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杀人狂魔,17年前杀的最后一个人是自己出轨的老婆,但愤怒使他出车祸,车祸让他忘了下一个要杀的人是自己的非亲生女儿。
就这样稀里糊涂过了17年,女儿长大了,他患上老年痴呆症。
但嗜杀成性的他总怀疑身边那些离奇的凶杀案是他犯病时所为。
直到一个堪称完美偶像的警察出现在他眼前,在旷野中两人四目相对的一刻,双方竟确认了彼此的身份,同为连环杀人狂魔,从此开启了两人间恶与恶的较量。
但恶与恶不同,有些是冥顽不灵的,有些却穷尽余生只为自我救赎…… 但问题是,世间有无“正义之恶”呢?
无论是在天国还是人间,邪恶始终都是制约正义的一股不可或缺的力量,假如这股力量不复存在,正义便无立锥之地,或者正义的标签不复存在。
比如,七大堕天使之首卢西弗,专司傲慢之撒旦,因不甘屈于耶稣之下,拒绝向他行跪拜之礼,进而对耶和华不敬,因而被逐出天国。
卢西弗若不存在,天国无以论正义。
认同七大撒旦集于卢西弗一身说法的人,以为他基于傲慢而自黑暗中卷起战火,试图对抗神,但其实七大撒旦各有来头,皆为堕天使幻化而成的最古老的恶魔,其中有三位与神及神子有过交战,其性质若依人类历史观来看,皆为起义。
卢西弗与耶和华几乎打成平手,《新约》中记载,黑暗之子彼列与光明之子耶稣也曾有过恶战,也是几乎平手,最后一刻被耶稣打倒。
所以“正义之恶”是不存在的,世间只有以正义之名行恶的人。
【巧妙的软广】https://site.douban.com/215175/ (我的小站)
写两句自己的拙见。
前方剧透预警。
起初刚刚看完电影的时候,也觉得结尾无非是主角金炳寿又一次失忆,忘掉了自己已经杀掉了坏警察。
但后来拉片的过程中,还是发现了很多解释不通的细节。
首先,结尾检察官给金炳寿出示的日记中写的是闵泰周“这家伙是杀人凶手”,这里显然是在指控闵泰周是杀人凶手。
但是影片中段,为了嫁祸于金炳寿,闵泰周明明已经修改过他的日记,虽然画面里显示的应该不是同一个地方,但按照正常人的做法来分析,闵泰周一定会浏览全部日记,把所有不利于他的指控全部删去,不会删掉一处留着一处,这显然很弱智。
再加上金炳寿会失忆,所以他不会将日记改回之前的内容。
这一点明显的矛盾,让我开始怀疑坏警察闵泰周是否真的存在,是否是金炳寿脑海中产生的幻觉?
在拉片过程中,注意到一件很重要,影片却没有给出解释的地方。
金炳寿的姐姐为什么会自杀?
在影片中后段的地方,我们得知去当修女的姐姐其实是不存在的,都是金炳寿脑海中产生的幻觉,这一点的真实性通过女儿恩熙的话得到了证实。
而就在这之前,姐姐的幻觉曾经出现在金炳寿的家中抱着弟弟痛哭。
紧跟着下一个镜头给了门口的两双鞋,在这部电影中,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和意象。
而对于剧情的分析,毫无疑问也要从鞋入手。
这里,左边显然是金炳寿的白色运动鞋,右边是姐姐的红鞋。
而影片开头,金炳寿的父亲实施家暴的地方,也有两个镜头给了门口摆放的鞋。
上图是第一个镜头,是在金炳寿回到家之前,此时家中有三个人,父亲、母亲、姐姐。
图片中能看到三双鞋,摆放杂乱,象征着复杂危险的家庭关系。
中间的靴子是父亲的,当时的姐姐应该还是小孩,按理说不会穿的太成熟,所以右边的红鞋应该是母亲的,左边的蓝鞋明显是小码,属于姐姐。
这里还要说的一点是,中间的位置也象征着所谓的“一家之主”。
这一点从下面这张图片也能看得出来。
这张图是第二个鞋的镜头,发生在金炳寿杀死父亲之后。
杀掉了父亲的金炳寿性格开始转变,从之前的懦弱变得更加强势,“一家之主”的位置也留给了唯一剩下的男性成员。
这里能看到鞋的摆放变得很整齐,再加上图中的台词,显然,这一家子开始了一段很和平的生活。
到目前为止,是看不出姐姐有任何值得自杀的理由的。
再回到这张图,姐姐抱着弟弟哭时门口的鞋。
姐姐的鞋和多年前母亲的鞋是类似款式的,再加上姐姐近乎于母亲般的拥抱方式,金炳寿显然把姐姐这个形象当做了母亲,而一个成年男性为什么会把不是母亲的人当作母亲,从其身上获取一种类似于母爱的关怀?
