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链接抱歉实话实说,剧本差出预料外💥重要的话:拆弹2就是个烂剧本!
接二连三,连三连四地收到某些不友好的留言…我是理解你们的工作,其实你们做你们的工作使劲打五星,我写我的真实观感,大家本无冲突。
我只是写了个人真实观感而已,我坚持自己没有错,也欢迎交流留言,但你们这些不是在交流沟通,麻烦请看看留言都写的什么?
不得不让人质疑你们是片方派来的。
制片方,如果港片以后一直是这样的水准,感谢你们护驾有功……💥💥再一遍:拆弹2就是个烂剧本!
烂剧本!
香港之所以不再是那个“香港”,一些改变不了事实,尝试融入也是一种无限可能的选择,起码不用殃及更多的、不良连锁反应,特别是去年的经历……我有家人是香港永久居民,电影里取景爆炸的场地和那些“愤怒”……种种,能理解导演的某些表达,但剧本这样一而再的偷懒是不行的!
……我依旧期待港片的质量会保持千禧年前后的那种水平,继续进步而不是倒退,也十分期待邱礼涛导演不在剧本上偷懒的下部电影……
拆弹专家2是当下最值得二刷的一部电影,一遍看娱乐性故事,当动作爆米花看,一遍可以看导演对主流娱乐文本的多重解构与结构。。。
这是《无间道》和《黑社会》以来,我看过所有大制作主流娱乐香港电影中,能有如此丰富内在表达和敏锐社会观察,仅此一部。。。
后疫情与后占中的香港本土焦虑,挣扎与虚无,与主流商业娱乐能融为一体,非常尖锐的表达和深情的思考,被包裹在喘不上气来得快节奏叙事中,看一遍是来不及反应的。。。
最重要,这一切站在中央角度还都是可接受,且在审查尺度内,这几乎是眼下只有邱礼涛这种仅存的本土学者导演能做到了。。。
拆弹2如果只当娱乐电影看就太可惜了,在我看来更像是邱礼涛博士论文的电影创作践行版,在《扫毒2》他或许还没有找到社会性思考与批判与主流大制作结合的最佳方法,但到了《拆弹2》已经几乎看不出痕迹了。。。
邱礼涛在岭南大学拿了硕士之后,在2015年又拿了哲学博士,毕业论文课题研究方向是“香港电影的政治审查发展”,至少从这几年他的几部作品来看,这个博士学位实在是货真价实,且别忘了,他还在过去30年,大大小小拍了将近100部电影,大多数都是大陆朋友不曾听说和看过。。。
这种旺盛的精力、斗志,以及学以致用,把主流电影当做思考的方法与工具,积累30年,终于可以用通俗的方式,把思考传播给最大人群,这个实在是太厉害了。。。
所以我当然推荐去二刷《拆弹2》,这部电影看一遍,是不够的。。。
以及,没看过《拆弹1》根本不重要。。。
刘青云在这部电影里在干啥?
感觉从头到尾等收工的表情,对他比较失望,其他演员都蛮好。。。
——————
二刷拆弹2,还是IMAX,改成了粤语版,果然整体丝滑顺畅了许多,因为语言的距离产生了更多的美。。。
刘德华拼了40年,59岁的人了,还能保持这么好的状态,真是中国所有电影男演员的楷模。。。
而且他跟比自己小27岁的倪妮演情侣一点也不尬,也没觉得哪里不对,但实际上明明是父女关系的年龄。。。
第二遍看主要看叙事和剪辑节奏,最明显的就是最后高潮戏,几乎是四五条线索,全是动作戏,平行推进,暴雨梨花式的快速剪辑,居然硬撑下来,基本没乱,复杂多线索空间感交错,也基本交代清楚,太不容易了,瑞思拜👍👍👍两场戏二刷更打动我,一场是刘德华和倪妮车里吵架,另一场是刘青云和倪妮办公室吵架。。。
这两场戏都是把社会病转化为人物内心揪心得疼,传递得特别清楚,两场戏都有倪妮,也都基本接住了,没毛病。。。
刘青云这场是全片最动人的几秒钟,其他时间,他的表演存在感不强,貌似这是编剧决定的,给他发挥空间是不大。。。
我怀疑那个恐怖组织设置成跳大神般神经质是导演有意而为之,因为这位导演可是最最会拍真正又疯狂又接地气儿的香港人。。。
但这次故意拍的神神叨叨,故意不接地气儿,我个人揣测是为了方便通过审查,一个恐怖分子的刻画不能太写实了🤣🤣🤣刘德华作为监制,他应该是在对标比自己小一岁的汤姆克鲁斯。
两个人现在跑步姿态都越来越像。。。
不说别的,我60岁时能不能跑出同样姿态,这个是个硬标准,行就行,不行就不行。。。
不过现在让我稍稍适应下。
800米跑2分21秒应该还是可以的。。。
几年前,跟橄榄组织的澡堂训练,一帮人一起跑亚索800,一次就来十组,他们快的按2分25秒跑,我只能按2分35秒跑。。。
记得有一次十组训练完,最后大家冲了一个400米,我还能跑出1分9秒,那时候我多爱训练呀🤣🤣🤣
说实话,刚进电影院的时候并没有抱有太大的预期,原因很简单,对新商业类型港片的固有印象使然。
感觉观看这类的片子不用怎么动脑筋,你只需跟着嗨就完事,不需要过度思考与总结,全程只要“哈哈哈哈,哇哇哇”也就够了。
