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极端的环境中,女性柔和似水的性格反倒能使她们适应周遭的变化,从而生存下去。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是一种高尚和完整的美,但是谁又能说“宁为瓦全,不为玉碎“是一种残缺呢?
这或许是在不同环境下,我们道德参考线高低不同罢了。
当她们相聚,她们在街上带着微笑问到彼此“几次了?
“,就像是问对方”吃了吗?
“一样妥帖、自然,给我的震撼是无以复加的。
是怎样的韧性,能让忍受肉体的凌辱后,依然带着笑意活下?
或许这样的微笑带有”fake it until you make it“的信念,她们让我想起悬崖峭壁上的花骨朵,迎着料峭的寒风,也绽放着生命力。
电影没有以非黑即白的态度来描述这位苏联军官和柏林女人,放眼来看,他们都是在战争阴霾下的无辜人,一个妻子被德国人残忍杀害,一个饱受异国男人的凌辱,但是求生的本能使得他们小心翼翼地走近、温暖彼此,甚至产生了一种类似于爱与依恋的情愫,就像是落水的人儿拼命地在水中挣扎,拼命地抓住一根救命稻草,从而获得一丁点生的可能性。
相比之下,这里的男人们反倒是更加脆弱了。
女性用身躯换来了一时的安全和温饱,小心翼翼地跟苏联士兵保持着密切而不紧张的关系,但是她们的丈夫,有的前往西伯利亚(逃避)不成,含毒自尽,有的回家得知真相后,内心崩溃,只得责骂妻子道德沦丧,可这能用平常生活中的道德标准来要求吗?
生命是自己的,人都有选择活下来的权利,有让自己的生命不遭受外界毁坏的权利,底线在哪里?
这就得取决于具体的情形,于我而言,只要是不损害国家的利益,不危害社会的安危,在一定情形下,都是可以接受,值得尊重的。
她和苏联军官的情谊,可以说是This is not a love story; this is a story about love. 是对于自身生命的爱,对于战争下周遭不幸命运的悲悯和感同身受。
覆巢无完卵,说的就是人类同体大悲的悲惨境遇吧。
但当你把这股悲哀彻底放大,看到这幽暗的底色,又忍不住感受到她与军官间的温情,仿佛有着神圣的纯洁感,超越了国仇家恨的大悲怆,只是两个个体之间的相互温存和联结,在某个瞬间让我看到了一点真爱的影子,但这可能不是爱吧?
只是一个在异乡保守肉体和精神孤独的折磨,一个囿于对安全感和求生欲的渴求,走到了一起,这至少让我们看到了一丝希望,即人还是渴望温情、关怀和陪伴的生物,那是否所有的争执、战争和反抗都是这类诉求的宣泄和追求呢?
一段没有未来的爱情伴随着战争的进程一起发展,男女主双方都动了真情,但这爱情有点来的太突然了说一下感受:1.我看了完整版175分钟带西语字幕,和删减版131分钟带中英字幕,对照的看了几遍,推荐看完整版,完整版的情节上更合理更连贯,删减版太乱了,不但删了,还把关键剧情都改了,其中一段苏联士兵听到阁楼上有声音,冲上去看到那位女孩子,完整版是他看到女孩身上全是淤青,又掰过她的脸看到她是个年轻的女孩子停止了施暴,正要离开时被德国新兵射击,而删减版则比较简短,刚要开始施暴时,被德国新兵射击2.整部电影平平无奇,缺乏张力3.不知道是不是由于字幕的原因(中英字幕其实还好)很多角色的立场,情绪和心里活动很突兀,我都不太理解,导致剧中的人物塑造并不成功,比如那个拉小提琴的女人在最后的舞会的时候关上门后为什么泪流满面?
