扪心问诊第三季
In Treatment Season 3,心理医生 第三季
导演:帕里斯·巴克利
主演:加布里埃尔·伯恩,伊尔凡·可汗,索尼亚·瓦格尔,黛安·韦斯特,萨马拉·查卡拉蒂,苏珊·米斯纳尔
类型:电视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0
简介:以色列的观众像美国的观众一样,经常抱怨没有电视节目可看。这就有了《B'tipul》--一部每周播出五天的关于一位心理学家和其病人的广播剧。这部剧在以色列赢得了所有最高奖项和空前的收视热潮。 现在,美国观众正在抱怨由于编剧罢工电视台没有原创节目,HBO希望热播历史重演。下周一HBO电视台将推出根据以色列热播剧改编的..详细 >
开始对精分产生怀疑。太沉闷了
每一集都有触达动人之处,感谢这个世界有这个剧。
57岁都能迷失自己,28岁的我为什么不能?谢谢你,paul。谢谢《扪心问诊》。
随着Paul承认自己的孤独,发现自己不能深度投入到“真实生活”中,在这部剧中也照见了自己。意兴阑珊,不禁醒悟:究竟什么样的人会去看这种片子看得津津有味,旁观这些从真实世界提炼过的“别人的人生”,洞悉人类内心世界的黑暗和苦痛?也许这既能满足了某种情感上的陪伴、共鸣,也可以用来逃避生活,安放孤独。一个100%充分投入生命的人,不会问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我清楚自己喜欢做这个,是因为在这样的工作中可以找到一个最好的旁观者的位置,安全,秩序,保有距离又能“贴着生命本身”建立一种最深入、最真实的关系,同时这也是最特殊、就现实世界而言最了无痕迹的关系。收获的感觉既是治愈的、满足的、温暖的,也有随之而来的空洞。但我相信本质上,这依然是在用生命陪伴生命,非常用心、投入的陪伴。
我是来刷DD的 戴涵涵你又演了个基佬!演技五星好评
(第9集實在太令人尷尬了....)Dane Dehaan 的案例典型無解。如果長久以來累積的經驗值能讓諮商工作者審視自身,發現自己改變的可能性,不啻正向回饋。人總是想要改變別人,卻忘了唯一能改變的只有自己。
这季更多展示出了男主的缺点,无力。
主角纠结了3季的心理问题,我只看到了编剧在那里重重复复的表现人物内在已经烂掉的东西,编不下就不要强行编了,好好的一部剧,这样的结尾。
ep 03 / 07 / 11 / 15 / 19 / 23 / 27
“人们还是只听自己想听的,或他们听得进去的。” 这一季中途停止咨询的案例居多。大家拐弯抹角诉说着自己的伤痛,得到确切的定论后,又都选择了逃避,开始伪装和欺骗自我,甚至包括心理医生自己。
把小戴恩的看了,这样的孩子我也要
印度大叔充分证明了有学历有资历不一定有能力,他才是真正的心理大师,看他把医生玩弄于股掌之间,一开始就布好了整个棋局,顺着他的目标一步步进行,到最后医生都搞不清楚他说的哪些是真哪些是假
想到好多
论改变自己有多难。Paul57岁,做了二十好几年的心理医生,帮助了那么多人,唯独没有改变自己。 人总是旁观者清,当局者迷。
这一季编剧打破了Paul近乎完美的人设,让其在做咨询者时显露出脆弱、易怒、自私与其做咨询师时的专业、克制和悲悯形成对比。虽然剧情有时勉强,但反映出了人在扮演不同角色中,与不同人互动中的各个侧面。第一季最喜欢Paul,第二季最心疼April,第三季最欣赏Adele。如果看到曾经美好的人变得不可爱,看到似乎完美的人有其阴暗面,不必失望或评判,重要的是我们能由此努力对自己有更多的理解,对他人有更大的宽容。
第三季相比前两季逊色的比较明显,能看到制片人和编导急切地想给这个IP打一剂强心针,做了更好的包装,给保罗加了单独的人物线,矛盾也更集中了。但这部剧最重要的核心中的核心,心理治疗的部分比前两季却弱了不少,更多的咨询师个人冲突的投射,更少的对来访状态的觉察与探索,几名来访的治疗过程也再难有前两季个别来访那样的“神圣时刻”。增加的保罗戏份本身没有问题,问题是加的太晚了,到第三季才想起来保罗和儿子女儿的矛盾,前两季没有铺垫的关系到第三季一切仿佛刚刚开始就结束了。这一季最好的还是保罗跟阿黛尔的时间线,毕竟全季在解决的就是保罗自己的问题,看到最后保罗无论角色状态还是演员状态还是编剧铺到这里的路,确实可以退场了。这样看,保罗从第一季的神奇治疗师开始到第三季带着对心理咨询的质疑黯然退场,还是一条成功的人物线。
看到问题已经是个不容易的过程,想要找到答案,甚至立刻解决更难。要破解关于人生的议题,心理咨询师能做的似乎有限。只有去经历,去探索,然后在某个时刻豁然开朗,可能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方法。希望Paul能有这样豁然开朗的一天。
也是冲着DeHaan来的,演技确实还不错,扮17岁高中生也毫无违和感。就是一直演基佬,还都是心理有问题的基佬,身为一个直男你压力真的不大吗?
心理咨询真不是人干的活。。。看把Paul都折磨成啥样儿了=.=
淘碟淘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