所以在进入电影院前,已经将自己的观影心态调整到了爽片模式,放下一切的顾虑与烦忧,认认真真地去享受视觉的盛宴与简单的快乐。
可谁曾想到,因为北京的交通状况,不幸错过了开场的些许铺垫,自己刚找到座位,放好爆米花,打开可乐想要享受着这片刻的快意和持续的爽意之时,大银幕上便迎来了一个核爆场面,再加上那层层递进让人肾上腺激素加快分泌的背景音乐,整个人顿时支楞了起来。
邱礼涛用回溯的方式,先给所有的观众来个下马威,将最坏的结果展现,让观众进入状态的同时,也“炸”出了人们对后续故事的期待。
之前看“爆炸”的场面,氛围的烘托与细节的营造总是最常见的选择,那种直给特写的“炸裂”,可能可以被称之为邱礼涛式酣畅淋漓与“爆炸”上瘾。
在前作《拆弹专家》炸毁红磡隧道、中环地铁之后,谁又能想到,邱礼涛的“破坏计划”还能交出更为震撼的呈现方案,若说赤鱲角机场也只是个开胃甜点的话,由IFC经过九龙中转站再到青马大桥的连环爆破计划与呈现,再配合着故事线的进展,让人们一次次陷入到揭秘的快乐与反思的谜团之中,环环相扣的情节安排,与简洁迅猛的视觉冲击,牵引着观众拨云见雾,持续的期待。
而我的脑中也在不断地絮叨着:“这样大规模的爆破场景设置太港式了,就算只是CG特效,这种地标级别的毁灭场景,在中国电影范畴之中也只能在港片里才能看到了吧。
”除了那些让人肾上腺素飙升的大场面,导演邱礼涛也在文本与现实层面对炸弹与拆弹,进行了多层面的演绎。
那句贯穿始终的质问,“如果不是坏了即丢用完即弃,拆弹专家还会变成定时炸弹”,也成就了刘德华一人呈现多种状态与人格的可能,贡献出三个不同维度的男主角潘乘风,对应不同的性格人物,邱礼涛也选择以不同的场景与表现手法来配合,除去大场面的热血戏份,更多的实景街头追逐场面也经过了精心的设计与考量,像是剧中一场追逐刘德华的戏份,从医院开始走向街头,经由天桥又转向密集的楼宇与热闹的市场,一切顺理成章又显得意外不断,从中环到旺角诸多人流密集的场所,高难度的场面调度,这是最港式的警匪片场景,也是最烟火气的当地生活记录。
为了实现这一切,导演更是带领着整个制作团队,收集了大量资料,制作与电影场景“同款”的实景微缩模型,用来模拟爆炸效果。
并且投入众多的精力投身到实景的勘测与拍摄制作之中。
这其实便体现出港片的一种工业之美,用最精良的材料与尖端的技术,凭借着职业的态度,对每个镜头都事先做了精密的准备,勘查了实际的长宽高与相对位置,算了风水与天气情况,才严丝合缝镶嵌到影片之中。
让人们在一场场的连环爆炸场景之中,持续视觉新鲜感,而又充满期待。
看《拆弹专家2》的过程,就像是在和导演玩一场斗智斗勇的游戏,每当观者觉得谜底就要揭开之时,便会有意料之外的“炸弹”突显,结尾部分的剧情也在不断地翻转,层层递进看似可以轻易破局,实则暗藏玄机,所以只能跟着主人公一起一次次地冒险,感受“拆弹专家”工作时的那份惊心动魄。
整个电影,靠着荧幕前期不断的追逐打斗、高能反转剧情与循环式的满屏爆炸,创造了一场视觉盛宴。
当然也没有什么比视觉震撼来得更简明扼要的表达,让人能在一部警匪电影之中“一爽到底”。
惊险刺激的画面能直接给人以最多的刺激,也是因为电影的软性部分故事构架以及人物的情感支撑走向,在电影中被一定程度的简化了,靠边为视觉的技术之美服务。
总的来说《拆弹专家2》算不上是一部十足完美的电影,但可以肯定是这个贺岁档不能缺少的作品,是一部酣畅淋漓让人看完后会有些回味的爽片,导演邱礼涛也在前作的基础之上完成了不少自我的革新与挑战,无疑是一部值得一看的,沉浸式体验的视觉之作。
各警种全家福。
影片中“关于警队的呈现,是比较概念化和抽象化的,个人对HKP比较感兴趣,说说现实中更写实的情况(所述内容均来自公开的中英文报道)。
先抛几个影片中的BUG(或者叫戏剧化处理)和论点,如有谬误欢迎指出:1. CTRU不具有深入调查的职能;2. CTRU并不太可能独立承担主要的反恐作战;3. 一如既往的“重案组”和“O记”不分;4. 应该有更高级别的警队部门参与调查(警队之外及国家层面的驻港机构在此不讨论);5. 缺少更多警种的配合作战,简单来说,CTRU更像是Max加强版的PTU(机动部队)+防御性为主的中配版SDU(特别任务连),前者是为了类比这支队伍的巡逻警戒职能,后者则是为了类比这支队伍的专业性和装备水平。
这是一支除了PTU、SDU、RRT和ASU外的又一支准军事化警察部队,主要执行的是反恐巡逻任务,驻守除了机场和铁路外的交通枢纽及重要建筑物,如政府设施、水库、领馆及其他敏感地点。
这几支队伍经常组织联合招募和遴选。
相较于SDU,二者装备及训练类似,但侧重点不同,CTRU更侧重于防御、保护和戒备,SDU则更强化作战。
此外,影片开头有ASU(机场特警组)的镜头,这个很贴切,机场是ASU的管理区域。
