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之后有四点感想。
1.从另一个角度来审视南北战争。
受《gone with the wind》的影响,我对美国南北战争有十分大的兴趣,并且是站在南部大农场主的角度来看的。
前面看过的李安的《与魔鬼共骑》也是从南方的子弟兵视角来看着场战争的。
《黄金三镖客》里又从北方佬军官来展示南北战争的无奈与残酷。
而历史教科书和科普书上主要是从林肯为代表的北方资产家来解读这场战争的意义。
这部电影补足了另一种视角——那就是贫穷的高地人。
在《gone with the wind》中佐治亚的大农场主们看不起来自没有奴隶的高地贫穷白人,同时高地白人也有人认为他们是为富人流血,他们有些人便逃回家为家里耕种土地以养活家人。
而在这部电影中,这种事实被淋漓尽致地展示了。
高地白人冲锋陷阵,许多女人成了寡妇,许多黑发人送白发人。
联盟不仅严惩那些违背伟大事业的逃兵,并且抢掠高地白人的过冬物资。
这真的是整个南部的战争吗?
电影中有人说她讨厌佐治亚,也就是讨厌大农场主,像刚从查尔斯顿来的Ada一样只懂得养尊处优,可是他们却得为他们流血。
战争永远是富人的,穷人只是棋子和赌资。
2.谁说Nicole Kidman是花瓶?
不管是白皙的富家女还是操劳后的农家女,都很有感觉,尤其是Ada思念Inman的泪眼朦胧的形象,很传神。
3.拿张镜子去看井中的斑驳光影以窥探未来,确实是个很有操作性并且诗意的传说。
4.也许是因为最近不怎么喜欢看爱情片,所以只能给四星。
昨天在学校露天电影院看了电影《冷山》,的确是一部分好片。
(学校现在不知怎么这么仁慈,在取消露天电影院约一年多后,又重新开映,而且每次都是免费。
我希望能把小操场的电影作为武大的人文景观保留下来,因为这很能代表武大的浪漫。
)有人说,英曼不应死。
我则认为,没有任何理由让英曼活着。
因为战争总要让人死。
为什么死的不是他,而只是那些比他更弱小的生命或者是没有被爱的生命?
难道因为他比别人更强大?
有爱情在等他?
就不应该死吗?
这说不通。
生命同等重要。
尤其是在战争面前,任何一个哪怕再卑微的生命与他的生命与相比,也都是同等宝贵的。
他真的应该死。
因为这样就更能反映战争的全部愚蠢和残酷。
编剧知道我们不想让他死,所以偏让他死去。
不仅如此,为了提醒我们,什么是真正的爱情,他也应该死去。
因为,真正的爱情是这样的爱情:当两个人合为一体,其中一个人的死亡并不能使爱情泯灭。
有人说,英曼死了,艾达怎么活啊。
正如当年看《Tatanic》时,有人认为Rose应该与Jack同沉海底一样。
我则恰恰认为,正如剧情,艾达不仅应该活下去,而且应该快快乐乐地活下去。
生命是宝贵的。
死亡始终是对生的侮辱,一个人可以因为无知和懦弱而选择死,可以因为坚强而选择活。
死亡并不能使爱情有丝毫减损,而爱情则反过来抗拒死亡。
艾达已经拥有了伟大的爱情,虽然英曼的肉体已经死去,但这无关紧要。
她将永远不会再感到爱的缺乏,她已经从伟大的爱情中获得了最强大的力量。
这一次伟大的爱情已经够她生活一辈子了。
勇敢地、快乐地生活着。
正如艾达说,她生活中到处都有英曼的影子。
而且,英曼也活下来了。
艾达身上必定到处都有英曼的影子。
而死,则是完全的无。
我们可以想象,如果艾达也死了,他们的爱情将无人知晓,他也将静静地躺在坟墓里,无人记念。
这至少是令人遗憾的。
剧中充满了刚性之美、生命之乐,是西方充满阳刚之气的民族精神。
敌人来人,每一个青年都去参军;亲人都死去,自己仍坚强地活下来。
而比较之下,我们已经是属于没有国民性的国民了。
而剧中艾达的女伴最好地表现了这一点。
难怪他获得了最佳女配角。
剧中借艾达的女伴之口提到《呼啸山庄》。
是这样一句:凯茜不应该嫁给林顿,应该嫁给希思克利夫!
