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ter sleep的场景不是很多,却是每个镜头都极端细致以至于苛刻。
每个镜头里的每个人物都与super美丽或温暖的背景融为一体。
电影很长,全篇充满两人三人间交谈的对白,有人说电影谈论了很多,甚至豆瓣的简介也是这么写的,真是纯误导。
说它谈论爱情,谈论宗教,谈论财富,谈论罪恶,谈论改变,谈论这又谈论那,我却并没有看到any of these. 酒店主人、主人的妻子、主人的姐姐,三个人神一般的具有几乎完全相同的性格:自私、自以为是、无所事事、依靠酒店主人父亲的财富生活。
三个人都富有,却又什么都没有,没有工作、没有爱情、没有朋友、乃至没有生活,没有生活又何谈生活的感悟?
谈什么爱情?
婚姻?
宗教?
财富?
贫穷?
成长?
罪恶?。。。
然而在我看来均在谈话中处于如此劣势的三个人,几乎是没有资格talk about anything的三个人(不过对冬眠,三个人应该都又话语权,到底是如何在无所事事以及内心的孤独和焦虑中度过了一天又一天,因为不能像动物一样真的冬眠),每一个人在交谈中的姿态却毫无疑问的都高于对手,没有人在与另一个人交谈,每个人都在说自己,表达自己,表达自己的情感,自己的观点,不可缺少的关键是还要同时judge对方,然而影片最精彩的地方是其中却是没有一个人是可以被第二人judge的。
看似你一言我一语,其实却是你说一句我说一句,你说什么没有关系,我只想说我自己,你能get就get,不能get就请自便吧。
对不起,如果你要说我不好,我可能也许必须会反击。
主角的姐姐说他的文章某些写的不好,他最后对他的姐姐说“you will be all alone to the end of the world.”你没有朋友 什么都没有 你all alone. 从此镜头之后,姐姐没有再出现过电影中,可能真的去冬眠了吧。
姐姐跟弟妹说可能想找回酗酒的一无是处的前夫(看状态也就是没有话题随便那么一说,自己都不是很care),弟妹说我建议你不要这么做。
姐姐又无视交谈的说了自己一大堆感受和“生活”感悟,弟妹无语就说你要去你就去吧。
姐姐又反过来说了一堆我不需要permission to do things,我想来就来,想走就走,如果我想走就是想拜托你和你老公,也就是我弟弟,因为这是我父亲的财产,也是我家,没有人可以说我,我想怎样就怎样。
这三个人真的是一模一样。
男主角逃避无所事事却拥有财富实则完全可以do nothing的事实,埋头写书。
主角的妻子因为无所事事,生活在空洞与无聊中,就想找慈善事业来做,因为她唯一有的就是丈夫爸爸的财富。
当她感觉这件事也快要被拿走,不能继续,又将要活在空虚无聊的生活中的时候,她留着眼泪诉说自己的种种感受,说到情深处她质问主角“你知道不能把我们的钱给别人的感觉吗?
” 说的令人动容,让人伤心,不过真是让我笑掉大牙。
这就是她找到的所谓实现了自己价值的actually do a thing,就是想把自己唯一有的东西——财富以施舍的姿态,送给别人。
再说主角的姐姐,离婚单身,每天看看小说,judge一下弟弟的文章,弟弟弟妹的生活,强迫自己相信自己无所事事却理所应当生活在这里的理由——酒店是爸爸的,自己也有份。
三个人都知道自己并没有所谓的“生活”在过,都没有与自己一套一套说辞匹配的在过那些又感悟的生活,不过现实却是,三个人都同样程度的作,以至于在他们的生活中,三个人是得不到平衡的宁静与团结的,更不要说爱与温暖(虽然室内的每个场景都极尽温暖,人心却不是,极尽了孤独与冷漠)。
年轻的妻子说的很对“i have no courage nor money to leave you”,又要留下又要抱怨,欲求永远不足。
没有一个人物想到要改变自己或者改变他人,想到的只是要么我无止尽的抱怨,要么也许我只能懦弱的accept everything,直到结局。
三个人选择了各自的方式,开始无止境的无交流的在同一座山洞酒店,开始冬眠。
话说回来,影片对主角极致冷漠的人物性格通过小孩砸坏玻璃一件事刻画的也实在叹为观止。
当小孩的叔叔第一次穿着污泥斑斑的鞋子造访时,主角对客人穿不穿污泥鞋进入他的office无所谓,没有客气他让他穿,也没有讨厌他不让他弄脏他的书房不让他穿,他真无所谓。
当说到玻璃价格的时候,主角说大概七十吧,也丝毫没有考虑到小孩家的处境,说的好不动容。
当小孩叔叔质疑是否需要如此巨款的时候,他只是当作这是一个simple question,于是打电话给他的男仆求证并且反复说你要看的话,会让男仆给你看小票的。
结果电话求证换玻璃的费用是170,他就说是170。
对于小孩的叔叔,他没有严厉与不满,想要他还钱,也没有同情与心软,干脆不说玻璃的价格,他完全没有感情,问什么就说什么,你不还就不还,你要还就还,你要还我就给你看小票。
its up to you。
i am not interested。
后来当小孩的叔叔试图向主角解释家庭情况,为何不能按时付租金的时候,他作为他们的owner,对此完全漠视,没有兴趣。
他几次强调,这些不关他的事,他没有兴趣知道,这些事情只归他的男仆和他的律师管,他压根没有放在心上。
他说如果不是男仆告诉他,他压根不知道你——小孩一家,是他的租客。
以此作为原因,他说所以是他不care。
实在刻画太赞。
所以当小孩叔叔造访的时候,他没有当他是付不起租金寻求同情与帮助的穷租客,也没有当他是来赔碎玻璃费用的肇事者,他只是一个普通的自己要求脱鞋的客人,于是他命女佣给客人拿拖鞋、茶与点心。
至于拖鞋合不合适也不关他的事。
什么都不关他的事。
当小孩叔叔第二次带着小孩来赔礼道歉的时候,男仆说他们来了,说了名字,他不能够马上理解是谁来了。
当小孩的叔叔跟他提起那一桩小孩引起的accident——砸碎车玻璃,他也不记得是什么accident?
