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小宁的这部电影还是在电视上看到,感谢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
电影里,美丽的俄罗斯姑娘,和中国的老爷们儿以及一个日本小姑娘发生了一个曲折的故事。
三个人在茫茫无边的荒野里,日本小姑娘刚开始时的杀戮思维,中国男人在电影后期的大义凛然,他脖子上的血管鼓起来,使劲地冲着前面大声地喊:“我是老爷们儿!
中国的老爷们儿!
”,这样的叫喊嘶哑而有力。
天边的紫日依旧,战争带给每一个平民的,除了灾难还是灾难。
这部电影虽然拍摄得有些正,但是并不是敷衍了事,它的确感人至深,有一种劲道。
秋叶子:我想到海边去,战争结束了,我也能跟大西重逢。
杨玉福:重逢?
可我和谁重逢去?
秋叶子:真像噩梦一样,总算都过去了。
杨玉福:都过去了,就都过去了?
就那么把人给活活挑了,挑了,你们凭什么煞人?
你们凭什么到我们这儿来煞人?
就能这么一下子,都过去了?
秋叶子:对不起。
杨玉福:一个对不起就完了???
那是多少条人命啊!!!
秋叶子:对不起,可我好赖没有煞过人!
杨玉福:可你想煞来着,你想让地雷炸死我们,你想把我们骗回鬼子兵营,就在刚才,你还想开腔打死我们!
秋叶子:我没有想开腔!
你们是好人,我开不了腔!
我只是想带你们去投降!
杨玉福:带我们去投降?
老子是爷们儿,中国的爷们儿!!
明白吗?
现在是你们向我们投降啊,你知道不???
秋叶子:我不知道,我不明白!!
他们叫我们去煞人,煞人,最后是大家来煞我们,骗子,他们全是骗子!!!
杨玉福:你一个孩子,为啥弄成这个样?
该片是冯小宁“战争与和平”六部曲的收山之作,影片延续了冯小宁作品如诗如画、写实亦写意的一贯艺术风格。
影片对白极少,而是以大量的电影语言和紧凑的情节来扣人心弦,而深刻的人物内心变化则是影片的重点所在。
片中既有壮丽的景色,又有精心雕琢的细节,大气浑然又舒展流畅。
观众对演员们的表演还是比较认可的,三位年轻新秀演绎角色都松弛自然。
影片对白极少,紧凑情节和人物内心变化成全了该片惊心动魄的观看魅力。
而且,没有了对明星先入为主的印象,观众的情绪似乎更容易入戏。
一边是二战硝烟的弥漫,另一边是三个不同国度的人在原始森林里的探索,两者就这样融合到了一起。
而《紫日》这部音乐的重点正是通过这点凸显出来的,那就是对人性的思考。
影片现已八音盒为线索引出了两位老人对以往事情的怀念。
在二战时期,中、苏、日三个不同国家不同语言的人走到一块而他们的目的很简单,只是为了要走出森林。
开始日本女孩秋叶子受日本法西斯的思想毒害而相对敌人干净杀绝,这也导致一名苏联红军因踩地雷而死。
事后杨玉福和娜佳也曾想过傻了秋叶子,但他们都下不去手,因为那毕竟也只是一个无辜的少女。
而后三人就这样一起上路。
终是患难见真情,先是在沼泽救了秋叶子,而后秋叶子在草坪中救了他们三人,三人由最初的敌视变成了依赖和尊重。
也许正是这场跋涉去了他们内心的仇视,秋叶子那被法西斯泯灭的人性又被重新唤醒。
当他们走出树林听到日本的消息后,秋叶子举起枪对准了他们两个,她全身都在抽搐着,她那为日本帝国捐躯的使命在催促她扣下扳机,而她终究没有,她不忍杀了这两个好人,继而蹲下放声大哭。
而当听到杨玉福歇斯里地地呐喊和控诉时,她再一次痛哭并说:“他们都是骗人的!
”她那被帝国主义蒙蔽的人性终于在此时此刻爆发了出来,至此亦能感受到她对过去的忏悔。
而高潮还是在他们三人目睹日本军队喊着所谓的“为日本帝国尽忠”的口号而杀害自己同胞时,秋叶子为救一个小男孩而冲下去说,“战争结束了,我们可以回家了”的时候被自己的同胞一枪毙命,手中的花儿向上一抛顷刻凌乱、散了——这一幕何其惨烈!
何其悲壮!
为了那所谓的“为日本帝国尽忠”竟将自己的同胞一起惨烈消灭,无疑是可悲的。
一个17岁的孩子就这样香消玉殒,不禁令人愤慨。
也正是如此,娜佳和杨玉福开着车拿起枪作战,为的不仅仅是一个异国少女的生命,更是为了完整而又被唤醒的人性!
那一弹是一个民族不屈的呐喊,更是全世界与法西斯斗争的决心!
最终,八音盒娃娃被送回了大兴安岭,他将永远与秋叶子一起在那里长眠。
唯有消灭了法西斯,紫日才会褪尽它的阴霾,阳光才会返照人间。
唯有世界上不再有暴行与残忍,每个民族在世界上和谐相处,才会幸福快乐。
战争泯灭不了人性,人性的光辉永远照耀世人。
一遇到这类东西就头痛啊,中日的那段历史。
那个很日本很纯很萌很有爱的那个日本演员被人问:“日本是受害者吗?
