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纪录片风格的宣传片,看的出下了大血本,但比不了同类的其它作品,映像深刻的是宗萨模特照相那集,姑娘本能的笑了(笑脸算是为数不多的西藏人至今还勉强传承下来的遗产,对西藏爱笑的描述可以追述到诸如(黄金草原)这样的阿拉伯古史文本,再到近现代东西方各种进藏人士的游记),那集里准备照相,姑娘面对镜头就本能的笑了,那个傻b摄影师说别笑!
做模特苦啊!
感觉资本、审美、政治的介入这么迅速又深,笑脸怕是两代人后也就无人继承了吧
土产的电影电视剧不堪入目,但土产的纪录片有些还是可以看看的,尤其介绍民风民俗、吃吃喝喝那种和政治无关的类型,这里面很大原因是因为这些片子都是由CCAV立项、拍摄、制作和发行的,产销一体,不用担心没钱,不怕卖不出去,而且是朝廷直属机构,资源打通起来毫不费力,别人要花很大力气才能拍到或者直接拍不到(地方上不让拍)的东西,他们都能轻而易举拍到,所以片子的素材很多、很好,成片的质量相对较高。
当然,这也只是内部比比,你跟道兰、BBC、Discovery比起来还是差远了,脑子不一样。
推荐这部《香巴拉深处》有两个原因,一是我对藏文化很向往,二是那里的风景确实美,是壮阔的美,没人的美,人多了就是景区,就不美了。
对藏文化向往也有两个原因,一是我觉得他们的文化遗世而独立,有自成体系的语言和文字,而语言和文字是造成人与人不同的根本原因。
他们很讲究人和环境的和谐统一,具体讲就是我们这边的人和动物很难亲近,藏人可以和动物亲密的呆上半天,当然,你要说那很脏我也不反对。
二是我去过拉萨,虽然只是呆了短短五天,但产生了一种『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心情。
拉萨的十月份喜欢晚上下雨白天放晴,玩了一天回到旅馆坐在窗边看外面的雨点从深不可测的天空飘落,与世无争,分外恬静,感觉很好。
和绝大多数讲西藏的纪录片一样,这个电视的画面非常美,尤其它还讲的是寻常人很难涉足的秘境香巴拉,那更是美到天上去了。
这个电视很注重人和环境的互动,花了很多篇幅讲香巴拉里面的人,有世代久居从未外出的藏民,有带着妻子骑着机车穿山过湖的川蜀之人,还有在此地研究昆虫的哈佛博士、美籍户外运动店老板和世界上最有名的兰花教授,他们携家带口落脚于香巴拉,把这里当成了他们最幸福的生活和工作的地方,甚至是他们飘荡的一生中的最后一站。
这就是这个电视做的好的地方。
它拍摄的这些人完成了很多人敢想不敢做的事情。
但这个电视的情绪感染力还是不如同样讲西藏的《第三极》,那已经达到了天地人合一的境界,直接把我看哭了,在此一并推荐。
如果你找不到资源,可以在打赏之后后台留下邮箱,我两部打包发给你,一起了解西藏,一起洗眼洗心,一起被打动。
“我们翻越天山南北、我们奔向喜马拉雅我们游弋南海岛礁、我们驰骋内蒙戈壁有史以来中国人从未像今天这般可以如此大跨度地饱览祖国河山这是一个追逐美景的黄金时代然而若论中国极致风光最密集之处也许不是天山,不是喜马拉雅也并非南海、内蒙而是位于中国西南部、青藏高原东缘的横断山脉”开发和保护希望都能做好十年内能格聂神山地区能否开发好呢?
