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如果把这一瞬当成你整个生命的锚点而倾其所有的承载在此,那么结局大概率会一无所有。
不过还是挺喜欢这个结局的,重获新生后,再也没有什么可以失去了,伤口也就愈合了。
IMDB7.3分最关键一点,凯奇低沉忧郁声音很有辨识度,一开始的上门就会被识破Cage的文戏比他的动作片更出彩眼角神经质的抽搐很剧情不合理一个搞诈骗的一点防备心都没有孩子突然蹦出来也不查一查一副很单纯的样子尼古拉斯凯奇的演技,无可挑剔,这样的一个骗子,有洁癖,怕日光,强迫症,时常转换不同的角色,对于一个演员来说,想必是很难的,演技精湛的他,无疑给影片增色不少。
人生真正过得最开心的时光,也许只是一瞬。
而如果把这一瞬当成你整个生命的锚点而倾其所有的承载在此,那么结局大概率会一无所有。
不过还是挺喜欢这个结局的,重获新生后,再也没有什么可以失去了,伤口也就愈合了。
父女初见面时,凯奇说自己是一个古董商,女儿天真的笑容中藏有一丝转瞬即逝的狡黠...机场交货时,“受骗者”比“行骗者”更为紧张迫切的表情...安吉拉向“受骗者”开枪,居然向天花板放了一枪,注意看“受骗者”的表情.......当然这些都只是细节,全片的点睛之笔在于影片结尾:在地毯商店门口,女孩问凯奇:想知道我的名字吗?
凯奇说:我早已知道了...。
女孩笑着说:再见老爹!
这世界来自无又归于无,你所能拥有的,只能是真正投入过的感受,至于是否有其适宜的名称,这已无所谓了。
《火柴人》,一哥们推荐的。
看完,深吸一口气,果然不错。
原来一切都是假的。
哥们说。
以为一切都是这样的安排,可是谁知道,结局偏偏在此时峰回路转。
让人心不禁疼了一下,那绝望的哭泣,瞬间失去一切,逐渐冷却的心,不知如何排解,只有失声痛哭。
还好,结局在此时又一转,曾是精明的骗子,付出了父爱之后,失去所有,导演怎能让悲剧继续,他开始了正常的生活,并真正拥有了自己的孩子,仿佛有阳光一直照耀着前方,温和美好。
尼古拉斯凯奇的演技,无可挑剔,这样的一个骗子,有洁癖,怕日光,强迫症,时常转换不同的角色,对于一个演员来说,想必是很难的,演技精湛的他,无疑给影片增色不少。
还有那个小女孩,听好友说,她实际年龄21岁,在影片却必须演一个15岁的女孩,要不是她说,我的确看不出来,嘿。
女孩的表演也很好,我们共同喜欢。
原来,一切都不是在按照自己以为的来发展,原来一切都是假的,都会在瞬间消失。
但是尽管,失去,洛伊还是收获了,这么多年以来最快乐的日子,他体会到给予父爱的快乐,满足,改变。
当他再次见到Angela时候,没有愤怒,憎恨,而是平静得交谈,然后道别。
我想他那时候定是希望她不要继续做骗子,能够快乐幸福的生活。
不禁想起了,《这个杀手不太冷》也是生命中,突然出现的女孩,让心冷的杀手逐渐体会到爱与温暖,难得的快乐,当leon最后对玛蒂达说的那些话,当玛蒂达将绿萝种在校园的土地时候,shape of my heart响起的画面,至今想起,心都疼,可是至少收获了不是吗?