原因很简单,金炳寿从小就母爱缺失,没有从真正的母亲得到足够的母爱。
再回到影片开头父亲施暴的段落,有一个镜头很有意思,金炳寿刚刚到家,看到家里一团乱,镜头给了一个全景后,马上接金炳寿的第一人称视角。
你可以看到镜头由下到上,扫过散落一地的饭菜,最后停到的是母亲手上拿的一只崭新白色运动鞋,和另一边父亲枕着的另一只沾了泡菜汁的白色运动鞋,根本就没看母亲一眼。
(PS:这里还要说的一点是,日记中所记载的“泡菜汁”显然更像是母亲或姐姐的血迹,而运动鞋应该是父亲用来施暴的工具,是金炳寿的记忆模糊,才把血迹当做了泡菜汁。
)
而在日记中,记载的也是鞋被弄脏和姐姐的瑟瑟发抖。
这里按照正常的逻辑,一定是应该更在乎家暴第一受害者,也就是母亲的安危,而不是一双运动鞋是否被弄脏,而仅仅由于运动鞋被弄脏就杀掉父亲,这个动机显然也不成立。
这里我能想到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金炳寿的记忆在作怪,他的记忆每提到和母亲有关的地方就开始闪烁其词,影片从头到尾提到母亲的地方少得可怜,完全比不上姐姐的戏份,关于母亲之后的交代也几乎没有。
说白了,金炳寿不记得母亲了。
人会失忆有很多原因,其中一种解释是,选择性失忆是人类的自我保护机制在运作,人会本能的忘记潜意识里不愿意想起来的东西,这个东西有可能是对其伤害很深的一件事、一个人。
再回到修女姐姐抱着弟弟那一段,姐姐说的台词是,“就这样总忘掉记忆,会回到15岁之前啊,善良、无比单纯的我弟弟”。
这句话虽出自假想的姐姐之口,但经过之前的分析,我们可以简单粗暴地把说这句话的主体换成母亲。
也就是说,母亲希望儿子回到某个时间点(15岁)之前,这个时间点,不用明说也知道,就是金炳寿杀父之前。
换句话说,母亲希望儿子没杀父亲。
结合金炳寿杀父之后的经历,能看出他在杀父后明显性情大变,开始频繁杀人,杀掉那些他认为该死的人,并乐在其中。
这显然与母亲的意愿相悖。
而每天朝夕相处之下,母亲和姐姐有很大概率已经发现了金炳寿杀人这个秘密,而金炳寿后来提到的“我们家开始有了和平”,应该就是从杀父到频繁杀人被母亲发现这一段时间。
前文说母亲希望儿子没杀父,显然不是希望父亲还活着,而是把杀父这件事当成了儿子性格转变的导火索,希望没杀父本质上是希望儿子还是那个“善良、无比单纯”的人。
结合这些分析来看,真正的修女有可能不是姐姐,而是被儿子逼的无可奈何,又不忍心大义灭亲,索性一走了之的母亲。
而姐姐自杀的真正原因,也许就是金炳寿杀人,再加上母亲的离家出走。
金炳寿选择性忘记母亲,也一定和姐姐自杀不无关系。
说到这里再提回坏警察闵泰周,回忆一下他杀人的原始动机是什么?