希望香巴拉永远都好(刚好第二次看完消失的地平线)
消失的地平线7.7[英] 詹姆斯·希尔顿 / 2015 / 浙江文艺出版社这部纪录片是渐入佳境型的,开始的一两集还觉得有些无聊,后来发现拍的不错。
个人更喜欢第三极。
我读过最美的情诗,就是你的名字我越过最纯净的景区,就是你的身躯我见过最动人的面容,就是你儿女的笑脸——观看《香巴拉深处》有感仓央嘉措曾经写道:那一年,我磕长头匍匐在山路,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我转山转水转佛塔,不为修来生,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有人说,是写给他心爱的女子的,有人说,是写给香巴拉的,也有人说,是写给佛法修行的。
在看完《香巴拉深处》这部电影,我觉得,他就是写给香巴拉的。
香巴拉,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香格里拉。
它是教所说的神话世界,也是人类最后的家园。
带着对西藏的情怀,对信仰的向往,我认真把这部《香巴拉深处》看完。
《香巴拉深处》这部纪录片虽然只有短短的5集,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美丽的人间仙境。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毛垭大草原的一广无垠,领略了格聂神山的庄严神圣,欣赏了雪峰印金边的自然美景,看到了藏族人民朴实勤劳的耕作,看到了邻里和睦家族团结的臧家生活。
我想,所谓的世外桃源,大概就是这个样子,如此隐蔽的人间天堂有幸经过众多单位联合拍摄让我们大众所见识。
这部纪录片导演,巧妙的构思,分别以“乐园”、“传承”、“秘境”、“相遇”、“心愿”为分集片名,从不同角度、不同主题反映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和睦相处的四川藏区,向我们展示了这块神圣土地上的自然之美,人文之美与生命之美。
整部片子,拍摄手法多样。
有唯美的慢镜头让我们看到昆虫和羚羊的静态世界,也有从高空拍摄让我们将川藏美景一览无余的尽收眼底,还有对人物面部的特写让我们在他们的表情里感受出他们生活的。
可是说,这部纪录片拍摄的唯美和写实结合,静态与动态的穿插,算得上中国顶尖的纪录片的拍摄。
这部纪录片处处打动着我,但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它体现的藏族人民对这片土地的热爱。
因为热爱,因为深爱,因为挚爱,所以坚守,所以传承,所以不离弃。
在第二集里,有播出藏民制作藏香的过程。
这种市面上很寻常的药材,但很少有人知道它的制作已经有上千年,需要五六十种药材。
为了保证它的药性和药材的香味,藏民们坚持手工熬制,采用水淹磨法,每一步都离不开藏民的双手,每一步都饱含着他们对传统医药的深情。
在第三集《秘境》里,当我看到王正阳,哈佛大学进化生物学博士,他在毕业以后选择长期在这里研究生物,不畏高山阴冷,不畏山川险峻,我想,这么让他坚持的,除了这里有丰富的自然生物资源值得探究,还有就是它独特的自然景观深深打动着每一个曾经去过那里的人。
原来,这块土地不仅吸引着当地人对它忠一不二的挚爱,也让每一个拜访过,看过它的人对它念念不忘。
更值得一提的是,这首歌的演唱者是老狼和小柯。
两位中年音乐才子,在阅历千帆,尝过人间冷暖,更是把主题曲《无忧的蓝天》唱出了纯净,唱出了一颗对生活对人间怀着赤子之心的态度。
就像歌词里唱的那样:“一直在无忧无虑的蓝天,一直在寻找没有忧伤的世界。
”希望,你和我一样,能在这部《香巴拉深处》中,看到那最后的人间仙境,找回你我曾经纯洁的信仰。
白鹿莲花,菩提树下,用神秘的图腾将我们引入香巴拉的深处,探求着这方极乐园的人间香火味。
没有浮夸的雕饰,没有戏剧的冲突,有的只是藏民们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流淌着淡淡的的欣喜与浅浅的哀愁。