4.人物群像太多太杂了,都不够丰满,印象最深的是那个蒙古兵5.整部电影描述的苏联士兵,感觉很散漫又低俗粗鲁6.无效剧情太多了,中间部分苏联人一直在庆祝,唱啊跳啊喝啊庆祝啊欢呼啊拥抱啊的画面太多了,人物对话的部分又很多,有点拖沓了7.那对躲在阁楼的小情侣也是奇怪,女孩刚安顿好,德国新兵突然就找过来了,而且这么近距离德国新兵开枪的子弹居然没射中苏联兵。
8.有三次吐口水的镜头细细分析很有意思9.最后一场舞会,因为战争已经结束了,德国民众也变得硬气了,舞会上双方反而相敬如宾了,好像之前的侮辱都没发生过一样
近期看了些二战的电影和书, 让我对战争中人性的扭曲有了深刻的体会和认识。
柏林的女人,反映战争中女性做为弱者所遭受到的肉体和精神摧残,看后久久不能平静。
- 女主作为当时的精英知识女性,在苏军入驻柏林后,经历苏军集体性暴力事件,刻画从最初的恐惧,愤恨,屈辱,到精神上自愈,寻求解脱的过程。
在经历许多非人的暴力事件后,她明白肉体可以被征服,但精神上只要足够强大是无法被征服的。
所以,她主动找到上校,既然肉体被占有是不可避免的,那么至少可以自己决定被谁占有。
强大的精神力量支持她从完全被动到至少有一些主动权。
- 性,美貌和知识在任何时候都是资源,是可以用来交换其他的资源。
资源的稀缺性决定能够交换的资源价值,也许是生命,也许是久违的美酒和美食,也许是对方的爱。
- 女主的丈夫回来后,看了女主的笔记,愤恨的说,你让我恶心。
女主淡淡的说,是吗。
和她在战后的经历相比,丈夫的这句话已经毫无意义。
在战争中的经历苦难和战后的创伤是那代人无法忘记的,这也是战争片的意义。
轻易挑起战争的人,千百万人将要遭受的苦难和他们玩于掌股之间的权力相比,可能根本不值一提。
愿世间永远和平
“柏林的女人”是一位纳粹军官的妻子,她是一位才华洋溢的记者,她记录下了自己作为一个女人,在德国战败之时,在被苏联红军接管的柏林的生存日记。
电影在结局展示了这部记实体小说《柏林的女人》在德国所经历的遭遇,非常值得一提。
Die Erstauflage traf 1959 in Deutschland auf heftige Ablehnung und der Autorin wurde vorgeworfen, sie habe „die Ehre der deutschen Frau beschmutzt“ und das Buch sei eine „Schande für die deutsche Frau“. Von den empörten Äußerungen und feindseligen Reaktionen überrascht, untersagte die Autorin jede weitere Veröffentlichung bis zu ihrem Tode und lehnte auch für die Zeit danach die Nennung ihres Namens ab. Danach geriet das Buch in der Öffentlichkeit für Jahrzehnte fast vollständig in Vergessenheit.小说1959的第一版遭受到强烈的拒绝,作者被指责“玷污了德国女人的荣誉”,该书是“德国妇女的耻辱”。
作者对这些愤怒的声明和敌对的反应感到惊讶,她在死之前都被禁止再发表任何作品,她的名字也不允许再被提及。
在那之后的几十年里,这本小说几乎被公众完全遗忘。
后续:虽然这部小说在80年代以匿名的形式被允许出版,但是仍有很多内容被删减。
直到2003年,作者去世两年之后,《柏林的女人》才得以以完整的形式出版,并且在出版后的数月都蝉联销售冠军。
这部记实小说的作者叫做Marta Hillers。
为什么一个德国纳粹军官的妻子就不能对一个充满理想主义的苏联红军军官产生感激和爱情?
她无法不爱自己的国家,无法不爱自己的家园,也无法不爱自己的丈夫,即使是罪孽深重的纳粹,即使战争让一切都变了味儿,即使“爱”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爱”,但是因为她必须要守候家园,因为她必须要等待丈夫回来,所以她必须得活下去。
可是即使这些都是无法选择和必须去做的事情,她也不能欺骗自己,更不能忽视已经知道的真相。
如果一个纳粹在内心深处鄙视所有女人包括自己的妻子,而一个苏联红军因为她的才华而喜欢和尊重她,如果一个纳粹把自己妻子遭受的所有不堪的苦难看作是一种耻辱而拒绝面对和接受她,而一个苏联红军明明喜欢她却没有想过要从她那里得到什么、甚至为了保护她失去了自己的命。
她即使是一个战败国的女人,她即使是一个纳粹的妻子,她为什么不能爱上“占领”她国家的“敌人”?
