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ew in my blog:http://www.tianya8.net/2005/10/want-corpse-bride.html 刚刚看了Tim Burton的《Corpse Bride》(僵尸新娘),感觉还是一直停在那种有些诡异却温情的气氛中。
Love can make you crazy, also can make you to be free. 从资料上得知这部电影花了Tim Burton近十年的时间才完成,可能很多人都会觉得惊讶。
在这个用CG就可以完成一切的计算机时代,他却要回归几十年前的技术,确实有些不可思议。
“蒂姆·波顿和他的制作队伍非常耐心地按照胶片运转的频率,逐格移动木偶,相当繁复且耗时耗力。
其中一位木偶专家介绍,很多时候一整天的工作,就只能完成银幕上一两秒钟的镜头。
(新华网)”但是也正是如此,我们才会获得如此精美绝伦的木偶电影。
有时觉得电影和任何一种艺术作品一样,想想达芬奇画《蒙那丽莎》花了十二年,曹雪芹写《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
这些用时间琢磨出来的美玉都会留下一些让人永远难以忘怀的东西。
这部影片值得推介的地方很多,有两段给我印象很深的: 1、在地下世界的酒馆里,骷髅和僵尸为维克多解释Corpse Bride的悲惨经历的一段歌舞表演。
即使以平面动画的形式表演都将是非常有魅力的video,何况是木偶动画。
我想这段动画在电影史上都是永恒的经典; 2、维克多试图安慰伤心的Corpse Bride,但是似乎言语都无法平慰她的难过,于是他弹奏了几个音符,那一段用音乐传递心灵的交谈让我真正陶醉。
另外就是整部影片的配乐与电影的色调风格搭配堪称完美。
幽深哀怨的主题音乐、灰暗充满神秘感的画面,也的确是Tim Burton的招牌风格。
尽管今天才知道“好莱坞曾经流行一个说法:喜欢蒂姆·波顿的电影的人都是喜欢孤独的人,因为蒂姆·波顿就是一个生性孤僻的人,他一生追求怪异、前卫、黑暗的境界。
(baidu search)”但确实如此,在电影中生活在地上世界的人们包括男主角都从头到尾没有展示过笑容,但是我们理解中黑暗恐怖的地下世界却充满着欢歌笑语和善良恭让。
或许是Tim Burton的刻意嘲讽?
另外要注意网上资料混乱,竟然有网站将改片注明为美国片,并且我找了好多个版本的剧情介绍,可惜没有完全合乎影片的,象新浪影音版的那个内容介绍简直是鬼扯,都不知道写的人到底有没有完整看过该片。
過往一直很喜歡添布頓(Tim Burton)的電影,他的電影最吸引筆者的地方,並非其獨特的黑色美術風格(雖然此亦為他的電影加分),而是他的電影類型。
最先接觸他的電影(正確地說是最先得知由其導演的電影),並不是幻海奇緣(Edward Scissorhands)、亦非令他一舉成名的蝙蝠俠一、二集,而是他於1994年上映的艾活傳(Ed Wood)。
艾活傳乃講述由尊尼狄普(Johnny Depp)所飾演的艾活的一生,艾活是一位荷里活B級科幻cult片導演(指以低成本製作,而充滿非主流風格的電影),被喻為爛片之王。
記得當時並不認識添布頓是誰人,全因為看了尊尼狄普的「不一樣的天空」(What’s Eating Gilbert Grape)後,再看到電影海報所吸引。
看電影過程中,驚訝於電影刻意以黑白片的拍攝,演員的仿古表演手法。
