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鸟》,或者翻译成救赎?
看这部电影之前,一直到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还在以为这是一部动作片。
文艺片的范畴,或许被定义的有些模糊。
除了两杆大烟枪里的杰森,我再也想不到会有第二个文艺气息的杰森了。
问题是拍的还不错。
连杰森斯坦森自己都说过,我拍文艺片一定没人看。
逃兵,通缉犯,流浪汉,杀手,好人?
这是一个发生在夏天的故事。
在导演杂乱无章的镜头下,杰森从一个流浪汉,被小混混追的走投无路,却柳暗花明掉到了一个土豪家里,而且这个土豪整个夏天都不在家。
于是杰森穿上了西装,开起了奔驰。
流浪汉变得有家可归,然而这一切都将在十月一号结束,十月一号豪宅的真正主人将会归来。
于是,就像一个约定一样,这个夏天,注定会改变什么。
有家可归的杰森,先恢复着身体,然后找到了工作,被华人黑社会大哥赏识,当起了打手。
然而潜藏在身体里的良知,始终都没有消失。
战友被杀了5个,于是要敌人要血债血偿,也要死5个。
妻子和女儿,是责任,于是最后的杰森把所有的钱留给了他们。
流浪汉是曾经的伙伴,于是当所有流浪汉吃到披萨的时候,杰森也成为了天使,虽然是疯狂的天使。
毫无章程的叙事方式,依然将时间推向了十月一号。
在前一天的晚上,我们终于知道了修女的往事。
克里斯汀娜,从十岁的时候开始受到教练的凌辱,直到第十八次的时候,她用一把刀子终结了这一切,于是她被送进了修道院。
一个质疑上帝是否存在的修女,和一个灵魂深处尚有良知的黑社会打手,终于发生了肉体上的接触。
十月一号上午,公园。
杰森让克里斯汀娜帮他照一些照片,寄给他的女儿。
穿的一丝不苟的杰森,说出那句I’D LOOK A GOOD MAN .的时候,谁还能说他不是一个好人呢。
克里斯汀娜邀请杰森晚上和他一起去看芭蕾舞表演,这是她用杰森送他的500磅买来的门票。
无情的命运,把所有的结点都定格在10月1号的晚上。
杀害自己同住一个垃圾桶的伙伴的凶手,也会在10月1号的晚上出现。
克里斯汀娜在剧院门口望眼欲穿的时候,杰森把凶手推下了高楼。
克里斯汀娜看完演出的时候,杰森躺在了剧院外的马路边上。
好像是一切都结束了。
当然,一切开始在结束之后。
阳光明媚的第二天,修女离开了这里,去了非洲开始新的生活。
而杰森,也尝试着成为一个好人。
修女开始质疑上帝的存在的时候,谁又给我们界定好人坏人的界限?
杀一人而活一人,是善是恶?
杀一人而活百人呢?
