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及剧透。
这部电影和三傻一样是被名字拖了后腿的电影,导演把阶层、价值观、宗教、国家之间的矛盾关系处理得很好。
这部影片像绝大多数影片一样,有全民歌舞片段,猴神跳舞的时候整个人都在发光。
猴神大叔善良正直,一根筋,他是虔诚的信徒,但对小女孩纯的爱帮助他破除了信仰之间的壁垒。
他从妓院救出小女孩,眼眶含泪,一手干翻一个的时候,太帅了。
他和女友的相处看得出来,他正直得有些傻气,在偷渡者帮助下边界,又因为信仰不愿说谎,冒着被枪毙的风险和保卫队“沟通”,老实人果然吃了拳头。
后半段躲避警察追捕,入狱,舆论施压,逼他承认间谍身份,剧情惊险一气呵成。
在社会阶级压迫下,底层往往不得已做出妥协,庆幸猴神遇到了同样正直的人。
警察瞒着上级放了他,那位记者帮他报道事情真相,引导正确的社会舆论。
“清真寺欢迎所有人”信仰是平等的,自由的。
这世界上有很多歧视,种族歧视,性别歧视,地域歧视或者宗教歧视。
正如电影里两个国家之间互相对立,给对方打上丑恶仇恨的烙印,这种矛盾会更加明显。
这种矛盾需要时间慢慢化解。
故事的最后是美好的结局,两国人民聚集边界互送男主回国。
“以后要再来,办张签证过来”“一定”
当莎希达为了解救掉入坑中的小羊而错过了火车时,其实莎希达原本是和妈妈已经在火车上的 可是她透过窗看到可怜的小羊被困于坑中 于心不忍才下了火车 去帮助小羊。
这说明其实莎希达本身也是真善美的化身,所以她后来也遇到了猴神大叔,最后平安的回到了家。
电影的另一个地方也能体现 就是我想导演通过电影可能想表达的是只有你内心是一个充满爱心的人 真善美的人,或许在生命中你也会在你遇到困难时遇见帮助你的猴神大叔。
(这也只是我个人对于电影的理解)
印度电影除了歌舞,一直以其“敢拍”而享誉于世。
像《三傻大闹宝莱坞》批判填鸭式公利式教育,《我滴个神啊》反思宗教信仰问题,《脑残粉》抨击“脑残粉”的粉丝狂热现象,最近大火的强调女权的《摔跤吧爸爸》和《神秘巨星》。
政治正确似乎成了印度电影的标签,但如果政治正确成为印度电影的代名词,那无疑是相当可悲的。
17年大热的《摔跤吧!
爸爸》,虽然我认为它撇开社会意义只看影片本身真的配不上9.1的高分和豆瓣top66的荣誉,但它的剧情好歹也是中规中矩的三段式,情节安排也都合理有序,冲突高潮也都能抓住人心。
相比之下,同样是以社会敏感话题为题材的,这部五年前就在印度上映并横扫影坛,成为当年票房冠军的《小萝莉的神猴大叔》可能真的把观众当傻子了。
《小萝莉的猴神大叔》讲述的是印巴分裂后,一位印度大叔因为仁爱之心冒着生命危险、民族冲突,把在印巴边境意外走失的巴基斯坦哑女送回巴基斯坦,并用爱让小女孩发声的故事。
愿意是谴责了印巴双方的民族分裂亲人之间的相互残杀导致国家分裂,宣扬了宗教间的相互包容,信仰自由。
男主的外号“猴神”无疑是代表印度神猴同时也是男主虔诚的信仰“哈努曼”,即“哈努曼”作为男主的神指引了男主成为正直善良的人,“男主”即“猴神”作为小女孩的“神”也帮她回家让她发声(怎么有点像宗教宣传片XD)。
主题是很好,也很政治正确。
然而内容呢?
三观清奇,bug多到让我怀疑导演就是用这部片子质疑观众智商的!
首先,有病不去医院去神庙祈愿,逃亡路上也要冒死去神庙祈愿这两点先不论,毕竟我们无宗教信仰的国家无法理解那些有虔诚信仰的人民。
小女孩自己能打开火车阀门的事也因为我们不清楚印度火车构造而择到一边。
但男主带着小女孩偷渡这种事,就算是有一个正确理由,但总的来说也是一种错误的行为啊,现实生活中男主少说在入境前的沙漠上就被击毙五回了吧。
然后结尾处边防战士给被煽动起来的民众“放水”,让他们帮男主打开边防大门,这种扯到没边儿的事儿竟然能在电影中出现!
