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我是你爸爸

我是你爸爸,冤家父子,Father,Papa,I am Your Father

主演:冯小刚,胡小培,徐帆,刘蓓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00

《我是你爸爸》剧照

我是你爸爸 剧照 NO.1我是你爸爸 剧照 NO.2我是你爸爸 剧照 NO.3我是你爸爸 剧照 NO.4我是你爸爸 剧照 NO.5我是你爸爸 剧照 NO.6我是你爸爸 剧照 NO.13我是你爸爸 剧照 NO.14我是你爸爸 剧照 NO.15我是你爸爸 剧照 NO.16我是你爸爸 剧照 NO.17我是你爸爸 剧照 NO.18我是你爸爸 剧照 NO.19我是你爸爸 剧照 NO.20

《我是你爸爸》剧情介绍

我是你爸爸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独自抚养儿子长大的马林生(冯小刚 饰)是某机关的工会主席,他装腔作势,自命清高,在家中也趾高气扬,他在儿子马车面前摆足了父亲的谱儿。但是这一切除了让他自我感觉良好外,没有起到任何实质作用。令行禁止的家教无法让儿子臣服,马车始终与之背道而驰。在学校里,他顶撞老师,挤兑同学,三番五次被请家长,马林生因此生头疼不已。在一次失败的暴力家教过后,他想尽办法和儿子搞好关系,然而他也痛苦地认识到:父子之间的鸿沟越来越深…… 本片由王朔根据自己早年小说《我是你爸爸》改编,并荣获2000年瑞士洛迦诺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青年评委会奖、堂吉诃德奖特别提及。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非快速眼动之窗2025新春逾矩之人青年乌兰夫爱火硝烟下一个圣诞节见黑暗之后例外虎头要塞之最后决战黑夜彩虹所见所闻绣花鞋深海异变烧锅屯钟声警察也有家欢迎来北方向死而生屋顶的浪漫圣诞老人2巴黎五区的女人光晕4:航向黎明号贵族魔法师归来:双面艾利克斯岩浆来了第二季剩余的爱人间不拆湖光山色裸男孩阿加莎·瑞森探案集第四季风起洛阳之双子追凶平凡世界2

《我是你爸爸》长篇影评

 1 ) 这算是本片的官方解读吧?

冯小刚:《爸爸》这部影片正解:在爸爸高压之下,儿子噤若寒蝉。

父心血来潮欲建立平等民主父子关系。

儿信以为真,与父平起平坐渐至蹬鼻子上脸。

父自尊受辱忍无可忍一顿暴揍撕毁协议。

儿屈服。

父痛心疾首与子议和,儿学乘(乖)不接招俯首称臣。

从此父子貌合神离。

该片被追毙,次年获洛迦诺最佳影片奖。

投资打水漂。

2012-8-29 03:27来自新浪微博

 2 ) 王朔迄今惟一担任导演的影片

这部片子叫《爸爸》(1996),改编自王朔的小说《我是你爸爸》,可惜没有通过审查,没能公映。

影片讲的是父子关系,看着看着就想到了徐静蕾的《我和爸爸》。

考虑到以往王徐二人的种种八卦新闻,这个联想也是很有道理的,呵呵。

不过有一点很不同,徐的片子简单,就是亲情故事,但正因为简单所以主题集中;王的片子枝叶太多,主题一大片,稀稀拉拉的。

王朔最可贵的地方在于化崇高为平庸,革命话语见了他都得瑟瑟发抖。

可长处也能变成短处,在《爸爸》里,每回到情感那里,人物就哆嗦了,有刻意回避的痕迹,整部戏没有递进,头绪太多,结尾蹦出来哥爷爷,唐突。

这部片子也是冯小刚惟一担任主演的影片吧。

据说《爸爸》只是王朔的挂名,其实还是冯小刚导的。

我觉得不太像。

 3 ) 《说话喷哈喇子》

与其说这片子是王朔导演的,不如说这片子充满了王朔和冯小刚甚至是叶京的气息,而这气息又都是王朔赋予这些人的。

片子里主要的配乐就是《爱的奉献》,这和叶京在《与青春有关的日子》里主要的配乐是《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异曲同工。

北京胡同儿里的怂逼爸爸和倔逼儿子都唤起了我小时候的记忆,其实哪个人的爸爸没有怂逼的时候?