I’D LOOK A GOOD MAN .这句话听上去又有多心酸,我只是想看起来像个好人。
杂乱无章的叙事手法,充满救赎意味的台词。
不再是英国电影的黑色幽默,只是无数个蒙太奇镜头的运用。
镜头的切换,灰色格调的背景,沉重的话题。
不是to be or not to be,而是to be a good man。
《Hummingbird》是13年杰森的新作。
中文翻译成了蜂鸟,在美国上映的时候翻译成《救赎》,相对来说前者更凌厉,更冷,而后者些许有点贴近更深的东西,也更暖。
看这部片子要有断片的思想准备,导演把整个的故事线拉的太长,蒙太奇的画面转换太快,以至于看到结尾才得以了然大兵的黑史。
不过这样的做法,相对来说或许会更然你记忆犹新,你会在故事中慢慢思索,而不是单纯的跟着导演走跟着剧情走。
我一直在思索这部片子到底想表现什么,思绪良久我觉得用自我救赎四个字比较贴切。
而且,不只是一个人的自我救赎,是Joy和克里斯蒂娜一起的救赎。
然后就有着浪子可否回头类似的纠结情怀。
Joy在接受了克里斯蒂娜的帮助后,我们完全发现了他改过自新,锻炼身体等,一切看上去是那样的平常。
若是这样故事该有多完美,然而若是这样平常,没有跌宕起伏,那导演也就下岗了。
所以当去从事他一贯的打杀工作的时候,我们会想,若是他不去帮助老板赶走小混混,也就不会有那段疯狂的旅程。
所幸他遇见了克里斯蒂娜,他们相互改变,开始一段疯狂的旅程。
既然是旅程的话,肯定会有终点。
所以在片中修女妹纸对大兵哥说,这就是命运。
我也猜到最后会各自分道扬镳。
命运往往就是这样的安排,你都无法去想象它的那种巧合。
10月1号,终点。
既是命运的安排,也是巧合。
修女拿他给的500镑去订了个包厢,看芭蕾舞。
而他查到的伊萨贝尔的凶手也同样是在10月1号的晚上7点半。
这就是命运,总会有哪些的不完美。
没有遗憾的人生是不完美的。
电影的一个小高潮,应该是在一袭红裙出场的时候,她说我之所以穿这件裙子出来,并不是说我就不把它捐去非洲,而是因为我没有别的衣服穿;我之所以过来这里,并不是应允你的邀请,而是你说要告诉我伊萨贝尔的情况。
很纠结的内心挣扎,对吧。
所以当我们用世俗的眼光去看,会觉得这样的感情太生硬,不能接受。
但是修女也是人,她也有情感波动。
所以,她对他说:i'm not your sister的时候,心里触动了一下,那一刻的她最美,也最自然生动。
若不是小时候的不幸,我想她应该不会去做修女来自我救赎,也就不会给套上世俗的枷锁。
高潮当然还是10月1号当天。
他要求修女妹纸来给他拍照,并问她:i'd look like a good man? 我看上去像个好人么?
自我救赎到这应该是终点,因为他虽然善良,但现实社会却不给你定义为good man,仅仅给你一个疯狂的乔伊这个称号。
现实社会终究不能允许他用他的行为方式来回馈社会,这就是现实。
就像他最后拿着一包钱问能不能跟修女一起出逃的时候一样,修女也不能接受,世俗的枷锁是不允许这样做的,这就是现实。
这样一个疯狂的旅程画上了一个世人都能接受的句号,修女收到他的照片,去非洲。
而他最后给逮捕。
有点遗憾,相信很多人都在想,要是他们一起走该有多完美,真那么完美就不是现实了,现实社会是不允许有那些完美的存在的,所以维纳斯才会断臂。
这部片子是部走心的片子,特种兵和修女各有一段黑历史,两人都在承受着过去的不幸带来的持久的痛苦,两人也都在努力的走出这种煎熬。
其中修女穿红裙子那一段让人感动,在这个场景中修女的尘封已久的对爱情和美丽的渴望重新被激发了出来,那种羞涩、紧张和欣喜溢于言表。
还有一处亮点是最后一段的错觉蒙太奇,使影片主题从爱情又迅速回到了救赎,两个人各自有各自的使命,各自也要完成各自的救赎,影片保持了这一层悲剧的基调,突显了主题。
只是影片递进的层次不够鲜明,使得最后男女主的情感爆发没有达到顶点。
影片中有两条线索,两个主要人物的动作、心理、性格、结局都很完整,可以设想下从修女的角度展开故事。
文 / 吴少虚原载《温州晚报》 从《两杆大烟枪》中的初出茅庐,到《非常人贩》风靡全球后的风格定型,杰森·斯坦森成为好莱坞最有号召力的动作明星,也是国人最为熟悉的面孔。
杰森·斯坦森俊朗的外形和冷峻的表情,硬朗而不拖泥带水的动作,开辟出另一种不同于范·迪塞尔和布鲁斯·威利斯的街头暴力美学。
电影《蜂鸟特攻》被视为杰森·斯坦森的转型之作,大概意思是从他一贯拿手的动作戏转而投向其他戏路,这也许是打不动了,也有可能是拓宽戏路接受更大的挑战。
但每每当听到某某动作演员要转型,心底总浮起一股不详之感——他们真能成功转型吗?