”她说是。
这可能是大多数,绝大多数日本人的看法,而且这都算是他们里面比较不排中的人的了。
我们还真不能说他们也是受害者这句话多不对,它就是对的。
但是,但是,但是,我们对此很不爽。
自己惹祸跟别的小朋友打架,然后摔出青来,是可怜,是疼,但是总有两个字,活该。
我不是抵制日本的同学,我喜欢他们的动漫、中岛美嘉、有型的米女、化妆小物、电子产品,以及对语言、经济发展方式、文化感兴趣,深深坚定认为,中日友好、交流、合作是王道。
我想自己了解的日本算是不少的,但是始终认同不了比如《萤火虫之墓》那种感情,是觉得很惨,但是更惨的群体战胜了对你们的认同。
就像紫日快结束部分的那些不了解情况的日本人,他们很可怜,但是我们看到他们的时候的心情绝对与看到奥斯维辛难民截然不同。
也许这样的情绪也是日本人始终不觉得他们对中国罪孽深重的一个原因之一,谁都是自私的,人是,民族亦然。
本能中我们都觉得自己最好,自己崇高,不到万不得已不愿意承认与面对自己的不好,更不用说自己的罪恶,更更不用说是别人犯下的罪过要让自己来say sorry.但是这毕竟不是开脱的借口,总归是错了,大错了。
《紫日》是我最喜欢的战争片,没有之一。
《紫日》是冯小宁导演的“战争与和平系列”的最后一部片子,和李安的家庭三部曲中的《喜宴》一样,延续着主题思想,却达到了境界的最高提升。
影片讲述了在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之际,快被日本人杀掉的河北农民杨玉福,被苏联的士兵拯救了,后来却因误闯了日本基地,导致了一场由日本少女秋叶子,苏联女兵佳娜和中国农民杨玉福的森林逃亡。
最后在出逃成功后,日本宣布投降,秋叶子却因为日本人的自我残杀死亡了。
作为一个战争主题的影片,从侧面来体现主题本来就不容易,战争场景也不多,但是战争的氛围却一直在,死亡的阴影一直笼罩在森林的天空。
冯小宁导演的镜头都是很富有诗意的,正如佳娜说的那样:“我记得,那是我见过最美的秋天。
”虽然这句话指代战争结束,可配上大片金黄的树林,秋高气爽的蓝天白云,显得格外应景,仿佛可以感受到微微冰凉湿润的空气,这样主旋律的场景被赋予着希望和苍凉的双重感受。
除了大兴安岭美好的画面感,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为数不多的战争场面,一方面是和森林美景的强大对比,另一方面是个人视角:在刻画战争的时候,导演不止一次用到了主人公的个人视角,那种慌乱的茫然的镜头,让观众有了极强的代入感,不再是卖弄大场面的烟火炮灰,更能体现战争的残酷,有更切身的体验。
倒叙插叙并用的《紫日》,还变换了叙事主角,似乎有点复杂,但一点也不影响清楚的表述故事情节。
运用倒叙并不是一个并别致的方法,却也增加了影片的真实感,在倒叙中有插叙这种回忆的重叠,使得电影有了很强烈的层次感。
至于插叙的运用,可谓是全片最重要的表现方式了,正是在三人情感磨合的逃亡途中,各自有不同的回顾,加重了情感的冲突,也是影片战争基调奠定的基础。
影片上半部分是以杨玉福为主角的回忆,下半部分换成了以佳娜为主的叙述。
故事发生到一半,也就是三人的逃亡渐渐进入稳定阶段,换一个讲述人,使得之前的疲乏一扫而空,并且根据剧情发展,佳娜女性的细腻更适合情感的融合。
冯小宁导演不仅仅在镜头上富有诗意,电影中的意象也是充满了诗歌的感觉:因为硝烟变成紫色的落日,象征和平的八音盒,还有那把最后被卸下了子弹的枪,都贯穿全片,指向同一个主题——对战争的消亡以及和平到来的向往。
影片中有很多镜头,关于“战争与和平”的镜头,都让人为之动容:28分钟,杨在回忆被联系杀人的日本军人杀死的母亲的片段,那时候三张变形的脸在嚎叫,那是三个被战争扭曲的心灵;40分钟,日本军残忍的屠杀像是一种可以享受的游戏,没有了理智是不能叫做人的;56分钟,穿和服涂上口红的秋叶子,在雨中送别恋人大西耕的悲伤,可是战争就是这样的粗暴毫不留情;一小时21分钟杨把子弹一颗颗投入水中,他是那样的厌恶这些子弹;一小时34分的秋叶子手持鲜花奔跑着,大喊:“战争结束了!