因为她不是纳粹,她不是他们,她没有义务去承担她的丈夫和她的国家犯下的罪恶,恰好相反,她更是一个战争的受害者,她最有权力用任何方式让自己生存下去,只要这是她个人的意志和她的选择。
既然她是一个有着坚强和独立意志的个人,那么她为什么为自己所做的一切感到羞耻?
为什么要耻于承认自己真实的感情?
这部电影看过两次,第二次看到一半才发现之前看过,相隔太久,第一次已经忘记了。
第三次再看的时候,才发现,制片方是德国和波兰,两个同样曾被轮暴的国家。
德国因二战战败使全城的柏林女人都被苏联军人轮暴多次,德国被分割成好几块分别统治。
而波兰更惨,被其他国家拱手送人,灭国轮暴。
这种国家层面的被轮暴,不直观,于是讲了柏林女人这种活生生的视角。
的确,就像很多古代有智慧的女性曾经说过的,妻子与妓女并无本质区别,都是需要依附男人,因为经济不独立。
国家如果不独立,也跟妓女的命运一样悲哀,一样被多国轮暴,一样任人宰割。
东方曾经出过很多才智色艺俱佳的名妓,她们早已不是妓,而是姬,可入朝为仕的女臣。
赛金花,小凤仙,柳如是,朝鲜还有黄真伊。
黄真伊的诗歌甚至入选韩国中学课本,赛金花甚至可以在八国联军进北京这种外交大事上为之斡旋。
柏林的女人的求生欲,让她们可以熬过苦难,没有像被国难和屈辱摧毁意志的男人们一样疯魔或自杀,而是封闭创伤,顽强的活了下来。
柏林女人为了求生,主动与一位苏联军官结成了稳定的性关系,柏林女人可以因此降低被凌辱的次数和轮暴对身体的伤害,以及稀缺的食物。
军官可以获得一个稳定的情人,甚至可以聊音乐与书籍等精神交流。
战争对苏联人的创伤也是巨大的,很明显这位有格调的苏联军官并没有那么残暴,但底层苏联士兵有今天没明天的命运,仇恨,更容易失去所有的禁忌与人性,疯狂凌辱战败国。
当年苏军打退东北的日军,占领东北,蒋介石和宋美龄亲自飞到长-春进行劳军,有送财物又许利益,好不容易才把老大哥送走,根据地方志和史书记载,苏军接管长&春市,也对城内百姓抢掠,对市民女性进行轮暴。
但这段历史是禁忌,没人敢提,知道这段历史的人,都觉得立在公园的苏军英雄纪念碑是耻辱,几次想拆,都不行。
电影《柳如是》当年拍摄制作动静很大,评分不高,但是部好作品。
秦汉饰演的钱益谦这种有风骨有才学的大儒,政治上不得志被排挤,与柳如是相恋,本来国破家亡之时约好一起投江,但钱临阵退缩,领头剃头并跪在城门外迎接清兵入关。
这种投降的行为成为千古骂名。
但是柳如是在民间发现百姓根本不在乎谁夺取政权,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捱食不易。
所谓士大夫们最在意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民族气节,在生存面前,都是无法希翼的奢求。
柏林的女人也一样。
她们像战俘的军人,投降是无奈,保存生命还有机会来日方长,手无寸铁又无组织的百姓拼死抵抗,是送死,是绞肉机,是徒劳无益的。
女性容易被寓意大地母亲,孕育万物,极大的包容性,顽强的生命力。
《柏林的女人》在这段历史中,表层是屈辱,但深层是敬畏,对生命的敬畏。
她们被像最底层的牲畜一样踩在脚下任人蹂躏,都没有被摧毁,而是顽强的活了下去。
国家有这种信心,才能熬的过漫长的屈辱岁月,等待春天复苏,等待复国统一之日的到来。
德国是个神奇的国家,二战时期分裂成三块被不同势力统治,居然多年以后还能合并。
朝鲜半岛作为一个国家至今仍是分裂成两个国家,同一个民族却相互对立和仇恨。
欧洲其他地区就没有这么幸运,波赛地区自前南斯拉夫分裂后,至今战火不断,叙利亚更是无尽的难民,分太久未必合,可能形成永久性的改变。
都德的《最后一课》,讲的就是这种尴尬与矛盾。
