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的纪录片进步很大。
像“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纪录片,以中国的多种重要植物为主角,展开了非常精彩的视觉旅程。
该片优秀的方面表现在:1故事选题非常好,整体的构思完整,细节把握到位,中国人来讲中国故事,而且表现不俗。
2 拍摄的画质非常优秀,配乐选取得当,文本撰写用心,讲解总体详略得当。
3 团队合作成果优秀,镜头中给观众展示的,比较客观,而又不失新意。
科研工作者的参与,也和以往的一些纪录片有很大的改观,给纪录片整体加分不少,增加了纪录片的理性、严谨,同时也保留了开放性。
视野的格局较为开阔,可窥见团队的用心,甚至能感受到团队想把纪录片做好的野心。
个人认为也有一些不足:1 主创团队对细节的把握,给这部纪录片增色不少。
但有些细节过于冗余,让我想快进跳过其中的一些部分。
2 整体纪录片非常严谨和客观,但总有些内容让我感觉有些编的痕迹,我的感觉不一定对,但是却影响了我的观感。
也许在科学性、严谨性还有提升的空间,也可能是讲述的方式导致我的错觉吧。
总体评分9.5/10.值得大部分人花时间观看和欣赏,适合各个层次的学生和有好奇心的小孩观看。
这一系列的纪录片看似自然科普,其实也是历史题目。
探讨的是植物缘起与影响,依赖化石、文献、既有研究做出的讨论。
如果把这十集看作一篇论文,第一章“植物天堂”算是导言,讲解中国自然环境的特别之处,更准确地说是青藏高原崛起对中国各地气候和植被的重大影响:挡住了可以吹往西北的西南季风,也挡住了北方南下西双版纳的寒流;加强了东南季风,使得中国北纬三十度左右的地区呈现与世界同纬度地区截然不同的面貌。
而众多被称作活化石的动植物,也剩存在这些区域。
由此带出这些独特而珍贵的植物对于世界的价值和影响。
单独成章的几篇(水稻,大豆,茶,竹子,桑)思路清晰比较容易跟上,偶尔有小时候写歌颂植物作文的感觉。
特别是结语几乎可以做“感动中国”颁奖辞。
水果、本草、园林、花卉则是不同植物混搭,但选材思路不明显。
水果篇是比较活泼的,选取的也是日常熟悉的水果,又有科普干货,比较看得下去。
花卉篇到快结尾我才知道主题是花,开始一直以为是在极端条件下的突破局限的植物(大树杜鹃,绿绒蒿)。
园林篇和花卉篇的议论又有某程度的重叠。
一些转场画面会有误导,比如秋日庭园多次用银杏和红叶,令我一度以为秋天会讲观叶植物,其实只是表达季节变换而引出菊花而已。
总体上在与外国交会的部分维持了客观的叙事风格,比如讲到植物猎人采集标本时语调和用词都比较中性,但对植物的感情和人类对植物的作用倾向积极—当然,人类暂时也没法得知植物对这一切的意见,这些看法可以看作人类的“一面之词”。
印象最深是人类对植物驯化的方向,和栽培植物的“不听话”时刻。
对于作物,要求是结实大、不掉落等人类收割(稻米、大豆)、占地小(匍匐到站立的大豆),高度容易管理(茶、桑);对于花朵是开花大,颜色多样艳丽;对于果实是个头大、口感好、耐储存运输、甚至无籽.....每一样在野外环境性价比不高(耗费能量大,吸引天敌,但受精播种效率未必相应提高)的性状,因为人类的需求和照顾达成一个新的平衡。
这是植物对栽培环境的适者生存。
但并不代表她们每一代每一个个体都延续这种“听话”:一些栽培水稻会出现其野生祖先的性状,种子长芒刺,成熟即掉落地上等;月季遇到极端天气会不开花只长红色边缘的叶子来积蓄养份。
“听话”“不听话”都是本能, 基因不定向的变异则为可能面对的各种自然或人为环境提供延续生命的希望。
曾有人赞美造物主对生物的精巧设计,其实那不是设计,而是一场场残酷淘汰下的幸存者。
而被淘汰的基因,也可能在日后重新表现出来,环境与基因都处于不停的变化与互动中。
另外一个惊喜是对中国植物老祖宗们的展现。
新疆苹果王,千年的桑树,喜马拉雅山的光核桃......它们不仅仅活着,而是依旧在开花结果,依旧旺盛勃发。
正如植物学家说,是带着一种敬仰去看光核桃树的。
这是生命对生命自发的尊重。
对人类的影响由资源性变成精神性的一部分也讲得不错,在梅兰竹菊和荷花中人们寄予的精神的确是中华文明重要的一部分,也有提及日本对茶道和豆腐料理的精神升华。
然而无论是实用还是审美,都有残忍的成份。
桑蚕结茧后便是死亡,劈梅在现在看来有种刻意的不适感。
想深一层,人与动植物相伴走过漫长的岁月,缘起与动力,都是互相利用而已。
对于动植物来说一切为了生存,对于人类来说,生存之上又再满足更多的欲望。
我倒是很期待,制作团队有没有兴趣做一个姐妹篇“影响中国的世界植物”?
