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伤痕累累的大叔,一个失去亲人的孤儿,以及被唤醒的父爱……《人生大事》属于不太常见的题材,怎样拍出新意?
能否达成“催人泪下”的效果?
堪称两大难题。
前者看“讲故事的技术”,后者看“抓共情的能力”。
从结果看,《人生大事》至少让我目瞪口呆——原来还能把一个老故事讲得这么漂亮。
每个现代人都能从莫三妹身上,看到自己《人生大事》带有强烈的后现代色彩。
《人生大事》的故事套路,与以往的亲情片无太大不同,但剧中人物均严重错位。
主角五大三粗、性格暴躁、处处卖弄男子气概,名字竟然叫莫三妹(朱一龙饰),作为刑满释放人员,他只能继续经营父亲的小殡葬店——上天堂。
与传统主角的“英雄气质”不同,莫三妹整天衣冠不整,睡眼惺忪,不善沟通,不安心工作,更像小混混,他的每个细胞似乎都带着“反英雄”气息——无异性缘:女朋友给他戴了绿帽子,跟了比他有钱得多的小老板;被社会排斥:邻居看不上他的职业,劝他改行;家庭不和谐:父亲钟爱死去的二儿子,对莫三妹恶言恶语,不愿将小店交给他;反崇高:每天接触的用户一个个凶神恶煞、极端自私,称莫三妹是“吃死人饭的”,只想赚钱,毫无人味,而生活中的莫三妹确实抠门、算计、狡猾、市侩。
……莫三妹居住的小屋还不到10平米,既住人,又是办公地,每晚三个人(另有一男一女,半哥们半员工)挤进上下铺,室内环绕着惊天动地的鼾声。
已经30多岁的莫三妹没有未来,人间一些可称为“美好明天”的东西,都与他无关。
所以,莫三妹习惯了为活着而活着,对他来说,世界上没有什么底线,也没有什么真情,更没有什么希望……作为“丧失规划明天的能力”的人,驱动他的只有偶然。
他不动声色地说谎,毫无有人生规划,随时准备和别人吵架或打架,对爱情、家庭等基本绝望。
《人生大事》最让人惊喜的是,让观众看到了演员朱一龙的实力,他的可塑性如此之强,用表演唤醒了每个现代人心中都暗藏的那个撸色(Loser,失败者)——找不到生活的意义;在红尘中被一次次打败;因持续恐惧,耗尽了全部激情,以致再也无法唤起它分毫;不再相信真诚、爱、向往、奇迹,在太多的“不得不如此”中麻木前行……现代人生活在“主体性丛林”中,每颗心都是孤岛,哪里都不是港湾。
莫三妹无处休憩、无处疗伤,直到他遇到了孤儿武小文(杨恩又饰)。
幸亏武小文是个后现代小孩大多数亲情片都会加入一个“小大人”式的孩子当主角,他们完全站在大人角度看问题,没有自我,因而千人一面、虚伪做作。
杨恩又的表演是《人生大事》中的又一个亮点。
武小文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可怜无助的小孩,她不知道自己的爸爸是谁,妈妈在她出生后就没露过面。
小文从小与外婆相依为命,外婆告诉她,她像孙悟空一样,没有父亲和母亲。
在谎言中泡大的孩子会有一种惊人的天赋——武小文狡黠、独立、有勇气,她用这些掩盖着内心的恐惧。
在一个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早晨,外婆突然去世了,来收尸的恰好是莫三妹。
武小文知道,在贪婪的舅妈上门前,先把外婆的戒指藏在自己身上,她还知道外婆早将后事托付给一起锻炼的老人,她知道外婆的钱在哪里,知道今后自己该怎么活下去……可她无法接受外婆去世的现实,将莫三妹视为带走外婆的坏人,不断闹着去找外婆。
惊人的聪慧与惊人的愚蠢,同时出现在武小文身上。
所以她才能和莫三妹成为对手。
莫三妹一次次忽视了武小文的存在,从而一次次被武小文反杀,这种“猪吃老虎”的游戏也是典型后现代风格的,它颠覆了以往“大人主持局面,小孩被动接受,情感是大人给小孩的恩赐”的刻板印象。
武小文是一个会主动讨爱的小孩,她和普通小孩不同,只会被动地讨好大人,时刻担心自己的位置。
武小文自信,与大人采取完全对等的态度,她希望大人重视她,却一次次闯下大祸。
但正是这种对自我的觉悟,唤醒了自我被挫折殆尽的莫三妹——当莫三妹得知,舅舅一家不想赡养武小文时,作为“反英雄”,他身体中的“英雄情结”突然膨胀,他醒来了——经历了漫长的、狼狈不堪的日子后,他突然发现了属于自己的心灵港湾。
一切启蒙,最终都是爱的启蒙为什么莫三妹会被屡屡给他添麻烦、捅娄子的武小文打动?