导演通过,禅意盎然的诗意语言,意蕴丰厚的镜头语言,细腻朴实的细节描绘,带领观者走进这片纯白无暇和睦相处的雪域高原。
一、禅意盎然的诗意语言 纪录片以颇具禅意的解说词,旨在写出意境的高远点名了,影片的人文关怀和自然和睦相处的朴实无华的真善美。
纪录片以这样的解说词开始“高山、深谷、草原、密林,这里被人们用藏语赞誉为香巴拉,意为极乐世界、人间仙境,是佛教所说的神话世界。
”既介绍了香巴拉独一无二的地理位置与所拥有的,充满诗意与禅意,以及神秘色彩的自然景观,以极乐世界人间仙境为描述,体现了对香巴拉的无限赞美与无限的憧憬。
使观者不由想揭开这层香巴拉神秘面纱的帷幕,走进去体会人文关怀,感受自然与人类和谐相处的神秘魅力。
导演跟重视人文关怀,以这样的解说词“走出去,更清楚地回望自己,走进来,这里就是梦中的乐园。
”为中心,总引起了乐园一篇中的六个关于,香巴拉居民的人生轨迹,在这里出生在这里成长,然后走出去又走回来,念念不忘的便是这片土地,这一方水土养着这一方人,这一方人又用独特的方式,尊重着这片土地,尊重着这片土地生长着的动植物。
以这样诗意的富有人生底蕴的解说词,更是纪录片本身增加了人文主义关怀与流淌着的对人地关系的关怀。
二、意蕴丰厚的镜头语言 这部纪录片大量采用了长镜头、拍摄角度转换、精巧构图,使观者以近乎全知性的视角感受着香巴拉的真善美。
而当中最值得一提的便是导演对于长镜头的使用。
在秋收季节却遭到梅花鹿的袭击,村民采取各种方式来阻止粮食的丧失,其中一组长镜头,便是跟着当地的妇女一起爬上围栏,加修围栏。
摇摇晃晃的镜头,铺天盖地的暗沉的天色这一自然光线的拍摄,给予了观者以真实感,现实感与参与感,感受到了藏民对于梅花鹿以及这片土地万物的尊重,藏民的善良与他们古老的传统习惯的保存都是观者不由的赞叹,同时,深深陷于对于环境保护与经济效益之间矛盾的深深思考。
在讲到骑马片段时,一组长镜头拍摄马腿奔跑,通过放慢速度,使观者能细致的观察到,马腿的强劲有力,赛马者的高超技术,那飞扬起的尘土,既是对马本身有利魁梧的赞叹,又是对赛马者的高超技术的赞美。
这段中将节奏放慢,连续的一组长镜头,感受藏民们养马放马赛马的原生态美学,是观者迫不及待的走进那个世界,感受马背上的趣味。
从而更进一步的走进赛马的奔腾的生命力和当地民俗风味的意趣。
三、细腻朴实的细节描绘 纪录片通过细腻朴实的细节描绘展示了当地的人文风情,亲情友情对自然万物的喜爱与尊重。
帕花甲的小儿子,在得知父亲赛马得到冠军的那一批,马要被卖给俱乐部时。
通过对面部表情的拍摄表现出了小儿子的不舍,看出了藏民们对于马天然的依赖,天然的清净,仿若把他们当做亲人,这是在世界上几乎任何一个地区的人民难以做到的,人性趋利使乃天性但在小儿子身上,那股纯真真实自然就照亮了众多观者的人性之善,人性之美,人性的纯洁。
在描绘到泽仁拉姆片段时摄影师邀请她拍照低头的那一抹羞涩充分显现了一个普普通通的藏族小姑娘的纯真可爱,而在拍摄时与白鹿相处自然的动作,抚摸白鹿的自然无不体现了藏族人民与自然和睦相处的点点滴滴。
而在与同伴谈论要去到大城市时,眼中掩饰不住的欣喜与雀跃,但通过用手不断的摸翠色的水杯时,把一个久居香巴拉的小姑娘的局促体现的淋漓尽致。
通过一系列的细节描写为拍摄对象,丰富了形象,也使观者更全方面的了解到香巴拉居民的生存状态。
无论是藏区的秀丽山川,还是直达人心的说出坚持就是胜利的可爱淳朴的藏区人民,和那些色彩丰富的独特的藏族服饰,与独特的传统风俗都是观者倾心不已。
导演通过这一纪录片传达给观者的对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期待,也将潜移默化的改变着处于都市中人们的生活。
第一次写长影评,还是正经的,写给这部令我向往、敬畏、仰视的纪录片。
可惜真的没有文笔,也不知道该如何正确的用艺术的语言来欣赏和表达,只是个人的简单感受而已了。
可以说这真的是我看了最美的纪录片了!
拍摄的角度和手法将整个川西高原地区的美展现到了极致!