文化和物种的交流从来不是单向的。
蕃薯,玉米,西红柿,辣椒,胡椒,胡萝卜,今日华南市区多处可见的美丽异木棉,蓝花楹,法国梧桐等,外来植物同样在丰富我们的味觉和视觉享受,变成了极其日常的一部分。
其实之前就注意到了这个纪录片,然后我学园林规划的朋友给我们推荐了这部纪录片,我就赶紧找了资源看了。
看了片我才第一次知道猕猴桃是从国内传到新西兰的,我一直以为是新西兰的原产;雨水原来这么会严重影响植物的传粉;正常水稻和不育水稻杂交就是杂交水稻;稻米可以腌制鱼肉;原来还有国外的“植物间谍”来盗种;茶叶发展带动了铁路发展;竹子那么难的开花就是预示着死亡等。
植物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选择了不同的生存方式,不同于动物,它们通过各种授粉方式繁衍生息。
我想起了一些之前生物课学到的传粉知识,倒是很有意思的。
感觉学农学和植物学还蛮有意思的,面对植物的生活应该是很纯粹的。
一共一千五百多种,最主要的是毛竹
攀爬在别的树上
毛竹主要生长在长江以南的山地地区(不会低温太久,斜坡防止雨水积存)竹林地下世界:根茎将竹子联系在一起,根茎相连,进行营养传输,使竹子繁殖扩张变得便利,地表上每根竹子是它的分支,储存光合作用的能量与大地的养分,秋天用根茎的储备培育竹笋,冬季休眠,春天竹笋萌动,在地底已有竹节,雨水来临,挣脱土地,每一节都向上生长,笋壳防寒保暖,但还是受降温影响
根茎
正在长高的竹笋只有一半左右的竹笋能长成竹子,长高期间,最快一天长高两米,50天后,就能长到20米高,长成竹子后,身高不再改变。
换叶
澜沧江畔除了身高,竹子还有维管束,富含纤维使竹子富有韧性,维管束周围的组织部分使竹子强壮,维管束由内到外逐渐变密,使外侧更具韧性,即将抽枝展叶的竹子富含纤维,柔韧适中。
随年龄增长,竹子不断优化维管束强度,中空力学结构、竹节、横梁赋予抗弯能力与强度。
维管束
维管束周围组织长出叶片,冬天的雪是竹子不能承受之重
度过寒冬,叶片在风雪侵蚀下逐渐老化,在第二年春季进行换叶,叶片中蝗科昆虫20多种,最常见是竹蝗(羽化-交配-雄竹蝗死去-雌竹蝗产卵)
竹蝗
竹蝗羽化
竹蝗交配死亡:竹子开花,开花时间复杂,等待多年后,开花前,同一根根茎相连所有竹子变黄,将叶芽转化成花芽,大约9小时内,柱头授粉(风 昆虫),若在这段时间内,花粉不能与柱头相遇,则无法繁衍后代,秋季种子脱落,共生菌(竹荪)将竹子分解,毛竹种子半个月内长成小苗,小苗有萌发成竹笋的能力,中国开花研究处于起步阶段
竹子的花
竹子的种子
竹荪分解竹子秦岭 熊猫花16小时吃40公斤竹子,演化出第六根伪拇指更方便抓竹子,有发达的咀嚼肌与厚重的头骨,所以脸变圆。
乐器尺八—普化尺八