因为二者人生经历同构。
莫三妹出生前,二哥在工作中意外死去,父亲陷入绝望,他是殡葬业的老师傅,身怀绝技,却无处传授,所以希望子承父业。
父亲的期望给莫三妹和他的大姐带来一生伤害,大姐中年离婚,晚年照顾父亲,把成长中遭遇的唠叨、严格管理如数还给了父亲,让父亲都对她畏惧三分。
莫三妹作为幼子,从小生活在父亲、姐姐两个超强势的人的夹缝中,这让他迷茫——不论做什么,总是被否定、被教训,于是,他的生活是被赋予的,而非自己选择的。
有多少人能理解这种被剥夺的人生呢?
世界只给结果,不告诉原因,你还必须认同:这是你自己造成的,你该为它负责。
面对这样的世界,弱者想反抗,却找不到反抗的借口。
这是莫三妹的曾经,恰好也是武小文的正在进行时。
唤醒莫三妹的是父爱吗?
我觉得不是,因为他根本没机会领略乃至习得父爱,他有的只是一份同情——当他以为自己是世上最可怜的人时,发现武小文比他还可怜,她找不到挣脱的可能,只能盲目挣扎——当她对莫三妹喊出“爸爸”时,对于已身为人父、身为人母者来说,确实很难抵抗那种震撼。
我们每个人都曾是孩子,我们都曾经历挫折、苦痛和失去的童年,我们曾被迫怀疑自己,被迫做让自己后悔的事,因为在最需要时,父母并没有站出来遮风挡雨。
他们以“大家都这样”“这是必须的”“成长必须付出代价”等借口,逃离了我们的成长现场——他们没有建议,没有同甘共苦,没有给出那份甜蜜的、爱的感觉。
可我们是人,我们需要爱。
只有在爱与被爱中,才能体会到幸福。
武小文是莫三妹的药,她有一份对被爱的执着向往,给了莫三妹来治愈“受伤的童年”的机会。
正因武小文的接引,莫三妹终于理解了,父亲为什么多年来对自己不满,他终于有机会在父亲去世前,弥补了老人的遗憾。
莫三妹并不愚钝,也不反叛,而是再伟大的语言、再深刻的哲理,不用爱的语言说出,我们注定听不懂。
人终会一死,所从事的事业将与己无关,万千家财将耗尽,甚至人类都会灭亡,宇宙都会寂灭,那么,我们何苦要来这一遭呢?
我们来到人间,因为人间有一份恒久的甜蜜激荡在心间,未经历过它的人,觉得是传说,是误会,是谎言,经历过的人,才知它的力量,它让人看到了永恒。
正如北岛所写的那样:我是人我需要爱我渴望在情人的眼睛里度过每个宁静的黄昏在摇篮的晃动中等待着儿子的第一声呼唤在草地和落叶上在每一道真挚的目光上我写下生活的诗只有经历过爱,人生才是有价值的。
一切启蒙,最终都是爱的启蒙。
这句叮咛,你看懂了么事实上,《人生大事》中莫三妹、武小文的人生,也是一代中国人的人生,彼此高度同构。
我们生活在同一个高速发展中的社会中,父辈祖辈谈到爱时,只有宏大概念,与儿女私情、个体成长无关。
在我自己的记忆中,父母父母吵了一辈子架,童年时,听别人说到他们是好人时,我曾如此惊愕。
成年后,我突然发现,我不知道怎么去爱别人,甚至对一切亲密关系感到恐惧。
直到我有了自己的孩子——他刚从产房中被抱出来,睁着一只眼,闭着一只眼,那一刻,我所有的、对他的人生设计都崩溃了。
我突然发现,我如此爱这个小生命,我不需要他比我成功,比我聪明,比我运气好,我只希望他自由,不再像我这样,曾天天担心挨父母的打,长时间被父母冷漠,被老师骂得逃学……正因对孩子的爱,我渐渐发现内心中原来还藏着那么多成长中的伤痕。
每一个堕入后现代的父母,大体如我。
在逻辑上,我们证明不了爱有多么重要,因为成长中的爱缺乏,便以为爱只是一个装饰、一味佐料,可终有一天,我们会明白,对孩子爱竟如此照亮了人生。
我相信,这正是《人生大事》的意味所在:它不是在讲述一个催泪故事,而是在给现代人的“无爱症”“爱无能”找到一条治愈之路——我们都曾像莫三妹那样垂头丧气,因追不上时代飞奔的步伐,而对自己绝望。
但爱并没死去,我们并不是“最后一代人”,一切总会被唤醒,作为万物中最主动的过客,我们一定能治愈自己,一定能找到内心的安宁。
所以,《人生大事》还是一份唤醒,一句叮咛。
[看完电影感触挺多的,一时间不知道从何说起,于是修修改改,终于认真写完了这篇影评,做了一张星星落在三哥身上的图,希望星光能够一直为他点亮前行的路✨]天上的星星告诉我们要好好生活——电影《人生大事》影评(影评活动) [导语]我热爱影片中的人间烟火,感动于角色的悲欢离合,这一切都让我感觉十分亲近,像极了我自己的现实生活。
【共鸣向感悟】1.我认识的种星人对于殡葬师这个词汇,我并不陌生,发小家里就是做这一行。
就和三哥一样,有一个小店面,靠手艺从事着“一条龙”服务。
虽然我们极少谈及行业这一话题,也能够感知他们内心清楚,多数人对于从事殡葬这一行,确实有刻板形象,甚至是异样的眼神和声音。
这一点就和电影里所反馈的一样,误解和芥蒂一直伴随着他们,加上地区风俗,导致殡葬师一词让人不想提及,甚至他们的子女经常也会因偏见而受排挤。
