发比利时政府修改劳工法,虽然这确是电影人的无上荣耀,但《ROSETTA》关怀的仍然只是人性————平凡的个体面临生存问题时在道德底线上的苦苦挣扎。

《LE FILS》表现的是两个本应对立的人各自试图“自我救赎”的旅程。

和其旧作一样,《LE FILS》的故事并没有一个十分明确的结局,但“充满希望的人生与心理的共同重建”却是肯定的。

在这一点上,DARDENNE兄弟其实并非永远那么客观,那么冷酷无情。

PS:《LE FILS》的演员极其出色:被誉为“连颈背都会演戏”的古尔梅自然不在话下,扮演FRANCIS的小男孩虽不英俊却长着一张象狮子一样的脸,偶尔一个眼神瞥过集恐惧,不屑,孤独,邪恶与天真一大成,十分耐人寻味。

 3 ) 《他人之子》

在前一个多小时按照让·皮埃尔·达尔代涅 Jean-Pierre Dardenne、吕克·达尔代涅 Luc Dardenne兄弟一贯的叙事节奏进行着,一个木匠师傅平淡的工作,与前妻的几次见面,对一个徒弟有目的的跟踪……在镜头方面绝大多数时间都处于男主角背后,让观众在本来就沉闷的情绪中更显被动。

影片在最后十分钟才通过主角一句意料之外却又情理之中的台词达到所谓的高潮,影片没有一种关于伤痛、赎罪、宽容等等的标榜,却在平实中让你心起波澜。

虽然很多像Dardenne兄弟这样的导演会受到只会拍摄一种电影的指责,这无关乎执著,可能他们确实只会拍摄这种他们擅长的题材、影像。

但是你却不能否认他们在长期的拍摄过程中形成的自成一体之风格,也有着对艺术、人性认真的思索。

2008-03-04

 4 )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作者:罗杰·埃伯特发表日期:2003年2月21日译者:八月三十一评分:★★★★(四星为满分)

《他人之子》是完整、自给自足、不容置疑的。

评论家对它只有赞美。

它不需要洞察或解释。

它看到并解释了一切。

这是我看过的最自信、最完美的关于悲伤与快乐的诉说。

我同意斯坦利·考夫曼在《新共和》杂志中的观点:第二次观看只会凸显这部电影的伟大。

但我不想错过第一次观看,所以我会仔细撰写。

导演让-皮埃尔·达内和吕克·达内丝毫没有误导或欺骗我们。

他们也没有做任何解释。

他们简单地(并没有那么简单)展示,而我们身体前倾,保持安静,观察表情,观看剧情,专心体会角色的感受。

让我详细地描述一段非常早期的序列,以便你了解达内兄弟是如何工作的。

比利时木匠奥利维耶(奥利维耶·古尔梅 饰)管理着一间店铺,少年们在里面工作。

他指出一个男孩在使用电锯时的错误。

我们怀疑是否有人会失去一根手指或一只手,因为我们被公式化电影打败了。

不,木板会被正确地锯开。

一个女人走进店里,问奥利维耶是否可以再收一个学徒。

不,他已有太多学徒。

他建议去焊接车间问问。

女人和年轻的申请人刚离开,奥利维耶就从店铺溜了出来,令人惊讶的是,他像野兽一样急匆匆地跟在他们后面,通过门窗和走廊的拐角来暗中观察他们。

过了一会儿,强壮而敏捷的他跳到一个金属柜上,从一扇高高的窗户偷看一眼。

然后他告诉那个女人他要带走那个男孩。

她说那个男孩在浴室里。

手持式摄影机一直跟随着奥利维耶,通常是在中近距离拍摄,随着他看向一个角落。

他在看那个男孩洗澡吗?

奥利维耶是同性恋吗?

不,我们看过太多电影了。

他只是看着那个合衣躺在浴室地板上睡觉的男孩。

他专注地看了许久后,叫醒了男孩,告诉他他有工作了。

现在你必须完全停止阅读这篇影评,去看看这部电影。

如果你在一部在心灵回音室里发声的电影中,对简单、深刻、成熟、沉默持开放态度的话,今晚就走出家门去看看它。

《他人之子》是部伟大的电影。

如果你发现自己对它没有反应,这说明你有成长空间。

我并非傲慢;我在这部电影中成长了。

它教会了我一些我不知道的电影知识。

我学到了什么?

