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 让人深思 深有感触
真实,耐人寻味,这是作为一部电影所能打动我的最基本的两个要素。
真好,在这样一部电影里我都找到了。
那种奇怪的沉默气氛,那种无可奈何的对话,离我的生活那样近。
不同的人,总在不同的电影里找到自我,从这个角度看,我说这部电影好那可能是因为我情感挫折体验比较多。
确实,要在这部电影里找到感觉,是需要天时地利人不和的。
天时,是指要找一个夜深人静的时刻,地利,被窝或者沙发都行,要舒适(电脑前不是一个好选择,人容易浮躁),人不和最容易理解了,要是跟情侣刚吵过架,那么恭喜,你很快将要读懂这部电影了。
开始的15分钟,是很考验人的,一片荒芜的场景,两个乏善可陈的人,超长的长镜头。
但从饭桌的对话开始,你会发现,一部IMDB评分7以上的电影正式拉开序幕了。
氛围做足,异国情感够吸引人,几场对手戏拍的各有风格,相当有想法。
但是异常缓慢的节奏无疑限制了影片走向大众,只能是特定观众群的最爱~
第一次上影节,真实,非常喜欢。
这片子没有多少情节,让我拍案叫绝的是刻画情人分手之后的心理状态,无比产生共鸣。
在海滩上两人因为没有情感连结没有激情分了手,平静而理性。
回去的路上芭哈捂住了开车的伊萨的眼睛,险些冲下悬崖。
我觉得这是全篇最亮眼的一处设计, 完美的表现了那种分手后突然失落无数可怕的念头涌上心头的感觉。
伊萨在努力回归自己生活徒劳挣扎了几个月后还是踏上了寻回芭哈的旅程。
即使他可能早就明白,寻回并不能改变他们的不和谐他们的无激情,他挽留的这个行为可能只是从挽留的过程里获得解脱。
芭哈同样也在忍受煎熬,只当伊萨在车里急切诉说自己要做的改变,承诺未来的时候,又仿佛看穿了一切,回归了平静。
这种虚幻的怀念回归具体落到实处的时候便消失不见了。
很不凑巧又或者说幸好, 当芭哈深夜内心失落寻求挽回的时候,伊萨又回归了理性, 两个人的脆弱时刻正好相错,收缩在一个低落而理想的结局。
实然即是两人没有共同语言没有交集羁绊,这是给定的前提, 两人都理性地意识到需要分开, 而应然则是受情感状态制约的。
实然与应然从来都是难解的命题,我们在父辈身上看到了太多类似的例子,但即使能理解这一切,也难逃避。
现实里大部分人在分手之后会间或交替的经历失落脆弱和理性回归,如彼此同时渴望挽回,很有可能进入一个新的循环。
而本片幸得命运让两人脆弱与理性的节奏正好错开,让两人不受此煎熬,低落而理想。
视听方面,影片用镜精巧,海边的一个长镜,一下就拉开了他们的心理距离。
埋沙的幻想,简练的表达了他们之间的无法弥合并不是因为发生了什么 而是没有发生什么。
前后两段芭哈表情长镜特写呼应精巧。
音响方面,有两段导演把细微的声音突然放大,如伊萨与情人发生非自愿关系的时候,音平直接拉高超限,非常刺耳,是挺能让人感受到伊萨狂乱混沌的心理状态。
如伊萨抚摸芭哈头发的细微声响,侧面的反映出他们各怀心事无言相对的状态。
非剧情非类型片,没有顾及到的方面也无法苛求它,完成度相当不错。
浅谈《适合分手的季节》中一些具象化的事物 倔强的猴子 2016·8·22 先大概讲影片内容:男主是一名大学老师,女主是一名剧组美工。
夏天一起散心旅游,两人相处很难受,就分手了。
