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面的白发老神太神了,有点太白金星的调调,居然还能鬼魂托话,看开头的时候那么有纪律有规律的生活,还要互相检举,觉得是在向奥威尔原著的1984致敬;后来渐渐发展成亲情戏就有点峰回路转的味道,挺有意思的。
觉得里面各种流水的效果是最有想像力的,这得多迷乐高玩具才能构思,制作出这么部有声有色,又有大场面的动画加真人电影啊。。。
前30分钟沿袭近几年“构建一个全新的电影世界观”动画片(《卑鄙的我》、《怪兽大学》甚至《变形金刚》《阿凡达》《盗梦空间》,当然,还有不能不提的漫威复联)的惯用套路,最后20分钟却是意料之外的精彩。
现实和童话的交叉,讲述一个浅显又深刻的道理,(很多导演做动画片总喜欢把道理蕴藏在童话的情节和对话里,这次导演反其道而行)看似直白阻断了想象地空间,却是近几年难得的创意,大赞!
而且导演为最后现实到来而在前文铺垫的创口贴、电池等,甚至是乱入的蝙蝠侠、超人、林肯、NBA球星、回头想想,真是很妙。
其他亮点是已经从一般动画电影的幽默上升到无厘头境界的搞笑台词;还有制作人员努力用方方正正、硬邦邦的积木造出云朵、大海的不易。
其他另见豆友马泽尔法克尔优秀影评《看华纳都被逼成啥样了》。
说了很多我想说的,告诉了我很多我不知道的。
小时候学校附近的玩具店里有盗版的乐高卖(我一直以为是正版的,直到长大后见到了真正乐高的价格。。。
),虽是盗版但也价格不菲,所以我一套都没有。
好在我有一个邻居和我关系很好,他有很多很多乐高,每天放学我都去他家去玩。
小孩子玩乐高其实就和电影里面那些不着调的剧情一样,就是捏着小人上天入地,房子拆了建建了拆,古今中外现实科幻各种混搭,想起来这都是快二十年前的事情了呢。
今天这个电影唤起了小时候的这段回忆,因为我看到威尔法瑞尔的真人现身的时候,才想起来我小时候玩乐高其实并不开心。
因为我就是那个大人的孩童版。
因为邻居的乐高毕竟是邻居的,每次去玩他都会拨一堆给我,然后自己拼,然后大家一起编故事。
但是我其实很希望他能分一整套给我让我当场拼个完整的。
他的乐高永远都是买了很多套然后全部混在一起,我都不知道他有没有按原本的说明书装过一次以后再拆散了和别的混在一起。
我看着那个乱七八糟的样子其实很心痛,感觉他们原本可以“正常一点”,而不是现在这样不伦不类的样子。
终于我鼓起勇气让我妈给我买了一套,因为之前几乎从来没有问过家里买玩具,所以这次买了个大的,好像是四十多块钱,是非洲原始部落主题的,还有两个西方殖民者。
买到以后第一件事当然是自己在家拼好了,第二件事就是拿去邻居家,因为我家毕竟玩具少,摆在家并没有意思,而摆在他家,有一种到人家家里开了个领事馆那样的意思。
之后我去他家,就是以非洲酋长的身份去的,和他手下那些各种混搭的小人和世界打交道。
对了忘说了一点,乐高的包装的侧面还会印有这一套玩具其他拼法的建议,但是我觉得只有封面那个才是正宗的,所以就真的只拼过那一个造型。。
我觉得我和主角唯一的差别,可能就是我没有那一把克里斯普拉特的性感声线。。
接连玩了几天,邻居觉得有点没意思了,就说你那个拆了吧我们一起拼个大的。
他当然没有要把我的东西占为己有的意思,我也没往那方面想,但是我拒绝了,理由就和生意总统一样:我这个挺好的,干嘛要改成乱七八糟的样子呢?
之后邻居有些不乐意了,就和我的“酋长国”宣战了,其实就是拿他的乐高砸我的乐高。
当然这么小的东西其实砸不散我的乐高造型,但是我还是很难过。
什么感觉?
虽然我那时候也是个孩子,那时候也没有“熊孩子”这种词,但是总结起来,就是遇到了熊孩子的感觉。
后来我有没有把我的“酋长国”抱回家?