很经典的台词。
我也这样认为。
的确,无论从剧情、氛围来看,都很激烈,又很梦幻,很有点呼啸山庄的味道。
美国南部北卡罗莱那冷山有着荒原之美;男主人翁是一个木匠;那些纯朴的人民、美丽的世外桃源式的田园风光,以及经得起生死考验的执着的恋情等等,都让人想到了《呼啸山庄》的隐喻:真正的爱情是建立在荒原上的,是生命的强者之爱,是两个异常纯粹的男女的爱。
(我特别要提醒大家注意一点的是,男女主人公甚至在还不太了解就分开了,但,这正像一种无意识的爱一样,支撑着他们。
)最后顺便说一句,我们看搞笑主题的电影看得太多了,看得都快忘掉世上有爱情这回事了。
人一生下来就是迷路的孩子,一生都在寻找自己梦中的故乡。
她精致得有些不染凡尘,温柔的笑容像是草原盛开的大朵矢车菊;她的眼睛很美,清澈的像是山涧的清泉;当她看着你的时候,好像世界都停止了转动。
他有一张古希腊式英俊的面庞,粗旷的身体;那对湛蓝色的眸子总在记忆中不停的忧伤;他总在面容要明朗的时候收敛起笑容,只留下微翘的嘴角让人眷恋。
这本来应该是对让神仙都羡慕的情侣,但是战争却拉开了两个人的距离,弥漫的硝烟熏黑了原本美丽的世界。
她等着他回来,从未失去希望,开始是以天计算时间,后来以年;他想要回到她身边,即使路途遥远,充满了艰难险阻。
其实,英曼在第一次受伤的时候就已经死了,可是他的心一直向着远方的冷山,就像是朝圣的人一样虔诚。
战火也许泯灭了很多人的良知,让人们变得比野兽还要凶残,但是爱永远不会被淹没。
(我一直在想,如果真的有一位姑娘在水边等待着那位少年,他也不会死去的。
)于是,我们看到了英曼一次又一次化险为夷,倒下又站起来。
不管是那个变态的牧师,还是北方的军人抑或是那个山里的人,都没有绊住他匍匐前进的心。
艾达则经历了丧父与朋友惨死,正式从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女子蜕变成为一个坚强生活的女人。
战争没有让她屈服或是倒下,只要冷山还伫立一天,她的希望就不死。
空气在等待中一次又一次泪湿了树林、草木,忧伤始终沉淀在艾达的心底,犹如音符在黑白的琴键上沉思一般。
远方的光线暗了下来,又是冰冷彻骨的一夜,希望那出征的人早日归还。
深刻地记得,英曼与艾达终于相聚的那一刻。
艾达稳稳的端着枪,像一头母豹子一样具有威严,声音已是坚毅沙哑。
一切都没有想象中的激动,甚至连一个拥抱都没有。
就像一个迷路终于回家的孩子,平静的说道:“我回来了。
”母亲也只是慈祥的说:“进屋来吧。
”这种近乎陌生的隔膜真正的让人心酸,战争让人们失去了太多太多。
我一直在质疑这段爱情。
他们几乎是陌生的,所有的记忆都停留在一个画面——他不愿意进屋,她为了见他只好端着盘子出来。
他们一遍又一遍的回味那几个瞬间,还有那个吻,所有的这些瞬间创造了最后的震撼。
记得拉夫•艾恩说过:“有一种爱从头脑中萌芽,然后根植于心,随后再慢慢生长,但它会一直延续,直到死亡,而且所求少于给予。
还有另一种爱,失掉了理智,甜蜜就最甜蜜,痛苦一如死亡中的痛苦,它只能延续一小时,但是却值得用整个一生去换取。
” 在医院中,英曼曾经问一个盲人“如果,给你5分钟的时间看到这个世界你会用你余下的生命去换取么?
”那个老人笑着摇摇头。
对于,那些美好的事物,他宁愿不曾看过,因为那样会让他更加伤心。
可是,英曼却说,他愿意用余下的生命去换取在他心爱女人身边的5分钟相聚。
他不明白,为什么在他的心中,总有一个名字、一个地方,让他如此伤心?
让他停止前进的步伐,放下上膛的枪杆,不顾一切的回到那个记忆中模糊的故乡。
艾达与英曼的爱就像是在岩石中依旧破土而出的花朵,也许你可以说这并不是爱,但是却是绝望中的人最后的希望,所以他们要牢牢抓住这最后的美好与希望,给自己活下去的理由,给这个世界不灭亡的理由。
英曼最后的死完全在我的意料之中。
就好像那些一生下来就在寻找生育地的大马哈鱼一样,当它们千辛万苦产下下一代的时候,也是死亡的时刻。
而英曼的心终于回到了自己的故乡,疲倦的旅人终于可以安息了。
后来,艾达还是常常想起他,想起以前的天地;想起他忧郁的眼神,笑而又止的嘴角;看着天空,从一望无际的大地直到天堂的门口。
这一回不再有那么多的忧伤了,对他的爱有着如此美好的回忆。
一生也就足够了。
离别中的爱情: 导演安东尼•明格拉喜欢放眼于战争中的爱情,比如他的另一部电影“英国病人”,展现了一段被战争摧残的爱情。
在“冷山”中,一首首哀伤的民谣奠定了影片的基调,不过,人们不再没有选择的权利,他们用尽全力追求自己的生活和真爱。
父亲盼着女儿长大,但战争的不可预知却让他没有机会再看到女儿。
当熟透的苹果挂满枝头,猫头鹰的翅膀沾染了鲜血,长大的孩子只能在墓前回想父亲唱的这首歌谣。
他们的后代还会传唱,努力长大。
安东尼喜欢让自己的故事以离别告终,但是离别中除了怀念还有继续生活的勇气。
正如他第一部电影“一屋,一鬼,一情人”(Truly Madly Deeply),影片讲述了一个有关人鬼情未了的清新小品。
男主角死于一次意外,因为怀着不舍,他的灵魂留在心爱人的身边不肯离去。
但是活着人的生活在继续,她又爱上了别的人,她和男主角的灵魂之间的矛盾一点点爆发,熟悉变成陌生,深情变成束缚。
终究男主角还是选择离去,留下了真挚的、疯狂的、深刻的那段爱情,余香袅袅。
转载请注明作者:九尾黑猫http://www.mtime.com/my/LadyInSatin/blog/392061/
为方便读者理解下文出现的术语,请参考: 尼可的美利坚大革命史术语集(Nicoco's American Revolutions History Glossary)我们从冷山和与魔鬼共骑两部电影可以看到南方的奴隶制邪恶势力有多么邪恶。
然而冷山里还有一个小片段,是北方的联邦军的一个小型征粮队把一个少妇绑在柱子上,把婴儿放在寒风里,征完粮还要强奸少妇。
这当然是虚构的情节,但是有个问题是我们要问的:有没有历史依据?