影片《蜂鸟特攻》讲述特种兵约瑟夫在阿富汗战场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血雨腥风后,因某起事件他被军事法庭指控,并被诊断患有攻击压力症。
之后约瑟夫从医院逃出,从而走上一条复仇与赎罪之路,故事揉入了一丝拷问生存意义的人文气息,这在杰森·斯坦森以往的电影中绝不会看到。
影片紧紧环绕约瑟夫的心理层面来逐渐呈现复仇与赎罪的波动轨迹。
不难看出,战友和伊莎贝尔,这是约瑟夫的友情,是他复仇的本质:敌人干掉了自己的战友,杀害了患难与共的伊莎贝尔,这必须血债血偿;妻子与女儿,这是自己不可推卸的责任,是他赎罪的动力:将自己用复仇路上所得的积蓄以及自己最好的一面留给女儿;修女和酒,这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精神食粮,是复仇和赎罪的最终归宿:在修女面前,可以展现最真实的自己,于是依然拿起酒,开始做一个好人。
命意深刻,也非常讨巧。
但影片《蜂鸟特攻》在表现这些富有哲学层次的主题时,却稍显凌乱。
影片在遥远的中东沙漠、血腥的暴力画面中拉开,但镜头很快转到为了躲避军事法庭的审判而出逃的约瑟夫在伦敦街头跟伊莎贝尔共同住进同一个路边纸屋,接着影片又快速展开一系列富有戏剧性的情节,节奏转换快,镜头语言却拖沓,似乎有一点平行时空的闪回叙述模式,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剧情的表现力,从而使该片显得有点不伦不类:没有可导入的思考性,也失去了肌肉的动作美,在暴力、人文与宗教之间,走向一条不堪回首的迷途.......从而告诉我们,没思想不要晒着,有肌肉不要掖着,表现自己的真正价值所在才最重要。
要想做一块会思考的肌肉,是非常难的!
《蜂鸟》。
一个男人背负着他的黑历史与基督式负罪感,与其在自我矛盾中酝酿出的复仇计划与自我救赎之路。
在品尝过《钢铁侠》《超人》这些散发着浓郁个人英雄主义味道的好莱坞肌肉大餐后,小而巧的《蜂鸟》如饮了一杯精神上的intimacy更让人淋漓酣畅一点。
这个时间窗口上看《蜂鸟》有点讽刺意味,“蜂鸟”在影片里就是类似政府派出的监察机器的代号,就是棱镜门。
“蜂鸟”本身更像一双双被世俗制度释放出来监视人们行为与思想的审判之眼(西方文化的God's eye),它无处不在,监听着我们的思想,拷问着我们言行,不停地在善与恶的天平上左右加码,它成就人生辉煌,也阻碍人性解放。
蜂鸟,以好莱坞的视角窥视着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先announce出人与社会深处丛生的复杂性与不公平,然后试探性地展现个体在对抗整体,捍卫个体价值观的完整性与对抗合法暴力时的无奈与坚韧。
鄙人在花痴了斯坦森的肌肉和雕塑般的五官之余,还乐见其对人物portray的复杂性之洞悉、剥离与呈现。
身为一名花瓶硬汉,斯坦森诠释的人物性格终于像他的身体一样开始绽放出起伏的线条和错落的层次感,石头般的肌肉也愈发地诗意起来。
(花痴完。
)Joseph身上,善与恶的界限早已被模糊掉,以命抵命,劫富济贫,以暴制暴,善与恶在其如半杯斑驳浊酒的人生中融为一体。