美到令人窒息。
在那里雪山是那么纯净,山谷是那么幽深,灵魂是那么美好,万物都被善待,一切都和睦融洽。
《香巴拉深处》里的各个故事的主人公都或多或少的显示了那一点随遇而安的个性,每一个人都有着一份天真满足的微笑,所有的人和事好像都是那么纯真简单,但又始终怀着一些对自然力量的敬畏。
从纪录片的名字香巴拉这一名词开始就吸引着我,从小听的传说神话里提到香巴拉就会很神秘。
但是我从来没有自己去对香巴拉了解过什么,只是学了地理以后知道香巴拉是一个美丽的世外桃源。
印象最深的就是那位苦行僧,结冰了的湖水,苦行僧赤脚行走在冰面上,他说修行久了每天都能听到大自然的各种声音,各种鸟的叫声是美的,风吹的声音是美的,花开的声音是美的,彩虹是美的,一草一木都是美的。
我当时看这一段的时候忍不住哭了。
我觉得人活着的时候这就是幸福,每天醒来听到各种来自大自然的声音,鸟叫虫鸣,猿啼鹤唳都是美的,感受各种大自然的形态,风拂过面庞是美的,脚踩在冰上是美的,看花开是美的,看彩虹出现是美的,看四季更替是美的,当你看一切都是美的时候,那不仅仅是大自然美,更是心灵的美灵魂的美。
那时人就会像山间的一草一木,空中的一云一雨,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了。
那时万物真的融合了。
那时不会再想什么物质和钱,不会再担心自己的肚子,做什么事都很满足,砍柴也好种田也好,吃什么也都很满足,野菜也好稀粥也好。
很美很满足很幸福。
因为太美太幸福而开心的哭,也因为这样的幸福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得到而无奈的哭。
香巴拉深处的美让我向往,但是我可能很难去成为美的一份子。
我不喜欢也不讨厌现代的城市,但是飞速发展的社会让我缺乏了安全感。
苦行僧也好香巴拉深处也好,启发我的,更多的也许是自我的调整,并不是环境的调整,我想我可以为自己做的,是坚持喜欢的事情,不要放弃,还有尽量让自己住的小屋子舒适一些,把更多喜欢的物,事,人融进我的生活里,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
慢慢的,我也可以感受到早起的阳光是美的,下雨的城市是美的,路上的行人是美的,吃的粗茶淡饭是美的。
我在努力,也会一直努力,奔向我的幸福。
我个人感觉《香巴拉深处》还是一部挺不错的纪录片,但是感觉官方感还是比较浓,虽然在B站上关注度还可以,但是总觉得是营销宣传的结果,过了热度就没什么了。
特别是后面几个关于外国人的故事,浓浓的宣传感。
以及有一些故事,讲的太短,像度母辩经大会,还有关于坛城的故事,都拍的太短。
一集只有四十五分钟,我数了数,最多的一集讲了有六七个故事,太多了,想表达的东西就会不明确,就算每集都有个小主题,但我还是觉得不够明确。
但是以上都只是一些小瑕疵吧,整个纪录片本身还是很棒。
配乐我真的非常喜欢,但是那个音乐家的作品在网上能找到的实在太少了,可惜可惜。
配乐磅礴大气又不失温柔,在片头第一次听到就印象深刻,有生之年能听到真是非常幸运。
另外一个我觉得特别棒的就是旁白配音,非常有磁性的女声,温柔又神秘,就想藏语姑娘,听着对耳朵是种享受。
还有纪录片的画面,因为大量采用了航拍技术,拍到了很多不一样的画面,而且随着无人机的推进或拉远,再加上配乐,观看过程中也会有完全不一样的感觉,这是我觉得这不纪录片在画面上最有特色的地方了。
我把我第一次写的公众号文章献给了《香巴拉深处》,其实倒也没什么,只是刚好,一下是我公众号的正文。
如果觉得我写的不错的话,欢迎大家来关注哦,刚刚开始尝试写公众号,主要是关于电影和纪录片的,也在慢慢找自己的风格,希望以后可以变得优秀,值得你的关注。