这部电影只可能用它的拍摄方式,而不可能用传统的叙事风格。

像严格的纪录片那样,达内兄弟跟随奥利维耶,通过观察他来了解关于他的一切。

他们不引导、强调或通过音乐发信号。

电影没有反应镜头,因为整部电影都是他们的反应镜头。

兄弟俩让奥利维耶这个角色的意识成为了这部电影的导演。

…现在你已看过这部电影。

如果它的恐怖和爱迷住且感动了你,如果你觉得这种视觉风格只适合这种故事,那就让我们同意:很少有电影能告诉我们这么少,同时又告诉了我们一切。

奥利维耶培养由比利时政府监护的孩子——在他们被少管所释放后教他们一门手艺。

弗朗西斯(摩根·马林 饰)从11岁到16岁一直生活在少管所。

奥利维耶问他犯了什么罪。

他说他偷了一个汽车收音机。

“判了五年?

”“有人死了。

”“怎么死的?

”弗朗西斯没看见车里有个孩子。

那个孩子哭了起来,不肯放开弗朗西斯,弗朗西斯很害怕并“抓住了他的喉咙。

”奥利维耶纠正道:“掐死了他。

”弗朗西斯说:“我不是故意的。

“你后悔你所做的吗?

”“当然。

”“为什么?

”“因为被关了五年,这是值得后悔的。

”你看过这部电影,且知道奥利维耶对这起死亡知道些什么。

你看过这部电影,且知道奥利维耶和弗朗西斯星期天在一个遥远的木材场里。

你看过这部电影,且知道电影的噪音有多大,沉重的木板互相撞击。

甚至听到它们都觉得痛。

这部电影没有使用这些声音或木材来制造悬念或其他任何东西。

它只是尊重木材的特性,正如奥利维耶所做的那样,正如他教弗朗西斯的那样。

你猜想,因为你已被公式化电影、偶然事件或暴力行为所训练。

你无法猜到的是电影结尾令人惊叹的心灵之美,然而它并不比过去的一切更非凡。

奥利维耶·古尔梅获得了2002年戛纳电影节最佳男主角奖。

他饰演一个平凡的人,时刻以平凡的方式行事。

这是关键:他是平凡的。

他的行为堪称“楷模”,而非他的表演。

我们用这个词来表示“值得称赞的”。

它的主要意思是“适合模仿”。

奥利维耶所做的一切都堪称楷模。

像这样走路。

保持住。

精确测量。

需要用木槌时,不要用钢锤。

把钉子放在中间。

先用锉刀磨平,再用砂纸。

保持木板平衡,倚靠梯子。

自己买苹果馅饼。

抱住需要冷静的女人。

赞美发现自己怀孕的女人。

在说出真相之前先查明真相。

不要用言语来讨论无法解释的事情。

乐于说“我不知道”。

乐于有个儿子,教他一门手艺。

乐于成为父亲。

最近有部电影引人发笑,因为它说《教父》中有条规则适用于所有情况。

从来没有那么多规则。

《他人之子》讲的是一个不需要规则的人,因为他尊重自己的职业,知晓自己的工具。

他的职业是生命。

他的工具是他的损失和他的希望。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电影的审慎魅力

 5 ) 巴以冲突的两个家庭

两人在叙事上的互动关系,极端例子。

莎士比亚戏剧式的古典冲突。

角色内心的水深火热,高强度人物关系压力。

人物内心的视觉化呈现方式:1.军官父亲:失眠大晚上水管疯狂洗车。

2.以色列母亲:你可以过来帮帮我吗?

军官父亲:非常随意地摆弄盘子(对这场见面的焦虑不安与不耐烦)以色列母亲:你还是坐着吧!

3.两个政见完全不一的父亲一起喝咖啡,一个不停转着糖包,一个不安的拿着咖啡杯,纷闹的人群中,找不到一句合适的话可以说。

4.音乐,唱歌,融化了一位阿拉伯父亲与在巴黎长大的儿子僵持和拒斥的内心。

一个把巴以冲突的故事放在两个家庭中讲的故事。

巴以冲突的本质问题:你是谁,你来自哪里。

以色列: 犹太人巴勒斯坦:阿拉伯人(事实上,我们都是人类,都在地球上……)军官父亲和拉比能握手验证了确实如此……“只有我自己能决定我是谁”“如果我已经开始了你的人生,那就要帮你继续过得精彩点。