时间过去实在太久了我真的不记得了。
也许没有这部电影我之前的事情也记不起来。
啊,想起来,自己好像小时候老得太快了。
所以到了现在反而长不大了。
威尔法瑞尔的真人出现以后,我是难过的,原来我的童年,连一点做改变的意愿都没有。
噢,我曾是多么标榜自己是个有创造力的人啊,原来在小时候,我就是一个只知道看说明书的人啊。
而且现在连说明书都看不懂了呢。。
虽然长大后,邻居去考了公务员,我在纠结了两年以后,也终归去考了公务员。
也许孩童时的很多事情并不会对未来有多大影响,但是我还是期望他能在自己的岗位上有出色的贡献。
这是一部动画片,但很多人可能和我一样或多或少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
或是刻板的只知道说明书的(并且把胶水当作解决世界难题的神器的。。
),或是像我邻居那样,喜欢混搭充满想象力的。
如果你觉得这些都不像自己,那起码你有一点会和全世界共通,那就是你也很讨厌熊孩子,你觉得比你小的都是熊孩子。。
这也是这部动画片的高明之处,在途中你会自责自己的平庸,之后会自豪自己的平凡,然后会希望在日后的生活中找到一个平衡点。
一碗浓浓的鸡汤过后,一个小妹妹出现了,你发现其实这世上既不存在绝对的庸才,也不存在对创造的绝对容忍,每个人或多或少在争取合理化自己的创造性的同时,都会把别人的创造性当作是破坏性的。
既然如此,everything is awesome!
这歌真洗脑。。
还有一件事,我虽然没想出过双层沙发这种在我看来应该还是有一定可取性的发明,但是我确实在家里用自己家的上下铺和几个同学一起看过电影。
那时候是晚上,老爸老妈睡觉了所以我们没法在客厅看,所以就只能在房间看。
房间地方太小坐不下,我就相对“天才”地想到,把电脑放在上下铺前面,三个同学坐下铺看,我和另一个同学坐上铺看。
我记得很清楚看的是《一级恐惧》,观影效果如何?
嗯。。
他们都睡着了,而我至今对这部片子都是差评。。
因为我真的不愿意承认这个是个馊主意啊。。。。
一个对于电影与众不同的全新体验,很多场景剧情看起来都似曾相识,但却又完全是另外一种观感和视觉的体验,华纳把旗下众多的电影都进行了一遍吐槽,笑点密集,又蠢又贱还特别无厘头,电影里到处都是聪明的彩蛋还有笑点,尽管是平庸传统的屌丝逆袭故事,但故事结构也超越了传统剧情的叙事模式,把一个商业性质的广告片做成画面这样精致轻松的电影,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极具个性与魔力,离奇而可爱,又完美诠释了乐高精神。
本影评包含剧透,请谨慎阅读以下文字刚看了口碑超高的动画电影《乐高大电影》(口碑有多高?
烂番茄96%新鲜度,IMDb:8.2 Top 250 #244,豆瓣8.3分)这也是我个人本年度看的第200部电影。
可以说没有让我失望。
尤其是其中丰富的细节,恶趣味的恶搞与认真的致敬。
首先,我们可以看到电影的细节丰富程度简直可以用眼花缭乱来形容。
电影中的物体乃至人物、景色都是用乐高玩具打造的。
而“积木大师”们每次风卷残云一般飞速把无数乐高积木搭建成厉害的载具、武器的动画都让人惊讶与震撼。
就好像《变形金刚》系列电影的汽车人变身一般帅气。
由于细节太丰富,观众难以面面俱到地看到每处变化。
很多大场面里,观众甚至无暇顾及主角之外的细节。
所以每次观影都会有新体验,新感觉,新收获。
相信在电脑上看的我们也会忍不住反复地观看一些段落,不想错过每一处细节,并为自己看到了又一处精彩细节而惊喜。
在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恶搞。
无论是“不信啥就来啥”的蝙蝠侠,甘道夫邓布利多傻傻分不清,性格各异的正义联盟成员,还是悲剧的星球大战角色们。
这些恶搞元素都非常成功。
带来了出色的喜剧效果。
而电影中各种反传统元素运用也充分表明了制作人员的态度:对俗套说no!
于是我们看到了“先知”老爷爷俗套地说出了预言,俗套地揭示其实根本没有救世主,俗套地话没说完就领便当……却不俗套地以“吊线鬼魂”的形式复活,继续把没说完的话说完。
而且这个老爷爷一点也不正经,经常干出让观众爆笑的事儿来。
甚至可以说,这个不正经先知老爷爷由摩根·弗里曼配音这件事本身就是一个笑点!