尺八秦汉开始成为审美对象,唐宋出现在诗歌中,被人种植在家门前,(终年常绿:清廉,竹竿有韧性:刚正不阿,空心:虚怀若谷,竹节:坚贞有节)苏州博物馆的竹子真好看竹子广泛分布
突然想到进化生物学写的一个观后感搬过来。
作为一个爱好人文主题的纪录片,可能更加在乎在人情事故、在乎人与人之间可能产生的恩怨情仇,所以很少去观看《EARTH》这类关于地球母亲的、能够极大的塑造“世界观”的纪录片。
但在按照老师要求下观看后,整个心理还是经历了一个情绪、认知的转变——开始以为是枯燥如同讲诉植物生理学那般“析原理、清遗传、讲演化”的应试片,结果出乎我意料。
它给我首先带来的视觉冲突是震撼的:即使在好看视频平台上上传的清晰度是标清,但依旧能够带给我们美感。
这是国内第一部植物类纪录片,一部BBC级别的纪录片,能让观众能隔着屏幕嗅到乡土淡香,讲述着观众身边熟悉又陌生的“中国植物”故事。
该片与植物相配套的特殊拍摄方式,用巧妙的镜头语言表达植物的情感,以大众所能接受的形式讲好植物故事,让植物开口“说话”。
它给我带来的认知、对未来的思考是深远的:央视出品的精致感的背后是无数摄影工作者的坚毅的品质,所有行业但凡用心便可以做到极致——而现在快节奏、追求快钱的我们这批当代大学生为什么大部分没有了那深耕专业的决心?
在上节课大学目前为止第一次的回味大学生涯的汇报课——大部分人按照要求像“做完形填空”般填完问题,没有深入的探索自己、追忆逝水流年的大一大二,面对“劝退的”生物大都好像没有继续向深处探索的勇气,到底是明智的抉择还是不够热爱的彰显呢?
我们到底应该像水稻那样吗?
它又是因为选择到了合适的环境还是在这个环境里面自己改变内在的东西呢?
就像路遥的《人生》中所说的“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而回到这部纪录片,在云南腾冲的高黎贡山,摄制组成员为了接近拍摄目标——大树杜鹃,背负重达百斤的飞猫索道设备,趟过70多道溪流沟堑,在森林中爬行5个多小时。
在非洲马达加斯加中部高原地区,摄制组冒着被疟疾病情传染的危险,记录了青蒿素。
为了记录只有一粒米大小的稻花,摄制组将水稻搬进室内,尝试在无风环境中拍摄稻花开放,稻穗从茎干中生长出来的过程。
他们对文艺上表达对生命的追求可以说很是痴迷专注,种子壳裂、芽苗破土、花朵绽放、麦浪摇出风声、豆荚吧唧爆裂……植物在4亿年前就登陆地球,植物奠基了我们家园的基础,当我们思考人类在这个世界中的地位的时候,不能忘了其实植物比我们多活这么久,他们的情趣是不是比我们更先进呢?
等下一代比我们更高节奏的事物如同人工智能下的存在,那在他们眼里我们岂不是就是我们眼里植物般的存在?
或许静谧才是我们人最终的归属?