小时候遭遇家暴,为了保护母亲而杀父,又被母亲用电熨斗烫伤,从此恨所有女人。
再加上两个人的杀人手法都是勒死,这些简直和金炳寿的经历如出一辙。
很难想象编剧会把两个本无关系的角色的过往经历写得一模一样。
而金炳寿17年前终止杀人的原因是什么,不是因为良心发现或者杀腻味了,而是因为得了老年痴呆,也就是实实在在的客观条件限制了他去杀人,另一种说法,他想杀却不能杀了。
在这样的窘境下,一个比较合理的做法就是,把自己想象成另一个人,一个和自己有相同杀人动机的,身处壮年的,身体健康的杀人狂,打破了客观条件的限制,可以更加肆无忌惮,更加没有道德底线地去杀人。
把自己对母亲的积怨全部发泄到其他女性身上,哪怕是无辜的女性。
只有当发泄的屠刀驾到了自己女儿的头上时,当事人才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
后面两个人的打斗戏,也可以看做是两个不同人格之间的斗争。
而结尾雪地的戏份,也许就是金炳寿意识到了自己的另一个人格还在身体中觊觎着些什么吧。
这电影有上映版和导演剪辑版,很难严谨地讨论。
但可以从一个最具看点的地方入手:就是患有阿尔茨海默症的男主以为最近的连环杀人案也是自己所为,因为病情导致自己忘记,担心自己这样下去会误杀女儿,准备自杀,但自杀前那一刻得到了关键线索,原来自己是被凶手布局,他需要一边对抗严重的病情一边证明自己的清白(至少是这部分)并惩罚凶手(自己的方式或法律意义上)。
如果电影最后的解释是一切都是主角的幻想、包括不合理的地方。
那有什么意思了?
反正就是大脑有问题,随便想随便编……比如再加一层,这些都是男主的幻想,剧情上可以成立,但很显然,人物大打折扣。
即——过犹不及。
因为我对这类电影早脱敏了,看得时候反而是这样的角度:用连环杀人悬疑惊悚片去讲阿尔茨海默症,而不是以阿尔茨海默症来编织一个连环杀人悬疑惊悚片。
所以,我眼中的本片虽然商业元素很浓,但本质上和《困在时间里的父亲》是一样的。
虽然导演借鉴了大量同类型电影,但也确实弄出自己独特的味道出来,出于对创作的尊重,以导演剪辑版来评价的话,后面过于拖沓,反转画蛇添足。
电影想法非常好,但这么拍着实一般,如果让拉斯冯这类导演来拍,上限应该会很高。
(不要看图就不会剧透)首先说一下这片儿的评分,我看的导演剪辑版,看完后我觉得这片儿至少得在8.8分往上,完全可以媲美《致命ID》、《记忆碎片》、《沉默的羔羊》这些影片,结果一看怎么才7.8呢?
翻看了一些评论才发现,原来很多人看的是公映版。
这一点,我很庆幸。
因为很多人看的是公映版,所以影评、剧情解析写的都不够准确,这也是很多人看得云里雾里的原因。
我画了个图,剧情其实并不复杂,另外男主没有老年痴呆症,他就一个原因:人格分裂。
见下图:
画到这里,其余的剧情就不用解析了,还有疑问请留言!
梳理一下时间线:9月10日,闵和金发生车祸,地点海月三岔路。
闵留下了血液,自己化验后发现是O型血,鹿是没有O型血的,所以后备箱里必然是尸体。
11日,金报警,被警察当作笑料,闵用公用电话打给金,确认是他报警。
11日夜,金依据经验找到尸体,匿名报警。
12日晨,闵到现场,决定搞定金,意外邂逅金的女儿,于是心生奸计。
这里的问题是:女儿说,出事故那天,金去的竹林,但是鞋上有泥。
根据这个时间线,事故是10日,去水库是11日,鞋上有泥应该是11日才对,如果10日就有泥是什么原因?