更驚訝於導演會選擇以一位終身不成功(艾活並沒有一套電影十分賣座)的導演作為致敬對象,從電影中深感導演對艾活終身堅持自己信念的拍攝感到十分欣賞──這是我第一次認識添布頓。
添布頓電影的吸引之處,在於其電影流露的黑色幽默,亦在於其電影內容的邊緣性。
他的邊緣性在於其電影故事之上,他的第二部電影嘩鬼家族(Beetlejuice),講述一隻惡鬼如何被一家人整治、蝙蝠俠是社會上的邊緣人,蝙蝠俠在Frank Miller筆下是一個稍微神經質,少許精神分裂(所以戴上面具掩飾其富商身份),推崇暴力的人、艾活傳是以一個不成功導演講述對電影的執迷及痴戀、「火星人玩轉地球」說的是顛覆荷里活外星人故事,影片結尾以一個年老無力的老太婆與她的孝順孫兒以一首老歌打敗了火星人,更是神來之筆。
他的邊緣性亦呈現在角色之中,前述的艾活、幻海奇緣中的較剪手愛德華、怪誕城之夜中可愛的Jack、火星人玩轉地球中的老太婆是被遺棄在老人院中。
但亦因為這些邊緣人,及他的說故事技巧,打破了我們的常規思維:救世英雄必然是陽光一族、萬聖節是鬼怪作祟;骷髏頭是窮兇極惡、人物傳記離不開大惡霸或是成功人物,帶給我無窮驚喜。
但近期一連看了他兩套電影:「朱古力獎門人」及「怪誕屍新娘」,卻感到十分失落。
雖然在造型上,添布頓仍貫徹其怪誕本色,但故事及角色便流於俗套。
朱古力獎門人基本是一套說教的故事,故事中好孩子必然得到勝利,壞孩子得到教訓的邏輯昭然若揭。
即使他找來了老拍檔尊尼狄普扮演一個沒有現身多年的大廠家,並在電影過程中多番流露神秘表情,但原來最後只是一個浪子回頭的故事。
而怪誕屍新娘雖然處處緊跟怪誕城之夜(如內裏的小狗、女主角的造型等),但卻原來是善良的人終能戰勝邪惡、有情人終成眷屬的調子。
所以,我不會說這兩套電影是添布頓保持風格之作,充其量是他用金錢打造的歌舞片而已。
这不是一个爱情故事。
这是两个对爱情勇敢的女性的故事。
而维克多是被选择的那位。
他从没有真正的选择过。
维克多呈现一个犹豫男性的各种弱点。
在维多利亚家的客厅,琴声下维多利亚从楼梯下来,那一刻几乎惊叹他们是多么般配的一对。
后来在僵尸新娘的神甫面前,维克多又答应了跟僵尸新娘此生一起。
上来地面,他又恐惧僵尸新娘,转而跟维多利亚一起。
他的表现就是一个不折不扣善变的男人。
再之后一翻波折又答应跟僵尸新娘结婚。
如此反复的他甚至根本不知道自己喜欢的是谁,决定要跟谁结婚完全是跟随形势变化。
维多利亚从订婚起即一心一意跟他一起,即便维克多失踪各种传闻即便她父母悔婚。
僵尸新娘则是完美的善良、勇敢的爱情女神化身。
她敢于争取也敢于放弃,其实放弃最难不是嘛。
——不过是否印证那句话,好人通常没好报?
以现实眼光如何称量爱情呢,原谅这种看法的鄙俗——在她渴望的爱情面前可否说幸运从没有眷顾于她,她终以她的勇敢完成了她对爱情渴望的自我救赎?
两个勇敢善良的女性衬托一个犹豫懦弱恐惧被动的男性,我们通常不喜欢那样犹豫恐惧的男性,然而可悲的是,普遍的现实是,绝对大部分都是这样充满人性弱点的男性。
或许包容这样的人性弱点,我们才比较能够完成两性的课程?
艾米丽,一位美丽的僵尸新娘,生前因为爱情选择嫁给一个穷小子,然而很快发现她的爱情并不美丽,她被这个穷小子谋财害命了。
她穿着新婚夜被害时的新娘礼服,脑袋生蛆,眼珠会掉下来,一张僵尸苍白的脸,这位可怜的新娘还是期待着获得幸福,直到她遇到维克托。
随着的剧情的展开,看到她伤心的过往,仍然心地善良而又痴情,真心希望获得爱情有个美满地结局。
结尾时艾米丽决定放手,成全心爱之人化成蝴蝶时,才觉得她是那样的美丽动人!
