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好老师,付出了许多,失去了许多,感动了她的无可药可救的学生。
那些学生不一定,全都有好的将来,但实实在在有了一个好的改变,有了一个好机会。
学校电影,能打动人,就成功啦;还可以看到美国社会低层的美国梦:)
最近国内院线《我本是高山》引起了巨大的热议,同样是关于女教师关于教育关于平等拯救和改变孩子们命运的作品,也都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却有不同的反响,原因是什么?
这部影片又是关于什么?
又是为什么令人感动?
从开始,电影就给了我们一个事件背景,种族隔阂所引起的帮派斗争延续到了新一代,无处不在的歧视和艰难的生活状态导致孩子们戾气重的同时无法融入校园生活,而这位白人女老师的到来无疑是在矛盾上添了一把火。
她很单纯也很有野心,于是她开始了她的实践和对这个班级的尝试。
从制止一次校园暴力开始,她明白她或许无法对孩子们感同身受,但他们可以彼此理解,因为他们正在经历同样的痛苦和失去。
一条线的游戏,日记,外出的博物馆参观,新学期的酒会,到后面的读书写信,筹款邀请书中的人走到孩子们之中,一次又一次她用自己的力量完成了对孩子们的团结和激励。
她是成功的,也是幸运的,在这样的努力下孩子们认可了她,尊重了她,也极力挽留她,最终大家共同赢得了一个好的教育上的突破,同时他们的声音被听见,被出版,成为了更有利的武器。
我感动于孩子们的诉说,艰苦和失去是任何人都无法感同身受的,但我们却可以理解痛苦。
我感动于她的坚持的初心,没有被同事和领导影响而放弃,也没有因为失去丈夫的支持而退缩,她的坚持和她的理想得到了父亲的认可,却让她失去了家庭,这是现实,是不圆满,但是很合理。
伴侣的支持总该建立在共同的目标上,分开并不可惜,虽然难过但她拥有了真正做自己的权利。
我感动于理想主义的实现,很多作品中也有一心为了学生的老师,但失败和被击垮是常有的,她的努力和孩子们的反馈都值得一次对命运的感恩。
教育是很多改变的开始,我相信,教育的力量和对人生的驱使我相信也让人感动。
而每一个用心用爱投身教育事业的教师都会让人感动和动容,因为他们对教育的信念超越了工作本身而成为了一种更神圣的驱动力,这不需要任何其他情感的支撑,只因为她们热爱教育,看到每一个孩子的改变和进步这件事情本身,就是幸福和力量。
种族歧视离我们真的很远吗?
不远,因为种族歧视的根源就在于人们的偏见。
偏见是什么?
偏见其实就是我们的大脑在偷懒,对某个群体总结出固定的看法和评价,并给他们贴上标签。
这样我们就可以不假思索的对群体中的个人做出判断,仇富心理、地域歧视、强者有罪弱者有理等等,我们每天都能看到这样的非理性言论。
可能有人会说,这样的分类方式可以降低我们试错成本。
但偏见源于经验,它能帮助我们快速决策,那我们为什么还要尽量减少偏见呢?