这个租客的名字以及小孩做的事情他完全没有记挂一丝一毫。
当然,他怎么会记得他们家的贫穷情况呢。
他像对待所有人一样问他们走路来是不是因为没有汽车?
当小孩叔叔说如果家里情况好一些的时候,会考虑买一辆的时候,他说了一句让人惊叹语气无足轻重的“God bless you.” 真是绝赞一笔。
与事后他的年轻妻子专门去小孩家里实施巨款施舍活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她不仅记得他们家的事情,还像采取能够让她自己活得有价值有意义的施舍活动——就是把他们的钱给别人。
这就是在她的生活中,仅存钱的生活中,她能够想到的最有意义的事情。
三个主要人物,生活exactly the same,性格exactly the same,空虚、单薄、有钱、任性。
然而性格懦弱,即使有钱、任性,总还是会要付出一些代价。
所以在一个以及其“温暖”的山洞酒店为背景的故事有这么一个结局:有。
钱。。
还。
不。
如。
各。
自。
进。
入。
冬。
眠。
WONDERFUL STORY WITHOUT CHATTING WITH EACH OTHERLET US TALK ABOUT JUST OURSELVES
长达3个小时16分钟的《冬眠》是今年戛纳电影节最长的影片,也无疑是最具分量的一部。
土耳其大师级导演努尔•比格•锡兰在电影节开幕之前就赢得了最高的得奖呼声,金棕榈的赢得也可谓是名至实归。
在“家乡三部曲”之后,他试图在每一部影片中实现自我突破,《冬眠》的横空出世,也许会让熟悉锡兰的观众感到无所适从,然而细细想来,这名放弃工科半路出家的导演,能在电影创作的套路上不断发掘新的途径来追问人性与生活的终极意义,如此挑战自我的勇气,才最让人钦佩赞叹。
从1997年的处女座《小镇》开始,锡兰从童年记忆出发,把镜头对准日益衰败的家乡,这也是锡兰首次在国际电影节的舞台上崭露头角。
此后的《五月碧云天》和《远方》,他都延续了《小镇》中用环境烘托人物、用自然彰显诗意的创作之路,一边探索人性的焦虑,一边对社会问题进行“柔软的批判”。
小镇中乌托邦般的纯真生活被城市化带来的重重困境所打破,虽然风景依旧,却早已物是人非——越来越多的青年人面临失业的危机,城市成为他们唯一的希望和出路。
然而,前往伊斯坦布尔是一场令人困惑的征途,《远方》中来到大都市的乡巴佬在事业和精神的双重挫折中,灰头土脸地选择离开。
而城市中产阶级生活,也远没有表面上呈现的这般光鲜。
巨大的生活压力是他们情感冷漠,连最基本的家庭责任感都再也无力承担。
从封闭的小镇到相对广阔的城市,锡兰通过“家乡三部曲”完成了空间广度的拓展和情感纵深的开垦。
此后,《五月碧云天》、《三只猴子》和《安纳托利亚往事》制作更见大气,用细节拼贴整体的锡兰风格也日益明朗。
个体的孤独依旧是他致力于表达的主题,但故事情节的丰富性却较前作大大增强,尤其是拍摄于2011年的《阿纳托利亚往事》,讲的虽是一趟探案的过程,却刻意弱化情节的戏剧性。
由军方、检方、警方等各个部门组成的车队在漆黑的夜里行驶在阿纳托利亚荒原的公路上,各方代表相互吐槽推诿,抱怨生活之中形形色色的不如意。
锡兰并无意讲述案件的来龙去脉,而是试图使人物离开自己熟悉的环境,在封闭的非常态中体察心境的微妙变化。
《冬眠》在对人物的表现上显然更具野心,锡兰并没有沿着“大气雄壮”的风格继续走下去,而是为自己的剧本提出了新的限制。
虽然在海报上,我们依然能看见他招牌式的空旷自然风光,整部《冬眠》95%的情节都发生在室内。
电影的主要情节靠对话推进,这一点倒是和《安纳托利亚往事》有些许相似。
不过比起后者在空间上的长距离移动,《冬眠》则将主人公的活动区域限制在卡帕多西亚旅游景区的一处小旅店里。
Ayduin是一位退了休的演员,平日里偶尔为报纸供稿,并计划写一部有关土耳其戏剧史的鸿篇巨制。
这位学识渊博滔滔不绝的男人,实则在与家人的沟通上存在巨大的问题,正如电影题目所暗示的,他的内心世界正处在一场漫长的冬眠中。
表面上的口若悬河,不过是掩饰其冷漠内心的一种手段,正如莎士比亚所说的“语言是懦夫的词汇”。
他常用泛泛的大道理教育同住的姐姐和年轻的妻子,与她们因为形而上的问题不断争吵。
莫名的强烈优越感为他的生活带来不幸,长篇大论并不意味着有效的沟通,反而疏远了他和亲人之间的关系,他的居高临下也为并不和谐的婚姻生活带来了危机。