你真当了爹,你为儿子复仇时手也会抖。

冯小刚说话的节奏和语速都很迷人,他说话时往外喷溅哈喇子的概率很高。

电影最后的结尾很温情,怂逼也牛逼了一回。

这片子和冯小刚很多的电影一样,充满了各种各样好笑的段子。

但它也有不同,在这部电影里,你可以感受到摄影和一些细节的凸显,这在日后冯小刚的片子里再难见到。

2010年12月12日

 4 ) 中国式爸爸

这部电影是好友兼我崇拜的偶像笑笑哥推荐给我的,因为前段时间看了一部“老”电影《破事儿》,里面有冯导的客串,里面他一出场我就觉得喜感十足,便问是否有同类型电影。

知识渊博的哥哥立马向我推荐了他主演的电影《我是你爸爸》。

初识这个名字,还是源于王朔的同名小说,不过遗憾的是,总是阴差阳错的未能读过,正好这次能补上这个遗憾。

话说冯导演电影,肯定不能是偶像剧。

他的长相, 用宗盛大哥歌词里形容,“就算婉转地说,长得勉强只能算普通。

”但是这一点也不影响我对他的喜爱,从早年间耳熟能详的贺岁电影,还有我一直都非常喜欢的《老炮儿》中六爷形象,更不提现在还热映的电影《芳华》,都是我对这位大才子崇拜的五体投地的原因。

电影的故事情节很简单,基本上是老北京小市民的家长里短。

但是,冯导饰演的父亲马林生和儿子马车的日常交锋,却让有过类似经历的我忍俊不禁。

作为一个身兼父职母职的单身爸爸,马林生无疑是爱儿子的,但作为中国传统的父亲形象,他又是不能对儿子表达出爱意的。

作为父亲,要严肃,要成为儿子的榜样,必须“端着”父亲的“架子”。

影片中有两个情节让我印象深刻,第一个情节是儿子无端被小流氓欺负后,马林生拿着蜂窝煤准备为儿子报仇,但在最后关头却因为懦弱放弃了。

在众流氓的嘲笑声中,马车被激怒了,想和小流氓们拼命,马林生将蜂窝煤往地上一摔,抱住了儿子,这事儿咱们算了!

算了!

然后嚎啕大哭。

但是在第二个场景中,流氓头子找上门,为了保护儿子,马林生被狠狠揍了一顿。

在片子的最后,父子俩重归于好。

作为中国式父亲,一直被强调“父爱如山”的形象,必须得“端着”架子,但当时代在飞速发展的时候,原有的老派观念已被觉醒的儿子所反驳,马林生也经历过无奈,他试图和儿子以朋友身份相处,却被儿子误认为是酒后失德,吓得不轻。

在儿子的生日会上,试图和儿子的朋友们打成一片,却被礼貌的请出门外。

这段戏,不由得让我想起了《老炮儿》中的一个镜头,六爷去找自己的儿子小波,手里费力的拎着一个点心匣子。

不是老北京人,估计对这个细节是没有什么感觉的,但是就是这盒点心却让我印象深刻。

这部拍摄于早期的电影里面有很多现在的明星大腕,徐帆饰演的后妈,将一个有点儿神经质,但特接地气的中年妇女演的活灵活现,她有一句台词大意是这样的,我这个岁数,早已经过了让人喜欢的时候,只要你不讨厌我,或者心里讨厌我嘴里不说,我就觉得挺好。