但后续在地铁的作战,其实更适合出镜的是RRT(铁路应变部队),这也是一个年轻的警种,有着与CTRU类似的装备和训练,但又与ASU的单一功能类似、守护专职场所—港铁。
说到装备,武器部分其实能单独开一篇文章来说了,今天简单的说下服装和车辆。
事实上,CTRU和RRT日常时间穿着的是与PTU一样的警用衬衫,影片中的作战服在现实中出镜甚少且各个警种色彩不一。
CTRU的作战服在影片中还原度很高、是灰绿色的,RRT的作战服则是灰色的、很城市,ASU的是类似于80年代国营工厂的蓝色,而SDU则在近几年由以前的黑色换装成了时髦的Mulitcam、军事范儿更浓。
至于主力配车,由于影片的赞助商显然是捷豹路虎,因此影片中CTRU的车辆里是老款的路虎卫士,但现实中其配备的主力车辆是丰田普拉多(参见影片《赤道》)。
相较之下,SDU的配备更加精良和豪华,除了大家熟知的奔驰乌尼莫克,在香港警队175年大汇演中,竟然出现了灰色的网红奔驰G63,非常潮流(有钱)。
CTRU真正的主力座驾——丰田Prado。
CTRU的真正主力座驾——丰田Prado。
在175周年警营开放日的大汇演中,首次出现了由Trasco改装的AMG G63,而且这个颜色选得非常Classical。
因此,在电影中与极端分子的作战应当是工种组合更专业化的SDU,无论是突击、狙击、爆破还是军事化驾驶,都应是这支部队的工作,影片中接近于军事化的城市作战和海陆空三栖配合,就是SDU的专长之所在。
同时,影片中姜皓文所带领的“重案组”,根据上一部的记忆并结合实际情况,应该是OCTB(有组织罪案及三合会调查科)。
RCU(重案组)是各个警区设置的刑事调查部门,主要负责警区内的重大刑事案件或跨警区案件,并不能负责如此高级别的案件(参见电视剧《刑事侦缉档案》)。
这个称呼与早起TVB引进剧的翻译有关,但实际上并非一个高级别的部门(其部门负责人多是高级督察或总督察)。
而OCTB是一个总部部门(其负责人印象中是总警司),与外界普遍认为其主要工作是反黑不同,除了反黑(参见电影《无间道》),重大刑事案件的调查和行动也是其主要工作内容。
至于影片中这种比9.11还严重的事件,抛开国家层面和军方不说,在香港警队层面,至少要动员到SW(保安部)这个层面,可以参见《无间道3》中黎明、《窃听风云2》中古天乐和《赤道》中张家辉饰演的角色。
保安部是警队中最机密的部门,回归前类似的部门叫SB(不是骂人、真的就是这个缩写,全称是Special Branch,中文翻译为政治部),对这个部门涉猎较多的影片是张智霖主演的《G4特工》,从这个名字也能看出,这不是一个警察部门了,而是情报部门。
事实上,SB的主管部门也正是英国的对外情报部门MI6(现在叫SIS- Secret Intelligence Service),主要负责渗透敌方、反颠覆和反间谍工作。
回归之前,这个部门的成员一部分入职ICAC(廉政公署),另一部高度涉密人员基本都拿到了英国海外居民护照。
回归之后,一个新的带有情报属性的大部门产生了,就是保安部。
这是一个规格很高的部门,与刑事部、行动部平级的“部”级组织。
在香港警队架构中,“部”级就是最高一层的组织了,而且极其庞大,整个警队三万多人也只有11个部。
而我们所熟悉的警队四大王牌部门—OCTB(有组织罪案及三合会调查科)、CIB(刑事情报科)、CCB(商业罪案调查科)和NB(扫毒科)也不过是刑事部下辖的“科”级单位而已。
因此,保安部是个具有神秘色彩的大部门,但其架构、行动甚至具体人员都不对外公开,在官网上也仅仅一句话带过,且据传核心办公地点并不在湾仔军械厂街的警察总部。
唯独资料较多的是其VIPPU(要员保护组),前身就是前面提到过的G4,主要负责政要和到访重要人物的保护工作,类似美国的特勤局。
据媒体报道,普遍认为保安部兼具反间谍、反颠覆、监控敏感人员/团体、国际警务交流(整合了原来的国际刑警科)、内地警务协作及反恐职能。
在香港电影中,《无间道3》和《赤道》都有很隐晦的涉及相关剧情。
而现实中,最近几位警务处长、副处长或高级助理处长,基本都有执掌过保安部的经历,由此可见其在警队中的地位。
《无间道3》剧照,印象中是唯一在画面上出现了“保安部”这三个字的电影。
《无间道3》剧照,印象中是唯一在画面上出现了“保安部”这三个字的电影。
《赤道》剧照,片中张家辉饰演的保安部人员,都是与英国MI6、韩国国家情报院这些机构打交道的,黑白两道都有人脉。
扯远了,其实类似本片中的大事件,一定会有保安部的参与和调查,甚至不太可能是OCTB,更不可能是隶属于行动部的CTRU。
至于影片中倪妮的角色,过于浓缩了,一个在一线亲自出现场的officer,从汇报线上来说,可以直接汇报给DCP(副处长)?
从职能上,可以做调查工作?
从职位上说,可以协调三司十六局?