正如《安纳托利亚往事》中随着案情深入逐渐参与到表演中的不同角色一样,《冬眠》同样通过Ayduin在山间的活动串起人物群像,旅店前台、深居于农场的好友、房客、外国游人,这些可有可无的人物构成了他山间生活的琐碎片段。
卡帕多西亚的冬季始于第一场雪的降临,被皑皑白雪覆盖的奇崛地貌,看起来好像是荒蛮已久的外星世界。
交通的阻断,似乎反而给Ayduin沉思和释放的机会,在朋友家的一场酩酊大醉后,他冬眠已久的心终于在寒冷的一天开始复苏自己的温度。
电影的结尾,重新归家的他深情地心灵独白被他重现发现的除了生活的意义,还有对妻子的爱意,他也终于在电脑里敲进了《土耳其戏剧史》的开篇。
《冬眠》中充满着各种有关沟通的思考,这也让“谈话”取代“风景”成为了不二的主角。
为了用语言体现人物内心,锡兰撰写了196页的剧本,电影中好几场人物对话,都絮絮叨叨地持续十分钟以上。
对白变得复杂的同时,电影场景却变得越发简单,在摄影上,锡兰回归了最初的极简主义,室内戏中,镜头追随人物,除了偶尔的全景和特写之外,就是最普通的正反打。
对于卡帕西亚神奇地貌的展示,也仅仅是点到为止,并没有太过沉溺于游客化的凝视。
空间偶尔由室内延伸到室外,自然景观的出现缓和了室内戏中不断聚集的压抑感,让观众得以和主人公得到喘息和缓冲的机会,在深邃和静默中,感知自己的存在。
对于观众来说,这部看起来不那么轻松的电影是一部关于个体生存状态的百科全书,“孤独”、“脆弱”、“无奈”都是这本大部头里的词条。
《冬眠》节奏缓慢不假,却是一部能让观众越看越兴奋的电影。
长时间的对白抽丝剥茧刻画出人物内心,随着Ayduin和周遭人物的性格的日渐清晰,观众和剧中人一样好奇,如此的感情罅隙,是否还有弥合的可能。
锡兰最终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带有乐观色彩的答案,不论个体之间曾经经历过多少伤害和误解,冰封的心灵也许会重新盼到回暖的一刻。
原载于2014.6月刊《电影世界》
电影进行到一半时我就决定将自己的第一篇长篇影评献给锡兰。
三个小时的观影体验是一场我对于自己不断反思忏悔同时伴随着自我否定又肯定多矛盾共鸣过程。
因此196分钟的每一秒情绪都在对白和苍白到极致的风景中达到饱满。
在不了解土耳其背景的前提下,我像很多个第一次看锡兰电影的人一样是被那个不熟悉的横跨欧亚的异国风景吸引,在感叹导演到是个好摄影师的起初,最终拜倒在在导演试图表达的哲学思考以及价值观下。
阶级差异的背景从影片一开始的砸窗事件就交代清楚了。
孩子自始至终三缄其口也怕是不想让人发现幼小心灵里早已萌发的对中产阶级的憎恶,无声到只能用这么幼稚直白的方式表露。
而他父亲骄傲的自尊心与叔叔低声下气的孑然反差,一个小屋里就已经看出人生百态了不是么。
这种政治文化的差异,无法逾越的不仅仅只是地位,更甚的则是思想上的鸿沟。
而我们的男主Aydin有着令人尊敬的职业,可观的收入和所谓的一切高尚品德,却到底也逃不掉人性的弱点这一套路。
从Aydin和妹妹关于“邪恶”的不同视角,到与妻子Nihal直面争吵开始,我也第一次有了阅读好的文学作品时候的观感,我感受到了这个人物的立体,立体到忍不住将自身对号入座。
因为本身处的地位而产生的优越感,因为骄傲而无法放下自尊心的去认同他人的观点,因为虚荣希望得到所有人的追捧和肯定,因为自卑在被家人揭穿之后只能通过愤怒的方式表达,因为内心的软弱害怕又不得不在最后“低头”,可笑的是这低头竟是未向任何人开口的内心独白。
我一度在Aydin不断的冷嘲热讽自己妻子的时候感到深深的厌恶感。
我觉得这一幕仿佛每天都发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最初存在在我们的父母第一次对我们说,“现在翅膀硬了想飞了是吧,有本事你走啊。
” 我们的角色就好像Nihal一样就算哭就算抱怨但还是屈服于无忧的衣食温饱,思想在面包面前拖卸掉了。
所以当妻子埋怨青春消耗在皑皑大雪中,你也无法施于她同情。
人在无力辩解却又感受到外界攻击的时候才会本能地进入刺猬状态,极尽恶毒之词去伤害对方从而达到自我保护的作用,这种做法最简单粗暴也最容易被揭穿,所有的美好品质在这一刻全部褪去虚无的外表,只剩愤怒。
这种场面让你觉得滑稽可笑又心生怜悯。
