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我不在那儿

I'm Not There,七人一个卜戴伦(港),摇滚·启示录(台),身不在此(台),巴布迪伦的七段航程,我不在场,自由驰骋,摇滚启示录

主演:凯特·布兰切特,本·卫肖,克里斯蒂安·贝尔,理查·基尔,希斯·莱杰,朱丽安·摩尔,皮特·弗雷德曼,金·戈顿,夏洛特·甘斯布,米歇尔·威廉姆斯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德国,加拿大语言:英语年份:2007

《我不在那儿》剧照

我不在那儿 剧照 NO.1我不在那儿 剧照 NO.2我不在那儿 剧照 NO.3我不在那儿 剧照 NO.4我不在那儿 剧照 NO.5我不在那儿 剧照 NO.6我不在那儿 剧照 NO.13我不在那儿 剧照 NO.14我不在那儿 剧照 NO.15我不在那儿 剧照 NO.16我不在那儿 剧照 NO.17我不在那儿 剧照 NO.18我不在那儿 剧照 NO.19我不在那儿 剧照 NO.20

《我不在那儿》剧情介绍

我不在那儿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在这部关于鲍勃·迪伦生平的传记电影中,将分别由六位演员扮演鲍勃·迪伦,分别演绎鲍勃在不同时代的生活故事和音乐经历。该片讲述了鲍勃·迪伦早期作为民谣歌手艰苦奋斗的生活,和1960年代初成形的美国民歌界的英雄和知识分子,具有争议的摇滚转型、摩托车意外事故还有后来从公众视线里销声匿迹的隐退,近年来工作重心不放在录制唱片而是举行巡回演唱会上,如名为“永不停止的巡演”(The Never Ending Tour)等等。 在一本由英国作家霍华德·苏尼斯撰写的鲍勃·迪伦非官方自传中,大部分是关于迪伦的童年时代和家庭生活。书中为我们进一步了解他的作品提供了更多信息,特别是与他的妻子苏拉(夏洛特·甘斯布饰)。除此之外,霍华德·苏尼斯还爆料了这位老牌摇滚歌手的一件秘密绯闻,他与自己的一位伴唱歌手从1986年开始有了一段不为人知的婚姻。每一段故事都表现了迪伦活泼善变的性格...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牢不可破总裁宠妻甜蜜蜜绯闻女主播实习医生格蕾第十八季面对邪恶绝地先锋梅花谍影两大无猜亡命天涯路肥佬警官木偶奇遇记坚持住荒野机器人基地第三季梦回少年时丧尸大战僵尸黑衣人36/45嗜血袋鼠他和她第二季狗剩快跑生命的颜色战争去了解逝者倍儿喜欢你怀旧者只是性,而没有别的火山下的人生北京纽约

《我不在那儿》长篇影评

 1 ) 论持久战

加上另外几个片子一起说吧,其他片子包括,No Direction Home (Bob Dylon)American Hardcore (Black Flag等)The Decline of Western Civilization Part II: The Metal Years (Megadeth等)Joe Strummer: The Future Is Unwritten(Clash)大致先这些老梆子们比较下来,就数Bob Dylan最狡诈。

他对世界喋喋不休,但有几句不是反话呢?

I'am not there片名是个非常到位的自我评估,这些从No direction home里面也摆明了。

两个片子都提到了Bob Dylan在60s "反战"年间的记者招待会,记者问他您作为一代青年的政治偶像。。。

如何如何,Bob装的一脸惶恐,说谁是政治偶像?

记者又问您的政治民谣是否表达了... Bob又是装傻,谁说我唱的是民谣。

于是记者就更兴奋了,I’am not there里面的BBC二楞子就是这样被挑逗了。

很多人觉得Bob铁肩担道义挺痛苦的,还要不时接受各路记者的骚扰,其实Bob特清楚,什么叫半推半就,什么叫挑逗,什么叫利用。

当你们觉得他很政治的时候,他会告诉你我自己都不知道唱的是什么,当你们觉得他很精神很垮掉很找不到回家的路的时候,他会告诉你他其实想当一个中产,也很注重锻炼身体。

这个”精神代表“随时准备逃跑,但又不跑远,跑几步还让媒体摸两把,暴暴光,出个CD,脱了裤子再跑,这不是垮掉的一代,这不是无家可归,这是游记队长,我们永远不知道他到底在哪儿,所以我们永远会议论他,我们永远会认真思考他的废话,这不是滚石,这是持久战策略。

继续说Black Flag这样的(见American Hardcore)。

Hardcore比较厚道的,在自己年代反抗自己头上的东西,比如里根,比如中产生活。

这是有时限的,时代过去了,就迅速自觉下岗,下一代的东西让下一代反抗,这样的反抗更有效率,更直接。

没有工夫跟媒体打情骂俏,媒体对这样的以单调群殴为主业的,也兴趣寥寥。

这是接班型的持久战策略。

最后是自己栽进去的,比如80年代的金属党,比如Joe Strummer这样以为会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

金属党就比较可怜了,从纪录片看,他们的理想大多很李逵,生活也很李逵,摇滚不死,我要成名,我要大钱,我要大波妹。

没了。

时过境迁,没成名的可能死了或者在养猪,成名的也被阳痿了,心脏病了,吸毒后遗症连水都倒不准。

Joe Strummer比较2,跟Sex pistal干上了,告诉大家自己不是无政府,自己是铁肩,跑到纽约不但要巡演,还溜到街上对纽约市民的政治立场进行采样并予以启迪。

最后当群众都把他当政治标杆了,他干不动了,可怜巴巴的说我真的没想到我会被安排成拯救世界,然后就崩溃了回家带孩子。

您怪谁呢?

这是无组织无纪律被媒体左右的起事,从古到今,下场都雷同,都会突然惘然,惘然中感到屁股一阵刺痛,被体制走了后门。

小心翼翼的比较后,我还是感慨Bob Dylan的狡猾,I'm not there无论拍的怎么样,至少片名告诉我们,玩得开还是老狐狸。

 2 ) 《我不在那里》:女人的力量

你是否有时也觉得女人是无法令人容忍的动物?