୧(⁼̴̶̤̀ω⁼̴̶̤́)૭心存畏惧,才能无畏。
对于西藏,想去的,不想去的,去过的,没去过的,正计划着要去的,这部纪录片,都值得一看。
耗时一年,这部中国首部全面聚焦四川藏区,自然之美,人文之美与生命之美的4K大型纪录片终于问世。
由《舌尖上的中国1》总导演阎大众与《第三极》编剧颜占领携手打造。
“我们原本预计2017年春暖花开时开播,不料折腾到2018年岁首寒冷天。
”传说中,香巴拉是一个极乐世界,冷了,华丽而暖和的衣服会披在你的身上;饿了,美味而丰盛的食物会出现在你面前。
几乎每一部关于藏区的纪录片的配乐都十分优秀,但是《香巴拉深处》的片头配乐还是让人惊艳,磅礴大气,一如草原带给我们的印象。
(难过的是,我找不到配乐的资源(◞‸◟),文章最开头的那首是片中一处的插曲,同样也十分好听。
我粗略的估计了一下,该片一共讲了25个故事,或短或长,有的甚至一笔带过,所以我挑选了其中的几个故事来具体介绍。
次仁拉姆相信每一个看过这部纪录片的人,都会记住这个名字。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个被湛蓝的天空,清澈的湖水,广阔的草原养大的姑娘,野马的洒脱与鹿的灵气在她眼中闪烁。
她又是那么的温柔,像暗涌着的泉水,一颦一笑,动人心弦。
她被设计师看中,将要去北京作为模特进行拍摄,她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未来的发展完全未知,但是不管怎样,她最终都还会回来,回到香巴拉,回到最初生长的地方。
因为那里才是家园。
坛城坛城的制作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需要耗时七天。
一粒粒被染上不同颜色的细沙,被僧人们一点一点拼成变幻莫测的形状,最后做成坛城,信众和僧人们对着坛城进行虔诚的朝拜。
坛城的美让人震撼,僧人们对制作完成的坛城的处理方式更让人震撼。
七天之后,僧人们会将亲手制作的坛城毫不犹豫的毁掉。
他们认为,坛城的生与灭,象征着世事的变幻莫测。
一切来源于自然,一切又归于自然。
喇嘛多嘉玉隆拉措又名新路海,是喇嘛多嘉闭关修行的地方,每年冬季结冰的湖面,是这里与外界连接的唯一出路。
赤裸双脚,头发乱糟糟,不加任何修饰,这就是喇嘛多嘉的形象,但这样不堪的外表却有一股强大的力量,支撑着他进行如此艰苦的修行,就如他所说当看到他赤脚走在结冰的湖面上,天地辽阔,湖面湛蓝,一步一步,坚定的前行,所有的崇敬都化为无声,在天地间缥缈。
关于爱情这个部分可以算是我的小小私心了,其实这只是一个普通的感动人的爱情故事,可是我就是容易被这样的爱情打动啊(*ˇωˇ*)看看这个姑娘幸福的样子,真是让人羡慕啊,或许香巴拉就是这样一个地方,你可以轻易的决定一辈子就在这里,陪着自己心爱的人,这里实在太美好,就算留下来也完全不会后悔。
就是那句“那好吧,我也不走了。
”一下子戳中心中最柔软的地方,最大的安全感反而用最简单的语言就能表达。
身处在香巴拉,走出去,更清楚的回望自己,走进来,这里,就是梦的乐园。
我觉得这部纪录片一直在传达香巴拉作为永恒的家园的思想,不管你走多远,不管你走多久,你都会回来,回到香巴拉。
每一代人都在书写自己的故事,每一代人也都在继承上一代的故事,如此,绵延不绝。
希望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香巴拉。
我的公众号哟
转载,来自甘孜日报藏语香巴拉意为“极乐世界”,这里是最热闹的世外桃源。