原来一切又都是可以改变的。
在影片中,两位心理医生前后给男主人公吃的药都是“假”药,并不是针对他的病症的,他之所以吃后感觉良好,只是心理作用,因此,可以肯定的是,他得的是心理疾病。
不管是强迫性洗手,还是强迫性洁癖,其动因都是一样的,就是想去除掉自己内心的罪恶感。
就这部电影来说,主人公当然是这个原因。
他从事的是骗人的职业,这是一种罪恶的职业。
虽然显意识里他并不在意自己的行为,但是,他的潜意识里排斥这种罪恶感,其结果就形成了由潜意识主导的洁癖,其内在的含意就是想去除内心深处的罪恶感。
就主人公的外在表现也很好解释。
房间可以看作是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清扫房间就是清扫自己的内心。
阳光可以象征正义,光明,因此,内心罪恶的人当然害怕见到阳光。
门是内心与外在世界的通道,强迫性开关门有站在现实与心灵深处徘徊不定的意思:他想进入内心深处,但不愿面对内心的自己,在现实世界中活出真实的自己,却又不愿面对现实。
最后,当主人公被同伙骗了之后,突然有所悟,找到前妻,改头革面,找到新工作,他的病症也就消除了,因为他卸去了心灵的负担,去除了内心的阴影,内心获得了解放,病自然好了。
火柴人中的强迫症解析电影《火柴人》讲述了一名患有强迫症的江湖诈骗犯在经历了一场“亲情骗局”之后,重新回归正常生活的故事。
“火柴人”(Matchstick Men)——美国俚语,意思是指那些骗术高超,精心编织谎言让别人心甘情愿受骗上当的诈骗犯。
即使他们手上只有一盒火柴,他们都有办法用高段的骗术,夸张火柴的效能,让一堆人捧着现金抢着向他们买火柴。
尼古拉斯凯奇在影片中出演Roy的正是这样一名“火柴人”。
Roy和他的伙伴Frank一起搭档了很多年,靠着他们高超的诈骗技能,屡屡得手。
但是,对于Roy来说,他的个人生活却是一团糟。
他和妻子离婚15年,整日陪伴他的就是一只塞满的钞票的雕塑狗。
另外,Roy还患有严重的强迫症。
为了分析Roy的强迫症,我先说明强迫症的定义。
强迫症指一种以强迫症状为主的神经质,其特点是有意识的自我强迫和反强迫并存,二者强烈冲突使患者感到焦虑和痛苦;患者体验到观念或冲动系来源于自我,但违反自己意愿,虽极力抵抗,却无法控制;患者也意识到强迫症状的异常性,但无法摆脱;病程迁移者要以仪式动作为主而精神痛苦减轻,但社会功能严重受损。
除符合神经质的诊断标准外,强迫症的诊断标准还包括强迫思想和强迫行为两个方面。
影片中的Roy在强迫思想和强迫行为方面都有所反映。
首先,强迫思想方面:第一,Roy的主要活动空间是在室内,因为他不习惯外出,一旦外出他就会害怕自己丧失自控能力。
影片中,Roy一旦不得不外出,就会担心地面部止不住抽搐。
当他突如其来的女儿要求他陪她出去玩时,Roy很苦恼地拒绝说“你知道,你的爸爸不适合户外的生活。
”第二,Roy总是觉得周围的环境很脏,总有抑制不住想要去打扫的观念。
Roy在一次精疲力竭的家庭大扫除之后,向他的家庭医生诉说:“听着,医生,上周二我一整天都躲在家里擦地毯。
每当我盯着地毯看时,我总担心自己会呕吐。
我在想,我是个成年人了,我应该能清楚自己脑袋里有什么感觉。
我越这么想,就越觉得应该饮弹自尽,一了百了。
不过想到自尽,我又担心会把我那该死的地毯弄得一塌糊涂。
所以,那真是不错的一天哪,医生。
”从Roy的诉说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强迫观念给强迫症患者带来的痛苦。
强迫症患者知道强迫症状起源于自己的内心,不是被别人或外界影响强加的。
患者认为自己的强迫观念没有意义,感到不快和痛苦,因此试图抵抗,但不能奏效。
第三,Roy总是不放心家里的门是否关好。
第四,每当听到他人数数字时,Roy总是感到特别难受,抑制不住要想接着继续往下数。
影片中有若干次Roy去超级市场购物的场景。
结账时,美国营业员果然像传说中的那样算术能力很差,每次都将Roy的一百美元大超换成一百张一美元的零钱,然后从中一张一张地数出Roy购物的钱数,再一边以口报数、点清钱数,一边把找的零钱交给顾客。
营业员的数钱声对Roy来说,是一种诱发强迫症的刺激。
每次结账,Roy都要尽量克制自己,然后尽快逃离。
其次,强迫行为方面,Roy有如下症状。
第一,关门必须要关三下,并且一边在口中念叨“一、二、三”。
