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场看完。
故事还是很完整的,叙诡虽然不新,但这么一设计,确实让电影有趣很多。
电影院扫地僧非常的有风度,耐心的等我们把歌曲听完。
感谢———-这里开始有剧透————一本日记串联了现在和过去的时空,哥哥和弟弟的身份重叠又模糊。
弟弟因为一封自杀信,再一次回忆起了哥哥,努力的寻找同样心里有创伤的学生可能是想获得救赎吧。
先说好的吧,演员选择太合适了,小演员跟大演员非常的相似,一点也不会出戏,而且全员演技在线,还看到了《白日之下》的熟面孔。
主题曲还挺好听。
再谈谈我在意的点。
首先,本片充满了刻板印象,内容不够深刻,关于教育的题材,我觉得前几年的电视剧《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比这个深刻多了。
电影的一些细节可能是符合H K的情况,但是不太符合大陆的情况。
先说一说我比较在意的小点,目前很少有留级,而且不允许体罚(包括罚站),当然这也是近几年的改进,这些也都是小问题。
但是班主任为什么电话是高三毕业了再给呀?
一般来说都是第一天就给。
所以我看的时候我一直以为那个电话号码是什么心理救援中心热线,就觉得老师还挺聪明的“虽然我不知道受过伤的是谁,但是我可以分享一个心理热线给大家,让专业人士帮大家解决困惑。
”我是万万没想到,分享的是老师自己电话号码。
说句实在话,如果自己内心有很大的创伤,并且连自己的生活都照顾不好的话,小小建议下,不要随便去帮助他人(因为很可能你自己的角度就很悲观,然后两个悲观的人在一起交流,直接悲观叠加了)。
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去办。
说到这个,想起之前买书送的小卡,真的很贴心!
其次,电影选取的是HK中产阶级,孩子衣食无忧,车接车送,有佣人、钢琴家教,还可以去国外旅游,单这些就把很多普通家庭给分割开了吧。
当然抛开这些问题不谈,家长还很关心在乎孩子的学业,并且虽然方法错误,但是有在思考教育方法(这里并不是支持暴力,暴力是绝对不可以的!
不管是肉体上的暴力还是精神上的冷暴力!
)而且从男主爸爸的言行看来男主爸爸小时候就是这么挨打过来的。
可那个年代的人和现在这个年代完全不一样,人在更新迭代,社会风气舆论在更新迭代,那么教育方式就应该更新迭代。
(这里仍然不是表达那个年代的小孩就该被打,打人永远是不对的,不可以打人!
)如果想要好好教育孩子的话,可以先完成家长的准备工作,多看儿童教育,儿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教育行为模式的书籍,这样你就不会没有准备了!
而且现在听这些真的很方便某些读书软件都可以免费听。
这么多书男主角又这么聪明,为什么没有想到去看去学习呢?
他哥哥比他“笨”一点,都知道提出要去看心理医生呢。
(当你的孩子提出要去看心理医生的时候,建议不要觉得孩子无理取闹,不管真假,可以带ta去看一下心理医生或者找学校的心理老师,而且现在基本每年学校都会组织心理评估,如果发现有问题的话,老师一定会联系家长的)这个男主够幸运了,还遇到了一个这么漂亮的女生爱他。
还有稳定的工作,还有可救赎的对象。
所以他说的那句“我没有准备好”真的很没担当。
要么就先别结婚,要么就戴套,而不是没有责任感,没有担当的,自己一时爽,最后全归咎到“我是个有创伤的男人”这样……仿佛他的不幸全部是别人造成的一样。
18岁了(这里只是一个法律上的概念,大概就是你成年了或者懂事了就可以了,不一定非要18)之后你就是你自己了,你可以改变一切,你可以成长得很好,你可以自己成为你的家长成为你的朋友。
最后,想说说电影里那句成为一个怎样的大人呢?
在我看来,那必然是,你得先活下去,活成大人。
你喜欢什么就去做什么(违法犯罪除外)。
如果原生家庭对你不好,可以脱离就脱离,离不开就想一个中和的方法,想不到就去读书去咨询。
我们总是说条条大路通罗马,但是我们为什么一定要去罗马呢?
我完全可以为路边的野花驻足。
别人人生模板是别人的。
你没有必要完全按照别人的来。
社会的评价很单一但这并不是你的错,不用管他们,为自己活,你永远是自由的。
ps 把男朋友翻译成密友,真的是会谢……多关心关心老师的精神状态吧,其实我觉得这个老师还挺有闲的,他的问题基本上是原生家庭的,但凡主创真的在学校里面考察,你关注关注他班主任的工作呢?
周五晚上看《年少日记》,从影片里父亲那句“我记不清小杰的样子了,但记得他总在说对不起”开始,我就一直哭,哭得自己都受不了自己,寥寥无几人的电影院里,我听到后头也有在哭,在更早的时候就哭了,不晓得那人是谁。
电影结束后,听完片尾曲直至见到黑幕,我才意识到要赶紧走,我可不想后面有人见到我哭得一塌糊涂,我也不想见到一个同样看哭的人,面对面一定尴尬,但在一片漆黑里,听到还有人哭,或许只在很短暂的时刻觉得不寂寥了一点。
我当然记得我也有这么一本日记的,写了好久,从小学四年级开始写,一直写到我快小学毕业,我甚至还给它很文绉绉或很中二地取了个名字,叫“秋日散记”,我是多么不想提及这四个字,甚至觉得这四个字的出现都是对曾经自己的一种羞辱。
但现在回想起那些,我却注意到了“秋”,为什么是“秋”,明明说起来,那种年纪,还是七八点钟的太阳吧,是春天,是雏鹰,是要高飞的。
有个大人见过我写的那本日记,那时候,他看哭了,说对不起我。
但这并没有让我感到任何温暖,我只觉得太不堪了,为什么我记下来的痛苦、愤恨和一点点微末的开心要被人看见。
那以后,我没有写过日记,我把它扔在一个纸箱子里,压在很多陈旧之物的下面,也许这本日记被当作垃圾收走了,这样很好,但也许它还在,我只是不想再见到它。
但它肯定没有走的。
如果它走了,我也不至于在我奶奶去年十一月的丧事中,哭了一次又一次。