影片最终以大团圆结局,坏人得到惩罚,有情人终成眷属,艾米丽也因为放手成全而获得解脱。
执着不属于自己的爱人,不如为爱成全,自己也获得新生。
月亮从荆棘之森升起来了。
月光柔和地,温暖地照在冰冷的大地上,因此艾米莉并没有感到灭亡。
她看到皎洁的月亮,和那些在她头上飞舞着的无数幽蓝透明的、美丽的生物。
透过它们,她可以看到冷冷的尘世依旧漂浮着的美丽光芒。
它们的声音是和谐的音乐,可是又是那样的虚无缥缈,人类的耳朵简直没有办法听见,正如地上的眼睛看不见它们一样。
它们扇动着翅膀,轻灵的形体在空中浮动,艾米莉觉得自己也获得了它们这样的形体,渐渐地从坚硬的大地中升起来……除了借助安徒生的神笔,我已不知如何去描绘那样的画面。
两个同样善良洁净的女子,牺牲自己的灵魂化作美丽的精灵,给寒冷世界带来一缕光芒。
不同的风格,传导出相似的意境思想,爱与灵魂的永恒。
人如其音。
作为苍白世界中的一员,怯懦的维克多是虚弱而独特的,就如同他在奏于维多利亚家中的平凡而清淡的章节。
他属于这个世界又不调和于这个世界,当他在钢琴前奏响自己的音符时,两个不调和于那个世界的人相爱了;当他与艾米莉一起奏响他的音符时,两个不属于一个世界的人相爱了。
一直的一直,他没有真正的选择过,他的爱是柔软的。
人如其形。
作为苍白世界中的一员,娇柔的维多利亚是软弱而独特的。
她无力反抗也无力抉择,她就那样飘摇着,等待命运的安排,企盼奇迹的发生。
她的命运是柔软的,她的爱,不得不是柔软的。
人如其心。
作为苍白世界外的一员,善良的艾米莉是美丽而独特的。
她执著得近乎愚蠢,单纯得近乎幼稚。
也就因为这一切,造就了她的美丽,造就了人们颠覆传统审美的同情。
一颗心灵,颠覆一个苍白的世界。
她的爱,本应是至坚至烈的,而只有天下之至柔才可驰骋天下之至坚,才牺牲的起自己,完成一份爱。
当感性的想起这样一个女人,不由鼻翼酸酸暖暖,去祭奠那样柔软的爱和心灵。
蒂姆·波顿的《僵尸新娘》构建在两个世界之上——灰暗阴冷的活人世界与五光十色的亡者世界。
影片里,这两个世界又被称作“楼上”与“楼下”,“Upstairs”&“Downstairs”。
在英式英语中,这两个词又代表着“中产阶级以上的上层社会”与“其他的下层社会”,电影毫不忌讳的解释了它们。
从人物设定与环境来看,影片的时间大体是英国的维多利亚时代,人们大都教条而束缚,上流社会的男人都一丝不苟的穿着燕尾服,女人们则苛求着自己束缚胸衣紧些再紧些。
而另一个世界则截然不同,充满了现代气息,也就是现在我们这个时代的气质——解放的,自然的,流光四溢的,充满了蒂姆·波顿式的美感。
尽管如此,影片的赞美中又浅意识的包含了对世界以及未来的疑问,因为毕竟这是一个亡者的世界。
这就是执导过《剪刀手爱德华》,《断头谷》,《大鱼》等比较风格独立且饱涵思想的影片的蒂姆·波顿带来的《僵尸新娘》。
实际上在93年蒂姆·波顿就编制了风格相近的《圣诞夜惊魂》,当时就采用实物拍摄的手段耗时两年完成。
在CG技术日臻成熟的今天,追求影片独特效果的《僵尸新娘》仍是采用了实物拍摄电脑合成的手段。
由工作人员一帧一帧的摆好人偶动作,Canon相机一帧一帧的拍摄,最后由电脑合成动作背景声音。
拍摄过程中,片组制作了200个非常可爱且COOL的人偶,其中有14个维克多14个僵尸新娘和13个维多利亚。
人偶可拆卸的头部则制作了更多,光是维克多就有400多个,且不过一只手指大小的人偶头里都可以安装机械装置,控制人偶说话,动作。