她们虚荣、矫情,为鸡毛蒜皮的小事大惊小怪,她们浅薄得有时令你难以忍受。

可是,在这部电影里,只有凯特•布兰切特的鲍勃•迪轮才真像他。

而凯特,你知道,她是一个女人。

一个镜头,在露天的音乐节现场,舞台上那个一头蓬乱卷发,个子瘦瘦小小,带着墨镜的歌手,一时间令你误以为这是迪伦的录像。

就是从这个时候起,迪伦来了,被凯特借尸还魂,而这个用几个不同的人来演迪伦而其中有一个竟是女的的创意你觉得棒极了,可是最像迪伦的竟然是这个女的。

当然,那是凯特的演技好。

在《no direction home》里你见过的迪伦,外表跟这个几乎一模一样。

瘦小、暗色花衬衫,说到他的特点,用神经质最为适当。

他抽烟的样子,他从不正襟危坐的身体,他像个淘气的小孩子一样坐立不安的样子。

他是一个梦游者,当他和伙伴们在一起。

他是一个过客,当他在新闻发布会上。

每个人起初都想搞这个世界,但最后只能被这个世界搞,而迪伦是成功的那个,于是他被当作偶像,连同他所有不合时宜的样子。

但也是在那个发布会上,凯特却不似迪伦。

因为那个发布会的录像上,迪伦的眼神是很不安的,他的诚实令人吃惊,他觉得根本无法回答的问题,他就反问那个记者,有些狡黠,仿似一本正经,可你知道他在愚弄那个人,你知道他不想被贴上标签,他才懒得敷衍,他索性把他的一无所知告诉你,请你自己呆掉。

可是凯特呢,她让迪伦就像个胸有成竹的,一个偶像,底下是他的粉丝,他君临天下,大权独揽,气定神闲,众人等他开口。

但那从不是迪伦想要做的。

他一向不需要掩饰他的迷惑,他的神经质,他的自我,他不做戏。

而这种神经质,的确常常属于女性。

在这个世界中,我们得小心保持,才能令自己的灵魂不迷失。

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灵魂的遗失在所难免,我们在物欲的欢愉中常常忘记了最初的方向。

但是迪伦不是,我记得他那本自传《像一块滚石》给我的震撼,一个活泼泼的灵魂,试图冲破纸面,侵占我,唤醒我,直到觉得自己的,被遗忘很久的灵魂的蠢蠢欲动,那是一颗试图发芽的种子,突然意识到存在的感觉。

那本书,非常值得一看再看。

我记得迪伦说到他欣赏他的妻子,在于她总是有自己的想法,她和别人不一样。

迪伦真是个奇特的人。

那是那本书里他几乎唯一提到她的地方。

回到这部电影,演他妻子的那个女演员也很不错。

这是这个电影里两个最令我感觉印象深刻的演员。

都是女人。

这个角色独立、坚强,从来不曾迷失。

她拥有的是一颗非常强壮的灵魂。

她选择抛弃男人的理由都那么独特——我离开你是因为我爱你,我不想成为你的负担。

凯特一直都有模有样地学着迪伦,那相似度令人惊叹。

可是当她坐在车里,摘下墨镜,无法再用身体模拟,只有这张脸时,她毕竟只是凯特。

那是在影片的结尾,迪伦说着音乐的意义,它是信仰,它是保姆,它令人不再迷茫。

最后,她顽皮地看着镜头,意味深长的眼神,那是一个女人,在饰演了一个男性之后的嘲弄,好像在说,瞧,这就是迪伦,其实这也是我。

完美的一个收尾。

与角色灵肉合一,但不妨也给它加个小小的调皮的韵脚。

在现实与灵界自由穿梭,那就是演员这个工作的令人着迷之处。

这个迪伦是迪伦的,也是凯特的。

而女人常常令人惊讶,当她舍弃了虚荣与矫情,她可能比男人更有力量。

 3 ) 传记片分为两种:传记片和鲍勃迪伦的传记片

大师是人类精神的灯塔,是历史河床上沉淀的珍珠。

大师用智慧与才能改变世界,改变人类。

然而,这却是一个缺少大师的时代,零星的大师像夜空中闪亮的星辰,照耀我们前行。

今天,通过一部匪夷所思的传记片,认识一位“匪夷所思”的大师。

2011年4月6日晚,北京工人体育馆盛况空前,中国乐坛一大半牛人齐聚于此。

他们当中既包括崔健、何勇、张楚、郑钧、汪峰、痛仰乐队等摇滚圈名人,也包括高晓松、宋柯等民谣届大腕。

他们齐聚于此,都是为了瞻仰一个人的风采——他的名字叫鲍勃·迪伦。

【鲍勃·迪伦北京演唱会】彼时,鲍勃·迪伦年已七旬,白发苍苍,面对众星捧场,他神情冷峻,没说一句废话,直奔主题,而众星则如小学生般正襟危坐,不敢丝毫怠慢。

那一夜,鲍勃·迪伦的名字在国内不胫而走。

时隔五年,诺贝尔文学奖正式公布,呼声很高的日本作家村上春树惜败鲍勃·迪伦,再一次于国内掀起轩然大波。

评委会的评价是:“(鲍勃·迪伦)在伟大的美国诗歌的传统中创造了新的诗歌表达。

”而因歌词写得好获得诺奖,鲍勃·迪伦是蝎子拉屎——毒(独)一份儿。

【鲍勃·迪伦获诺贝尔文学奖】非但如此,苹果创始人乔布斯在《乔布斯传》中也透露自己最崇拜的一个人便是鲍勃·迪伦,他的iPod中收藏了12张鲍勃·迪伦的专辑。

鲍勃·迪伦究竟是谁,他凭什么能折服众星,击败村上春树,迷倒高傲的乔布斯?

今天,我们用一部“匪夷所思”的电影,了解他匪夷所思的人生——《我不在那儿》。

这部电影是由美国独立电影界最另类导演托德·海因斯执导,鲍勃·迪伦本尊高度认可的一部电影。

【电影《我不在那儿》剧照】为什么说它匪夷所思?

因为这部电影不走常规路:用六个演员扮演鲍勃·迪伦,而且打破传统叙事结构,以破碎的片段拼接,充满隐喻与玄机,以至于很多观众看不太懂。

【影片由六名演员扮演鲍勃·迪伦】尽管如此,这部影片仍凭借本身的新颖性以及鲍勃·迪伦强大的影响力获得第64届威尼斯电影评委会大奖。

在我国,这部影片也获得了高达7.9的豆瓣评分。

导演海因斯表示:观众可以把这部电影当做一场梦,一次心灵之旅。

【《我不在那儿》豆瓣评分7.9】这部电影究竟有着什么玄机?

下面就联系鲍勃·迪伦的生平解读一下:一、多才多艺的文艺青年1941年5月24日,鲍勃·迪伦出生在美国一个富有的中产阶级犹太家庭。

受热爱艺术的母亲影响,鲍勃·迪伦打小便是个不折不扣的文艺青年。

他不仅有很高的音乐天赋,经常在亲朋好友聚会时表演唱歌,而且还喜欢写诗、画画、看电影。

其中,写诗是鲍勃·迪伦的最爱,经常在上课时不认真听讲,偷偷在下面写诗。

【文艺青年鲍勃·迪伦】值得一提的是,鲍勃·迪伦本名叫罗伯特·艾伦·齐默曼,但因为他非常崇拜诗人迪伦·托马斯,所以,才取了“鲍勃·迪伦”这个艺名。

事实证明,孩子会一门特长有多重要。

多年之后,鲍勃·迪伦将诗歌融于歌词,使歌词文采斐然,充满隐喻、意蕴深远,还因此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并令同行披头士十分羡慕。

高中毕业后,鲍勃·迪伦考入明尼苏达大学。

和很多音乐人一样,他不好好学习,通宵达旦搞音乐,结果,大一的时候就被开除退学。

那时,鲍勃·迪伦最喜欢的歌手是左翼民谣之父五迪·格斯瑞。

五迪·格斯瑞的音乐什么风格?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约翰•史坦贝克曾给出过一个评价:“在他的音乐中,可以看见人民容忍和对抗压迫的意志。