这是强迫症患者的常见症状。
患者感觉自己这样做的目的是迫于对那些强迫观念作出回应,从而避免或减少焦虑,逃避恐惧的事件或情景。
影片中,Roy这样做的因为他总是担心门是否关好,为了安慰自己就会不断重复关门,并且相信只要重复几次之后门才能确信被真的关好了。
久而久之,这种重复性的关门动作就演化为Roy的日常性的仪式性的习惯。
第二,过分频繁地洗手。
影片中的Roy有洁癖,他疯狂地寻求干净,不能容忍任何一丁点赃物。
他必须戴着手套做家务;穿鞋时要借住工具,绝不用手接触鞋子。
频繁洗手是强迫症患者的另一常见症状,只要手接触到其他东西,患者就会认为手上有脏东西,从而疯狂的清洗双手。
第三,物品摆放规律,所有的东西都有固定的位置。
影片中Roy的家整整齐齐,所有的东西都有固定的摆放位置,不能有一点瑕疵。
他家里的东西要反复摆放多次才可以停止,为此,他反复摆放、整理房间,直到筋疲力尽。
这体现了Roy人格中过分追求完美的一方面。
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虽然大部分强迫症患者没有强迫性人格的历史,但是具有强迫性人格的个体却有可能发展成为强迫症患者。
影片中,Roy对自己反复摆放家具的行为丝毫不感到骄傲,而是感到厌恶和痛苦,想要舍弃这些,但又没有办法。
由此可见,Roy并不是具有强迫性人格的个体,而是一名强迫症患者。
对于个体如何罹患强迫症,目前主要有三种不同的理论观点:心理动力学、认知行为理论和神经科学。
关于强迫症是如何维持的,三种观念分别认为:心理动力学观点认为,强迫观念和伴随的冲动能够维持是因为它们能成功地抵抗焦虑;认知行为理论观点认为,患者发现仪式行为能暂时缓解焦虑,它会由于不断地重复而得到强化;神经科学观点认为,强迫性思维和行为指向那些被看做具有威胁性的事物和情景。
综合以上三种观点,我将基于影片,对Roy的强迫症得以维持的原因作出解释。
首先,心理动力学观点和认知行为理论都认为,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得以维持是因为它们可以帮助患者暂时抵抗焦虑。
影片中的很多细节都展示了Roy的焦虑和内心的不安。
作为一名良心尚未泯灭的江湖诈骗犯,Roy时常会感到强烈的负罪感和不安全感。
他担心受骗的人回来找他报仇,有时骗人之后会觉得良心不安,却又无法抵制自己对金钱膨胀的欲望。
如何才能得到解脱?
如何才能让自己觉得安全?
靠每天坚持剥落的粉色药片?
靠藏在雕塑狗嘴巴里的会随时走火的那把手枪?
靠锁入保险柜里层叠不穷渐渐拥挤的无限欲望?
靠虽情非得已却欲罢不能的骗术伎俩?
日益积累的物质财富并没有使Roy得到安全感,他依旧不停焦虑、不断告诉多年未见的女儿“你的爸爸不是一个好人。
”为了缓解自己的焦虑和不安,Roy只能依靠反复来回三次的关门;只能不停地跪在狭小闭塞的出租房中在同屋惊诧的目光里擦拭家具;因为担心外出,他的视线倾斜颠覆模糊扭曲。
其次,神经科学观点认为,强迫性思维和行为指向的是那些被看做具有威胁性的事物和情景。
这点在影片中同样得到了充分的反映。
Roy每次关门都必须关三下,并且口中数着一二三。
门,对于Roy而言是具有威胁性的事物。
作为一名诈骗犯,Roy不得不时刻担心是否有受骗上当的人破门而入,闯入他家找他报仇。
门,作为隔绝家与外部环境的屏障,牢固与否就显得非常重要。
所以,Roy才发展出重复性的关门动作,其目的是为了安慰自己的焦虑和不安。
害怕外出也是同样的道理。
Roy所有的诈骗活动都需要在家以外的地方完成。
而一切危险也都发生在户外。
因此,户外对于Roy而言是一种具有威胁性的情景。
每当不得不要外出的时候,Roy都会紧张得面部肌肉抽搐。
另外,根据心理动力学的观点,可以对于Roy的重复性洗手行为进行解释。
心理动力学观点认为有特定无意识冲突的个体会患上强迫症。
影片中,Roy虽然是一名诈骗犯,但是他的良心并没有泯灭,这点从后来他中了假冒的女儿的“亲情陷阱”上可以看出。
对于自己的职业,Roy不断自责,他不断向女儿说“你知道,爸爸不是好人。
”从Roy的自责言论和行为中,可以看出他在无意识的层面可能存在一种希望自己是个好人而现实中自己却是一个诈骗犯的冲突。
这种冲突反映在他的生活中就是他总是觉得自己很脏,所以才要不停地洗手,以期望洗去自己的负罪感。
电影最后,Roy被他的搭档Frank设计的圈套骗去的所有的积蓄,莫须有的女儿也作为圈套的一部分消失了。
