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虎导演最好的作品,尊重历史,对老百姓刻画的相当到位,剧本扎实,演员表演非常精彩,尤其是对细节的把控堪称一绝!
记得村里面有一户人家不这么和其他村民来往,有被孤立的感觉,这并不是这家人家有多坏,只是老实不善于与人打交道。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也不少这说明编剧是非常了解农村生活的。
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这部电视剧为什么剧评这么少呢?
第二次熬夜看完了。
好剧!
比《亮剑》和那些宫斗剧好太多。
马少骅的演技真是神级,女主也很好(他们在《守岛人》里也演了一对夫妻,不过出场时间不到一分钟)。
难以想象那时候的老百姓会那么自觉,那么无私奉献。
服化道也真实。
很奇怪这剧没有大热。
很早的时候有人在贴吧说是因为剧里BLJ向人民索取了太多。
所以不能大肆宣发播放。
希望网上持续发酵。
看的过程很纠结,很多事都想不通。
最开始,“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句话一直在心里晃荡,悲愤到心堵,我想不通。
后来,我想,他们做事不是为了回报,而是为了心安。
再后来,我想,他们最终有了希望的太平日子。
社会发展的历程是大致相似的,我们一直说中华民族是苦难的民族,那么在历程大致相似的总框架下,其他国家肯定也有不同程度的苦难,为什么他们从来不说自己是苦难的民族,我们却一直在说苦难苦难。
其实,我还是免不了偏激。
今天又刷了一遍沂蒙,是一部很不错的良心好剧,但是里面好像方言夹杂着普通话有点别扭,2009年的电视剧了,清晰度以及一些细节肯定差点事,但是丝毫不影响它的质量,就剧情来说,多少有一点点拖沓,其实有些人物是故事线路不需要很大篇幅的讲解,整体基本比较符合实际,没有抗日神剧中乱七八糟花式打鬼子的情节,故事围绕着于宝珍一家开始,非常精巧之处是本剧开篇是继成成亲拜堂,结尾也是继成拜堂,前后呼应,但却物是人非,本剧中的演员选择我觉得非常棒的,演技堪称教科书级别的,尤其是母亲于宝珍和父亲李忠厚,刻画的非常到位,举手投足间能让人忘记了这是在演戏,其次就是心爱和心甜,演技也是非常到位,妆画得也是非常接地气了,本剧中编剧好像非常喜欢死而复生这种设定,所以居中经常会出现XXX牺牲了,然后他其实没牺牲这种设定,搞得看起来有些怪,其实我非常喜欢剧中心甜这个人物,因为她代表着广大中国妇女的特点,勤劳、阳光、积极、有责任心,身为军属事事都不愿意落下,事事都想争先,在家庭中起到一个润滑剂的作用,她一次次的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支持着抗日、抗战、默默的奉献着,而最后却换来了继成的嫌弃,疏远甚至是抛弃,以至于后面每次看到继成出现,都总觉得他非常虚伪,非常厌恶,其实我觉得这代表了一部分人,自己在所谓成功,成名,有成就之后,就看不起自己的结发妻子,觉得她配不上自己了,觉得自己应该享受更好的生活了,追求更好的物质了,但是你别忘了在你没有成功,落魄甚至是低谷的时候,是谁默默陪伴着你,无怨无悔的追随你,外面的山珍海味美酒佳肴或许美味,但真正舒服的,还是家里那一碗热腾腾的菜糊糊。
很久以前看的了,今天突然想起了其中一些情节,很感慨!
现在的抗战剧啊,总是差那么一些意思,我说的是真的认真拍的抗战剧,不是挂羊头,卖狗肉,有名无实的那种!
《沂蒙》这部片子,不管是拍摄场地细节处理都很贴合真实生活,一些细枝末节的小情节完善了人物的性格,具体了故事情节,没有完美的英雄,全是平凡的小人物,却也有一腔热血!
今天突然想起了的情节就是一个护士被日本人抓住了,她请求曾经帮助过的村民帮她送一封信,村民答应了,然后护士死了,村民也被发现了被害了,村民的家人带着那封信逃出去了,一路颠簸流离,直到解放后才找到收信人,一个医生,当时他正在结婚,村民的家人送了信安了心就回家了,而那封信居然是一封情书,讽刺吗?
但对于那个年轻的小护士来说,理想与爱情是统一的,所以她死的无怨无悔。
村民一家家破人亡颠沛流离,但信送到了,对于他们来说,恩情报答了,承诺做到了,安心了!
今天突然想起了这个电视剧,突然有了再看一遍的冲动,但我的心情还是要先抒发一下的!