这部《柏林的女人》拍的极好,当年非常有争议,但观众们应该能从屈辱中看到尊严,无论再苦再难再屈辱,都咬着牙活下去,生存下去才有希望,这种精神永远值得尊敬。
4星,看完之后百感交集,既有战争残酷的真实一面,又有浪漫爱情的虚假一面, 影片拍摄质感不错,真实故事改编,反战反思都值得加分。
也可以看出这些年来老德也是缓上来了,也有能力为自己诉诉苦了,应了那句老话,谁强谁就有话语权。
战争的发动者,也必然是战争的受害者,战争是人性放大器,屠杀与和平都是人的天性之一,反思战争苦难,警惕战争机器的发动,是此类影片的加分点。
本片根据一位女性的日记改编,也许因为里面记录了太多的人性丑陋的地方,所以至今该女性的名字也没有被透露。
故事发生在苏军完全占领柏林前夕的某个街道,为了躲避炮火大部分平民都只能躲进地下室。
这里所说的平民实际上都是些老幼妇孺,大部分都是妇女,即使有男人不是小就是老,因为适合打仗年纪的男人都去当兵了。
苏联士兵最终占领了这个街道,面对手无寸铁又惊吓过度的女人们,苏联士兵被战争压抑了许久的动物本能被激发了。
只要是女人无论老少,苏联士兵们恣意的淫乐。
在这里强奸每时每刻都在发生。
苏军的军官们不说是纵兵劫掠,至少也是对眼前发生的事情熟视无睹。
倒不是说这群战胜者的军纪有多败坏,因为德国人在苏联的土地上也是这么做的,而且有过而无不及,现在的一切只不过就是报复。
其实令人寒心的不是苏联人的行为,而是本国人的冷漠。
德国人在看到自己的女人被强奸的时候表现的大多是无动于衷,更有甚者为了自己的安全把女人推出隐蔽地点暴露给如狼似虎的士兵以换取自己片刻的安宁和苟延残喘,其中不乏男人们。
女主角-Anonyma在经历了被强奸的痛苦之后,决定找个靠山帮自己度过难关。
最后苏军在该地区的最高长官少校安德烈走进了她的生活,女人们终于可以在自己的房间里过上安全的日子了。
并且少校还带来了食物,让这些或老或少女人们在谈论自己身边、床上的苏联士兵的时候可以满足胃口的需要。
不久Anonyma所住的房子就成了苏军军官们聚会的场所,人们在这里喝酒、唱歌、跳舞,享受攻克柏林的喜悦。
然而好景不长,这所房子里发现了藏匿的德国士兵,少校并没有按照当时的命令杀光房子里所有的人而被宪兵带走了。
Anonyma的靠山没有了,不得不回归原来的生活,提着水桶在列队的苏军官兵中穿行。
故事是真实的,由于暴露了过多人性的丑恶使得本片争议颇多,很多人不喜欢,因为本片情节既不浪漫,主角也不漂亮,只有对现实的描述。
而我很喜欢这部片子,是因为它的真实。
真实的呈现了战争给普通人带来的痛苦,无论是侵略方还是被侵略方、战胜方还是战败方。
不单单是血腥、杀戮,而是对人性缺点的展现与放大。
只有战争才可以剥去人们身上伪善的外衣,向他人呈现出自私、猥琐、贪婪的内心。
我想这才是本片真正要表现的东西。
影片的场景务求真实,基本上是在瓦砾堆中拍摄的,到处尘土飞扬;声音还原的也不错;语言上是德语、俄语交互使用。
在英语片满天飞的今天,做到这点非常难得。
演员虽然没有长篇大论的台词,但是表情、动作足以表现痛苦的内心世界。
非常推荐这部片子,当然如果对于历史、人性的话题没有兴趣还是不要看了!
标准的德国美女,金发、硬朗、高挑。
是的,美女总是事件的诱发原因,却不是本质。
本质是贪念,贪念引起战争,战争造成死亡,死亡引起恐惧,而恐惧导致卑微……女人,红颜,祸水,古今中外,从不幸免。
历史从来都不能完全复原,因为真相永远都是那么惨烈。
会讲多语的美女记者到了战时依旧无依无靠,除了肉体还有什么,除了去寻找依靠还能怎样。
错位时空里的爱情来的突如其然,貌似真爱都不能永恒,不是时间不对,就是地点不对,难道这就是永恒的条件?
