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大卫·戈尔的一生

The Life of David Gale,铁案悬谜,命悬一线,绝命调查,铁案疑云

主演:凯文·史派西,凯特·温斯莱特,劳拉·琳妮,加布里埃尔·曼,梅丽莎·麦卡西,罗娜·迈特拉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德国,英国,西班牙语言:英语,西班牙语年份:2003

《大卫·戈尔的一生》剧照

大卫·戈尔的一生 剧照 NO.1大卫·戈尔的一生 剧照 NO.2大卫·戈尔的一生 剧照 NO.3大卫·戈尔的一生 剧照 NO.4大卫·戈尔的一生 剧照 NO.5大卫·戈尔的一生 剧照 NO.6大卫·戈尔的一生 剧照 NO.13大卫·戈尔的一生 剧照 NO.14大卫·戈尔的一生 剧照 NO.15大卫·戈尔的一生 剧照 NO.16大卫·戈尔的一生 剧照 NO.17大卫·戈尔的一生 剧照 NO.18大卫·戈尔的一生 剧照 NO.19大卫·戈尔的一生 剧照 NO.20

《大卫·戈尔的一生》剧情介绍

大卫·戈尔的一生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贝茜•布鲁姆(凯特温斯莱 Kate Winslet饰)是纽约某新闻杂志的知名记者,她接到了一个任务是去采访一名死刑犯大卫•戈尔(凯文•斯帕西 Kevin Spacey 饰)。戈尔的罪名是强奸并谋杀了康丝坦斯•哈拉维,并将于周五下午6点被处以死刑,那么布鲁姆将要采访并记录的就是戈尔人生最后的三天,而此前戈尔拒绝了一切采访。布鲁姆起初对这个任务很不以为然,但在和戈尔的接触过程中,她发现一切并非表面呈现的那么简单,于是布鲁姆决定用仅剩的三天开始寻找真相…… 电影《大卫戈尔的一生》的导演艾伦•帕克凭借该片提名2003年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唐璜不许动影后望实与君雄OVA1七月之痒永不瞑目助产士失孤少年猎手:贝文顿的野兽浪漫医生金师傅黄土女女海岸物语葛丽丝费德事件恋爱成瘾为人父母第五季我们恋爱的履历睡莺中天悬剑千金百分百我在中国做电影我们在路上发现了什么情为何物飞虎队大营救王牌酒保加里离婚记第一季古战场传奇第五季手机见鬼坟地喜事毒家新闻双面特工

《大卫·戈尔的一生》长篇影评

 1 ) 我仍然支持死刑

看完我还是支持死刑,不是死刑判决错误就要废除死刑,既然死刑这么严肃就要求我们的司法制度保证程序、实质的公正然后才能判处死刑,算了,我这平头百姓够不上这么高端的议题,但是各种变态案件出现时候就感到死刑是必不可少的。

举个栗子,杀人奸尸焚尸吃肉的这种犯人真的指望改造吗?

不改造留着浪费粮食?

我就问一句如果你是受害人家属你受不受得了,圣母婊当的很爽是不。

整部片子传达的思想我有点震惊。

不接受任何评论,这只是我记录自己的观影感受。

 2 ) 荒唐的死

演员水准高,情节演绎得也不错,但剧本对想表述的主题严重跑偏。

David的殉道是为了证明“将有罪之人处死是个错误”? 还是为了说明“由于被处死的人当中含有误判,则所有有罪者都不能被处死,以避免误杀好人”?