从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偏见,到一个人对一个群体的偏见,再到一个群体对另一个群体的偏见,它的发展会呈现出不可控制的态势。
因为如同乌合之众里写道的,人一旦到了群体中智商就会严重降低,为了获得认同个体愿意抛弃是非,用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备感安全的归属感。
对于那些狂热的褒奖和狂热的贬低,都容易产生纳粹。
当一个群体对另一个群体的偏见,变成了固化思维,甚至形成了狂热的信仰,那么,离种族大屠杀只差一个煽动者。
人性的可怕就在于此,偏见能够合理化一切不合理的行为,我们离纳粹其实并不遥远。
曾经我以为,偏见源于狭隘和无知,但它还有更可怕的一层意义,偏见很可能代表着我们正在丧失客观思考的能力。
偏见是人性里自带的东西,它没办法完全消除,但我们却有办法选择放下。
说服你的大脑不要偷懒,学会用你的大脑对这世界形成深度思考的习惯,而不是用耳朵和眼睛。
此片的英文名叫“Freedom Writers”,直译过来就是“自由作家”的意思,因为这是根据真实事件改变的,据说美国还有这么一个 “自由作家”的基金会,以推广影片中所描述的这种教育模式。
但笔者更喜欢的却是“街头日记”这个译名,因为在本人看来,这四个字显得更为真实,更为惊心动魄,“自由作家”中那点风花雪月的意味将被“街头日记”撕得彻底粉碎。
美国是一个杂糅的国家,由于民族原因而分类,由于肤色而分类,由于移民而分类,还由于贫富而分类,这是一个现实问题,不容回避的,即便经过了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那些解放运动,但这种观念上的问题却始终没有得到实质性的解决,于是,对峙在继续,战争在继续,停滞下来的只有生存的权利。
当长滩爆发黑人被四名白人警察毒打的事件之后,一个隐藏在民间的敌意便跃然于媒体报端,所以此片的诞生比起诸如《美国派》等青春校园影片更多的是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一群生活在社会中的学生们绝不是阳春白雪的。
一名教师引导一群异端学生走向光明之路,这样的影片不乏经典之作,《死亡诗社》以及《微笑的蒙娜丽莎》等等。
但相较而言,《死》与《微》两片中的学生所涉及的大多是个人问题,与社会的残酷还是相去甚远的,反倒是《187美国社会档案》一片中的暴力令人感到真正的恐惧。
而《街头日记》一片中的学生们也生活在这种暴力的氛围下,他们甚至不知道这暴力的由来,只是一种继承,继承这种现实种族阶层问题所传达出来的暴力。
当希拉里•斯旺克所扮演的艾琳教师询问有哪些孩子曾遭受过枪击的时候,我们看到了一个社会的暴力环境,我们看到了一种绝望的气息。
所以,这个教师所面临的问题绝不仅仅是孩子们的调皮捣蛋,而是整个社会的,尤其是下层社会中的仇视心理。
作为一名新老师,艾琳绝没有想到自己班里的学生彼此间会存在着如此可怕的敌意,当一撮撮学生肆无忌惮地聚在一起,各自为营的时候,这便是社会的一个真实的反映,正如剧中那个爱娃的经历一样,美貌等形容词汇与他们根本没有任何关系,为了生存,强悍才是最主要的,这是从小便根深的观念,是一种适者生存保持自我的暴力哲学。
艾琳很敏感的发觉了203教室中这群孩子之间相互的敌意,于是采取了各种办法力求能够让这些孩子彼此了解,能够真正地成为了一个团体而消解这份敌意。
但她的每一次努力都失败了,作为一个白人,她根本无法得到孩子们的尊重,更主要的是,孩子们认为上学不过是为了混日子,当年满十八岁的时候,战斗将等待着他们,那是有关种族有关社会地位的尊严的战斗,而高高在上的白人显然并不理解这一切。
仇视其它种族的想法令艾琳万分苦恼,而孩子们却根本不知道什么叫种族灭绝。
以其它种族其它阶层为假想敌的孩子却不知道种族灭绝的含义,这只能说明他们并没有真正地变得无药可救,并没有完全丧失人性,而这种认识也直接令艾琳找到了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于是,关于最可怕的种族灭绝的历史列入了艾琳的授课范围之内。
二战时期犹太人的生活深深地触动了这群孩子,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那种暴行是可怕的,是惨无人道灭绝人性的,是一种罪恶。
但这对于孩子们来说仅仅是一种反思,当他们面对二战中惨死的那些幼小生命的时候,他们只能对自己过去的行为感到羞愧,可他们却还是找不到真正的方向。
于是,《安妮日记》成为孩子们的指路灯。
作为一个犹太女孩,安妮在恐怖日子里记下了有关于生命的所有感受,虽然这仅仅是一种希望,虽然她不可避免地失去了生命,但这份希望却保留了下来,于是,这也为这群孩子们提供了一种希望,那就是正视自己真实的想法,不要害怕这种艰苦的环境,不要因为生活中的那些敌意而毁灭了自己。
从绝望走向希望的过程中,艾琳用残忍的历史为孩子们上了一个值得反省的课程,孩子们也用自己手中的笔不但记录下了过去那种痛苦的灾难,也记录下了自己的改变。
毫无疑问,艾琳做得是一件极其高尚的事情,但事实上,凡是高尚的事情都必将引来一些阻力,首先是艾琳的丈夫,艾琳为学生的付出无形中冷落了自己的丈夫,于是丈夫离他而去。
艾琳的父亲本来是一个民权运动者,但由于岁数的原因早已失去了当初那份热情,好在血液中流淌的这种民众意识终归让他成为艾琳最有力的支持者。
两个男人的戏份并不多,但彼此之间有种转化,而这种转化带有向那些民权战士们致敬的意味,同时也极力地肯定了艾琳的所作所为。
但最大的阻力还是来自于学校,203教室的这群孩子无疑是被教育制度所抛弃的一群孩子,所谓的义务教育只是一个过程一种形式。
艾琳所说的好,当孩子们知道自己的老师并没有尽力的时候,孩子们又怎么可能尽力地去学习呢?