如果这个电影明摆着不正经,自然不会有这个问题。
可是这个电影给人的感觉是对历史很考究,这个问题就有必要提出来了。
联邦军里当然并不都是好人,总司令麦克莱伦将军还要镇压奴隶,并对废奴主义者开战呢。
那些民主党流氓成了联邦军士兵之后,能干出什么好事?
可是思想上邪恶,不代表会有实际行动。
没有行善,不代表会作恶。
作恶也不代表一定是强奸和谋杀。
问题的关键,是能干出什么坏事,底线突破到什么程度。
我们不能猜测和假设,必须以事实说话。
事实是,我没有看到有历史材料记载联邦军有强奸罪行。
毕竟,在新闻自由的国度,这种事会被披露出来,比如这场战争十五年之前的入侵墨西哥,就清晰记录了南方部队尤其是德克萨斯部队对墨西哥平民的屠杀和强奸。
虽然导演安排罪有应得的士兵被主角击毙,加强了电影的冲突性,推进了故事的发展,但是在一个给人营造出一种历史感的电影里,对历史事实如此强奸,是必须要警惕的,对正义事业如此污蔑,是必须要反对的。
我们不应该忘记,历史的真相是数百万联邦军为了解放奴隶的正义事业而作出的牺牲。
失败的事业(Lost Cause) 电影
关于裘德洛,从他站在木头搭建起的房子框架上往下望,对妮可基德曼微微一笑的时候,我就和女主一样,一见倾心。
这里不再多提,大家知道就好。
坦白说,我觉得美国的年代片,只要不是奇烂无比的,一旦以南北战争为背景,就自带一种史诗式的瑰丽色彩。
这场举国战争是美国人心中一道疤,血流如注,有人将鲜血绘成星条旗,赞颂美利坚民族浴血厮杀万世永生;有人将它和爱情故事结合,勾兑成你我心口的游丝百尺、软红千丈。
开头很长一段现实与过去来回交织,战场上常常是灰霾朦胧的色调,Inman怀里Ada的照片是唯一一抹亮色。
接着是插叙,明亮的原野,漂亮的教堂,美丽却独独倾心于乡村穷小子的千金小姐,朦胧而年轻的暧昧,因为男女主颜值的加持显得格外美丽。
Inman的眼睛在滂沱雨夜依然可以灼灼发光,淋成落汤鸡也仍然是冷山镇最俊俏的小伙子,Ada穿伞裙的腰不盈一握,即使在牧师父亲去世后,生活陷入困顿仍优雅矜持如画中仙。
真的好喜欢Ada这个角色。
坚贞,纯洁,骄矜,愿意为了一个告别前的漫长深吻至死不渝、苦等数年,地主家的傻儿子屡次对她求爱都被拒绝了,不,我和一个人有过约定。
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大小姐,父亲留下来的庄园任凭它长草荒芜,苦恼于三餐,却在接受好心农妇一块咸猪肉时反复强调,我有要给你钱的,是你自己不要——可爱到爆炸。
妇人哭笑不得,对着电视屏幕的我也哭笑不得,太可爱了她。
Inman也是我见过最好的男人。
善良,勇敢,克制,忠诚。
才疏学浅,描摹不出他一半的好。
为了救和自己交好的少年,义无反顾地冲向活埋坑一样惨烈的战场——从这里我就认定他是个顶好顶好的人,也是个注定悲剧收场的人,因为他太好了,命运容不得这样美好的英雄主义存活于世。
冷山这部片子除了写一个发生在南北战争时期的爱情故事,其实还有一部分要通过Inman“请假”回乡见爱人路途中,遇到的人和事来表现时代性与人性。
想要杀死私生子的犹太教徒、为了保护孩子极其世俗的寡妇(娜塔莉波特曼演的)、独自生活在丛林里看淡生死的老妪、生活在淫窝里乱搞的一家姐妹夫妻、到寡妇家抢食物却对不停哭泣的孩子心软的大兵……BGM是像蒙古长调一样的吟哦,应该是美国西部草原的一种音乐吧,调子拖曳得很远很远,像消散在风中。
世上的牧民都有相通之处,面对一天一地一人一马的辽阔世界,自然也要多吸几口氧气。
发自胸膛的歌声才能如此悠远浑厚。
Ada与Inman重逢时,不食人间烟火的大小姐变成举着猎枪威吓他的乡野悍妇,冷山镇最英俊的小伙子满脸俄式大胡子,像五六十岁的老头,让她第一眼根本认不出。
“Inman?