分手后,男主一个又感到孤独寂寞,找上了旧情人。
可是心里还是忘不了女主。
冬天的时候去追回女主,最后两人还是分开了。
《适合分手的季节》,这是台湾译名,很文艺很准确,影片与爱情、气候有关。
影片一开始的几个镜头就看出,两人的感情有很大的问题,但彼此还是勉强在一起,得来的结果是,两人都很难受。
女人是最敏感的,前几组镜头都是从女人的视角来展现,两人在一起的镜头只有一个,要不就是两人虽同框,但男主近实,女主远虚,景深很大;或者反过来;还有就是分切镜头,男女不同框。
这种镜头与镜头之间带给人物之间的疏离感,这也许就是镜头语言的魅力所在吧。
影片接下来是跟随着男主的视角讲述。
男主是一个固执、自私、刻板的大学老师。
相对女主对于这份爱情的包容、隐忍,他却是率先提出分手,奔向自己“想了多年的一个人旅行”。
冲突是生活的本质,人同样处在冲突、矛盾的状态之中。
女主的离开,并没有给男主带来期待中的自由舒适,反而像只离群的“蜜蜂”,感到的是孤单与寂寞。
抽象的情感与意境,是通过具象事物传达出来的。
“一只蜜蜂”可能还不足以彰显它的魅力。
在展现男主粗暴的征服欲望时,其强烈的视觉符号的是一颗变味的“豆子”(那零食可能不叫豆子,没关系,我就这样叫它吧。
) 男主幽会旧情人时,两人的关系中,男主处于弱势。
他的旧情人不断发笑,暗有嘲讽之意。
尤其到男主吃着豆子说它变味了,女方说,那你别吃啊。
很显然,激怒了男主。
男主拾起掉落地下的豆子,执意拿给女方吃,被一把打落。
接下来便是男主开始粗鲁的征服女方。
男主再次拾起掉落的豆子给女方吃,两人的关系对调了,男主处于强势。
“豆子”在这里完成了多重功能,不单单是征服的象征,又有两人身份与关系的指代。
男主踏上追回前女友的时,买了一个小的音乐盒。
旋律是单一的。
音乐盒的旋律直接接到男主在多方打听前女友剧组下落。
这时音乐的意义可以作为一种追寻过程中美好的期许。
但是它的旋律又是单一的。
它赋予的含义是一成不变,更多的理解为男主性格的一成不变,暗示两人的关系不会有任何改变。
男主拿着礼物找到前女友,说自己已经改变了,想和她结婚,让她快乐。
可是两人早上起来,男主还是和以前一样,不曾改变。
甚至他不惜说谎来挽回前女友。
其实他只是想解救自己一个人的孤单寂寞,不惜用两个人的痛苦作为代价。
男主是极具普遍性的一个人物,就像我们每一个人。
我们自己总是生活在一个充满矛盾、冲突的状态之中。
我们会想拥有一个面朝大海的房子,平静的呆着;可是过不了多久,这种生活又会让你觉得无聊,内心又把你拉向对另一种状态的期待。
关于男主与女主两人的关系呢,正如影片中两季节,一个是夏天,一个是冬天。
非要对等起来,男主是火爆的夏天,女主是多雪阴冷的冬天。
原本就不合适的两个人,最终分开也许是最好的结局。
该片相较于类型片而言,人物少了生死的抉择,却多了份生活的真实。
这种真实不是说对于生活的百分百还原(如果是这样,那还要电影干嘛呢,直接生活不就好了嘛),它是对于生活的汲取、升华。
这样的影片更具生命力。
(芷宁写于2007年4月23日)土耳其和法国的合拍片《适合分手的季节》,由土耳其导演努里·比格·锡兰自编自导自演,不似其他很多以女性的视角讲述爱情婚姻的影片,本片借助一位中年迷惘男的所看所思所想以及大段“无声”的内心独白,叙述了一段失落失乐失败的情感和婚姻。