我想再见见她的脸,她的脸被布盖着,我问旁边的人,我能不能掀开看看啊,那些人都拦着我,说是怕逝者的面容并不好看,会给人留下不好印象。
但我说我不怕的,他们还是不允许。
我当然不怕啊,就算那天道士把宅子里所有的灯都熄灭了,在做法事,要求所有房门紧闭,人别出去,不然那一声声怒喝会吓着人,我也还是开了门摸黑出去,我当然不怕啊,她是我奶奶,我怕什么。
在我的那些年少岁月里,我唯一能见到的亲人就是她。
我害怕什么。
但我还是怕啊,我分明觉得她一走以后,我跟过去之间的线,就砰一下断了。
那时候我多像个蠢蛋啊,做了多少匪夷所思的事(现在也有很多让人难以理喻的行为吧)。
没有人会给我买《儿童文学》杂志,我把班里唯一订《儿童文学》的同学的每一期杂志都借过来跟个傻逼一样从书的开头抄到书尾,每一期都要抄掉好几本笔记本,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这么做,就像我也不知道我为什么要在那么小的年纪开始读鲁迅,并发了疯般读到手的任何书。
大概不做一些事把注意力分散掉,内心早就崩坏成瓦砾。
但也不至于做了后,心就保存得完好,好比前几天看《哈尔的移动城堡》,越看后面,越觉得这是一颗破烂烂的心的战斗,连那座积灰的、随时能解体的城堡,也是那颗心在撑着。
被水浇灭,复燃,振作一阵,又灭,再燃。
如此往复,生生不息。
“人老了唯一的好处就是能失去的东西少了。
”那我老了唯一的坏处就是泪点低了。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胡言乱语打下这些,很多事我也不想真实地写出来。
就这样吧。
身为庸俗的类型片拥趸,我看文艺片总会不自觉在其中找一些类型片元素,但这个电影完全不用找,在我眼里它的前三分之二跟许多典型的惊悚片没有两样,充斥着家庭暴力、校园霸凌、失败的婚姻、观念的冲突、无望的努力、费解的谜题,极度压抑的情绪及各种生理心理上的不适,让人无时无刻不陷在无法摆脱的战兢和悲观里。
犹如密室逃生,环境是巨大的隐形密室,歧视、欺凌、威压和漠视是密室里的夺命机关。
童年郑有杰的遭遇,在现实里非但一点不罕见,甚至在网络时代屡见屡闻到几乎让人麻木。
在同龄人里,我的童年还算幸福,体罚和打骂都是邻居孩子的独属遭遇,但我非常能体会郑有杰,他等待成绩出来时的焦灼,在母亲父亲得知分数时小心观察他们情绪变化时的不安,就是小时的我放学贪玩回家晚、在房间偷看武侠小说和打游戏、拆拆装装弄坏了电器时的心情的很多倍的放大。
只不过我比较幸运,一直成绩不错受老师喜欢,也不爱惹是生非,在家更接近弟弟郑有俊的待遇,但我身体里也藏着一个很少有机会露头的郑有杰,所以能与他共鸣。
电影是从弟弟的视角来讲,从童年懵懵懂懂只知学习,到成年后终于跟自己和解,经历了两个关键的节点。
第一个节点是哥哥死后,他通过父母的反应和哥哥留下的日记开始意识到,父母爱的是那个听话乖巧、学业优秀、从不添乱、承载着他们对前途无量财富事业后继有人期望的他,而不是作为儿子的他,这造成了他成年后的事业选择和在爱情婚恋里的巨大挫败。
第二个节点是他身为负责任且充满关爱的班主任,试图去帮助班上受到心理困扰的学生,并在这个过程里逐渐滋长出伤害不必通过自己继续延续的信心,于是会去听父亲临终的忏悔,也有勇气将自己的过往摊开给前妻,并真诚期待再续前缘。
最后那一处电影处理得比较开放,不给确定答案,但情绪上扬,给人乐观的希望,仿佛密室逃生终于破解机关,找到出口,跟逃脱机关陷阱的满足也很相似。
电影两条时间线交织,还带一丝悬疑片的张力。
我就一直等着看,这个郑老师到底是哥哥还是弟弟。
直到哥哥跳楼,邻座传来交头接耳的轻叹“原来他是弟弟啊”,这反应反而让我惊讶——怎么他们早都默认郑老师是哥哥?
后来看友邻评论,还有讨论叙事诡计高不高明的,更加不解,也许是我愚钝,没有感觉这里面存在一个诡计。
从头到尾郑老师都没有直接跟哥哥建立过身份联系,也没有出现过他的全名,所有哥哥的戏,要么是弟弟在场,要么被他写进了日记,信息明明都是开放的。
算了,各人有各理解,不计较。
这个电影全场坐了将近30人,演完出字幕,大家不走,静静坐着还有擦眼泪的,等字幕走完歌唱完,大多数人还是没动,那一瞬我有点懵,明明是随便挑个场买的票,却仿佛是在等什么主创见面。
又过一两分钟,大伙儿才三三两两站起。
我在影院看了多年的片,哪怕是煽情电影,也极少见这样的离场气氛,不知别处是否也这样。
独自一人包场看完电影,已经很久没看过这么悲伤的电影,没有这么止不住地流泪。
我自认是比较寡情的人,却在电影院里控制不住。
如果仅仅是对男孩的悲剧表示悲伤,那不足以共情,因为我的童年至少还算幸福。
有伙伴,学业压力也不大,父母虽说有打骂,但也没有多高的教育要求。
我小时候的家庭谈不上有多快乐,但完整,我的校园生活至少是快乐的。
10岁的郑有杰是相当懂事的,可见来自老爸的打骂式教育确实有效,如果不是对成绩与才能上有所要求,他至少能长成一个温暖的人,懂得关心他人照顾别人感受。
也通常是这样的人容易抑郁,因为他们太敏感,不想给人添麻烦,怕为难别人,那最终就只能委屈为难甚至了结自己。
而爸爸郑自雄是一个靠自己双手打拼创造未来的精英人士,他自尊会极强,有了孩子自然会要求他们也得努力和上进,因为自己也是这样过来的,这种自雄的基因让他无法容忍一切无能与落后,这会让他觉得没面子。
所以一旦有无自尊的事发生时,他就底气十足地暴力相向,只因一切是他努力所得,结果当然也一样,自己努力得到的,也可以自己亲手毁掉。
我现在已经长大了,我也是一个爸爸,我的男孩还小,我也经常反思自己的情绪与教育方式。
即便我总是用好的情绪去教育和陪伴,但还是很难做到。
本身就是适合自己生活的人,终究还是觉得孩子就是个影响自己生活的负担与包袱,会因为想到被挤占了生活而变得恼怒无常,情绪失控,总会一度觉得没他也很好。
这样的父亲也很可怕吧?
日常的难以做到,经常使我懊恼不已。
我许多时候甚至恨自己懂教育理念,才会滋生出那么多做不到的不甘心与自我责备。
所以即便郑有雄是个教育家又能如何?