妹妹的角色则是另一个极端,因为本身将自己的地位放的很低,从而她会认为通过净化自身能够感化邪恶,却不知事物存在的诱因是多面的。
这是一个扮演讨好没有自我的人物,她代表一批有宗教信仰的人,无论发生什么都会有一个神可以替他们普渡众生。
这个神可以他人也可以是他自己。
最后我想说促使我写这篇文章的原因就是在Aydin身上我看到了一个一模一样的自己。
一旦你将自己置身于角色中,一切言语行为就变的顺理成章了。
但我们站在镜头外能轻易的剖析人物,却很难真的看清自己。
锡兰通过这些角色反省自己又提醒着仿佛置身世外的我们。
在这象征的真正纯洁对白雪面前,“品德”被冬眠了,人性就是被大雪埋葬的污点。
冬眠绝对是能排在我14年十佳中的影片。
这篇文章是自己的处女作影评,写的视角很个人,单纯的因为有共鸣所以起笔。
但我第一次有了想要去了解更多而去挖掘背景,了解历史的动力。
这是这部电影给我最大的魅力之一。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veroniquexx《冬眠》里的每一个人,都想到伊斯坦布尔去。
姐姐,离了婚的知识女性,沉浸在哲学与艺术的世界里。
她自认为在婚姻里并没有过错,却陷于纠结:如果面对邪恶,我们不去反抗,而是主动牺牲,是否可以减少邪恶?
如果我(作为受害者),回到伊斯坦布尔,去请求他(前夫)的原谅,又当如何?
妻子,年轻、健康、骄傲,与年迈的丈夫分别居住于大宅两端,慈善事业是她唯一的寄托。
在争吵中,她非常热烈地向往伊斯坦布尔,向往远方的新生,却只能承认:我们都知道为什么不能分开,我太年轻,没有钱。
男主人公,曾经的演员,退休后回乡继承了丰厚的祖产,在地方报刊上有一片“自己的王国”,算得上是当地的头面人物。
在争吵过后,他向妻子声称:我要离开一段时间,到伊斯坦布尔去。
冰天雪地,乡下庄园,三个同样念念不忘远方城市的知识分子,锡兰的这三位主人公,太容易让人想起契诃夫的三姐妹。
他们念念不忘“到伊斯坦布尔去”,就像她们挂在嘴边的“到莫斯科去”,是精神上的一脉相承,是同样被巨大的无力感困住、极力想挣脱、却又四顾无途的困境。
也难怪,早在神话的年代,特洛伊战争就是在土耳其的爱琴海沿岸发生,其后,大流士大帝、亚历山大大帝、拜占廷、奥斯曼……无数伟大征服者与辉煌帝国的名字写在了这片土地上,东西方的文明交融着战争的血与火,几千年来碰撞于此,汇流成了灿烂的文化,也铭刻下了断裂的创痕。
难怪锡兰会钟爱契诃夫,处在东西文明的断裂带上,被困于现代发展的罅隙之间,如果契诃夫今天还在写小说,他笔下的三姐妹一定也会像《安纳托利亚往事》中的医生一样自嘲:喏,我们还想加入欧盟。
断裂与隔阂,正是锡兰一贯钟爱的主题。
在上一部作品《安纳托利亚往事》里,锡兰更着力地表现了下层社会的遍地裂痕:自杀的女人,生病的孩子,用石头投掷自己父亲的男孩,只剩下老人的村子,在这片土地上像老鼠一样出生和死去的人们……到了《冬眠》,天寒地冻的安纳托利亚,窗外的整个世界都在冬季里沉睡,而室内的温暖光线下,三个主角似乎永远沉溺于关于信仰、道德与哲学的冗长对话。
正是这样“精英”色彩十足的大段对白,和佃户一家的贫穷、愤怒与骄傲,构成了强烈的对比。
两个阶层之间的隔阂,断然若天堑。
他们生活在这里,生活却如同冬眠,既缺乏彼此之间的理解与同情,也丝毫不发生作用于冰冷僵硬的外部世界。
然而到最后,他其实并没有去伊斯坦布尔。
归来的男人主公在最后留下一段动人的独白,像是一篇告别冬眠的破冰宣言。
锡兰总是这样饱含人文情怀,而站在2014年的尾巴上,我也不无乐观地想:也许正是这样的深情,最终能让世界从冬眠中醒来。
锡兰对知识分子无情的鞭挞,以及通过无穷无尽的对白输出观点,这些都像极了伍迪艾伦,但伍迪艾伦经常会陷于掉书袋,锡兰的哲理则更朴实直达。
男主远离是非冷眼旁观满嘴批判毫无构建力,女主则永远年轻永远泪流满面,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经历和境遇。
他们之间,以及他们与其他人的交往中,各个长篇大论,但他们的语言都只是没有回馈的单向输出,没人理解对方发出的讯号,每个人自认为最有价值最珍贵的付出都被别人当面弃如敝履般投进火炉烧尽,而他们最想要得到的尊严、尊重和价值认同,别人都没法给。
如果每一个心灵都有他坚硬的信念,先入为主的以自己固有价值判断评判对方,那么如何能达成沟通效果?