可以回家了!”将花瓣洒向天空,花瓣和少女都娇艳欲滴的张扬着希望的光芒……战争的残酷是不要强调的,只是那样轻描淡写的带过都有着无法承受的沉重,这是一块巨大的伤疤,盘亘在历史里,勿需碰触都会感受到切肤之痛。
生活在安稳年代的我们,实在无法想象那一段不堪回首的历史,就算是世界上其他地方的动荡也都有遥不可及而事不关己,可是和平却不会丧失其分量,永远是追随的方向。
《紫日》除了战争与和平的主题之外,另一个被表现出的思考是更为深刻的,那就是人性。
影片选取的三个主人公,中国的农民杨玉福,日本的少女秋叶子,苏联的女兵佳娜,都非常具有代表性,因为战争的背景使得三人在逃亡的途中一直都有着强烈的人性挣扎。
前半部分三人几乎是没有任何交流的,国家不同语言不通,想法也不一样,秋叶子几次把杨和佳娜引入陷阱,她只是一种忠于国家的单纯想法,虽然这种忠于国家的想法是被误导和洗脑的,也是体现出这个日本少女的单纯之处。
在逃离日军追捕时,秋叶子大声尖叫试图引来日军的时候,让人不仅仅是紧张,更多的是一种对秋叶子的愤怒,她本该死在毒药或者枪口下,可以说是佳娜的坚持救了她,可还一而再再而三的恩将仇报,在家国仇恨之下,杨本该杀了她。
剧情也按照这种思路发展着,却又出现了佳娜和杨都无法下手的事实,杨拿着刀回忆挣扎,最终还是原谅了秋叶子,这个原谅是永远的,不仅仅代表不会杀了她也代表不会放弃她。
在森林里逃亡,日军的追杀变淡了,但是来自自然的危险是更难逃离的。
秋叶子落入沼泽,看着她一点一点的下沉,就连我也认为这是上天给杨和佳娜的一个机会,一个报仇一个不用自己动手的机会。
杨和佳娜的一个短暂的对视却包含了多少复杂的情感,决定依然是拯救,在拯救秋叶子的过程中,又出了一点小小的插曲出现了这样一个镜头:秋叶子陷在沼泽里拿着枪,枪口对着杨和佳娜。
这是多么惊心动魄的场景,杨脑中闪过被秋叶子开枪死去的画面实在太逼真了,太符合逻辑了,可他选择了相信秋叶子明亮的眼神是没有恶意的。
之后遇到的大火就是三人关系的巨大转折点,秋叶子救了他们,最让我感动的是火焰熄灭后,他们从地上爬起来,相视而笑的瞬间。
那种笑是对存活下来的感激,也有对之前所发生的一切释怀的表达,也许就在那个时刻他们意识到了自己本该有的身份,在战争面前是敌人,但在更大的敌人——自然面前,一切仇恨和猜忌都会消失。
下半部分的逃亡就变得较为轻松了,挣扎少了交流多了,杨和秋叶子可以用简单的中文交流,佳娜也能从眼神肢体语言了解对方,战争淡出了世界一样,只有树林和天空,以及那轮红得发紫的太阳。
途中佳娜走失过一次,杨和秋叶子等了她两天,他们已经是一个整体了,有了情感和相互的联系,化敌为友的情感建立比别的情感更难也更深刻。
出了森林所发生的一切记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日本的战败给秋叶子的打击让她又开始反复不定,杨和她在河边激烈的一段对话是她完全改观和升华的地方。
终于那个单纯的日本少女,恢复了对生活的巨大渴望,战争结束,她相信可以回家了,可以见到大西耕了,未来是一片光明美好。
这样我们才看到秋叶子最纯粹的美,也为之感动。
可在影片的最后几分钟,那场屠杀结束了秋叶子生命的屠杀,让人措不及防。
影片在主角的设置上是颇费心思的,背景时期里面的中国是个弱小的受害者,可是杨玉福是个有血有义的中国老爷们,是三人的支柱和力量;日本作为一个残暴血腥的侵略者,秋叶子却是个单纯可爱的少女,带着童真和美丽;苏联是一个强大的保护者帮助者的形象,佳娜则是一个柔弱的女性,虽然是少尉,但也无法改变她作为女人的依赖性。
人物身份和国家背景的差异,也是冲破战争仇恨,人性得以体现的基础。
《紫日》,那颗被硝烟染色的太阳,终于落下;而充满人性光辉的“红日”,在冉冉升起。
又重温了遍冯小宁的《紫日》。
记得第一次看时,是在一个夏日的晚上。
爸爸妈妈都已经睡去,我独自一人留在客厅对着电视。
那时我上初中,频道该是央视六。
当杨的母亲在新兵的壮胆训练中被挑死时,杨的歇斯底里,日军新兵的被逼无措和满脸鲜血的狰狞,日军长官的冷血咆哮,这些太过强力的冲击瞬时让我嚎啕起来。
再到最后,秋叶子的死更让我哭得不能自已。
再看过一遍,眼眶依然有些湿热。
我在豆瓣上说,这是迄今为止唯一一部让我放开大哭的片子,别不信,还真是它。
还有印象掉过泪的另一部片,应该是港版梁山伯与祝英台。
那个年纪正是被观看爱国主义教育题材影片的年纪,可真是年龄太小,心智不够坚强。
原以为我军如紫日当空一般大败敌军,没想到扑面而来的是如此描摹人性的镜头,无法回避,哭得稀里哗啦。
冯小宁真坏。
如果你对抗战影片不感兴趣,那我往邪恶里说。
片中有俄罗斯熟女裸浴,有萝莉捆绑。
在一个善良的片子中用以上词汇作标签实为不敬。
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邪恶之人就能见到邪恶,何况片中绝对有,是事实。
不知什么原因,那时我选择了这个片子看了下去。
但也许正是那个时候,开始对loli爱不释手的吧。
首发于【后浪电影】文/李镇《紫日》是新世纪以来中国最好的战争片之一。
这部由富大龙、前田知惠、安娜·捷尼拉洛娃主演的电影,是冯小宁导演“战争与和平”六部曲的收官之作(其余五部为《战争子午线》《北洋水师》《长天烽火》《红河谷》《黄河绝恋》),也是冯小宁战争片艺术特色的集大成者。
影片以二战结束前夕为背景,讲述了大兴安岭中,中国农民杨玉福、日本少女秋叶子和苏联女兵娜佳在经历一系列生死考验后,由彼此敌对戒备,到最终跨越种族、立场、身份等鸿沟,成为朋友的故事。
目前网络上有一些针对《紫日》的质疑之声,认为这部影片主题先行、特效五毛。