同时影片前后矛盾不要太多!
男主是文武都不行的“零鸭蛋”却能指挥武馆馆长的摔跤动作还能徒手打赢一票儿大汉;从小在民族冲突甚至是仇恨中长大的小萝莉竟然敢在“敌国”公然暴露自己的国籍,生怕别人不知道那种;巴基斯坦长官轻易被违反法律的偷渡者的“爱”感动而帮他们知法犯法……exo me?
明明影片可以用更好的方式处理帮小女孩回家的问题,却非要走违反法律、煽动民众的路子,真不怕现实中出现效仿者酿成悲剧?
要知道电影可是最好的宣传工具!
最令我无语的是!
毫无意外,因为爱,最后哑了六年的小女孩竟然奇迹般的会说话了(翻白眼)!
一开口就发音无比清晰标准!
不禁让我感慨,自“邪教教母”Ayawawa声称能根治糖尿病之后,印度又一次攻克了医学难关!
医学院的学生们你们还学什么!
反正医学难题最终又不靠你们来解决(手动微笑)!
内容之外,影片注水严重,节奏拖沓,一个小时能讲完的故事生生被毫无意义毫无必要的大段歌舞(真的是大段!
)和一遍遍的回放、慢放镜头(也是大段!
)拖到了两个半。
哦,对了,拖沓剧情的还有给男主的“哈努曼忠实信徒”人设的一份儿。
光是他所谓的忠于信仰、绝不撒谎的“虔诚”从而耽误的事儿就得有半小时。
编剧给我一种,好像男主带着正常的脑子整个剧情就发展不下去的感觉。
当然,这部影片能获得票房冠军绝非是一无是处。
影片的构图和色调把印度和巴基斯坦拍摄得让人心驰神往;像镯子、手铐这些细节,也前后呼应从而推动了剧情的发展。
最后,在因为宗教信仰问题而印巴分治的印度次大陆,影片的主题真的是很“敢讲”,也很感动!
最后我想说,“爱”真的不是万能的,为了爱而抛弃秩序那才是悲剧。
电影终究是“第七艺术”,有着它本身的艺术性。
如果只顾商业性或者社会意义而忽视艺术性,那不如去拍公益广告成本低、收效快。
印度电影如果只为了讨巧用社会敏感话题吸引观众,为了政治正确而政治正确,不顾影片质量和剧情本身本身,那真的就走到头了。
纯净大叔和小萝莉镇图【小女孩不能说话,然而他的父母却没有歧视她】父亲因为从军过的原因可能无法获得签证,母亲千里迢迢带着孩子去印度治病。
【邻里之间相互帮助】沙希达的父亲在数钱,这个钱不是家里人凑的,而且邻居给的,邻居还有一个保佑的眼神
【巴基斯坦军人和沙希达的微笑】在火车上,巴基斯坦军人看着沙希达看着他,给了一个大大的笑容,沙希达也回赠了一个笑容。
军人看护者火车离开边境
巴基斯坦军人的笑容
沙希达回赠的笑容【印度军人和沙希达的微笑】去印度的时候,大叔先给了一个笑容,而后,可爱的沙希达,丝毫没有(或者说不知道)因为面对印度军人而害怕,而是给了一个大大的笑容。
在印度和巴基斯坦战乱丝毫没有影响他们之间互赠的笑容
印度军人大叔的笑容,很内敛
这是沙希达第二次对着这个大叔笑了。
【调皮的孩子】之前算是拘谨的笑容的话,这样的喜爱容算是很真心吧,发生在她挠火车上打呼噜的大叔脚板,大概觉得很好玩?