你也是,不能把我过得一塌糊涂啊。

 6 ) Olivier的旧皮腰带

刚刚看完,我真的很喜欢,有点太喜欢,一定要在现在头脑清醒的时候写下来。

剧作和情感流动是如此细腻,一分也不多,紧绷到最后一刻也不松懈。

完全能体会到创作者对于故事强悍的把控力。

影片开始创造了一个充满噪音和粉尘的密闭空间,导演很有耐心,要创造这样一个绝对的环境,主人公Olivier就生活在这样一个绝对的、有些令人窒息的环境里。

他已经知道那个杀死他儿子的少年就在活动中心里,但他面无表情,过去的生活经验没有教会他如何面对杀死自己儿子的凶手,他只能面无表情。

Olivier接纳少年的缘由多么微妙,又是百分之百绝对的:前妻来告诉他她怀孕了。

这场戏实质上在说,前妻已经努力地走出了过去的生活,但他没有,他留在原地,而他现在真的只有一个人了。

他自己也许也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但现在真正和他死去的儿子有关系的只有那个杀死儿子的少年了。

尽管他还是面无表情。

Olivier接纳了少年,他们之间的相处是微妙的。

Olivier对少年有着复杂的情感,他当然憎恨他,但他又对这个凶手究竟是个怎样的人充满好奇,他也许会期待那个少年是个可恨顽劣的男孩,那样他的恨意可以更有力,更绝对,也许他可以借此机会复仇。

但是他很快意识到这个少年并不可恨。

他坚韧,沉默,诚恳,甚至对自己充满了信任。

他们之间的关系最外化也最绝佳的一场戏正是两个人在马路边站着,少年得知Olivier能够准确目测出距离以后问Olivier,“那你看我们两个之间的距离有多远?

Olivier的心情更加复杂了。

他还是面无表情,张嘴咬了一大口面包。

两个演员都是在太好了,他们只要站在那里角色就已经成立了,他们就像成立的角色本身。

当Oliver的前妻发现丈夫和杀死儿子的凶手走在一起时情绪崩溃地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做,Olivier说的是,我不知道。

他当然不知道。

他还没有走出来。

Olivier试图探索这个杀死自己儿子的凶手究竟是个怎么样的人,他甚至悄悄潜进他的房间。

这个动作的象征意味实在太强,房间是最藏不住一个人真实样子的地方。

我注意到导演Olivier反复调节他那块破旧的皮腰带,反复地在地板上练习仰卧起坐。

他臃肿笨拙的身体摊在地上,眼神无力到几乎穿不透镜片。

他在做什么?

为什么要这么做?

我想他是试图控制自己的生活。

从控制自己的身体和身材开始,他太想要想要控制住这一切了。

这个设定乍一看是多么游离于故事之外,但是发生在Olivier身上,一切都是统一的。

一个被丧子之痛永远钉在过去的中年男人。

他是木匠,懂得怎样把一颗钉子钉在木板上,但他没办法把被钉在过去的自己拉扯出来。

他是矛盾的。

一开始拒绝叫少年的名字,再到面包店要求他们分开付面包钱。

他没有想到少年会请求他做自己的监护人,也许是那一刻起他意识到了这个杀死自己儿子的凶手也是个无力的、孤独而单纯的他人之子。

一场桌上足球搅得观众和Olivier都心乱如麻。

最后木材厂那一段的处理是最打动我的。

这个时候敏感的观众都应该紧张了起来:这似乎是Olivier复仇的最佳时机。

几次他站在少年身后,似乎不费吹灰就可以扼住他的脖子,像他掐死自己的儿子一样掐死他。

然而导演只是不厌其烦地跟拍两个人认木材、搬木材,平静到几乎有种和谐之意,他们的呼吸声都要涌出屏幕了。

这种看似和谐的时刻实际上暗流涌动,Olivier心中是复杂的恨意,但他也知道在少年心中的也许是一种扭曲的、几乎接近于对父亲的感情的依恋。

达内一定不会让Olivier杀死少年的,他们不是那样的作者。

他们要凹一个更加绝对,更加刺痛、更具人文精神的造型。

他们要让Olivier和少年在泥地里打滚,让Olivier骑在杀死自己儿子的少年身上,如他杀死时儿子那样扼住他的脖子,只要用力一点点就可以完成复仇。

他们要这样一个造型,然后再让Olivier松开手,撑在地上大口地喘气。

一句话也不需要说,一切都交代清楚了。

复仇与和解都发生了。

达内是最会作结尾的作者。

少年被放开后,满身是泥地回到Olivier身边,两个人一起扛着木材走远了。

一句话也不需要说。

如此生猛、如此有生命力的两个孤单的人。

我甚至不想去讨论更高一层的主旨,只想深深地记住这样两个人。

对我来说,这样的电影是最好的电影。

他们的生活不会变得更好,或许都仍然将沉默地背负着沉重的过去继续生活下去。

但是,Olivier也许可以摘下他紧紧勒在腰间、几乎要崩断的旧皮腰带了。

 7 ) 我们都成了Olivier

1. - Pourquoi tu quitte pas le centre? - Je suis bien au centre, je me sens utile. 2. 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也许我们都不得不去猜测Olivier。