生命中的三个女人,对他的意义是截然不同的,她们连在一起铺就了Jonh探索人性的荆棘之路。
前妻是黑历史与责任,对黑历史的有所担当与对妻女尽责是自我救赎的重要内容之一;伊莎贝拉是残酷的现实与正义感——我曾想为什么这个人物在整个影片只闪过几秒钟但是一定要存在。
可能恰是伊莎贝拉从一个在伦敦街头纸箱子里与John相互取暖的活生生的温暖变成一具冰尸,像猛然插进心脏里一根带倒刺的针,正式地刺痛Jonh良知,让他沉睡中觉醒过来走上探索与维护“正义”的道路;修女,则是从记忆中释放自己的美好愿望的短暂的灵魂出走和通向未来漫长的自我救赎。
他性格中柔软的一面几乎都是透过修女的形象传达出来的,为修道院捐款,为穷人订购披萨炸鸡,为女儿拍下回忆用的纪念照片,冒险的春宵一刻。
Jonh与修女共处的一个夏天也是《蜂鸟》的主线——这杯浊酒试图在不断摇摆中渐渐透析出层次来——这是一种矛盾的尝试。
而去除所谓“恶”的,留下的究竟是什么,又无可知。
影片的结尾是Jonh远去的身影再次出现在“蜂鸟”的视野内便戛然而止。
我喜欢这个空荡荡的结尾——对个体意志的赞颂不应该依赖于它引向的结局。
用不着加以“功夫不负有心人”式的教诲,如我鼠辈般有点生活常识的人都知道,功夫常常是“负有心人”的。
如Drunk说的,这本身没有那么重要。
“有心”的价值不应该用“负不负”来衡量。
我相信的是,不论以何种形式,Jonh最后去向的将是他自己得以睡得安稳的,不再有蜂鸟不再有梦魇地方——而做什么,要怎样做才能使一个人真正睡得安稳——最终,我想肯定的是Jonh在不断探索这个事情本身的价值。
这并非一个精神上的审美选择,这是人的存在和虚无之间的选择,是值得每位有幸在亿万分之一的几率下托生为灵长目的同胞们应该朝向自己的深处去挖掘的东西。
至于你我将从何求索——修女在影片一再追问“Did I change you?
”也可能仅仅是我自己的一种固执,但以鄙见一直以为其实任何人并不能在任何程度上被另外一个人改变什么,但是可以借由另外一副灵魂启发与碰撞出与存在于自己潜意识中相似的气质与火花,illuminable燎原之势让可以自己觉得浴火而重生,纯净而欢喜。
自己喜欢上谁不是喜欢上谁,是喜欢上喜欢谁的那个自己。
我想每个人其实都期待这样一副灵魂与这样一种召唤——它充满能量与智识,它与你要的梦想,悲喜,生活,情爱冥冥暗合,它助你找到已存在你身体和精神里的你最喜欢的自己。
这让我又想起仓央嘉措——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你念,或者不念我情就在那里不来不去你爱,或者不爱我爱就在那里不增不减你跟,或者不跟我我的手就在你手里不舍不弃来我的怀里或者让我住进你的心里默然 相爱寂静 欢喜PS:1.祝愿一切的上升。
坠落。
旋转。
破碎。
都有一个优雅的终点。
2.以终为始。
爱情,亲情,友情,冲突与暴力,当然这一切都是在饱受战争和军事制裁的大背景下展开,不同于以往的单线索,在爱情,友情,追缉,受追缉,复仇,改过自新等多因素的交融下,各种矛盾的冲击,当史密斯和修女冲出公寓的时候,我们甚至可以看到他们离观众眼里的幸福很近很近,而修女说,如果你要做个好人,那么就去做个好人。