虽然这部片子在特写镜头等方面有过人之处,但其过于缓慢拖长的叙事手法很磨人,非常不适合不喜欢看闷片的人,也不适合那些惜时如金的事业型。
如果你恰巧愿意看闷片,又时间充裕的话,看看倒也无妨,毕竟土耳其电影对吾等非电影研究专业的人而言,还是个罕物儿,通过镜头,至少可以了解那里人们的生活和情感片段。
影片在时间跨度上经历了夏、秋、冬三个季节,将一对夫妻的情感历程进行了热处理、冷加工和深剖析,再现了一段亲密关系是如何走向消亡的过程。
炎夏的爱琴海边,一对老夫少妻在度假,大学艺术教授Isa(本片导演饰)和他年轻的担任影视剧艺术总监的妻子Bahar(埃伯鲁·锡兰饰)之间酝酿着一场太阳雨——度假给积蓄已久的情绪和情感提供了一个完全彻底的发酵膨胀期,阴霾的气泡在夏日的阳光下随处可见、一触即发。
Isa有点艺术家的调调,教书之余喜欢专注于古遗址的拍摄,其面目表情愁苦,仿佛对任何人或事都有一肚子的意见,事实上,他是个以自我为中心,自私冷漠,却又追求自由,控制欲很强的男人,对自己到底需要什么还没琢磨明白,对妻子的态度和方式交流有三最——最简单、最基本、最没温度,他对妻子的上心程度还远不及对遗迹的;而Bahar是个敏感而脆弱的女人,外表看似复杂理性,实则内心简单感性,这种聚少离多、沉默少言的婚姻生活使她细腻的情感、需要呵护的心灵得不到应有的回应和滋养,令她感到窒息、绝望、孤独而无助……两人之间的两次分手都是由Isa提出来的,Bahar只是默默地忍受着,用眼泪和啜泣悄悄宣泄着心痛,然而,可悲又可叹的是,她仍深爱着他。
第一次海边分手后,Isa回到了伊斯坦布尔,与旧情人干柴烈火,上演了一场火力十足的床戏,不,是地毯戏,而整个过程完全在Isa的强势控制之下。
说实话,那老情人长得比Bahar差远了,老丑难看不说,身材还好似大妈,看来,有时候男人的品味还真的很难说,仿佛Isa离开妻子就是为了找老情人宣泄一番似的。
寒假来临,当Isa得知Bahar将在另一个城市参加拍摄工作时,便去找她。
第二次分手是在飞雪的偏远小镇,Bahar在那里拍戏。
Isa的原意是复合,可一旦到了关键时刻,他的某根神经又提醒他选择了放弃。
自夏天在海边分手后,Bahar没回过伊斯坦布尔,她用工作填满了生活,游荡于一个又一个拍摄地点。
当她再度见到Isa时,Isa送给她一个走私的小玩意,还破天荒地讲了许多情深深“雪蒙蒙”的话,并请她跟他回去。
深爱着Isa的Bahar伤心地哭了,她爱他,然而她又恐惧那种闷罐似的婚姻生活。
终于,当她鼓足勇气打算回到Isa身边时,他又拒绝了她。
他又一次提出了分手,因为他觉得他们性格不合。
在漫天飘舞的雪花中,他走了,没带走爱情,白衣红帽红围巾的她哭了,这或许是今生彼此彻底的告别,一丝淡淡的哀愁在飘雪中显得恍如隔世,即朦胧又深刻。
每次分手,Isa都说的很委婉,但都很混蛋,符合他中年迷惘控制男的一贯身份和作派。
第一次,他说——我们还是好朋友,还能一起约会吃饭看电影……第二次,他对正在天真地述说着梦境的Bahar说——九点的飞机,我请你吃顿丰盛的早餐吧……影片风格淡定而哀伤,也十分质朴踏实,有些许纪实片的感觉。