因为我们不知道一个失去了儿子的父亲面对杀人凶手,会有怎样的想法,又会有怎样的行为。

在这个揣测的过程中,我们都成了Olivier。

3. Olivier有着极为强壮的身体,却也有着内向的性格。

电影中,他一共问了Francis三次关于杀人的问题,每次Francis不痛不痒的性格都让剧情变得紧张。

4. 开在高速公路上,他会把他带到哪里,真的是伐木场吗?

在伐木场,这里没有人,有时Olivier哥哥开的,他会在这里杀了他吗?

当从高处传递木头的时候,他只要一松手,就能砸伤他……5. 然而,Olivier没有复仇,也许他知道复仇并不是utile的,他只想谈谈。

6. 他是一个老师,一个父亲。

 8 ) 【他人之子】

如果单拎出故事来看,达内兄弟的电影故事通常比较drama,【儿子】中,男主人公在工作场所遇到了曾经杀害自己儿子的少年,他是否能接纳少年成为学徒,让其有一技之长得以生存。

而达内的价值在于去掉尽可能的drama(巧合感),同时又不断建立悬念。

对比去年看俄罗斯的【小家伙】,虽然乍看两部影片有相似之处,但其实技法还是有相当的差距。

【他人之子】开场已经为观众建立了悬念,木匠为何打开信封后,又不愿接受少年成为学徒;拒绝之后,他抽了根 烟,又特意去办公室偷看在填表的少年;回去工作时,木匠无心工作,再度去电焊部偷看少年···至此,关于人物间的悬念已经开始建立,这个少年是谁?

主人公认识他吗?

为何如此关注又如此躲闪。

回到家之后,前妻第一次出现,前妻来告诉木匠自己准备再婚了,木匠不置可否,前妻又迟疑地告诉他,自己怀孕了,木匠正在刷空空的饭盒;木匠追下楼,拦住前妻的车,问她今天到底来干什么,为什么是今天···至此,另一个悬念开始建立,他们经历过什么以至于婚姻破裂,导演也适度通过联想给予之前的悬念部分答案,他们应该是认识那个少年的,少年有可能是他们婚姻破裂的原因,其中可能与孩子有关(前妻又怀孕了)。

在影片进行到一半过后,前史与人物关系得以明确,少年曾经杀害了他们的孩子(前妻发现木匠和少年在一起);第三幕,答案更加清晰,少年偷窃中误杀了木匠的儿子,那时的少年只有11岁,缺少父母管教与家庭温暖。

【小家伙】却缺少这种层层递进地揭秘,太拘泥于人物当下的外部行动,于是抛弃刚出生的婴儿好像只是因为人物的冷漠,直至影片最后一场才几乎一次性交代了人物的前史问题和当下困境。

这次通看达内,发现【儿子】非常适合讲视听,尤其是调度。

“后脑勺影帝“”和镜头运动,不断切换着我们观察人物以及随同人物一起观察和体验,类似镜头内部蒙太奇的视听手段被达内兄弟玩得炉火纯青。

海报非常精确地体现了镜头设计的基本逻辑,我们看见的是木匠,但又随他看着脸在画外的少年;我们无法洞悉他们的全部,因为焦点是在少年身上而非景深处的木匠。

工作场景大量职业细节的呈现营造着“世界”以及人物之间关系的建立:少年对木匠的目测距离之精准开始佩服;少年学着搬木头爬梯子,骑在木匠肩头到跌落;少年开始穿着同款背带裤,像木匠一般喷气冲掉身上的木屑···职业也带来情绪上的渲染,动效与环境声替代了音乐,烦乱、克制、隐忍直至结尾的宽恕。