”Ada颤抖地叫出声。
好揪心。
试探的语气,不敢相信,不敢确定,她真的等他太久了,等得心如死灰,一辈子就抱着这么一个等待过下去也未尝不可。
她没想过会以这样的方式重逢。
相爱的人在雪地里紧紧相拥,热泪洒在落满霜雪的肩头。
Ada激动地对Ruby说,当年她在农妇家的井里看到Inman的结局,茫茫大雪,重重乌鸦,她爱了那么多年等了那么多年的人死在雪地里,在视野尽头化成一个黑点,分不清哪里是乌鸦,哪里是她的爱人。
然而他真的出现在雪地里,却是活生生的,热乎乎的,Ada心里不知该喜或该惧,亦或是感激上苍朝她开了玩笑,至少Inman现在是活着在她身边。
“求你了,别说晚安。
”“是不是有个宗教传统只要说三次我要娶你,他们就是合法夫妻。
”刮了胡子,眼神重焕光彩的Inman对Ada说,I will marry you,I will marry you,I will marry you.真的三遍。
Ada回答他,我愿意,我愿意……五遍。
外面下着寂静无声的雪,屋内炉火哔剥作响,爱人眼神痴缠,温情脉脉流淌。
那是我,这一生见过最温暖的画面之一。
高潮的余韵落在了Inman之死。
和大反派一起的神枪手被Inman开枪打死,同时对方也崩中了他。
不行,我一想起那个画面就心痛。
还没看这电影就见过这个片段,B站的《the kingdoms》,裘德洛在里面是周瑜。
西部牛仔装扮的男人骑在马上摇摇晃晃,画面散乱,抖得厉害,只能看清灰调子画面里林海雪原,和男人沧桑的灰眼睛。
一堆人刷“非瑜背诺,天不假年”,这么多年了,这句话在我面前出现少说上千次,按说以我的胆汁质人格,早该麻木不仁了,却每每出现,每每泪盈于睫。
然后说回电影,看到原版依旧哭成傻逼,Ada没有看错,上苍也并非愚弄,马伏着Inman一深一浅地走到Ada面前,背上那人,早就凉透了。
Ada哭着合上了爱人的眼睛。
西部庄园式的结局,Ada仍然恬淡优雅,他们有一个女儿,Ruby和丈夫儿子,还有劫后余生的老妇人Sally,一起生活在庄园里,符合一切战争过后的祥和安宁。
尽管他们之间漂浮着悲伤,但小孩子不知道,他们总能带着欢笑长大。
“每年的这个时候,大地充满生机,到处都有你的影子,仿佛你还走在回家的路上。
“我又一次从Sally家的井往下看,这次没有什么预兆,只有云,只有云和太阳。
”这部影片最震撼我的莫过于它戏剧般的设定。
凭什么,有女人会在懵懵懂懂爱情初初萌芽时开始忠贞多年地等待。
凭什么,有男人会在重伤时仅靠一张照片和梦里的小镇长调活过来。
凭什么,他们只重逢了一天,就要再度生死永隔。
凭什么,Ada再想起Inman时,此前种种都化作原野上的风。
如果没有战争,Inman和Ada会和世间千万男女一样,郎才女貌,很快就有婚姻,但未必能美满到白头。
如果没有战争,就不会那么旷古烁今的爱情,听故事的人,也不会流眼泪了。
谁能凭爱意将冷山私有。
冷山9.0[美] 查尔斯·弗雷泽 / 2018 / 中信出版社多年前看电影《冷山》,只看到了战争中艰难的爱情,因为被艾达(妮可·基德曼饰演)的美和英曼(裘德·洛饰演)的帅所吸引,毕竟当年两个演员风华正茂啊。
尤其是被艾达的女主光环闪瞎了眼。
前几天重温了这部影片,之后又翻出原著来读了读,才发现在这部影片里,其实能够让艾达和英曼之间的爱情始终不灭、并且给冷山带来希望的其实是鲁比——那个脸蛋肉嘟嘟,头发乱蓬蓬,浑身脏兮兮,看起来傻乎乎的乡下女孩——鲁比。
当年蕾妮·齐薇格正是凭借鲁比这个角色获得了包括奥斯卡、金球等在内的多个最佳女配角奖,可见不管是从表演的角度还是从这部作品本身来说,鲁比这个人物都是相当的成功的。
鲁比同艾达一样,生下来就没有见过母亲。
但艾达被父亲奉为掌上明珠,尽自己所能给予艾达爱以及最好的物质生活。
而鲁比却有一个坑娃的爹。
鲁比从小跟着游手好闲的混混父亲住在猪圈一样的棚屋里,按鲁比的说法,父亲希望她会走路了就应该自已养活自己。
鲁比的父亲经常不在家,鲁比只好在山林里摘野果吃,或者去镇上向村民们讨点吃的。
在鲁比的回忆里,童年时的某一天,她向村民讨了碗豆子汤喝,在回家的路上睡衣被河边的黑刺李树的荆条钩住了,整个下午路上没有一个人经过,那个寒冷的夜晚,才四岁的鲁比就一直在呆在那棵树旁,直到第二天被人发现,把她解救下来。
回家之后父亲竟然根本没问鲁比为什么一夜未归。
再大一点鲁比就经常进山寻找吃的。
鲁比对冷山的森林非常熟悉,经常一个人在山里过夜。
哪里有石洞可以避风雪,哪里有木屋可以暂住,鲁比了如指掌。
鲁比在小小年纪就学会了种地,一切农活她都能够轻松搞定,像个男人一样。
父女俩常常靠着鲁比种地勉强裹腹,父亲永远是三天两头就看不见人影。
尽管童年如此悲惨、生活如此艰辛,但鲁比却像棵生命力顽强的杂草,无畏地同残酷的生活做斗争,始终在努力向上生长。
实际上,支撑着艾达留在冷山守候爱情的,是鲁比 。
战争一爆发英曼就上了前线,之后不久艾达的父亲去世。
艾达举目无亲,既不会种地,也不会做饭,邻居曾劝艾达回到老家去投靠亲戚,当时艾达是彷徨无助的,她甚至拿着镜子照进井里,期望看见自己的未来。
当她决定留下来的时候,好心的邻居找来了鲁比。
鲁比是一个勤劳、善良、勇敢,而且独立的姑娘。
在小说原著里,鲁比的出场有很详细的描述,上身瘦、胯骨宽,身体结实得像拉爬犁的马,皮肤黝黑。
作者还特别写了鲁比的脚:“她没有穿鞋,但脚板很干净,脚趾甲像灰白色的鱼鳞。
”鲁比一出场,那只吵死人的公鸡转瞬就被拧下了脑袋。
电影里这一幕把很多观众都惊呆了。
鲁比的确像她自己说的那样能干,种地经验丰富,干活又很麻利。
她了解脚下的每一寸土地,她告诉艾达,这里种萝卜、洋葱,那边种卷心菜、生菜还有青菜……牲口棚需要修理,养上几只鸡,几头猪,我们要自己酿苹果酒……鲁比每天早起,生活极有规律,把农场里所有的活都安排得井井有条。
她用以物物交换的方式把艾达的钢琴、咖啡拿去换回过冬的食物、还有牲口。
鲁比教会了艾达种地,修葺牲口棚,打猎,做苹果酒,忙完了一天的农活之后,傍晚她们还一起读书。
在鲁比的操持下,农场焕发了生机,也给艾达带来了生活的希望。
鲁比将艾达与农场紧紧联系在一起,与冷山联系在一起。
那么,鲁比和艾达之间是什么关系呢?