【沙希达因为救助小羊羔而错过火车时候的镜头】这个镜头是我觉得最好的一个,那种火车渐行渐远带来的悲凉的绝望感,而沙希达无法说话,只能安静的看着。
【大叔是婆罗门,却能和低种姓的人一起聊天,谈笑风生】 在印度高低种姓之间的有着很明显的隔阂,社会地位也完全不同,然而大叔却能自在的聊天,说自己高中考试十次都没过的糗事
如果你不觉得有什么,看看拉茜卡父亲的说法吧(拉茜卡他们家的婆罗门)
【 拉茜卡 的果决】拉茜卡也是印度教徒,但是为了找人,毅然装扮成伊斯兰教徒
为了寻找人,毅然装扮成伊斯兰教徒,进入
之前在宿舍看完的这部电影,看完之后就泪奔了,真的特别感人,也在这里推荐给大家看这部电影。
在一场激烈的印巴板球比赛中,一个女孩儿在巴基斯坦呱呱落地,母亲按场上一位球星的名字给女孩儿起名叫沙希达哈尔莎莉·马尔霍特拉。
时间如梭,转眼沙希达已经六岁了,可仍然不会讲话,心急如焚的母亲带着她去印度德里的大清真封朝圣祈愿。
在乘火车返回巴基斯坦的途中,小沙希达在母亲沉睡之时下了火车,随着火车隆隆起动,母女两人就这样活生生生地被分隔在国境两端,虽近在眼前,可又不啻远在天边。
这是电影的开头,由一位母亲开始,很能引起共鸣。
这部电影一开始就预言了,小姑娘最终一定会回到她自己的国家,并且将带来一个新的国家的和平。
虽然不知道这样一个国家是否能真正实现和平,但导演的意图无疑是非常动人的。
这部影片最值得反思的就是宗教战争,当大叔独自一人带着小女孩跨越边境却遭到拒绝的时候,看见的是战争宗教矛盾给人民带来的痛苦。
还有一位重要的人物就是记者,记者把整个事件记录下来,并真实地反映给了全国各地的人们,这一事件也让所有人潸然泪下。
而在爱情上一路坎坷的大叔最终也因为自己的善良收获了幸福。
该片虔诚的印度教徒甚至是一个顽固的婆罗门,最终接纳了虔诚的伊斯兰教徒,而伊斯兰世界的人民也以同样的热情和爱回馈了善良的印度人。
如果主角不是那么固执到甚至有点愚蠢的人,这样的接纳和回馈都不像现在所呈现的这样让人动容。
正因为他的固执,正因为他毫无保留地坦诚自己印度教的身份,才让这种接纳更有意义。
这部印度电影还有着独特的风格。
说艺术的野心,它的高度超越了政治、宗教的分野,甚至创造出了《西游记》里孙大圣一般的宿命感和英雄形象。
按接地气的说法,它也晒出了男神鲜肉和萝莉萌颜,讲出了印度啼笑皆非的社会现象,让感同身受的观众会心一笑,由衷一叹。
还值得一看的就是小萝莉,真的是很漂亮的一个小女孩,推荐给所有人。
其实看完这部片子已有一段时间,总觉得应该写点什么,但是又不知道该如何去写。
其实一直不知道穆斯林与伊斯兰什么关系。
第一次听到“穆斯林”这个词是在今年的巴黎恐怖袭击之后,所以一直对它抱有恐惧的态度,一度甚至将恐怖分子与穆斯林划上了等号。
看的时候,一直在想,穆斯林是什么?
他与伊斯兰究竟有什么关系?