交往行动是为了增进了解,理解对方,各自放弃主体性地位,让自己成为对方的客体,从而进行有效的沟通,通过一定的相互妥协,最终形成某种意义上的共识。
哈贝马斯说:“对于交往行动模式来说,语言只有按照实用主义的观点才是重要的,发言者在符合理解的原则下运用句子时,与世界发生了关系,……以一种反思的方式发生关系……”。
第26届法罗岛电影节第6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主竞赛单元的《冬眠》,下面请看场刊影评人的评价了!
果树远全景美若油画,中近景冷静克制,平稳的镜头下生活的原貌不断涌动,其实不觉得长,也不觉得闷。
George确实好 看远方的时候就觉得锡兰想的东西和我精神想通 美中不足是这一部美术上(尤其是那个滤镜?
)我不喜欢…Pincent大段对话长篇撕逼,人类总是伴随着复杂的情感,人与人之间的不同是惊人的,太难做出改变,每个人都是在自己世界的好人,但沟通越深距离越远,无法沟通也得作伴一桶猫严谨的摄影和意味深长的对白强有力地批判了阶级之间的隔阂 多角度深层次探讨人的复杂性 三个多小时的金句看下来太累了Joeyside锡兰真的差不多得了,上次看小亚细亚往事已经是强撑着没睡着,我感觉他的作品属于两个极端,极端讨厌和极端痴迷。
小镇文艺青年的寻梦之旅,不过不同于贾樟柯的是,锡兰总觉得自己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可空乏其身也无法完全描绘完全历史与时间的轮廓,从这一点上看,贾导的小镇青年还更显得可爱一点子夜无人“在当今时代,无聊是一件神圣又奢侈的事情。
”这句话很像是锡兰专门写给他的影迷。
身在一个屋檐下却无法互相依靠,每次开口就是确认灵魂深处的隔阂、把对方推向更远的过程。
再一次看见了对于人类交流持彻底悲观性的态度,而更残酷的地方在于,外界的冷空气更刺骨,当你甘于这温暖的囚室,朝夕与共但并不相通的情感反而成为我们穷途末路的保护色。
男主角的房间几乎完美地符合文艺青年梦想的精神家园,但在这部电影里,再美的殿堂也是地狱。
Run Erika Run三个多小时的话痨电影,近乎全部剧情来源于对白,生动刻画出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和虚伪。
“远离那些把良心、道德、理想、原则挂在嘴边的人,他们只会用这些词虐待、伤害、羞辱、贬低他人”。
约克纳帕塔法反思更痛苦还是辩解更痛苦?