鲁比一开始就跟艾达约法三章,强调自己不是雇工,不是佣人,两个人是平等的。
所以,当四年后英曼从战场归来,艾达告诉英曼,她必须征得鲁比的同意才能让英曼留在农场,因为鲁比是她的朋友。
鲁比会一直住在农场里,除非鲁比自己不想再住下去。
事实上,支撑着艾达留在冷山守候爱情的,正是鲁比。
如果没有鲁比,养尊处优的艾达是无法在冷山生存下去的。
这一点所有人都清楚,包括艾达自己。
因此小说中曾经写道,艾达知道,其他任何人都会在厌倦之后离开农场,任由自己自生自灭,但鲁比不会扔下她不管。
在电影《冷山》当中,对小说原著的很多情节做了较大的改编,但有关鲁比的情节几乎没有改动。
无论从什么角度来看,鲁比都是这部作品当中举足轻重的人物,没有了她,这部作品便没有了灵魂。
看电影的时候,我们很容易看到战争中艰难的爱情。
但实际上,在爱情之下,这部作品一直在通过鲁比这个角色传递着一种希望,对生活的希望、对生命的希望。
也正是因为心怀希望,艾达才能够忍受思念的折磨;英曼才会厌弃战争踏上回家之路;因为心怀希望,艾达和英曼的爱情得以永恒。
为什么这么说?
我们先来看下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美国南北战争时期。
整个故事刚好是发生在南北战争从爆发到结束的四年里。
冷山是一个南方偏僻小镇,熟悉美国南北战争的历史就会知道,当时战场主要是在南方,黑奴制度也在逐渐废除中。
身处南方的人民生活于战乱之中,随时面临危险。
当时艾达家里已经没有黑奴,父亲雇了一对没有土地的白人夫妇替他们种地。
战争伊始,那对白人夫妇就跑了。
艾达原本优渥的生活随着战争的爆发和父亲的离世彻底被粉碎了。
读书、画画、弹钢琴是不能裹腹的,艾达没有任何的谋生技能,生活一下子从天堂坠落到了地狱。
在艾达走投无路之际,鲁比出现了。
鲁比身上有着乡下女孩该的一切美德:善良、乐观、勤劳、坚韧。
她是希望的化身。
在艾达、鲁比和农场之间,反映的是人与土地的关系。
艾达因爱情而留在这片土地上,鲁比本来就是属于这片土地的;艾达一开始对冷山是陌生的,孤独的状态使她陷入危险之中,而解救她的是鲁比。
影片的整个气氛是比较阴郁而哀伤的,即使是在夏天,农场生机勃勃的场景里,战乱的阴影也无处不在。
而鲁比则是阴郁当中的一抹亮色。
无论生活多么的艰辛、危险,鲁比都毫不畏惧,对未来充满信心,顺应自然,在这片土地上坚强乐观地活着。
无论何时,面对战争,普通民众是没有选择的,他们只能用尽全力去追求当下的生活。
即使战火连天、硝烟弥漫,他们仍旧憧憬着美好的未来。
所以可以说,鲁比正是战争之中千千万万的渴望和平的普通民众的缩影。
好在未来总是光明的,生活的美好也一定会来到。
片尾,战争结束十年之后,夏日浓荫,阳光正好,农场梨树下的大餐桌上摆满丰盛的食物,欢声笑语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新的大家庭。
艾和和鲁比都成为了母亲,新的生命正在茁壮成长。
尽管这是由英国导演出品的美国故事,尽管它失意于奥斯卡事出有因,对于安东尼·明格拉的视觉方式,我还是愿意投赞成票。
至于它只获得了2004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和最佳女配角等不重要的提名,并且评论界关于这件事舆论纷纭、褒贬不一,我依然认为,对于作品而言,好的就是好的,它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冷山》的作者查尔斯·弗雷泽曾经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冷山》的片子就来自于他的同名畅销小说。
导演安东尼·明格拉,也有过这样那样的资本,他曾经因为《英国病人》和《天才瑞普利先生》等根据名著改编的影片享誉影坛。
也许就是这个原因,《冷山》始终给人以文学的浪漫气息。
片子的主要演员裘德·洛、妮可·基德曼、蕾妮·齐薇格等,他们都是好莱坞的一线明星,这更加不言而喻啦。
《冷山》老是叫我联想到《乱世佳人》,两部片子表述的时代背景很相似,都是美国南北战争期间发生的故事。
德国《柏林日报》记者认为,《冷山》展示了战争磨难下人性的伟大,其大气磅礴的风格与好莱坞惯于制造的爆米花电影很不一样,是难得一见的优秀影片。