一本书里说过,爱分三个阶段,迷恋之爱,关爱之爱,家人之爱,那么真爱到底属于哪一阶段?
如果都追求第一阶段,算不算贪?
道德约束社会行为,约束得了思想么?
战争里的爱情,从来都是题材,只不过大多是悲剧的、扭曲的、不完整的。
虽然是真是事件改编的题材,也是很久以后才被拍成电影。
真相,总是那么触目惊心!
上学期迷上了一个俄罗斯男孩子,我高二他初三。
常常从篮球场路过的时候正大光明的偷看他打篮球好久,上体育课也总想着去篮球场玩飞盘吧,让他放学时路过,看见我流汗如汉子的身影,结果真有那么几次,却不巧他路过时对手总是比我跑得更快还身材娇小的妹子,我往往晃神丢盘,肌肉无比发达的体育老师Skytte会调笑着问我:What's up Lance?
Did you just saw your boyfriend? 我便会装作娇羞无比的样子说no,接着坐在他身边陪他聊天以便拿高分。
那时是Skytte最喜欢我的时候,会说“you are my favorite”“your are the best”,完全不似高一时教我的他,想来是我学机智了,先装高冷后装软妹起了作用。
所以失落之余想想期末的分数,也就作罢。
后来因为那个毛子发生了很多匪夷所思又搞笑的事,什么在他放学回家的路上拦下他问为什么不回我邮件,穿成大妈样的时候正巧碰到他,再后来觉得自己那时正赶夏天荒谬无比竟干了这么些费时间的事儿,所以不再想他,不再等待那个有他名字的地址的邮箱发来邮件。
可是今年九月底他突然发来一封长邮件,说什么很抱歉之前一直ignore你啊,高中生活好无聊啊,最近过的怎么样啊之类的,记得收到的时候好像是在候机,想着别一收到就回便再次满心欢喜的关了机。
然而这一别就是一个多月,一直想着要给他回邮件却拖了我所衡量的时间的那么久,我们只来往邮件几封,问问对方最近可好,对大学的期许等等,再又是我忙着别的事儿忘记回邮导致我们现在断了联系。
本以为自己会觉得万分可惜,却也没有,因为我这种学酥都是好忙的好忙的在弄来弄去这个project那个application,实在是无暇分心,唯一的闲时也用去看了电影,而前些天翻出了这个不知何时看过的片子。
结果这次看的版本估计字幕组基本是看图翻译,气愤不已拜托了一个回家住的同学去给我下了一个网盘版,好了不要太多,刚开始那几句惊艳的战火描写无比得我心,虽然很不喜欢船戏就是关门和女主的嘴巴和眉毛也还是满心激动的看完了。
很喜欢的几点:一是那个不知名字的,全片最好看的藏了个纳粹(?
)的妹子说的最后一句话,我坚信她得日子要幸福太多太多,在元首的统治下,所以最后只说了那样一句好似疯狂的口号。
不喜欢她为了爱情卑微的在手电下颤抖,喜欢她在战争年代的勇敢患上恋爱癌。
二是快结束的那个牵手,我自动脑补出来的,回过去联想到中间少将(?
)问她”我可以抱你吗“,配词应该是”在德意志的我无法拥抱的苏维埃的你“。
三是,男主的颜选的真是太棒了。
四是女主是纳粹的设定,不是什么无辜田螺。
结语是:这爱情真是感天动地泣鬼神哭的无法在一起。
让我做梦时将你们写在一起吧,看这个之前的几周social课在学二战和冷战,讲到ideology,political spectrum之类时候,加拿大人的课本里主要关注的是communist和capitalism之间的矛盾,我那英俊的矮个老师形容communist的ideology是一种过度理想化的,偏激的,集权的和fascism很接近的东西,我当时心里暗道:这个被民主洗脑的傻逼,然后笑笑看着他。
晚上给爸爸打电话说这个事儿,我爸爸说我读书太少然后一声长叹。
说真的初中上天朝历史课的日子里一直以为斯大林是个好人,那种暴君里很优秀的,心地不算很坏的没怎么折腾过人民和他国人民的那种。
也一直在左派的爹的熏陶下很信communism的各类理想化的合理和公平,我所看到的,仅仅接受的,大多是红色政党统治下的光华美景。
后来一群来自加拿大的capitalist告诉我,你学的历史太片面,来,我给你看看真正的历史,来,让我给你洗洗脑,但是我给你讲哦,苏联和我的兄弟美帝腐国当时干得全是好事,解放了欧洲大陆,但是其中美帝又特别不人性,炸了广岛长崎,后来还有什么麦卡锡主义,你们现在给我讨论讨论那个little boy的核弹放的合理吗?