它给我带来生命观念是美好的:中国已知的植物有三万五千种,占世界植物的十分之一,这里是植物的天堂、文明的摇篮。
衣食住行、美的历程,传播万里、绵延不绝。
从雅鲁藏布江峡谷的原始森林到中国茶树最古老的源头,再到非洲中部高原地区的青蒿素,该片用震撼而温暖的镜头语言,呈现了21科28种中国植物的生命旅程,孕育了华夏民族的草木也在滋养世界。
开学前几天,我复读班的一个幽默开朗的同学跳江的消息传来,这对生命的脆弱的感叹立即涌上心头。
一下子也想到了片中的毛竹,它的根茎向四周不断扩展,攻占略地,它像长了脚,或许不是最美丽的、最强大的,但一定是最坚强的、顽强的。
抬头一瞥,我上大学时给自己桌子上写的便签——我们一路奋战,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不让世界改变我们。
银杏,春天到来时开枝散叶银杏球花顶端的小囊中有花粉,花粉活力只有几天,依靠风媒传粉,可以传到方圆二十里,花粉落在雌树生长出来的胚珠上,胚珠两段有粘稠的小水滴,可抓住风中的花粉将其带入胚珠内 银杏的根:银杏的根部周围会不断生长出一些新的枝干,当年老的枝干已经苍老,另一边还是生机勃勃,银杏形成一个团体树瘤(木质组织):悬挂凸起的瘤状物向下生长,触碰到地面长出根
树瘤银杏叶体内有有毒物质170多种,将它分离成药物,第四次冰川世纪使世界上许多的银杏灭绝,中国的崇山峻岭使这一片银杏保留了下来银杏果:食用,在咳喘时能有效改善病痛 香格里拉海拔4000多米的喜马拉雅横断山冰缘地带:塔黄生活在流石滩,开花之前叶子为红色装成营养不良,积累时间10年~45年,一生一次开花机会,在夏初数十天内长出两米的花序,花序在裹着层层叠叠的苞片,底下莲座样叶片,叶子没有叶绿素,他与迟眼蕈蚊(昆虫)合作,塔黄花朵散发特殊气味引导昆虫来临,在塔黄上蕈蚊完成交配雌蕈蚊钻进苞片,将卵产在子房内,在找产卵地的过程中,身体沾上花粉传给柱头,帮助塔黄完成传粉,贡献一部分种子给蕈蚊的幼虫,幼虫成熟时塔黄的种子也成熟,叶片枯萎,蕈蚊幼虫钻出并钻入石缝,塔黄一共能产生7000-16000粒种子,约三分之一与蕈蚊分享,另外的随风飘散,塔黄可以治病
塔黄一生只开一次花 丹霞山(丹霞地貌)石斛/铁皮石斛,悬崖峭壁上采摘,没有土壤,缺乏水分营养,石斛有强大的根系,根没有根毛,一部分根直接暴露在空气中,吸收空气中的水,根上附着真菌,真菌为石斛固定空气中的氮,分解动植物残体,提供营养,石斛光合作用给真菌提供能量,石斛果实成熟后,荚片裂开,有几十万粒小种子,可以随风飘扬,缺陷:种子没有胚乳,无法依靠自己的力量萌发,只有极少数可在共生菌的帮助下发芽,夏天阳光直射温度高,石斛产生大量多糖物质(次生代谢物可提高免疫力),增加体液粘稠度,锁住水分,从而保护茎杆,采摘下来放一年都还不会死,茎可入药,植物遭遇逆境(环境变化 动物啃食 微生物侵蚀)产生的次生代谢物是所有本草植物的秘密 马达加斯加疟疾(温暖的气候 不卫生的环境 不卫生的水),青蒿素从黄花蒿中提取(讲的太少 太浅了) 中国三万种植物中,已知的本草一万多种,贡献了超过30万种天然化合物
1.看了第一集,本来特别焦虑,一下子就被安抚了。
植物的共生状态简直就是活脱脱的一部进化史。
植物需要光,水和土壤以及需要繁衍。
不同的环境造就了不同的植物特性。
在寒冷干旱的地带,植物主要和自然竞争,锻炼自己的耐力,并为繁衍者打造更舒适的环境。
热带地区,因为这些很充足,所以更多的是和同处在相同环境的选手竞争。
讲究的是克敌制胜。