     如果是说明后者,既然是误判,在真相不明时,所有处罚都是对嫌疑人的不公,包括终身监禁。

而为了少数的错误,放弃对大多数有罪者的惩戒是对所有公民的不公,尤其是对被害身亡者的不公。

     死刑毕竟是具有威慑力的,虽然它并不是减少社会犯罪率最有效的办法。

     如果是为了证明前者,论据严重不足。

 3 ) 无理取闹的电影

有些电影就是纯商业的悬疑,像《八面埋伏》,纯粹为了悬疑而悬疑。

《大卫·戈尔的一生》,算是艺术悬疑片,不管是故事情节,或是演员阵容都可以吓倒人,炸一看,还以为是一部挺有意义的片子。

(其实电影看过有段时间了)故事里的两个人物是多么得伟大,为了反死刑献出生命,他们不仅伟大,观众看得也悬之又悬。

这样无理取闹得嫁禍他人的自杀方式,谁是法官都会犯错。

退一万步讲,这世间要是多是这样子的案子,还要刑法干什么。

=========================================我觉得定义为一部好片,不是你猜 不到结局,被导演戏耍了就是好电影。

这部电影的失败之处是 ,美国废死刑,行得通吗?

美国政府不是没有试过。。

还有以这种玩理取闹的死亡方式,证明司法的漏洞。

无知啊。

=========================================我觉得一部好电影,是你可以从中可以学到一些东西,至少你得认可电影要表达的意义。

不要一天到晚叫 结局好意外,喜欢一些所谓高智商电影。

有些还要装高智商,看到一半就知道结局了,就定义为烂片。

你们简直在浪费电影,浪费免费的资源,浪费上网的流量。

=========================================不好意思这么说,也许很多人看片只是为了结局好意外,被导演戏耍。

也不能要求每个人对每部片的想法都一致,就像你们也不能让我认同你们的观点。

 4 ) 只有观点,没有真相

大卫协助她人自杀,这也是一种犯罪(也许不至于判死刑吧),所以最后的录像带是记者的“自由之钥”,用来消解她因不能及时找到录像带的责疚。

剧情就是2个人分别自杀了,一个借助朋友,另一个借助司法体系。

所以他们的死和废除死刑其实关系不大。

现在讨论是否废除死刑其实很虚伪,只有消灭了国家、阶级、物质财富的差异,人与人之间的屠杀才有可能会停歇。

 5 ) 透过电影说死刑

1.古代中国的死刑充满创意:斩首、车裂、凌迟、枭首、腐刑、幽闭、剥皮、油炸、烹杀、老虎凳、站铁笼等。

问斩与枪毙在我们的词汇中并不陌生,死刑是中国文化中根深蒂固的概念。

“一命一抵”,是习惯性接受的观念,但并不符合现代的法理精神。

2.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就有着关于死刑的废除趋势。

根据国际特赦组织(Amnesty International)的统计,2009全世界已经有139个国家废除及不使用死刑(95国废除所有死刑,9国对一般状态下、非战时废除所有死刑,35国法律尚未废除但实际上超过十年未执行死刑);仍维持死刑的只有58个国家(这58个国家中,只有18个家在2009年有执行死刑)。

也就是说目前全球已经有超过2/3的国家废除死刑,废除死刑是一种国际趋势。

3.中国每年执行死刑的具体数目作为机密从未公开发布。

但据国外一些组织的数据统计,中国可能是世界上执行死刑最多的国家。

4.2011年5月1日起,中国取消了13个死刑罪名。

这是中国第一部刑法1979年颁布以来,第一次减少死刑罪名,把死刑罪名从68种减少到55种。

但中国还是世界上死刑罪名最多的国家之一。

1980年2月12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由最高人民法院将部分死刑案件授权给各省高级法院进行复核,2007年1月1日收回死刑复核权。

中国在缓慢的前行。

5.目前仍没有科学的证据证明死刑能降低重大犯罪率。

6.同样是人为的干预剥夺人的生命,为什么“安乐死”不能被人类普遍接受而死刑却能在人类的历史中被普遍的接受?