学校是优等生的天堂,而对于那些劣迹斑斑的学生而言,学校只是一个系统。
但在艾琳的努力下,203教室终于变成了这群学生的天堂,是他们的家,是区别于街头生活的地方,在这里,他们可以为自己的希望而活着,可以与其它种族的人交朋友,社会上那根植于内心的仇恨在这里可以被完全消解掉。
影片看下来,笔者不得不被艾琳那种高尚的情操所感动,同样也为这群孩子的苦难而感到可悲,好在影片是一个完美的结局。
但是,笔者却一直抱有一个疑问,在面对强大的社会压力面前,艾琳真的能够成功吗?
仅仅依靠那些已经远离的历史能够让这些孩子真正的改变吗?
虽然这是真实事件改编的影片,但笔者灰暗的心理对艾琳的努力却不抱有任何幻想。
难道是影片对真实有了粉饰还是笔者如街头那些少年一样被固有的思维所困挠着呢?
无疑的,此片的重点放在了艾琳这个人物身上,她对改变孩子们心中那份仇恨做出了巨大的努力,还有巨大的牺牲。
但也许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影片中的孩子们却过于群相了,虽然爱娃的戏份的确突出,但我们很难看到爱娃与艾琳的单独交流。
换句话说,我们看不到某一个孩子真正的成长轨迹,或者说是改变轨迹,那些书本,包括记录下来的街头日记以及安妮日记,似乎每一个情节,所有孩子的改变都是同步的,这种同步造成了孩子们的形象的单薄,当然也使得本片变得不太真实可信。
恐怕这是导演最大的问题所在,比起前面所描述的几部影片,此片对艾琳的对立面过于简单的群相描述手法显得十分地形式主义。
所以,此片虽然敏感地触及到了孩子们被社会问题所困扰的可悲性,但却极少地将这种可悲性用事例所体显出来,每个孩子所记录的笔记也就显得空泛而做作了,反倒更象编导捉刀代笔的作品。
当然,影片本身的问题绝对不能抹杀艾琳这位老师的人格魅力,同样也无法抹杀这群孩子肯于改变自我的勇气,在这方面,影片传达的信息的确已经足够了。
最后引用艾琳老师的话作为结尾,也许不仅仅是对本片的阐释,更是对教育所持的一种理念:“教师这个行业已经成为整个国家最受人尊敬的一份职业,不仅在美国,全世界都是如此,有的时候,孩子们未来的命运就掌握在你的手中……但他们通常碰到的都是一些不负责任的老师、监护人或学校。
学校是那种多元化文化融合的地方,应该经得起种族、经济和文化所带来的各种考验,更不应该被暴力所侵蚀。
表面上看,威尔逊高中是完美的,因为它接收的学生来自各个阶层,没有贫富之分,没有种族之分,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学校内部的毒瘤就不存在。
”也把这句话献给由于分数由于地域差异由于金钱等各种因素不能选择自己学习环境的中国孩子们,当然还有老师!