当然不!
我们加拿大可不一样,我们为了把自由民主和平带到世界个个角落干了好多事儿,peacekeeping peacemaking的job全是我们发起的,虽然那时候我们也讨厌communist,但是吧,这不重要。
你们只要记住stalin和毛先生都是dictator就好了。
在被帅逼老师洗脑的时候我在努力分辨着那些字词句子的真实性,可能是太年轻太天真,更愿意去读读野史,里面批判着苏联军队当年的种种恶行,更愿意去看柏林的女人,朗读者,钢琴家什么的电影感受一下不同的视角。
有时会和可爱的Kaye讨论一下战争是不是justified。
读了好多侵略故事胜者为王的故事的时候,我一直觉得战争是必须的,有时那不仅是因为领土和权力,还是世界的发展和文明的更新什么的催化剂。
而你知道电影神奇在什么地方吗,就是当你一一看过那些战争片之后,冷艳的战争主义者会变成一个圣母心。
你能感受到世人开始洗白希特勒的时候再次触知他的变态和残忍,你能感受狂热的法西斯中日渐消沉的厌战者,能理清卡廷惨案的真相,能细致入微的分享战后一代的每一分一毫的惶恐,能看到急于让自己和先祖纳粹们撇清关系的西德年轻人们的愚昧,我和kaye开始站在完全不同的观点评判历史和预测未来,我们的言论中天真无比,又似杞人忧天。
而当我无比反驳她说战争是必须发生的事故时,感谢每一部和’柏林的女人‘一样的电影,感谢自己是个圣母心,无比的痛恨战争,渴望和平。
“你说的对,俄国人 野兽 动物 就像你叫我们的一样,你是对的。
我们在射杀一个德国人的时候什么都不需要考虑,德国人的血沾在我们的制服上面,没有人希望战争,他们大多数人根本就不知道德国是什么。
”女人和孩子没有错,一些参军男人也没有错,错的是战争,错的是主动发起战争的领导人,错的是野心和贪婪。
佩洛西防台我曾一度支持打起来,只是格局太小,只顾眼前一时爽快,却没有想到打起来伤害的是无辜的百姓。
德国投降, 战争结束后,女主和男主彻夜长谈,男主想要女主跟他一起回莫斯科,可女主对男主说“你爱你的国家,就像我爱我的国家一样。
战争改变了语言,爱,已经不是过去那个词了,但是,尽管如此,当我的丈夫回来的时候,我仍然希望他来寻找 他曾经抛下的妻子”。
说完男主打算走,女主吻了上去。
第二天男主被调离,而女主的丈夫回来,可她等来的不是那个心心念念想见的曾经说只要30分钟就能爱上爱上自己的丈夫,等来的不是那个能理解自己为了保住生命见对方 忍受身心双重折磨 把自己的尊严践踏在脚底的男人,等来的不是曾经的爱情,等来的是他的一句你太不要脸了,我觉得你很恶心,等来的是两天后就走了的丈夫。
女主面对丈夫的这种回答,她等待的东西都变了,她心意也冷了,是谁的错,男生女生都没有错,错的是时代,错的是现实,错的是战争。
“格尔特,我心爱的格尔特,我们该怎么办呢,让时光倒转吗,回到你跟我说第一句话的时候,30分钟,你说,给我30分钟,然后你就再也离不开我了”。
时间不能治愈,只有想清楚了才能治愈。
两天后,丈夫走了,女“我不知道他会不会回来,很奇怪我并没有再觉得痛苦,可能是因为太忙了。
我要买菜还要做饭,还要找花。
我不知道格尔特还想不想我,谁知道呢,也许我们内心深处,一直认为我们还会再见面,也许在某一天。
”女主是坚强又伟大的,在我看来,男主是有一点无能和懦弱,但是谁又能改变呢,谁又能轻易接受呢,现实已经变了,变了的东西已经变了,没有能力改变的时候,只能默默接受了。
好在我生活在没有战争的年代,好在我还年轻,还有机会和机遇去改变一些东西。
很久没有看电影看到有感触了。
和生活状态一样吧。
对德军投降后苏军欢呼的场景深有感触
呆逼电影,你选的小胡子跟你德国女人没关系?你德国当时横扫欧洲你德国女人没支持?