而Roy在彻底地痛过之后,终于金盆洗手,选择了不去复仇,和快乐的收银员生活在一起,组建了家庭。
而他的强迫症也在失去一切之后奇迹般地好了。
现实生活中,人们对于强迫症的预后,直到20世纪90年代,一直都不乐观。
但现在,行为治疗和药物治疗均可被用来治疗强迫症。
对强迫症的行为治疗技术主要是三种基本技术的结合:反应预防、暴露和模仿。
药物治疗最明显的效果是能够制止5-羟色胺的重吸收,使患者受益。
而在电影中,Roy的强迫症得以好转主要归功于他的“冒牌女儿”和他的“金盆洗手”。
之前,Roy并不知道突然出现的自称是他的女儿的Anglia其实是一个骗子,亲情的动力使他包容了Anglia的所有行为。
他允许Anglia把收拾的整整齐齐的房间弄乱,允许Anglia穿着鞋子在家里的地板上乱踩,甚至对于Anglia写在他手上的电话号码也舍不得擦去。
在某种程度上说,容忍Anglia的行为是一种暴露疗法,对Roy强迫症的好转起到了一定作用。
在Roy决定退出江湖,并且重新组建新家庭之后,他的心结终于被解开,那种无意识层面的冲突也中随着他的隐退而消除。
Roy终于重新回归到正常人的生活状态。
和Y一起看了《火柴人》,Matchstick Men。
小妮很久前就推荐的片子。
说是我和Y或许会喜欢。
果然。
是一个关于骗子的故事。
看到一半时,我和Y猜测故事的结局。
我说一定是14岁的女儿使骗子重新认清了自己,弃恶从良;Y猜是骗子骗骗子,连环骗。
为什么Y会想到这样的结局,是因着他的理性还是人性的险恶,为什么,我宁愿相信这是一个温暖的结局,坏人不再做恶,亲情让他找回了良知,从此变成了好人。
故事到最后百转千回,女儿拿枪对准要杀父亲的坏人时,我流下了泪。
而到最后,故事的确就像Y说的那样,骗子父亲被他的搭档欺骗,连女儿,也只是一个可以拿大奖的演员,所有的亲情、救赎,都是虚构的。
那样的亲情,那样可以引我流泪的亲情,竟然是设计好的圈套。
我难以置信。
好在导演安排的结局,在残酷的欺骗过后,还有温暖的偶遇,还有亲切的那一句:再见了,老爸。
电影很不错,剧情的设计很巧妙,尼古拉丝凯奇的表演也非常出色,而且故事也有积极的意义,看完心情愉快了许多。
那是2006年的12月31日,这是我购买的第一部正版电影。
岁尾的前几天,照例和朋友们去双井的家乐福买一些东西,想想元旦将至,岁尾的那个夜里没什么用来打发时光,于是在卖音像制品的货架上扫了一圈,看到了凯奇,就买下了这张光盘。
4个月之后,我有了自己的笔记本电脑;又过了一个月,我习惯了在学校的gRoove论坛搜东西,连接各个FTP站点下载;就这样,T43一直伴随着我走到了现在,从XP换到了Win7,依然在用。
而和我一起看片子的小cola,本科认识的最好的朋友,早已研究生毕业了。
4年半的时间,光阴走的真快。
当初选定这部片子,初衷是因为尼古拉斯-凯奇,之前看了他的《风语者》,《急速60秒》,以及《变脸》和《勇闯夺命岛》,当时正是对凯奇疯狂迷恋的地步;只是最近几年下来,凯奇的片子渐渐失去了魔力,这部片子再提起来,能吸引我兴趣的,却已经不是他了。
现在回头在看这部片子,如果之前没有看过的话,最吸引我兴趣的地方是导演雷德利-斯科特以及配乐汉斯-季默。
说不清楚我是如何认定老雷是我最喜欢的导演,也许是《银翼杀手》里面光怪陆离的科幻世界,也许是《角斗士》里面马克西莫斯的奋起,也许是《黑鹰坠落》带来的战争反思,也许是《天国王朝》无与伦比的导演剪辑版,也许是《美好的一年》里面的闲情逸致,也许是《美国黑帮》中的斗智,以及《谎言之躯》中错乱的时间线,抑或是《罗宾汉》中那个成长的盗侠,这些都是老雷给我的记忆,这些也构成了我对老雷无语附加的喜爱。
至于汉斯-季默,前几天在查看他的影人列表时,我把落下的电影全部添加了进去。
现在在汉斯-季默的页面里,与他合作次数最多的,是老雷。
正是在这二位的相互影响下,我逐渐的找到了自己喜欢的电影风格,也越发地喜爱这二位合作的电影。
凯奇不是老雷的御用演员,克劳是。
所以这几年,我越发的偏爱克劳。
凯奇这几年鲜有佳作问世,不知道是真的老了,还是实在是找不到好本子;克劳在2000年那一阵井喷之后,也渐渐稳定下来,突破之作也几乎难找,只是克劳参演的片子,水准一向还算可以接受。
光阴荏苒,当年的《气象先生》和《居家男人》,随后的《国家宝藏》,是否是凯奇最后几部让人觉得还过得去的片子呢?