韩兮2007-5-31于通州
两次要流泪:一次是学生说这个班是我的家,老师是我的希望;一次是爸爸说,为女儿骄傲,崇敬女儿。
确实有几个父亲能说出这样的话呢。
上次看的教育片也是外国的,上次老师是以音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这次是写作dairy来激发问题学生。
鼓励式教育是适用的,但也更多的要求老师要有渊博的学识,要有无比强大的内心与坚定的意志等等,才能教育出一批优秀的学生。
女主的设定就是“神经质”,一旦决定好一件事,就发疯般地去完成自己的使命。
无论多么艰难,她愿意付出自己的身心,心甘情愿,就算这路程中有失去,但一腔热血总不会被辜负。
离婚是没有被料到的,但也是现实生活中会出现的问题。
有个很搞笑且讽刺的局面,一开始三人见面时,丈夫劝女主的父亲支持女主,说这样会让女主开心;后面父亲一直默默支持着女主,陪着她到最后,但丈夫半路退缩了。
“在我和学生中,你选择哪一方?
”“如果你真的爱我,不会如此问我。
”两个理想信念不一样的人,在崇高理想与信念前的选择,也终将是反方向。
每个人看电影的角度不同,感受也不同。
究竟学习是为了追寻什么?
究竟努力是为了追寻什么?
我也曾经问过自己这样的问题,但可惜的是我找到的答案不能支撑我前进。
就像电影里面那样,当我们身边萦绕着战争、种族歧视、身边的人无故被枪杀,那么我们学习的目的又何在,又有什么意义值得我们去追寻。
生活有时真实的让你连‘残酷’都顿觉无力。
当女主说到‘你们要想获得别人的尊重,首先得学会尊重别人。
’立刻遭到别人的反驳,我们都不知道你的身份,怎么知道你不是骗子啊。
还有就是战争早在我们出生前就已存在,我们都不知道战争的意义是哪里。
生活也就这样,当你还懵懵懂懂的时候,你就被迫着接受这一切。
世上并没有那么多幸运儿,能一帆风顺的走来。
所以,我们并非不是不想爱,只是没人教会我们爱。
电影里面女主的老公和那老女人更像我们的理智面。
他们让我知道虽然找到了自己的兴趣、自己喜欢的工作,也会遇到很多的困难,而这些困难又真实的存在,就像里面一样每一次的振聋发聩的质问,都像自己对自己的怀疑一样。
那希望在哪里?
希望就在于哪怕是无尽黑夜,彼此也能相互撑扶下去,为彼此点亮心中的灯。
昨晚看了《Freedom Writers》,一个春风化雨的故事,跟《蒙娜丽莎的微笑》一样有温暖人心的力量。
然而我毕竟是一个悲观的人吧,这部电影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并不是Erin为了她的学生所做的种种努力,而是那些十几岁的半大孩子,在贫穷,帮派,仇恨和死亡的阴影笼罩下战战兢兢地成长。
203教室的孩子们是幸运的,因为他们遇到一个愿意倾听他们诉说他们的街头故事,真正尊重他们的好老师,找到了自己的避风港。
可是203以外更多的非裔,拉美裔和亚裔的孩子呢?
他们每天走出家门,依然不知道自己是不是能够活着回来。
Erin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她努力张开自己爱的羽翼,但是也只能护住这一个班的学生。
她甚至不敢将这些学生的junior and senior years交给别的老师,因为她知道,她一松手,那些孩子就又会滑落到黑暗的深渊。
她打三份工,没时间陪丈夫只好接受离婚,对自己理想的坚持并不是没有代价的。
这世界不但缺少Abraham Lincoln和Martin Luther King,也缺少Erin Gruwell。
突然想起本山大叔演的《落叶归根》,也是一个改编自真人真事的充满人情味的故事。
但是一个有人情味的故事不代表这个社会就是有人情味的。
在大部分时候,生活是不会被歌颂的。
一个故事之所以会被传颂,常常是因为它只是一个故事而已。
影片中白人老师在不断寻找教育混迹帮派觉得学习无用的学生的合适方法,唤起他们自己想要学习的欲望。
在想,如果这个故事搬到了东亚,一个几乎家家户户,不管社会地位如何,都十分重视后代教育的地方,该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唤醒学生?
真的有办法吗?