《香巴拉深处》的第一集主题是《乐园》,讲述了六个在四川藏区不同地方发生的故事。
故事里,草原男孩达娃亮吾因为家里的马姜玛尔要被卖掉而流下男子汉的眼泪;金川梨花沟里的奶奶操持一生,无怨无悔,笑着说“坚持就是胜利”;藏族姑娘次仁拉姆为了减轻当地女性的辛劳,立志苦学裁缝手艺并教会其他的姑娘,偶然间遇见了设计师五之,她的生活有了新的变化……这里有草原人家与赛马、与牦牛之间的和谐亲密,有着只在高原上才有的信仰,有着人性的光芒。
乐园,不再是村落小镇,而是人心中的信仰与爱。
就如纪录片中说的“走出去更清楚的回望自己,走进来,这里就是梦中的乐园。
”《香巴拉深处》帧帧画面精美绝伦,随手截图都是一副壁纸,听着意大利音乐家Simone Giuliani创作的片头音乐,更是让你鸡皮疙瘩掉落一地。
《香巴拉深处》以全新视角聚焦了川藏地区,运用史诗般恢弘场面和禅意的叙事语言,以及最有人情味的世态素描手法,从普通人的情感出发,把遥远的“桃源想象”给了一个较为权威的视觉化定义,由此展现了在川藏地区这种极端环境下,藏民的生存智慧和温情。
我们生活在高节奏的“快”时代里,舒适便意味着淘汰。
我们无法爽快地抛下手上的工作,不负责任地“说走就走”。
但竞争随之带来了疲惫和劳累,身体被压垮,是我们最不愿意瞧见的事。
《香巴拉深处》除了视觉上会让你享受到天然去雕饰的山川秀丽,在人文情怀里,还会唤起你童年记忆、撒丫子欢跑的赤子之心。
正如知名音乐人老狼和小柯为影片联手创作的主题曲《无忧的蓝天》中唱到的:“最初的自己无忧无虑的蓝天,最初的自己没有忧伤的世界。
”较之以往的国产纪录片,《香巴拉深处》无疑是一匹有实力的黑马,它既采用了史诗电影惯用的宏大叙事方式,又着眼于讲述平淡却美丽的小人物故事,一张一合,收放自如。
导演对影片节奏的得体把控,使得画面主体的运动、镜头的衔接和音乐的起伏,都恰到好处,让人目不转睛。
不仅如此,《香巴拉深处》在制作层面上,也采用了国际化一流技术——从片头的创意设计,到顶尖的4K摄影;从设计元素、字幕形态,到绝美高清的的画面输出,赋予了影片以现代感,表现了创新意识;又赋予了影片以社会历史感,表现了传承精神。
一方面,影像的高质量呈现依托于4K超高清的拍摄设备、无人机拍摄以及远程控制拍摄等多种组合拍摄方案,全方位探索了未知的藏区圣地,给观众带来一场极大的视觉盛宴——蜿蜒的崇山峻岭,潺潺的溪水山涧,苍苍的巍峨雪山,让雄奇诡谲的神秘大地,在4K的镜头下展露无遗,使人更有身临其境之感。
另一方面,故事叙述也具有创新突破。
导演让主人公通过自己的言语和行为活动本身来完成故事的走向,使人在观看时更能专注体会藏区的人文情怀——你会对即将失传的藏纸工艺揪心和惋惜;你会对藏汉和中外人民相爱欢雀和鼓舞;你会对藏区有全新的解读,对藏民有更崇高的敬意,更会唤起你远离城市喧嚣的冲动和初心。
除了追求视觉盛宴及人文风情,观众在观看《香格拉深处》时,还能深入了解川藏旅游的绝妙路线。
此次摄制组走进了川西,选取了极具观赏价值和人文思考意义的地点,如丹巴,最具烟火气的村庄;如理塘,极度浪漫主义的圣地;如卧龙和耿达,天然的大氧吧,还能与国宝静距离接触。
每一个地点都能成为你下一站旅途的中点。
而对于去过川藏的游客们来说,也一定能在记录片中寻觅到熟悉又陌生的回忆。
人物同期声的精湛运用,让纪录片整体的艺术层次升华,也使《香巴拉深处》结构完整。
既有辽阔的感悟,“旧社会这个山谷有很多猎人,现在时代好了人们也富裕了,人不再捕杀动物,动物也不再惧怕人类。
”也有轻柔的真情流露,“在山里待久了,人的气味就会消失……”质朴的话语营造了《香巴拉深处》温馨柔和的气氛,也让我们更直观地感受主题。
人生百态,彼此联结,种族、地域、文化……“什么样子才叫真的家?