”所以,鲍勃·迪伦歌曲中的现实主义风格多半是受到了五迪·格斯瑞的影响。

退学后,鲍勃·迪伦背起吉他、提着皮箱,从白雪皑皑的明尼苏达州一路漂泊来到了纽约的格林威治村,开始了自己的民谣歌手生涯。

这一路上,难免有人问他从何方而来,这时,热爱幻想的鲍勃·迪伦喜欢谎称自己是来自美国南方、靠演马戏为生的一个孤儿。

【文艺青年鲍勃·迪伦】影片开场的第一幕戏,实际上就是隐喻鲍勃·迪伦的这段遭遇。

其中,有三个细节值得玩味:第一个细节是:首位扮演鲍勃·迪伦的演员马库·斯卡尔·富兰克林是一名黑人,而鲍勃·迪伦却是个白人;

【扮演鲍勃·迪伦的是一名黑人演员】第二个细节是:第一幕戏中的角色名字叫做五迪·格瑟;第三个细节是:五迪·格瑟拿着的那把吉他上写着“This machine kills Fascists.”(打倒法西斯)

【充满隐喻的符号】这些都充满隐喻:由黑人扮演鲍勃·迪伦,是因为鲍勃·迪伦的音乐启蒙受到乡村音乐与黑人音乐的影响;角色的名字叫五迪是因鲍勃·迪伦受到左翼民谣之父五迪·格斯瑞的影响;吉他上写着“打倒法西斯主义者”则代表着鲍勃·迪伦一生的抱负——用音乐来打倒一切压迫。

二、充满反抗意识的民谣先驱来到纽约格林威治村后,鲍勃·迪伦遇到了自己的初恋女友,美国人心中的“民谣缪斯”——苏西·罗托洛。

【民谣缪斯苏西】苏西出生在一个红色家庭,父母都是西方共产党员,同时,父亲还是工会领袖,因此,苏西对西方腐朽的政治以及种族歧视都深恶痛绝,这也深深影响了鲍勃·迪伦。

当时,鲍勃·迪伦居无定所,靠唱歌为生。

苏西的母亲和姐姐都觉得这小子不靠谱,劝苏西别同他来往。

但苏西却爱上了鲍勃·迪伦的才华,央求姐姐收留穷困落魄、但志向远大的鲍勃·迪伦。

【鲍勃·迪伦与苏西】时值上世纪六十年代,美国社会动荡,黑人民权运动、反越战运动、妇女解放运动几乎同时爆发。

【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正如前文所说,受左翼民谣之父五迪·格斯瑞的影响,鲍勃·迪伦心里早就埋下抗议的火种。

在苏西的鼓励下,1962年到1963年之间,鲍勃·迪伦利用短短20个月的时间创作了《大雨将至》、《战争的主人》以及美国民谣史上最经典的歌曲《答案在风中飘扬》。

这些歌曲表达了对核武器军备赛的担忧,涉及有关贫困、种族歧视、监狱、沙文主义、战争、反思原教旨主义等内容,对剖析美国社会状况,鼓舞民权运动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鲍勃·迪伦因此一炮而红,成为美国民谣先驱,精神领袖。

【鲍勃·迪伦演唱经典民谣《答案在风中飘扬》】但正应了那句话“职场得意,情场失意”,这期间由于鲍勃·迪伦与另一位民谣歌手琼·贝兹关系暧昧,以及老是喜欢撒谎,让苏西感到十分没有安全感。

再加上,苏西是个独立意识很强的女性,随着鲍勃·迪伦的光环越来越耀眼,人们在谈论苏西时,总将她当作是迪伦的附庸品,这让她十分不满。

于是,19岁的苏西搬出了和鲍勃·迪伦同居的住所,并打掉了腹中胎儿。

【鲍勃·迪伦与民谣歌手琼·贝兹关系暧昧】鲍勃·迪伦为此十分沮丧。

此后,他的感情生活也不顺利,一生结了两次婚,但都以离婚告终。

电影中,导演对此进行了艺术改编,通过电影演员罗比•克拉克与法国女画家火热的恋情,以及两人婚后生活的不愉快,来展现鲍勃·迪伦坎坷的婚恋经历。

【希斯莱杰扮演的鲍勃·迪伦】细心的观众可以看出扮演法国女画家的演员与苏西长相酷似。

三、迷幻而分裂的摇滚歌手由于鲍勃·迪伦写出无数脍炙人口的民谣抗议歌曲,使人们将他认作是政治抗议的代言人,殊不知热爱艺术的鲍勃·迪伦对政治十分不屑——他仅仅是渴望用艺术引领人民获得和平与幸福,而没有任何政治目的。

1963年12月,鲍勃·迪伦站在人权奖的领奖台上,出乎意料地说:“我看低那些统治我的人,他们为我制定规则,却都顶上无毛,这令我愤怒。

对我而言,再没黑白人种、左右党派之分,只有上和下,向下非常接近大地,我只想奋力向上,全然忘记政治这样的琐事。

【叛逆的鲍勃·迪伦】为了摆脱政治代言人的形象,1964年,鲍勃·迪伦制作并发行的新专辑《鲍勃·迪伦的另一面》,里面不再有抗议歌曲的影子。

1965年,新港民谣音乐节上,当观众都想听鲍勃·迪伦演唱民谣歌曲时,他却使用电吉他玩起了摇滚乐,搞得台下观众嘘声一片,骂他是民谣界的叛徒。

【鲍勃·迪伦在新港民谣音乐节插电演出】但“我行我素”的鲍勃·迪伦从不愿被别人的想法所左右,他讨厌自己被贴上“标签”。

其后,鲍勃·迪伦进入了摇滚歌曲的高产期,不仅谱写了世界最经典摇滚歌曲之一《像一块滚石》,同时,打造了《重返61号公路》和《美女如云》两张“史上最佳摇滚专辑”。

在此期间,他还与摇滚巨星披头士产生交集,成为世界摇滚界的一段佳话。

据说,那天,阳光明媚,鲍勃·迪伦与披头士在公园偶遇,一见面几个人便打成一片,临别时,鲍勃·迪伦还特意告诫披头士把歌词写得更有意义一些。

影片中,导演特邀女星——奥斯卡影后凯特·布兰切特扮演1960年代由民谣向摇滚乐转型期间,最具争议性的鲍勃·迪伦。

【影后凯特布兰切特反串扮演的鲍勃·迪伦】影后雌雄同体,宛如妖孽的表演完美体现出了鲍勃·迪伦的迷幻色彩,荣获第28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女配角提名。

四、隐居的福音歌手1966年,鲍勃·迪伦骑摩托车出了车祸,之后,神奇地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

当粉丝们心心念念寻找偶像下落时。

鲍勃·迪伦却隐姓埋名在伍德斯托克小镇过上了安逸的隐居生活。

这种生活断断续续一直持续到六十年代末。

在此期间,鲍勃·迪伦不仅娶妻生子,还做了三件事:第一件事是写诗;第二件事是进行音乐实验,他用口琴和木琴创作了没有抗议性质的民谣《John Wesley Harding》,制作了风格甜腻的乡村专辑《Nashville Skyline》等;第三件事是成为一个获得新生的基督徒并发行福音专辑。