影片伊始,男女主人公或静止或凝望,都陷入了各自的情绪,大段的音效充斥着耳膜:风吹、鸟鸣、草叶簌簌、蜜蜂嗡嗡、脚步声、饮泣声……导演似乎想用音效和长镜头的接合,营造出一种内心空瘪而干涸的氛围。
各种音效的繁杂齐聚,一时间令观众怀疑这位导演是学音效出身的。
该片的镜头经常直愣愣地“贴”近演员的面部,仿佛在探究着什么,甚至连任何微小的表情变化都不放过,似乎想抵达人物的内心世界。
而演员的表演也经得起镜头的考验,虽然每个眼神、表情和肢体语言都无所遁形、暴露无遗,但是其精湛平实的演技也凸显了出来,真切而毫无表演痕迹,自如舒缓地诠释着一段很生活化的分手,不论内心如何挣扎、煎熬,失去的终究是过去式,注定了的分手其实和季节无关,只和人有关。
看此片还发现了一个治疗颈椎病的招:在宾馆里,Isa每次在睡觉之前,都拿出床头柜的抽斗,放在床上,并仰躺着把头放进抽斗里,看上去蛮有效的。
(http://nicolew.blog.hexun.com/9009241_d.html)
我们的灵魂就像是一个黑暗的山谷,那里有很多东西,在一些情况下,这些东西就会冒出来,有时你只是没有注意而已。
——Nuri Bilge Ceylan一开始,她就在忍耐。
爱琴海旁,小镇卡斯,神庙废墟,日光照耀,飞鸟鸣叫,拍翼的声音,相机的声音,远方的狗吠……在她看来,只是一个无声无色的下午。
只是开始。
彼此尚且能够笑着短暂拥抱。
你闷吗?
她口不对心讲不。
她在忍耐。
走开,一个人坐到半山,看着他,他依然醉心于拍摄。
他跌倒,她笑,凝住,泪下。
最远的距离便是我在你眼前,但是你看不见我。
回程,她开车,他睡觉。
她看他一眼,微微一笑,关掉音乐。
他有一习惯,枕抽屉,也许是伏案伤了颈椎。
馆店房间,他自顾枕着抽屉,舒展四肢。
她坐到阳台,闷闷不乐。
到朋友家晚餐。
餐后两个男人闲聊着,她沉默着吸烟。
他的朋友礼貌性地问她一些问题,她用无精打采的嗓音应着。
他冷淡地看着她。
他自己觉得冷,要她穿上外套,她拒绝,些些恼怒。
陷入尴尬的沉默。
一小段争执。
要维持好一段关系,需要好好对话。
他们没有。
他们的心门也是错开来敞开。
峰回路转的余地,没有了。
两个男人回到他们的闲聊,她无法自制地笑,极突兀。
像要引人关注的淘气小孩。
她有着孩童般的敏感。
海边,她梦见他走过来,亲吻她,讲我爱你。
她笑着,这是她的梦想。
他用沙子把她埋起来,仿佛嬉戏,她还是笑着。
最后他把她的头也埋没。
她惊醒了,这是让她窒息的现实倒影。
醒来,他在身边看书。
无言走开。
他看着她的背影,一脸愁苦,仿佛陷于灾难。
他在下决心,要结束掉这段关系。
他说:我想说件事但请别会错意也许我们双方应该自由些我们还是好朋友,我是说,事情不会有多大改变我们还会一起出去,一起吃饭,一起看电影她答:我们不必非得维持朋友关系,我不介意他再说:对你也会好些……这就是我想说的,你年轻貌美想要什么男人你都可以得到也许你说得对,也许我对你来说太老了年龄确实是问题我们不能装得很和谐人生若只如初见。
可悲喔。
惯于压抑,她听着,无表情,笑容稀罕的日子形成脸上一片衰败景色。
也许,分手才是出路。
也许,心存不甘。
滋生出玉石俱焚的念头。
沿海的崎岖路上,她用双手遮住了他的眼睛,摩托车翻倒。
他极其愤怒,要推她掉下海。