这个地方我没想明白。
但是人肯定不是金炳寿杀的,因为他前面已经说了,他杀的人都是埋在小竹林里,不会扔水库,即使记忆丧失,习惯是不会改变。
而且他杀人的目的和闵是不一样的:金喜欢掐死他认为的垃圾,不分性别;闵只勒杀女人,而且是年轻漂亮的。
如果阿兹海默症只是让人失忆通过录音还可以补救一点点,最终都变得记不住。
我同事的奶奶,她常常忘了自己吃过饭,会一直不停的吃直到家人发现赶忙让她停下。
我说她就不会觉得肚子涨么?
要是让人分不清幻想和现实就更麻烦了。
可能主要是对回忆上造成障碍吧。
但是片中的金炳寿似乎多次对眼前的认知发生错误:他把女儿送上闵泰州的车,而他认为车上坐着修女姐姐。
事实上修女是不存在的吧?
金后来回到玛丽亚修道院,凳子上只有他前几天吃的寿司,和原来光鲜美丽的记忆对比是已经破败荒废的修道院,根本不会有修女在这晾床单的。
姐姐肯定早就死了,修女到底有没有这个人?
十七年前的车祸造成的不单单是记忆力的丧失还有认知的错乱,只要脸一抽搐就会分不清现实,这也算是一个提示。
片头和片尾是相互呼应的。
片头时的金看着自己的鞋子,是女儿在片尾送给他的白色运动鞋,但是穿反了。
1小时2分,修女和金的对话,镜头也给到鞋子,放反了。
闵泰州我觉得是确实存在的杀人犯,不是什么多重人格。
正如他所说,都是杀人者,看一下眼神就知道了。
而金因为记忆和认知问题是绝佳的替罪羊。
第19分钟,电影镜头给到了森林里的小房子,然后性感的美女被勒死。
这个杀人者应该就是闵泰州,地点就是最后决战的地方。
闵喜欢勒死人,最后也想用勒的方式杀金炳寿。
在金准备好去杀闵的那天晚上他又开始抽抽,之后消失了一周的记忆。
在捆住金后查看笔记本电脑时闵说,差点出大事,幸好看了你的日记换成狍子血。
也就是说在这之前他就看过金的笔记本,然后调包证据。
这也反过来证明碰车的当天确实是闵杀人。
之后闵杀了曹妍珠并设圈套嫁祸给金。
“罪案现场除了金炳寿的指纹没有其他,逮捕他”,这招确实很阴毒。
有人说最后抬出去只有一具尸体,所以金是臆想了安炳万这个人。
镜头确实只给了一具尸体,但不推出现场只有一具尸体。
同样的道理:为什么作为证据的金的录音笔女儿在播放时只听到他说要救女儿的那段,这不能推理出前面的录音就不存在了。
因为录音是倒叙的,要救女儿那段录音是最后的录音也是最新的录音,按下后播放这一段逻辑是对的。
如果有仔细看前面的片段,金在听自己的录音时确认闵是什么人时就是倒叙的。
而且我认真看了一下,抬出去那具尸体应该就是安所长,因为闵穿的鞋子是黑色耐克,尸体那双鞋子内侧是有白色边纹的。
关于检察长询问为什么金要杀死闵,有人问这时候女儿不是可以作证么?
从证据的角度说,就算女儿作证说是金犯下了杀死安所长并且打算杀死自己的罪行,也不能作为有力的证据。
因为他们是父女关系,亲属的证言可信度是不够的。
另外,女儿在听到这段录音前,不一定愿意原谅父亲杀死母亲的过往,看她在案发现场质问父亲的表现是恐惧且痛恨的。
所以,她不见得就一定会为父亲做辩护,但是听完录音之后,我认为她原谅了父亲,因为后来去养老院照顾爸爸了。
之后再为其辩护、提交录音证据、笔记本证据等应该都能做到。
再这之后才有金出现在火车道上。
最后金看到女儿给的项链上有闵的照片,我觉得也不要太在意了。
金只要脸一抽搐,就代表他发病,眼前出现幻觉,比如之前掐自己女儿的时候。
片头和片尾他的脸都抽的厉害,抽搐着拿出项链同时幻象还见到闵说明此时处于错乱状态。
但是既然放他出来了,是不是已经证明了金是清白的、闵是连环杀人犯呢? 后面是我自己的小故事了,与电影无关,可以不用看。
我有记录梦境的习惯。
我现在对于久远的回忆偶尔也有混淆的时候,因为一些梦太真实了。
我五六岁的时候,有一天应该是周六,我梦见自己获得了一个非常华丽的宝箱,就是现在游戏里常出现的那种镶满钻石黄金的宝箱,刚到手就被我哥抢走了。
我猛地从床上窜起来就冲过去揍我哥。
我哥正写作业呢,突然被我打得一脸懵逼。
我还一边大哭一边不依不饶要他还来。
我哥就很莫名:我弟该不会是个傻子吧?