前妻一共出现过三次,每次出现的scene位置都恰到好处,精准地暗示木匠当下的心理以及负责揭秘。

达内非常擅长处理细节,两个家的对比,木匠的家和少年的住所,这是两个没有娱乐没有明天的人,只能苟延残喘地生活下去。

木匠偷偷走进少年的临时住所,窗边的凳子上放着闹钟、录音机,餐桌上是一个蓝色的烟缸、半瓶牛奶和一个空玻璃杯,木匠在少年的床上躺下,他一直带着的木匠专用的皮腰带好像一直勒着他,让他无法喘息。

木匠在少年的家,好像和自己的家没什么区别,而其实他们的伤痛终究是不同的。

两人驱车去郊区的木材厂,一路上,少年从副驾驶座位到后座去睡觉,好像也是回避着木匠的问题,他刻意把自己五年入狱描摹成盗窃,试图努力隐去自己误杀的行为。

二人在路边快餐店买苹果馅饼,木匠刻意不给少年付账,两人的关系在逐步疏离,但这不过是黎明前的黑暗,彻底爆发前的角力。

爆发中,他们都感受到对方的绝望与恐惧,尤其少年在被扼住的刹那间,一定是感受到五年前被自己扼杀的孩子的恐惧。

木匠松开了手,离开树林,走回到木材旁,开始搬运并整理着木材,男孩在静静望着,稍后,走到最后一根木材旁,二人对望着,少年试探着搬起最后一根木材,放上拖车。

他们合力用巨大的遮雨布裹紧木材,木匠从车后备箱拿出绳子,少年压紧遮雨布,木匠如同捆缚尸体般开始捆绳子,那位置如同扼喉···影片戛然而止。

 9 ) 只是。没有宽恕,暴戾肆掠

这部电影,成功的地方就是对人内心的情绪的把握。

宽恕是一种很难触及到的高尚品格。

很多时候,真正的难,就难在人的心绪上。

因为,有爱,更因为爱得太深。

用很平凡的工厂作为拍摄场地,这样的平易贴切,中国影视作品反而经常做很多无谓的拔高 花里胡哨……不得不提到,电影中摄影机的位置基本不固定,给人全程跟拍的感觉。

正是这种跟拍,这种镜头在对话双方之间来回摇,以及抵着大脸盘子拍……造成的情绪渲染十分浓烈,可以说主角的情绪一丝一毫都被我们看在眼中。

但是,这样的话让人觉得无聊,也是很有可能的哦。

比如我,看这部电影的时候觉得眼睛晕乎乎的,还晕到脑子里了。

不得不说,欧洲一些国家的价值观,真的很有善的味道,无所谓强势与弱势,很导人向善。

而我们的影视作品确实是在无故放大生活中细小的摩擦,徒增暴戾。

唉,要么就是一片欢灯结彩乐乐呵呵。

唉。

个人非常喜欢这类细微情感 道德纠葛 画面真实的电影。

 10 ) 反高潮

达内兄弟如何引导观众向着结尾走去?

通过近景手持长镜营造压抑的氛围,通过父亲同意收徒、锻炼(仰卧起坐、收腹)、跟踪、闯入房子、长时间的驾车等等一系列的行动,观众都被一个悬念所束缚着——“复仇”即将发生。

这是必须要到达的终点。

对于这位父亲来说,从起先的气恼到接收杀子仇人为徒,计划已经在酝酿,然后这一系列的铺设无非是在让观众形成一个“他将复仇”的假象,直到最后在木料间取木料的时候,镜头不间断地对准着孩子的后背,在屏息之间,观众似乎都感觉到了谋杀即将发生。

但是没有。

如果发生,就落俗了,也就不会是达内兄弟的电影。

正如看到的,一个漂亮的反高潮,观众的情绪瞬间被消解的同时,引入思考的是人性的复杂,我们将体验神圣的光芒,一如《罗尔娜的沉默》中罗尔娜对怀疑假象的坚信。

这位父亲也许是曾经想过要杀死这个孩子,但在最后他没有做出这一行动;也许在他看见孩子逃跑的刹那,他杀人的动力又回来了,这就是最后当他将孩子按在地上,双手紧紧插着脖子的时刻。

但这也只是刹那的回照,他向森林走去。

整部电影所有的魅力就在于这个“反高潮”的设定,达内兄弟自然是功力深厚,如何通过整部影片的长度来铺设一个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结尾。