袁苑饰演的带着小聪明的神经病演员,在片中是一大笑点。

不由得想起大腕中李成儒那段经典的台词,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

很喜欢本片,尤其是背景音乐,基本上都是爱的奉献这首歌。

在父亲的心目中,自己的所做所为,都是对儿子爱的奉献。

在我心目中,这部绝对是五星佳作,收藏了。

 5 ) 关于影片时间设定的一些小细节

说影片时间,其实电影开始开门见山,即交代了故事发生在96年。

96年这个时间设定呢,在很多场景中也很清晰,像父子二人同去扫墓,通过墓碑的祭日也可以发现,影片设定时间确实是1996。

只不过,片中的一些小细节,却容易使人引向不同的时间点。

一是儿子被小混混打破头,马林生提起蜂窝煤去为儿子“报仇”,后来却临阵认怂;认怂之后怎么办,当然只能去医院给儿子包扎,随后画面切到医院,可能很多人都注意到了,医院里很多孩子都在哀嚎。

可以感觉得到,这个画面出现得很是突然,由于发生在打架之后,所以显得很正常,可同时又发生在认怂之后,不可能引起群殴,却又经不住推敲。

然而导演也特聪明,画面一闪而过,并没有给观众太多时间思考。

没时间思考,空间可就大了,因为这画面实在太容易让人联想起某个事件了。

但导演说是96年,那也没法。

在之后还是可以发现一个彩蛋,即马林生和儿子马车一群朋友混在一起,尴尬地吃饭时,马林生看着电视说的那段话。

“咱们国家领导人都谁到了?

基本都到了 ;重视啊…… 唉?

李宁呢?

李宁怎么没来?

” 这段话呢,个人觉得特别好,一来比较写实的反映出生活失意的人的一些特性,虽然生活不如意,但是反倒特爱说国家大事,同时还习惯将自己放在决策者的高度,这样的话出自马林生这样的人之口,真是太契合了!

二来呢,这段话也交待了一个时间上的细节,即北京亚运会,因为那会基本上没有其他可以堪比亚运会的事件了,那亚运会是什么时候呢,1990年!

而之所以说这段好,除开人物性格和时间彩蛋外,还有第三个,那就是接下来那段了。

这会马林生被儿子放单,丢在一旁喝小酒,然后落寞地跑到空无一人的天安门拍照,这情景交融,真是引人无限遐想。

 6 ) 爸爸的人间失格

原著叫《我是你爸爸》,标题就透着一股嘲弄父权的劲儿;电影叫《爸爸》,去掉“我是”两字,变得温和了,如果不了解王朔会误以为是温情家庭伦理片。

电影大致分三个段落:父亲教子、父亲结婚与父亲发疯。

分明对应了父对子高高在上、父对子朋友以待、拒绝做父亲三种位置变幻。

马林生痛苦地寻求自己在父子关系的位置,表面是为了父子之间的温情,实则是为了活着的尊严。

一个中年男子最丧失人格的时候是什么时候?

是连自己的儿子都看不起自己的时候。

马林生在一次次努力建立父权/父亲形象,又一次次崩塌,最终退出了“父亲”的这个角色,又在“弑父”行为中成为了父亲。

影片第一次失去身份是马林生被邻居摁在床上的时候。

一个父亲打不了/管不了自己的儿子,还要当着儿子的面受旁人管制。

男性气质荡然无存,只剩下令人恶心的呜咽声。

第二次失去身份是马林生要帮儿子马车出头。

在激越的鼓点下,当了缩头乌龟。

一副为人撑腰、做儿子保护伞的伟岸父亲形象变成了虚张声势的闹剧,尽显猥琐。

马林生对马车有没有影响?