百度了一下,才知道穆斯林是“伊斯兰”一词的派生名词。
关于宗教、关于种族片中,猴神大叔是一个虔诚的印度教教徒,他心地善良,诚实,有点愚笨,有时甚至有点傻,做事一根筋,所以幼时总是惹父亲生气。
小萝莉沙希达是伊斯兰教,是穆斯林,是巴基斯塔人。
猴神的岳父是婆罗门种姓,他排斥其他种姓人群。
而片中背景故事发生在印巴国家分裂,印度与巴基斯坦相互对立的情况下,两个国家相互仇视,种族矛盾尤为激烈。
关于爱猴神大叔正是在这样一个环境下捡到了一位异族的小女孩。
小女孩不会说话,他将他带到岳父家,开始了帮小女孩回家之路。
片中当猴神大叔一点点的发现原来小女孩不是印度人是巴基斯坦人,从一开始的不相信、不接受到后来慢慢的接受并寻找各种办法将她送回到巴基斯坦,最后甚至开启了跨越国界亲自将小女孩送回之路。
但是这条路并不平坦,小女孩没有护照,他只能偷渡。
可是猴神大叔是如此的诚实,他不会撒谎,所以他在巴基斯坦的路注定不会那么的顺利。
一路上他遇到了各色各样的人,警察、记者、普通的民众。
因为是异族警察视他为间谍。
记者一开始也以为他是间谍,但是当他听了他的故事,看到了他的行为,选择相信他帮助他。
而当地普通的民众反而能更快的接受这位好心的异族人,帮他逃离警察的追捕。
影片最后,记者将小女孩送回了家,而猴神大叔却被警察逮捕,要以间谍的分身处置他。
最后记者将小女孩的回家之路的视频曝光,得到了两国人民的关注,猴神大叔被解救,在两国人民的共同护送下跨越国界回到了印度。
影片最后,爱让小女孩开口说话;也是爱让两国人民抛弃芥蒂送回猴神大叔。
有时候在想,如果是现实生活中的我们遇到了这样一位外国朋友,他是被通缉的间谍,我们会伸出援手去帮助他吗?
我想,应该不会,大多数的我们估计会选择相信政府。
可是政府又有多少是透明给人民大众的?
最后说说影片的风格。
大多数人对于印度片的映像是类似于三傻那种宝莱坞歌舞剧的风格,欢快诙谐。
这部片子也延续了宝莱坞歌舞风格,演着演着就唱起来了,哈哈,不过只有前面一点。
在猴神大叔到巴基斯坦之后,风格明显不同,感动溢满屏幕,最后满满都是泪点。
之前有听说吴承恩笔下神通的孙悟空来源于印度经书上某神猴,在这部电影一开始,印度人民唱出“罗摩神万岁,荣耀归于哈奴曼”,我就想起了应该说的就是这只神猴。
这里暂且不说我国的孙悟空和印度的哈奴曼是什么渊源,毕竟胡适先生、鲁迅先生、季老等众多大家都难以考证的事情,我就更加无知了。
百度百科载,印度《罗摩衍那》中讲述了神猴哈奴曼一路帮助阿逾陀国王子罗摩从魔王罗波那手中放出解救王妃悉多的故事。
突然又联想到《西游记》中孙悟空护送唐三藏西行取经,这样再联系到这部电影中一个虔诚信教的印度人帕万护送一个走丢了并且不会说话的小女孩回到自己巴基斯坦家中的故事主线,一切都像是上天的安排,逃不过的宿命感;一切又都这样恰如其分,带着爱和温暖。
看到之前有评论说,觉得后半部分有些狗血。
不错,最后小女孩回到自己家中,帕万也在千万巴基斯坦人的帮助下回到自己国家的时候,我真的哭了。
而且我早就猜到是这样的结局,但这并不代表它俗气,即便很多人认为它就是俗气吧,这也无所谓。
还是那句话:“电影是属于个人体验。
”单纯的相信这些大爱和感动不代表这个世界就全部是美好、善良,猜透了这俗气的结局也不代表对这个世界不怀好意。
生命是脆弱的,就像那个飞走的氢气球,不知什么时候会爆炸。
但或许是带着对头顶那片星空的信仰,它只会不断的升高。
这样注定是要爆炸的,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
我相信的是每个氢气球都会想要再升高一点,或许那样就能看到更加美丽的风景。
印度电影的题材、元素真的很丰富,就连其国家非常敏感的政治以及宗教冲突问题都在电影中不断展现。
最开始接触印度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看到的教育体制问题,然后是之前《芭萨提的颜色》中的政治问题,后来又抛出《偶滴神啊》和《 外星醉汉PK地球神》中的宗教问题,而现在的这部《小萝莉的猴神大叔》干脆把印巴关系及宗教问题都放在了其中。
家、国、情、仇,或许这部电影能够给印巴人民带来一丝丝的契机呢?