这种评价,尽管在美国媒体那边没有得到相应的响应,尽管美国媒体认为《冷山》也有许多硬伤,比如英曼和艾达的感情基础铺陈得不够扎实,他们相识时间非常短,影片并未对为什么他们短暂的爱情会产生这样巨大而持久力量解释清楚。
以及影片的支线太杂太乱,等等。
我仍然相信,至少还有相当一部分观众,能够从片子当中获得发自内心的审美力量,以及不可抗拒的情感和生命体验。
关于片子的制作过程,有评论者说:“安东尼·明格拉成功地把我们拉回南北战争,战争场面的拍摄主要依靠传统的舞台造型、外景实地拍摄、动用众多群众演员等方式完成,而非无所不能的电脑特效。
这或许又将成为今后历史战争片拍摄的主流。
电脑毕竟很难把握真实的历史沧桑感。
”我认为,这种说法非常善解人意,非常恰切,非常实在。
04年拍的,感觉就确实是比较早期的叙事风格(虽然也很难描述具体哪种),叙事总体而言是中规中矩,但毋庸置疑是经典的。
名字起得也很好。
剧照也太漂亮了。
一下子吸引人看。
都没反应是狗镇女主,妮可太漂亮了,眼睛颜色太美了,脸很白皙太纯洁了。
一开始还觉得额头有点长有点奇怪,但后来就是觉得很漂亮,气质实在太好。
最喜欢的就是穿着一身黑扎起腰带的风衣,黑色阔腿裤,戴着黑色帽子,太飒了!
男主也很帅。
不得不说剧中蕾妮确实不太像妮可那种魅力,脸较为圆润,确实适合演像bj单身日记这种更呆一点的角色捏。
战争的场面其实本身比较少,就是开始参军那段有,主要还是通过男主作为逃兵的所见所闻以及女主所在镇的一些变化展现战争带来的后果,逃兵这个视角带来的思考也还是比较新颖的,能说逃兵是不忠于纪律的吗?
但本身发动战争就是违背人性的。
最后结局是能预料的悲剧,但导演总体还是温柔的,不会故意恶心人,很多像宝宝母亲、逃兵妈妈、女主结局都是好的。
可能就是因为电影设置上其实也没有太多出乎意料,然后有些剧情也的确有点奇怪,比如蕾妮这条线,让人猜测她人到底好不好,一度怀疑是她举报了隔壁家偷藏逃犯,一度担心她觉得男主回来要威胁自己而在刮胡子的时候杀了男主,就会觉得有点奇怪吧,感觉有些没必要,也不太扣主旨,仿佛是非要拉上蕾妮,然后给女主设置个“女仆”。
总之,从忠贞纯洁的爱情反映战争的残酷,从最开始大家一心盼着打仗,到最后人们只祈盼活着。
只能说,人类不会吸取历史的教训,人类只会想要利益与征服…没有发生到自己身边便不能感同深受。
想到俄乌到现在也依然不断发生冲突(甚至现在很多人已经不关心了)。
最大的愿望就是世界和平。
Find the way home——观《冷山》有感关于寻找的主题寻找是一种逃离,《恋恋三季》中的美国老兵在看到一心寻找的女儿用着职业化的淡然敷衍和调笑应对自如时,老泪纵横的他只能默默离开。
寻找是面对现实,《关于我母亲的一切》里母亲历尽艰辛找到的只是变了性的丈夫。
寻找是一种希望,《中央车站》的小约书亚怀着对父亲的憧憬和朵拉踏上寻父之旅。
在安东尼明格拉的《冷山》中,英蒙寻找归家的路途里我们看到了坚持:在保安队的不断追击逃兵的夹击下,英蒙没有放弃,手中握着艾达给他的书和信,摆渡,逃窜,杀人,救赎;我们看到了成长,英蒙不再是冷山下那个内敛害羞的耕地小伙子,而在那300多里路中一步一步变成双肩扛有重担的男子汉;我们同样看到了人性的温暖,当萨拉和英蒙在火光微弱的潮湿小房间中互拥时,他们超越的是男女感情的界限,更多是互相给予人道的关怀。
平行蒙太奇的使用导演大量使用平行蒙太奇叙述这一个史诗般的爱情故事,熟悉的画面剪辑,似乎带我们回到96年的《英国病人》。
硝烟四起、腥风血雨的战争处处体现了导演的反战思想,逝去的士兵,昏黄的影调,摇动的镜头,视觉上的冲击不言而喻。
影片开始10分钟的战火纷飞,从一比较小的视点展现小人物眼中的南北战争,有人用此片和《乱世佳人》相比,我认为《冷山》对战争中人性的描写要比《乱世佳人》来得更有震撼的力量。
导演想通过英蒙的归途和艾达的眼睛,对深藏在生活表象背后,借由战争赤裸呈现出来的人性的残忍、虚伪、本能的兽性,做一次不站在任何政治阵营的真实暴露,当然,导演的主观色彩还是很浓厚的,我们可以从影片中看出。
文学和电影的改编阿斯特吕克说:“电影如同文学作品一样,与其说它是一门特定的艺术,倒不如说它是一种能够表达任何思想范畴的语言。
”电影和文学之间的关系总是千丝万缕的,由经典小说改编成的电影往往能网罗人心,在各大奖项上领尽风骚,例如《乱世佳人》、《宾虚》、《战争与和平》、《情人》等等。