7.呼格吉勒图这样的冤案不只是一个,不慎重思考和对待“死刑”,这样的人间悲剧一定会出现。

并不是说中国要在一夜之间废除死刑,但希望慎用死刑,限缩死刑,尊重生命与人之基本权利。

 6 ) 我以为大卫会更聪明一点

我以为大卫会更聪明,但他没有,我一直在等导演反转,我觉得这么个故事应该会有点新意,然而没有。

看到最后女主接到录像,发现大卫知道一切的时候,我很震惊她居然会哭,我以为谁都知道大卫参与了这个计划,剧情看似震撼,但一点都没有触动我的心灵。

大卫跟着一个狂热的牛仔和一个白血病人搞了一场看似很有意义的行为艺术。

我到现在都不明白,为什么白血病人因为自己要面对死神,面对死亡她感到很害怕,觉得自己命不该绝,所以就决定让别人也拒绝受到惩罚。

最令我意外的是大卫,一个大学教授,智商超群,居然会同意这个漏洞百出的自杀计划,每个人都前赴后继的送死,不计后果,不考虑死后的事情,天真地认为这样能救更多的人。

这不是殉道,这就是一厢情愿。

说实话,我看到他们死刑犯在照片上打红叉时,内心毫无波澜,甚至有点爽,这种不看罪行轻重就妄图一刀切废除死刑的做法,让我觉得很草率,很没有动机。

说白了,死刑只是某些杀人犯得到了应有的处罚而已,杀人犯将别人的家庭毁了,现在大卫告诉他们:“不要这样,这样只会恶性循环”或者什么,“他还只是个孩子,有光明的未来BALABALA” 然后搞了一场蔑视法律,自我高潮的一场儿戏罢了。

说实话,这个事很震撼,也很蠢。

 7 ) 这是部错上加错的电影

以自杀伪造成他杀,自己自愿扮演杀人者入狱接受审判,最终导致自己错判死刑,并且最后执行。

死刑执行后,再由人释放关键证据,来证明这是错判。

这实际上就是二人主动选择了自杀,伪造成他杀,诱使法庭作出了错误的判决,以此证明死刑制度的不合理。

但这是错上加错,用错误和欺骗的行为,诱使产生了错误的结果。

而且废除死刑是为了尊重生命,却采用了不尊重生命的极端手段来达到这个目的,这本身就是亵渎生命的行为,也是亵渎法律。

我十分不欣赏这种行为,我不认为两个主动选择自杀的人是殉道者,更不可能认为他们多伟大。

相反他们只是懦弱的人,不是主动追求自己的理想而是选择逃避,自杀是不可原谅的罪行。

 8 ) 有些成功,不可以复制,永远!!

上班之余,仍在思考昨天晚上看完的一部电影——《铁案悬迷》,又叫《大卫•戈尔的一生》 。

演员阵容足够强大,凯文•斯派西是我看这部电影的最大原因。

但是看完之后,演员不再是我最关注的,影片反映的人性实质更值得我关注。

死刑的去留最近在国内也是吵得沸沸扬扬。

何去何从,众说纷纭。

尤其是当下几件敏感性事件的发生更是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比如那个叫药家鑫的,还有一个哥们的爸爸叫李刚。