做不到就是做不到,教育家的身份只会让他更无地自容而已,还好他不是。
我当老师已经十几年了,对待学生,我向来是保持距离,也不会过多投入感情。
因为这份距离感,也就几乎不会有学生主动来找,问问题的也稀少。
以上都没多大问题,师生关系还算和谐,只是作为教师,存在感较低,不被人看见而已,总比惹麻烦和被耽误时间要好得多。
作为教师,或者说扮演教师的角色,是得隐藏自己阴暗的一面,于是自我设定是阳光开朗型的,毕竟是看热血漫长大的,也算是自己真实的一面。
我倒是不太担忧学生,因为那是不值得消耗精神的,遇到了面对就是。
或者说让我感到无力的是,这个社会,只会越来越糟,学生的问题只会越来越多,教师的角色,也只会越来越难以演好。
电影的叙述视角的切换,给这部电影的情绪加了很多分,日记这个线索由始至终起的作用,也给人物与情感增色不少。
现在回想,那扑面而来的巨大的悲伤,是一个身边熟悉的人突然的消失,那巨大的空白,会让人后悔莫及。
所以,活着的郑有杰,希望以死去换来一家三口的和谐与关爱,却没想到一走了之的结果是,三个人各自生活,岁月在走,可留在内心的阴影与遗憾却永不消逝且越来越大。
郑有杰没想到,他活着受到的苦,他以死,统统报复给了还活着的家人,这才是最悲伤的事。
这才是我作为爸爸和老师,最让我难受的事,为什么呢?
是我不愿意去阻止这样的事情发生吗?
不是,我最悲伤最难受的是,我明明知道会发生怎样的事,却无力去阻止。
一切灾难,都不会是瞬间发生的,都是因为日积月累的难以做到,才会导致最后的崩溃与毁灭。
这样的无能为力与无力感,想想真是人生的悲哀与痛苦。
偶然得知这个电影拍摄时间只有十几天,怪不然我觉得挺潦草的,感觉有许多细节可以做的更加完善 先说优点开头郑Sir是一个努力但失败的老师,一封遗书让他想起了小时候的一个日记本,一句相似的话。
“我觉得自己不重要。
”郑Sir在脑中想象自己大声反驳领导,被点的时候却只敢小声配合。
他这么平庸,这么失败啊。
所以任谁都没有把他和那个“天才”弟弟联系在一起,他一定是那个平庸的哥哥。
哥哥提到自己以后想做个老师,这也印证了郑Sir的身份。
所以就算他受尽了这些,他最后也长成了一个大人,甚至成为了自己想成为的职业,所以他后来其实过得还不错吧。
所以就算他已经爬上了天台,我也笃定他没有跳下去。
当画面一转,出现葬礼,弟弟抱着日记本哭,我都以为是东亚小孩祖传技能——想象用自己的死亡来惩罚大人。
想象自己从高楼上一跃而下,平时打骂自己的父母只能抱着自己的尸体哭天抢地,追悔莫及。
我用了几分钟才反应过来,跳楼是真的,郑Sir是弟弟。
原来就算小时候无比天才,长大也只是平庸的人。
直到此处这个反转做的还是不错的。
不过后续就越来越无聊了。
郑Sir与女友十分恩爱,但一个孩子打破了这种平静。
童年的记忆永远留在他脑里,所以他不敢要一个孩子,他没准备好,也许这辈子都准备不好。
我感觉导演这里应该是想把郑sir长大后想要组建的家和小时候的家做一个互文。
正是小时候导致了现在。
养儿方知父母恩,这句话说的是太好听了点儿。
这句话其实想表达的意思可以理解成“你当父母你也发疯。
”当你有了孩子以后,你会成为一个跟你爸妈一样有病的爸妈。
然后培养出一个跟你一样无能无用的孩子。
缺点父亲这个角色简直就是一个巨大的符号,代表着家暴,只会打击,责骂,大发脾气。
唯独在病房里吃烧麦,那个看儿子的眼神让我感受到了一丝人性,感受到这个角色的思绪。
似乎在闪耀,但只有一刹那。
其他时候父亲真的太符号化了,他们这个家除了吃早餐就没什么日常生活的戏了。
母亲这个角色前面塑造得是稍微好点的,她对自己的孩子有爱。
但这个家也搞得她精疲力尽,为了哥哥她受凉很多委屈,这仇自然就记下了,所以随时都表现出嫌恶。
但在哥哥离世后,她竟然是什么都没说直接走了?
再也没出现过。。。。
这个家有点过于奇葩了,所有的戏都仅限于虐待哥哥,全家只有弟弟和他一起偷偷出去玩那里是快乐的。
塑造得好单薄。
如果能加入一些家庭氛围和睦一些的群戏感觉会更加完整,以乐衬哀。
父母对孩子偏心是常有的事,不过都是自己的孩子,最基本的爱还是有的,不能把孩子给养死。
我看过一个up分享她养猫的生活。
我思考了一下我对我家猫的态度,简直一模一样,我也不能养孩子。
【第一次品尝到“权利”的滋味,就是第一次当父母!
-哔哩哔哩】 第一次品尝到“权利”的滋味,就是第一次当父母!
_哔哩哔哩_bilibili最近看到了许多看似光鲜的up主分享自己的原生家庭。
原来大家都过得那么不幸福。
关于“偏心”的故事有那么那么多。
越来越开始怀疑家庭这个东西还有必要存在吗?
【26岁我为啥住废弃房?
爸妈生小弟弟!
爷爷有后奶奶!
我多余了-哔哩哔哩】 26岁我为啥住废弃房?
爸妈生小弟弟!
爷爷有后奶奶!
我多余了_哔哩哔哩_bilibili 凡人张的父母也曾努力救治过他,后来选择了生弟弟,对大儿子不管不顾。
【如果家庭带给你的不是幸福。。
-哔哩哔哩】 如果家庭带给你的不是幸福。。
_哔哩哔哩_bilibili nya酱的妈妈曾拉着她去紫砂【今天母亲节,发现我妈拉黑了我-哔哩哔哩】 今天母亲节,发现我妈拉黑了我_哔哩哔哩_bilibili起司的家人根本就不算家人吧【轻生的学生,家暴的父母,做了老师后我非常崩溃......-哔哩哔哩】 “没有用的老师,我的爸爸妈妈就是不爱我。
”轻生的学生,家暴的父母,做了老师后我非常崩溃......_哔哩哔哩_bilibili【【孙一宁】有的人终其一生,不过是在治愈童年的不幸。
-哔哩哔哩】 孙一宁竟然也得不到父母的爱。
学会接受父母不爱孩子这个事实。
【孙一宁】有的人终其一生,不过是在治愈童年的不幸。
_哔哩哔哩_bilibili 【傅首尔:当一个孩子手里有一百颗糖,他怎么会介意分享-哔哩哔哩】 第一次听傅首尔这段辩论就非常打动我。
原来那么开朗的傅首尔,童年如此不幸福傅首尔:当一个孩子手里有一百颗糖,他怎么会介意分享_哔哩哔哩_bilibili这个世界的苦难太多太多。
根本说不完。
在这种没那么喜欢的电影,我又开始钻牛角尖了。
这么想要好成绩,为什么你们都不给他辅导功课啊?