火柴人——美国俚语,说的是那种让你掏心掏肺外加掏钱的骗徒……一个厉害的火柴人,即使他手上只有一盒火柴,他都有办法用高段的骗术,夸张火柴的效能,并且让一堆人捧着现金抢着向他买火柴。
从这一点上看,与营销案例中关于“如何把冰卖给爱斯基摩人”颇有些相似之处,因此才有了罗伊的那句话:“我从不使用暴力,人们都是心甘情愿给我钱的!
”罗伊与弗兰克是一对从事小打小闹的骗子生涯的搭档,他们利用人们爱占便宜的心理屡屡得手,因为既不会让受骗者倾家荡产,每次的骗术伎俩又是花样翻新,所以骗子生涯倒也波澜不惊。
对于罗伊来说生活却是一团糟糕,与妻子离婚近15年,陪伴罗伊的就是一只填满了钞票的雕像狗。
因为常常受到精神强迫症的骚扰,他总是会做一些无法控制的动作,比如开门需要树着123开三次,比如室外的光线会引发呼吸急促幻想横生,比如情绪激动时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洁僻嗜好者……这样的罗伊,只能依靠着医生所开的药物维持生活,缓解经常高度紧绷神经。
罗伊的一次毛手毛脚打翻了所有的药丸,医生的外出度假使他不得不临时找了一位新的医生兼心理顾问,于是,一张等待罗伊的骗局就此拉开帷幕,我们的主人公却是严严实实的被蒙在了其中。
在接受治疗过程中罗伊得知自己和前妻有个名叫安吉拉的女儿,在安吉拉毫无先兆的介入后,罗伊所有的一切都在发生着变化。
私有空间被一种陌生的亲情一点一点填满,那些怪癖在这个14岁的女孩面前逐渐得到了妥协。
崭新的夫女关系让罗伊觉得既新鲜又慰藉,他的生活一下子从黑白跃入了斑斓五色。
安吉拉得知了父亲的“工作”后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在近乎威胁的亲情攻势下,罗伊开始教授安吉拉种种骗术,伶俐的安吉拉很快成为罗伊的左右手。
第一次骗人计划成功实施后,罗伊让安吉拉退回已经到手的钱。
他只想给予女儿一种骗人得手的喜悦,却不想她成为一个和自己一样的骗子。
安吉拉的闯入让罗伊尝到了正常人的生活,快乐、满足,罗伊萌生了金盆洗手的念头。
在唯一一次由罗伊、弗兰克和安吉拉共同参与的行动中,最后因为弗兰克的失误而出了状况,被骗的胖男人没有像他们想象的那样在飞机中才发现钱被调了包,而是一路追赶了出来,虽然最后惊险脱逃,但终是埋下了伏笔。
就在罗伊决定争取安吉拉的抚养权并永远快乐的生活在一起的时候,胖子找上门来,混乱之中安吉拉杀死了胖男人,罗伊让弗兰克带着安吉拉远走高飞,自己留下来承担所有的责任。
罗伊在回到家中准备处理尸体时,忽然受到袭击,转醒发现自己躺在医院之中,一旁的警察追问他弗兰克与安吉拉的下落。
在罗伊要求下,警察叫来了他的医生。
罗伊悄声告诉了医生他的保险柜密码,那里面是罗伊全部的资产,罗伊请求医生转告安吉拉。
如果电影在此终结,我以为不过就是一场演绎父爱的影片,情节饱满,人物性格也到位,尼古拉斯·凯奇把罗伊的某些神经质的举动捕捉的四平八稳,虽然没有[雨人]中达斯汀·霍夫曼那般的“病入膏肓”,但缘因两者在性格上的差异,完全可以用一个“外向的精神强迫”与一个“沉默的智障”来加以区分了。