有的,在砸了自家玻璃之后,马车“臣服”了一次,当众念了检讨书。

至此,马林生和马车完成了第一次较量,父权的建立失败了。

于是马林生转向另外一种策略(也就是影片的第二个段落“父亲结婚”):嘴上说是与儿子做朋友,实际上是讨好儿子,跟儿子撒娇。

马林生与儿子一同喝酒、抽烟、看报;马林生拿了奖状后,第一时间是找到马车炫耀;马车过生日,马林生忙前忙后,最后一个人吃饭……由最初的看上去和谐,转向了父子异位——当父亲的马林生成了一个需要被儿子马车照顾的“儿子”。

在关系错位中,马林生迎来了第二次崩溃——婚姻。

一个有理想的单纯老百姓,遇到什么事情会感到悲哀?

无爱的婚姻。

在这个段落里,马林生是娶了虎妞的骆驼祥子的当代演绎。

与祥子不同的是:祥子是模糊的苦痛,马林生是清醒的苦痛。

马林生清醒的知道自己不爱这个女人,而这个女人也冷静异常地告诉他:不需要他爱,连装都不用装,嘴上说说就行。

有人的生活是恋爱后的一地鸡毛,有人的生活是直接成了鸡毛掸子。

马林生的痛苦之处还不在日常生活的琐碎,在于他的婚姻不是因为爱情、幸福、过日子,而是因为儿子马车要把自己赶出这个家。

精神得不到满足、物质得不到满足,最终连自己乞求的地位都成了奢望。

一个父亲遇到了人生至暗时刻——遭到儿子的放逐。

因此,马林生的婚礼像是葬礼,画面一片黑白,难得配乐没有出现《爱的奉献》,新配乐却更加悲哀。

第二段落结束时,马林生在这个家已经没有了。

而真正促成他“消失”自我的认识是“父亲疯了”这场戏。

原本做好事送疯邻居进精神病院的马林生反倒是自己身陷“囹圄”。

让他认识到自己不是做父亲的失败,是做人的失败,不是在家没有地位,是在人间没有地位。

至此,他选择了退出马家,既是对父亲身份的放弃,也是对人间尊严的放弃。

我们终于看清:一个试图教育儿子、凌驾儿子之上的父亲,实际是一个以儿子为自己信仰的男人。

信仰崩塌的后的马林生信了气功,一个颇类似邪教的组织,却让他有了翩翩起舞的位置。

(私以为这一段堪比《小丑》)倘若电影在这里结束,确实是中国早期商业《小丑》,呈现了某一类人的精神面貌,可影片还要继续往下走,为的是探析这类人之所以成为这样的原因。

“失去”父亲的马车很快丢掉了那套“马车同学,你危险了”的束缚,卷入混子斗争之中。

当报复来到马林生家中,马车才是真正徘徊在危险边缘了。

在威胁中,马林生一贯的忍辱负重终于找到一次发挥的精神,谁能想到挨打也能成为一种保护?

在挨打后,卑琐的马林生反而建立了父亲形象,实现了与马车的和解。

为什么马林生拼了命的讨好马车?

为什么身为父亲的马林生特怕马车看不起?

结尾说明了一切。

故事发生在现代,是改革开放的故事,可人物的精神状态不是现代的。

马林生一张口地道老北京,他的父亲为什么是做火车回来?

去旅游了?

家庭环境不像。

马林生是外地打工进京?

口音不像。

只有一个解释:96年的故事发生在二十年前。

唯有经历过十年动荡的人,才会如此小心的活着,才会稍一犯错便认真深刻的作出检讨,才会急赤白脸说出:“我是为你好!

”“检讨就得这么写!

”一个人猥琐、平庸、浅薄的气质,背后是一个时代的塑造。

我想这才是本片意识形态最危险的地方之一。

它借用一个父亲身份上的尴尬,指责了一个不敢提的时代。

影片的人物形象都很有意思。

马车挨揍之后,马林生带他去医院,里面躺着各式各样流血的年轻人,有人说是影射“89”,我认为依然是对十年的反映。

带搬砖的马车、打台球的胖子、黑社会猫子是不同身份的一类人。

要么是大院子弟,要么是胡同流氓。

一批人父亲不着家,自己做了父亲;一批人父亲扣帽子流放,自己做了父亲;一批人在打倒一切中,自己做了父亲,形成了北京城无业青年四处流窜、互找靠山的局面。

是什么让年轻人“危险了”?