死刑,从过去到现在,成了一个不解之题。

想起了当年苏格拉底用30元换一条命的经典辩论,当然,这一段在影片中有着充分的体现。

一个反对死刑的团体,一个为了理想可以放弃一切的群体,值得尊敬,同样也让人后怕。

凯文是个上流人物,是个哲学家,是反对死刑团体的领袖。

温斯莱特是个不管外界环境如何都会保守秘密的记 者。

看似这两个人不会有什么联系,但是凯文在生命的最后看到了温丝莱特,也就看到了他死亡的最大意义。

首先我不剧透,想知道结尾的话,自己去看。

影片最精彩的部分在最后的30分钟,但是如果没有前面的90分钟,后面的故事不会那么让我惊讶。

我得坦白讲,到了最后的一个小时,我越来越清楚康斯坦是自杀的。

但是我越确定自己的猜测,越骄傲自己的个人能力,就越忽略了电影真正要反应的东西。

真的,我已经忘记了凯文是一个反对死刑的团体的领袖。

温斯莱特是这个故事的局外人,但是也是这个故事的见证者。

除了这个故事的本来的三个策划者,她是唯一一个知道真相的人。

凯文为什么选择她,因为温斯莱特可以问了保守秘密去蹲监狱。

所以,凯文确信她会保守这个秘密。

这个策划的初步想法起源于一场辩论——凯文和德州州长的电视辩论。

凯文是哲学教授,是个关注死刑很久的狠角色。

而德州州长是个政客,是个只关注选票的家伙。

所以,真正的辩论在一开始就已经宣告了胜负。

但是,凯文的性格是急躁的,他近乎歇斯底里的发狂式的追问终于给了州长喘息的机会。

州长的一个问题难住了凯文。

“你能找出一个被冤枉的死亡的案例吗?

”是啊,死刑都已经判决了,罪犯也已经被正法了。

州长的话等于是死无对证。

但是别忘了,凯文是个哲学教授,是一个辩才。

所以他会找到一个案例的。

案例是什么,就是影片中我们看到的。

我们不管康斯坦是否得了绝症,不管凯文是否因为一个美女学生的诱惑而身败名裂,我们也不管那个牛仔到底有多么狂热。

我们只关注理想。

没错,就是理想,简单的两个字,艰难的一辈子。

谁的一辈子?

是那些死刑罪犯的吗?

是康斯坦的吗?

是德州州长的吗?

是哪个牛仔的吗?

是温斯莱特的吗?

还是凯文的那个鼎鼎有名的律师的呢?

我不知道,我只知道,这部电影的名字叫做《大卫•戈尔的一生》。

理想,在最后的那一瞬间,印证到了现实之中。

我为凯文感到骄傲,同样我为他的死亡感到可惜。

或许你可以举出千千万万种理由说明他死的不值,那又如何?

我只能说,那是你的选择,不是凯文,不是大卫。

温斯莱特,最后的泪水,或许不再是自责,不再是愧疚,也不再是惋惜,更多的可能是开心。

不管她支持还是不支持死刑的存在,这样一件事情的发生,这样一个案例的存在,活生生的展现在她的眼前,而且只有她一个人知道怎么回事,她应该会记住些什么的。

凯文的死,值得骄傲。

凯文的辩论,值得铭记。

凯文的理想,值得钦佩。

我想到了自己。

或许毕业了,或许失业了,或许看不到未来,或者看不清未来,但是理想,应该还是会在的。

不管多难、多累、多苦,看看凯文的死亡。

我想,应该有很多人不理解他,就像有很多人不理解《海上钢琴师》中的1900一样。

可是,终归你不是他,所以你永远做不了他。

有些成功不可以复制,有些经典不可以超越。

但是,有些理想,是真的可以实现的,只要你坚持,只要你努力。

共勉之!!

 9 ) 所有用煽情代替说理的辩论,都是耍流氓

  话说有这么一伙人反对死刑,想废除之。

这伙人中有个大学教授叫大卫戈尔,人称老戈,老戈事业不顺,老婆又跑了,人挺悲催的。

老戈有个助手叫康斯坦斯,人称小康,小康得了白血病,没几天活头,不过对工作还是很敬业的。

老戈和小康还有个同伙,名字太长说了大家也记不住,就叫他老王吧。

  老戈、小康和老王吧都是文化人,文化人凡做事得讲究个名目,干巴巴地反对可没有说服力,怎么办呢?

他们想啊想,嘿,有了!

如果死刑制度冤杀了好人,那不就证明了死刑不好,死刑很坏,死刑该废除了吗?

说干就干,动手吧。

找一个死刑制度、冤杀、好人的例子先。

  有道是知易行难,这真找起来还真不容易啊。

找啊找也没找到,咋办?