看得我心痒痒的,真想把这么一套搞到家里摆起,那酷弊了。
但是这些东西是比较昂贵的,因为制作过程非常的耗时间、精力与灵感,特别是在“活人世界”人物的制作上,要设计低色彩低包和度的外表,还要在细微处勾勒出呈现在表象的人物个性配合主题,我觉得一个这样的人偶价格应该要到500美圆以上,而这种拍过电影的只怕更贵。
如同中国的一句成语“画鬼最易”,没有固定形体且色彩鲜艳的“亡者”相对制作就轻松得多。
和蒂姆•伯顿的其他片子一样,这部动画充满了温情、浪漫和幻想——虽然它的名字很恐怖。
僵尸新娘艾米莉是个可怜的女孩,带着甜蜜的柔情在等待,但是却被爱人所害,于是在冰冷的雪地里一直躺着。
但是她的心,还是渴望着爱。
当维克托鼓起勇气,在森冷的小树林里练习婚礼誓言,无意中把戒指套在艾米莉干枯的手指上时,这个一直等待爱的、寂寞的女孩,迫不及待地从雪地里坐起来,满心欢喜地说,是的,我愿意。
这么久的寒冷过去了,这个脸上斑驳、婚纱破旧、头发凌乱的女孩,她依然期待着爱啊。
当维克托拒绝她、欺骗她时,她依然会心痛,虽然已经没有心,依然会落泪,虽然已是僵尸。
终其一生,僵尸新娘不过是渴望着爱。
可是,第一次,是人错了,第二次,是时间错了。
这个美丽的、倔强的、善良的、等待爱的女孩,终于在月光下翩然化成白色的蝴蝶,就像人鱼公主化成蔷薇色的泡沫一样。
这应该是一部拍给成人的童话吧。
活人的世界是一片惨白和死灰,僵尸的世界反而活泼热情,色彩比活人的世界还要缤纷许多,让人不由得不为这些小心思抿嘴一笑。
谢谢蒂姆•伯顿,无论铅灰色的画面是多么地阴冷,我还是看到了温情。
无论其他人如何从这部电影看到了精致的画面、赞美了特技、解读了人性,我只是固执地看到一个等待爱、为了爱而心碎的女孩。
重新再看一遍,才想起来,原来电影的开头,维克托画的那只蝴蝶,和后来僵尸新娘在月光下化蝶,是遥相呼应的。
最后这个化蝶的镜头,和剪刀手爱德华在月光下寂寞地在古堡里修建冰雕的镜头一样,是入骨的悲伤。
我抱着大抱枕,穿着小白兔毛毛鞋,挺直曾经劳损的腰肌,坐在电脑前,忍着3度的低温,冷眼看着Tim Burton这场见了鬼的爱情故事。
孤独和欢乐、浪漫和幽默、现实和梦想、冷酷和温情、黑色和光明、无奈和挣扎、短暂和永恒,Tim Burton总是用同样的伎俩,把我廉价的爱心骗得一点不剩,这次也没能例外。
妈的,我悻悻地眨了眨湿润的眼角,想写点什么掩饰我的脆弱。
坐在电脑前发了好一阵呆,才发现很难下笔。
Tim Burton式的爱情依然简约,基本就是真爱何求+放爱一条生路+人鬼情未了+女鬼何苦为难女人,不过已经足够把我哄得五迷三道的了。
音乐近乎完美,Danny Elfman的配乐让我喜欢地四脚朝天,从忧郁的a小调开始曲,到笑死人的骷髅摇滚“Remains Of The Day”,还有Victor和僵尸新娘Emily的四手联弹,还有还有,还有那段“Wedding,Wedding,We want to hold a wedding”,象不象『Charlie and the Chocolate Factory』(查理和巧克力工厂)里的“Willy Wonka, Willy Wonka, The amazing chocolatier; Willy Wonka, Willy Wonka, Everybody give a cheer”?!