然后我爸妈也质问我哥是不是拿我东西,我哥自然说没有。
我哭了好一阵子才慢慢平复下来,我妈问我是不是做梦,我仔细想了想:那东西确实不太像现实中可能存在的。
只好承认是做梦。
大人这才松了一口气。
只有我哥揉着被我揍的肩膀心情复杂的看着我们:你们不想对我说点什么吗?
这是当下就能确认的记忆,问题不大。
问题大的是远期记忆。
大概是念幼儿园或者小学一年级,我那大院的孩子在秋天的一个周末带我去了一位阿姨的家。
她家就在我们那大院外的一个村落里,路线非常复杂,拐了七八个弯才找到她家。
那阿姨的家就跟童话故事里的森林小屋一样:门前一棵茁壮茂盛的桃树,粉红桃花飘落一地的样子非常美。
进到木制三层小屋里,房子内的摆设都很古朴典雅,墙上有木制猫头鹰的挂钟滴答作响,大多数的家具都是实木制品。
阿姨带我们在二楼的房间里玩,玩具很多。
我生平第一次玩到不倒翁:红底,白胡子的圣诞老人造型。
还有许多糕点款待,八十年代并不是一个食物丰富的年代,有那么多糕点吃可以说很幸福了。
因为我太喜欢那个不倒翁了,后来自己一个人还跑去阿姨家玩了一个下午。
我们后来都搬出大院。
念中学时我和原来的小伙伴说,很想再去一次那阿姨家拜访一下。
我的小伙伴说根本不记得有这回事。
我说这怎么会忘了,咱们当时三个人一起去的,还是你们带的路。
她家门前有桃树,家里有猫头鹰挂钟,还有不倒翁……我的小伙伴们两脸懵逼的看着我:你又睡糊涂了吧?
我说,那我带你们去找。
于是我们回到那个村落,它看起来变化不大,比我记忆中小了很多,旧了很多,也没那么复杂。
但是我怎么也找不到小屋了,也找不到桃花树。
小伙伴拍着我的肩膀说:别傻逼了,你一定又幻想了。
秋天是没有桃花的。
但是那个不倒翁怎么可能是做梦……
好的方面,本身本子不错,男主表演也很卖力,差的方面就是越往后看越觉得难以辨别到底是不是男主的幻想。
如果闵是男主自己臆想出来的,那么说明全局基本上都是看男主自己幻想出来的,导演故意这样引诱观众也太过了,也不符合老年痴呆的表现,又不是人格分裂。
总之有点虎头蛇尾的感觉,没有明确的结尾但是也没有经得起推敲的细节。
“去救你的女儿,这是你现在活着的唯一理由!
”-- 薛景求在《杀人者的记忆法》中扮演的角色和《素媛》中一样,是一位对女儿饱含深情的父亲。
这两部电影采用不同的路线和视角,但唯一不变的则是薛景求神演技的赞绝发挥!
《杀人者的记忆法》本身就是一部非常不错的犯罪悬疑片,阿尔茨海默病+多重人格的绝妙组合;影片集合了《致命ID》、《禁闭岛》和新近的《解冻》的悬疑设定的优点,没有过多的番茄酱画面很干净,导演掌控节奏的功力也属一流;而潜伏于故事深处的主题无疑还是“爱”,无论是家族之爱或是父女之爱。
影片结尾处杀手人格的复活应是参考了《盗梦空间》结尾(那个转啊转的陀螺)的设定,赞!