要不咱自己整一个呗。

正好小康快病死了,没几天活头,死不可惜。

大家一商量,就逗同意了。

于是老王吧杀死了小康,再把老戈的精液灌进小康不可描述的部位,诬陷老戈奸杀助手。

老戈被关进大牢,认罪,最后被判处死刑。

  老戈决定赴死以殉道。

可不能白死啊,他就找了个记者名叫贝西,人称小贝,让小贝把整件事写出来。

他不能让小贝知道得太早——这样大家就知道是冤案他就死不了就没法殉道了,也不能让小贝知道得太迟——这样他儿子会鄙视他。

文人就是矫情,就是事儿逼,古今中外历来如此。

  最终老戈好算计,小贝也不负所托,老戈被执行注射死刑,小贝在老戈跷头的同时弄清楚了真相。

死刑制度、冤杀、好人,齐了!

你看死刑制度多坏,不废除能行吗?

  可是有点不对劲诶,小康你不是本来就快死了吗?

你这死到底是为殉道还是因为时日无多?

既然决心搞革命就应该纯粹一点,将死之人去送死难免有夹带私货之嫌,身体健康无灾无病本来长寿的人去送死方显革命本色不是吗?即使略过这点不提,你是跟别人合谋自杀诶。

自杀的算“好人”吗?

将“自杀”伪造成“他杀”以诬陷别人,欺骗法律、欺骗法官,算得上“好人”的行为吗?

  再说老戈。

你说你是“冤杀”的。

协助他人自杀算“冤”吗?

作伪证算“冤”吗?

当然了你这伪证跟别人不一样,别人作伪证是为“出罪”,你作伪证是为“入罪”,别人作伪证是坑别人救自己,你作伪证专坑自己。

法谚有云:毒树终究结不出香甜之果。

坏的原因怎能产出好的结果呢?

  还有老王吧。

根据电影里的说法,老王吧在征得小康的同意下杀死了小康。

从法律上来说,老王吧主观上有杀死小康的故意,客观上有杀死小康的行为,主客观相一致,老王吧就是故意杀人。

须知当今全世界的法学理论界和实务界都不承认“协助自杀”,即便是《死亡医生》里积极支持安乐死的医生老凯,也是让病人自己动手按下那致死的按钮——他敢动手就是故意杀人,哪怕别人求他。

还有啊老王吧,老戈作伪证寻死的时候你在哪里?

  可见死刑制度既没有“冤杀”,也没有“好人”。

老戈和小康算白死求了,唯有杀人犯老王吧自以为得计,在外快活呢。

  最最悲剧的是,老戈一伙人的整个证明逻辑都是靠不住的。

法律是构建社会秩序的基石,刑罚的目的是预防和惩处犯罪。

何种罪行该接受什么程度的刑罚,这是两千多年来法律实践经验的结晶。

试想有一天,恶性犯罪的惩罚变轻到你我都能接受的程度,你会不会想弄死几个人?

会不会有几个人想弄死你?

岂不是人人都要大开杀戒?

人人自危,整个社会也就崩坍了。

所以说老戈他们这事儿,从根上就错了。

只有“死刑不能达到预防和惩处犯罪的目的”,才“有必要废除死刑”。

老戈和小康顶多证明了司法审判制度可能存在漏洞。

司法制度存在漏洞和废除死刑之间可没有任何逻辑关联。

  导演还有一点也很可恶,过于煽情而完全忽视说理。

就好像废死的逻辑是不言自明的。

以煽情代替说理,这不是讨论问题的正确思路。

  或者导演一开始就没准备讨论问题呢,他只想忽悠下瘸子。

 

 10 ) 我的愧疚远超过你的想象

毕竟几人真得鹿,不知终日梦为鱼。

一时想起黄庭坚的诗。

凌晨第一遍看完片子只觉得导演编剧的天才,起初对戈尔的行为却是难以理解,影片中早已交代戈尔妻子外遇是圈内人尽皆知的事情,然而他并没有揭穿,我想很大的原因是因为儿子,儿子是戈尔巨大的精神支柱。

戈尔在面对贝西时告诉贝西,他告诉贝西这些事情,并不是让贝西拯救自己,而是拯救戈尔的儿子对于父亲的回忆,还记得影片中戈尔和已经在国外的儿子的那通电话吗?