好人,意味着付出,意味着责任,随后,史密斯的人生开始进入另一个轨迹,其财富给了他欠了太多的家庭;其难得一笑的照片一部分给了他的女儿,一部分留给了他心爱的姑娘;他的复仇火焰,给了伤害跟他一起在寒冬相互取暖的姑娘的外表光鲜的恶棍,同样的方式,以血还血,以牙还牙;他的正义,将走私证据给了警察,将“房租”给了“房东”,将爱心,继续给了那些跟他一起蜷缩在下水道纸箱子渴望回到正常生活的人们;而他的未来,也在这一切都发生之后,再次交给军事法庭。
即使从一开始就知道史密斯严重违反军事纪律,滥杀无辜,但这样的结局依旧让人怅然,修女如果选择芭蕾,甚至可能达到故事中的芭蕾舞者的程度,在42岁功成身退,跻身名流。
而童年的不幸遭遇,改变了其一生。
与史密斯的相遇,两人则互相改变了对方,让对方的人生再次闪亮,却在之后,修女最后去了一个连饮水都困难的非洲小山谷,继续其修女事业,而史密斯则在伦敦诸多璀璨之后,“蜂鸟”很自然的发现了他的踪迹。
这个故事,里面也有鸡尾酒,豪车,豪宅,美女,也有黑社会,暴力,战争,但也有底层人民的挣扎,他们要的,也仅仅是他们过去所拥有的正常的生活。
推到此,工作两年之后,看蜂鸟,也比在上学时候,多了些其他感受。
你可以立体感受到故事中每个人的生活,每个人的酸甜苦辣,你觉得他们值得拥有更好的人生,更好的结局,但在生活的各种复杂交错中,这可能也是他们能选择的次优解了。
史密斯也好,修女也好,路人甲也好,他们的人生轨迹,也会让不同的看官,有不同的感受。
到这里,你不会想到生命静好,落地窗,阳光,微风拂面。
而是深夜而潮湿的黑暗小巷,穿着疲惫风衣的面容姣好者,在寒风中紧了紧衣服,走在回家的路上。
路还很长,史密斯也是,修女也是,法庭会怎么审判史密斯,修女还会不会回来,或者换一种身份,其他人会不会重新从纸箱子站起来,谁知道,这是不是终点?
硬派型男演绎文艺片值得关注,故事还是不错的,叛逃士兵与因年幼杀人而被送入修女院的修女在黑暗都市生活的故事。
Jason Statham依然是魅力非凡,女主角虽然有些苍老,但感觉很有气质,网上随便查了下,父亲居然是前波兰总理和欧洲议会主席Jerzy Buzek,当时就惊呆了o(︶︿︶)o 片中的伦敦中国黑帮似乎很牛比,为了钱什么都能做,这个观点果然被全世界都认同了。。。
朋友丢出来一张图,说修女像我,于是跟着看了第一次。
看完了时候有些失望,没有打斗,而且女主也不好看,哼哼哼。
昨天朋友发微信说:他清电脑时又看了一回,还是象我。
好吧,我也跟着第二次。
象不象已经无所谓了。
却看到悲悯,人文的情怀。
记下了那些台词寒夜的施膳处,每个人都对修女说:生日快乐给500磅时,他对修女说:你是个好人拿消炎药时,修女问:你伤害了别人?
他回答:我只伤害了我自己。
他们都说你是个天使电话留言里,女孩说:别担心我,我攒够钱了就会回家了排除拿外卖时,乞丐们说:这是疯子天使送来的吧?
在街头, 他对修女说:你过去给我吃的 现在我请你 掀了桌子,他怒吼:他是好人?
在微醉状态,她嘲讽地说:我怀疑上帝 是否与我们同在在拍照片时,他忐忑地问:I’D LOOK A GOOD MAN ?敲开家门后,他犹豫地问孩子:我可以握握手么?