一直到现在,在我的老家山东沂蒙山区,还把年轻未出嫁的姑娘称为“识字班”。
因为自抗日战争开始,我们党深入沂蒙山区农村,组织群众,发动群众。
其中,一项重要工作是普及文化,教群众认字明理。
而年轻的后生往往需要参军外出作战,姑娘们留在村里,生产劳动的闲暇,成为了“识字班”的主力军。
久而久之,识字班就成为了年轻姑娘的代名词。
这几天,观看了电视剧《沂蒙》,重温了好多熟悉的场景,包括上述的识字班的由来。
剧虽然有些土了吧唧,但贵在真实。
四星半推荐。
再次感慨我们的党,真是一个学习的党,进步的党。
《沂蒙》以抗日战争时期一个普通的沂蒙山区家庭为故事着眼点,将历史事件与个人命运紧密结合,通过一系列生动曲折的故事,成功地塑造了马牧池村普通村民的群体英雄谱系。
在民族矛盾尖锐的历史时刻,马牧池村的人民,都在抗日救亡的民族解放中,表现了一个中国人所具有的民族气节。
通过对历史真实的还原,表现了蕴含在民间的那种一往无前的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使得那段已经被尘封的历史真实获得了真切的还原。
一直到现在,在我的老家山东沂蒙山区,还把年轻未出嫁的姑娘称为“识字班”。
因为自抗日战争开始,我们党深入沂蒙山区农村,组织群众,发动群众。
其中,一项重要工作是普及文化,教群众认字明理。
而年轻的后生往往需要参军外出作战,姑娘们留在村里,生产劳动的闲暇,成为了“识字班”的主力军。
久而久之,识字班就成为了年轻姑娘的代名词。
这几天,观看了电视剧《沂蒙》,重温了好多熟悉的场景,包括上述的识字班的由来。
剧虽然有些土了吧唧,但贵在真实。
四星半推荐。
再次感慨我们的党,真是一个学习的党,进步的党。
这才是以前的农村。
马少骅演技真是没得说,每次看都能让我感觉这就是继长的爹,都能感受到他的丧子之痛,每次看他的戏都很吸引人。
挺好看的电视剧,但是配乐怎么就那么瘆人,尤其是开头能把人吓死,真是电视剧的一大败笔,我真想把里边的音乐给屏蔽掉,难听的要死。
感觉里边演员的脸上都是摸得土,连手上指甲缝里边都是土,他们都不洗头的哦,好真实啊。
“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口饭,做军粮;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
这就是沂蒙人民当时为支援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所作出的巨大牺牲的真实写照!
《沂蒙》以主人公于宝珍一家人的经历为主线,讲述了马牧池村普通村民们在民族矛盾尖锐的历史时刻的种种义举,在抗日救亡的民族解放斗争中展现了中国人所具有的民族气节,展现了革命火种被广泛接受并深入人心的过程,用通过马牧池村村民的朴实、善良和大义很好诠释了沂蒙精神。
铭记历史,吾辈自强
这剧给五星是因为只有五星。虽然是陪爸爸妈妈一起看的,但自己却也看得入迷,拍得太好了,服装道具化妆配音,演员演技全部在线,太有诚意了。之前去过上九古村,也爬过峄山蒙山,看这个剧的时候,真的格外有感觉,一家人之间的日常生活以及战争带来的不得不的反抗,拍得很真实生动,在艰难的岁月里也依然活得热烈起劲,最质朴最单纯的也是最动人的。
突然想起来了
看在那句老落后的话上,我给多一颗星。
阿姨看我也看...不得不说这部剧真的好敬业 化妆化的太好了 全剧真的好像到了那时候 就是有点点磨叽 但是整体真的ok
女性觉醒独立的剧,男人孩子都靠不住,只有靠自己。好哭的片子,真的拍得太好啦
演员好,化妆到位。一些剧情和人物的结局可以理解但不能接受。
如此淳朴 如此简单!
大部分人只能共受苦 不能共富贵 见过了市面 就会嫌弃家里 而家里的也没办法完全摆脱嫁了就一辈子 不用改变的观念 哎 人性
管虎还是管虎,赵冬苓还是赵冬苓没想到拍的这么好
小时看的,印象深刻。为了毒死鬼子在饭菜里下毒,自己先试吃给鬼子看,最后全家和鬼子一起同归于尽的情节至今历历在目,得有十几年了。
终于找到这部剧了,小时候和奶奶一起看的,拍的很好。但是好多情节,都对我幼小的心灵产生极大的冲击。剧情的矛盾冲突太强烈太现实了!导致后来我虽然一直记不得剧名儿,但对每个情节都十分印象深刻!那家人的几个儿子,几个媳妇的境遇,后面的遗憾,哎!(用现在的话来说,就,超虐的!)
山影垃圾 欺负阿北 早日扑街 #这里是豆瓣诶!#
小时候跟爷爷奶奶看的,那时候的电视剧质量是真的好,演员是真的赞,个人觉得马少骅的演技在他那一代演员里数一数二
尽管是断断续续看完的该剧集,然而不妨碍我为之大赞一声“好”。真实就是力量,本片所以能打动人也正在于此。君不见现在的抗战题材影视剧,越来越显得隔靴搔痒,完全让人体味不到那个血与火年代的真实感觉。幸而有本剧,让我能真真切切地触摸那个年代,也更深刻地懂得我们这个民族屹立数千年的根源所在
还是多年前看的,原来导演是管虎啊!本临沂人除了觉得方言不对味,没啥毛病。当时这个剧在我们本地超火的!五星好评。
管虎就是管虎,黑暗阴冷用自然光足矣
国产电视剧中的翘楚,虽然个别情节稍有拖沓之感,但仍赚足了我的眼泪,哭得头都疼了。(后记)呵呵,获奖了!!不过好像有点叫好不叫座~~
演员黝黑的脸、朴素的穿着,真实、接地气,再现了那个艰苦又充满革命激情的年代。就是有些情节讲的很慢
无几把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