起码得是CP(警务处长)或者保安局局长吧。
而且这个级别的事件,应该要先启动重大事件调查及灾难支援工作系统(Major Incident Investigation and Disaster Support System,简称:MIIDSS),之后才可以协调其它的政务部门。
这一点,电影《寒战》就做得很好。
另外这么大的行动,哪能少了CIB(刑事情报科)的身影,从线人管控、监听监视到数字化支持,这个团队才是主力军(参见电影《无间道》、《跟踪》)。
这是除了保安部外,最神秘的警队部门之一了。
当然,作为电影来说,没必要这么较真。
但作为以香港警察为素材的电影,对于警队架构和部门的描绘,还属《寒战》和《赤道》更胜一筹。
最后谈谈对于影片本身,坦白讲,这电影我个人感觉略失望。
特效不如北上的几个香港导演做得那么真实感和工业化,剧情在逻辑上破绽和不合理处太多,演员表现上还是有诸多令人尴尬和出戏的地方。
但竟然在豆瓣评分超过8分,我个人打分基本是给了刘德华的精彩打斗戏。
仅为个人观点,不妨碍您喜欢本片。
政治指涉暂且不论,目前没有被提及的基督教暗喻,按照影片的时间线罗列如下(其中必定有一些是我强行附会):1. 复生日/Resurrection Day & 复生会/Vendetta港岛酒店爆炸案后,因脑震荡而短暂失忆的嫌疑人潘乘风,竟是前港警EOD拆弹专家,由此牵扯出的线索指向了已经在香港制造多起爆炸案的复生会——自称奉行无政府主义的恐怖组织。
如果说复生会(Vendetta,来自罗马书,Romans 12:19“Vengeance is mine, I will repay, says the Lord”主曰:伸冤在我,我必报应)还堪称暧昧的话,那么被精心挑选、决意在这一天给予港岛致命一击的复生日(除宗教含义之外,Resurrection几乎没有其他释义),指向已然十分明显。
另外,Resurrection与Rebirth在概念上略有区别,神学家对此尚有争论,但普遍共识是:复生不是简单的灵与肉再合一,而是焕然重生为一个新的生命。
2. 七日创世/7 Days Ago酒店爆炸案发生,到潘乘风苏醒,之间间隔七天——这一行字出现在字幕上,然而因为大跨度的时间与事件跳跃,很容易被忽略——潘乘风从医院惊险出逃,联系旧友董卓文,回忆身为EOD雇员的自己为何落魄至此的种种前情,同时抽丝剥茧复生会的谜团……几乎一刻不停,以至于潘乘风与庞玲两两相对互诉衷肠是观众难得的喘息机会。
原来真相是为了替余情未了的前男友赎罪(atonement),以期日后能向法官求情,庞玲在七天前擅自做了一个决定——她给了潘乘风一个机会,为他创造了一个新世界,是天堂还是地狱,只在他一念之间。
3. 审判/Last Judgement潘乘风与董卓文激烈争吵,失控时不断重复“公道”;在警司面前庞玲向董卓文坦白,自己是为了在上庭时能向法官求情才行非常之事;Lee Sir情急之下口不择言;……反复提及审判,对法庭的敬畏笼罩在所有正面人物的头顶。
甚至更进一步,可以说,从潘乘风终于恢复了记忆开始,电影后半部分就是对末日审判的现代演绎:Maverick读《水浒》,描绘的末世景象“天火焚城,洪水灭世”,直接来自《启示录》;潘乘风与庞玲执手相看泪眼,“我已分不出什么是真,什么是假”,“你信我你就是警察,你不信我……”“下辈子你要记得我……”最值得一提的是潘乘风舍身炸青马大桥时的镜头语言:落入马湾时双臂平展,面带微笑——是crucifixion的姿势;与此同时海面升腾起巨浪与蘑菇云,背景声中铜管愈响——是末日审判中垂虹鸣笛而天父至的景象。
4. 红酒结尾闪回潘庞二人初遇,虽然隽永,收稍也利落漂亮,但在已然完整的剧情后续上一段感情戏,乍看十分突兀。
但如果将此处的红酒放在神学语境下(耶稣复活后显示的第一个神迹,即将水变为酒John 2:1),似乎就能自圆其说:潘乘风已然完成了自己的Resurrection与Last Judgement,现在受过往折磨的,变成了依然活着的人。
“什么是惊喜!
”昨晚电影散场,老婆问我。
“这就是惊喜!
”我说。
“惊喜就是《拆弹专家2》成了。
”那一刻我才发现,观看《拆弹专家2》的120分钟时间里,我俩全程几乎都没说话,少有的交流也只限于在观影中,她右手握住我的左手,微微用力,手心冒汗。
看完电影,平时对商业片几乎不感冒的她欣喜若狂,在我面对这部电影毫不吝啬溢美之词。
我知道,《拆弹专家2》成了——2020年最后爆款,非它莫属。
坦白说,《拆弹专家2》最开始吸引我的是主演阵容:刘德华+刘青云。
毕竟,上次这两位最经典的一次合作还要追溯到1999年的《暗战》。
《暗战》作为双雄电影可真的是太经典了,刘德华和刘青云两人也在电影里贡献了不少棋逢对手的桥段,两人惺惺相惜更令无数观众念念难忘。
如今,双刘两人多年后再度合作,怎能不令人期待。
毋庸置疑,比起《拆弹专家》,这一部完成了多个层面的全面升级。
比第一部更好看,又燃又炸。
同时,节奏紧张刺激,全程无尿点,代入感极强,让人注意力时刻放置在故事情节与角色命运上。
《拆弹专家2》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无疑是刺激的场面戏。
电影全程充斥着大场面,配合精良的视觉特效,让人过足眼瘾,不失为一部合格的商业片。
开篇就是炸机场的大场面,寥寥数笔,紧张有序的秩序瞬间变得慌乱,好好的一座现代化机场刹那间灰飞烟灭... ...当看到巨大爆炸带来的蘑菇云升起,这场面带给观众的视觉冲击无疑是强刺激。