后者带给我们的内向的张力,前者却完全是一份开放的戏剧效果。
我以为就是这样了,虽然距离结束还有将近半小时的时间,我甚至在想着出狱后的罗伊与安吉拉的幸福生活,即使是与前妻破镜重圆那也是在情理之中。
不过斯科特可不是这么想。
于是我只能眼睁睁的看着两只即将达到团圆彼岸的脚嘎然停住,转弯,慢悠悠的晃进了旁边的乱草丛。
医生走后,罗伊因为酷热难耐,恳请警察开启空调却无人理睬,待他走出屋子才发现,周围除掉一台监视仪早就空无一人了,原来所谓的“医院”不过是某座大厦顶层的一间空置的房间,所有这一切不过是他的搭档弗兰克布下的一个局,目的自然就是罗伊的密码,至于安吉拉,这个莫须有的“女儿”自然也是整场戏中的一个棋子,于是,罗伊变成了身无分文的穷光蛋,那些原本不属于他的,钱、女儿、伪装的友情,统统又离开了他。
这原本是一个巨大的骗局,虽然是既被骗钱又被骗情,却看不到被骗后通常会有的咬牙切齿与痛不欲生的悲伤。
这倒应了中国古代的两句经典古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以及“不义之财不可取”,同时还要得益于罗伊的精神强迫性病症带来的喜剧效果以及镜头定格与切割在画面上形成轻快的节奏,结果反而成就了皆大欢喜的结局。
Matchstick men 英文含义就是带有欺骗和诡计的人,而中文翻译火柴人还表达一种孤独个体的含义。
罗伊在江湖上闯荡,行骗无数,但与妻子离婚后再也没有勇气与妻子接触,非常信任合伙人法兰克,将自己所有的喜怒哀乐与法兰克分享,这也为后期的结局奠定基础。
罗伊还是一个强迫症患者,由于长期地处在紧张、焦虑的情绪中,一点点灰尘会让他坐卧不安,开关任何物品都要重复几次以确保做得符合自己的心理。
在这场你骗我,我骗你的大戏中,让我们挑选出哪些为真,哪些为假。
假:法兰克给罗伊安排的心理医生为假,通过心理医生找到了与自己前妻所生的女儿安吉拉更是虚构,当然后边诈骗换汇人恰克所有事情都是法兰克精心策划,让安吉拉大骂前台吸引注意,调包皮箱,恰克发现后对他们进行追打,恰克潜回罗伊家中假装殴打法兰克,安吉拉假装用手枪击毙恰克,恰克找准时机重击罗伊后脑被送到假医院,两个假警察恐吓罗伊,罗伊情急之下只能相信心理医生,在对事物判断不清和情急之际,将密码告诉了心理医生,从而自己多年积累的骗资被骗的荡然无存。
玩鹰多年结果让鹰啄了眼,自己最信任的人欺骗了自己,最关键的是前妻怀孕流产这等大事罗伊竟然不知道,还认为自己有一个14岁的女儿在世,自己家庭的缺陷给了骗子可乘之机。
真:罗伊多年的孤独与心理障碍,让他初次见到安吉拉是何等的不安,在与安吉拉共同生活的一段时间,他们一起做饭、一起分享披萨,安吉拉回来很晚,罗伊开始担心她的安全,女儿的牵挂让他有了从来没有的亲情感受。
在为女儿挑选食物的时候与超市女收银员互有好感,半生孤身漂泊让他有了疲倦的感觉,他想洗手不干了,但利益的诱惑往往就是上当的开始。
被法兰克洗劫之后的罗伊开始凭借踏实的工作进行生活,凑巧碰上了当年的假女儿安吉拉,罗伊没有当众揭露安吉拉,安吉拉非常内疚当时的欺骗行为祈求原谅,罗伊也怀念当初与安吉拉建立亲情关系时的快乐时光,从而选择了原谅了安吉拉,安吉拉临走说出了再见了,老爸!