最后的信里,他写:这个夏天,你让我重生。
其实这是一个关于好人与坏人的电影,关于底层的诉求:活着,然后听从内心,做一个好人。
那些生活在最下层的人,连攻击力都没有的人,是最不被保护的人群,为了活着,只是卑微地活着。
那些能使人受伤的人,却被保护着。
以暴制暴,似乎才是生存法。
片中他的身手,不再是至人于死地,三次打斗全是点到为止。
只是为了能生活得稍顺利一点,他开始手下留情一个女生,从10岁开始受到了17次的侵犯,用刀划破对方的咽喉,才免于第18次受辱。
于是在修道院里多了一个小孩子男主为了给另一个无辜的下层女孩复仇,利落的把体面的城里人从楼顶推下。
天上的蜂鸟再次锁定了“危险份子”。
只是这两个被杀的人,本就是有罪的,为什么没人能审判他们?
而无辜的,却屡次受到欺凌,生活在最底层的垃圾桶边。
I’D LOOK A GOOD MAN ? 谁来回答这个问题,谁来界定好坏的分割线?
没有。
所以 他们只能遵从内心的基本的价值观,义无反顾地去做了好人该做的事情。
一个弱小者的行为,改变不了主流团休的审判。
好与坏,也许只存在于个体的是非观里。
故事的冲突,从背街的胡同、黑暗处的殴打开始,却以明亮的大街上结束。
意味着:他已经从苟且活着的阴影里,走到了自我肯定的光明下。
杰森斯坦森说:要是让我拍文艺片,一定没人看。
可是他还是拍了这个……顺着导演剪出来的故事,杰森斯坦森完成了一些细致的东西:街头迷乱紧张的状态;面对妻子女儿,欲靠近又不能的牵挂;共过一个垃圾筒的伊莎贝尔,如同是他过去的同袍兄弟,是不能放弃的责任。
善良的修女,使他放下包袱,开怀笑出来。
说他这是转型,也不尽然。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定位,只不过这一次,他既有硬汉形象,又表现出了男人内心的柔软与细腻,对于他个人已经不错了其实女主并不丑的。
摘掉了眼镜,换上了红裙,惊艳啊。
那个状态下才是真实的她的内心。
拍照片的那天,她多么开朗。
而在看芭蕾时的她,柔和得就是个天使。
不过,电影的叙事方法简洁跳跃,埋下的伏笔 不是马上就能看懂的。
有些事情不用交代,比如他为什么会在垃圾桶边。
而有些事情就交代得不清楚,比如他为什么这样跑不动?
伤是居然不是胳膊。
喝酒是为了什么?
最后一段的交错剪辑 ,很好看
遇到这种自我救赎的电影就有些压抑不住情感。
说实话,没有杰森几近结局处的那哭鼻子的场面,这部电影我实在是想给很低很低的分。
用朋友的话来说,看杰森的电影不就图个肾上腺素飙升嘛。
所以遇到这种感情文艺片,突然就觉得非常不习惯有木有。
换句话说,肌肉男演文艺片实在觉得有些大材小用,或者是导演用错了地方。
主角杰森,原谅我真的没记住他的名字,哈哈哈,作为一个从军事法庭逃出的前阿富汗特种兵,因为一车同伴被敌人杀死,于是气愤过度,干出了失去理智的事情从而被蜂鸟记录下来然后送上美国的军事法庭。
后面也不知道是如何逃出来的,反正就和一个波兰的妹子生活在贫民窟。
后面妹子被黑社会抢去卖淫,而杰森也在黑社会的追赶下也阴差阳错的进了一个土豪的家里,然后就阴差阳错的住了下来,并且改头换面,一改往日邋遢形象,西装革履,被之前贫民窟的人称为疯狂的乔。
当然房子虽好,主角也只能住一个夏天,因为过完整个夏天,房主就要回来了,所以整部电影发生的时段就在夏天。
整部电影波澜不惊,杰森时常被噩梦惊醒,战争后遗症岂止是美国大兵遭遇的伤痛呢?