以今日的眼光来看,这些说法不无道理,但对于一部上映于2001年的电影来说,实在有失公允。
《紫日》的制作成本仅五百万,影片中却有大量苏日、美日之间的坦克战、海空战、枪战等场面,极力还原了当时艰苦卓绝、尸横遍野的时代环境。
尤其是后来冯导透露,有一场日军活活焚烧中国人的戏是他亲自上阵做替身,便更让人对他肃然起敬。
至于主题先行,恰恰是冯导在《紫日》中的拿手好戏。
中国向来不缺乏主题先行的作品,我们每年在大银幕上都能看到几部主旋律电影,但它们大多差强人意,同质化严重。
在既定史实面前,许多导演仿佛只会借助电影工业手段,在战争场面上大做文章,故事和人物却疏于打磨,只能一遍又一遍咀嚼着前人的残渣,反复撩拨大众的爱国神经。
但冯小宁在《紫日》中向我们展示了他更加宏大的历史视野、更加深沉的反思精神及更为高超的剧作技法。
早在二十年前,《紫日》就已经摸到了战争片商业性与思想性之间平衡的不二法门。
影片中不乏狂轰滥炸,但更多时候,我们只看到语言不通的一男两女在深山老林里兜圈子。
也正是在这兜圈子中,冯小宁完成了他“四两拨千斤”的战争叙事。
01大兴安岭中的人性实验现代人爱说一句话:“不要考验人性。
”这背后反映出的,是人们对于人性深深地不信任。
冯小宁在《紫日》中也提出了相似的问题:人性值得相信吗?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他把三个极致的人物,背负国恨家仇的中国农民,深受法西斯思想荼毒的日本少女和一名苏联女兵,放到远离硝烟的深山老林中,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人性实验。
这样的戏剧设计蕴含着冯导对于人性善恶的考量,和对战争起源的刨根问底。
相比于激发大众的爱国情绪,他更感兴趣的是,人为何要互相残杀?
人类能否拥有真正的和平?
这便是《紫日》的立意高妙之处。
影片中的三人各有隐喻和象征,但冯导并没有让他们落入扁平化、符号化的陷阱。
我们在他们身上看到了鲜明的性格、丰盈的血肉,他们之间或温情脉脉或剑拔弩张的互动细节,不仅描摹出极端境遇下人性的复杂肌理,也合理严谨地论证了影片提出的问题——人性值得相信。
《紫日》中笔墨最曲折的人物是日本少女秋叶子。
我们很少能在抗战电影中看到如此立体又客观的日本人形象。
秋叶子是一个纯真的孩子,对鲜花、爱情等一切美好事物有着本能的热望。
演员前田知惠在影片中的表演灵气十足,她穿着洁白的校服,忽闪着一双明亮的眼睛,在操练场上向恋人大西传情,在花丛间采花的画面,活像一个天使。
然而,正是这样美的化身,把杨玉福他们故意引到地雷区,把枪对准了杨玉福和娜佳。
这并非她生性本恶,而是被日本军国主义思想一遍遍洗脑的结果。
在她看来,敌人就该被打死,或者成为俘虏,但她并不清楚,她到底在仇恨什么,夺人性命又意味着什么。
当我们今日依然能看到日本政府对历史教科书进行扭曲和篡改的新闻时,便会发现秋叶子这一形象并不过时。
在一次次生死危局面前,杨玉福都选择放下仇恨,对她伸出援手的行为,感化了秋叶子。
她终于认清法西斯的真面目,知道中国人是好人,也意识到生之宝贵。
最终,她向杨玉福忏悔,向无数死去的中国人忏悔。
法西斯摧毁了她的意志,而真善美的人性帮她重建生而为人的尊严。
杨玉福是这场人性实验中的另一主角。
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中国人淳朴善良的本性,和中华民族精神的崛起过程。
富大龙饰演的杨玉福皮肤黝黑,身材健壮,寡言少语,有着典型战时农民形象的憨厚木讷。
不同于《红高粱》中姜文“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般张扬鲜活的生命意志,他是一种精神上的麻木与濒临崩溃。
他是全程都在自我挣扎的人。
日本人刺死了他的母亲,屠杀了他的同胞,他有一万个理由可以把怒火发泄到秋叶子身上,但骨子里的善良让他保持了最基本的清醒。
他在绝境中一次次伸出的援手也救赎了秋叶子行将堕落的灵魂,这比任何言语的宣教都来得力有千钧。
枪是影片中的关键道具,它串联起杨玉福的成长。
杨玉福从最初的怕枪,到机警又固执地守枪,再到主动学会用枪,直到最后举起枪替秋叶子复仇,直观勾勒出了中华民族由沉睡到觉醒,再到奋然崛起的历程。
同时冯导也用杨玉福的故事告诉我们两个道理:一,任何民族落后被动都要挨打;二,中华民族的枪炮不为国家立场不同而开,而将永远指向与人性作对的恶魔。
02 真正的反战电影《紫日》除了叩问人性外,更传递出浓厚的反战思想。
观罢全片,我们不会因日本战败而获得精神快感。
相反,当我们看到满目疮痍的家园、伤亡惨重的苏日中人民时,会由衷地对法西斯,对战争产生厌恶。
这是一部反战电影的重要标准。
为做到这一点,美工出身的冯小宁在影片中极力渲染大兴安岭的自然风光之美,以此来反衬战争之丑。
娜佳回忆道:“那是我见过的,最美的一个秋天。
”的确,在炮火连天的动荡岁月,饱经战争摧残的娜佳在一望无际的林场中,获得了短暂的安宁。
秋日的大兴安岭美得像一幅画,而她和杨玉福、秋叶子正是在画中徜徉的人。
影片中还有一处细节令人触动:树林中有异响,娜佳本能地举起枪,却发现是一只鹿。
鹿没有逃走,而是走到娜佳面前低头示好。
那一刻,娜佳愣住了,在自然生灵面前,人类是如此狭隘和可笑。
美好生命的逝去也促成了影片反战思想的传达。
《紫日》的结尾让人触目惊心:日本战败后,深受军国主义思想毒害的日本军官大开杀戒,不仅杀死士兵,更不放过老人和孩子,“值此亡国灭种的奇耻大辱之刻,诸君只有尽忠玉碎,才能受到后人敬仰”。
当洗净思想浮尘的秋叶子奔向同胞,大喊:“战争已经结束了!