戈尔还没说几句话,电话就被挂断了,是什么原因呢?

是儿子自己挂断,还是戈尔老婆挂断的?

导演表现给观众的只是戈尔的愤怒和不甘。

电影有太多的留白抛给观众,那些留白就像柏林寄给戈尔的明信片上所写:“我的愧疚远超过你的想象”。

导演没有告诉我们的,就是观众的想象力。

死刑的支持者们,是否对个体的生命有过愧疚;而死刑的反对者,有是否对逝去的生命有过愧疚。

一如戈尔讲述拉康哲学的重点:“幻想必须超越现实,因为在你到手的那一刹那,你没办法也不会再想要它,为了继续存在,欲望的客体必须永远无法达成,你要的不是’它‘本身,而是对’它‘的幻想。

“但是关于拉康,导演没有借戈尔的嘴说出更多,事实上,拉康宣称精神分析不过是对患者要求的一种”应召“,精神分析者只能对他自己具有权威。

这也就意味着戈尔以身殉道的独立性,其价值也就只能体现在他个人身上。

正像戈尔自己所言:“猎“永远比”杀”要乐趣。

柏林的明信片是寄送到监狱的,并且是在戈尔收监一年之后,而戈尔在执行死刑前有六年刑期,柏林在做什么呢,她的道歉是基于知道戈尔会被执行死刑的,戈尔在被诬告强奸柏林的案子上遭受了很多的不堪,包括学校,反死刑组织都隐射他是个强奸犯,但是他在某公司的应聘片段并没有致命,HR只问了戈尔一个岗位问题,镜头没有给出答案,我认为传达的信息是戈尔的工作无法脱离教授和反死刑组织,继而为他落魄街头做一个铺垫。

也就是说,愧疚,也就只是愧疚而已,我曾经陷害你,使你经受了很多不该有的遭遇,但是我的愧疚,超越你想象的愧疚,只能寄托在一张小小的明信片上,我仍然过我的生活。

柏林陷害戈尔的理由也并不充分,从她迟到后戈尔的话述看,柏林经常跷戈尔的课,但是戈尔的不及格评分是否直接导致柏林被开除呢?

没有说明,但是一门课程的不及格不足以导致柏林被开除,那柏林为什么一定要报复戈尔呢?

——因为课堂上戈尔拒绝了她?

从戈尔被学生诬告强暴继而撤诉后组织对戈尔的态度来看,人性的黑暗远远超过大多数活得舒坦的人类的想象,柏林撤诉远离学校和戈尔可以看作是对学校的报复,但是动机仍然是个谜。

在戈尔和柏林上床之前,戈尔的妻子就有外遇了,结尾处把明信片寄给前妻的寓意除了证明自己清白,还有什么?

戈尔的第一个官司只是离婚的借口而已,免税店给外遇的衣服也不是很明白想表达什么。

剩下的就只有50W现金,和儿子相关的一点都没有。

牛仔带50W现金出国这也太假了啊。

(牛仔最后看了歌剧《图兰朵》,片中他对古典乐很执着,有说明他是个废除死刑的狂热份子,因为康斯的帮助而对康斯相当服帖,其实是个非常体面的人,不像是能蜗居六年的人呐。

)戈尔的死亡晚餐是儿子最喜欢的早餐,也许哲学的终点就是艺术的起点吧。

第二遍看完电影,我想起两句话,一句是木心记:“一个人(友人),决心堕落,任你怎样规劝勉励,都无用,越说,他越火,越恨你——这样的故事,所遇既多,之后,凡见人(友人)决心堕落,便欢送……所谓无底深渊,下去,也是前程万里。

”一句是木心翻译瓦莱里《水仙辞》的章句:”你终于闪耀了吗,我旅途的终点。

“PS,影片里有很多细节,我总感觉有些许用意,但说不上来,供大家探讨:1,第一天贝西和实习生开车,超过一个骑马的嗯,路边一排人在锄地,有什么用意?

