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阿贝尔·费拉拉
主演:伊桑·霍克,瓦莱里奥·马斯坦德雷亚,巴巴克·卡里米,克里斯蒂娜·基里亚克,杜尼亚·西乔夫,菲尔·尼尔森,安娜·费拉拉,萨尔瓦多·罗科,Valeria Correale,Mahmut
类型:电影地区:德国,美国,英国,意大利语言:英语,意大利语年份:2021
简介:讲述美国士兵JJ驻扎在罗马,被围困、封锁,处于战争状态。当梵蒂冈被炸后,他开始寻找一个威胁到整个世界生命的未知敌人,并与其斗争。详细 >
不知道讲得啥,和伊桑霍克一样,看不懂,不知道发生了什么,需要最后的讲解大概懂了
严格来说这是由不同footage拼凑出的一部(高度艺术化的)影像,而无法说它是一部完整的电影。在开头和结尾处的主演自述录像,影像中以第一视角对行动过程和交易对象进行拍摄,以及各种实时通话、监控、偷拍带来的不同视角/出发点都是对电影本体论发出的反思与颠覆。当拍摄这个动作以及被拍摄对象轮流进入视线,观众无法再信任图像,哪个是纯粹的真实?那个场景是经过刻意的设定?我们失去了判断准则。此外,当一个士兵成为影像的拍摄者,他似乎替代了通常意义上的战地记者成为场外观看者的直接图像资源,他能够或应该给世界传达什么样的讯息?什么事瞬间,什么是视网膜高潮,什么是暴力,什么是革命全部都要被重新定义。
莫名其妙的剧情,聒噪诡异的配乐,不时强调疫情背景,又隐约跟宗教有点儿关系,导演怕观众看不懂,所以片头片尾加入了伊桑的视频,其实纯属多此一举,因为我还是没看懂。
相信所有影迷都同我一样翘首期盼着后疫情时代以此为题材的电影的蜂拥,同时也清楚最开始的这一批恐怕会不尽人意;实际上,我甚至早就猜到了这其中大部分一定是这种不知所云装腔作势的影像垃圾
整部电影无处不是黑黑的、暗暗的、晃晃的,看得人脑壳疼。再伟大的作品没有干净而稳定的呈现方式就是耍流氓。
1.5神神叨叨的宗教噱头,通篇不明就里,片子主体内容透露的信息量还没有片头片尾主演伊桑霍克的两段独白来得清晰明了,可以看出他也是一脸困惑迷茫,幸好他没有闭眼瞎吹,不知道他看完片子内心会不会也是一番操蛋。男主兄弟被打药后那段神经病发言还有点意思。以及,本片堪称疫情防疫宣传片。N
一首革命短诗,也是在《西伯利亚》的精神放逐回到现世的延续,费拉拉仿佛时隔多年走到了塔可夫斯基的电影终点。显然2021年只会有两种cinema,第一种从现实拐至魔法或神灵的世界,在彼处寻觅甜蜜和慰藉,譬如滨口龙介和阿彼察邦;第二种退回到现实中来,发现此处除了废墟一无所有,因此发出战斗前夕的警讯,譬如拉杜裘德和卡拉克斯,而本片自然也是属于后者。
这种本来很类型化的故事确实适合伊桑·霍克,这种故事到了阿贝尔·费拉拉手里,用这种作者化的方式拍出来,是创作上很有趣的一次尝试,也是一种难得一见的观影体验。疫情之年,导演试图讲一些自己的思考,用疫情之年的独特景观和拍摄方式来呈现,他已经不玩反类型了,你只能预料大导演信手拈来的节奏感,却猜不到他在影像和情节上会有什么样的创意。
海报太平庸了,配不上这部电影。后真相时代,后影像时代。
有意思 回头再看看福柯
语焉不详,被镜头绑架的乌托邦,看得很迷惑,但整个迷幻的节奏又有点feel。
有实验性,但压抑沉闷的气氛+低照度的夜戏,实在有点看不进去
相机-武器
这部电影的伟大之处在于标志着后疫情电影的开始(说这是戈达尔拍的我也信)。
美国人一玩艺术,就不知所云。大概因为他们的感觉系统异于我们。
被封面骗进来的片子,看到开头就知道这是一部文艺偏执疯的作品,只顾自己,不顾观众,能做的,只有走开了。可惜了伊桑·霍克
我靠,看到人想哭
垃圾片简直是浪费时间
一击即破//卸下所有妆容,还原影像本身的面貌。他不说,不代表他没说。世界的疫情生态,像素拟真,锁住当下与未来。打响战争,意味着有人受伤。听说过额温枪能杀人吗?