《冷山》的作者查尔斯和导演明格拉分别用文字和镜头带领我们在莽苍深绿的群山中穿梭,在清溪漫流的碧水中游趟,那片枯黄无尽的玉米地,冷黯冰冻的白雪,种种意象让人心旷神怡。
安德烈巴赞曾说:“作品的文学素质越重要,越是关键,那么改编作品便难以和它媲美,因而越是需要有创作天才来对它重新安排。
”安东尼明格拉用熟练的摄影机运动,高深的剪辑结构将这个展现南北战争期间情谊的的小说搬上大银幕,显得那么游刃有余,八项金球奖的提名并不能说明什么,影片中人类从来都没有放弃的爱是我们真正需要这个电影的理由,也是我们需要坚守的。
结语 IMDB上有网友用一句话评论《冷山》:Find the strength. Find the courage. No matter what it takes…find the way home.Find the way home,我想这应该是许多电影所要表达的主题,关怀,人性,温暖,我们应该从电影中得到更多。
战争摧毁了一切,而依然兀立的冷山是他们之间唯一的联系,也是他们回忆与想望的地方——一个即使你所信仰的天堂已然破灭,却仍能为你疗伤止痛的美好国度。
《冷山》来了,平静得郁闷的五一节总算也有一点收获吧。
这是一个发生在美国南北战争的大背景下的小故事,一个关于逃兵的故事。
在进影院之前,我不能想象,一个逃兵,有什么好演的呢?
可是在看得时候,却有好几次的眼泪忍不住流下来了。
在众多战争题材的故事和影片里,往往是英雄最受人喜爱。
英曼本来也可以是英雄,替南方出战的英雄。
在一场场战役中,他都是那么顽强。
在一次次转战中,他常常回忆起远在家乡冷山的美丽情人,憧憬着战争结束回家团聚的未来。
一本写有故乡的书和一张情人的照片就是他全部的珍藏。
战争总是很摧残人的。
英曼看着那个同他一起来的孩子倒下,在战地提琴师拉奏的美丽音乐中合上眼睛。
第一次,对于战争,他感到怀疑。
不过,局势却不允许他迟疑,活下来的人还要继续着这场战争。
从无数次战役中逃生的英曼,渐渐变得盲目、麻木。
在一次偷袭里,受了重伤。
一连几天昏迷不醒的英曼,在听完护士小姐念的来信之后,睁开了眼睛。
艾达在信里,一遍又一遍写着:“你快回来,你快回来……”在灵魂即将燃尽的时候,对家园强烈渴望支持英曼,离开战场,踏上漫长的回家旅程。
即使一路追兵在侧,充满艰辛,也阻止不了英曼回家的决心。
此时,艾达则在山影交错的乡间忍受着失怙的孤独,心里念念不忘的是那个远在天边杳无音信的人。
就在艾达最痛苦和失意的时候,露比来了。
这个眼睛亮闪闪的山野女孩彻底改变了艾达的状况。
艾达开始学习着独立,学习着怎样与粗砺尖锐的生活抗挣,一点点的坚强起来。
双方在历尽磨难之后,终于相遇又再分离。
这一次却是永远的分离,又是永不分离。
在看完影片之后,就想写一下这个影片。
就好象小时侯每看一部电影,语文老师都要布置我们写读后感,当时是那么深恶痛绝的作业。
今天,很奇怪的竟然不由自主的想写。
然而真正开始写的时候,又不知从何写起。
结果就变成了这样子的好象剧情介绍一样的东西。
有点沮丧。
不过,这几个场景却是影片给我留下深刻的感受。
受了重伤躺在床塌上的那个男孩子,在悠悠的像流水一样的音乐声中慢慢合上眼睛,灵魂也随着乐声向着家乡的方向而去。
受重伤昏迷的英曼,在艾达的声声呼唤中醒来,毅然向着呼唤声的源头奔去。
曾经玩世不恭的提琴师,拉起了怀想亲人的乐曲,即使是追兵也为之动容。
坚强的甚至有些粗野的露比,时不时流露出可爱的面目。
战争用它的蛮力残忍的摧毁着一切目所能及的东西,却总有无法毁灭的希望存留人心。
那是比战争更强大的力量,支持着还在生活的人们。
即使是快要无法生活,依然还在生活。
英曼和艾达重逢的那一段,可以说是全片的经典。
夜晚,雪山丛林的木屋里,灯光昏黄,恋人们在享受重逢的喜悦。
不堪回首的往事,疲惫的灵魂都被放在一边。
英曼深深的看着艾达,说:“我们结婚吧。
”即使时隔这么久,经历这么多磨难,艾达却还是当年略带腼腆的女孩儿。
她有点脸红,有点不好意思答应,就开了个玩笑:“听说,只要向对方说三遍‘我要娶你’,就算是结婚了。
”英曼看着艾达的眼光不变,坚定的说:“我要娶你。
我要娶你。
我要娶你。
”艾达笑了,因为那是离婚时才说的话。
不过,她还是回应了英曼:“我要嫁给你。
我要嫁给你。
我要嫁给你。