(自由人老爷爷说教梗除了恶搞外,电影深层次上其实充满了致敬元素。
这也是电影最大的亮点。
首先男主角由普通人,被女主角救赎后成为救世主拯救世界的设定和《黑客帝国》如出一辙。
男主角和建筑工一边工作一边唱歌的画面在《金牌制作人》等无数好莱坞歌舞片里都有展现。
男主角穿越隧道来到真人世界的画面像极了《2001太空漫游》的穿越星门。
男女主角多次欲牵手的冲动在《WALL-E》中也有相似桥段。
海盗王“金属胡子”在城市里奋战的画面在《变形金刚》电影版里遍地可见。
而各路正义联盟超级英雄在城市中奋斗则也让人联想到《复仇者联盟》的经典长镜头……更不用说反乌托邦的设定和牌子上的“My eyes are watching you——by President”,是对以《1984》为代表的反乌托邦文学影视作品最为直接的致敬!
(其实开场不久后的摩托车大战还让我想到了《最终幻想7:降临之子》的类似场面,不过觉得这个有点牵强)其实《乐高大电影》这部动画片的主题依旧是反对极权崇尚自由的好莱坞套路,但难得的是加入了无数细节、恶搞与致敬。
使其由乐高玩具衍生的商业广告片升华为难得一见的精品动画喜剧片。
我们可以看到在皮克斯迪士尼梦工厂这些年精品动画的轰炸下,好莱坞动画水平的集体提升。
可以说,即使是好莱坞流水线产品,也足以碾压(所有)中国国产动画片。
乐高系列电影也出了很多部,如果按此势头发展下去,发挥无穷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乐高系列电影将迎来全面爆发的春天。
《乐高大电影》应该算是本年度最有意思的动画电影了!
想象一下,小时候玩儿的那些小方块积木都活过来了世界是有多么神奇这不仅仅是一部小朋友看着有趣的动画,Lego世界里那些广为人们熟知的荧幕角色的各种乱入,让大朋友们也忍俊不禁;电影以儿童的世界观给成年人好好的上了一课,还是那句老话,好莱坞向来都不缺创意,而《乐高大电影》必然是当中的佼佼者。
也是作为好玩、搞笑、放松类型的电影去看的;配合后面的情感片段,很不错。
前面一个多小时基本上都是让观众真真的开心,不恶搞,真正的有意思,在这一点上国产电影根本不是一个层次的啊,这才能够让人真真正正的开心。
这么多的版权真的在人物出场的那一刻惊到我了,人物做的很不错,配合版权的梗还是挺有意思的。
作为一部乐高公司的“宣传片”电影,做到这个高度让我觉得很赞啊,并不是打广告,甚至可以说全程都没有打广告的那种感觉,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追求,让人向往。
电影打通了幻想与现实,我觉得这就是精华所在,幻想就是所有的小玩家在玩乐高的时候肯定都会幻想着的那种感情,在我们玩乐高的时候我们幻想着真的有一个这样的城市,一个虚拟的、美好的、我们所向往的城市。
但是这也只是存在于我们的幻想之中,生活、学习还有家庭里的一些事情,最终也让许多人慢慢的远离了乐高,慢慢的忘记了乐高...那个曾经我们最喜欢、平时最爱的乐高,慢慢的,远离了。
但是电影能够让我们产生共鸣,之前还笑得肚子疼,但是突然就这样一变,又让我们回想起了自己的当年,我真的很怀念当年的那个我,有一段时间,我每天都在想着什么时候能够再买一个?
真的超级开心.可是...那些都已经过去,现在的我,已经没有了当年的那种心境了...电影让我又怀恋起了当时的那个我。
电影也十分有教育意义,在电影中的小孩与家长的镜头中我们慢慢地认识到了乐高的初衷以及最关心的,家长到底应该怎样对待孩子的那些爱好?
首先,乐高就通过电影结尾时的对话告诉我们,乐高的初衷,就是想要让每一位玩家都能够发挥自己的脑洞,就像这个电影一样。
没有谁说一定要按照说明书上面的组装程序一步步的来,发挥自己的想象,自己静下心来想一想,我最希望搭建一个什么?
在不断的思考、设计以及拼装之中获得快乐以及满足,这就是乐高的初衷。
很好的是,这个想法自从它建立的那一刹那,就一直陪伴着我们,因为多种原因吧,很多人却还是中规中矩的、机械式的拼装。
乐高通过这个电影告诉我们,在乐高里,没有什么限制,你所需要的就是遵从自己的内心,散发自己的想象力,我觉得这真的就是现在的我们最需要的啊!
多少人因为教育上的种种原因都没有什么主见了更何况创造力,悲乎,乐高希望每个人都有遵从自己想象力的想法,能不能够在我们这里实现呢?