人类感觉好像更狡猾一些,他们以繁衍来利诱麦子,帮助繁衍,同时自己获得固定的粮食。
通过不断的麻痹安抚各种对手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
世界为了生存真的是什么都干的出来。
印象最深的是锥叶榕,水母雪兔子,花的诞生,海芋的介绍。
以及每种植物在生存面前都给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
目前看来人类最佳。
以及观察进化史可能真的有助于发展。
2.看了第二集,水稻。
觉得水稻也很厉害,他们的策略是共生,找到可以依靠的对象,当然这个对象足够强大(其实他们有广撒网来着),然后以驯化自己为代价。
驯化自己就是褪去原来自己赖以生存的东西,完全为服务于赖以生存的事物。
人负责帮助他们繁衍。
中间觉得可怕的点有,生存仍然面临挑战,被模仿,天然的缺点,没有足够的生存资源。
因为依附的对象足够强大所以都帮忙解决了。
(中间有一个点很感动讲高山水稻的生存,人搬来很克制自己,与天地共生,与万物同长,真好。
)最后抛出了杂草稻,依然有部分不愿意被驯化,愿意自己努力生长。
当然也就不会取悦被驯化的对象自己面对一切。
开辟新的道路。
根深叶茂依附。
多数人认识李成才导演,应该更多是因为《大国崛起》、《华尔街》、《货币》这些揭示金融世界风云突变的纪录大片。
但这一次,他却带来了全新作品,用心2年,从神农架的山头到跨越远洋的彼岸,拍摄了首部植物纪录片《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而为其开场除了近期刷屏的董卿,还有多年前就在朋友圈为李成才导演打call的前万科董事长王石。
这到底是一部什么样的纪录片,为何连王石都会打call?
在导演组的文字里,也许我们会瞥见一丝答案:从一个单细胞的游动开始一场生命的交响便在混沌中酝酿35亿年前,她第一次捕获阳光,产生能量4.2亿年前,她第一次出水登陆用绿色,广泛征服1.45 亿年前,她第一次开花绽放用种子,扎根生命的力量从喜马拉雅到太平洋之间的大地上她十分之一的族群都栖息于此从杜鹃花到珙桐从稻菽到桑茶从本草到果竹她穿越时空,绵延万里她遍及二十几个经纬度在不同的文化土壤里生根发芽但这不仅是一部传统意义植物纪录片,它属于中国,就跟多年前那部《诞生在中国》一样,它记录不仅是植物,而是中国特有的植物:
▲《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竹子
▲《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塔黄
▲《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羽裂雪兔子提及为什么从金融纪录片转型植物纪录片,李成才导演说“金融其实是科学,相信的科学,要寻找我们共同可以信赖的人。
相信科学的人就会相信金融;而认识自然、认识植物,唯一的工具就是科学,才能对细胞、演化等等进行理解”。
小野认为,正如播放的第一集中,让世界记住的,不应该只是中国的包子,还有桫椤的孢子。
— END —*部分图文信息来源于网络,侵删本文编辑:小林老师(Jessica Lam),植物学学士,国际LNT(无痕山林)认证种子导师,中科院华南植物园课程志愿者,广东绿道沙面领队,广州市自然观察协会自然讲解员;欢迎关注【小野研学社】与我交流!