但事实上,殡葬师是一个让人肃然起敬的职业,日常理解里,人生大事不仅仅是结婚生子,体面的告别也是这一辈子里最后一件,同时也是最重要的一件大事。
《人生大事》这部电影,它从平凡人互相救赎互相温暖这样的一个角度,向大家介绍了殡葬行业,也让人们了解到,其实这一行也是有温度的,甚至说这一行也有点神圣的气息,让逝者好好再见是他们以及亲属的承诺也是对故人的交代。
2.父亲也是一个温暖的人其实除了更加了解行业相关,电影的主要内容是育儿主题,这一点导演在知乎解答里也曾经提到过,其实我观影的时候蛮代入的,因为小文的很多经历以及特质,我也算有的,这也是我个人的一个共鸣点,尤其是下雨天送走小文,半夜全程找孩子,这就是我小时候自己经历的,我相信很多人童年时代都会有差点走失,或者因为种种原因和父母走散的经历。
就是那个雨夜的奔跑和再次相遇的眼神,让我想起,我小时候因为贪玩错过来接放学的家长,时候的情景,我的父亲也没有批评我,仅仅是那种着急让我感觉到,原来父亲也是一个温柔的人,这个镜头,是真的会有代入感。
我们总是说父爱如山,但其实,父亲也很温柔,如果有三哥这样一个父亲,真的蛮好的,他看起来是有点不修边幅,但是对孩子的爱,确实发自内心、细致入微的。
3.谢谢三哥让我领悟生命看完电影,最大的感受,其实是对生命有一种全新的理解,很多时候,我们都很回避死亡这一话题,甚至反感,直到看完电影,对死亡有了一些坦然。
其实它是每个人都必须要面临的问题,人终有一天会离开,但是离开并不是结束,“会变成星星飞到天上”。
这种变成星星的比喻,其实很温暖,也有一定的魔法色彩,是疫情当前,一份特殊的安慰。
就和龙哥采访里说一样,电影也是给成年人的浪漫童话,毕竟生活难免存在繁琐与枯燥,人们需要一些治愈和小浪漫。
这种变成星星的处理方式,也是一种安慰和激励吧,毕竟天上的每一颗星,都是爱过我们的人,他们只是换了一种方式给予我们陪伴。
对于离开也不必过分哀伤,好好告别,继续带着他们那一份祝福,努力生活,或许我们也会多一份淡然。
人生在世,名和利,都不过是过眼云烟,唯有好好活着,才是不悔来这世间一遭吧。
【印象最深刻的场面】对于电影最深刻的印象,大概就是小文走丢和老莫的定制葬礼吧,对于小文是体现三哥从熙熙嘴里的幼稚,变成一个成熟的好父亲,但是对于老莫,可能是标志着三哥真的成长吧,父亲给他留了一道题,最后,他用烟火的方式,完成了答卷。
用烟火把自己的亲人送到天上,在我的理解里,也是一种变成星星的方式吧,比起星光,烟火更加绚丽也稍纵即逝,同时也是让人学会珍惜当下吧。
【好好生活就是人生大事】认真告别,好好活着,珍惜当下,这是我自己的观影感悟。
从洪翼舟到叶子扬再到三哥,经历挽救生命、拥抱生命、告别生命,这都是对于生命的不同理解和不同对待方式。
《人生大事》这部影片是通过告别的方式,变相传达要好好生活这一理念,并且拍摄地武汉是有着浓浓的烟火气息的,这让我更感受到那种温情和亲切。
电影里的这种尘世烟火真的可以让人暂时忘记生活的不快,治愈人的心灵。
三哥和小文都是十分立体的人物角色,带有很浓郁的生活气息,可以直接拉近和观众的距离,并且这种自然而然的情感表达方式,让人切身感受到,其实,只有好好活着,才是人生大事。
[结语]最后是写给三哥的话:谢谢你,温暖我!
感谢同我相遇于夏。
这个故事的结束不代表不会重逢,它会变成一种温暖的力量伴随着满天星光,每当抬头看天就会想起我们一起走过的种星之旅,我会永远记着你,记着你肩头的烟火气息。
图片是官图
【追加更新于7月7日晚上7:40】觉得我写得不好的可以好好摆事实讲道理,我承认我也没什么水平,我也没自诩影评人,正常的指出问题我也是能接受的,随便人身攻击只会显得你这人没意思也很没品。
不过有一说一,我承认我之前确实是情绪化先行了,我也有我的问题。
但同样的,这跟我觉得这部电影拍得不好一点都不冲突。
【更新于6月27日晚上11:45】真的不要在长评硬拗什么我吐槽《人生大事》我就没有生活经验了…就算我再怎么年轻我都知道,把小文送到亲妈手上,这就是🧠瓦特的离谱行为。
三哥想让小文不步他后路方法很多,可他偏偏选最极端的那个,更何况他还是个坐过牢的人,真以为现在的监狱是还是像以前《监狱风云》那种的吗,我初中以前参观个戒毒所都能看到有不少人在里边看书读书啊做思想教育什么的,我就不信监狱没有这些。
如果他在监狱里面没有一点思想上的进步的话,那只能说明这种人他是真的不行,不值得怜悯。
【更新于6月26日下午2:45】发现最近一个小时的点踩比例突然翻了一番,60多涨到现在110多,看起来粉丝开始发力准备把我“赶尽杀绝”了哈…但是不管怎样这篇评价我是不会改的。
遵从自己的内心评价才最重要,更何况我作为消费者,这位厨子的菜难吃还不能说吗?