Johnny Deep和Helena Bonham Carter的配音也超乎想象,特别是Helena Bonham Carter那声“哼哼”的笑声。
我爱这群家伙,虽然他们凑在一起就是成心想和我乏味的生活过不去。
基于以上理由,我很难在天亮之前发泄完我的情感,所以我必须找个倒霉蛋下手,他就是Johnny Deep,虽然Tim Burton最后让他娶走了Victoria,可我还是要把他在现实世界里的那点爱情老帐给翻出来叨咕叨咕。
谁都知道Johnny Deep和超模Kate Moss那场死去活来的爱情往事,当年星途牛屁烘烘的Johnny Deep和同样烘烘牛屁的Kate Moss堪称是一对绝配,俩人都有一副标准病态美学的外型,不相上下的糜烂另类作风,特别是1994年俩人在诺丁山豪华旅馆里大吵大闹,最后捣毁旅馆的壮举,更是让这段爱情达到高潮。
据小报说Johnny Deep捣毁旅馆的原因,是因为Kate Moss当时对他说了一句话——“你最大的问题就是那话儿太小了。
”必须承认,这话换谁都得砸旅馆。
天造的一对,最后并没有成为地上的一双。
Johnny Deep的星运反而因此一落千丈,直到1998年在巴黎遇上Vanessa Paradis,此女身材相貌名气无一能和Kate Moss相提并论,可Johnny Deep却从此改头换面成了标准好男人,既不暴打小报记者也不彻夜泡吧,还很不愤青地说:“我拍加勒比海盗是为了讨好我女儿”,十足一个沉浸在幸福家庭生活里的中产阶级。
娶对人的Johnny演艺事业再现第二春,连给动画片配个音,都有俺这样的牛人在背后叫好。
Kate Moss则一如既往,男友换地比身上的时装还快,直到遇上更颓废的摇滚歌手Pete Doherty,Kate Moss好运终于走到了头,先是今年9月吸毒丑闻被曝光,接着又爆出喜欢男女不拘玩3P(知道了吧,资本主义性开放那全是电影里糊弄亚非拉人民的,一到关键时刻,这就叫生活不检点),H&M、Chanel、Burberry等名牌的代言合约随之而去,虽说得到意大利服装设计师Roberto Cavalli的力挺,可事业已是大不如前。
有时,见了鬼的爱情未必不美丽,而完美的爱情也许会见鬼。
我常常好奇这个社会到底有多少人抱着小媳妇过滋润的小日子而又有多少家伙夜里一个人在床上辗转反侧抱着个被子睡不着又是哪些家伙在把爱情捧上天?今天翻出来重看的时候还是有想哭的冲动不是感动,只是心里刺得难受艾美莉很善良,很体贴,很可怜,甚至也能说很漂亮而且她很爱维克多,可以为他死(当然她已经死了,也就不能再死了)丫的你维克多咋就这样对人家捏,先把人家伤过了不算骗完人家,还是半同情地又纠结上人家真是TM的世道可是问题就在出现在这里了,小妞你觉得,爱情那是比赛吗?是比谁体内的"我爱你"因子多的比赛吗?还是一场比谁牺牲得更厉害的自虐比赛?想起还小那会儿,我最喜欢捧在手上的书是<海的女儿>在那一边摸眼泪,一边从那个像矢车菊一样柔美的开头背起妈问我哭啥,我一白痴似的啥都说不上可是,谁又能说得出啥来,心里憋得慌,可是话说出来自己都觉得傻那王子从头到尾也没用刀指着你为他做这些事呀(话是这么说,我一直觉得那家伙其实在心里暗爽)我知道妞你是爱他呀,可是问题就在这里有人的爱就是像津巴布韦那货币一样,你丫砸个一亿还不比人家一美元人家还要觉得你的爱不保值呢如果说安徒生把所有关于爱情最深刻的隐喻都放在了这个故事里面那咱就忘了那个蒙小孩和基督徒们的结局吧他老人家的终生不娶就是整个故事最好的结尾和答案爱情耶,那又不是在比赛也许说那是个以物易物的交易会还贴切点维克多用自己的歌特气质,忧郁还有点小才华换来维多利亚和艾美莉的倾慕,最后他选的是维多利亚丰韵温暖的躯体(还有个破爵位)维多利亚用自己的年轻漂亮换到了个美型的文艺青年(还有爆发户的万贯家财)艾美莉呢,她用她的全心全意的付出,碎了那颗已经冷掉的心,还有勇气和慷慨去换来了什么呢?换来了:一个抛弃然后干掉自己的男人一个不愿意接受自己只想纠结的男人一个假设爱情发生过的机会在牺牲和付出中对自己高尚灵魂的感动一群善良友好又搞笑的奇怪朋友还有一个华丽和没有说服力的狗P结局如果是这样,谁又有输掉呢?每个人都拿到自己那份,且不论换到属于自己的结果之后后不后悔,至少在换的时候每个人都是那么义无返顾我不喜欢去假设维克多是不是爱上过艾美莉,这么深奥的东西由我这种俗人去想总是徒劳我只知道维克多永远不会选择在夜里抱着艾美莉骨感而冰凉的躯体入睡哪怕小妞你再为他挡多一百次刀子,他眼里的疑惑也会像刀子一样刺人小妞,你没有输掉这场比赛我是说,如果人家压根就没把你当过对手,你又怎么能算输掉呢?随着年纪的增长,我越来越怀疑安徒生先生是带着一种疼痛的快感,用一种看似最认真的讽刺来说完那个赚取我童年上公斤泪水的故事.什么叫成人童话就是说完一个成年人才理解的故事之后,再给她一个忽悠小孩子似的狗P童话结局