她情绪激动,终于哭了,捂着眼睛走着回去。
他站在原地,吼着:回来,回来……大巴上,他叮嘱她一些琐事,像长辈,面容严肃。
她木木地应着。
他说我回伊斯坦布尔后再给你电话。
被她拒绝。
男人对于分手总是拖泥带水。
另结新欢的分手才会决绝。
车开了,他跟了几步,内心带着一丝余情,仍旧一脸无情。
剩下他一个人,断续拍神庙遗迹。
回伊斯坦布尔,断续大学的教学。
说要给她的电话,搁下了。
她换了号码。
绝情时女人更绝情。
伊斯坦布尔下着雨,灰灰的,萧瑟的。
他一个人走着。
他一个人的时候比较顺眼。
书店里遇见旧友与旧爱。
夜里躲在她家对面的黑暗角落。
与人相处,他这样不磊落。
所以愿意看着他一个人。
他进屋,笑容奉上,肚腩收起,一段纠缠。
他对感情的态度,也许等同于对待一颗落地坚果。
不慎掉落,沾染尘埃,拾起,在嘴边吹吹,以为了事。
甚至强迫他人接受。
深夜里,雷声轰响,他在书桌前,看着窗外。
美好的一个画面。
可惜手机响了,传来女人粗糙放纵的笑声。
两人见面。
他虚伪地,迫不得已的时候才讲出分手的事。
一切已化轻烟,就像歌里唱的那样。
他的形容。
面临暑假,他一心想去一个有好天气的地方。
结果,去了她拍戏的外景地。
大雪纷飞的偏远小镇。
小旅馆里,他照旧要枕抽屉。
第二天还是大雪天。
他买了一个火柴盒般大小的简陋音乐盒。
说来自迪拜。
他开始寻找她,并不上前,远远地看着。
跟踪她。
终于她发现了他,受惊一样,笑容凝住。
两人再次面对面,他低头一笑。
她表情木然,像从前一般。
在一段感情里受罪受伤,已经忍无可忍,挥手告别了,怎能若无其事地重新相处。
坐下来,她不自然地微微一笑。
他带来卡斯的照片,她看了,浮出一丝笑,又隐去。
她匆匆离去,约好晚上见。
天地一色,他独自站在桥上。
淡雅的画面,深重的寂寞。
她遗下照片和音乐盒,他送过去,却见她在哭泣。
他想安抚她,却笨拙。
开始自省陈述他设想的未来。
可笑的是当有人上车,他立即一本正经,不敢言语。
她哭得更厉害。
他信誓旦旦。
依旧说谎。
她又一次拒绝了他。
他又一次走开。
订了机票,租了车,做旅程里的拍摄工作。
把司机放进入镜头,承诺会寄一张给他女友。
回头丢掉写着地址的MEMO纸。
给人丑陋印象。
她在深夜到来,倒头便睡。
一个同床异梦的夜晚。
他一夜无眠。
她一夜酣睡,做了梦。
醒来坐到他对面,向他描述梦境:晴朗的一天,满是阳光,风抚草地,掀起绿浪滚滚,我可以飞,我轻巧地掠过草地,那么美丽,然后,我往下看,看到了水泥或其它的,我慢慢地飞向它了,突然我看见了我妈妈,她在向我招手,我想,哦,她还活着,真的很不错,那让我如此开心。
她像个小女孩一样神采飞扬比手划脚地跟他讲。
她快乐的时候很美。
他反应冷淡。
打呵欠。
一盆冷水淋下。
她又回复往常神情。
像一条窒息了,静止的鱼。
大雪里,拍着戏,她听到飞机的声音,是他那班机。
什么也看不见。
只有大片大片的雪花飘落下来。
大雪覆盖的宁静世界,只有狗在吠。
锡兰的爱情小片,真让人惊喜。
总觉得不太像他关注的问题,但就是拍了,还拍的很好。
看这个其实想起来的是《搜索》~都是得过戛纳的导演,差距真大。
也许可以说两种不同题材,一个社会问题、一个爱情问题。
可为什么外国人的电影反而没有陌生感呢?
反而是自己的电影看起来像是外国?