dddd继《一周的朋友》之后我怎么也没想到今年还能发第二篇长评吐槽,真的万万没有想到,原因无他,就是被这样的离谱剧情气到了。
我发誓今年的观影十烂没你我吃键盘,说到做到。
正(kai)文(pen)内容:天哪,半吊子的镜头调度无序就算了,晃来晃去就造就一堆无意义的镜头,先打碎完整的观感,关键编剧知道自己在讲什么吗?
殡葬业的严谨呢还是亲情之真切呢?
还是家庭伦理大戏呢?
硬凑呗,哪条筋他都搭不进去,情感发展有如儿戏,反转目的一个字煽就完事,当观众的眼泪流不完似的玩呢,一会怼你一个大道理,一会给你一段鸡汤文字仿佛跟满天繁星那样美得不得了,实则连在一块就是废话文学,违和感拉满的大杂烩。
当然前面这还不算完,编剧后面还能给你玩个更大的,让男主把小文送回到他亲妈那里,逻辑崩坏的感人那,给一个连户口都没有的人,先不说走最基本的法律程序,于情于理呢,为什么不先问问她本人和建仁夫妻的意愿?
她妈管她啥了吗?
你又不是法定收养人,你凭什么帮人家自作主张,🧠被烧坏了吗,人家孩子都给弄丢了最后还要搞个强行和解大团圆,缘由无解,只想说这么假的剧情都能想得出来那全片尽是TM瞎扯淡。
以上,皆为个人情绪表达,并非完全客观,如有意见不一者见谅了。
意象指一种特殊的表意性艺术形象,它是主观化的形象,是被赋予了强烈情感和理性价值的形象。
意象既具有自身个别而外在的形象性,又具备普遍内在和形而上的抽象性,意象同时具备主观的感性和客观的知性倾向。
电影《人生大事》中的意象系统,涵盖了空间意象、文化意象、关系意象,创建了宏大隐喻世界,通过那些散发着本土文化气息的诗意浪漫意象,表现出独特的、有生命的、富有情趣的艺术表达。
🌟叙事意象的空间书写电影叙事空间就是电影的场景空间,正如马尔丹所说:“我们可以谈到影片的空间,这种空间只是影片中的空间,也就是剧情在其中展开的空间,戏剧世界的空间。
”《人生大事》中街道、民居、特殊场所这几个空间意象在电影中交替出现,勾勒出新世纪武汉城市影像的轮廓,我们可以从影片的城市空间表达中窥见一个时代关于城市的想象,不仅仅是看到这座城市的地域特征与人文气质,还可以看到它们所具有的民族属性和文化属性。
街道:市井百姓的底层书写; 《人生大事》中的街道,现代化的车水马龙、通天大道只是惊鸿一瞥,情节展开的重点街道是狭窄到只容一辆车通过的弄堂,路边楼上是老式居民楼,楼下是路边小店,烟火喧嚣,邻里摩肩,这个意象是武汉市井百姓的热闹,是底层人民的生活空间。
民居:生活的重压与心灵的孤独;电影民居内部空间则是那些老旧的居民楼,常常表现的是城市里衰败而繁重的底层世界,同时映照出主人公莫三妹最初生活的无序和混乱,反衬出心灵的孤独感; 特殊场所:极具特色的主题映照医院和殡仪馆在汉味文化中本来的象征意义,就是病痛与死亡,渗透着主题的思考。
影片中“医院”与“殡仪馆”作为一种局部的小环境参与叙事,体现场景的“介入”功能,流露出创作者对病痛与死亡的态度。
这些空间既富有隐喻意义,又具有重要的叙事功能。
影片通过重要空间切换故事场景、推动叙事进程,呈现出戏剧化的效果。
🌟叙事意象的文化意蕴 殡葬仪式、殡葬物品、西游记相关意象,都是中国文化特有的文化印记,在人们心头烙印深刻、寓意共通。
文化意象形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具有了相对固定的、独特的文化含义。
《人生大事》中,文化符号绚烂繁多,那一种华夏文化的浸透感,浓郁悠远。
比如:碗——为逝者开路;黄纸,火盆——为逝者送财;纸人——为逝者陪伴;抬棺喊号——护持送别逝者;哭丧——对逝者的思念;守灵——守护魂灵;紧箍手镯——束缚与责任;红缨枪——冲破桎梏;佛珠——护持;栏杆门——隔阂;星星——逝去的亲人、思念;烟花——逝去与希望、美好;布老虎——童心;手表电话——小文外婆;戏服——皇家仪式;麻将——百姓娱乐;哪吒年画——小文的形象;房产证——财产与住所...... 这些文化寓意的意象,不仅巧妙地连接了叙事单元,还成为塑造人物、推进叙事、组合时空、情绪转化的巧妙道具。
🌟叙事意象的人物关系 人物关系也可以通过意象呈现,,《人生大事》中,人物关系并不复杂,许多物品作为一种关系意象也能够代表出人物之间的关系。
其中三哥与小文之间的关系最初可由紧箍手镯和红缨枪、双丫髻所代表的孙悟空与哪吒之间的对抗表现出来;结婚证代表了婚姻关系等等。
现实题材电影只有坚守和秉承现实主义精神,讲好中国故事,反映百姓心声,鼓舞人民意志,才能切实达成与当下观众的情感互动,彰显中国电影的艺术魅力和审美风格,《人生大事》正是以一种深情而非煽情、浪漫而非做作的表达,提供了一种动情的力量、一种共情的力量,实现了一种电影叙事美学的平衡——他所运用的意象系统,既让观众感受到死亡与别离,颓丧与混乱,又着重表达了黑暗里人性的闪光和温暖。
祝愿电影《人生大事》票房大卖!