2.学生柏林闯进教室,边上同学给她一个信封,里面是什么呢?

3.儿子吉米在离开的时候和戈尔说悄悄话,并且把玩具小狗留给戈尔,儿子为什么这么做。

导演这么做是为了结尾给贝西的快递,“通往自由的要是就在体内”,这是戈尔的把戏,和康斯自杀时体内留钥匙呼应。

4.旅馆里的录像带究竟是谁留下的,还有第二天晚上的浴巾有什么问题?

5.戈尔殉道的理由是否充分,戈尔和律师有一次会面,律师劝戈尔戒酒,并且说他是可以去到西班牙见儿子的,只是不能带走而已。

6.最大的问题,就是如果汽车不出故障,戈尔能不死吗?

最后的最后:(刚看了剧照,发现自己看的是删减版本,心中一万头草泥马,目测少了10多分钟,有完整版请留地址)

《大卫·戈尔的一生》短评

错误的不是死刑本身,而是如何最大限度的探寻真相,防止冤枉。

8分钟前
  • 木水
  • 还行

Berlin的下场没有交代,这么好的故事——可惜我反对废除死刑。

13分钟前
  • H.K.X.L
  • 很差

首先废除死刑和冤死有什么直接关系,证明存在就能操控民意倒逼政策改革,只能再次说明集体的决策大部分是愚蠢的,逻辑存在硬伤;其次,这种无脑的价值观输出片子,从开始我就猜对了结局,实在没意思,什么时候再来一部lgbt的输出影片也不是没可能。

17分钟前
  • 懒猫
  • 较差

首先,看到与州长的争辩,继续看逐渐猜到了结局。其次,死刑的问题。我们的幸福生活基础在哪里?革命、破四旧,后来的严打与改革开放。这里有多少死刑,不言自明。最后,这种用践踏来挑战法律的人,死有余辜。没有打一星,已经很仁慈

19分钟前
  • 乙酰水杨酸
  • 较差

最后半小时简直无法喘息。真相一波一波袭来,讽刺与绝望更是一浪高于一浪

21分钟前
  • Caesura
  • 力荐

I knew it! david was part of the plan! 凯特温斯莱特的几场哭戏看得我莫名其妙,一直被人当枪使却还被自己感动了! 劳拉琳妮的脸看起来好熟悉,却怎么也想不起来在哪看到过!

25分钟前
  • 朝鮮有個大胖子
  • 还行

大概一开始对片子的定位有误,没有获得跟大多数人一样的观感。实在没想到凯文史派西就这么一本正经地演了个一本正经的人。价值观上似乎也不太认同,以至于并没有太被感动。

30分钟前
  • Hood
  • 还行

极力主张废除死刑的哲学教师死不足惜!难道美国被误判的死刑犯比例很大吗?那些持枪屠杀校园学生的凶手不能够判死刑吗?

35分钟前
  • 老家盘上
  • 很差

将时间定位在了主人公被注射死刑前4天,以此为起点相反的两条时间线进行叙述。剪辑是本片的亮点,尤其是结尾女主带着录像带赶回警局时紧张的令人窒息。并对于是否废除死刑进行了反思。并没有最后一分钟营救,反倒是最后一分钟反转。震撼至极!作为一个殉道者,大卫戈尔是悲哀的,却也是幸福的。

40分钟前
  • 墓岛GRAVELAND
  • 推荐

8.4不赞成废死不认同电影传递的废死观点,但是我誓死保卫导演想和观众探讨废死问题的权利。电影拍的不错。个人认为越是完善的系统的废死观点,反而越有利于我们这些支持死刑的人去完善现行法律的缺漏和不完善的地方,而不是一棒子打死废死主义对现在法律不完美地方的批判,没有这些以死殉道的批判者,法律不会进步