因为被朋友圈安利这部每一帧都可以做壁纸,年度最佳纪录片的亮瞎眼的字眼吸引,我打开爱奇艺,幸亏是VIP,可以好好欣赏这部好口碑纪录片。
看完第五集之后,我终于难以压制自己要去嘴贱一番,画面效果确实是可以媲美BBC,微观镜头处理唯美灵性,静态植物的生命力跃然屏幕,饱览锦绣山河,后期视频调色处理也几乎完美,完全是高投入高代价产物。
但是这个文案和讲解就完全是降规格的配置,总有些生涩强套嫌疑,纪录片本身就是传授知识意图,可是我看完几集之后,没明白怎么回事,例如竹子繁殖后代方法,可以直接说明有性繁殖无性繁殖,50分钟看完我硬是没看懂,还去度娘一下。
过于强调形式而忽略内容,晦涩难懂的旁白更似于高谈阔论,没有深入去讲一个道理一个故事。
只让大家去评论拍摄技巧的娴熟,而忽略纪录片初衷去传道授业解惑。
植物,来自中国,影响世界…十集的篇幅,逻辑安排上有一点总分的结结构的影子,第一集从生命起源开始,到植物演变,再到各种植物的前世今生;第二集选择了水稻和谷子这两种供养了南北大地的植物;第三集说了橘子家族,说了猕猴桃的改良,说了苹果的选择,说了桃子的变化,水果因为人类而变化;第四集茶树的变迁,因为人类有意识的改变,让茶树成了如今的样子;第五集,竹子这种有特质的植物的用处它们的习性诸如此类;第六集,桑树与春蚕之间的关系,还有丝绸的出现;第七集讲述大豆科植物被人类从野生培育到粮食类生力军;第八集,本草植物漫谈,黄花蒿等;第九集园林植物,兰花,荷花,梅树,菊花,各种为中国园林提供了灵感或者美感的植物;第十集对于各种花香异常的观赏植物…总的来说,旁白介绍居多,采访专家或者育种工作者或者种植者不多,画面的呈现很美,结构上逻辑清楚,不过大多数还是泛泛而谈,有些流于表面,每一集的风格也不统一,"影响世界""中国的"这两个特质并没有凸显的很清楚,不过还是值得看一看魅力十足的植物的,个人评分8.9分,推荐指数四星半。
1.植物天堂,2.水稻,3.水果:柑橘、猕猴桃、苹果、桃,4.茶树,5.竹子,6.桑树,7.大豆,8.本草:银杏、塔黄、石斛、黄花蒿,9.园林:荷花、兰花、梅花、菊花,10.花卉:大树杜鹃、绿绒蒿、大花黄牡丹、月季、菊花、蜀葵。前几集好一点,后几集越来越看不下去。水稻、茶树较好,大豆最差
画面美归美,内容和切入点没什么新意。
B
可以挑出一些毛病,但这么多美好的植物让人不忍打出五星以下的分数
选题好、摄影美、文案赞!国内出品的植物科普类纪录片本就有限,这一部绝对是目前看到的国产最佳,原创更显难得!制作组真的很用心,整体水准之精良可以媲美BBC神作《绿色星球》,五星力荐👍
这个解说词,又难过又励志,为了生存和繁衍,植物可太难了。整体很有意思,文艺和科学结合,但是有的篇章不是很贴题,或者质量不高。
植物类型较少,解说有些刻意,可以再精简些
略失望 没想得那么好
很棒。给孩子做科普的纪录片
令人敬畏的美丽生命。第一集有梭梭树噢!
隔离在家终于看完了
看一粒种子的生根发芽 自然界万生万物的和谐共生 在这片广袤土地上的花开花落,风带来田野 花草 四季的味道从北到南 纵跨高低纬度的不同气候带 在亿万年的光阴中 植物包容了众多的生命,塑造了我们的家园,在多样的山川地貌之间
干货满满,很多知识点连我这种作物学博士也是头一次学到,觉得很值。最让我感叹的还是祖先对植物的驯化,植物与人类竟然存在一种妥协与合作关系,为此改变了野生种与生俱来的性状与习性,与人类达成一种奇妙的平衡,各取所需,各自繁衍,就这样延续千百年,真是一项壮举。
没学到什么。。而且看起来很难受,不喜欢这种态度
还不错。能记住猕猴桃,橘子,水稻,月季,银杏,大豆。
第一集着实惊艳,后面有几集不是偏题就是在偏题的边缘试探,文案和内容也有点寡淡
经常看得热泪盈眶,太美了。
拍的很好,拍的也很多。只是文案和结构是真的。。其实我们不缺摄影导演不缺技术,不缺科学家,缺的是可以贯通古今和植物学的文人。
镜头已经国际化了,内容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总体已经很棒了。
画面精美 内涵和文字都有点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