蒂姆·波顿镜头下的僵尸世界是死人而非活人大行其道的地方,死人们恣意解构日常语言和社会规范, 将无稽之物推上王座,语词含义的颠倒错序之间安插着疯狂的真意,疯癫本身成为了与活人世界昭彰理性相区隔的标志,正如卡罗尔在《爱丽丝漫游奇境》中用普遍的荒诞替换常识,从而塑造起一个反常的疯人天堂,蒂姆·波顿通过悖离语词的文字游戏,在《僵尸新娘》中建构起了另一个冷酷仙境。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语言的规则不仅决定了我们的思维,还构建起我们对于世界的下意识体认,熟悉的规则导向熟悉的俗世,颠覆性的新规则导向陌生化的异世界感知)下面我们不妨举几个有趣的例子——1.head waiter在英语中head waiter往往是“服务员领班,餐厅主管”的意思,但是在影片中则显现为字面意思“只剩下头的领班”。
2.dying to get down here原词组意为“迫不及待地想下来”,这里却暗合了第二层意思,“死于非命而坠入阴世”。
3.play dead当victor向生前的爱犬scraps下达命令“roll over”时,它顺利地完成了,但遇到play dead时,scraps低声唔吟,表现出十足的无奈,“play”本身作为扮演的含义,便多少暗示了后面所加的动作是非真实的,而dead正是scraps目前的状态,它无需扮演,也无法扮演,阳间与阴世便在这种语词的区隔中被分别开来了。
4.Why so blue?Emily在全片中都保持着浑身泛蓝的色调,这既显明了她作为死者的身份,又暗示了一种阴郁的心理状态,她被爱情欺骗,又因欺诈而死,最后被婚姻解放,化为片片白蛾飞向月空,blue——忧郁的色调在另一层面或许象征了婚姻状态如此永恒的低落,在tit for tat斤斤计较的买卖中,真的会有赢家和所期许的幸福吗?
影片用一种哥特式的黑色幽默表示了质疑。
5.pick up the pieces这个词组原意是“收拾残局,努力恢复正常”,但在影片中却直接表现为字面意思,“捡起散落满地的骨头”
6.radiant当新郎在介绍自身的优秀品格时,台词和画面呈现了一种荒谬的反差,起码在色彩上,本片主要呈现黑白质感而少有颜色的附着,死气沉沉的人物形象正是rediant(光芒四射)的反面,新娘的名字Victoria正是一种时代的暗示——维多利亚时代;社会道德风气高度保守,人性欲望被普遍压制——男女双方的婚姻成为经济与名利的互换,令人窒息的道德与正义扼杀一切,这样灭人欲的时代色彩,理念现实之间乖谬的背离正契合了radiant和死气沉沉的画面效果之间的反差。
作为一部蒂姆伯顿指导的影片,本片的哥特风诡异的背景故事与温情的实质主题构起了整部电影,但正如波顿之前在黑色童话中暗语社会问题的先例,本片也不例外,正所谓在黑色童话包裹下刻画了利益社会的写照 在影片设计理念与背景塑造上,首先影片开头的哥特式字体、诡异的美声配乐就奠定了影片的哥特风,电影中建筑的设计与丛林中树的刻画都是沿用了哥特式尖顶的设计理念,一方面介绍了电影社会背景,另一方面这样的哥特式建筑也向观众不刻意地传递了社会黑暗冷漠的信息,接着导演就用对于人物的设计加重了这样的暗喻,首先对于人物外貌,所有的人都加重了一些外貌特征并用来体现人物的性格特征,比如男主,他的极度瘦削的脸颊与极度瘦小的身材表现了男主贫弱胆小的性格特征,而其中维多利亚的父亲,矮胖夸张的身躯、裂口女一样宽大的嘴巴两端微微向下以及始终带着怨气的脸,这一切元素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如葛朗台的视钱如命的傲慢落魄贵族,而其他夸大人物特征的还有维多利亚家的侍从、维克特的母亲等等,但他们都无一例外地把握住了人物的特征并在外貌上进行了夸张的二次创作,这样的夸张塑造可以让观众一下子就明了地get到人物特点并记住他们各自的特点。
在影片音乐氛围构造与色调视觉效果上,片中的音乐由著名的作曲家丹尼叶夫曼(曾为电影《蜘蛛侠》等著名电影配乐)操刀配乐,精准地用恰当的钢琴乐来感染氛围,令人印象深刻的比如维克特首次在维多利亚家中弹钢琴时,音乐与维克特专注的神情塑造了一个文绉绉的艺术青年,而另一次维克特与爱蜜莉一起在阴间弹琴的段落,巧妙地将维克特安慰爱蜜莉的情节用音乐表现出来,于情节而言有推动作用,而对试听方面也比单一地用画面或者对话来得更加丰富饱满,色调效果上,阳间统一用灰色调来表现世间的冷酷与身处其中的人们的绝望,而继续用阴间的色彩斑斓进行对比,再结合上情节,产生了一种极具张力的怪诞感,仿佛阴阳倒置,错乱其中 在影片中,爱蜜莉悲惨的前世故事令人动容,而“今生今世”的故事竟也是以如此悲伤凄凉的月下消逝作为结局,则更让人难以接受,在沉溺于这场注定悲情的“婚姻故事”下,我们不禁追问道,为什么?