影片中,导演用传奇罪犯比利·基尔躲避警方追捕逃到乡村隐居的桥段来隐喻鲍勃·迪伦的失踪。

【查理基尔扮演的罪犯隐喻隐居时期的鲍勃迪伦】

【克里斯蒂安·贝尔饰演的福音歌手鲍勃·迪伦】同时,由演员克里斯蒂安·贝尔饰演隐居时期的鲍勃·迪伦,塑造了一位重获新生,传递福音的歌手形象。

五、永远不老的创作者如今,鲍勃·迪伦已经七十八岁了,但他依然保持旺盛的创作力,每天写诗、写歌、画画。

2018年,77岁鲍勃·迪伦在香港开唱,宝刀不老,引发万人空巷,见证了他对音乐孜孜以求的一生。

为了反映鲍勃·迪伦的创作精神,在影片结尾处,导演利用男主怀抱吉他坐着火车驶向远方的场景,象征着鲍勃·迪伦对音乐永无止境的探索精神。

【男主怀抱吉他坐火车驶向远方】此外,很多观众不理解为何影片的各个桥段中间穿插由本·威士肖扮演的以诗人兰波为原型的审判戏。

【本威士肖扮演的以诗人兰波为原型的审判戏】这是因为鲍勃·迪伦曾受诗人兰波的影响写了大量具有现实意义的歌词,所以,以此进行隐喻。

六、启迪意义值得一提的是,为了增强影片的音乐传记气质,导演特邀30位音乐人进行OST创作,他们怀着对鲍勃·迪伦的崇敬之心,用歌曲串联了每个桥段,这点受到鲍勃·迪伦的盛赞。

整部影片看似复杂,但却从头到尾强烈突出一个主题,那就是:鲍勃·迪伦始终没有放弃对音乐的追求与热爱。

【鲍勃·迪伦始终坚持对音乐的热爱】虽然,属于鲍勃·迪伦的时代已渐渐远去,但他深入现实的创作精神以及对梦想的赤诚追求,放到任何时代都有着深刻的启迪意义。

下面结合我国乐坛现状,谈谈我的看法:一方面,我国很多音乐人无法保持恒久的创作能力。

最主要的表现就是有的歌手一辈子只有一两个代表作,此后,再也没什么新歌。

而鲍勃·迪伦一生佳作,数不胜数,这得益于他对音乐的孜孜以求。

另一方面,我国当代音乐人炮制的歌曲多半内容空洞,口水歌泛滥,鲜有反映社会现象的佳作诞生。

综观我国当代乐坛,至今没有创作出脍炙人口、广为流传的佳作。

而且歌曲题材单一,普遍都是反映小情小爱——当然,爱情歌曲是不可或缺的,但好的音乐生态应该是内容丰富、题材多元,这需要我国音乐人继续努力。

再看鲍勃·迪伦的作品,题材广泛,涉及爱情、战争、各种社会现象等方方面面,这点非常值得我国音乐人学习。

这是一个大师越老越少的年代,但大师不死,只会凋零。

他们的光辉像夜空中的繁星,照耀着人类前行的脚步。

 4 ) 没看懂的可以看看这个blog

http://bbs.breezecn.com/read.php?tid=169603我第一次看也没怎么看懂 还要从新看看

 5 ) Bob Dylan:当这个社会将自身的问题开始转接到“摇滚”身上,我选择背离人群

有时候,大众的喜好就是一种法西斯主义。

当一群人以同样的仰望的角度在看着你如何成长时,都在你的不知不觉之间,被划上了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强制的、盖帽的以及形而上的皇权——你的一切都必须满足他们对于你的期待,那些标签、特征以及特性。

成名是尤其悲观的经历,对于大多数的成功艺术家来说,都经历过成功后的迷失。

John Lennon在影响力和名气之中死在了刺杀的枪声中,Joe Strummer几乎在反抗中被愤怒所毁灭,毁灭了自由之梦,Bono在巨大的商业浪潮和政治力量中,将音乐和斗争划出了明显的界限,并且从此戴上了面具一般的墨镜,将U2推上了商业的舞台。

在我的概念中,艺术与艺术家是两个独立的存在,却在死亡层面有了个奇妙的结合点,一个是艺术家已经自然死亡,而在精神影响和艺术作品的流传中,却又是永生的;另一个是绝对性质的死,他们的艺术态度和理念在时间的冲刷中遭到了彻底的毁灭以及根除,而自然生命却生活的越来越幸福。

有幸Bob Dylan属于还生存健在的艺术家,他的音乐和诗歌也一样。

我必须得承认,《I'm Not There》这部电影是我看过的最艰难的电影之一,因为将Bob Dylan解剖成四个人,又分别将这四个人独立角色化以及共同强调与放大。

四个人的思想和生活轨迹同时存在,就难免会重心模糊,让人看到一半的时候也摸不着头脑。

所以必须在看过Bob的传记以及生平的纪录片之后,了解到他一生的大事记,才能够在《I'm Not There》中寻找到一些Dylan在现实生活中四种不同精神状态共同伸展,诗人、预言家、表演者、猎人四种符号代表的不同维度的思想价值。

我必须要先知道《No Direcation Home》中Martin Scorsese对于Bob的全新解读,电影中那个具有先验性质的,无声静默的,叛逆的,纯粹跟随自己感觉的Bob Dylan以及《I'm Not There》中的复杂与纵横交错联系在一起,以及在我以往阅读过的文本中,努力的回忆与Bob有关的一切,才能够了解他在坚硬如石头一般的似乎难以穿越的现实世界,如何去强化自己的内在,如何用一种纯粹的没有杂质的意念努力的往下走。

我跟电影圈的朋友们说,了解Bob的一生给我带来了很大程度上的震动,很多人问我,是什么样的震动?

我的全部意义在于,我自己的内在世界尚未建构完成,而Bob的叛逆和义无反顾,对于我来说,在某些方面填补了我尚在犹疑不定的世界观的建构,甚至填补了我在面对生活中大部分的空虚的无所适从感。

没有家的方向,听起来绝望和扭曲后的仿佛立体声从背后扩散一般的窒息与预言,仿佛是在内心中掏出了一块巨大的空隙,严重的情感与精神上的匮乏,以及对于过去、现在与未来的彻底否定。

当我们如Bob一样迷失的时候,当我们也同样寻找不到回家的方向的时候,我们要用什么样的态度和情绪去重新架构起,不再是像生命轮回一般的精神世界?

面对这一点,Bob Dylan是善变的,我们无法否认。

选一条离开之路,还是回家之路?