再到后面的青龙大桥....青马大桥被拦腰截断,桥下的海水喷射出几十米巨浪,火光与海浪交叠,爆炸产生巨大的震荡波导致巨浪滔天,甚至直升机都失去平衡,画面具有十足的冲击力。
大场面的视觉效果邱礼涛导演做到了极致,小事件导演同样不含糊。
就单单以居民楼那场戏为例,当潘乘风和董卓文两人来到定时炸弹前,观众的心脏就开始砰砰砰紧张地跳个不停:两人仔细检查、商讨对策、约定时间同时剪线,大家把心都吊到了嗓子眼,就怕一不小心就爆炸,好在虚惊一场。
但当你以为一切都平安结束后,意外却不期而至,让你卸下防备的同时又给你来一拳重击,在这一张一弛的节奏下带给观众的印象无疑是最深刻和难忘的。
在场面戏之外,让人难忘的还有动作戏。
其中,尤以饭店里和医院中潘乘风的两场戏最为出彩,动作拳拳到肉,凌厉干脆,毫不拖泥带水,无论是狭小局促电梯间里的近身肉搏,还是你追我赶,配以快速剪辑,动作酷炫,打斗精彩,又帅又酷。
追,跳楼,肉搏... ...刘德华为电影还是如此拼命卖力,想想真的让人感动的。
当然,场面和动作之余,让人惊喜的还有故事。
可以说,从一开始电影悬念就是时刻在线,全程吊足观众胃口。
有个词,大家都熟悉——欲扬先抑。
但这次《拆弹专家2》却偏偏剑走偏锋,直接欲抑先扬,玩起了倒叙。
开篇告诉观众,这是一种假设情况。
这意味着给观众剧透了可能性的结尾,但同时又埋下了足够的伏笔。
希区柯克的定时理论在电影开篇得到妙用,在故事开始前,首先向观众展示一个可能,观众知道,但剧情中的人物并不知道。
而这个危险似乎随时都可能发生。
这样,故事便有了十足的张力。
这之后,电影是如何吸引观众的呢,除了场面和动作,最重要的当然是悬念了。
与此同时,在大的悬念之下,还有一个又一个小悬念时刻牵引着观众往前走:潘乘风转变的原因是什么?
记忆的缺失成为最大谜题,什么是真,什么是假?
随着讲述人的不同人,潘乘风的身份也如罗生门一般不断变化,让人好奇,真想究竟是什么?
故事不断反转,惊喜一个接着一个。
当然,我之所以喜欢《拆弹专家2》,除了上面我说到的这些,还有电影带给观众的思考。
邱礼涛导演此番将人性抉择置于主角与观众面前,如何选择,答案在你手中。
《拆弹专家2》不仅仅只是一部让人看了紧张刺激酣畅淋漓的商业“爽”片,在大场面与动作戏之外,其实还有更深刻的表达。
作为年末爆款,这部《拆弹专家2》值得每个人去看。
本来我以为是我不爱看的boomboomboom炸炸炸各种快节奏的商业片,看了以后,剧情紧凑到我看电影掏手机看时间的坏毛病都好了。
看完电影以后脑子里就回荡着一句话:马世军你这个毒唯老gay。
出了电影院到和朋友们吃饭了我还在嚼,问自己:🌿,我到底在看什么?
回家躺床上继续回味,我对自己说:谢谢真的磕到了。
一个老套的爱上救赎者剧本,灰暗的童年被孤立的人生,潘乘风像一束光一样闯进他的世界。
第一次保护被欺负的马世军的潘乘风,已经给马世军后来的“偏执正义”种下了种子——保护他人的人被处罚,恶人逍遥法外,这个世界烂了。
后来的一些信息也有提到他的这种“偏执正义”的体现:家里以前做鸦片生意让他觉得羞耻,他就算把这笔钱洗一次,也依旧是脏钱,他用的还是这不义之财——是钱脏了,是世界烂了——唯有复生。
而出国后的马世军的表现其实已经超出了“朋友”的情感——对潘乘风一直念念不忘,一直寄贺卡书信——直到贺卡被退回。
即使如此他的感情似乎也没有被削弱,以至于后来发现潘乘风成了警察,成了拆弹专家,进入了他讨厌的世界,也依旧默默关注着他。
而看到潘乘风的失意的负面新闻,他发觉,让他主动来到自己身边的机会来了。
——————对不起一不小心就有点晋江文案体了打扰了打扰了————↑上面马世军的那段回忆我就隐隐觉得嗯?
这什么病娇养成的剧本啊,等一下我要清醒一点。
结果接下来,马世军在见到潘乘风以后,并没有开始他的复生会大计,而是开始和潘乘风二人世界——爬雪山,看风景,跳伞。
看雪山的俩人肩并肩,气氛好得我开始迷惑,好家伙,马世军合着约会来了?
有阴谋,要利用他!
没想到还没完,接下来就手拉手跳伞,俩人互通心意: “你想毁灭世界吗!!!
” “我超想!!!!
错的不是我!!!
是这个世界!!!!
” “对!!!!
辣鸡世界!!!
毁灭吧!!!!
” “毁灭吧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 两个灵魂伴侣空中拉着手旋转跳跃,我甚至感觉到了马世军在感受到潘乘风比自己更强烈的“疼痛感”时,那种隐隐的欣喜的兴奋的——粉色泡泡。
知道恋爱的病娇啥样吗,就这样。
而潘乘风也因为马世军懂他对前女友哭喊却没有被理解的“我不是疯!
是痛!
”的“疼痛”,感觉到了突然灰暗的人生的“光亮”。
潘乘风确实残了,他虽然看似乐观但其实是在通过体能训练等等努力的忽略自己身体上的残缺,说服别人更说服自己——我是一个正常人。
但他心里的残缺是更大的,所以当没有人愿意为他的自我掩盖和自我安慰买单时,他崩溃了,从一开始,连他自己都没有接受残疾的自己。
——他的黑化并不突兀。
当警队,朋友,女朋友,甚至潘乘风自己都放弃了自己。
马世军出现了“好,如果你讨厌这个世界,那我就陪你一起毁灭它。
” 马世军:这次,我来做你的光。
(对不起又jj体了。
——————我在写什么东西————————
——————(神志不清)———————— 总之这个部分就像一个暗恋直男朋友多年,终于找到机会掰弯他的小gay一样,把直男朋友骗到自己家给他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做炸弹),俩人恩爱了好长时间(搞恐xi),直男朋友干的事情已经让他确定,嗯,他已经弯透了,他就是我这边的人了!