是教育吗?

是时代。

马家父子与邻居也构成了奇妙的对照。

邻居一看就是那种看不惯四处惹祸的类型,自家闺女却当了班干部,学习不错。

而马林生一直小心翼翼,养出的儿子四处惹祸。

其他如老师、演员,各有特色。

马林生和台球胖子就是我大爷们的真实写照。

有跟自己孩子称兄道弟的不?

别地不知道,北京尽是。

也不是称兄道弟,就是一块喝酒、抽烟、蹦迪啥的。

大爷们在传统礼法和现代开明之间游刃有余,逢年过节的规矩、酒桌、待客、外场种种,门儿清,跟自己孩子身边,说急就急,说不急也挺爱装孙子。

我捉摸半天,北京有避重就轻的幽默。

跟郭德纲相声似的:郭麒麟说我跟同学打赌了,明天非拿刀杀了他!

郭德纲训斥道:说得什么话!

小小年纪!

怎么能赌博呢!

杀人与赌博,不抬杠的讲,哪个事儿大点?

生活中的例子比比皆是。

譬如按照现在功利观点,学习好、学历高是没错的。

但是在大爷们那儿就跟你客气客气,但是轮到自己孩子说要去外地学习,那还不如在家窝着,啃老也比出去强。

有意思之极。

要说有没有在孩子面前没模样的老子?

也有的是,很多事难说,但是做了确实很容易让孩子看不上眼。

今年春节,五六十岁的大爷们还在饭桌上上演了一场一言不合抽大嘴巴的戏码。

你可以说为老不尊、情绪化、没起子(没出息),可这样的狂野与血性,现在少见了,我很失落。

到我们这一代人嘴炮居多。

大爷们在街上看小孩儿们呛呛起来,根本不屑一顾:“吵什么?

拿板砖往死弄,光动嘴有什么意思。

”现在的大爷们已经不是很冲动了,毕竟是当爷爷的人,但是我总是摸不准他们的脾气秉性。

大爷们老了以后总是喜欢讲传统文化,尤其是孝道。

可他们的故事背景总是透露出不一样的底色。

他们的孝道总是在生命危急之时迸发的,比如有一次认识到孝顺重要是被捅到医院去了就想起对不起父母,出来以后一定好好孝顺父母;下一次认识到孝顺重要是让人拿板砖卸了……我就忍不住好奇这些故事背景,是发生在认识孝顺之前还是认识孝顺之后,认识与认识之间怎么又冲动了?

我好奇,但是不敢问。

要问这么狂的人怎么过得现世安稳。

其实是幸存者偏差:一波同样狂的人,出现过“打赢坐牢,打输太平间”后就安稳多了。

更重要的是,北京城一共这么大,打来打去最后都是自己人打自己人,也就无趣了。

(这句话是我想象。

)现在想想《老炮儿》说冯小刚是讲江湖规矩又对公权俯首帖耳,他们是不了解老炮儿。

混子们的目的永远只有一个:那就是弄死你。

什么手段无所谓,重要的是结果嘛。

 7 ) 超级两代

吃晚饭的时候看了《冤家父子》,就是王朔的《我是你爸爸》的电影,王朔和冯小刚的作品。

之前看完了电影《看上去很美》之后又在网上把小说翻出来看了一遍。

恐怖的事情是,我永远都没有办法在看这些说小朋友并且同时说着大人们的故事的时候笑出来,疼痛感从电影或小说的开始就在心的深处起起伏伏,并且要一直蔓延到故事说完之后很久,手脚冰凉。

专家们老是能从故事的细节,比如某个镜头,某段背景声,中间找到些隐含的意义,从而得出高深的结论。

这些我都不懂。

我所能够看到的只是那些赤裸的直白的不加掩饰的苦难。

从马车小朋友到方枪枪小朋友,那些聪明又顽皮的小鬼被妖魔般的成年人们这样那样的欺负,被扼杀掉天性里那些活跃的敏感的脆弱但是无比珍贵的东西,后来就变成妖魔般的成年人了,周到谨慎政治正确,或许在社会大环境里也不会显得格格不入,但是,说真的,这样活着,有意思么?