简单的说吧,很多人看了导演剪辑版也没评论到点上。
大多数人只看到了“老年痴呆”、“即使失忆也改不掉习惯”这些表象符号,而导演真正讲的是:一个杀人惯犯,即使患有间歇性失忆症,也会在清醒的时候找出办法继续杀人,掩盖真相并嫁祸于人,不仅有娴熟的杀人手法更有缜密的逻辑思维,利用自己间歇性失忆的缺点,伪造出以假乱真的证据(录音笔和日记),通过所谓的细节博得检察官的信任或者说造成检察官的误判,最后成功脱罪。
首先男主失忆是事实,已经有医生证实,但是他不是常态性的失忆,而是间歇性的,这很关键!
聪明的男主想到了用录音笔的办法帮助自己纠错,录音笔是真实存在的,虽然结尾已经找不到,但更说明了它的重要性,如果找到了,男主的罪行就自然穿帮了,有可能是男主自己毁了,这都无所谓,主要是说明录音笔是男主的真正犯罪工具,他利用录音笔来回忆,并且编造了一份日记,这份日记虚实结合,就是为了欺骗检察官或者说是导演为了迷惑观众的,这也很关键!
日记中大量叙述了男主年少的遭遇,造成自己杀人的原因,和杀害19个人的细节,这些足以迷惑检察官并博得信任,因为即使这些都是真的,由于年代较长,已经超过了追诉期,男主也不会因为这些罪行而获罪,这是男主聪明的地方!
那么重点在于最近的几起杀人案,也是男主所为,影片迷惑观众说男主虽然杀人但是记不起来了,其实相反,男主不仅利用录音笔记得一切,而且在被闵泰柱追尾后,很快设计出了一个嫁祸于他的方案。
在影片结尾有男主真实记忆的介绍,当他被追尾时没有下车,而闵泰柱站在车后看到了血迹,此时的男主通过后视镜观察闵泰柱,并露出了邪恶的微笑,这是一个惯犯瞬间起了杀心而且盘算如何让他成为替罪羊的开始,这是第一次微笑。
而当男主被释放沿着铁轨走出涵洞的时候,男主对着观众又一次露出了邪恶的微笑,这是第二次,两次微笑互相呼应,表达了男主完美的完成了之前设计的嫁祸和脱罪的计划!
而男主的女儿没有对检察官开口,并不是因为父女情深,因为她知道了这不是自己的亲生父亲,而且亲生父母都死于男主之手,怎么还能有父女情。
影片结尾有片段是男主把女儿绑在浴缸里,手中拿着注射器,因为男主以前干过兽医所以熟知各种药物和注射用法,很有可能他给女儿注射了药物,造成生理和心理的创伤,既不会致死,也不能开口,也成为了让检察官判断失误的伪证之一。
影片中男主的记忆分为三个阶段:真实记忆、间歇失忆、臆造回忆,而主要篇幅都是在讲臆造,既是为了迷惑检察官也是为了迷惑观众,各种臆造不停的反转,让观众都产生了对自己记忆的怀疑,做出错误的判断,这正是导演的高明之处。
所以不要被表象所迷惑,罪犯始终是罪犯,不能因为其生老病死而值得同情,而掩藏自己罪行的那颗心才最可怕,最让人不寒而栗。
从一开始就觉得主角和闵警官的人设和对立太明显了,后边会不会有反转,随着剧情推进好像失忆者版的飓风营救,直到最后主角出隧道把穿反的鞋换正,这画面和非常嫌疑犯里主角结尾从瘸子到正常人如出一辙,原来前面的一切都是主角编的,他根本没失忆,阿尔滋海默症也是他给自己的人设,他编造的日记里唯一证明闵警官是连环杀人犯的证据就是录音机,而他恰恰用失忆把整个证据无效化,彻底洗白自己,再配合薛景求的演技,真厉害了。
电影有两个版本,上映版叫做Memoir of Murderer,导演版叫做Another Memory,一开始就告诉你,这不是时长的问题,压根就是两个电影。
和一般有双结局的电影不同,本片的不同结局直接改变了对之前所有情节的解释。
在结局之前,两个版本有如下主要差距。