不用去死了!
”时,反被军官一枪毙命。
秋叶子的死是一场大悲剧。
在大兴安岭的试炼场中,她因为相信人性而活,最终却没能逃脱法西斯的魔爪。
冯导用秋叶子的殒灭,揭示出法西斯的疯狂与惨无人道,也将“没有道理,就是要杀人”的法西斯永远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紫日》是一部具有古典美的电影。
影片中的三人语言不通,台词寥寥,人物内心对于美好、和平、自由的渴望,都寄托在了各色意象中,影片从而也有了淡然含蓄、余音绕梁的诗意之美。
譬如太阳。
影片中,太阳既昭示胜利的降临,也寓意着人类共同的生命体。
在战争阴影笼罩下,它变为紫色,只有消灭战争,实现和平,鲜红的太阳才会重新照耀人间。
譬如八音盒。
八音盒是秋叶子送给大西的爱情信物,二人因战争永别,秋叶子便把八音盒带在身上。
它象征着秋叶子对和平的热望——唯有和平,她才能与大西重逢。
秋叶子死后,八音盒又在杨玉福、娜佳和青年记者手中传递。
《紫日》的故事总要讲下去,人类对于和平的期许也将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03 冯小宁的变与不变冯小宁是一位具有自觉意识的导演。
自1991年《战争子午线》至2001年的《紫日》,冯小宁用了十年时间来谱写波澜壮阔的“战争与和平”六部曲。
从这六部作品中,我们能看到一位导演的艺术探索史。
冯小宁导演横向上的探索,是冯导对于故事题材的不断革新。
《战争子午线》聚焦于抗日战争中12名儿童战士的命运浮沉,革新了“战争大场面加敌我双方斗智斗勇”的战争片创作模板。
《北洋水师》复盘了晚清时期北洋舰队自建立到覆灭的全过程,以史为镜,照古观今。
《长天烽火》是一部反映国民党空军的历史剧。
到了《红河谷》《黄河绝恋》中,冯小宁更是将笔触伸向了具有传奇和浪漫色彩的民族题材及中美战士间凄美的爱情故事。
纵向上的探索,是冯导对于战争片立意的不断深掘。
以“战争三部曲”为例,《红河谷》以20世纪初中国西藏为背景,讲述了一段汉藏儿女生死相依,并肩抵御外敌的民族传奇。
影片对于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生生不息的民族性刻画得十分出色,但反战思想挖掘不足。
《黄河绝恋》中,八路军安洁与美国飞行员欧文的旷世奇恋让人动容,但影片依旧着眼于民族大义和八路军的高大全形象,尤其对男女主角爱情戏份的侧重也让这部影片受到非议。
直到《紫日》,冯小宁在艺术性、商业性与反战思想上的探索,才达到巅峰。
岁月呼啸,与冯小宁同为第五代导演的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等人为了不被时代淘汰,早已适应在市场浪潮中灵活变换身份和思路,而冯小宁却十年如一日地在战争题材上深耕,对“人为何要互相残杀”这一命题苦苦追问。
这离不开冯导的家世背景和过往经历。
冯小宁的爷爷冯亮功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党支部书记;叔爷冯树功是居里夫人的学生,1937年因拒绝为日军研制核武器,被日军杀害;外公傅种孙是华罗庚的老师,1957年被打为右派,悲愤而亡;父亲冯雨荪1967年惨死于文化大革命。
长辈们的光辉岁月和惨痛经历,在冯小宁心里种下了和平与反战的种子:“个人与个人之间人际关系的思考,长大以后自然就延伸到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
这些东西使得自己长大成人之后,尤其是创作作品的时候,就必然要去把这种感情带到作品中。
”
在冯小宁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位艺术创作者令人尊敬的历史责任意识,对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热爱,对时代大环境下个体命运的强烈关注,和对战争与和平的反思与呼唤。
而在老片重映蔚然成风的当下,我想,这部上映于20年前的《紫日》,也值得在大银幕上占有一席之地。
《紫日》是导演冯小宁“战争与和平”六部曲的收山之作,影片以二战为题材并以中国战场为背景,却在本质上不同于绝大多数国内抗战影视。
影片运用了两男一女的传统模式,主人公杨玉福、娜佳、秋叶子分别来自中国、苏联和日本。
走出森林的共同利益使得原本水火不容的三人不得不寻求共生并在艰难的条件下成为了彼此的精神支柱。
在注重故事性的同时,影片很大程度上还原了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的残害与对日本平民百姓的精神支配,不禁令人发指。
除此之外,导演对镜头场景的调度和把握也十分到位。
以下,我将从影片中的三个主人公出发,分别结合他们的国别,试析作品人物设定的出发点与合理性。
一、叶落乌啼,归不去的东瀛 秋叶子是一名日本女中学生,也是三人中唯一的一名战败国公民。
在苏联进攻日本在中国东北的平民驻扎地中幸存,后被迫作为引路人带领三人走出森林。
影片中,秋叶子俨然一个弱者形象。
作为残存在中国的日本公民,日本此时的处境难以为她提供足够的生存空间。
作为一位手无寸铁的学生,她更没有力量与娜佳等军人进行抗衡。
在战时以男权话语为中心的背景下,她看起来比杨更加弱小无助。