民主德国的合法性来源比较薄弱不是没有道理的(得国不正)。有文化的女性在哪里都是受欢迎,所以还是要学习一个。中间出现的高加索民歌和蒙古呼麦,神来之笔。女主实在是漂亮。
弃之,驴唇不对马嘴的翻译,还有恶心的剧情,二战题材的电影能拍成这样,服了!
战争是这世界上最泯灭人性的事物。
看的版本德文翻译太烂,很多对话不理解。幸亏有懂德语同学的评论!
只有柏林女人是人,苏联的女人不是吗?有素质的苏军早就被德三杀死了吧,这是自己种下的恶果
“阳光法国”版字幕翻译很烂!最好看“威信”版的,切记!本片在网上被宣传为“揭露苏军在柏林暴行”,但我看过后却发现实际上并不是如此,片中的苏军在西方电影中已经算够正面了,“暴行”只是他们个性鲜明的一部分,苏军也是人,也爱好音乐、跳舞、喝酒……作品改编自一个柏林女人的日记
就像德国统治下的巴黎鸡
战争是野心家挑起来的,受伤害的却是无辜的普通人,珍惜我们和平的生活吧。
不能奢望在战争中人们能够保持人性,战争就是毁灭、报复与摧毁,它会无限放大所有人心里的恶。只不过苏联或者说我们打赢了这场所谓的正义的反法西斯战争而已。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妮娜·霍斯的表演是世界级的。她的长相天生就冷,平静之下却激情暗涌,憔悴的背后是一股子韧劲。《不死鸟》里也演的是类似角色,戏路太窄也有些令人担忧。奥古斯特戏份不多,像是把《无耻混蛋》和《伯纳德行动》里的角色结合起来演了一遍。这种邪乎乎的神经质也是没谁了。
表现战争的题材很多,这是个好题材。但是个人觉得导演太忠于记录和叙事。。整个影片灰蒙蒙不带任何感情
这个角度很值得深思,人都是怎么挺过来的。
西方二战片类型片看多了后,会想到的问题:1这确实是在一个星球上同时发生的战争吗。2是东西方的差距就如此大吗。3看过的那些影评好像是真的很认真思考后写下来的,为啥东方二战片没有这么多深度或文艺范很足的影评。
战争实现男人的梦想和野心,而女人们却在承受屈辱和伤害。不管是战败国还是战胜国,女人都是牺牲最大的。佩服那个年代里坚强活过来的女性,她们的经历让人动容,耻辱的不该是她们,而是那些带给她们伤害的人。
德国自己拍的,,,你们还是不了解苏联 怪不得当年会被灭了 把敌人搞成电影里面这样 不说明你们更没用吗 如果他们在找女人你们在干嘛?
女人
终于又和大多数人取得一致,评了三星。其实这是一部很有深度的电影,故事本身就很值得人反思,给大家呈现了战争多面体的又一个面,让人去思考去体味。其实在中国的长春等东北城市也发生过类似的俄军暴行,现在还从未揭秘。如果说俄军在柏林是报复的话,他们在我国东北的暴行就完全是兽行,不可理喻~
你瞧人家好莱坞拍的美军,拿点香烟罐头、弹着钢琴,德国姑娘主动往上扑,军官约束着士兵不准欺负德国女孩子,堂堂正义之师啊!可活该你苏联死了呢,你死了人家就硬生生敢把红军拍成侵略者,披着女性主义的外衣给纳粹招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