这么有钱,请个家教不行吗?
小学课业只要认真教肯定能学会吧。
能请钢琴老师,不能请别的吗?
《年少日记》着重偏向于对主角情感的挖掘, 让观众随着电影洞悉男孩为什么跳楼。
不过我还是更喜欢《阳光普照》重点放在活着的人身上,父亲的塑造无法超越。
确实是“东亚家庭死亡坠楼的剖析”。
而且又是一部“存在本身比叙事更重要”的片子。
【以下剧透】不过仅就我个人而言,我对这个叙事的可信度是蛮存疑的。
人很难在年老的时候长出年轻时候没有的良心,所以我很怀疑爹的愧疚;人很难在遭受重创后生出从来没有过的勇气,所以我很不理解妈的离开;人也很难在作为既得利益者的情况下,体会反思受害者的心情,所以我也很难相信弟弟的幡然悔悟。
所以这个故事本身对我来说说服力很有限。
但是这并不是最短的短板。
它最短的短板在于,这部片里的恶人都恶得太绝对太单薄了。
东亚家庭常见的难处并不是“从来不被爱”,而是“难以分辨的爱恨交织”。
好像大多数人的感受是:父母是爱我的啊,是愿意为我投入的啊,是对我寄予厚望的啊。
他们为我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啊,他们很可能已经把他们最好的东西给我了吧。
他们只是对我有过于具体、甚至绝对的要求标准;他们只是执着太过,不懂得给我喘息的空间,或者选择的自由;以及,他们直到现在也没有学会聆听我的想法,尊重我的选择,回应我的期待。
正是因为这“爱”如此确定实在,所以才有了加倍的煎熬自责,才有深陷痛苦不得解答的抑郁病因。
如果只是面对单纯的恶毒,那处理起来倒轻省很多。
同类作品里,我最佩服的还是曹保平的《狗十三》。
青少年感受到的微妙情感,家庭关系权重的衡量,成长中无法言说的papercut是如何变成长期流脓的伤口的。
居然还是一位拍悬疑剧情片的中老年男性导演描绘得最准。
真诚推荐喜欢这部的朋友们去看看。
女性尤其会有共鸣。
去年末,有三位一零后演员异常夺目。
《小晓》的女主角林品彤成了金马史上最年轻的影后,而黄梓乐和何珀廉联袂出演的《年少日记》,则是叫许多人心口渗血的「集体创伤」。
两部聚焦少年人困境的电影都很有杀伤力,前段时间能在香港同期放映,又催生出更大的低气压。
在《年少日记》里,学生的一封匿名遗书,以及正在发生的校园暴力事件,把焦头烂额的郑Sir带回年少光景,从尘封多时的日记本里回看严厉缺爱得畸形的家庭环境,是如何吞噬本该快乐的童年时光,并导向无可挽回的悲剧。
《年少日记》《小晓》则更线性地把视角附着在同名主角,一个过动症女孩身上。
与母亲失和的父亲常年在外,母亲则跟班导好上,当她以比常人躁动的状态对应并不稳定的家庭、并不友好的校园,心境愈发躁动。
两部电影,分别产自港台,本来当然毫无关联,但并置的时候,使劲方向又很一致。
很突出的一点是,它们通过少年之死和少女之病无形中的互文,先决地控诉东亚传统家庭模式的压抑、残害。
而其实,他们所处的家庭环境存在巨大差异。
《年少日记》的郑有杰资质平平,尤其是在天才般发光的弟弟郑有俊映衬下,他成了精英家庭的所谓耻辱,对母亲随便责骂的父亲对他自然是拳打脚踢,冷嘲热讽,而当母亲、弟弟集体失语,他费力的讨好换不来任何怜悯,只能日渐加固对自己一无是处的认知。
《年少日记》导演卓亦谦第一次拍摄长片,决定从自己熟悉的阶层环境入手。
身在官宦家庭,他的阅历及其观察点、出发点,形成了别于其他新导演的先天特色,毕竟这几年新人操刀的优质港片,大多聚焦平民甚至贫民,比如《一念无明》《沦落人》。
不过关于这一层面,《年少日记》也有涉及。
当郑Sir在班上思忖谁写遗书的时候,信笺上的文字就被拆到一个个寻常人家的女生那里,她们共同「念」完了遗书,以壁花姿态贡献出更广大阶层的苦困背景。
这样疏淡的背景让真相查找充满茫然的氛围,既是因为师生关系本质疏淡,无从获知深层缘由,一如校园暴力受害者无法与郑Sir达成共识,也一如人与人之间本就难以更变隔膜状态,又是因为足以譬喻社会的学校从根源上拒绝更多包容与关切,正如单凭遗书提及男友,就断定想要自杀的必定是女孩子。
《年少日记》在这组普泛且多年无解的常态困厄上,郑家这个对外精心维系阔绰、体面的大中产阶级家庭,就被导演推演成更霸权、更窒息的内外牢笼。
它依然是有明显阶级压迫的。
没有了寻常的经济困境,无从经济独立、尚且不能做主的少年就是这一微缩体系里的贫苦底层,掌控了经济命脉的父亲也掌控了生杀大权,提供不了物质与精神价值、抵达不了社会高位的少年,作为父亲口中的「垃圾」,是格格不入的异质,只能等待系统冰冷清除。
事已至此,他喝的鸡汤——最爱的漫画总是告诫他长大了就能成为想要成为的大人——就被现状下了毒,成了毒鸡汤。
《年少日记》他至死都不会明白,不是所有努力都有回报,不是所有回报都足够扭转当下绝境,在更高级也更原始的家庭/社会体系里,被不断扭曲放大的诸多社会法则,比如弱肉强食、物尽其用,提前绞杀了他。
头上始终悬着一个绞刑架的还有小晓。
《小晓》剥出的家庭会往中产下沉许多,一定程度上,她可以是《年少日记》里那些被各种问题困扰的女生,但是她的特殊性会跟郑有杰一样,填补得了整个东亚传统家庭图景的缺口。