秋叶子本人某种程度上即苟延残喘的日军势力的象征。
然而她又并非一无是处,秋叶子不仅懂得认路、避火等生存技能,还懂得如何使用枪。
前期娜佳一直警惕秋叶子碰枪,事实就是在秋叶子在听到日本战败的消息后还是将枪口对准了曾经共生的二人。
我认为这里即秋叶子身上日本民族性的体现。
作为一个岛国,日本地狭人稠资源匮乏且多自然灾害。
这些不利因素都促使着日本国民发奋图强甚至拾起侵略者的屠刀。
一旦缺少了国际上的管控,日本人手中的“枪”即军国主义势力迅速抬头。
好在秋叶子最终没有开枪,彼时她的内心充满着无奈与挣扎,就如同大势已去即将战败的日本。
在秋叶子身上,我们同时能感受到人性的光芒,她的死亡宣告着日本帝国主义的覆灭与对本国人民无法抹去的伤痛,她的名字亦带着悲哀的意味。
归期未至,秋叶已落。
二、强者与力量的高歌 娜佳是一名苏联军队的医护人员,在进攻日本侵略者的时候与战友一同救下了杨。
在后来的战事中,战友相继走散或去世,娜佳遂沦为三人小分队中的一员。
与他们不同的是,娜佳来自一个强有力的国度—苏联,并带着“救赎者”的身份驰骋异国沙场。
她是三人中唯一的军人也是唯一有枪的一位。
在三人中,娜佳于情于理都具有着最高的话语权。
但是同时,她的女性身份和异国处境使得彼时的她全然离不开杨和秋叶子。
而杨作为中国公民本该与娜佳同仇敌忾却屡次站在秋叶子一方。
此时的娜佳是无奈的。
根据“弱者抱团”的原理,抛开家国情怀,我认为杨在个人情感上更倾向于秋叶子,这在国际关系中也常有体现。
在中日战争中,苏联作为一个强有力的第三方,极易在战争两国的百姓心中形成一种压迫者的的尴尬局面。
另一方面,在得知日本投降战争即将结束后,娜佳所表现出的激动雀跃是二人所没有的。
在饱受战争残害的年代,每个民族都经历了一次炼狱。
所谓战争中从来没有胜利者,战争的结束对于受害者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停止被迫害,也无限循环地唤醒了他们心里沉痛的记忆。
正如杨会在听到战争结束后发出感慨“就这么结束了?
”并回想起同伴被害的惨状。
此时的娜佳脱光衣服跳入水中自由地清洗着身心的污秽,此时在这片黄土地上,只有她像一个真正的胜利者,俨然如“救赎者”使命的苏联。
三、伟大民族的曙光 杨玉福是中国传统农民形象的典型,这表现在他的憨厚淳朴,嫉恶如仇。
在看到母亲和同伴接连被迫害时,他会陷入绝望。
然而他身上也不可避免地带有着一层奴性与愚昧的思维。
这在他甘心被日军差遣,在同胞受害时无能为力的表现中均能体现。
并且他是三人中唯一不会用枪的一位。
安于顺境让国民忍人宰割,愚昧无知地化大众使得百姓缺少基本的生存技能。
杨在某种程度上即旧中国的象征。
但是在另一方面,杨的设定隐含着对祖国的希望。
杨是三人中唯一的中国人,也是唯一的男性,这使得他的身上自带着“主人翁”的光环,在某种意义上即是本位的传达。
他以“爷们”自称并照顾同行二人的情绪,起着调和剂的作用。
再者,杨是这场屠杀的幸存者,战争结束于他来说是一个崭新的开始,这象征着伟大的中华民族必将迎来胜利的曙光。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影片通过多个角度多个立场对战争进行反思。
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难以体会战争的对人类的摧残,在那个年代,没有人是幸运的。
不论是秋叶子的凋零、娜佳的无奈还是杨玉福的嘶吼都让人泪目。
电影的价值即在于真实化、艺术化地记录,在《紫日》中,我还看到了体现在战争里的人性之光。
不论处在何种境况,人之所以为人即在于我们拥有思考与共情的能力。
以上即我对影片人物设定的见解与分析。
【CCTV6】先说一下服化道,看见有其他评论提到苏联女兵穿短裙不合理,我没去查证,不过有其他几点可以写一下。
①原始森林走了很多天,娜佳和秋叶子的的膝盖和大腿皮肤完全没伤,不合理。
②秋叶子被污泥浸湿的白衬衫不可能用清水洗得如此干净,甚至裙子和白衬衫还有型。
③娜佳的长发从来不扎。
我想,这个电影情色部分肯定不重要,但不得不承认,它绝对有意识提供香艳的场景。
所以才会有穿着短裙、披着头发的两个女人。
不过,我认为娜佳脱掉军装跳进江里游泳不是为了情色服务,而是为了展现战争结束的自由和如释重负的欣喜。
然后写角色。
角色们的身份属性很明显,每个人都有两层。
第一层分别是有军事素养的苏联军人,有血海深仇的中国平民,被俘虏的日本学生;第二层是冷淡的女青年,强壮的男人,纤细的少女。
电影中因为第一层身份产生冲突,因为第二层身份和解。
基于身份讨论,我不喜欢的桥段是杨玉福总是包容秋叶子,却对娜佳横眉竖眼。
我知道他感到娜佳和苏联红军不尊重他。
娜佳的态度就是苏联红军的态度。
是的,一开始苏联红军击败那个地方的日军救了即将被射杀的杨玉福,看他光脚给他鞋子但是很轻蔑地扔给他,坦克上娜佳给伤兵换药冷漠地让他拿着瓶子,在林中追逐时有人掩护大家逃跑,沙科夫想抛弃杨玉福娜佳却坚持带着。
这些很容易看出他们的态度是愿意帮助杨玉福,但是没有温柔和尊重,更别提照顾。
这些都是他反抗的理由。
所以,在秋叶子逃跑后,他没有跟着娜佳,反而跟着秋叶子跑了,甚至还对娜佳大发脾气,大喊他是一个汉子。
我想,此处他有勇气反抗娜佳,并不是平民对军人的反抗,而是一个男人对女人的反抗。
我为什么这么说?