”……看到这里,我也忍不住笑了,这真是最经典的情话。
有点笨笨的傻傻的,却又是那么可爱。
看的是中文配音,也不知道英文原版是不是这个样子。
萦绕全片的音乐,和整个片子的步调也是协调的。
在音乐声中,我看到了远山,看到了白雪,看到了小河,看到了恋人。
还有淡淡的思绪,悠悠的无奈。
写到这里,对《冷山》的感觉,差不多都写完了。
片子的结局,是在意料之中的。
没有很多新意,却是应该的处理。
灵魂奔走久了,渐渐模糊了,回家就是最好的归宿,也只能这样停留。
算是一个团圆的喜剧吧。
秃头的inman居然是裘德洛,长得也太挫了吧?又是牵强附会的爱情,跟恋恋笔记本一样傻逼。唯一的亮点是ruby,好个性的乡村女孩。
绝世倾城的Jude Law在当时全心全意的迷上了Nicole Kidman,现实往往比艺术更精彩。此前之后,只有人为Jude神魂颠倒,却再不见他如此沉沦于任何一个女人。不过,那是Nicole Kidman,所以一切都可以被理解。
明格拉可能从吉米汉森的说书人开始就迷上奥德赛吧。旷日持久的思念、坚贞不屈的爱情是有的,但这个片的感情基础还是薄弱,但丁这种程度的情感想象力是蛮少的。女女之间的情谊更有质感,男主和娜塔莉的替代温情也是。芮妮确实在跟杰克白谈恋爱,但她突然冒出来解救女主,也蛮机械降神的。引用《呼啸山庄》也很不合适,凯瑟琳跟希斯克利夫那种关系,不是认识几天就可能建立的。
小姑娘情窦初开的YY故事...放了个大背景..PS 很多大牌,很多熟脸
支撑男人在炼狱中生存下来的往往是一个女人,历经千辛万苦男人回到女人身边,几年的翘首企盼换得一夜温存。明格拉喜欢放眼于战争中的爱情,比如他的另一部电影“英国病人”,展现了一段被战争摧残的爱情。在“冷山”中,一首首哀伤的民谣奠定了影片的基调,不过,人们不再没有选择的权利,他们唯有用尽
两个半小时的电影也没让我看出两个主角的感情基础所在,倒是风景音乐都好。
千山万水千辛万苦来找女人,找到了女人却被恶霸地主的狗腿子给打死了,可歌可泣的还是留下了个娃儿作种,这样的剧情无疑只是流水
怎么那么像飘啊?!小时候印象太深刻了,什么都像飘。
这也是战争片?
这样的爱,藏在心底,却错过了珍惜
。。。不喜欢nicole kidman。
她去典當懷錶。她說 我不須要它再來提醒我時間了,再也不需要了。在自己麵前 應該一直留有一個地方獨自留在那裏 然後去愛。不知道昰甚麼 不知道昰誰 不知道如何去愛 也不知道可以愛多久。隻昰等待一次愛情 也許永遠都沒有人 可昰這種等待 就昰愛情本身。
虽然制作精良,美好的配乐烘托着情绪,但毕竟主题老套,人物扁形,实在做作的可怕。用麦基的话说就是剧中每个人物都只是一个符号而已,他们带着面具,连演技都不需要。选角也是问题,妮可太强势太拉拉了。怎么也不觉得秃裘和她配,所以精心动魄的爱情被分散我也没有任何感觉。
很多男人都梦想着当回军人,既光荣又骄傲,就像冷山那批刚刚穿上军装的年轻人一样,不知战争和死亡为何物。战争本身就是无情的,当那群人面对朋友的罹难,才明白战争的残忍。于是他们又渴望温情、坚守爱情,翻越万水千山,梦想着回到爱人亲人身边。等待他们的不止是团聚,还是战争无处不在的死亡。
这种关乎剧情的史诗级影片,打动我的总是微乎其微的细节和支线,比如回归路上男主角本可能有个更好的归宿,善良的妹子,可爱的孩子还有温暖的家,可惜坠入生活的幸福评估与无来由的爱情根本就不在一个维度,男主角的回归更像一次形而上的浪漫的诠释。
我是为了nat才看这种无聊漫长的战争爱情片的
春节重看,发现此片对场面和节奏的把控还是非常之好滴。把原来给的“两星”再加2星。
裘德洛你演BG怎么看怎么别扭(喂
老套的战争分离有情人的故事,因为露比这个女汉子变得与众不同生动有趣,在叽叽歪歪的男主和娇弱无能的女主身后,仿佛她才是一家之主,扛起了所有重担,最佳女配角实至名归
【7】非常的做作与矫情,但都刚好好。相恋,相爱重逢一瞬间,但等待遗憾是一辈子的。妮可基德曼和裘德洛非常有火花和性吸引力,让整个电影凝聚在“等待”和“在路上”这个层面。战争是无情的野蛮,但电影中和了虚伪和拉长了滋味。有的时候可怜爱多爱少,但记得最好就够了。很唯美很浪漫的情节反战,Rene真的太亮眼了,妮可和裘花压不住她野蛮中的温柔,如同冷山的外表,内里的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