过动症固然有病理上的解释,注意力确实让小晓无法跟一般学生那样专注学习或者沟通,而放在她所处的环境里,过动症又像是应激,整个外界都在以超乎她理解范畴的方式在瓦解和重构,大人以爱的名义行不爱的举动,一个又一个焦点的轮替,专注随着恒定安全感的丧失而丧失。
《小晓》家庭如此,学校也如此。
病情带来的暴躁使她人缘很差,难得来了一位体己朋友,收获的却是公然的背刺。
朦朦胧胧地对成为母亲情人的班导产生些微情愫,又引发了成人的惊恐,尤其是母亲秘而不宣的嫉恨,班导如同诱饵的接纳。
她的世界不过是学校那个巨大的鸟笼,自己则是那只任人打量、取笑的猫头鹰。
郑有杰的生活大差不差。
被社会规训甚至碾压过后,他们试图说更好的英语,或者把零食带到班上分享,但是语法不对,得到了父亲更大的羞辱,零食被扔回去,没有人要领班级底层的好意。
《小晓》很多观众说从他们的生活里看到自己,那当然并非大家都有非富则贵的条件,最基本的一点,是在东亚传统家庭模式里看到野蛮的棍棒教育,看到父权的霸道与母性的失语,看到望子成龙如何成为刑具,看到悲剧连一声正确的叹息都召集不来。
共鸣点,或者说旨意,又不止如此。
两部电影都在不同的环境里展现固化且古板的阶级与秩序,而我们在所谓进步的趋势里,只能沮丧地在现实的各个角落发现这样的困局。
只是少部分半知半觉的人死了,很多的人还一知半解地继续这趟名为探索实则越走越窄的行程,从郑有杰到郑有俊和小晓,他们历经生命中巨大真谛的揭晓,剩余的半吊子魂灵,也许才是我们再度更新体验的又一个起点。
《年少日记》在这样一个局面下,针对脸谱化失真的指摘至少是不那么重要的。
好比说,郑有杰的处境是不是过分悲惨了些,已经是大律师的父亲竟然会连基本的同理心与爱心都没有……虽然说叙事方式不同的《小晓》在这方面有更好表现,具有生命力和生发性的角色被事件推搡前进、累积,可以有很多未知的表现,但是即便极端情况在《铁爪》等各种电影里司空见惯,单拎《年少日记》这则现实寓言出来,也无非是舍弃不必要的铺垫罢了。
譬如父亲之所以如此凶悍,正因为自己验证了父辈的棍棒教育行之有效。
这些段落删掉了。
当他已经是符号一样的存在,预示的早就是大家长制、父权的极恶代表,根本毋庸赘言。
《年少日记》母亲同理,那些指指点点的路人同理。
所以同样失去过绝望的朋友的卓亦谦从第一部短片《至少在梦里》,拍到《年少日记》,当与自我有所重叠的郑Sir看到网络酸民对轻生者嘲弄后,会愤恨回喷他们的轻率与阴损。
更重要的是,在铺垫即便不能帮忙也至少可以陪伴的理念时,他想寻找、放大他们求救的讯号。
他让郑有杰跟河马玩偶对话,让他看励志漫画,更让他尝试改变父母对自己的看法,获得更多生存空间,只可惜屡屡失误,反而引起更多反噬。
他主动让父亲打他,但父亲说这都是浪费力气,他向母亲哭泣,但母亲用更机械、无力的哭泣宣示,她甚至不是一个完整的人,他去拥抱弟弟,而弟弟看透所有,只觉虚妄,就像天台上两兄弟唯一一次戏耍,谈起尽管擅长「学习」,却不爱读书,一切不过逢场作戏。
《年少日记》卓亦谦的追问不止于此。
葬礼上人们对跳下去的是郑有杰感到不幸中的大幸,网络上多的是对当事人心理素质的嘲讽,连接小晓的外在环境,双标的家长们断章取义,无非是世情,而又因为是世情,叫人不由透过他们的压力,思虑社会变成这样,一定早于我们对这个社会产生认知之前。
殊途同归的两部电影有很强的合力。
生活如同不断压缩的促狭空间,充满尖刺,无从呼吸,而成人世界不过是多年媳妇熬成婆后的报复钳制,自身一塌糊涂,却可以道貌岸然。
少年与少女们更敏感、更纯粹的认知和反应,加速推演那种崩溃的普遍趋势。
叙述性诡计中,郑有杰选择了垃圾的结局,郑有俊代入了郑有杰的宿命,而小晓在一场暴雨后把象征多方欲望的班导囚在自我投射的牢笼里,然后在疾风骤雨中换来与母亲时长未知的偃旗息鼓。
《小晓》男性与男性没有办法在传统语境里「服软」,只能硬碰硬地走向悲剧,女性相互拥抱,哪怕带刺,但是在故事线里截停了更大悲剧的可能。
不同走向,有不同的考量与深度,哪怕有或技术或塑造上的遗憾,但是卓亦谦和靳家骅这些新导演,持续爆发出成熟的新能量。
诚然,近年相比之下,台湾电影不像香港电影那样总被唱衰,难得出了像《年少日记》《白日之下》这样的佳作,影迷还要苦口婆心地自证港片不死。
《年少日记》这两部电影的监制尔冬升倒是聊过,现在香港电影行业跟过往、跟内地都不一样,更多学院派,门槛往上,工作往下,很多人就会在实操中积累许多经验。
卓亦谦是科班出身,此前除了执导、剪辑短片,还参与了《激战》《杀破狼·贪狼》等电影的编剧,等到第一部长片《年少日记》上映,十年已过。
像他这类人才涌入行业,一边有「首部剧情电影计划」等项目的扶持,一边有尔冬升等真正大佬在商业与艺术两方面的把关,香港电影反而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而我们要盯的,当然不该是在内地上映的区区几部商业制作。
反过来,随着王小帅走入媒体焦点,胡波往事再被提起,我们会有谈论「内地片已死」的一天吗?