很简单,因为娜佳和秋叶子是相似相反的角色,杨玉福对秋叶子的包容和放过不是因为他知道秋叶子是个没有武器的俘虏,而是因为他觉得秋叶子是个没长大的孩子,是个无辜的少女。
(东方主义和大男子主义真相似,白人觉得他们是救世主,要拯救黄女。
而男人觉得他们是强大的,所以要照顾柔弱的少女。
)如果不这么解释的话,人物就无法逻辑自洽了。
如果他敢于反抗有武器的士兵,那为什么在鬼子进村时没有因为反抗而死,反而身上没伤地被捆在柱子上眼睁睁看着鬼子刺死母亲?
如果他敢于反抗被俘虏,那为什么他沉默着听从指挥搬运同胞的尸体,沉默地看着鬼子烧死同胞?
如果他一直是个暴脾气的人,为什么面对苏联军官时不爆发,面对沙科夫也不爆发?
我甚至想过,沙科夫之死是不是导演故意的。
除了电影开头,后续展现战争残酷的死亡是坦克开进敌营那一段,一车的士兵英勇战斗,却因为寡不敌众被陆续杀害。
而沙科夫的死有两个作用。
一是为了展现秋叶子是个被复仇蒙蔽的少女,为了她的祖国和死去的姐姐,她把他们带进地雷区。
二是为了后续剧情铺路,一个有武器有战斗经验的苏联男兵,如果他活着,后续剧情的冲突就不成立。
如果他活着,人员结构是两位苏联士兵,一位中国农民,一位日本女学生。
娜佳和他是一个阵营,他们可以商量行动,算是共同的队伍头领。
那么,①娜佳决定要杀死秋叶子并指使杨玉福动手不成立,第一,苏联男兵没死,娜佳不会仇恨上头要杀秋叶子;第二,就算决定要杀秋叶子,苏联男兵会果断动手,不会给杨玉福展现情绪的机会。
②秋叶子看到飞机试图逃跑(可能以为那是情人),杨玉福抛弃娜佳去追秋叶子不成立。
第一,两个训练有素的士兵不会控制不了一个小孩,除非杨玉福不帮苏联红军去帮带他们进雷区的日本人。
第二,就算真让秋叶子跑了,杨玉福也跟着跑了,两个苏联士兵也不会跟着跑,更不会存在娜佳害怕一个人在原始森林所以跟上去的情节。
我想坦克上的其他士兵同样死于给逃亡小队人员结构让路,沙科夫多活了一段剧情是为了塑造秋叶子的人物形象,要不然他也会在树林追逐战中死掉。
真可惜,本来可以塑造得更完美更有血性,但是编剧为了达成中苏日三人在森林独处的情节,写了那么多情节铺路,却让他在面对娜佳时第一次爆发,唉。
不过,后续他对秋叶子的爆发引出反战思考,和娜佳一起进攻鬼子爆发最顶点的愤怒,这两个很棒。
不喜欢的第二个桥段是杨玉福放过秋叶子的处理。
如果要算不杀秋叶子的仁慈,应当算在娜佳头上。
有个前提是,娜佳是沙科夫死后队伍中掌握暴力的一方。
第一次娜佳从战友手中救下秋叶子,第二次秋叶子害死娜佳战友,娜佳没有一枪了结她,第三次秋叶子因为杨玉福掉进沼泽,娜佳也主动帮忙,以及娜佳每次煮食物都把大饭盒那份给秋叶子,自己捧着比盘子还浅的饭盒盖。
娜佳和日本人之间的血海深仇不比杨玉福少,她离开家乡来到遥远的远东打仗,她的战友一次次死在眼前,最后好不容易逃过林中追逐战幸存的唯一战友被日本人引进日本的雷区牺牲了。
新仇旧恨算一起,娜佳有足够的理由杀死日本人,但她没有,她放过秋叶子正说明她反战的一面。
可是电影的处理让很多观众觉得放过秋叶子一次的杨玉福是秋叶子活下来的关键。
我知道,两人的身份带来的复杂度是个好的讨论话题,如果一开始就主动刻画不愿伤害秋叶子的人是杨玉福会不会好一点?