1 导演版里检察官的审问贯穿全片,上映版在结尾处才出现。
2 上映版中有一些金炳秀与女儿恩熙互动的场景,比如吃面、剪发,导演版中没有。
3 导演版中有闵警官暴力执法打死一个女人的情节,他念叨:“犯了罪,总要付出代价的。
”上映版中没有。
4 导演版中安警官带着几个新警察去采访金炳秀,上映版没有。
如果不看结局,这几个差异存在与否对情节没有太大影响。
可两个版本的结局截然不同,反过来看能发现安排这些细微差距的端倪。
上映版是一个温馨感人的R15故事。
父亲(金炳秀)曾经杀过很多人,一次事故让他得上阿兹海默症,他通过录音笔和日记来记事。
他撞上一个连环杀人犯(闵泰洙),直觉告诉他那就是近期连环命案的元凶,杀人犯盯上了他的女儿,他报警,杀人犯就是警察,连与自己交好的安警官也不相信他的话。
杀人犯潜入他家里删他的日记,把杀人案嫁祸给他。
他随时都可能失忆,最后还是营救了女儿(虽然想起来不是亲生的),亲手杀死凶徒,最终完全精神失常,住进精神病院,女儿去探望他,他望着她就露出了笑容。
影片到这里从情节上到立意上都是完整的,可结尾处金炳秀突然又开始内心独白起来,针管贴着脖子,一下子又回到了隧道口,转头却看到金炳秀。
我认为这里解释成多重人格是不合适的,会导致之前剧情的过度崩塌。
其实,金炳秀为什么会出现在隧道口,全片其他地方都没有提到,不妨看作另一个版本的预告吧。
导演版是R18。
一开始检察官来到金炳秀的病房,拿出他的日记开始问问题,从撞上杀人犯到杀死他营救女儿,金炳秀坚持自己的说法。
令检察官不明的是,闵泰洙的尸体最后消失了,连环命案的死者都被挖出,嫌疑人一个找不到,一个痴呆,而金炳秀的女儿也不愿多说,检察官只得作罢,把金炳秀放了。
金炳秀提着包走出病院,走到隧道口(这里总算接上了开场),寒风吹过,他低头望着自己反穿的鞋,脱下来,正着穿好。
这是他第一次正着穿鞋,刚才在病院,检察官看他的拖鞋都是反着摆的。
这意味着,他全想起来了。
不是他撞了杀人犯,而是他杀完人被撞了;不是他去救被绑架的女儿,而是他杀人杀红了眼,杀掉了保护女儿的警官,还把人沉到湖底;和自己交好的安警官,不是被别人所杀,而是他自己干的。
之前所有的剧情,不过是他用自己残存的记忆脑补出来的,所以最后他才说:“不要相信自己的记忆。
”现在再回过头看看刚才提到的四个不同点的含义。
1 导演版检察官的穿插表示全片都是金炳秀的讲述,而不是零视角的叙述,这是最后反转的一个重要前提。
2 上映版与女儿的日常戏份刻画女儿对父亲的感情,使得女儿给父亲的录音和最后的营救都有充分动机。
导演版没有这些,女儿和父亲的关系在本质上并不融洽。
3 讲闵警官正面杀人,闵警官念叨的却是应该属于金炳秀的台词,正说明这段完全是基于自己幼时体验的想象。
4 与安警官关系亲密,安警官才会在最后想去劝金炳秀自首,创造自己跟闵警官商量的动机。
在情节相同的地方,由于结局的不同产生了不同的含义。
① 金炳秀的父亲是个爱打人的酒鬼,他杀了父亲,家里更安宁了,他便继续行使法外正义,杀掉各种坏人。
② 闵泰洙曾在父亲的手下救了母亲,却被母亲打了一熨斗,削平了小半个脑袋,从此他觉得女人都这样,成长为一个冷血杀手。
上映版中,两点都是真实存在。
金炳秀在出事故前行侠仗义,在杀死出轨的妻子后翻了车,从此间歇失忆,无法再杀人,直到见到威胁自己女儿安全的闵泰洙出现,他才打算重操旧业,最终也只杀了他一人。