这并不是奢求每部电影都达到像《熔炉》真实促进一个国家法制的发展的那样成就,即便能在一个观者心中留下印痕,那我觉得也是足够的。
最后,差点忘了真的要吐槽一下印度电影的片名翻译:《三傻大闹宝莱坞》、《 外星醉汉PK地球神》、《偶滴神啊》以及这部《 小萝莉的猴神大叔》,这些绝对都是在给电影扣分啊。
二战以来,地球上有很多对世仇国家,对于我们而言,大多数人只知道中国和日本,当然,不少人也知道印度和巴基斯坦,但很少有人会将两者之间的仇恨程度做比较。
宽容博爱,和平共处,自然是我们从小所受教育而铭刻在心的“政治正确”,所以很多人看到这种以超越国家仇恨为主题的电影,就会像燃烧起来一样感动,尽管可能会有些人觉得哪里不对味,恐怕也不敢说出来。
一顶“狭隘自私、民族主义、无脑仇恨、被洗脑了……”的帽子扣上来,你就能知道文革时被批斗得想自杀的那些人,并非脆弱。
不知道有没有人提过,假如将两个国家背景改换成中日两国。
一位母亲带着女儿去日本旅游治病,想要通过日本高超的诊疗技术让久不开口的女儿说话,结果病没治好,签证到期,两人只好回国,谁知在机场遇到麻烦,母亲登机了,才发现女儿去走丢了。
接着,一个读了十几年高中才毕业的日本撸瑟,捡到了哑巴小萝莉,本想送去日本警视厅,结果他们不收,然后,在天照大神的感召之下,日本大叔就开始了一段想要将萝莉送回中国的旅程。
一开始,因为中国大使馆的日本籍雇员无法查证哑巴小萝莉的身份,就将两人赶走了。
日本大叔没办法,就只好带着哑巴小萝莉偷渡来大陆。
结果历经千辛万苦,他们刚踏上大陆就遇到了解放军的边防士兵,但解放军们被日本大叔的诚实所感动,放走了他们。
但他们一进入中国境内,就受到中国警察的各种刁难,但好在有一些中国人好心帮助了他们。
最终小女孩回到了父母的怀抱,但日本大叔却被中国警方当做非法入境的间谍(没有护照干不了间谍,好吗)关了起来。
而后,在媒体的舆论攻势下,中国官方被迫放了日本大叔,中国人民大受感动,数万人夹道欢送。
从这个版本来看,就能稍微体会一下巴基斯坦人的感觉了,当然,你可能觉得我瞎类比、胡说八道,那我就只能继续胡说下去了。
首先我想请问一个问题,聋哑萝莉一开始为何能得到容身之所?
因为猴神的善良?
不对,是因为猴神对他未来岳父说,这个小姑娘这么温柔漂亮,一定是个婆罗门。
换句话说,要是小萝莉皮肤黑点,丑点,肯定被当做首陀罗,不知有什么厄运会降临。
当然,你会说这些不过就是假设,但我仅仅是想说明,印度的种姓制度何其的根深蒂固。
同种信仰之下,阶级壁垒就牢不可破,矛盾深重,你觉得两个因为信仰不同而互相仇杀了几十年的族群,有讲“超越国家仇恨”的基础吗?
就像日本此时,天皇未倒,战犯的家族依然是豪门大族,子孙都是政府要员,甚至还要经常以某些倒行逆施的举动挑衅我国,然后口口声声说我们仇日,要以大爱感化我们,让两国人民放弃仇恨。
这不就是无聊的官方辞令吗?
也就当年恢复邦交的时候说给鬼听听吧。
故事发生的基础是什么?
大使馆的不作为,两国警察的不作为,巴基斯坦警方甚至是胡作非为。
于是乎,一件本该由政府来完成的事情,就变成了普通老百姓的传奇故事。
而这种瞎了眼的设定,岂非为了成就一个高级鸡汤故事。
几乎可以说,这样的电影,就是一部政治宣传片,但它又不是真正的政治宣传片,所以一面较为如实的反应了印度与巴基斯坦的对立,以及印度国内怎样都避不开的种姓制度,但另一面却还是宣扬了印度人在印度教的信仰感召下,如何包容博爱,如何诚实坚毅,如何高尚善良……当然,有良知的巴基斯坦民众还是有的,于是乎,两国在边界这,小范围的和解了。
有人说印度人充分发挥了电影的作用,比中国人厉害,我却并不以为然,这种作用的电影我们经常拍,可惜你们不爱看。
——————————————————————————2018/5/17 我已经越来越泯然众人,当然,现实中的我一直是大众的一员,只是自己也越来越觉得自己普通,甚而也渐渐成了“沉默的大多数”,其实沉默真的是一件很符合经济规律的事情。
你看我前两年写影评发过的牢骚,随着某影片上映,不就都现世报来了嘛,笑。
说到那篇影评,我还是忍不住想发发牢骚。
有比如说时过境迁,已经没有什么国仇家恨的,又或者说,是我狭隘的,我实在是不想替广大人民群众发言,只是前段时间全网抓精日的时候,某些人大概是断了网,假装不知道什么叫群情汹汹吧?