罗伊最终也与超市女收银员组成了美满的家庭。
人这一辈子需要的是什么?
是尔虞我诈的利益之争,还是以诚相待的快乐生活,爱情、亲情、友情的完整与富有,就是每个人的最大幸福所在。
上来把这个月看过的电影结账= = 先说这个 凯奇的精神病演的古里古怪 一般,但女主79年的太牛了演一个15岁小孩最后的那里360°扭转全片 挺爽~
剧情傻逼的令人捉急,从那假女儿出现就开始想千万别弄个骗中骗。结果果然没让我失望。03年的片拍出这情节除了感觉俗逼之外真没啥好说的。
阅片多了,看到开头猜到结尾系列,“女儿”一出场就知道是局,但亲密无间的拍档说叛变就叛变,动机不够充分呀
只结局有点怪怪的感觉。。MB纯剧情向,看完后也完全不理解电影到底想宣扬什么?
没有多大亮点,也就几位主演的表演还行。
不喜欢主角 大烂人 无敌自私 十四年没见过女儿 见面除了犯罪就是吼人家 行动出错了把人小女孩骂一顿 离谱死了 只想享受孩子温馨陪伴的一面 付出是不可能付出一点的 毫无责任心 一旦孩子行为不符合自己心意就大吼大叫 狗屎 被骗活该 幸好不是真的亲女儿 不然摊上这爹真是好惨一女孩
出人意料的结局,有点黑色的意味。但是换个角度说,她还是改变了他不是么?无论如何,她都给他带来了光明和希望。也许,这就够了。
意料之外的意料之内;小姑娘像极了ellen page,只是没想到是79年的妞,再来个意外.
其实一开始就没觉得凯奇的骗术很高明,不过作为一个爸爸他真的好有爱,强迫症爸爸…
快看完的时候,简直是又悲又气又愤又急,真是人至贱则无敌。我总以为最最后的结局会剧情大逆转,尼古拉斯凯奇能够将他反将一军,成为大赢家;可是没有——甚至在一年后他重新遇到Angela的时候,我还抱有这个希望,他没有怨恨,只是抱着“往事如烟”的心境去遇见他和“收银意中人”的新生活。
哇哇,让我惊呆了,我真的被骗了,比起来,香港那些电影里的骗术真是太下三滥了,太经不起推敲了,这才真正能称得上“行骗艺术家”。喔喔
老骗徒竟然就这样因为一个突然冒出来的女儿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转化得太生硬了吧。徒弟跟女儿这两骗子也实在是太明显了真没发现吗。最后的结局也有点为感化而来的结局。实在觉得一般般啊
人一旦有了弱点,就容易被利用和被欺骗,情节很好,结局也不错。
雷得利版的《最佳出价》啊,但罗伊本来就是个神经病,他的损失应该比年老的奥德曼先生少。凯奇的演技加一分。
所有的小骗局都是为弗兰克最后的大骗局做铺垫,弗兰克利用了roy的弱点一个幻想出来的女儿。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虽然多年经验的财富没了,但也转变了自身对生活的看法,与前妻重归于好,算是最大的恩赐吧。导演讲了一个好故事,只不过前面冗长的铺垫过程我有点吃不消。
雷德利·斯科特的低成本温情小品,反转式结尾。最后被狠狠摆了一道,当我知道饰演片中14岁女孩的艾莉森·罗曼其实当时已经24岁了,才发现又被摆了一道。
剧情大半都猜到了,还想着能有个惊天大逆转呢,结果凯奇已经成太监了,没意思。
就算全世界都欺骗了你,你也要坚信唯有亲情不可怀疑。一个有着强迫症但同时诈骗技巧高超的男人,最终却在亲情面前失去了本有的狡黠和理智,如果不是结尾处的情节大逆转,凯奇的形象也许根本还落在一个父亲身上,但当你看到他回归平淡安详的生活时,你就会觉得,也许这才是最好的结局。
结尾有点意思哈哈哈哈哈没猜到w终于看完老雷这部,卧槽6年了火柴人——美国俚语,说的是那种让你掏心掏肺外加掏钱的骗徒……原来演安吉拉的时候24了?同年演了大鱼?凯奇演技赞啊-you didn't take it. I gave it to you.💔多分手哈哈哈哈哈哈小姑娘是第三者笑死
出人意料的結局,本來應該給滿分的,但是我就是不喜歡這個結局...所以...不能給滿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