#FIFF26#第6日的场刊将于稍后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在谈到第三世界文学时,詹姆逊时刻提醒读者注意“民族寓言”的叙述方式。
文学如此,电影也可作如是观。
比方看伊朗电影,我们便会下意识地注意它在表层故事背后设置的政治隐喻。
作为双重运作结构的典范,伊朗电影满足各类人群:对于普通观众而言,一个简单而感人的故事就已经足够,而对那些希望于智识上获得更多乐趣的观众来说,挖掘背后的隐喻总是让人兴奋的。
这不是说故事本身并不重要,而是在我们有余力的同时对文本做出的独到见解,无非是在敞开文本潜在的可能性。
基于此,下文旨在对《冬眠》做一次后殖民主义的尝试性读解。
首先,我们区分开《冬眠》中存在的二元对立:在物理空间上,是高高在上的旅馆与村庄的对立,在社会关系层面上,是作为房产拥有者的主人与租房的村民之间的对立,这是两个不同的阶层,他们间的权利对抗基于金钱。
这可以看成是对帝国/殖民地的隐形表达(同样,也可以是统治者/被统治者)。
前者作为殖民者占有土地(资本),后者作为被殖民者通过租用存活下去。
其次,是在殖民者层面,我们可以通过他们对“邪恶”这一主题的不同看法区分成两派:一者认为对于邪恶当以感化手段使其自我完善,这是人性善的引申,代表是妹妹和妻子;另一者认为对于邪恶应当以牙还牙,通过法律惩罚处置,这是人性恶的引申,代表的是男主。
前者诉诸隐形的内在力量,后者诉诸强制的暴力。
这其实就是阿尔都赛对于意识形态的两种划分: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文化、宗教、政治等)和暴力的意识形态(军队、武力等),前者通过渗透的方式无形地让被统治者接受,后者直接以暴力的方式使人屈服。
同样的,这两者也代表了殖民统治两种形式的外化:文化殖民和武力殖民。
我们也可看看被殖民者内部同样会形成的划分。
弟弟的奴颜婢膝与哥哥的倔强不屈就形成了鲜明对比,前者是殖民地中与帝国妥协的象征(但请注意他暗地里的嘴脸),而后者则是殖民地反抗群体的象征。
整个故事的矛盾之发生是由孩子的一块石头引起的,孩子代表了被殖民者反抗殖民在行动上的象征,未来被寄托于下一代,是因为上一代作为代表的父亲已是废物(入狱、酗酒),已没有行动能力,唯有通过树立榜样(借由烧钱这一行为竖立的尊严)给后代提供精神动力。
同样我们也该注意到文本对于后代反抗做出的暗示:他们此刻的力量还太过弱小,无法成功做到推翻殖民统治这一目的,这以孩子晕厥象征出来。
再来谈殖民者方面,我们将看到他们所使用的两者奴化方式均将遭受挫败。
对于妻子而言,教育是关键,她筹集基金休憩小学,去看望晕厥的孩子,最关键的是去送钱,企图通过善心来感化“邪恶”。
但是她失败了,烧钱这一行为就是对文化殖民的彻底否定,这是不可能成功的。
而对于赞同法律压制“邪恶”的丈夫而言,同样得到否定。
在紧接着烧钱这一段落之后就是他与教师的一席酒后对谈,教师通过引用莎剧对白否定了法律与武力进行殖民统治的可能性。
至此,两种统治方式均告失败。
在最后,男主意识到当初女孩信中的请求,他大概会促成此事的成功,这是殖民者在反抗压力下对被殖民者的妥协,希望通过善行可以稍稍平息他们的愤怒,延缓统治,但我们很清楚这只是他的一厢情愿,殖民必将被解放。
当然,这只是去看的一种方式,其实我更倾向于帝国/统治这一隐喻设置,但从后殖民入手也无不可。
同样,也可从女性主义对夫妻和兄妹之间的二元对立进行读解,也会是很有趣的,尤其是妹妹对于她酗酒的丈夫,是对“邪恶”感化论的另一种表述。
才见识到文明摇篮土耳其有这样俊丽的风景冷色系的寒冷荒芜里,难免给人阴郁的氛围旅店里的色调又给人冬日里的安宁,舒舒服服得烤着火,思考可以不深不浅整部电影所有的情节都是靠对话完成的,观影过程中会无意识得以为在读小说,节奏平稳,不拖沓,看完电影已是午夜,吃点夜宵就睡下了,还是一夜不宁。
电影给人的冲击是由内而外的,有隆隆声。
金岳霖先生说“小说和哲学没有关系”不知道电影是不是一样我不懂土耳其语,看着字幕生怕会有疏漏。
词不达意的对话让人觉得挺高深不好懂。
当然,可能原来就是这个意思。
我们习惯性的把男主都看成是好人,决定电影别扭着在不希望有这样的主观态度里,的确男主是道德伟人,凭着足够的理智,被人推崇的优越感和有所支配的物质条件在精神在挤压着身边的人,这个关系就变得紧张与压抑。
那么就不是在标榜这高高在上的道德,而是把这样冷峻的道德描述成了矛盾体,男主批判外在的关于宗教,关于品性的矛盾,本身有意的忽视自身矛盾的存在。
这是很自私的行为,拖累了身边的人和他保持一致的矛盾,对其他人来说是一种折磨。
岩石与寒冷都是不能及的。