有点难。
这个电影的那段对话最恰当的就是它不仅仅适合小孩子,同样也适合和他们一起观影的家长。
这是难得的教育啊,我真的被感到到了。
毕竟我也是从小就开始玩乐高的了,记得当时没有多少钱,就拆了又装,真的挺有意思的。
但是因为家长那边的原因,最终我还是早早的就没有玩了...现在再看到乐高其实也想着有时间可以买回来玩一玩,但是哪还有什么时间啊...我估计就连安装小时候的心态,都没有留下多少了...不过我始终坚信,乐高永远都是我们心中的那个乐高。
整个电影下来,很赞。
无论是配乐还是镜头,我挺喜欢这种类型的电影,就是那种特别有意思、有脑洞并且充满活力的感觉,这在中国很难有啊...要说电影中的缺点,就是电影里面有一些煽情的片段稍多,这里对于现在的我来说真的有一点不适,不过勉强也还能够忍受,虽然有一些小问题,但是最终的那一番话,对于我来说才是真正的精华。
现在这种类型的电影,很少了。
虽然第一眼看起来有一点幼稚,但是其实仔细看下来,也真的挺不错的。
一般来说,结局不是按照故事发展顺序,等到故事快结束时才创作的,结局的创作始于对这个故事的整体构思。
整体构思的好坏可以决定这个故事是否精彩。
因而结局如何可以对一部电影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一个设计的好的结局可以把一部电影再往上推一个层次。
《乐高大电影》的故事模式是好莱坞最常见的英雄模式。
一如既往,主人公埃米特一开始是个废柴,机缘巧合卷入了拯救世界的旅程中,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成长为大英雄,当然还不能少了一个促进他奋发向上的女主角。
画面风格也足够令人耳目一新,影片的世界全部是由乐高积木构建成的,别说人物、楼房、汽车等都是积木或者积木拼出来的,就连水、枪弹火花、爆炸效果都可以用积木表现出来。
影片的笑料大多来于人物的各种卖萌耍贱,比如那个一直想造宇宙飞船却一直被否决的宇航员,在终于有机会建造一艘宇宙飞船后,伴着动感的音乐,一边“砰”地撞毁什么东西,一边幸福地喊着spaceship(宇宙飞船)。
真可谓“风一样的男子”。
《乐高大电影》的结尾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惊喜。
因为我在刚开始看这部电影时,就以为最后的结尾一定是正义战胜了邪恶,埃米特最终打败了生意王,拯救了世界。
但就是影片最后1/5的转折,神奇地使这部电影从四星晋级到五星。
埃米特坠楼,来到现实世界,遇见了“楼上的人”。
这时影片告诉我们积木世界的一切都是小男孩费恩的想象,埃米特就是他自己的化身,而生意王指涉的就是他爸爸。
他爸爸认为那些不是玩具而是积木系统,应该严格按照现实世界的实物形象来拼接,他把儿子根据自己想法拼接成的飞船、机器人等视为胡乱拼成的东西,他也无法理解龙怎么会放在高楼顶上。
事实上,他拼出的是模型,而他儿子才赋予了积木想象与生命,他与儿子的根本矛盾是成年人对儿童创意的轻视与不理解。
最后在看了儿子所拼接的战斗现场和听了儿子自己编造的故事后,爸爸也被儿子奇特的想象力震惊到了,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与儿子和解,一起玩起了积木。
通过交叉剪辑,生意王与埃米特也和解了,并喷洒了恐怖武器克拉格(胶水)的解药。
结局的设计使影片变为了非常规的套层结构。
外层的故事是通过费恩想象出的故事,爸爸理解了费恩的童心与创意,不再限制费恩玩积木。
而内层的故事就是费恩向爸爸讲述的那个故事,也就是埃米特大战生意王的故事。
外层故事的矛盾是成年人与儿童之间的矛盾,内层故事的主要矛盾是个性与秩序、自由与专制、特别与普通的矛盾。
内层故事的矛盾很多都是外层故事的投射。
假如这部电影没有费恩与爸爸的存在,只有这个内层故事,那么这部电影又会呈现怎样的效果呢?