也许,问题在导演心里。
对我来说,《搜索》那样的国内生活简直就像是神话,没有半点认识的感觉。
可被导演拍的充满了亲切感。
就像他知道我明白他在骗我可还在骗我一样!
很绕!
就是这样!
锡兰是个好导演!
他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
灿烂的光试图穿透古迹,照亮女人、男人不再坦诚映照彼此的心河。
躲在阴影中,站在高岗上,女人注视、遥望着她似懂非懂的爱人,默默泪滴流淌在苍蝇的嗡嗡嘤嘤里。
汗珠、梦魇、爱人、分手亦是朋友的谎言,一对貌似恩爱的夫妻,一段度假的全部曲目,在飞驰的摩托车上,因女人捂住男人眼睛,想要一同赴死的疯狂举动,余留的爱被痛苦的汪洋冲荡殆尽,提前结束了它的演奏。
妻子随电视剧拍摄组离开伊斯坦布尔,丈夫继续留在城市做他安稳的教书先生。
丈夫开始重新幽会旧情人,释放着偏执的征服欲望与空洞的痛苦。
激情、欲望、占有都不是爱,空虚得让男主人公愈发迷茫无助。
在重新找回妻子的道路上,再次撒谎,再次摇摆,再次感受无法纠正的“不和谐”,同时又体悟到爱、等待、希望,与割舍不掉的忧伤,爱情与婚姻随飞过头顶淹没在鹅毛大雪中的生命过客,远走了。
而这样一部幽怨地讲诉“分手”故事的电影,正是来自土耳其导演锡兰06年的作品《适合分手的季节》。
如若真心赞扬某位影人,或许避开“传承”或“巧仿”的同比,更具有敬重与表达其不可或缺的意义。
但对一些比较神秘且低调的人,总会觉得评论不够生动饱满,触不及面目,就拿土耳其导演努里.比格.锡兰来讲,举出电影《五月碧云天》《远方》《三只猴子》加之这部《适合分手的季节》,再谈到欧洲电影奖、戛纳电影奖,伊斯坦布尔电影奖等等,还是没有介绍凯瑟琳.毕格罗时,引前夫卡梅隆、奥斯卡《拆弹部队》来得深刻,令人过目不忘。
显然,有其他方面的因素,比如锡兰是戛纳的宝贝,不是好莱坞的宠儿。
他致力于民族文化生命的雕塑,而非立足在影视商业帝国竞赛。
作为个人对艺术存在方式的不同追求,商业与文艺宣传效果的差异,总之,能深刻记住锡兰部部精心的代表作,竟也会不在意幕后的他是谁,成为无奈的遗憾,始终在影迷心中存在模糊不清,找不到扶墙的眩晕感,这也是能够理解的自然现象,名利与贡献不是一个概念。
所以在谈及他的作品时,每每乐此不疲,从头到尾再絮叨一遍,讲他的电影风格,与亚历山大索科洛夫并论,并不由自主地拿亨利.卡蒂埃.布列松,安德烈.塔可夫斯基,阿巴斯.基阿鲁斯达米等顶顶大名荣耀锡兰的门面。
不管怎样,看起来,很多影迷愿意折服于他编、导、摄、演多栖才华,盛誉他特立独行的世界独立影人身份,哪怕他就如媒体所言是位大器晚成的电影界“孤狼”一样的大叔,对他的喜爱之情应该是发自真心的。
选择看《适合分手的季节》,多半是好奇锡兰担当主角,镜头前的直观形象了。
笑起来英俊腼腆,板起面孔冷漠刻板的锡兰,想不到是有做演员的天赋的。
而演绎方面的才华,丝毫不影响他编剧导演的能力。