,为什么爱蜜莉能徘徊于阴阳两地却仍难以描摹出自己的幸福?
为什么维多利亚的人生会被蛮横的父母许配给一位从未谋面的陌生男爵?
为什么这个社会下的每个人看起来都如此麻木、冷漠、乖戾与贪财?
认真体会,就不能看出这是社会本身出了问题。
加缪曾在《西西弗神话》中描写过他认为世间荒谬的现象,人们每日劳作着,在工厂中一复一日地进行着工作,看似生活充实与满足,但其实内心空虚,内心没有任何追求,只是将自己的肉体麻木地进行劳动,而不知道为什么。
这样的一次论证就揭露了电影中社会弊病的本质,麻木冷漠地追求资本。
影片的背景处于一个贵族逐渐衰败而工商业手工业者暴富的年代,虽然象征着腐朽与繁琐的贵族秩序正在慢慢消失,资本主义萌芽正在慢慢崛起,但本质上,影片中所表现出的唯利是图的观念无论在封建贵族阶级还是新兴资产阶级上都有体现,这样一来,片中爱蜜莉的悲惨命运就可以解释了,一切的的一切,都是为了一个字,钱,而更加荒诞的表现则是生者与死者的对比,死者们虽然长相可怕与丑陋,但内心温暖而热心(哥特式人物),而生者虽然长着一副人样,但内心冷漠与肮脏。
那阳间的那些好人呢?
阳间的热心、温暖的人呢?
我有两种解读,第一种,既然活人世界里的好人残灭殆尽,而地府里尽是温情,那是不是那些冷酷的资本追逐者将他们逼迫致死呢?
这样的一点我们可以从维克特家中的车夫看出,任劳任怨一辈子的他、被主人嫌弃了一辈子的他最终死于主人的马车之下,无人埋葬、无人知晓······而第二种,则更为现实,简短来说,并不是好人改变了地府,而是地府改变了坏人,阴间无欲无求的世界最终感化了利益追逐者,回归了内心最本来的净土······ 《僵尸新娘》,相似于余华的《第七天》,仿佛印证了一句话,地狱空荡荡,魔鬼在人间。
我对他说,走过去吧,那里树叶会向你招手,石头会向你微笑,河水会向你问候。
那里没有贫贱也没有富,没有悲伤也没有疼痛,没有仇也没有恨那里人人死而平等他问:“那是什么地方?
”我说:“死无葬身之地。
”――余华《第七天》
很沉闷
不是很喜欢这类风格的影片= =
男主是个渣。
诶,看不太进去
一般般啊
如此盛大的婚礼!
哈哈,我看見人物很像牙籤。然後兩根牙籤在糾纏。。。
真心失望啊。对骷髅一向很感冒。
我还是欣赏不了蒂姆伯顿的电影,总觉得有种后背发凉的怪异感
喜欢
不要为了某人去看它,真的很闷
当换换胃口
有意思吗? 评分八点零? 我靠
玩儿蛋去,从来就没喜欢过这个导演和这个演员
喜欢tim burton让这些娃娃们长手长脚~~
诶
单纯不喜欢那个颜色
看一遍,就够了。
不喜欢
费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