(原载于虹膜公众号)
--- 借个观影来叨叨 --《年少日记》开篇讲一所中学的校长、副校长、社工和郑老师在商量如何处理一封重要大考前拾获的没有署名的遗书。
主角郑老师用心的和自己收到的学生字迹比对,尝试找到写遗书的学生,遗书上面一句“我不是什么重要的人”勾起郑老师一段被他刻意遗忘的记忆。
(以下有剧透)一部电影看下来,我印象最深刻的可能是两句话“对唔住”和“我不是什么重要的人”。
关于“对唔住”是哥哥郑有杰不停向身边的人道歉,自己躲在被窝看漫画,自己睡不着,自己读书不好,要留级,学不好钢琴,压力大在考试现场呕吐导致妈妈到校,妈妈落泪,妈妈指责“如果我哋离婚,一定是因为你”,妈妈讲“咁你唔好再叫我妈咪”,被爸爸虐打……甚至因为认为因为自己不好,导致很关心他的钢琴老师被换,他都深深愧疚“如果我叻D,就不会换走Miss Chan啦“。
最后,哥哥郑有杰和自己本日记讲“拜拜日记”,在爸爸、妈妈和弟弟“一家三口开开心心”去美国迪士尼旅游的时候,从天台跳下……《年少日记》在内地上映的宣传语是 #致没被爱过的你 ,在上面的叠加场景就是没有被爱过的哥哥,很压抑。
因为有做过青少年的个案,所以,影片中多处都会很有感触。
1.哥哥郑有杰主动向妈妈求助睡眠不足,很累想看精神科医生,妈妈讲“精神科是癫的人看的”拒绝儿童求助。
(青少向家长求助希望可以看心理医生,家长讲那是“作(妖)”而已)2.郑老师所教班级的班长,被老师和社工虾姐注意到她很少讲自己的故事。
班长自证自己很OK,主动露出手腕没有自伤自残痕迹。
细心的社工虾姐在班长的手肘位置找到自伤自残的痕迹。
(有青少是在脚脖子自伤自残)3.哥哥郑有杰为了获取家长的注意,会讨好家长去和菲佣一起煮早餐。
(有青少年也会表达,我成绩已经不好了,我能做的就是帮忙做饭给大家吃,让大家不要太讨厌我。
)4.哥哥郑有杰情绪困扰,已经无法安睡,导致白天上课忍不住在课堂上犯困睡觉,但是没有得到重视,反而被老师认为是不尊重课堂,自己成绩差居然还不听课。
(工作中也会有遇到对青少年情绪已经备受困扰的信号忽视的成年人,甚至还会贴上“差生”标签)还有很多对有相关经验的工作者来说是有感触的剧情。
服务和接触过青少个案的大家,还是要先照顾好自己,不要勉强自己去看电影。
不过电影里,哥哥郑有杰多次释放信号向身边的人求助,没有得到重视。
这个部分,很适合同业者们讨论和警惕。
在香港上映的时候,宣传语是#好好记住。
哥哥郑有杰的葬礼上,哭得最伤心的是那个被换掉的钢琴老师。
其他的家人并没有在哭。
他们不是不痛,而是用不同的形式来呈现这种痛。
妈妈无法再待在这个家,没有和弟弟、爸爸好好道别就悄悄离开这个家,只是留下一枚戒指。
爸爸其实悄悄留着哥哥谈不好钢琴的那盒磁带,一直听到磁带坏掉,在临终时说“想不起小杰的样子”。
弟弟则是成为了郑有杰。
哥哥郑有杰在伤痛时,会自己用手偶自我对话,他躺在床上讲“总有一日,你会大过仔,成为自己想做的大人”。
哥哥因为弹不好一首歌被爸爸责骂,Miss Chan关心他,他就讲自己长大想成为一个关心学生的老师,不会因为学生不交功课骂他,会关心他。
所以,这个家庭里另一个创伤下长大的孩童——弟弟郑有俊,在哥哥10岁坠楼后,不能长大成人后,决定不再满足爸爸的期待,过上哥哥想要的生活——努力成为关心学生的老师。
大家都有不同的创伤,这个家庭有创伤,作为男主角的弟弟,成人后的郑有俊就是在创伤下长大,面对爸爸的家庭暴力、哥哥的自杀、妈妈的出走,乃至于他婚后认为自己无法成为一个好爸爸要求太太堕胎,后面经历离婚……创伤没有因为时间而伤愈,只是在不同的人际关系上呈现。
有一个影评讲这是一部深入剖析东亚原生家庭病理的电影,在讲“唯成绩论”、棍棒教育、家庭暴力……然后,我想,也可以增加一些其他的关注:青少年抑郁、学童自杀、创伤知情……爸爸在打哥哥的时候讲“我也是这样过来的”,有一个妈妈安慰哥哥的延长片段里面讲“爸爸用藤条打你已经好好了,爸爸的爸爸是用烟头烫他的”。
其实在这里的时候,会有窒息感和无力感。
不是因为原生家庭如何对我,我就可以合理化自己对孩童的伤害。
但是,可能又有一些原生家庭窒息中有力量的地方,成人后的郑有俊,用他自己的方式#好好记住 哥哥,以及抚慰自己的内在小孩。
在处理班级遗书事件中,慢慢和过去和解,用自己的节奏和方式move on。
很喜欢《年少日记》的英文译名,Time Still Turns The Pages。
喜歡和不喜歡這部電影的朋友,大多都會談到《年少日記》的「敘事詭計」。
然而,我覺得真正的「詭計」在於,當我從不同人口中接受了某種程度的劇透,以為真有什麼「詭計」,並慶幸自己不會被騙到之後,結果卻沒有發現任何的詭計。
我倒是疑惑,為何有人會拿這部跟黃精甫的《江湖》來對比?
《江湖》才是真正的敘事詭計!
我沒有那麼喜歡《年少日記》,但也沒有那麼討厭。
非要說反感的話,我更反感的是它的「煽情詭計」,當你剛剛為鄭有傑走上絕路悲恫時,電影卻迅速轉入了鄭有俊的愛情故事裏,由飾演者小野(盧鎮業)旁白的方式,講述他正在給前妻陳漢娜寫的信。
偶像愛情劇的打光,陳漢娜的大特寫,其標誌性的清晰可見的雀斑,究竟要幹嘛?
整部電影配樂也太滿了,大量沒有內容且故意放慢的情緒畫面,能明顯感覺到導演的催淚目的,所以買戲票送紙巾這種營銷活動,未必只是市場團隊的意見。
有不少人從鄭有傑的經歷看到東亞孩童,或至少是華裔孩童的共同創傷。
我不否認我們的成長路可能有些共同之處,但我覺得大部分人其實沒有那麼慘。
對於沒有經歷同等慘況的大多數倖存者而言,我們對他共情,其實是有點廉價的。
老實說,我小時候也經常被母親打(我其實成績不差也不太頑皮),但當我想起小時候被打,也同樣會想起被打之後母親給我搽跌打藥水;我的原生家庭並不幸福美滿,父母之間早已沒有了愛,但我也總是想起年少時在鄉下,父親騎一部單車載著我和母親從鎮上去外婆家。
不是說「悲劇就是摧毀美好的事物」嗎?
我們看不到鄭有傑生命裏有什麼美好的東西,他在家裏,幾乎一無所有,家裏設宴招待校長,他甚至還被當著校長的面趕出外面去吃飯。
我十分肯定,如此極端的家庭環境並不是大部分人共同有過的經歷。
我反而覺得,10歲的他選擇離開,可能是更好的選擇。
我們從成為受精卵那一刻開始,本來就不在我們自己的計劃之內,只有死,是我們自己能決定的。
這樣一想,是不是就沒有那麼悲傷了?
他唯一握住自己的生命,就是他選擇躍下放棄生命的那一刻,我們應該替他感到高興。
電影沒有將自殺的原因單一化,家庭和學校、上一代和同代人一同構成了「共犯」,這樣的處理確值得稱道,但其實不用將鄭有傑描繪得那麼慘,因為「沒有那麼慘」、「不值得訴說」,才是普通人的成長經歷。
人不是非得慘到那種境地,才需要走上自絕之路。
導演啊,不要吝嗇,為鄭有傑短短十年的人生加點小小的「幸福」,不僅不影響催淚力度,反而讓人更加疼惜他的離去。
一直享受著父母和外界的偏愛,卻對哥哥不理不睬甚至對他有些討厭的弟弟,是如何在哥哥死後突然和哥哥共情了呢?