99年的《五月碧云天》,锡兰回到故乡请来双亲隆重助阵这部真实人间醉人的“碧云天”,到06年自编自导自演的《适合分手的季节》,他迷恋长镜头的风格未变,却多了内敛的沉淀;画面灰色意境未变,却多了跳跃的春山黛点;谱写故事情调未变,依然倾向自传体视角,且多了成熟现实的气息,而时间过滤走的遗憾,显然,也并未摧毁锡兰的电影人未来。
若比较“五月碧云天”与“适合分手的季节”,我的确更喜欢早年锡兰张扬释放华丽才情的做派,或许充满诗意的图画是最直接吸收灵魂的磁盘,在这一点上,锡兰具有高超的视觉鉴赏力,他的审美本身就是一种艺术。
而“适合分手的季节”因剧情需要,显得规矩、迷蒙、躁动、分裂了,围绕着爱情婚姻,问题源源不断。
如此,图画便不重要,需要全神贯注可听可想的故事内容。
为迎合主题,叙事角度、故事节奏、拍摄剪辑等的确集中成了一种矛盾复杂的融合体,尝试了新的影像语言,动静中流动着令人抓狂的心理变奏曲。
若不细心体会,或厌倦了声东击西的“暗语”,此剧的美丽在时过境迁后体会到它的震撼感,我想可能性更大。
总之,爱情不能望梅止渴,一生定要有份属于自己的爱,在心猿意马的人心中挑挑拣拣,也许就该存在相当复杂的因素。
而这样思考所需的脑细胞自然要抱怨。
剧中,锡兰游走在婚姻内外的躯壳与灵魂,随同沙滩烈阳及小镇冰雪,形成了全剧复杂善变的情感叙事线。
对于夫妻最后陌路的成因,锡兰选择了倒叙的手法。
电影结束时,就能完全理解最初镜头中,莫名啜泣的女子的脸,她的忧伤来自何处。
而锡兰自身摇摆不定的心性,也有所推诿。
似乎是夫妻生活中存在的通病,太过亲密,就会看到彼此的眼屎,太过疏离,就会彻底放开了彼此相牵的手。
所以,最后为了自由,为了完全占有,男人说谎,女人逼供。
男人偷腥,女人伤心。
女人离去,男人悔悟。
但结果是,再也回不到彼此只拥有对方的曾经。
这当然是人间一大悲剧,永结同心的神话被笑话了。
其实不讨论整部剧的主题思想,就说锡兰拍摄此剧所要历练自己的所在,完全能感受他对美的贪婪诉求,诗歌、散文、小说外加图画,他一直要求自己在他的所有作品中完美地分割他们的比例,并永远同时存在着。
而这一部,因为复杂的“情感”话题,使得他的意图未被唯美的诗境画面掩藏,所以有了均匀分布的平衡感,但也在视觉上少了异常突出耀眼的锋芒。
他是太阳,她是月亮。
月亮朝向太阳的一面很温暖,背着太阳的一面很冰凉。
视线里只有她的时候,日食发生了,永恒的石柱和白晃晃的沙子也透出荒凉与哀伤。
镜头里不见她的时候,月食出现了,夜色里唯一的亮光被吞噬,只剩下欲望和彷徨。
太阳可以有很多颗卫星,而从标准的轨道来讲,月亮甚至都算不上,因为她还要为来回晃荡着去拍地球各角落的外景这种无趣的工作,而跌跌撞撞。
他撒谎说他会改变,怎么可能,他永远是自私的恒星,闪耀他锋利霸道又冷漠的光芒。
她撅着嘴哭喊她要逃离,谁又能相信,柔弱的戴安娜会逃得出阿波罗强大的引力网?