我喜欢这部电影的第一个点,是主创团队用特别具象写实的手法,融入了相对抽象感性的人生思考,观众尽可自由选择对号入座或不入座,“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见山还是山”,无论何种境界,观照自身,总能有所感悟、有所收获。
我喜欢这部电影的第二个点,来自于剧中所选用和改编的音乐。
当然,作为一个音乐门外汉且在仅仅只看了一遍电影的前提下,我唯一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大家耳熟能详、从片头到片尾贯穿始终串联起所有故事、反复以不同形式出现的、李叔同先生创作于1915年的《送别》。
朱一龙和杨恩又合唱的片尾曲《种星星的人》也是由此曲改编而成。
其实听到熟悉的《送别》,除了想起李叔同先生(和林楠笙)之外,可能许多人还会和我一样,想起一部挺久以前的老电影《城南旧事》,这部电影的主题歌也正是这首《送别》。
除了选曲上的共同之处,更绝妙的是,《城南旧事》也是同样从孩子的视角来讲述人世的沧桑无常的。
影片中的主人公英子,善良纯真,跟小文年龄相仿,和小文对外婆的死亡无法理解一样,英子对身边发生的各种变化也充满了不解和疑惑:秀贞消失、小偷被抓、奶妈离去、爸爸病故……在一场场相聚离别、一次次得到失去中,英子被迫慢慢长大,我想她后来大概也明白了,人生就是一场向死而生的旅途,有幸福的相聚,自然也会有痛苦的分离。
而人生大事里的小文,虽然从小父母双“亡”,看似比英子的人生更加不幸,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她还是比英子幸福的。
除了时代背景的不同,在遇上三哥之前,她有外婆宠爱;遇上三哥之后,她更是有了爸爸呵护。
面对死亡,她有三哥为她编织的关于星星的温暖童话慰藉心灵;面对命运,她有三哥挺身而出重新给她一个温暖的家遮风避雨。
英子是在痛苦的失去中被迫长大的——“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而小文却因为有了三哥得以延续了幸福童年的长度——“我以后再也不害怕了,因为我有爸爸了”。
也许正是因为有这样的不同,所以《城南旧事》中的《送别》,清冷苍凉,充满了人世无常的悲凉和离别的惆怅,而人生大事中的《送别》,却变换了原曲的沧桑基调,变得温暖柔和了起来,尤其是片尾部分朱一龙的翻唱(各位万万不可错过!
),更是在延续了《种星星的人》的温馨暖意之余,自带了几分活泼和灵动,将这首原本苍凉的《送别》唱出了可爱幸福的味道,简直是音乐改编的神来之笔,真的太太太太太喜欢了!
(为此看完电影我还特意再去看了听了《种星星的人》的MV和音源,确定导演没把这段翻唱加到里面去,觉得挺遗憾的。
)而这温暖人心的《送别》,大概也是这部电影想要通过音乐传递给大家的吧?谁说死亡一定悲伤,离别一定凄凉?
我们也可以选择珍惜人生,过好当下,在终局来临之时,以温暖的回忆化解悲痛,借无垠的星空寄放思念,唱温暖的《送别》挥去离殇——只要生命曾如烟火,绚烂绽放!