大家都开开心心的才叫家。
”它们所不能阻隔的,是情感。
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丈夫与妻子的举案齐眉,是一家人其乐融融,是对生命探索的不断追逐。
川西双重奏丨香巴拉深处,在天堂,亦人间原创 2018-02-03 南云禾Dagny 云禾的彼得潘藏区,不等同于“西藏”。
藏文史籍记载,“上阿里三围,中卫藏四如,下朵康六岗”,幅员辽阔的青藏高原以方言区的不同,被划分为“卫藏、康巴和安多”三域,呈现更加细化的地貌和文化差别。
通常被人们潜意识等同于“藏区”的卫藏,即今日的拉萨、山南、日喀则和阿里,而我更喜欢的是蜀地藏区,即横断山区的四川甘孜、阿坝,被叫作“康巴”的地方。
2013去九寨黄龙,途经汶川,房屋街道已一切簇新,但城外山坡上的石流痕迹,依旧提醒着曾经的灾难。
到达九寨的当日遇上雅安地震,而在15年时再从色达前往康定时路过它,看到水中刻着经文的玛尼石遍布河道,才恍然与人共生的自然肃杀冷酷,但也从不赶尽杀绝。
西藏的美在于壮阔且原始的自然景观,在感官和心理的双重领域,震慑观者。
它被镜头偏爱,被纪录片一再赞叹,伫立于此闭上眼睛,仿佛可以听见来自上古时代的风声。
而川西的美要融合了更多人和生灵的气息,于是有人将视线投向它,有了《贡嘎》和《香巴拉深处》这两部文案极好的纪录片。
另一部主题相似的纪录片《贡嘎》藏语“贡”指冰雪,“嘎”为白色,所以贡嘎的意思是“白色冰山”。
在周围45座海拔6000米以上的山峰中,它以7556米的海拔耸立于群峰之巅,是名副其实的“蜀山之王”。
纪录片《贡嘎》分为三集,通过辽阔壮美的景象、外来者、原住民等自然和生命奇观,讲述贡嘎的“今生前世”,它独树一帜的美丽和它不为人知的温情。
片头的蒙古呼麦居然毫不违和。
草原、高原,广袤的天地即便面貌各异但总是具有相通的气质。
登山者的放弃不是失败,在人类和自然的关系上,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征服”这个充满对抗意味的词汇越来越少被使用,人类开始接受自己的局限,将其视为磨砺心性的动态课程,人有敬畏的事物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曾在色达的后山上俯瞰整个佛学院,4月的大雪依旧可以让目之所及一片白色,肃杀的风急速吹过裹挟着细碎的雪花,远处低地的枯草在雪层下透出一股子苍凉,一时间四下唯有经幡掀起的飒飒声,仿佛时间在这里相对停滞。
风气雪落,是这片土地无处不在的神灵在活动筋骨,它以空间的力量独立于时间之外,保留着上古时期的风貌,岿然不动。
不为人知的景和人散发着猎奇的味道,它特殊的地形和气候被重点描写。
绿绒蒿、垂精异黄茎、白腹锦鸡…保留了这些珍稀动植物的横断山脉,仿佛是一座远古时期的生态博物馆,吸引着国内外的专业人士来此,甚至扎根下来。
由于进入西藏的条件苛刻,以及它本身就有着太多值得讲述的人事,《第三极》和《极地》都花费了重彩在当地的人文上,《贡嘎》以山为中心向外扩展,叙述与其相关的宗教、平民和越来越多的外来者,尤其是给了外来者,那些选择和此地建立联系的人们发声机会。
它展现了新鲜的信息,却在编排上略显杂乱,故而三集看完不太具有独特的记忆点。
而另一部《香巴拉深处》,可能是由于5集时长更加充分,在编排、定题等叙述结构上,更胜一筹。
追溯至更早期偏风光大览的同类纪录片,一路看下来不禁在思考:一个陌生地域的故事应该如何被讲述?
以此为主题的纪录片目的何在?
当一个新奇事物不断被作为创作主体,它是否存在最佳的叙述结构?
相比于《贡嘎》,主题相似的《香巴拉深处》有着我更加喜欢的结构。
它以乐园、传承、秘境、相遇、心愿为分集主题词。
人是绝对主角,不止是当地人,外来者也被推到台前,而香巴拉则是自古至今影响着他们生活方式的隐形却重要的力量。
和《极地》的手法相似,区别是前者主角的独白放在每集末尾出现作为总结,而《香巴拉深处》则是将其穿插在所叙述的故事之中,更充满一种娓娓道来的口吻。
即使不打“景色”这张王牌,这方天地的故事已足够值得讲述,风景以更简单的姿态出现,成为故事与故事间的衔接。
交通、通讯等现代力量以不同的速度在所有人类居所渗透,在香巴拉,虽然地形和天气减缓了这一过程,但变化是必然的。