(自信.jpg耽美虐文这时候肯定要整点什么转折的,诶,导演就很懂,失忆梗,安排!
果然就在马世军以为他们就要这么恩爱到复(hun)生(li)日时,一场爆炸让潘乘风被逮捕并且送进了医院诊疗羁押。
这时候电影出现了马世军的第一次登场,从头发到衣服都是白色——坐在电影院的我半感叹半对旁边的朋友说:哇好gay…… 当时马世军说:“复生日,没有暴雪不行。
” 我当时还以为潘乘风是个什么不可或缺的技术人员,没他不行,看到后面。
?
这不是没你什么事儿吗 这个没他不行,是婚礼没新郎不行的意思吗(不是。
“就是想要你看着我完成你的梦想。
” 而这时的潘乘风,刚刚在医院苏醒,好家伙,失忆了。
这里我本来以为应该有第一个反套路:“我失忆了。
”“我装的。
” 我以为我在第五层,导演在大气层,是我输了。
好不容易和自己暗恋多年的男人在一起了,他,失忆了。
医院剧情根本没拖沓,潘乘风还没琢磨几下,那边马世军一确定他在哪就派了一帮吼着“salute!!!
”的硬汉敢死队到医院劫人了。
—————————— 我:淦,他们头好铁啊这么急吗。
我的姐妹: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salute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我是陈冠希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一个诈骗短信的梗)
憨憨敬礼——————————— 而气势汹汹来劫狱(?
)的壮汉佣兵在推上装柔弱.jpg的潘乘风的轮椅时,说了一句可以但没必要这么温柔“跟我们走,我们是来救你的。
” 暴雪如果只是一个负责技术推进的技术员,没必要这么客气——随迟但磕。
知道了知道了知道你们老板多宠他了,爬爬爬。
——————我怎么写(ke)了这么多—————— 到了庞玲给潘乘风植入记忆的部分,那个屋子其实挺刻意的啦,然后庞玲拿起一个义肢,给潘乘风换上,说 “这是你以前用得最顺的那一支。
”(其实这句话我回味的时候总觉得她像在说生前,也许她爱的那个潘乘风,从对她吼叫“好痛”的时候就已经死了吧。
所以潘乘风前面抱她的时候,她没有回应,邦邦硬。
) 然而对比马世军在潘乘风“归队”时,送给他的新义肢,不知道是真的因为马世军有在用心给他量身定做一条完美的义肢,还是因为老板的钞能力还是两个都有,明显感觉到潘乘风,真的对这条新腿,超满意。
(马世军:还是我给的腿好8,科科)——————庞玲:有几个臭钱了不起?
—————— 不过这里有个点想槽一下,当时潘乘风居然毫无顾忌就把这个假腿收下了,我担心得要死我寻思一般的反派不是没有朋友这个概念吗,横竖得对这个假腿动手脚,装窃听器摄像头都是小打小闹,指定得搞个炸弹啊,背叛我炸死你!
太不谨慎了8!!!!
结果马世军这个恋爱脑就真的只装了个定位!!!?
可以,你俩能互相活到今天都是因为脑子般配。
然后马世军找人拍了个潘乘风和庞玲见面的照片。
辛辛苦苦掰弯的男人,失个忆,不仅直回去了,还一副和前女友复合的样子, 恋爱脑小马直接给潘乘风套了个麻袋扎了一针,带走。
我寻思这么背叛了港剧套路不得一顿暴打撒气?
好家伙,麻袋摘下来,一下都没舍得碰。
就拿着照片甩潘乘风脸上,一副捉奸了,脸上挂着说吧我等你解释的死亡微笑。
潘乘风这时候居然还特别应景的:“她是我前女友。
”
虽然我知道这个语境它不是这个意思但是这句话在那个语境又有点那么个味道?
然后马世军炸了,开始数他们的回忆 我给你写信,你不回我,十几年十几年十几年!!!
你抛弃我!!!!
你记不记得你记不记得记不记得!
潘乘风哭喊着,我不记得,我不记得了,我什么都不记得了。
然后哭着求马世军,停止复生日。
“我们的回忆对你来说一文不值吗?
可事到如今已经回不去了,曾经的你的愿望就让我来实现吧。
” 马世军说,你不能背叛自己。
不是,不能背叛我,是,不能背叛自己。
复生日,从一开始,就是马世军为了潘乘风去做的。
“我们曾经一起经历的美好,立下的誓言,如今你都不要了!!!
” 也许这一刻马世军心里那个潘乘风也死了,现在这个脑内被植入了庞玲灌输的正义的潘乘风,不再是他认识的那个潘乘风,但潘乘风又确确实实活在他面前—— “起码我要完成,记得我的那个你的心愿。
” 然而病娇恋爱脑马世军到最后也没舍得直接把潘乘风杀了,而是用一串代表了儿时记忆的锁给潘乘风装上了炸弹——“这个密码,只要你还记得我们的曾经,我就放开你。
” 这个地方我看的时候本来我以为又有反套路,比如四个红点说不定最后变了一个颜色,然后马·黑·世军·寡妇阴阴测测的勾起嘴角,告诉男主:是你先变了。
好家伙结果就真的硬是4个红的!!!!
他从以前到现在对潘乘风的感情没有变,他也不会变,依旧还是自己。
这设的哪是密码啊???
那是他们的过往啊!!!