谢谢「人生大事」,上一次看这么温暖的电影还是上一次。
编剧很“敢”,故事围绕殡葬师这一职业展开,按理说这是国人比较容易“忌讳”题材,但却并不让人感到阴冷和恐惧。
观影前我也好奇,「大事」是真的戳人还是又一部商业“噱头”。
电影两个小时不到,我看得特别专注,甚至都来不及和前后座观众那样啜泣或是笑出声。
「大事」的剧情、画面,甚至bgm都似乎平平无奇,但它真的就是那么挠人,市井烟火中的那些有关生命、亲情和死亡的议题,在这个充斥未知和无奈的时代,温暖每一个平凡的你我。
我们这一生中,难免有被“五指山”压倒在地,觉得人生无望的时刻。
可哪怕只要有了一点点信念,一点点美好的希望,我们就依然能把鸡飞狗跳的日子过成流淌的诗篇。
这几年看了那么多的英雄片、任务片、红色片,但我想把第一个满分给“人生大事”。
人生尽头如果是变成“星星”,也足够浪漫。
一星给小演员,一星给朱一龙。
小演员演的不错,哭戏很打动人。
朱一龙值得鼓励,看得出他想要突破戏路,演的是坏坏糙汉,看出下心思了,就是如果表演可以再收一下,少一些刻意感就更好了。
说说电影内容,很久没有在看电影的时候玩手机了,整个剧本给人的感觉就是透露着一股俗套,一个没长大的内心温柔的坏男人,遇到一个小女孩后被救赎,从而改变的故事。
不是说主旨俗套,其实很多电影主题都大差不差,全看编剧导演功力。
但编剧刻意地围绕这个主旨去编造各种情节,有种急于求成的感觉,没有让人看到循序渐进的感情升温,人物的人设包括情感反应都是有点没逻辑,不接地气,只为了圆这个主线去做各种反应。
看得出导演在前期很努力想要刻画家庭冲突,男女情感冲突,但是功力不够,就让感到很乏味的各种吵架,观众无法共情,只觉得老头子怎么又发火砸东西了。
前女友的行事也不合逻辑,背叛男主的原因就是想有个家想生孩子,经过旁人的口得知她其实是摊上有钱人了,这个女性形象真的无语。
结果到后面老公被车撞死了,钱全赔光了,来求主角入殓。
她又好像变成另外一个人,不在意钱,变成一个真情实意的妻子形象。
总之每个配角都在为主角的蜕变当工具人,他们没有自己的人生,导演说让干啥就干啥,每个人物的命运都特别儿戏,上一秒这样,下一秒那样。
最惨就是大姐,工具人之首,每次出场就是拉架和哭,承担了报信和报丧功能。
结局特别俗套无语,像几百年前的日本动漫情节。
一个做了坏事不受人待见的a,如今已经变好,偷偷来到某个地方看着大家其乐融融,表面黯然的她悄悄离开,转身却被主角叫住,“这份工作你能不能干?
”闻言,背对主角的a脸上露出了微笑。
真的俗套这个情节,小时候受日漫影响,自己写小说就特别爱写这种情节,没想到我都快30岁了,还能在电影荧幕上看到这种画面。
奶奶的名字叫小丑,可她长得很体面,大眼睛大脸盘,头发是自来卷,富态,洋气。
春天,奶奶会把榆钱或者槐花拌上杂合面,大火蒸熟,捣一碗蒜泥,再泼一勺辣油…这饭我一顿能吃半篦子。
夏天,奶奶抄起一米长的擀面杖走进厨房,三下五除二就端出一盆过凉水的捞面条,配上翠绿的豆角,多搁芝麻酱,来半头新蒜…就这一顿给个村长咱都不换。
秋天,奶奶把拇指粗的红薯都挑出来,蒸熟,再登着梯子上房,逐个晾在房檐上…从此之后我和弟弟就有了念想,尝过那种红薯干的孩子才知道什么是大自然的馈赠。
冬天,奶奶开始攒钱,就为了三个院儿的孩子们能过个解馋的年,腊月二十六那一锅肉呀…吃一顿就得想三百六十五天。
我不记得爷爷笑的样子,他好像一直皱着眉头板着脸。
村北的菜园子就是他另一个家,地里的茄子豆角黄瓜白菜是他另一窝孩子,一年到头侍弄个没完。
他看见我就得让我干活,除草搭架子,栽葱捆白菜,一车一车往田里推粪,一筐一筐往家里背瓜,还得被他数落:“看你干活我都使哩慌!
”。
他还逼我去集市上摆地摊卖菜,干菜五毛钱一把,韭菜花两块五一斤,如果你二十七年前在冀南某个村的集市上看到过一个红着脸掐着秤杆卖菜的少年的话,那可能是我。
我爷爷脾气大,我挨过他一次打,那一年我弟过生日,家里来了好多他的同学,其间有几个女生,羞涩的我看见陌生的女孩儿就躲到了院子里,我爷爷一脚踹过来:“进去!
怎么这么草鸡?!
”。
二爷是爷爷的亲弟弟,可跟爷爷性格完全不同。
他是我们家最有文艺天份的人,他会糊灯笼,会扎风筝,会烧瓷器,会用狗尾巴草做兔子,会用四笔画出三条鱼来…二爷没有上过学,但他会写自己给自己取的名字—刘童民。
二爷的屋里摆着棺材,床上有个木枕头,抽屉里有一盒冰糖,他每次把冰糖塞到我嘴里的时候都会说:“含着,嫑嚼。
” 二爷是村里的白事大了,我小时候没少跟着他去各家葬礼上吃席听戏看电影。
他是葬礼上最忙碌的人,穿衣入殓糊车马,剪纸扯布搭灵棚,忙完这一套活,就拎着逝者的枕头来到火盆前,用剪刀拆开枕头皮,把谷禆子倒进火盆里,一股烧秸秆的味道连同白烟弥漫开来,这时候他会就着盆里的火点一颗烟,边跟来往的乡亲们开玩笑,边拿供台上的饼干给我吃。
有几年我爹在村外开厂子,我跟二爷就睡在厂里看门,晚上去厂子里的路上必定会路过一片坟地,每路过坟地我都跑过去,二爷就会淡定的说:“怕什么?!