5.1/10 掐掉开头结尾两端伊桑霍克的谈话大概也就剩下纯粹的约一小时的影像主体,文本高度松散甚至无法撑起这区区六十分的结构,费拉拉似乎回到《玛丽》,再次征用宗教文本与形象去观测罗马纷争的历史与当下(或虚构的时空),但效果是模糊不清的。影像的外在高度呈现出对于现世的地缘/战争/宗教等复杂题材的表达欲,而内在却相对空泛,缺乏具象的物质。似乎只是匆忙的对“后疫情”做了拟态(测温,口罩,消毒液)并用赛博圣战的形式融入了一种末世气息,但是最终的呈现却缺少章法。跟踪式的手持镜头与高噪点的数字影像本身的“危险性”或“革命性”(一种战地或潜行的纪实,甚至于解密)被重置成类消费性质的高速片段,这种手段或姿态本身有待考量。技术性或媒介性的花活与传统的镜头语言之间高度不吻合,相互冲突,无法共存,缺乏语法/句法。
返回首页 返回顶部
不知道讲得啥,和伊桑霍克一样,看不懂,不知道发生了什么,需要最后的讲解大概懂了
严格来说这是由不同footage拼凑出的一部(高度艺术化的)影像,而无法说它是一部完整的电影。在开头和结尾处的主演自述录像,影像中以第一视角对行动过程和交易对象进行拍摄,以及各种实时通话、监控、偷拍带来的不同视角/出发点都是对电影本体论发出的反思与颠覆。当拍摄这个动作以及被拍摄对象轮流进入视线,观众无法再信任图像,哪个是纯粹的真实?那个场景是经过刻意的设定?我们失去了判断准则。此外,当一个士兵成为影像的拍摄者,他似乎替代了通常意义上的战地记者成为场外观看者的直接图像资源,他能够或应该给世界传达什么样的讯息?什么事瞬间,什么是视网膜高潮,什么是暴力,什么是革命全部都要被重新定义。
莫名其妙的剧情,聒噪诡异的配乐,不时强调疫情背景,又隐约跟宗教有点儿关系,导演怕观众看不懂,所以片头片尾加入了伊桑的视频,其实纯属多此一举,因为我还是没看懂。
相信所有影迷都同我一样翘首期盼着后疫情时代以此为题材的电影的蜂拥,同时也清楚最开始的这一批恐怕会不尽人意;实际上,我甚至早就猜到了这其中大部分一定是这种不知所云装腔作势的影像垃圾
整部电影无处不是黑黑的、暗暗的、晃晃的,看得人脑壳疼。再伟大的作品没有干净而稳定的呈现方式就是耍流氓。
1.5神神叨叨的宗教噱头,通篇不明就里,片子主体内容透露的信息量还没有片头片尾主演伊桑霍克的两段独白来得清晰明了,可以看出他也是一脸困惑迷茫,幸好他没有闭眼瞎吹,不知道他看完片子内心会不会也是一番操蛋。男主兄弟被打药后那段神经病发言还有点意思。以及,本片堪称疫情防疫宣传片。N
一首革命短诗,也是在《西伯利亚》的精神放逐回到现世的延续,费拉拉仿佛时隔多年走到了塔可夫斯基的电影终点。显然2021年只会有两种cinema,第一种从现实拐至魔法或神灵的世界,在彼处寻觅甜蜜和慰藉,譬如滨口龙介和阿彼察邦;第二种退回到现实中来,发现此处除了废墟一无所有,因此发出战斗前夕的警讯,譬如拉杜裘德和卡拉克斯,而本片自然也是属于后者。
这种本来很类型化的故事确实适合伊桑·霍克,这种故事到了阿贝尔·费拉拉手里,用这种作者化的方式拍出来,是创作上很有趣的一次尝试,也是一种难得一见的观影体验。疫情之年,导演试图讲一些自己的思考,用疫情之年的独特景观和拍摄方式来呈现,他已经不玩反类型了,你只能预料大导演信手拈来的节奏感,却猜不到他在影像和情节上会有什么样的创意。
海报太平庸了,配不上这部电影。后真相时代,后影像时代。
有意思 回头再看看福柯
语焉不详,被镜头绑架的乌托邦,看得很迷惑,但整个迷幻的节奏又有点feel。
有实验性,但压抑沉闷的气氛+低照度的夜戏,实在有点看不进去
相机-武器
这部电影的伟大之处在于标志着后疫情电影的开始(说这是戈达尔拍的我也信)。
美国人一玩艺术,就不知所云。大概因为他们的感觉系统异于我们。
被封面骗进来的片子,看到开头就知道这是一部文艺偏执疯的作品,只顾自己,不顾观众,能做的,只有走开了。可惜了伊桑·霍克
我靠,看到人想哭
垃圾片简直是浪费时间
一击即破//卸下所有妆容,还原影像本身的面貌。他不说,不代表他没说。世界的疫情生态,像素拟真,锁住当下与未来。打响战争,意味着有人受伤。听说过额温枪能杀人吗?
5.1/10 掐掉开头结尾两端伊桑霍克的谈话大概也就剩下纯粹的约一小时的影像主体,文本高度松散甚至无法撑起这区区六十分的结构,费拉拉似乎回到《玛丽》,再次征用宗教文本与形象去观测罗马纷争的历史与当下(或虚构的时空),但效果是模糊不清的。影像的外在高度呈现出对于现世的地缘/战争/宗教等复杂题材的表达欲,而内在却相对空泛,缺乏具象的物质。似乎只是匆忙的对“后疫情”做了拟态(测温,口罩,消毒液)并用赛博圣战的形式融入了一种末世气息,但是最终的呈现却缺少章法。跟踪式的手持镜头与高噪点的数字影像本身的“危险性”或“革命性”(一种战地或潜行的纪实,甚至于解密)被重置成类消费性质的高速片段,这种手段或姿态本身有待考量。技术性或媒介性的花活与传统的镜头语言之间高度不吻合,相互冲突,无法共存,缺乏语法/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