(掐人中 潘乘风逃出来后对好友董卓文说:他真的很想让我记得他。
董卓文:男同竟在我身边。
马世军:男同竟是我自己。
————————离谱————————— 在最后马世军把核dan塞进地铁,没有半点犹豫直接就上了驾驶座,不知道他到底是为了“复生日”的“大义” 还是为了,完成那个两个人一起日夜携手定制到执行的“事业”。
亦或是,本该一起品味这盛况的人已经不在了,干脆用生命亲手完成两人共同愿望后圆满离开。
每个人都在说爱你,但我可以为你去死。
———————gay到了确实gay到了——————— 桥引爆时巨大的爆炸和震动让马世军惊了一下,但他没想停车,头顶的地面裂开了,他没想停车,前面的路断裂了,他慌了,但他还是没按停车,但是在他看到桥上滑下来的阿风的一瞬间,他疯狂的拍停车键。
最后二人四目相对沉入海底,潘乘风张开双臂,神色平静,眼睛里似乎含着泪。
车里的马世军却是真泪目了,神色复杂,他在想什么?
是在可惜原本心如死灰准备赴死却看到出现在这里,解开了他的记忆锁的,还记得他还活着的潘乘风,现在却要和自己一起死了吗?
还是因为这个不再是自己所爱之人的潘乘风背叛了潘乘风,终止了他们的梦想和计划。
或者,脑子里一片空白,只是看到他要受伤死去下意识的为他心痛呢?
不得而知。
在二人对视时电影来了个走马灯 走马灯里二人虽没有眼神交汇,却能感觉到亲密又温情,此时他们筹划着魔鬼的计划,前面是大桥的模型。
而现实中,二人隔着破碎的玻璃,冰冷的海水远远对视,眼中除了彼此再无他物。
背后是坍塌得四分五裂的大桥。
我脑内:🌿,这是HE了。
合着对庞玲说下辈子,庞玲还真只能排下辈子了。
庞玲:我连夜爬上崆峒山。
这片子,后劲真挺大的………
对《拆弹专家2》报的期望很高,结果垮了。
豆瓣上各路神仙吹的天花乱坠,收没收钱不知道,反正我是被忽悠的不看不行,目前已经8.1分了,但是看完觉得真心没有这么夸张,8分绝对是虚高,顶多7分,可以了。
前半段的动作戏很好看,把刘德华当成龙使,刘德华这样的年纪这样的状态我只想说华仔牛逼!!!
那么从哪里味儿就不太对了呢?
从你丫告诉我说刘德华要失忆了...
卧槽?
言情片吗?
刘青云站在那里咆哮,我见过好几个潘乘风(这名字真不是黄老邪的桃花岛弟子?
),你想知道哪个一个!!!
刘德华敲着桌子咆哮,这个世界都有病!!!
刘德华对着老板咆哮,我要你停止恐怖袭击!!!
一个个都像是豆瓣咆哮组的同好。
从刘德华咆哮让大反派停止恐怖袭击,大反派说咱俩是发小,恐怖袭击计划是你订的这里开始犯困了。
如果说刘德华黑化,是有一丢丢可以理由,当做真是那么回事儿的话。
那说恐怖袭击计划是刘德华设计的,他是宋江,大反派是晁盖。
这是看不起谁呢?
我看电影带脑子了好吧!!!
一个救他人可以牺牲自己的人,你就是杀了他他也不会去伤害那些无辜的人,更别说只是受点委屈了。
这个逻辑根本没有说服力!
而且,作为一个前几天才看过《紧急救援》的观众来说,《拆弹专家2》的场面戏张力真的是不行,节奏、剪辑、音乐和《紧急救援》一比差了一大截。
主要还是智力逻辑上的硬伤太难克服了。
谁能告诉我一个人代号狙击手,被潘乘风指点过,却可以蠢到对着一个人开N枪,然后对另一个人再开N枪是为啥,只为证明自己枪法准吗?
我从没看过一个狙击手在一个地方对着同一拨人开3枪以上的电影。
哎,就算是邱礼涛炸十个香港机场,也不如前半段刘德华的动作戏好看。
我还是想看个没有硬伤可以自洽的故事,而不是一场炸的绚丽夺目的烟花秀。
虽然讲拆弹,但《拆弹专家2》的主题已经不是爆炸了,而是“关于身份的愤怒”。
之前的版本被删了,几百赞几百评论,补发一个截图版本,大家也可以看公众号版本。
传送门:https://mp.weixin.qq.com/s/_XSJgtI5bBASK_VHilc9RA开篇“炸掉”机场的戏,邱礼涛就用旁白回应了这一点:是“愤怒”导致了这场爆炸。
而这个“愤怒”,刚好可以作为解读《拆弹专家2》的钥匙,并且和邱礼涛其人其作,串联在一起。
大家都说邱礼涛是香港电影里的社会学家,这次的《拆弹专家2》就是个很好的研究样本,你甚至可以把它看成邱礼涛的一篇“香港社会学论文”,借“拆弹”,来说现实中的炸弹。
为什么愤怒?