有的时候我畅想啊,如果所有的家长老师以及其他的成年人都不要对小孩强加这样的教育,都保护和纵容那些美好的天性发展,或许小孩们长大了以后也会彼此伤害而慢慢学会些技巧,但是大环境会不会就变得更宽松,更自由,不那么操蛋,也不再那么大声地宣扬和继续地培养傻逼了呢?

好吧,大人。

我猜想我们再怎么努力也是没有办法真正理解我们的家长的,并且我固执地自我中心地觉得我们的家长是非常特殊的一个群体,都没有办法在国内外、历史上下找到合适的比照对象。

他们出生和成长在一个贫瘠的年代,受到的宣传蛊惑和内外压迫比什么时候都多,从还没来得及开化的青春期等于是一脚踏进了成年人社会,伙同着那个时代(操,我发现我原来竟然这样痛恨“那个时代”这个字眼。

)所特有的种种矛盾与压力,因此他们从对具体问题的看法到整个的价值观都与我们不同,并且是我们很难进入的。

比如说,我现在可以大叫,苟且偷生还不如去死,但是我爸妈小的时候呢,能够苟且偷生已经是最大的侥幸了吧。

说真的我同情他们。

他们是真正被传统价值和毫无人性的颠覆性的社会变革两头挤压到没有空间的一群。

尤其是那些更加固执、对某些东西有着确实的信仰的成员,在没有办法两头兼顾的情况下,他们也许真的永远也没有办法达到心中所想要的境地,没有办法在正常的渠道之下获得认可感和成就感,没有办法完全地觉得幸福和满足。

甚至,他们不会意识到其实他们心中之所想都是些孩子们才有的美梦。

所以,当他们自己的孩子又开始怀有些类似的美梦的时候,他们潜意识里就想到了自己曾经被怎样的压抑和打击,仿佛是处于对孩子的保护,他们继续压抑和打击他们的美梦,或者,彷佛是很pitch in的催促着孩子们赶紧结束还一心想着做梦的儿童时期,也一脚就踏进成人的世界,勤劳实干,奋发图强,用自己的汗水啊为革命事业或者不怎么革命的事业添砖加瓦。

到底是谁更可怜呢?

很多时候我感觉到迷惑。

如果说到了我这把年纪还梗着脖子不肯妥协是不懂事,而同龄人中那部分正在努力添砖加瓦的是懂事,到底是我错了还是事错了呢?

我就老是痛恨那帮老梆子用那种高高在上气定神闲的口吻说,你啊,现在想得天好地好,到时候你就知道味道了。

那你说,我现在体会到的是不是味道呢?

按照国际惯例到底是几岁上的感觉算是人一辈子的终极结论呢?

好吧,就算是过了几年我吃了苦头撞破了脑袋后悔了现在所说所做的一切了,我就算是毁了么?

total loser了?

你们对于自己做出的准确预言,会不会感觉到“I told you”的那种满足得意,并且继续高高在上地用恰当的方式表现出心痛和惋惜,从中得到快感?