家,也是一种扭曲的符号。

这种恐怖的现实对于Bob来说,是真实存在的。

对于自己的家乡,他总是言之过少。

当然家不是一个地方,更不是单一的情感。

但是任何试图去定义家的意义的行为,似乎都显得苍白,和真正的每个人的不同感受,相去甚远。

纪录片《No Direcation Home》中是以Like A Rolling Stone这首意义非常的歌曲开场的,而电影《I am not there》中,则在这部纪录片的基础上增加了更多艺术化处理,将一个人的人性分别拆分成不同的角色性格,仿佛只有这样才能够说清楚,Bob复杂和诡奇的一生是如此的与众不同。

在《I am not there》的开篇,一个苍老的旁白在说:“饥渴的大众,现在终于能够分享他的病情,以及他的私人电话了。

他就躺在那里,诗人,预言家,法外之徒,虚构的偶像,摇滚明星,暴露在大众面前,如被偷窥一般,很快就将被发现。

”Bob的自我主宰意识似乎在Todd Haynes的镜头下面变成六个甚至更多相当大的匮乏,从而在这六个不同的角色之间相互流动,彼此之间传递着一个共同的命题——孤独。

而这种孤独的情感,在不同的角色身上,又很难保持同样的一种姿态。

所以Todd Haynes才能够在不同角色的空隙中,灌输进如此丰满的诗意与浪漫。

所以当你看到,Bob Dylan幻化成自己的偶像Woody跳上火车,逃离囚笼一般的小镇,努力切断自己与囚禁之间的仅有联系,他深层的对抗性质的不同个体就已经在被不知不觉中建构:Jack Rollins在事业的高峰期抛开一切出走,幻化的是Bob逐渐被标签为抗议歌手后,逐渐产生的自我否定性。

Robbi在婚姻危机中对于性以及自由的重新思考和转向,是Bob生命中有且仅有的一次爱情故事,Rimbaud从诗人的符号性解读Bob的歌词以及世界的黑暗与恶灵的感受幻化的是在每首歌的创作过程中,就像创作一首与世界接触的灵媒一般。

Jude在舞台上的彻底叛逆以及在媒体面前的入侵性特质幻化的是Bob在转型之后走向摇滚之路的“背叛”。

当这些比较超现实性质的个人特质全部集中在同一个人身上,Bob在选择路途的时候,Bod的一生中光明和黑暗的永恒对抗,并不仅仅是时代环境以及媒体的影响,而是他渴望成为他想要成为的样子。

人,或者明星以及艺术,都不全部是由环境造成,而是先天的永恒的“自我“的组成部分。

在电影开始交代的答案之中,Bob的人生之路就已经做了选择,离开家,离开的越远越好。

我不是时事歌曲创作者在电影《《No Direcation Home》中是以Bob Dylan改变一生的歌曲—— “Like a rolling stone”开场的。

这首歌是Dylan转场的标志,承载了很多他生命中的努力尝试:在他接近30岁的时候,努力冲破无法被超越的现实世界——所有的听众都在迷恋病态的民谣,借用纯粹性去嫁接反抗的特性,音乐丧失了应该有的本质,成了政治的附庸工具。

印象深刻的是两部电影中同时放大的Bod Dylan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一再强调,“我不是时事歌曲创作者。

”Once upon a time you dressed so fineYou threw the bums a dime in your prime, didn't you?didn't you?People'd call, say, "Beware doll, you're bound to fall"You thought they were all kiddin' youYou used to laugh aboutEverybody that was hangin' outNow you don't talk so loudNow you don't seem so proudAbout having to be scrounging for your next mealHow does it feelHow does it feelTo be on your ownWith no direction homeLike a complete unknownLike a rolling stoneYou've gone to the finest school all right, Miss LonelyBut you know you only used to get juiced in itAnd nobody has ever taught you how to live on the streetAnd now you find out you're gonna have to get used to itYou said you'd never compromiseWith the mystery tramp, but now you realizeHe's not selling any alibiesAs you stare into the vacuum of his eyesAnd ask him do you want to make a deal?How does it feelHow does it feelTo be without a homeWith no direction homeLike a complete unknownLike a rolling stoneYou never turned around to see the frowns on the jugglers and the clownsWhen they all come down and did tricks for youYou never understood that it ain't no goodYou shouldn't let other people get your kicks for youYou used to ride on the chrome horse with your diplomatWho carried on his shoulder a Siamese catAin't it hard when you discover thatHe really wasn't where it's atAfter he took from you everything he could stealHow does it feelHow does it feelTo be without a homeWith no direction homeLike a complete unknownLike a rolling stonePrincess on the steeple and all the pretty peopleThey're drinkin', thinkin' that they got it madeExchanging all kinds of precious gifts and thingsBut you'd better lift your diamond ring, you'd better pawn it babeYou used to be so amusedAt Napoleon in rags and the language that he usedGo to him now, he calls you, you can't refuseWhen you got nothing, you got nothing to loseYou're invisible now, you got no secrets to concealHow does it feelHow does it feelTo be without a homeWith no direction homeLike a complete unknownLike a rolling stone中文歌词大意:有那么个时候, 你曾经衣着光鲜你那么优越, 给那些要饭的扔钢嘣儿玩儿, 有那么回事儿吧?人家跟你说, "嘿, 小妞儿, 你早晚会栽跟头的"你以为他们都是跟你开玩笑对那些在街上无所事事的人你一贯一笑置之现在呢, 现在你说话不那么大声了吧?现在你不再那么傲慢地笑话那些沿街行乞, 为了下一顿饭挣扎的人们了吧?没家的滋味你觉得怎么样?

一无牵挂、也没人认识像个流浪汉。

没错,寂寞小姐,你上的是最好的学校但是知道吗,那段时间你只是在享受却没人教你真正的东西,怎么在社会上混可是你现在明白了,你得自己学着应付了你曾经说过,跟陌生的流浪汉你决不妥协但是现在,你意识到了吧?

那家伙用不着找任何借口当你盯着他空虚冷漠的眼睛问他,要做个交易吗?

孤身一人的滋味你觉得怎么样?

没了回家的方向、也没人认识像个流浪汉。

你从来没有注意到,那些小丑来逗你玩儿来搞笑的时候他们背后的苦恼和挣扎你从没意识到,这背后有什么问题是他们在帮你承受,而你呢,你实在不该那样你曾跨在镀得锃亮的摩托上,和你的情圣一起那家伙,肩膀上还卧着一只暹罗猫你还不明白吗他已经心不在焉了当他把你掏空了,把你身上能偷的都偷光了的时候孤身一人的滋味你觉得怎么样?

没了回家的方向、也没人认识像个流浪汉高傲的王子,和所有那些漂亮的人们他们都喝着酒,琢磨着怎么能淘换到更值钱的玩意儿但是你呢,你得把你的钻戒举起来,把它当了人都有倒霉的时候,看着戏里走背字儿的拿破仑你不是曾经还挺得意吗?

现在轮到你了,拿破仑在招呼你了,你无路可退了当你一无所有的时候,你不用担心会失去什么了现在你已经透明了,已经没啥可隐瞒的了孤身一人的滋味你觉得怎么样?

没了回家的方向、也没人认识像个流浪汉。

1663年,Bob通过一个奖项,在一夜之间变成了美丽的灵魂,在电影中,Christian Bale用精湛的演技交付了一份精彩的演讲:我花了很长时间才变年轻,现在我觉得自己很年轻了。

而且,我为此而自豪。

这已经不是那些老头子的世界了,我的意思是,坐在这里的不应该是你们,我是说······时代不同了,没有什么黑白分明,没有什么左翼右翼了,现在只有上翼和下翼,你知道吗?