影片中黑人孩子们最大的问题,就是感受到自己的生活没有前景,生命不得到尊重,朋友亲人的死亡伴随着他们的成长,因此就自甘漂泊。
虽然混迹帮派,但是这是和“自己人”一起,哪怕死去也是值得尊重的。
他们说,没有黑人可以通过出了说唱、打篮球之外的方式获得成功。
学习读书,绝对不是一条可行的路。
他们对待白人老师的态度有两种。
当女主角呼吁大家要学会尊重时,一个男孩子说:我难道仅仅因为你的老师身份就应该尊重你吗?
我不认识你,你是个好人吗,你难道不在撒谎吗?
女孩子说:我恨白人,白人都喜欢被尊重的感觉。
你的肤色决定了社会应该给予你的尊重。
而当你是个黑人,就意味着你不值得被这个社会尊重。
老师的努力在开始时,只是走进他们的生命,鼓励他们交流诉说,自己做个倾听者。
很期待她会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让孩子们从打开心扉,一直到找到一个合法安全,值得尊重的生活之道。
最初看到《自由作家》的片名,我以为是关于一个独立思考、反抗专制政体的作家的传记片,就像许多被关进监狱、被迫流亡国外甚至惨遭杀害的作家。
看了王怡的影评《我曾是一篇童话的主人公》,才知道这不是描写一个人孤独的抗争,而是一群小孩子,通过写作,观察世界、释放自我、从而彼此间进行沟通、了解的过程。
那个初出茅庐、充满了理想的年轻女教师艾恩•格鲁维尔交给每人一本记事本,要他们写下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事,good things,bad things,anything。
那天开家长会,看着优等班的老师送走最后一个家长,Ms.G的203班除了她等待的身影却空无一人。
她孤独地坐在讲台前,突然想起和同学们之间关于写日记的约定,打开柜子,满满当当,是大家写着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暴力、战争、遗弃等事件的记事本。
从那一刻开始,孩子们的世界有了一个倾听者;也就是从那一刻开始,他们不再孤身一人面对丑恶的世界。
其实,这些身体和心灵都伤痕累累的孩子,他们需要的不只是服从纪律、接受来自成人世界的灌输、教育(像傲慢的坎贝尔所说),他们需要的是倾听、沟通、理解、爱和宽容。
因为一次漫画事件,老师讲起二战期间针对犹太人的大屠杀,她问,你们中有多少人知道大屠杀,只有那位白人小朋友犹犹豫豫举起了手。
这引发了后面一系列的事件,老师通过兼职,筹钱带孩子们参观大屠杀纪念馆,自费给他们买书等等。
王怡在他的影评最后说:“我能说什么呢,关于我们的艾恩,我们的童话,我们的大屠杀,我们的纪念馆,我们的课堂和我们的电影院。
”是的,关于我们自己身上流淌着鲜血的历史,我们能说什么。
我们,就像易大旗先生说的,一直在被“喂药”(《黄金甲.白馒头》),被袁伟时先生称为喝着“狼奶”长大的一代,是否已经失去了言说的能力。
即使是老师,能做的事情大多只能是微不足道的,或许我们根本没办法拯救所有学生,没办法没勇气没能力像主人公一样为了学生做那么多。
但是我们一生,能影响多少人就影响多少人,即使只影响一个人,也好过不影响。
有时候,启蒙学生会导致学生思维无法自洽,使得学生与所处环境产生疏离,反而起到反效果。
不是所有对恶劣环境的反抗都会成功,但一定要尝试。
中国也有种族歧视地域歧视。
虽然我们是多民族国家,但我们的人种界限文化界限没有特别清晰,这是我们没有美国种族歧视那么严重的原因之一。
美国各种族之间的矛盾成因非常复杂,他们移民美国的时间、登陆地点、从事的工作、年龄结构都对种族矛盾有非常重大的影响。
比如人们认为黑人犯罪率高是因为这些人素质低,黑色皮肤性状是劣等基因,其实调查发现同年龄段的各色人种犯罪率都差不多,只是黑人年龄结构偏年轻,年轻人又因为年少气盛等原因是犯罪的主力部队,这才导致黑人的犯罪率偏高。
这些矛盾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变迁经济条件改变,各种族有些早已摆脱了旧的歧视标签迎来了新的标签,比如犹太人刚来美国的时候普遍智力测试得分较低,而今早已超过全美的平均水平。
进一步了解美国的种族问题,可以参考罗永浩推荐并参与引进的一本书《美国种族简史》。
美国种族简史8.2[美]托马斯·索威尔(Thomas Sowell) / 2015 / 中信出版社 种族之间的歧视完全没有必要,我们都是人,有着大致相等的思维水平,每个种族迁移到美国前和迁移到美国后的生活环境都直接导致了他们的生活习惯,这和人本身的优劣没有关系。
即使人天生分三六九等,这也没什么可骄傲可自卑的,这和个人的努力没有任何关系,只是碰巧生到了某个种族成为了某个种族的一员,运气的事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呢?