妻子年轻美丽,她说在正青春正健康的女性溶解在绝望的空虚与无聊中,这是正常的普通人在这样的环境里和这样的人身边的正常普通感受。
靠着一厢情愿得热血,天真的寻求世界的美好,也是合情合理。
直至将男主尝试改变矛盾得匿名捐出的钱转赠给贫苦人民的美好道德被化为灰烬,她痛苦地发现自己也是道德的压迫者,自以为是的独裁者,她内心的空虚成了海绵,吸收着不愿吸收的总总。
给自己设下很深的陷阱,恐怖的变成了无底洞。
暗无天日,找不到春天的希望。
姐姐是极端冷静却又极端感性的。
一幕幕在昏暗灯光下与男主的对话,一次次得批判着男主,以及他枷锁里的思想,一次次的惨败,这惨败不是真的输了,而是失利者意识不到她才是赢家。
无所事事的她,没有激情追求的她,才是真正的思考者。
从根本上分析别人,却在自己感情的泥沼里无法自拔,内心的自责无处寻求希望的希望,同样是绝望的,绝望的更痛苦。
电影意识流的味道很重,为了旅店经验买的野马最后在男主打算逃避的时候获得了自由。
看着野马在山间骏然得奔驰也为会有畅快的释怀,结果是更坚固的囚禁,男主是逃不了的,他石头洞里的家像座监狱,他的内心更像是座监狱,牢固不破。
漫天的大雪,倒在铁路边的狗还是狐狸,一群停在树梢上的乌鸦吧。
难道是一群观众在看着悲凉的死亡,难道是男主发现了他是多少人眼里的悲凉,他意识到无处可逃,那群观众如影相随,拜托不了,是藏在心里的。
跑去寻求朋友的安慰,一番与本无好感的老师的对话,深深刺痛了他脆弱的自尊,终于他意识到了,试着反抗,试着为自己正名,越用力越无力,醉酒呕吐吐出了不少苦水,我想那个时候他开心一点了吧。
他打到了一只野兔,奄奄一息的猎物在雪地里颤抖,他的呼吸也是那么急促。
自己打醒了冬眠很久很久的心,难免会激动。
放下骄傲,回去面对被他整的疲惫不堪的家,像向妻子放下了骄傲,这样的对白与沟通才是有效的,又老又疯的他说不后悔,他能坐下写自己真正明白的构思很久的东西,他冬眠的心苏醒之后,获得的从容与宁静真的成了一个新的他。
他们的爱情我想会是继续的,妻子在他的苏醒同时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也能获得解脱。
窗外风雪依旧,她迷人的大眼里会是温暖的灯火,以及尘埃落定的祥和。
想到男孩砸玻璃的石子,一下砸醒了那么多人的心,沉睡的或者装睡的心,设置的真是高明。
不敢给电影打分,想着做点推荐,我语无伦次,混乱无序,不好意思,扫兴了。
三个多小时的电影,不快进不能看完啊。
这部电影第2小时多一点,有一段夫妻间的壁炉前对话,这段对话还是很发人深思的。
男的一直在问:我想知道我错在哪里?
女的说:“我承认,你是一个成熟的人。
忠诚、公平、诚恳、总体来说是这样,我也不能说什么。
但有时候你利用这些品质来伤害别人,轻视、羞辱、击溃他们。
你其强大的道德感,然你憎恶这个世界。
你憎恨信徒,因为对你来说,信仰是陈旧无知的标志。
你也憎恨没有信仰的人,因为他们既没皈依宗教,也没有理想。
你认为保守派步步为营,想法太局限。
年轻人想法太自由,还会攻击传统观念。
你总是宣扬那些大家都感兴趣的事情,但你其实觉得大家都是混蛋,所以你痛恨所有的人。
你喜欢什么呢?
哪怕只有一次。
如果你能为那些你不喜欢的人辩护,或者不自吹自擂,一次都没有过。
”引用网友评论:有意识的贱民 2015-01-03“ 1.不同阶级、不同身份分列不同立场,谁也不能理解谁,谁也无法说服谁,“面对”成了阐述,而非交流;2.尊严是穷人仅有的骄傲,骄傲是富人不愿舍弃的尊严;3.人与人之间是一场冬眠,(彼此间孤独地:己注)安静地沉睡在冰冷之中。
”
这是锡兰台词最多的电影。
之前的电影,台词都少得可怜。
这片就像《冬眠》里那个老师说的那样,小时候口吃,几乎不说话,所以突然话变得特别多。
在我看来,《冬眠》和《杀戮》,《绝美之城》等片一样,核心都是打脸。
只是没有《杀戮》那么节奏紧张,没有《绝美之城》那样借助时尚的外皮,在细流般的叙述中,时不时冷不丁的给人一大嘴巴子。
锡兰在采访中说,《冬眠》对艾登那样的知识分子进行了批判。
他可没说,影片唯一做的只是批判像艾登那样的知识分子。
通过艾登和姐姐,和妻子的两场超长对白的交锋,影片把艾登、姐姐、妻子这三类人的脸糊了个稀烂。
艾登是个不(愿意)接地气的伪善者——你身边一准有,类似看到别人因为没饭吃饿得肌黄面瘦问“你为啥不吃肉呢”的这种。
面对真正的苦难,他没有勇气去直接面对,亦或其实是他根本不想搞脏了自己的手。
只会说我是个搞艺术的,你别来问我,你问我的助手去,我没管这事,我不清楚。
(其实他门儿清,后面他警告妻子收捐款要开具捐款人相应发票,以防被钻了税的空子,这些事情他其实门清),却要装得自己是个学者,这些事情他不懂,管不了。
你真的像嘴上说的那样“钱不重要”,那你一句话“不用赔了”不就得了?