我觉得那个朝肯尼迪开枪的人,我在自己的内心里发现了和他相同的想法,我在这里想说,你可以嘘别人,但是光动嘴巴根本做不了什么事。

”这经典的一幕可以说是Bob将自己从“美丽的”反抗英雄的圣坛上卸任下政治傀儡的重担,他开始了自己的反抗。

我们可以看到Bob人生不同的两面出现了一个巨大的鸿沟,前期民谣诗人一般的Bob是抵抗的时代之音,代表着一个弱势群体的咽喉与扩音器,而后期摇滚阶段的Bob就是彻底阴暗的灵媒,他始终会看到“行动”导致的最真实的丑陋面,抵抗是无效的,靠嘴巴同样也是无效的。

艺术相对于这所有的一切,是属于一个独立的场域,这个场域与政治无关,与媒体无关,与时代也无关。

当整个民族都在呼唤自由,都渴望成为自我的主题,掌握觉得的自主权,在经过共同的抗争得到这些的同时,我们造成的罪责以及邪恶的世界,也会同步存在。

这就是最为彻底的现实。

Bob当然是不希望自己被“他们”当做开宴会狂欢庆祝的对象,当做某个群体的代表从而完成他们的事业。

“美丽灵魂”对于Bob来说,意味着什么?

——屠杀。

并不是每个人都渴望成为“美丽灵魂”的。

也可以说,成为一个“美丽灵魂”需要经过精心的策划和预谋,这不是一个艺术家应该擅长的。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坦陈了说出自己为什么停止为了抗议而抗议这件事:“没有人会因为一首歌,就彻底改变,让运动和罢工继续的。

歌曲只能表达自身的政治理念,就好比烧了征兵卡和自焚一样,除了表达你的不认同之外,什么也做不到。

”而这个政治理念的孕育以及相对所作出的行为,就是“美丽灵魂”的预谋。

因为大的社会时局,罢工、游行足以把每个人都变成受难者,从而在受难的同时,达到一种迷人的幻象。

所有人都迷恋自由,所有人都希望行为高尚,希望纯粹性质的清白和无辜。

但是这并不是Bob所倡导的“行动”的最终目的。

真正的行动的有效性在于对世界真实的感知,而Bob所感知的世界疯狂和不可理喻的一面,与他的创作本身并不能形成一定意义上的链接,他在民谣、在反抗中找不到“真挚的”“表达的”歌曲的言语功能。

当民谣成了社会现象和大众群体的“阿谀奉承”,正如当Bob在舞台上唱起民谣就欢声一篇,转变成摇滚,就被叫做叛徒,犹大的滑稽经历一般,民谣不再是音乐本身,失去了“发出真正时代声音”的作用,而成了完全不符合Bob内心信念的空洞的音符和词句。

我在想如果是我,也会同样回归自己的内心,回归到摇滚的彻底作用,从而在自我挖掘和自恋性质的身体里,去破坏所感受以及所看到的一切,貌似只有这样,Bob才会找到那些没有失去的珍贵感受——反抗的真实意义。

世界逐渐变得疯狂我们生存的世界,永远是感性——现象的表层肤浅和没有责任感,并且在理性完全缺失的环境中能够找到自我满足式的崇高和快乐,但是经历的这一切那么愚蠢。

在《No Direction Home》中,有一段表现“疯狂”的世界最特殊的段落,美国大兵在越南纵火烧毁了一户平民的房子,并且在一群越南老年人和小朋友面对媒体的求救下,无动于衷。

当时具有同样影响力的Joan Baez和一群反抗歌手集合在机场进行歌曲抗议,但是没有Bob。

Joan Baez面对镜头说:“我不认为他想变成义无反顾的那种人。

后来的时代变得壁垒分明,枯燥乏味,要么是赞成战争,要么是反战,要么是痛恨黑人,要么是支持马丁路德金,感觉像是被迫选边站立。

”这就像是一个摇滚歌手,在面临变成崇高和伟大,或者变成不朽和优美之间进行选择一般。

在是否涉足政治之间的抉择,直接影响人人们对于音乐的判断力。

同样也是民谣与摇滚之间的完全对抗。

这之间没有平衡点,如果存在,大众找到了接受Bob的平衡点,那就是老年的Bob一直才强调的,时间。

如果在同一个当下,要求大众接受Bob的政治反抗民谣以及内心崩塌和腐朽的摇滚,这必将奔溃。

面对成为艺术家还是成为抗议歌者,Bob自然会有自己的抉择。

之前和一个朋友提到Bob故事,他觉得Bob是个完全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的人。

也绝不会把自己置身以两种不同面的夹缝之中。

他的优先选择是内在的优美,然后才是崇高的道德。

这即是一条少有人走的正确道路。

对于社会和政治的狂热,往往容易引发一种没有缘由的热情和快乐感,当大众怒气冲冲的杂碎路边的汽车时,当偶像走向街头被推高至人群顶端,成了牵线木偶时,或者全世界此起彼伏的静坐、绝食、游行、抗议······世界彻底变的疯狂了。

所有人都在努力的超脱于感性之外,去索取平等和自由,从而产生一种“成为主导“的幻象,这种幻象完完全全是现实世界中的不足面,抵抗力的不足,意识形态层面的不足。

真正的事实是,在面对这个混乱的世界,不存在仅仅对于自由和民主等简单的欲望,一种社会体制对于另一种社会体制的代替,并没有变的更好的可能,这也是人人都能够知道的道理,但是大众毕竟是大众,他们的愤怒和对于崇高感的需求,要求他们借助于歌手、借助音乐、偶像的声音去传递这种虚假的不真实的体验。

没有人能够真正相信“纯粹的自由”真实存在,但是每个人都不惜一切的去维持,去争取这个不切实际的自由梦,从而保持着政治的热忱。

而就在群体的这种无知的感性行为中,那些Icon,逐渐就变成了“异化”的符号,变成了争取权利的武器,变成了每个人用来表达自己反抗行为的武装和外部力量。

他们表现出来的崇拜和爱,就是他们内心的对于崇高的欲望以及对于反抗的分身之间的和解。

摇滚革命电影的后半部分进入了一种超现实的彻底的摇滚式样的内在的迷幻。

毒品、诗歌、爱情、正义等诸多的命题构成了整个错乱的神经质的叙事逻辑,摇滚表现的是什么?