当古老和现代必不可少面临着一场碰撞,看似千年不变的生活规律被融入了时代的新事物,寻找双方都能满意的折中点变得尤为重要。
外来者提供第三方视角,起到更新、软化、指导的多重作用。
刘璇是一个在理塘格聂景区工作的汉族规划师,她的专业能力是她不断尝试在保护和开放之间的寻找平衡点。
为了提高收入,很多居民试图烧掉老屋盖汉房作旅游接待,刘璇说,最可怕的是,当地人在不知道如何做的时候,已经做了。
于是她反复叮嘱,“你要答应我,房子绝对不能烧,我给你想办法。
”
对于植物学家帕奈来说,横断山区拥有的极为丰富的植物形态,是这片土地给他的礼物,于是在工作之余,他利用专业知识在高原研究蔓越莓种植,希望为当地带来经济收益,这是他的回赠。
王正阳,25岁,哈佛大学生物进化学博士。
他学习藏语,充分享受野外工作带来的乐趣,寻找各种珍稀甲虫、飞蛾、蝴蝶。
高学历、高薪资,当物质条件得到保证时所作出的选择,可以说明内心。
片中也展现了在古老习惯中长大的当地人是如何和现代文化和社会环境接轨的。
次仁拉姆是一位裁缝,她和来自巴黎的五之相识,制作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服装,并亲自担任模特。
一位试图从古老中寻找灵感,一位试图通过古老,获得见识现代的机会。
这种文化之间的双向流动性,能够使两者都焕发勃勃生机。
热西才让旦是个音乐家,也是一位声音记录者。
无论是孩子们的读书声,朝圣者的诵经声,当地人的民歌还是穿过雪山垭口的风声,它们为记录者提供素材和灵感,也像利用飞鸟传播花粉一般,利用它们的魅力让有心者折服,从而将其待至更远的地方。
“香巴拉”,其意为“极乐世界”。
很多人并不会有机会在此地长久生活,大到语言、文化,小到生活习惯,都不是可以短时间内习惯的,更别说融合。
即便到此旅游,人们亦无法不对这片土地进行自己的猜测,习以为常的意识体系就像去博物馆参观时,和展品间隔着的那层玻璃。
“他们不在意时间的长短,时间的流逝在这里并不明显。
”人们希望有这样一个地方,它带着历经变化却仍保持不计较的轻松。
科技更新、信息过时,这些让“时间”演变成为在现代社会时刻让人们神经绷紧的元凶,在这里都偃旗息鼓。
香巴拉养育着原住民,也满足外来者的需求,它的神圣中并不具有母性,它所提供的丰饶需得让人放下舒适、便利,以最谦卑的姿态祈求它的赐予。
当你遥望贡嘎或者任何一座藏地神山,云层在顶端如水般流动,它流动了千万年,并将继续流动下去。
香巴拉深处,讲述四川藏地人民的生活日常。旁白好评!
对天地的敬畏,对神灵的敬仰,使得一切美的好的都将汇聚于此。
认真生活的人都很纯粹,像个孩子,他们会精神耕耘,也不管能不能赚钱,但心很平和,很容易满足,容易制造快乐。
有些地方没必要强行升华,反而有些不伦不类。
为第一集结尾泽仁拉姆小姐姐打call,民族的就是世界的,那张和白马一起拍的照片还有和白唇鹿拍的秒杀所有奢侈品大牌广告片,骨子里的高级与纯净。和极地一样,人是主角,以人为点以文化为线描绘了一副生物多样性文化多样性的人间仙境般的川西藏区高原。四五集几个老外乱入有点出戏,多拍拍藏民吧
风景很美
音乐和画面都很美,说川普的藏民很亲切
8分,西藏的风土人情。
美不胜收 攒着以后要去看看
深厚人文,暖暖情深。
画面很美,一些镜头非常震撼(一定要去冬季的玉隆拉措!),很简单平静的氛围,但总觉得故事可以讲得更好些…
可能是自己曾去过片中的有些地方吧!所以感觉特别的喜欢,特别的有感触
感觉藏区纪录片同质化严重有些地方美化严重发展是必须的但是也要正视问题
很一般吧,豆瓣对纪录片的评分太宽容了。真不知道好在哪里
个别不错,摄影很绝
两星半,更像是拍的香巴拉人的生活,家长里短,而不是香巴拉的特色
画面极美,涓流般细数着香巴拉的传说。第一集给藏族姑娘拍照的时候,她坐在那里,一头小鹿跳过,这个瞬间真是美呆了。
CCTV纪录片画面越来越好看,不过太缺内容了。
妹子好看,内容没意义,看上去说了一堆,其实啥深度思考都没有,宣传片
山河多美好,无限魅力香巴拉。姑且当这块地方真如纪录片里展现的如此纯净,最让人动心的还是人。现代人欲求太多,而留在这儿的人仿佛都简单纯粹的不可思议,也许这样的幸福感是最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