首先,影片会以内层故事的结局为结尾,它依然会以埃米特胜利告终,无论是以和解的方式还是以打败生意王的方式。
而这就不会给观众带来惊奇的感觉。
而内层故事虽然涉及关于个性与秩序、自由与专制、特别与普通的主题,但它从来就没打算是什么严肃的影片,它的玩具主人公和耍贱卖萌的风格使这些宏大的主题成为一种噱头,我们看完它之后不会说它是一部反体制的政治片之类的,而它实质就是一部插科打诨的英雄救世故事。
但有了这个外层故事,影片就更上一层楼了。
除了上面提到的会起到突破观影期待的作用之外,外层故事的主题还给整个影片罩上了光环,使内层故事从积木世界脱胎出来,具有了现实意义。
而让父母更多地认同孩子的“异想天开”,或许也是乐高玩具公司所要传递的理念,难怪影迷们会说《乐高大电影》就是一部乐高公司的电影版广告。
乐高大电影 (2014)7.92014 / 美国 澳大利亚 丹麦 / 喜剧 动画 冒险 / 菲尔·罗德 克里斯托弗·米勒 / 克里斯·帕拉特 威尔·法瑞尔
😁😁😁😁😁😁😁😁😁😁😁😁😁😁😁😁😁😁😁😁😁😁😁😁😁😁😁😁😁😁😁😁😁😁😁😁😁😁😁😁😁😁😁😁😁😁😁😁😁😁😁😁😁😁😁😁😁😁😁😁😁😁😁😁😁😁😁😁😁😁😁😁😁😁😁😁😁😁😁😁😁😁😁😁😁😁😁😁😁😁😁😁😁😁😁😁😁😁😁😂😂😂😂😂😂😂😂😂😂😂😂😂😂😂😂😂😂😂😂😂😂😂😂😂😂😂😂😂😂😂😂😂😂😂😂😂😂😂😂😂😂😂😂
贯穿始终的“you should believe",即便知道故事的走向,还是会跟着一起心潮澎湃。
说来也巧,看电影的前一天,看到吸引力法则,其主旨是先要相信自己已经拥有了自己想要的,再去影响自己的行为。
是啊,大家都期待自己被当做the special,来自别人的认可,和自己的相信,真的能改变很多事情的结局,这就是被说烂的心态吧,而我想从另一个角度说下。
作为红色教育下成长起来的理科生,一意孤行的拒绝一切唯心论,对世界是物质的这样的世界观深信不疑。
不是说我在动摇我的价值观,而是想已更开放的思维去接纳一些东西了。
在”believe“这件事上,意识决定物质就是说得通的。
和那些关于规则、创新、强权的设定融合在一起,去思考规则于人的双面性;和乐高宇宙、二次元的背景结合,看到人类父亲和总统、孩子和积木大师的映照,觉得格外有趣,看完只觉得喝下一大碗特别的鸡汤。
而,其实,我始终认为,涉及方法论的都不叫鸡汤。
那么鸡汤会不会变成方法论的起点,可能就因人而异了。
简直笑爆了,又萌又蠢又贱,绝对的反英雄。
如果我十岁看了这电影,那我要给十分,因为电影很欢乐,结局很美好,小孩子最喜欢;但现在我看了这电影,那我要给十二分,因为电影不止欢乐、搞笑、画面制作精良,还有那么多好玩的梗,以及把动画电影和真人现实部分衔接得如此完美,这绝对是我这几年看过的最好的动画电影!(抱歉,下载到硬盘里这么多年都没看。。)
一般般,只有蝙蝠侠有笑点
赞一个!!!!
打鸡血的疯狂节奏。好莱坞【老生常谈】的话题:救世主其实就是一个普通人,能成为超级英雄只因为相信自己能。到最后,其实只是一个孩子的奇异想象。
“这一切都是真的,因为它押韵有律” 全片就笑了这么一下…要没最后真人出现,就是一很难get到点的闹剧…
先抑了太久,后扬时也没什么惊喜了。观影感受甚佳,笑点连连。平凡人成救世主的故事。第6269人看过。
从头笑到尾,全篇各种高能各种梗,乐高又会赚钱又会玩,片子里的那首歌绝对是年度洗脑神曲(可惜过了那么久我有点忘记叫啥名字了),星爵为什么就那么适合这种废废的主角???
乐高太牛逼
配音太差了,三次元的叙事层实在多余,太造作。
let it go打脸作—everything is awesome 听一句可以连唱八小时
呵呵 呵 好笑吗?
逗比欢乐多。
完全没办法看得投入进去,就跟乐高的指环王游戏一样完全玩不进去
我的男朋友是蝙蝠侠,太搞了好么..另外正义联盟三巨头齐登场想必华纳是急疯了
非常不行……
过于乐高 不像电影
2.5 丝毫不觉得好笑,可能是一些好笑的梗都没太懂。想象力的画面也无感,就觉得太小朋友化了,我真心...喜欢不来。
主旋律的我想吐了
有黑客帝国的感觉,动漫角色大汇集,批判了大人因循守旧,孩子创意无限。因为穷,没玩过乐高,所以没特别的感觉,不是很欣赏这种视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