如同《两天一夜》中,当观众都在期待结尾到来的时刻,人物选择放弃来显示自我的尊严。

《他人之子》短评

情绪始终被临场感极强的拍摄方式牵动,情节的线索总是在不经意间出现,这很像生活中的意外,不管好的坏的,来的都是那么突然。达内兄弟的车内戏,机位始终架在后排座,关注着故事里的人物,也让我们更多的进入故事中纠结的情绪。有时候一些事情一时没法解决,莫名其妙的,只能顺其自然让他发展下去。

4分钟前
  • Rocky
  • 推荐

另一个他人之子,评分更高,看了简介似乎是大悲,敢不敢看?看了,剧情真的十分平,几乎没有高潮,哪怕揭开秘密那时候,整体的情绪仍是平的,平的我脑门疼,如果不是提前看了剧情简介为了看结局到底如何,我一定看不下去。好几次老师站在他身后我都以为要下手了,对他好是为了获取信任,去伐木场我以为要动手了,准备麻绳和塑料布是要抛尸了,开那么远是为了方便动手处理尸体,站上面递木头是为了制造过失杀人砸死他,切割木头是为了不小心割到他大出血死亡,最后追到他掐他脖子以为要掐死了,老师松手了……最后的最后我仍然在怀疑……结果似乎证明我想太多了(;-_-)ノ

9分钟前
  • MauriceiAlec
  • 还行

实在看不来这种片子 哎~

13分钟前
  • lilyzsun
  • 还行

所谓的平实就是胜利,戏剧反而削弱电影的力量是吧。不感冒

17分钟前
  • InvisibleHin
  • 较差

3.5-4、在杜比廳缺氧加手持鏡頭造成頭暈、、、除了感受到大量從背後給側臉特寫以及手持的晃动把人物情緒捕捉的這麼好之外、沒有其他太多看法…..

22分钟前
  • AgentDS
  • 还行

一直在走神。故事没啥可思考的,看简介就完全知道了,所以还要让我坐在那里看一个多小时电影是什么意思。

24分钟前
  • 林十之
  • 较差

始终都是人物半身的特写镜头,手持、摇晃,人物占据画面主体部分,视觉感受是狭窄的憋闷的,细节与真相娓娓道来,结局又戛然而止,后续尽在不言中

25分钟前
  • 燃暮
  • 还行

3.5

30分钟前
  • 6
  • 还行

人物情感很克制 但被镜头晃得我真的很困

35分钟前
  • - 鞭子与提燈ッ
  • 较差

看一部达内作品等于看了所有达内作品,因为长相相似,创作理念也相似。这句影评你可以认为是对达内导演极致作者性的褒奖,也可以认为是对导演的不屑批判。

40分钟前
  • 彭手里
  • 较差

全程50mm定焦手持近景,真的视觉疲劳。

43分钟前
  • 一个电影爱好者
  • 还行

6.5 摄影机及其近的距离,并且通常以人物先动摄影机紧急跟上的运动方式,且总是可以让其保持画面之中,从这里可以预见人物的结果了

46分钟前
  • 松野空松
  • 还行

没想到一次看到两部OlivierGourmot 的片子,算是认识了一位比利时名人

51分钟前
  • 06 Mr. Cool
  • 还行

Vertigineux! Migraines...

56分钟前
  • 新竹
  • 还行

什么叫不煽情啊。达内是怎么看也烦不了|2011.11.20再看 映后luc出席。

59分钟前
  • Muyan
  • 力荐

坦白讲,以我的认知水平,我真欣赏不来本片。唯一的感觉是它真的很克制。对配乐的舍弃,长镜头,特写,手持摄影,16mm胶片的粗粒感……这些东西难道别的导演想这样做不也能做到吗?

1小时前
  • 潘得七号
  • 还行

充满逼迫感的近景与特写,背影与侧影,没有全景和配乐,残酷的写实,情感在冷感镜头中一点点酝酿。与其说是宽恕,不如说是孤独。

1小时前
  • 阿菇菇
  • 还行

普通观众被距离过近抖动的镜头晃的头晕 全程写实的收音 剧情上平平平稳 几度睡着 欣赏不来

1小时前
  • Gonrun
  • 较差

大爱无疆,平淡的对话和生活场景却隐藏着强烈的戏剧冲突,全片手提式摄影更暗合主人公内心的波澜

1小时前
  • 内触妙乐
  • 力荐

挺受不了的,客观评价主演的演技挺自然的,但剧情和节奏都太拉垮了,观众看这电影又不是为了学习如何成为一个木匠。最后结束也很突兀。

1小时前
  • Janet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