两代人真是很矛盾的存在啊。

所以后来就很理解像蔡康永这种,不管多大都不肯把自己归到“大人”那类里去的做法。

这个家底丰厚又名气堂堂的家伙实在是幸运。

而我呢,其实我还是很害怕的。

怕以后我还是会过他们那样的生活,变成他们那样的人,一生在不满中度过,始终都没有找到自己的位置和g spot,莫名其妙地在抱怨和被抱怨中熬过一天天,搞不好还要拿比我更小的撒气。

虽然对于幸福这件事情没信心,还是不甘心现在就放弃。

 8 ) 你是我儿子,我是你爸爸。

我是你爸爸说真的最后那段没看懂,一群人在一个妖道的忽悠下,闭着眼睛,双手举起,左右摇摆,嘴里还夹杂着痛苦的呻吟,在一个大厅里,透过阳光的影子里,怎么感觉这么像群魔乱舞的场景呢?

真没看懂王朔想要说明什么?

是说我们在生活中其实都是痛苦的么?

有很多很多自己无能为力的东西,有很多意料之外的东西,有很多欲罢不能的东西???

再或者是被自己的家庭,被自己的妻子孩子给折磨的几近疲惫?

冯小刚要跟孩子分开,说:我不是你爸爸!

教育孩子无果,孩子总是不愿意去听从父亲的对自己生活的设置,父亲总是愿意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教导还未长大的孩子,加上传统道德里父父子子的关系,这就是一对从小陪伴我们成长的矛盾。

孩子总是在反抗中来赢得他自己认为的自由,父亲总是在大吼大叫中来灌输他所获得的经验和教训。

慢慢的我们都长大了,可以淡化那层父子的关系,可以将过去一切的争吵统统忘记,可以和父亲心平气和的来说一些道理,或者可以慢慢的说服父亲了,这时候,父亲也许会放心里,可以将一份信任记在心上了吧。

在孩子惹了麻烦,小流氓找到他们家的时候,冯小刚说:我是他爸爸!

孩子,遮风挡雨的还得是你爸爸。

孩子,不要认为你惹的麻烦你可以自己扛,你可以说一人做事一人当,可是在坏人眼里,你真的可以么?

他们会认为你的所作所为是因为你父亲没有教育好的缘故,是因为你父亲没有将一些社会规矩,一些吃亏是福的道理教育给你。

可是,原来你父亲那些苦口婆心不就是这些么?

你的反抗给你带来自由了么?

最后父子俩去火车站接了孩子的爷爷,有一个镜头是给老爷子眼里滴眼药水,和影片开始的时候是一样的,我想这里的意思是说,我们的眼睛时常看到很多肮脏的东西,需要有人帮我们将眼睛擦亮,不致于让自己走夜路的时候摔跤跌到,而那个人,是父亲。

当然,写道这里,我又想起来网络上的一个热词:父母皆祸害。

这个问题很大,我说不好,这跟传统的文化有很大关系,父母总是认为,我养大了你,不容易,你一定要听我的,我是你的父亲母亲,我肯定不会害你,我跟你说的一定都是对的,你一定要那么做,否则,你就是不听话,就是在伤害父母的心。

我不知道究竟有多少孩子曾经苦恼过,在这种逻辑下,真的很难反驳。

可是随着西方文明慢慢影响现在的孩子,很多人可是渴望一种心理上的独立,我不需要总是去做一个听话的孩子,我有我自己的想法和意愿,你的劝说和阻挠只会让我更加鄙视你们的观点,更加坚信我的意愿。

父父子子的儒家文化里,有太多不可取的地方,我们现在日常生活中肯定没有古时候那么繁琐,不会早晨起来给父母请安,不会有很多规矩,不会有很多不 能说的话,不会有很多不可以做的举止。

现在崇尚的是一种自由,而不是枷锁。

我认同孝道是一种枷锁,这种与生俱来的归属感不是我们应该强加给双方的。

还是羡慕国外的家庭关系,能够平等的对话,只是去试着说服对方同意自己的观点,而不是一种强加的要求或者期许。

 9 ) 要不是被禁了,一定反响很好!