深夜里她熬不过挣扎,重新沉沦。
他拂晓时从容撤离,守时地从另一头升起,仿佛无声息地抽了她一记响亮的耳光。
于是,她只能无奈而又不舍地,看着他坐的飞机慢悠悠地侵略她那布景的天上。
于是映着漫天飞雪,一行眼泪溢出她的眼眶。
出町座。荒凉的土地,荒凉的内心。
胶片颜色好好看,女生好好看,到最后一幕猛地想起开头那句“这里的水不干净”…啊…是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话少,喜欢。
大银幕看这个可太酷了。一开始不知道这片要干啥(没看过介绍),只是觉得给这掌机的话我可太high了。看明白这两人干啥之后更是…不就放个盗版露天电影,怎么酷得像2077里的游民+超梦黑客,就逛个大西伯利亚,怎么酷得像辐射荒原+极乐迪斯科😆要说这片有啥很高的艺术成就吗也没,但4月这俩电影节看的所有含迷影元素的电影里这部最酷了没有之一,可谓十分罕有地同时集齐我想看+我想拍+我想玩的内容,看得我全程内心不停敲碗大喊aaaa🥲
3.5
灰色的天空,沉默的父女,没有笑容的人们,真实的生活
每一次摇移和zoom都有一个精心设计的落点,未免太功利。
BIFF14。感觉导演在安哲、塔可夫斯基和特吕弗里腌了七天七夜。虽然只呈现了一种凝滞的状态,但胜在动作完整情绪饱满,还是很好看的。
北影节英嘉
#北影节2#保利天安门中间的座位都有按摩垫哟,我以后tmd遇一次投诉一次哟,你们电影市场什么时候能管管事😊此外这电影的配乐真的很盯,前面盯得我困死,颈椎难受死,我以后一定会让每个强制按摩垫影院和我一起难受
镜头语言讲得很好氛围感也很不错,是个独特的公路电影,但是有点压抑了
「14th BJIFF 保利北京坊」非常好的俄味儿后现代,很对我胃口。高纬地带永远灰蒙蒙的天,西伯利亚植被茂盛但脏兮兮的地,仅有的五段无调性的配乐,人的孤独、克制、疏离。路边泥地里摆摊的老大爷卖的是冯内古特和多甫拉托夫,荒凉破败的西伯利亚与绝地求生中的荒岛别无二致。片中无人大声说话,似乎也没有一个人露出过哪怕一丝微笑,甚至连愤怒都那么不着痕迹,父亲深深的眼窝叫人看不出喜悲。警察的那句话颇堪玩味:Я же тебе говорил, не то время. 是啊,не то время.
没看太懂,但是摄影很不错💦💦
困而美,俄罗斯经年无夏的悒郁冬季,长长的国境线和苍青色的山。好睡。
可能是第一次真正发现了俄罗斯电影的美。
BJIFF 14|“It seems that the summer is going to be cancelled.” 有人带着女儿和投影仪四处流浪放电影,有人裹着大衣在荒原的路边卖冯内古特和卡夫卡。人与人之间都没什么话可说,一瓶烈酒、暴力的拳头、砸向玻璃的石块和裸体照片就是情绪的全部表达。内心和自然一样神秘而令人畏惧,非常俄罗斯。看的时候发现一些画面明显有胶片受损的痕迹,大概是刻意为之? P.S. 电影画面真的很像“从世纪金源(对不起 但那个商场真的好像)到瑞瓦肖”啊… 以及中文字幕又在胡乱翻译了,have enough fling都不能好好翻嘛…
外部环境的压力迫使父女靠近,面包车里则形成身体的斥力。摄影机与景物的距离构成人与世界的比例尺,居无定所的状态渗入每一口呼吸的空气,连同凝滞的情节被锁在镜头之中。
#BJIFF7好看,摄影很美,但不懂
【BJIFF】第四场,坚决下周来北京要提前保证充足睡眠。这部真的很喜欢,好喜欢结尾的音乐(有人能告诉我是什么吗?)。静态的诗歌。
#BJIFF2024#听沙丹忽悠 有点冲动的选了这个片子 大家都在不明所以的刷豆瓣
北影又踩雷的一部。现在很多导演动不动学史上名导慢镜头空镜头长镜头固定镜头,但内核有吗?什么时候用什么时候不用懂取舍吗?在你还没拥有优秀的叙事能力和强大的节奏把控之前,麻烦不要玩大师的风格表象和皮毛。保利地下室观影,哎电影沉闷乏味剧中人全程哭丧脸,空气又是稀薄不流通,昏昏欲睡昏昏欲睡昏昏欲睡,很不愉快的一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