或者把娜佳的士兵属性加强,让娜佳没有主动放过秋叶子,而是在杨玉福的行为下放过秋叶子,这样会显得杨玉福救下秋叶子的功劳比电影中更合理。
不过,这样写显然牺牲了娜佳的立体。
秋叶子,军国主义教育下长大的少女,有着青梅竹马的爱人,也有野兽的杀欲。
幸好她还太年轻,幸好这已经是战争的末尾,否则我毫不怀疑她会杀人。
她把队伍带进雷区害死沙科夫,她多次想拿枪杀了苏联少尉和中国平民,哪怕最后一次她说她是想逼她们投降也难以令我相信她无害。
杨玉福和她的对话是借日本少女之口向中国平民道歉,他们的和解可能象征年轻人可以走出战争的森林。
可是,最后秋叶子是被她的同胞杀死。
日本军国主义跑到中国的土地上杀人,还要欺骗自己同胞,杀死小孩、妇女。
我并不单指电影中的桥段,历史中南洋小姐只是他们残害同胞的冰山一角。
除了以上提到的不合理,其他都是优点,夸奖的评论很多了,我就不说重复的话了。
这部电影确实非常精彩,很棒。
两个妹子都是神仙颜值,一个是年轻的时候喜欢(JK),一个是现在喜欢(大妞)。故事挖掘不够深,蒙太奇的转换很突兀,可以做得更好。对战争的思辨,让它脱离了单纯的战争片的范畴。景色很美。
记得是在家等门的时候打发时间看的,看完后深深为之震动,自此后就很怕看战争题材的电影,因为太难过了。这电影再次揭示了战争背景下最无辜的平民,但无论你是来自哪里,你是不是我的同胞,我们都有一颗善良的心就能成为朋友,男主角以前看过他的包青天演个配角没想到演技这么不错,是个实力派
还是小时候的电影了
国产片里最好的——这不是一部战争片,而是反思人性的片子。富大龙演得真好——电影前半段他几乎没有怎么说话,全靠演的。能让我看懂片子,说明演技不错。2014.5.25又看了一遍,特技真假,但是缺乏美感并不影响反映影片的主题,战争与和平在此片中得到很好的体现。
两星全给在美不胜收的兴安岭壮丽秋景和毛妹子上…这剧情我就呵呵了,英姿健美的俄国女战士+缱绻深情的水手服日本jk,广阔天地的三人世界里做着世上的男人都死绝了的白日梦,这典型北京鞑子面相的黑皮谢顶中国村夫真是享尽了齐人之福呵!某岛国动作片都不带这么赤裸裸cosplay的,得亏留还有点脸,没给继续整安排上全东北亚的type朝鲜女人,蒙古女人……如此严肃的战争题材,往日的民族伤痛,也就某国导演还能够有这般低俗猎奇的心情YY了…
个人认为是抗日片中最好的一个,比较客观,风景如画,战争是这里的一个污点。
和前些年看的俄罗斯获奖电影《杜鹃》不是一般的相似,都是三个语言不通来自不同战争集团的人在荒原上的故事。觉得冯小宁的这部片还要好看些。虽然娜佳的裸泳显得很没必要。
日本兵要拿老太太练刺刀,杨(富大龙 饰)喊的那几句“操你姥姥”,让我感觉很压抑。
在优美的林区风光里行进,还要时刻留意头顶的轰鸣;应当互相扶持协作才能走出困境,但因为身份立场又必须时刻警惕。这种外在松弛内里紧张的状态,很有看头。富大龙的几次怒吼是看点,情绪一下就被点燃了。俄军姐姐走散,好不容易找到两人,激动到拥抱小哥,旁边的樱花妹白眼憋嘴,甚是可爱,也算残酷背景下的一丝温馨吧…
我还是喜欢传统的抗日片,这种和鬼子的女孩做朋友题材,实难接受
好烂,好假,瘦驴拉硬屎~~
印象中很有电影感,小时候看过好几遍,海报是什么鬼
哎,战争啊。。。
恶心得我直想吐,充分展示了积弱百年,当惯了洋人的rbq,丧失了一切自尊的国族的讨好型心理。面对侵略者连报复都不敢,只敢奢言感化,寄希望于侵略者人性觉醒高抬贵手,跟甘地的躺平任杀没任何区别。
电影频道看的,还记得俄罗斯套娃,女军医在河里裸泳,看着看着最后竟然哭了……
重温完之后,两个女主很好看,其他很一般
同样是不错 剧情有些戏剧化啊
难看哭。。三观渣一样 刻意煽情让人看得好想死啊
你们凭什么来侵略?他们又为什么自杀?你又因为什么死?我们又为什么死?战争结束了,自杀式袭击还要继续,最后还要死在自己长官的炮火下,与实在准备刨腹的日本士兵枪口下的平民一样,无辜且悲哀跟死在战争中的所有人一样,无辜且悲哀麻木到愤怒的中国男人,憎恨到醒悟的日本女孩,强硬到轻松的俄国女兵…导演野心挺大的,立意与核心很好,可惜演员表演都不太行。前中与后面都不错,但中间一段垮的太厉害了,并且最后结局没有一个足够前有力的冲击,单女孩死去太弱了,还有太多无用的回忆穿插,都可以看出导演对电影掌控力的不足和对情节的心虚
最后 走在那片余晖下,他丢掉了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