埋都是熟人。
” 大伯是个木匠,做一手好棺。
他家院子里布满了各种木料,我曾与伙伴们在这榆柳桑槐间捉过迷藏,也曾囫囵躺进未完工的棺材里,在身上盖满刨花,晒着太阳闻木头的气味,松柏最香,杨柳发苦,梧桐木有淡淡的臭味。
后来我竟躺在里面睡着了,醒来的时候,大伯正拎着我的后脖领笑骂:“你个狗*的小物件。
” 大伯身材魁梧,浓眉大眼,鼻直口方。
当他耳朵上夹根香烟,睁一目闭一目,单脚踩着凳子,俯身在木材上推刨子的时候,颇有电影里小马哥的神韵。
大伯生性豪爽,好饮广交,我成年后,也曾与他有过几场酒战,每饮至酣处,大伯总能从床下摸出一两瓶“惊喜”,红着腮,咧着嘴,像个孩子一样炫耀:“还有一瓶这个,别人来了不给喝,弄了它。
”酒的牌子不记得了,可那汉子当时的神态确是可爱。
往事如水一样流淌,也只能是往事了…… 2002年秋后,重病的二爷跟家里人说:“赶紧种麦子!
”。
于是,三家的麦子都种完了,二爷走了。
灵堂上,个个都在夸老头儿仁义,他就是怕自己的葬礼耽误了田里的收成。
2005年盛夏,我在重庆的建筑工地上搬砖拎水泥。
连日长时间高温作业让我崩溃,跟工头大吵一架后,我委屈屈坐了41个小时的火车赶回家。
我娘见我头一句话:“去看看你爷爷吧,你奶奶没了。
”那个炎热的7月,我冻成了冰棍。
2008年初冬,爷爷摔了一跤之后就再也没站起来,他躺在病床上几分钟喘一口气,直到见完了所有的孝子贤孙才肯闭眼。
守灵的夜里,我父边烧纸边嘟囔:“唉,从今天起没爹也没娘啦…”,一言扎心。
2014年元月,大伯病故,入殓的时候,表哥把他生前用的手机放进棺材,泪汪汪的说:“舅舅,到了那边别换号…”,围着棺材的亲人们被他一句话逗乐,转而又痛哭。
故人像梦一样浮现,也只能是故人了…… 我逐渐意识到,原来葬礼是活人办给活人看的。
当所有人聚集在葬礼上缅怀逝者,回顾他的一生,讲述自己和他的感情,为他入殓穿衣、守灵吊唁、烧纸出殡……原来葬礼上做的一切,其实都是在治愈活着的人。
中国葬礼仪式向来被诟病繁琐,在看似繁琐仪式的背后,竟是这般浪漫的深情。
而那些和我二爷和大伯一样,在葬礼上为了这场治愈奔走忙碌的那群人,也不该被忽略。
2019年初春,我开始动笔《人生大事》的剧本。
2022年仲夏,电影《人生大事》上映。
听说,地上少个人,天上多颗星,每一颗闪烁的星星都在跟地上的亲人说话。
但愿,今夜有星。
但愿,星星会闪。
电影以莫三妹和小文的故事展开了一系列的情节,这部电影的核心是温暖与亲情。
用喜剧讲诉生与死,用亲情填补空白,把殡葬行业展现给观众面前,让大家都清楚的了解这个行业的工作人员们做的事其实是很有意义的,他们是一群“种星星”的人,我们应该重新审视这个行业,去尊重每个工作者。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影中的一句话“人生除死无大事”,其实人生未必一定路漫漫,明天未必会有很多很多,意外和明天你不会知道哪一个先到来,我们应该好好地活着,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就是很开心能够参与到电影《人生大事》的路演中,也很幸运的看到电影各位主创。
让我感到很惊喜的就是,饰演莫三妹的武汉籍演员朱一龙,和之前在《知否》里的齐衡、《叛逆者》里的林楠笙可太不一样,痞帅殡葬师和翩翩公子对比过于强烈;莫三妹和小文之间的互动,也超级有爱,这可不就是现实生活的一对怨种父女么……电影《人生大事》真的是一部很有烟火气,很能够温暖人治愈人的电影,影片全程武汉话,就很有代入感。
其实说来,平时在看电影的时候,我并不是一个太有泪点的人,但是万万没想到的是,电影开篇就给了我重重一击,小文喊“外婆、外婆”的时候,我觉得我整个人都要绷不住不受控制了,因为我想起了在天上的外婆和外公(武汉人很多时候是称呼家家和爹爹)……电影里小文有一个会给她缝布偶,会做好饭等他回来吃的外婆;我也有一个会拿着网子在小河沟里给我捕小龙虾,夏天会给我准备一屋子西瓜,怕我没胃口吃饭骑着三轮车去隔壁小镇给我买凉菜的外婆……2019年3月到5月间,外婆和外公在两个月的时间里相继去了天上,变成了继续相互守候的两颗星星。
对我来说,在没有完全接受失去外婆这个现实的同时,外公也没了。
他们在乡下的老房子要拆迁了,之前专程回去看的时候,老房子的破败和往日的回忆参杂在一起,现实似乎连充满我儿时回忆的地方也要一并剥夺,心里窦的缺了一块。
今年是他们走的三年,按道理是要去扫墓的,因为疫情的特殊原因,我都没能陪妈妈去墓地扫墓,其实就是积累了太多遗憾和可惜……看完电影感触蛮多的,想说的想记录也都还挺多,有时候把埋藏心底话写出来也是一种释怀和治愈,我们并不是要忘记,而是在心里珍藏与他们最美好的记忆。
电影里小文有爱他的三妹爸爸,电影外的我有爱我和我爱的家人,我想告诉在天上的外婆和外公,其实我现在挺好的,即使有什么小的波折跟不开心,我也会变得更好……我们开心快乐的生活,才是对天上星星最好的告慰……希望大家6月24日也都能到电影院观看电影《人生大事》,一定会收获到满满的感动!