巴基斯坦能和中国走得这么近,完全有赖于印度给巴基斯坦提供了强烈的不安全感,这些事真的是小道消息嘛?
当然,更有人说巴基斯坦和印度曾是一个国家,同源同种,我拿中日对比不合适,至少应该拿大陆和台湾对比。
这样的人,怕是连印度本是个地理概念,而非国家概念这事都没搞明白,就已经开始嘲讽了。
更何况,印巴关系和两岸关系要是能类比,这人是有多低的政治觉悟啊。
影评下的评论其实也谈不上什么千奇百怪,但还是充分展现了平凡人的普通。
这种普通就在于看山是山又或者听风是雨,全然没有半点自己的想法。
一群人看到有人竖起种种漂亮的大旗,就涌上去,其实和飞蛾扑火一样,基本属于动物本能。
电影里讲什么?
博爱和解,跨越种族、宗教、阶级的一种人性之美,这些能有什么错,又能有什么稀奇的呢?
我实在想不通,这种主题之下,故事讲得稀烂,和空喊口号有什么区别?
但我能明显感受到,当然,在我写影评的2015年,还没有这种感受,是在上映之后,那就是“被裹挟”。
就像那个美国的笑话一样“特朗普走进一家酒馆,里面正在播放有关特朗普的新闻,底下的群众大声嘲笑着,忽然,旁边一个男人小声地对特朗普说,‘你怎么能不嘲笑总统呢,你难道不要命啦’。
” 当所有人都说这电影立意如此之高的时候,谁能说一句不好呢,哪怕是说这故事讲得不好?
所有抨击我的评论,没有一个敢站出来说,这电影里的故事,逻辑缜密,刻画真实,全都针对着下三路,又或者“左右”去了。
我还看到很多人说中国就是拍不出这样的电影,但事实上,八十年代中日蜜月期,上映了相当多表现中日友好,甚而“战争都是政府的错,两国人民心连心”之类的电影。
但现在有人会把这一批电影翻出来大夸特夸,赞美中国电影人气量大,宽容博爱嘛?
真的,我自己也成了沉默的大多数,本不该说什么闲话,惹来一堆非议的。
但我总以一种天真的心,担忧着如我一样的普通人们,担忧大家都会循着动物本能,追求光明,却是飞蛾扑火。
导演的一厢情愿,中国观众的一厢情愿,真是一种奇妙的,天造地设,但又是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生动体现。
一些琐事,一些牢骚,见谅。
我觉得这个电影值得每个人看,那些关于正义,宗教,信仰,信任,爱与被爱,在这部电影中都体现的淋漓尽致。
有些人有些事,那些困惑的,想不通的,看过这部电影之后,我觉得现在能看开放下了。
印度电影最高级的地方是敢于触碰敏感题材,拥有宽广博大的价值观,它告诉人们最普世的价值观是爱与善,在它们面前所谓国界,民族,宗教其实都不重要,世上没有不能被放下的偏见与仇恨。
搬家前最后一夜,突然停电,插着充电宝看完一部近三小时的神电影,名字一如既往的烂,但完爆前面火那个外星人pk地球醉汉。
1.应情应景的印度洗脑歌曲舞蹈,好听好看。
2.巴基斯坦萌萝莉和印度奶爸大叔完美搭配。
3.寻亲主题贯穿始终,少凄苦多温情不累人。
4.宗教以及国家冲突印度电影能升华到破题。
5.冰冷现实和国情下的浪漫主义是真的浪漫。
6.散播仇恨如顺流而下,传播爱需要大本事。
7.结局半小时耶稣受难记神迹出现令人泪奔。
8.摸爬滚打仍褒赤子之心契合核心价值体系。
希望广电总局及相关影视制作单位观摩思考,咋还给阿三超了,老娱乐至死是时候谈谈真善美爱了。
最后向罗摩神保证,这电影能给人带来幸福的观影体验。