导演版中,两点都是金炳秀的讲述,①的前半部分真实,而②是完全的虚构,闵泰洙是一个无辜的警官,想要保护他的女儿 ,金炳秀是唯一的杀手。
最后的X光片揭示出金炳秀才是少一块脑袋的人,也就是说当年他杀了爸爸之后,家里并没有安宁,他被妈妈打了,他于是失去了人类的感情,以杀人作为乐趣,靠失忆获得救赎,把邪恶都投射到别人身上,给自己虚构出父爱,支撑自己光明正大地活下去,一直到什么都想不起来的那一天为止。
在上映版中,①和②的存在揭示两个杀手诞生的起因,形成对比; 在导演版中,①和②的存在揭示杀手如何分离自己的记忆去构建另一个个体,两点都是真实与想象混杂。
荧幕上同样的情节,两种解释都很顺畅,都很巧妙,这也是这部电影一个很有趣的地方。
为什么要拍两个版本呢,导演想告诉你,你愿意记住哪个故事就记住哪个故事,反正记忆是不可信的。
想拍记忆碎片,结果拍成了致命ID,老年痴呆症患者自己制造多重人格不是什么好故事,相比一级恐惧,非常嫌疑犯差太多了安所长千里送人头还可以解释成是主角虚构的,闵警察怎么也干同样的事儿,人物直接立不住全崩了。徒有虚名!(看的导演剪辑版)
7分以上的韩国犯罪片,movie night聚会的安全选择!
剧情吧反正典型的悬疑片扯过去扯过来真真假假的,刻意安排性太强的剧作也就这个水平了。新老杀人魔的故事
杀人狂老年组和杀人狂青年组的PK,也是扼颈派和绳缚派的终极大对决,然而就是这么暗黑的题材被韩国导演一摆弄处处都见情感泛滥的痕迹。阿兹海默症倒是一个不错的切入点,可惜后半部分太故弄玄虚,编剧自作聪明地打碎叙事,最后也拼凑不出个让人啧啧称奇的结果,薛景求演技一如既往的老辣,为他加一星。
叙事诡计的铺垫过于冗长和乏闷了,回忆的真假近乎于任性,还不如真演两个杀人犯智斗呢。老薛演得是真好
这么恐怖的人真的存在吗?有点monster+记忆碎片的真人版的感觉,前面太乱来了,看得挺晕
韩影这两年越来越没有新意了
原来又是讲述了一个《非常嫌疑犯》的故事
演员演技到了人戏合一,他几乎就是那个人了。除开伟大的表演,影片主旨让我想发问:电影书籍类似聚光灯,创作者选择谁成为主角,给谁打灯,弘扬谁的可贵可怜,是造物主的喜好。可是,我们要怜悯一个因童年经历精神分裂成为连环杀手的人吗?电影像反方辩手:他杀了那么多人是因他的悲惨童年,他有病他才那么做。是要观众原谅恶棍吗?这是恶棍列传吗?抱歉我不接受,我希望这种人死掉。削弱人的主体性,仿佛人是不能选择自己成为什么人,我不同意这种价值观,不能因为演员演技好就认为主角的选择没有问题,更像是给连环杀手自我合理化。电影可以看,但要反着理解,5分都是主演,导演的创作意图0分。
垃圾
题材太偏,不容易找好主题,炫技和特殊是出来了,普适性的欠缺导致主题浅薄了。但是挺有趣的。
创意电影,可惜男主的演技了。
在“果然是他的幻想吧”“我靠居然不是”“就说了是吧”“嘿导演玩我呢”的浮浮沉沉中观看完全片
全片最好的两样东西:薛景求的演技、男主的车
感觉延迟,缺半边脑,做过手术的应该是男主,所以警察是好的……鞋反了就是发病了,没反就是正常……故事不错,拍的太无聊……
看的是导演剪辑版,比较容易理解
薛景求演技是牛的,导演在这反转来反转去真的累…
三星半,编剧造作
看韩国片看疲劳了 再好再缜密都差不多 拍法全都一样 题材颠过去复过来都是这几个曾经香港用烂了的类型
韩版“记忆碎片”,杀人犯杀杀人犯。薛景求演得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