44分钟前
  • momo
  • 还行

1.剧本扎实(Kevin spacey总挑这类本子)2.自愿做殉道者的smart ass是在用死亡布道吗?不,他更多的是嘲笑!就如Cons评价:你总是如此自负!当他最初背负污名到他最后谋划一切,印证了Kubler-Ross死亡五阶段:愤怒、否定、商议、沮丧、接受;3.“人们透过这层玻璃看到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他们的罪行。”4.电影主题句已在戈尔的课堂阐明:“衡量一个人的生活,不能看他欲望实现了多少,而要看他付出了多少真诚、同情、理性甚至自我牺牲。因为到最后衡量我们生命意义的唯一方式,取决于你如何看待他人的生命。5.三星半。毫无反转,自负的人走这条路合情合理。

48分钟前
  • 司徒雷登不要走
  • 还行

呃呃呃永远不相信这种老白男的男性叙事,就跟男主演本人性侵未成年还出演这类人权影片一样可笑捏

53分钟前
  • 劳劳
  • 很差

猜不到结局系列。一个得了白血病被医生判死刑的人,和一个有强奸案底被社会判死刑的人一起策划了这个为了证明死刑应当废除的假案子。

54分钟前
  • Lorna
  • 力荐

看似悬疑伟大,其实硬伤丛丛。只能是一部有点噱头的商业片+意淫片。

56分钟前
  • mu
  • 还行

政治说教味太重,但是结局和剧情依然很有震撼力,为了支持自己的理想可以不惜付出自己的生命,是他们太傻还是我们太世故?

59分钟前
  • 东宝株式会社
  • 还行

意图太明显。要么悬念到底,突出故事的颠覆及影响;要么突显人物,展现别样的悲剧。以上两条都需要改变平庸的情节安排。当然,如果最后戈尔没死,又完全是另一回事了。

60分钟前
  • Wednesday
  • 还行

故事聚焦在死刑和人道主义上,却套了一个悬疑的故事,并在后段用殉道者的自灭企图产生情感冲击力,可事实是电影所表达的东西在他们的理想追求上,并没有展现赴死的震撼度,如果没有当初那一个错误,没有疾病,也可能就没有这么一出以死亡为代价的棋盘。关于是否废除死刑不敢作出观点,只是结合电影来说,也不是用对与错就能解释或评判他们的做法,而且电影也许根本没有将重点放在死刑上面,只是写出这么一群为了自己的理想和追求所奉献生命的人,他们也不是一两句原则的矛头就能为之批评的,用生命践行信仰,用死亡铺垫理想,无辜者也是罪人,废除死刑最后也是将自己亲手送上了刑判,人格和人性之光,是否在最后的陨灭中展现了意义?

1小时前
  • Fly Away
  • 还行

以自杀伪造成他杀,导致自己错判死刑,并且最后执行。死刑执行后,再由人释放关键证据,来证明这是错判。这实际上就是二人主动选择自杀,伪造成他杀,以此证明死刑制度的不合理。这是错上加错,我不欣赏这种行为,我不认为两个选择自杀的人是殉道者。相反他们只是个懦弱的人,自杀是不可原谅的犯罪

1小时前
  • 海之岚
  • 很差

挺无厘头的。我一直认为衡量生命之重要以被害人的生命为重,就像未成年杀人法律会保护杀人的未成年,但被杀的未成年是谁来保护呢?就因为他倒霉所以他枉死,但杀人的人还只是个孩子还应该拥有未来美好人生的追求吗?我不能接受,我也不认同。诚然不少的犯人都可能是因为家庭原因生活原因导致的压迫和扭曲,但并不是每一个人在经历这些就会去毁掉别人的人生,你做了就要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而且死刑现在越来越人性化也不会让犯人痛苦,比起被残杀的被害人来说不知道轻了多少,他的逻辑漏洞我先不谈,这个价值观我无法苟同

1小时前
  • 珀梨
  • 很差

完全是殉道者的故事。用迷案的方式揭示这个初衷。用悲剧的结尾震撼观影人的心灵。

1小时前
  • RURU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