三汗里的萨尔曼到这片才真正被一般中国观众认识了,命不好。节奏的松紧安排良好,也依旧有印度电影的精气神,解救被贩卖的萝莉时就一定把人打的飞起,加上塔尔沙漠边境固执的要边防放行(也是宣扬罗摩信仰),是全片最好的两处设计,片尾的煽动群众去克什米尔边境倒显得刻意,硬塞个煽情大场面。这片的主张能和一些韩国电影对照,宗教、政治上的和解诉求,几次进入清真寺、最后的克什米尔取景都直面矛盾,印度电影的这种取材倒不算大胆,直率罢了。第一段歌舞唱词有提到中国来表示遥远,看韩国和印度电影中的政治现实表达,隐隐都有把中国视为不受欢迎的介入者的立场
全程暖暖的4星影片,没想到结局没有一点防备就被感动了。这个片名误导啊。- 无国界无宗教,只有爱。- 这种影片的出现会让你觉得世界终会越来越好的。- 印度影片封神了。
假,不真实,但对孩子很有教育意义。
很扯淡,很理想主义。不过这是电影,也无可厚非。但要让人震撼的话,脱离现实的理想主义情结是无法做到的。因为太扯,所以没泪点。
年龄大了,这种的真的不想看了。印度一贯的强行歌舞,强行煽情,中间几次差点睡着,唉,我的两个小时
小女孩一分,结尾一分,不能再多了。前半部分的尴尬,和后半程的洗脑与国内片的傻白甜和玛丽苏似乎没有本质区别
很抱歉是我看影片不够认真没有耐性,我只看到了小萝莉下火车和火车开走干脆没人过问,男主因为客车售票员没有零钱无法找女主5卢比一不小心到了她家并且他要找的人正好是他爸爸临终前告诉他去找的朋友…看到此,以至于影片接下来无论怎么演绎都是男主开挂的无敌状态这个就没意思了。看不下去,弃!
印度人帕万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把小女孩送回了家,看到最后的时候泪目了,整部剧体现了宗教信仰,善良,坚持
不是我喜欢的类型 果然不喜欢印度电影
前面挺糟糕,后来踏上回归之路的时候开始精彩,高潮令人感动。最近几年引进的印度片貌似都会扯上的宗教,等级,国族问题在这部片中也都有体现。请原谅我仍然会因为歌舞片段而笑场。
萝莉赛高。故事意外地平,关键音乐也无甚亮点。又是个用爱发电的理想国,印巴冲突题材看似大胆,背后却是谁也不得罪的小心翼翼。
最后一幕永远定格在我的内心深处,人至善、水至柔、景至美、情至真!再铁骨铮铮的汉子也会为之动容,宝莱坞真的不得了!这几年电影不可小觑,小故事大道理发人深省的题材已经独具匠心别具一格!果然有宗教的民族与金钱至上的国度不同啊!人类最最美好的东西通过这部电影保留了下来!谢谢你们的用心!
【4】这类故事完全打动不了我
印度电影真是长到让人膀胱要炸,歌舞多得你出去上个厕所打个电话回来还在又唱又跳。前一个小时冗长无聊,也就看看可爱的小萝莉。Love conquers all这种被说烂了的议题在宗教冲突政治对立的现实里根本屁用没有。
烂的挺老派的从剧本到摄影都是这样
如此节奏怎么得到如此高分的。。。o(╯□╰)o。。。大家都很喜欢这种萌么~
满分!满分!满分!重要的分打三遍!主题是真的简单,表达是真的淋漓尽致,越来越喜欢这种印度的电影的模式了,不多说了,看哭了,下周末二刷。另外我左右两边的情侣看得是真的投入,互相抱着就没分开过。财大的布袋馍还是很顶饱,大都会的房子也是真的好
还君明珠。
就是太拖沓了。节奏实在是慢。但其他地方处理的不错。关于印吧冲突都纳入了,是个很好的切入点
看虔诚宗教人士的故事其实都是抱着不理解/好奇的眼光,但他们某种程度上是可爱的。但片子有点太过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