用姐姐的话说,一个不信仰宗教却总在批判宗教的人,一个自己完全不懂,却老是去刨别人刨过的坑的人。
姐姐则是那种生活得太安逸,无所事事,整天靠毒舌来获得存在感的人。
妻子是绿茶婊+圣母玛利亚。
心里对老公的所作所为翻白眼,却没种离开,谁也没逼她嫁,谁也没拦她离开,但她就是没种靠自己去获得她要的存在感,她也很清楚,尽管在她心里老公越来越像个屁,但离了老公她屁都不是。
她的纠结在生活过得太好了,纯粹做个阔太太很没逼格,必须做点大家都点赞的事情——比如做慈善,这样才是一个有逼格有作为的非无脑的阔太太,被老公打了一通脸后,妄图拿钱去买个良心上的赞——以表示她比老公这种伪君子真诚多了,直接拿钱砸还不真诚么?
却被糊了一脸屎。
此段是全片高潮中的高潮。
打脸打得十分的爽。
包括那个夸夸其谈搞募捐的老师,影片也以“早晨起来美妙点子一大堆,接下来整天却无所事事”糊了他一脸。
每个人都能在现实生活中看到活物,假仁意,假道德,假博爱,假痛苦,假高尚... ...妻子呼艾登嘴巴:把道德,高尚挂嘴边的人本身才值得怀疑。
妻子自己又何尝不是呢,只是她自以为更高明而已。
锡兰必然是观察了他们(反省自己)很长时间,才会把他们呼得稀烂。
梅丽莎索岑惊艳无比,当然,也是受益于摄影以及片中几乎清一色的男演。仨小时的片子看起来不太累,大段的对白几乎把要表达的东西都“说”清楚了,所以可以不费脑子慢慢欣赏影片的画面。地主老婆偷偷拿钱去接济贫穷租户那段还是挺让人掉下巴的,一个人的信念大厦就那样分崩离析,倒是有点黑色幽默的味道
长达三小时的对白+说教,看的有点累。
这真是个经典的人物,自我、狭隘、伪善,又圆融自洽,我相信几乎99%的人都能在他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真可悲啊,活了一辈子,还是不懂得如何爱人,也不懂得如何与人相处。真正明白谦卑不是那么容易,人生之必修课,或早或晚。最后的收尾有些突兀,太过美好,扣半星
琐事,生活。
好长的电影啊,长得没有必要,闷
太文艺,看睡了
当镜头从旅馆场景移到外景的皑皑白雪和卡帕多奇亚的壮美地貌,心情才会稍微平复,喋喋不休的大段对白事无巨细表达影片的野心输出,道德与贫富差距不可调和,所有角色都充满矛盾和暧昧不清,像自我世界内的王者,哪怕不堪至此,仍是霸者,而内心空虚,懦弱虚荣,占有欲主义者们都在这里得到了无限延伸。
妈的,说这是锡兰最差的一部也不为过
人们之间注定是难以沟通的,好似隔着一道看不到的墙,总是词不达意,也许我们生来就是孤独的。
导演如果是个小说家,肯定也是极牛逼的
很矫情的电影 欠房租就还钱 不还还烧别人的钱 怎么能做到那么理直气壮
太傻逼了我的妈啊。以后戛纳我是无爱了。
摄影依然非常赞,片长也很锡兰。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或许本身就是一场无解之题,最亲密的人之间也或许有无法逾越的间隙。用三个多小时讲这个有点累赘,但是配合精彩的对话,宏大的摄影和哲学的议题还是挺大师风范的。
喜欢话痨的片子,从巧妙设计的台词中了解他人的内心,思考不同阶级不同角度的多种观点。摄影出身的导演把每一帧画面拍的太美。艾登和妻子的对话怎么让我感觉妻子是个绿茶婊?厌恶艾登还不离婚?用艾登的钱做慈善还憎恨艾登。最后的施舍也让我恶心,拿的又不是自己的钱。看一次浅薄值得再看一次的电影。
原来我并不文艺
3个多小时,越看越深刻。爱,与占有。爱的厮守,与年华的消耗。阶级间的理想主义,与阶级对立的不可弥合。人生的美好,与归路的孤独。所有这些,使得影片在看似依旧平稳的画面中,泛起惊涛骇浪。《冬眠》是一部静静流淌的电影作品,流过你每一寸肌肤,带着酸楚,带着悲凉,带着对人生无所谓的希望。
看这样的片子只让我对人类更加地憎恶 对人性感到更深的绝望。我们是何等的自恋自怜懒惰懦弱而对他人又是何等的傲慢 在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中又是如何伤害彼此如何试图控制对方 2015/4/17@大礼堂
第一次看锡兰的片子。长达三个多小时的《冬眠》,美则美矣,却让人倍感绝望。难道某些人性中共通的地方是如此难以改变么。男主角学识渊博、富有却自私自大,难以被取悦,也学不会怎样让自己开心。很害怕,害怕二十年之后,我也是这样。
男主这“知识分子”的形象多少有点锡兰自我投射的影子,对话的密集程度和深度堪比辩论赛了……土耳其广袤的村庄冬景和洞穴式建筑令人神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