刘德华与邱礼涛的身份问题邱礼涛的乐与怒欢迎关注我的个人公众号“闵思嘉”。
1、为什么愤怒
2、刘德华与邱礼涛的身份问题
3、邱礼涛的“乐与怒”
优点:1.没看过第一部,完全没抱期待地看了这部过圣诞前夜,至少是合格的商业大片,两个小时爽到了。
2.《扫毒2》都把汽车开到地铁轨道了,结果这次导演再次升级动作场面,直接地铁装核弹,炸香港国际机场(虽然开头是一个假设场面,但核弹爆炸场面也是真呈现出来了),加上另外几次拆弹和时不时枪战来个血肉横飞,喜欢动作场面的观众是过足瘾了。
缺点:1.人物塑造其实也和《扫毒2》差不多,性格极端鲜明但过于单薄的主角,符号化的功能人配角(就算刘青云这样的演技也难以把一个纸片人演出血肉),让故事没有根基,观众进入不了情绪。
2.编剧(也就是导演邱礼涛)似乎也是想加入一点故事性,所以刘德华和倪妮的感情戏给的不少,还让刘德华和谢君豪这个反派有一段童年好友回忆,但是这些对整个故事来说没有丝毫润色的效果,反倒显得生硬和多余,这也只能说编剧文戏水平实在太次了。
3.故事里本来有个亮点,就是刘德华失忆以后,倪妮想出来的重新编辑他的记忆,让他以为自己是卧底从而帮助警方对付恐怖组织,这个设计本来可以深入一点挖掘一下,让观众至少动动脑(我身后的观众就一开始没看出这是个计),结果什么效果没达到就被刘德华识破了,匆匆解开了这个设计得并不好的疑团。
我只能说是我太贪心,有了核弹,居然还想要“自行车”。
也难怪刘德华花了这么大心力做宣传,影片的剧本,尤其刘德华的角色潘乘风复杂性上都算有不小的可挖掘空间,是演员看到一定会紧抓不放的好项目。不过吧,这么需要情感搭建的警匪故事,到了邱礼涛手里则最缺情感表达。非常工业商品化的成片效果,有亮点段落,剪辑点也同时异常生硬。感觉这个项目换刘伟强、麦庄等人拍都会好很多。刘德华和刘青云都是非常在线的,倪妮如果再这样下去,真的不知道还拿什么拯救她。
基本锁定今年的港产院线片最佳,邱礼涛很好的融合了犯罪、悬疑和动作等多种类型,整体完成度高,节奏和观感也很好,几场爆破戏更是张力十足,华仔也是越拍越“年轻”了。推荐找个特效厅看,IMAX或杜比都行,视听体验更加分。
有点脸谱化了,恐怖分子搞的那一套,他自己都不信吧?
这么去消解反抗的意义,比主旋律的叙事更为糟糕。
乍一看有料(情节)有场面,但观赏过程却给人以疲惫感,我这场都听到好几声哈欠了。心里总念想怎么这么长?小 trick 左右不了主体结构层面的乏力。大美人倪妮同华仔、谢君豪等老手接戏还是力不从心啊。
为了剧情需要 警察蠢到同事被打死之后再驾车挡过去也是服了
有种为了反转而反转的感觉,一开始很期待,到中后期剧情开始崩了,实在让人没有看下去的兴趣,几度要睡着,几个场景和第一部一模一样,结局也一模一样,拆弹专家被炸死了!
個體面對體制不公不得不採取激進的抗爭手段,這一點又反被體制利用來為自己服務,並致使個體在身體和精神上雙重殘缺(殘疾+失憶),最終個體通過個人化的愛情找到了自己的身份和任務,並以捨棄自己生命的方式贖罪。影片再次借用臥底這一香港警匪片的常見母題,來進行對香港生存境况的隱喻性的政治敘事(實則十分直露)。影片傳達的價值觀在其信奉者看來顯得天然正義,豆瓣最高贊短評就邱禮濤和林超賢的“捧一踩一”直白地顯示了這一點,但不同的價值判斷之間理應是平等關係,且傳達什麼樣的價值觀與影片是不是一部好電影也理應無關。粵原,2020年12月24日16:50於UME華星5號CGS/DTS:X廳,平安夜—聖誕節場次甲。
东拼西凑。这几个香港老演员我都不知道哪部是哪部了
比较失望,也许这类片不对我味口?
还不错,但是倪妮的气场跟大佬们比起来显得稍弱,演警察不太够劲
影评人集体收黑钱了吧,都把我看瞌睡了,醒来还没结束,有点失望,就这么一个破故事,怎么扯老半天呢?回头看银河映像,里面的人无论好坏和主配,大多云淡风轻,香港人演戏啥时这么用力了?随便举俩例子,恐怖分子头目穿一身白,顶一头白毛,深怕路人不知道他是坏人似的,笑死我了;其次是炸桥那段,德华准备牺牲自己,让青云先走,谁知青云一点也不客气,来了句:谢了兄弟。然后,就跑了。。😂警察,恐怖分子,同事,恋人,角色没有一个立得住,都是工具人
被抛弃的香港警察接受大陆妹的记忆移植,最后被招安炸毁青马大桥,邱礼涛在如今这环境下还能有这种表达,respect三连!
这几年最好的爆破大场面里小心翼翼藏着导演的作者性。本我,自我,超我,罪与罚,赎与救。有人把它当爽文爽剧,有人看出内心纹理。
奔着口碑去看的,但是整个看下来逻辑就很迷,我怎么也想不通一个能为了救人自己脱防爆衣的人会因为工作不如意就去当恐怖分子。。
EOD是多缺人次次都要兩位年近六十的高級督察親身上陣拆彈🥲
震惊,独腿刘德华能够像蜘蛛侠一样飞檐走壁...
不如第一部,少了一些浪漫的镜头设计(比如第一部里弟弟躺在担架床上,在枪林弹雨中被推来荡去,悲天悯人的上帝凝视视角)。比较有意思的是断腿的设定,首先是对体制的指涉,其次是结合到邱礼涛本人小儿麻痹的跛脚后遗症。才知道这个编剧李敏原来就是当年少女组合梦剧院的李敏啊
就这还吹爆了,香港电影真的没法看了。叙事节奏是很多香港电影的硬伤,不是你用两个闪回,加两个倒叙,用两个医学和心理学的术语就证明你会讲故事了。
所有的隐语背后都是血肉之躯哀嚎的底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