好片!对老北京胡同的生活有超级现实的描写,语言绝对北京味儿,而且才发现冯小刚还有这么好的演技让我意外的是,导演用"爱的奉献"作背景音乐贯穿了全片,用心良苦啊!

 10 ) 随感

很久没看过电影了。

而自己的生活就像电影里马家父子的一样乱作一团。

生活充满着挑衅和屈从,我总是在傻傻的公务员考试的复习节奏中迷失,找工作就是漫漫无期的等待,我不知道每天活着会有什么事情发生,也期待着不发生任何事。

下午的时候,阳光会照进窗子;我每天早上的梦也是暖的,这个冬天充满着温馨的假象。

我总想从这个阳光明媚的窗子里跳脱出去,落在这个城市厚重的土地上。

我觉得我的生活总是轻飘飘的。

我在做的东西和这个城市无关,和这个世界也无关。

我不知道这个世上有多少贪婪,我只需要一个书架,还有电脑。

镜子里的我又胖了。

只从谢顶以后,我的生活经过了涅磐和重生,幸福如期而至。

我怀疑自己的积极乐观,也不相信无奈总是会很快的烟消云散。

我还在惦念一个人吗?

我还在她出现的时候假装镇定吗?

总是不能准确的把垃圾都进篓子里,而又每每在久不翻动的小盒子里找到尘封的记忆。

那些还不需要望穿秋眼的惆怅的过去,在不经意间被捡拾起来。

扔在如许的文字里。

《我是你爸爸》短评

没有把孩子教育好,导致他不听话不懂事跟自己对着干,看着这个落魄、无奈、失败、伤心的父亲,我真的感受到,我必须认真教育孩子!还记得我跟我爸的那段对话“爸爸,你看过那电影么?”“什么?”“《我是你爸爸》。”“我只知道我是你爸爸!”( ̄▽ ̄")

6分钟前
  • 小星星
  • 推荐

相当文艺的一个电影呀!

10分钟前
  • Gianna
  • 还行

很不错的

11分钟前
  • dd
  • 推荐

40

12分钟前
  • 嘿糖
  • 较差

一星给配乐,一星给马车,太像姜龙了!

16分钟前
  • 小丫头
  • 较差

真心欣赏不来王朔……

18分钟前
  • momo
  • 较差

我是你爸爸爸

22分钟前
  • 毕卡不啰索
  • 还行

没原著的讽刺性那么强,对马林生自己的纠结也没太强调,而是强化了对父子关系的叙述。演员都特到位。很多对白感同身受,非常熟悉。

23分钟前
  • 卜卜
  • 推荐

胜利就在眼前,而你却看不到胜利。

26分钟前
  • 影子·幽灵
  • 推荐

一颗星给1990年代的北京。王朔还是别当导演比较好。

31分钟前
  • PingKe
  • 很差

恩~王朔的原著,看来可以嬉皮了

36分钟前
  • 拾间集
  • 推荐

压抑的爸爸管不了奔放的儿子。

39分钟前
  • 云云
  • 还行

及其讨厌那时候的老师

44分钟前
  • JS
  • 力荐

阴三儿

46分钟前
  • Doublebitch
  • 还行

生孩子就是个杯具....-_,-没玩没了的试图通过愚蠢的吵架理解对方,但是10个人里面有9个都失败了.....世界上不能相互理解的人已经够多了~偏偏还要用肚子再创造几个。

47分钟前
  • 柳晴薇
  • 还行

不够搞笑,不够深刻,不够好看。。哎

49分钟前
  • Erin
  • 还行

有机会要看看原著

50分钟前
  • Mr.Hungry
  • 推荐

一代人的失落,我是你爸爸;看见了叶京饰的流氓

54分钟前
  • 东方白
  • 还行

片源糊了点,整片蒙太奇,现在没有一部片子有十年前这部的深度了

57分钟前
  • woweike
  • 力荐

真哏儿啊。

1小时前
  • 渺小的沱沱河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