总之就是感觉很可怜,很可怜。
甚至不敢与自己的女儿相认,怕留下不好的印象。
宁愿自己做一个不负责任的父亲,也不愿意让女儿知道自己是一个杀人逃犯。
这种日子真的很折磨人,所以杰森只能把所有的情感都寄托在一个修女身上,希望在修女这里得到安慰,缓解伤痛。
这里就不得不吐槽一下,女主太瘦啦,估计80斤左右,哈哈哈,还有就是,电影选择修女作为女主,就基本可以断定这部电影不可能是动作大片了。
修女太善良了,像天使一般,我也喜欢修女,感觉有点像母亲。
心地都很纯洁,就是感觉在一起很舒服,没有任何压力,有话也可以倾心吐露。
相信杰森也是这样想的,也只有在修女这里,才可以获得这迷茫尘世间的一丝丝温暖,才可以让自己的内心变得平静,不需要再靠酒精来麻痹自己。
在为和自己一起逃亡的女子报仇以后,也送走了心地善良的女主以后,杰森终于走出了心里的阴影。
并且勇敢的面对现实,面对审判。
结局意味深长,具体杰森会受到什么样的惩罚暂且还不清楚,但是审判前提供的黑社会犯罪的证据相信已经可以让他减刑很长时间。
毕竟,他还是杰森。
而未来,也将在不久之后,再次重新开始。
-2016年10月23号21:31
约瑟夫是从阿富汗战场退伍的老兵,患有战争综合症,精神压力极大。
逃离军队的约瑟夫成为了危险分子,一度成为流浪汉。
有个小女孩伊莎贝尔和约瑟夫相依为命。
有一天,伊莎贝尓被人抓走,约瑟夫不明所以,再也没见到过这个小女孩。
约瑟夫偶然间逃到一个无人房间,主人外出公干,整个故事中约瑟夫都霸占着人家的房间。
约瑟夫找到好心的修女克里斯蒂娜,请修女帮助自己查找伊莎贝尔的下落。
伊莎贝尔很快找到线索,把事情真相告知了约瑟夫。
原来伊莎贝尔被当地中国黑帮抓走,惨遭凌虐,被杀害。
约瑟夫一边干着刀头舔血的黑帮勾当,一边帮助修女做善事。
约瑟夫在和克里斯蒂娜相处过程中,两人感情逐渐升温,偶尔还有温存。
同时,约瑟夫也完成了为小女孩伊莎贝尔复仇的使命。
最后,修女离去,约瑟夫也重新开启了自己的生活。
boooooooring,以为是个动作片,花了两小时居然是个文艺片!
当文艺片看的话就挺有趣。没太大共鸣,却不会感到沉闷。女主不够漂亮,不过挺适合这个角色的。修女 儿时的遭遇有些老套狗血,两人的爱情不够顺其自然,不过爱情很美。
其实我还挺喜欢这个慢半拍的故事,杰森演这个文艺点的角色还挺带感。
真没劲啊...
杰森斯坦森玩起文艺片怎么感觉不大对劲呢…九十分钟看下来毫无亮点,也没有任何激情,温温吞吞看的我特别困
像杀杀人跳跳舞,像雏菊,像重庆森林,英国范已经很久不文艺,一旦文艺起来这个调调你们都还扛不住
杰森斯坦森终于有部不以暴力、血腥、动作和开车为主题的片子了。
jason,真不愧是jason
卧槽
女主有些角度还行,但总体实在是太……表演也太……感觉两个人明明不搭调,居然在片中就一起了= =,吐槽不能。故事简直是弱爆了!主旋律感严重。你要做好事你要做好事你要做好事这样……
补标,一般
哎
转型之作 2013.9.13
镜头还蛮文艺的。
这特码早不就出来了吗?怎么才上映?我记得一二年就出来了
观众们是不会允许动作明星的转型的,看评价人数就知道了。从这个角度来说,动作片粉丝才是铁杆粉丝。
简单,很好。
本来应该是部爆米花电影 却加了些小文艺 情节虽然有些破碎 还好终让人些许感动~~
音乐很棒,感觉很好~想起一首歌里的歌词,眼看这一季就要过去,我的春天~还没有来~
好看 帅死了 连续看了2遍 结局的寂寞 想想会有多心疼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