甚至還成了他久埋心中過不去的一道坎,乃至於要對自己懷孕的女友說出「還沒準備好成為父親」這樣的話?
(墮胎不也是一種謀殺嗎?
)電影對兄弟情唯一的刻畫,就是哥哥死前不久,帶著弟弟到天台上,讓承受過多關愛和目光的弟弟難得發泄了一次。
雖然父親不是唯一的「兇手」,但身為「倖存者」,弟弟鄭有俊最後對父親的諒解,也顯得有些牽強。
鄭有俊讀完哥哥的「年少日記」,終於意識到自己的冷漠也是促成哥哥當年自殺的原因,意識到自己和父親一樣,有份將哥哥從天台上推下去,然後就原諒了最大的「兇手」──他們的父親?
自我反省來得太晚,原諒他人卻來得太快──也許原諒他人,就是原諒自己,那反省有何意義?
不可思議的是,其實導演也原諒了這位除了事業幾乎一無是處的父親,所以還在最後安排了一場戲,由女祕書告訴鄭有傑,原來父親一直在聽哥哥演奏鋼琴的錄音──原來父親對哥哥也是有愛的──這個糟老頭壞得很,我信你個鬼!
說到鄭中基飾演的父親這個角色,電影着力表現他的暴力。
家庭暴力當然可能是80後、90後一代成長中逃不過的一個問題,但是,我們試回憶自己的成長,最讓我們難受、最摧毀我們生存意志的,不是來自父母的語言暴力嗎?
父親在電影中作為一個事業有成的律師,根本不用拍那麼多他打老婆、打孩子的戲。
律師嘛,毒舌起來,其傷人程度分分鐘一句話就令你想跳樓。
最後非說不可的是,校工從垃圾桶裏撿學生的碎紙這件事,太猥瑣,太令人心寒了。
這校工不會是國安處特派吧?
《年少日記》我總共看了三遍,第一次是在上海國際電影節(世界首映),第二次是在香港亞洲電影節(香港首映),第三次是在香港院線優先場(高先電影院)。
首先我必須承認《年少日記》是一部難得的佳作,它是一部少有的直面華人家庭的小孩共同的成長創傷的作品,放在2023年度港片的範疇裡絕對是出類拔萃的電影。
但如果放到年度華語電影的標尺下我可能會持一點保留意見,尤其它還提名了金馬60的五項大獎。
六月在上海看過首映之後,我自己的觀感就和友鄰差很多,對於齊刷刷的五星盛讚非常不解,出於對審美並不自信甚至有些自我懷疑的原因我在香港看了第二遍最終確認了自己的觀點,而去看第三遍的原因純粹是想要去找盧鎮業簽名(好吧我承認我是小野的腦粉)。
對於這樣一部交口稱讚的電影,我覺得有必要說一說自己的想法。
上海國際電影節(世界首映)
香港亞洲電影節(香港首映)
香港院線優先場(高先電影院)
票根及簽名一、關於左右手在開場盧鎮業訓斥學生(周漢寧)的戲中,鏡頭明確交代盧鎮業是用左手寫字的,而在之後黃梓樂寫日記的鏡頭中,黃梓樂卻是用右手寫字的。
所以細心的觀眾在一開始就可以發現,盧鎮業和黃梓樂並不是同一個人。
那麼問題來了,導演真的希望觀眾一開始就發現他們不是同一個人嗎?
這是一個刻意預留的伏筆還是一個bug?
我個人傾向於後者。
因為從劇作邏輯來講,導演應該不希望觀眾一開始就看穿二者並非同一人,否則中段的轉折就完全失去了想要的效果。
而且當我在找盧鎮業簽名的時候我意外地發現了盧鎮業本人就是用左手寫字的。
所以我更傾向於導演在由劇本向影像轉化的過程中,忽略了兩位演員左右手寫字的細節。
我本來想在映後問這個問題,但想想還是算了,導演也不可能承認這是bug的。
二、關於父親我在看這部電影時最大的不滿足,也是我認為這部電影最大的短板就是鄭中基飾演的父親角色過於單薄,片方請了一個最大的咖卻演了一個最扁平的角色是我非常不解的。
這個家庭悲劇的源頭來自父親,而“他為什麼會成為這樣的父親?
”這個問題電影卻沒有給出一個充分合理的解釋。
電影在一開始就有交代,父親是一名大律師,而從電影最終呈現的樣貌來看,這個家庭完全不像是一個知識分子家庭,更像是一個暴發戶家庭。
一個在香港一步步做到大律師的人,完全不懂教育,完全不懂如何和孩子相處,甚至當面稱孩子“垃圾”,對我來說實在難以信服。
就算是一個普通的華人家庭,親子關係再差也不至於此,或者說,導演缺少一個讓我足夠相信這個父親形象成立的理由。
父親角色的單薄,讓這部電影終究停留在一個家庭悲劇的層面,無法向更深入的集體層面剖析。
三、關於兄弟這部電影最大的亮點就是導演運用了一個高超的編劇技巧“矇騙”觀眾,在前半段讓觀眾誤以為這是男主角想起自己年少時的痛苦回憶。
而在電影的中段觀眾才發覺這本日記並非男主角所有,也並非回憶自己的年少時光,而是男主角始終無法釋懷自己10歲就自殺離世的哥哥。
這個轉折很大膽很奏效,但對我來說情感內驅力稍顯不足。
在電影前半段,我幾乎看不出來這對兄弟有多麼close,有多麼love each other,就像是同住一片屋簷下的遠房親戚一樣。
而這樣一個看上去和自己情感關係並不深厚的哥哥的離世,卻給自己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創傷,以至於完全脫離家庭給予的厚望,在某種意義上給予父親“復仇”般的懲罰,甚至影響到日後自己對婚姻缺乏信心,這些轉折都缺乏足夠的說服力。
我認為弟弟做出巨大轉變的情感鋪墊是不足的,要讓觀眾相信哥哥對弟弟確實很重要這件事應該要給足交代。
雖然說了這麼多自己不滿足的地方,但我還是要重申《年少日記》是今年品質相當不錯的香港電影,希望金馬60能夠得獎,也希望在香港正式上映後能和友鄰多多交流。
别名《infp是怎样炼成的》童年下的大雨是贯穿余生的潮湿。
不明白怎么会这么高分。太空乏的故事了。一到拍摄释放压力的镜头就是主角带配角在高处放空大喊,导演们能不能有点想象力,这破梗用多少回了??跟每次作文写好人好事就是扶老奶奶过马路有什么区别……坏人坏得不太真实,将小孩面临的所有困境直截了当地推给了坏爹和坏家,全无复杂性可言,中年男教师窝囊但好人,笛安在十几年前就写过这样的人设,所以一切都拍得太老太旧。能看出这批香港新左翼导演想拍出一些底层故事,但都过于虚浮,太过学生气,镜头语言保守,故事也相对平庸,缺乏前辈们大刀阔斧的闯劲儿。
费劲吧啦的凑到了90分钟
可能我的期望值太高,惊喜感只有在将视角从哥哥转为弟弟的那一瞬间出现过。和女友的感情戏比较冗余,教师帮助学生的故事也讲得很一般。虽然我的泪腺被引爆(边看边喝眼泪。。)但还是诚实地在一片好评中唱个衰
用当下的学生压力和教师的过来人身份回望过往,审视深层的原生家庭带给孩子的种种压力,不单是家庭问题,也有社会问题。剧本结构动了心思,设计了双线发展的平行故事,当双线交汇时完全打破预期,因为叙事层面的反转设计很巧妙,也更能对角色内心的变化感同身受。
不是我泪点高,也不是我无法感受片中的压抑,而是它拍得实在僵硬,处处样板化。
每一个时刻都在启发我,每一个时刻都能带入我,每一个时刻的那就是我.....与其说是共情深入地刻画,不如说更是在“每一个”的时刻,都作一个觉醒、反规训、控诉和反讽的决定,“每一个”这个词的使用规则,让骇人听闻的“10岁学童跳楼故事”的叙事障眼法当然是一个决定性的真,在主角被揭开的自悔和成长中,那些“致没有被爱过的你”,还有“如果你没哭,那你真是太幸运了”等等等决定变得更真实。不过,如果真的没有呢,当然也就没有资格面对茫茫多的社会失范去下什么决定,时代神经症恰恰如是,因为你都装不出来,显得那么正常,所以没法融入,而此时面对好像故事里一样被切割隔离的套娃窘境,该怎么办呢?