新颖的题材拍出那么俗套的故事 还有把爸爸骨灰炸成烟花????认真的吗?编剧有毒吧
这个亲妈简直败笔,三星给电影,一星给朱一龙和小女孩
什么时候能拍出外国那种平淡一点的感觉就好了。不断的高潮看腻了
在幼儿园“我有爸爸了”这里为止都是满分电影,五星经典。可惜编导强行要一个激烈的高潮戏反而落了俗套,最后亲妈登场然后送孩子掉孩子找孩子,真的很鸡肋以及给三哥这个人物的成长强行打折。另外,老爷子骨灰的处理虽然浪漫但本质上缺乏铺垫。可惜了,尾声剧情之前其他的都特别好,特别好。
什么人能把这个分打到七点五???剧本写出来自己看不会觉得可笑吗?剧情跟闹着玩一样,不可悲也不好笑,我只能哀悼那我浪费掉的电影票钱。ps导演真的觉得一直俯拍和让男主低头向上瞟能凸显朱一龙的帅和痞气?!?!
电影院里都是又哭又笑的 建议看之前不要接受任何形式上的剧透 我当初预告片也没咋看 真的有种很惊喜的感觉!
失望。以为是入殓师,却是鸡汤文。一切都是刻意,故事刻意,人物刻意,冲突刻意,煽情刻意。如果说刻意可以忍受的话,整部电影的所有桥段,都是熟桥段。从一开始就能猜到故事的走向。没有了看故事最基本的悬念的乐趣。
虽然很多为了制造冲突而增加的剧情,但整体观影效果还是不错的。豆角娃娃发出外婆声音的时候还是忍不住哭了
人生除死无大事!哭,痛快的哭!笑,尽情的笑!就像武汉的风,武汉的人一样,痛快!好久没看到这么好看的电影了,喜欢!痛快!演员还是得拍电影,拍电影好啊,拍电影真好啊,拍电影太踏马好了,电视剧连个律师医师教师都讲不好全是谈恋爱,电影讲殡葬师它是真敢抬棺化妆出殡啊!
优缺点过于明显 让人觉得很遗憾的电影 有些情节和翻转设置过于狗血了 导致故事很不可信
三星半。情节变化足够快,但情感发展又总觉得不够充分和自然
人物情感像儿戏,非常突兀,情节不符合逻辑,演的还行
没有哪怕一秒钟的故事或哪怕一个人物可以相信,那些剧情冲突和煽情都强硬做作的让人想笑,观感上仿佛在看耍猴戏,所有人陪着编剧一起发疯。还有为什么最近几年国内特别流行这种痞帅型角色...现实里我看见这类人只想绕着走...两颗星是给小姑娘的
电影到小文她妈出现之前 三哥送小文进幼儿园就可以结束了 后面二十分钟是在干嘛???
感觉三个主角对小女孩儿的感情来得莫名其妙,相处几天就要领养了。。。后面没有和法律上的父母商量就擅自交给亲妈(没有证实)也很离谱,把老头骨灰放烟花放也很?
A fairy tale.
老妈出来以后雪崩,减一颗星
演员演得挺用力,就是剧情太瞎,为了煽情而煽情、为了转折而转折,越看越生气!和孩子好不容易培养出感情,说让亲妈带走就带走,也不事先考察下对方有没有养孩子的能力、也不和孩子商量一下,这不是给孩子带来二次伤害吗?爸爸去世后怎么办丧事也不和姐姐商量下,直接当烟花给放了,编剧不会真觉得自己设计的这情节挺感人吧?最后更是暗示男主和小女孩的亲妈走到一起…就,真工业糖精+工业煽情,为了小女孩的演技加半颗星。
朱一龙好像卡姆 谁懂 神似
这部电影会让你发自内心的笑,感同身受的哭,看完就2个字,治愈舒坦。因为小学的时候无意中看到死人,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做恶梦很怕这方面的事情,多年前爷爷去世的时候也是因为害怕没敢看他最后一面,种星星的人多暖的称呼呀,让我对丧葬行业有了新的认知。喜欢这个结局,我相信以后的每一天三哥小文都会过的开心快乐。最好的演技就是让你相信三哥真实的生活在某个角落,朱一龙的眼睛放在大荧幕上真的又亮又好看,小姑娘未来可期,值得二刷的好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