欲望与情感。

摇滚制造一种彻彻底底的幻觉,通过嘈杂的、孤独的、垃圾式的、迷幻的、毒品的、欺骗性质的、性诱惑的假想的幻觉来演绎出一种真理,这种真理掩盖了现实的丑陋。

Bob选择摇滚,选择和电子、时代、群众一起创造了自己的新的方向。

“我不是那种表演者,想变成群众一份子的那种表演,我不想跟听众拉近距离。

”Bob在回忆创作《Like A Rolling Stone》的经历时说。

他的摇滚是在玩一种不在场的状态,玩一种纯粹的自我的缺席。

Bob通过摇滚来达到自我的否定与扬弃,通过内在的否定,从而来否定外在的所有事物,达到否定性摇滚革命。

这也是Cate Blanchett在电影的后半段沉醉在一种嗑药般的迷幻意识中所要表达的终极命题,他渴望成为受难者,渴望被拯救的犯错误者,甚至成为基督的歌颂者,时代的救赎者。

这完全超乎逻辑之外的故事表现形式,拥有一个真实的本质的相互对抗的内核。

对于自己不断的否定后,通过摇滚乐以及听众进行重新塑造与建构,从而实现外在与内在的统一,进行思想的表达,达到自我的彻底主宰,这是Bob选择摇滚的终极意义。

这并不是对于现实世界的反抗,也不是对于反抗行为带来的道德层面的幻觉无休止的迷恋,这是用一种内在的主体的现实与外在的固有的现实之间进行勇敢的博弈。

现实世界本身就是致命的、坚硬的以及靠一己之力无法穿越的。

当面对愤怒的人群、面对两极化的世界政体,无论如何想要通过音乐区拯救世界的希望几乎为不存在的偶然。

将艺术工具化功利化,永远也不能够达到被铭刻的历史效应。

而恰恰是指涉在内心的,对于主体思维的觉醒力的冲击以及对于欲望等最真实的本质的表达,才是永恒的命题。

Bob试图让我们通过摇滚,更加接近自我,接近世界的真实本质。

这必将是一场永垂不朽的革命。

<图片1>

 6 ) desolation row

终于看了这个,打心眼儿里喜欢网一般的电影自己算是对Dylan了解不少,也最多敢说看出了半数的指涉特别喜欢Todd Haynes在每个版本的Dylan上所使用的类型片式处理黑小孩代表了Dylan的过去,而且是迷雾重重的过去,用时代剧来衬托,添了一分传奇色彩贝尔的抗议Dylan、福音Dylan和政治、社会紧密相关,纪录片的叙事方式再合适不过莱杰Dylan深陷于感情生活的纠葛,对应的影像也最melodrama基尔Dylan一心归隐,正好比西部片中身心疲惫的昨日英雄片子的最后一幅画面满是乡愁,我知道屏幕黑下来后必定会是那个最强音出现...肯定会看很多遍的电影

 7 ) 通过色彩来理解电影

发现其实理解这部电影并不难,我们可以通过色调的不同,将电影分成四个时间段。

✨第一个时间段是小时候。

导演用的是生机的绿色调,给人一种强大的生命力,就像主角小时候一样,背上吉他,追赶火车,明明小小年纪却有着远超过同龄人的眼界与人生故事,无论面对谁,都可以从容的应对。

✨第二个时间段用的是黑白色调,这个部分在我看来是整个影片的灵魂所在。

通过这个部分,才把鲍勃迪伦这个人物最核心,最迷人的部分表达了出来。

导演选用此色调真的是神来之笔。

思来想去,确实只有黑白色调才能表现出当时社会时局的动荡与人物内心的混乱。

历史总是相似的,如果一个人的思想远超那个时代,那他就会成为那个时代的人眼里的“小丑”,只有时间才能以最公平的视角来为他们正名。

他真的是一位纯粹的理想主义者。

无论他把自己包裹的再混蛋,他还是那个对音乐纯粹,想通过音乐唤醒人们意识的一位艺术领袖。

为什么不再唱民谣,或许就是因为他比别人更早的意识到,时代变了,如今,那些年轻人,那些可以改变世界的有生力量,需要通过摇滚才能唤醒。

这何尝不是一种自我牺牲精神呢,即使无人理解,但还是义无反顾的为了心中的那个理想主义冲锋陷阵。

他绝对是infj(笑)。

多说一句,cate的演技真的好绝,几个动作就把人物在大环境下的疲惫与人物本身灵动演了出来。

✨第三个色调是冷的蓝绿色调,讲述了主角的恋爱故事。

从两人相遇便持续了此色调,或许这就是导演就从这时便暗示了两人的结局。

此颜色也是主角内心的外化,不管他对外表现的多么张扬与夸夸其谈,其实内心一直都是冷漠的,就像他自己说的,爱或许是他一生都无法理解的事情。

✨ 第四个色调是暖黄色,此色调用做了两个时间段,这两个时间段第一个是通过伪纪录片的形式来讲述他的中年时段,第二个一切回归平静的老年时期。

暖黄的色调就好像经历了这一切之后的心境,平静,但却有着生命的重量。

影片最后最后主角又一次跳上了火车,或许他从来就没有变过,经历了复杂又精彩的一生之后,他还是之前那个在火车上弹着吉他,说走就走的流浪少年。

✨导演的功力真的好高,几个时间段的故事讲述的都非常不错,有始有终。

几段故事的穿插也非常的丝滑。

音乐的加入也恰到好处,因为有故事情节的支撑,即使放了很多首音乐也没有让电影沦为一部大型mv现场。

 8 ) 人没有意思,拍得很有意思

原先是冲着小本下的这个片子,觉得拍得非常不错了,用多个演员解释清楚了过程和bd这个人物,而且表现手法很抒情。

本来觉得小本演bob dylan会不会不够硬气,后来才发现bd本身就是个软胚子。

片子里面bob是个careless而又可恶的人。

不过啊有句话他没讲错,他又不是总统,他只是有感触,他只是个唱歌的,“他只是喜欢说”。

他不关心任何事情任何人,他只是感受到了只是抒发出来。

这样的事情天天都在发生,又有什么可重要的?

他只是个虚弱无力的人,想让自己更自在一些而已,虽然说过一些言论并且说得也正确,但那又怎么样了呢??

这就是他,一个神经敏感的,沉浸在感受中的,容易受害的,不负责任的,一片混乱支离破碎的人,可偏偏就是有才华,而且歌曲确实好听。

对他来说事实不重要,感受重要。

除非你也把你的情感让他这样的人也明白。

否则他这样的人,拒绝对他所产生的一切负责。

不过我想没人会这样做的,因为他做的事情(让他人产生强烈的感受却又告诉他们其实我一点儿也不在乎。

)真的太不能让人原谅了。

他是适合当创作歌手的,也仅仅适合当创作歌手。

我在心情不是很好的时候看这个片子,一开始我觉得拍得非常不错,很多镜头表现得很舒服诗意,很多镜头倒带看了好几遍,很多歌也喜欢上了。

后来慢慢发现原来有人比我更up set,比我更无可救药,人生也更没意思,就像这个片子的名字一样,i am not there,这7个人既是他本人,也一个都不是他本人,因为他在别人的事情里活着,像个吹牛狂又像个空壳,因为其实一点意义都没有,that‘s fun。

 9 ) 只有了解Dylan,才能意会

不了解Bob Dylan,就不会真正了解这部电影。

  不了解Dylan的人,可以从演员、情节、演技、6人一角色的设置去评论这部电影;了解Dylan的人,可以看到影片的奇妙之处。

   这部电影运用了太多的象征手法、表现主义、极端化的夸张。

6个Dylan是他不同的侧面,是他矛盾的内心。

把6个Dylan穿插叙事,实际上是在一条时间轴上把现实中Dylan的矛盾内心和精神展现出来。

  我说时间轴,对的,这部电影看似零散,但实际是按Dylan生平(还没死的生平,哈哈)的顺序记录的传记。

从最开始,美国南方黑人的影响,到最后,美国传统音乐的回归,这就是Dylan走过的历程。

无论是传统民谣、布鲁斯、还是抗议歌曲、夹杂着毒品的摇滚、对自我展现的民谣音乐、基督教意味强烈的音乐(Dylan曾经出过3张宗教音乐专辑),都是Dylan走过的历程。