4.9 这导演故意让观众误会老师就是哥哥的身份而完全不顾逻辑,细想就知道没有任何一处符合逻辑了:弟弟对哥哥根本毫无感情,哥哥ZS就会让弟弟完全变一个人甚至记恨一直宠他的那个父亲?这太可笑了
总有这样的创作,忙着揭露/利用一种痛苦,但道德感为零
犯了跟《怪物》一样的错误。最大的问题是被叙诡破坏了情感的连续性。前半代入小杰是由受害者出发的主观性的疼痛,而视角转换后切入的却是加害者视角。它非常鸡贼地转移了情感重心,把一个小杰的故事变成了小俊的故事,把受害者的痛苦变成了加害者的后悔。这都不是洗白,而是直接地覆盖和侵占了。大量小俊与胡雪儿的感情戏以及小俊在自责阴影中的顾影自怜,仿佛他才是引起情感漩涡的风眼,更增强了“整个电影都围着小俊转”的感觉。所有人都只看见小俊,看不见小杰,这不是电影本应该批判的吗?结果反倒沉浸在这种剥削中。小俊的自我惩罚、赎罪是一种表演性质的自我感动。小杰的日记变成了他的日记。小杰的创伤变成了他的创伤。小杰的身份变成了他的身份。最终,小杰虚化成一个他用来展示的伤疤。究竟是什么样的想法才会把小俊的部分写得如此自恋啊。
小野讀信向陳漢娜表白,vo配flashback,體感一個小時,感覺在看一場漫長的婚禮mv,自殺的哥哥最終只變成了一個工具,用以表現生者的愛情和家庭和解,這實在太令人厭惡了。學童自殺、很誇張drama的怪獸家長、校園欺凌、漫長的愛情告白,各種現實議題和元素終極縫合,用簡單的誤導引起現場觀眾一片抽泣,在體察到觀眾善意之外,只感到對這些電影深深的失望。
孩子,长大成人不容易,比起当一个了不起的大人,更希望你可以当一个开心的大人,因为开心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
短评里打了很多字,想想还是删了算了
从影院里此起彼伏的啜泣声,可看出题材爆点和前半段兜售的叙事诡计(即便并非多高明的原创),确能拿捏观众情感的七寸,但扒开后实乃疑窦丛生:剧本落点真的是在寄托社会关怀,揭开成人无力感背后那道隐秘的「伤疤」,还是一种经年后淤塞的自怜自溺?对中产「原生家庭」噩梦刻板而过猛的表现,和《亲密》相仿的赎罪者走向,实在叫人疲惫。叠加上泛滥的忏悔式独白和配乐,更显得扫兴了不少。@朗豪坊cinema city
和另一个陌生人共享一个巨大的影院。特地带了一大包抽纸去但没哭。看到年老的父亲在病床上回忆故去的年少儿子时甚至冷漠而刻薄地想,这样一个刚愎暴躁冷血的男人,会明白他究竟在肉体和心灵上给妻儿带来过什么样的伤害吗,会明白十岁小孩不停说“对不起”,在日记里写“没有人会记得我”时是什么感受吗…临死前廉价而无用的“忏悔”算什么。另外就是爱情线有些奇怪且多余,最无语的是既然没有做好当爸爸的准备就请做保护措施好吗谢谢。
25th SIFF 05#首映见面会。导演很真诚,小演员演得也很好。语言可以是利刃,杀人于无形,语言也可以是解药,救人出深渊。从旁观者变成救赎者,非常棒的反转,很感人,很动人。每个孩子都应该被倾听和被爱,不要再说“对不起”。社会性极佳,想推荐给每个人的电影。
很喜欢尔导说的那段话,养育孩子需要足够的耐心和精力,如果只是明日复明日的检查他是否有进步,那这根本不是合格的父母亲。
父亲在病床上哭着问“你还记不记得你哥哥有杰”然后弟弟就释怀了,显得有点突兀和尴尬。这时候就应该冷漠地回他一句,“那你还记不记得我妈妈”。母亲难道不也是这个家里被一直忽略和摧残的人。
反转很好。但1.普通话配音很差。2.男友改成密友到底是在干嘛很好笑。3.完全不相信这个爹会痛苦那么久。
导演移动硬盘里装了一些要拿出去卖的av,以及大部分日式校园霸凌电影吧,这社会背景空洞到设置到日本也毫不违和,甚至最近看的一个日本电影《东京奏鸣曲》中,就有类似情节:暴力的父亲、懦弱的母亲、不被理解的兄弟、伪善的老师、一首非常出名的钢琴曲,这部好歹还有08金融危机的社会背景呢,连海报都像日本的前殖民地台湾的《一一》,被日系趣味腌入味了,甚至不如《焚城》更香港,金马、金像、金爵都改名叫日本金像奖分支吧(啊,以及我就说我怎么突然想起来刘冠廷,这部的哥哥弟弟设置很像《阳光普照》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