当我遇到那些拿他们没有办法的孩子,总是开玩笑,假装无奈地说:“没办法,看着他们在学校不惹事就好了,爱学不学吧…”我从来没把这种话当过真,每个孩子都要从学校学到点什么,不然为什么法律规定而且他们或者他们的家长也愿意到学校或愿意把孩子送到学校来呢?
每个孩子都要也一定会学点东西的,要么考大学,要么有获取内心安宁的基本能力,成绩一般的怎么了,不是所有人都要去搞科研啊。
反言之,成绩再好,去搞科研在人类知识边界上开疆拓土的人能有多少?
成绩一般没关系,学做人,做一个善良能共情有感情有情趣的好人就足以达到了教育的目的,他们会带给身边的人快乐安宁和尊重,整个社会的人口素质不就上去了一点点么?
这些点点荧光,就是人类获得幸福的希望(无论在美国还是中国)!
不是所有人生来一定要成为伟人的,给大树养分和适宜的生长环境,也给小草生长养分和适宜的生长环境,大树和小草都要活的有尊严,都要有追求各自幸福的基本能力。
暗自承诺,以后我的学生,我一个都不放弃,所有学生必须在各自的提升空间里学点什么、做点什么。
即使我精力有限,即使我没有主人公那样的付出和勇气,力所能及地,不辜负每一个望向我的眼睛!
G老师的勇气真的让我很感动
虽然这类题材的片子已经屡见不鲜,情节和走向都算是套路出牌。但还是很感动。用了心的,就是美的。
有着某种学院气的诗意与刻意,但是总体还是很精彩
刚看完《自由作家》,EVA对学生与使命发自内心的热爱,最终让理想主义的种子在现实主义的土壤上开开出了花。对于那些娃,EVA妥妥一大“救赎之光”哦~
SO SO
斯万克的脸几么长
看片名的时候以为是关于某作家或者至少是媒体从业者的故事,看到开头的时候又以为这是一部普通的校园故事。。。但是事实却完全不是这样,我多次被那一双双早熟却又纯洁的眼睛所打动,也多次因Miss格的“鞠躬尽瘁”而感触。每个人都有能力让自己好好活着,都有能力告诉世界我们曾经存在过。
用犹太人受迫害去教育黑人??黑人导演们同意吗?这是什么圣母白人思想…十八年之后再回看,这场教育成功了吗,移民社区更融入了吗…
恶心
还可以。总是对这种类型的片子没辙。。。但这五星打的有点勉强,本来该4.5的。。。为Hilary Swank加半星。
没有想象中好,过于理想化了,学生的转变有点突兀。不过当师生互动交流情感的片子还是蛮好的。
海报强过内容 影片故事非常青春校园剧 不喜欢没感觉
开场把种族矛盾拉到峰值莫名其妙就逐渐化解了各个群演的戏份都当主角纯纯美国人拍出来麻痹掩盖自己家的种族矛盾精神麻痹真就政治正确了各个种族从刀枪相见到一起嗨真是没眼看浪费时间
感动于是真实的故事, 影片本身表演的部分过多,更希望还原真实的情况
就电影本身而言 还是有些缺乏力度 但责任感这种东西实在是太能打动人心
回家几天跟我爹一起看了一万部美国社会新闻类型片。
每个人的背后都有伤口,善待并宽容才是获得尊重的最有效方式
其他的大多数人呢
最后还是挺感动的 但是整体不喜欢 太自恋了
很怕太熱血的東西但這套不錯可能因為它是真人真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