所以,我看来,这部电影是很清晰的,也很明白。

  不要去批评情节的设置,人物的设置,因为电影中几乎所有的情节,都有现实中的意义或对应之事;很多人物也是真实的。

我们可以看到65年新港音乐节 Dylan的插电,可以看到后台pete挥舞着斧头要砍电线,可以看到Dylan在63年的女友苏珊(画家),可以看到艾伦金斯堡,可以看到那些演出和采访的场景(几乎都有当时的版本作为支持,很多就是翻拍),我们可以看到66年英国巡演时观众喊的“犹大”,可以看到Dylan的婚姻,离婚,孩子,可以看到他在“亨利 维斯利 哈丁”和“纳什维尔的天空”两盘专辑中的状态,可以看到他在“血迹”专辑中的状态......太多了   更重要的是,对Dylan的了解,才能看出影片很多精妙的细节。

   这简直是一部记录片,是把人物结构后重述的记录片,细节真实耐人寻味。

   从7年前接触Dylan的音乐,收集了20多张专辑,看了太多的传记,深深为Dylan的音乐和精神折服,我只能说,只有了解老Dylan,才真正知道这部电影的精妙。

 10 ) 建议先看No direction home再看此片

关于I'm not there和No direction home两部Bob Dylan的传记电影,我是这么看的。

要是你对Bob Dylan不太了解,千万别看I'm not there,基本上看不懂,导演弄了很多表现手法在里头,整了6个完全不同的Dylan,还分别叫Woody、Arthur、Jack、Jude、Robbie和Billy,时空交错,一会儿分段,一会儿又堆一起,谁搞得清楚,看着特别累。

但不得不说演员很好,Cate Blanchett女扮男装的最有神韵!

太惊艳了!

这不拿了个金球奖最佳女配角。

另一女配角Charlott Gainsberg太美了,这段我完全冲着她看完的。

还有演Woody Guthrie崇拜阶段的小黑人演得特别好,早慧啊。

如果想通过电影了解Bob Dylan,最好还是看老马丁·西克塞斯拍的No direction home,纯纪录片,都是货真价实的Dlyan,婴儿肥阶段的,新港音乐节阶段的,像块滚石阶段的,皱纹老头儿阶段的…… 4个小时,巡演+音乐节的表演都很嗲,把Dylan早期经典作品都收了。

从这电影顺便知道了Dylan以前的女朋友,民谣歌手Joan Baez,天籁啊,怎么国内很少有人提呢?

Dlyan很复杂,背景交待很详细,4个小时电影一半讲他如何成长成熟,一半讲他像块滚石转变风格了,然后就没了……后来的Dylan怎么回事?

不知道,我得找本《像块滚石一样》看看。

还有最近的Factory Girl,从中可以了解Dylan不爽Andy Warhol的原因。

另外《爱摇》的一位同志对“像块滚石一样”的说法提出异议:话说我也没做过什么调查,英语也是外行,只是手头有本《硬汉多功能词典》,上面有like a rolling stone这个短语,说意思是“无家可归的人”,我觉得这就是正解,清楚明了,BOB那首歌,意思顺下来唱到这句,我觉得还是正解,那本牛逼的摇滚杂志,大致用这个意思,如果还能找到一个简练符合中文习惯的说法,无家可归的人还是正解。

像一块滚石是什么意思,我不大相信美国有什么俗语说法之类的,滚石……难道是西部大荒原上风滚草一类的东西?

《我不在那儿》短评

電影好看音樂好聽,可是片子滿長的,一直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要結束,看到後來就覺得有點囉嗦。大概是我對Bob Dylan不太熟的關係。

7分钟前
  • alfredo
  • 推荐

我彻底不认识他了……没看懂……不过感觉他的内心挣扎的过程,和我以前想象中的他不一样……

8分钟前
  • hyperion
  • 还行

大卡司们华丽卓出的表演!Cate Blanchett演的Dylan够屌啊,各种小动作都是让人物更真实丰盈的细节。

12分钟前
  • 盐粒
  • 力荐

Brilliant!音乐的探索与革命。凯特和贝尔令人惊讶,特别是凯特,艳得不行了。本和莱杰也赞一个。

13分钟前
  • Thoreau
  • 推荐

为什么要凯特反串

17分钟前
  • 阿达
  • 还行

bob.....Cate Blanchett的扮相,笑

22分钟前
  • 三角形的办公室
  • 较差

对我我这种不了解鲍勃迪伦的人来说,这电影太晦涩了

26分钟前
  • F.L
  • 还行

为何总是对音乐电影有感觉,我也不知道,总觉得很容易就进入故事情绪中了,值得一看的片子

28分钟前
  • 拾光漫步
  • 力荐

不同侧面的Bob Dylan。Cate Blanchett的扮相其实还挺像的嘛。

32分钟前
  • Fan
  • 力荐

能看懂它的中国人,应该寥寥无几。我也没看懂,原先只知道嬉皮恨Dylan,在他车祸后改变风格之后。对这部电影,像进了迷宫一样,甚至才知道是那个有名的女演员扮演了一个时间的他。

35分钟前
  • 夜丫儿
  • 力荐

这种形式不是很喜欢。

38分钟前
  • 可可爱爱郭麒麟
  • 推荐

虽然不喜欢看,但是它太神奇了,颠覆性质的,神奇~

43分钟前
  • 阿尔法
  • 力荐

我说CATE再这么演下去,连男演员也不要混了...令人发指的劲爆...几段各有韵味,不过不管怎样,CATE演出的那些段黑白是电影里最精彩的部分,影像太帅了

48分钟前
  • 疯眼穆迪
  • 力荐

拍的真心一般 CB居然还能得各种奖 难以置信 不过她的腿确实很长 各演员风格出入太大 很花哨很整景 怎么能拍的这么垃圾 Moore那张脸看着无比别扭 伪访谈实在make me sick

53分钟前
  • ╯-╰
  • 还行

画面感不错,只是关于这种题材,我更愿意选择纪录片的形式

54分钟前
  • Zoe
  • 较差

“摇滚”电影我都给一颗小星星。什么?你说五月天拍电影我给多少颗星?嘿,我只想知道硝化甘油怎么做

56分钟前
  • 找不到该用户
  • 很差

其实比较乱,基尔那段我很喜欢,像真正的迪伦,其它又是海因斯嗨多的臆想吧

58分钟前
  • обломов
  • 还行

好、好巨大的卡司阵容啊。碎片式的故事。凯特布兰切特实在是 - 惊艳都不足以形容!(11.27.2015重看,彭尼贝克美学)

1小时前
  • 米粒
  • 力荐

剪辑过于断片,加上我对鲍勃迪伦一点都不了解,文艺不是我喜欢的 @2014-04-03 19:20:17

1小时前
  • RabbitG
  • 还行

不是很好看的传记片

1小时前
  • lenlen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