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无间道》时我才十几岁,当时不以为然,只知道刘德华、梁朝伟。
十五年过去了,看惯了太多的致(fu)敬(zhi),才知道“一路上演出难得糊涂,一路上回顾难得麻木”。
想要成为好人的坏人,想要恢复身份的好人,命运犹如一张大网,而我们都只是束缚在其中的鱼儿,无论如何挣脱,终究无法摆脱地狱的煎熬;宿命的哀伤和轮回的悲凉贯穿始终,命运的交错带来了灵魂的震撼,数度傻眼,数度落泪。
简洁的剧本却交织出人性的错杂,节奏的控制惊心动魄,表演更是锦上添花。
十多年前的回顾,再次震撼。
表演、音乐、剧情无一不上乘。
尤其是梁朝伟的眼神啊,天才。
名字也起到极致:无间道,佛法的阿鼻地狱,十八层地狱的最底层,长寿是无间地狱的最大痛苦。
“我想做个好人”“我是警察”,无奈吗?
浓缩吗?
一步错,步步错。
“你们卧底为什么都选在天台上见面”“因为我们光明正大”,满足吗?
心底无私天地宽。
一部足以载入史册的影片,几个主演都奉献了精彩的演技,警匪片为表象影射整个社会
无论从演员,剧情,场面来说,无间道都无可挑剔。
很棒,很久没看过这样的香港电影了。
感觉很长时间香港都在拍一些儿童电影。
不能说幼稚,只是没有深度,当然不是针对爱情片。
即使是同一题材的警匪片在剧情上也没什么新意。
能说是警匪片吗,仅仅是两个卧低的故事,但那是不同平常的卧底。
仁一生都是警察,但只能在他死后世人才知道。
这跟一生是匪有什么区别,死了让你做国家主席有什么用。
“对不起,我是警察。
”“有谁知道?!
”刘建明想做好人,那是以做了许多许多坏事为前提的。
两人我不知道谁更可怜,也许两人都一样可怜,只能生活在自己的影子里。
如果他们是同一类人,同是警察或同是黑社会的,他们会成为好朋友。
不过他们现在也是一类人,不能成为朋友的一类人,卧底。
个人感觉只有第一部是最值得看的,其他两部看不看都无所谓。
很喜欢梁朝伟,不仅仅是因为这部片,他总带着一点孤独的感觉,经常带着笑容,笑得有点无奈。
幽默中有点自嘲的成分。
怀念那些年的香港警匪片!
1991年,香港黑帮三合会会员刘健明(刘德华)听从老大韩琛(曾志伟)的吩咐,加入警察部队成为黑帮卧底,韩琛许诺刘健明会帮其在七年后晋升为见习督察。
1992年,警察训练学校优秀学员陈永仁(梁朝伟)被上级要求深入到三合会做卧底,终极目标是成为韩琛身边的红人。
2002年,两人都不负重望,也都身背重压,刘健明渐想成为一个真正的好人,陈永仁则盼着尽快回归警察身份。
重案组从陈永仁手中获悉一批毒品交易情报,锁紧目标人物韩琛,没料情报被刘健明泄出,双方行动均告失败。
但此事将双方均有卧底的事实暴露,引发双方高层清除内鬼的决心。
命运迥异又相似的刘健明和陈永仁开始在无间道的旅程中接受严峻考验。
©豆瓣
香港的警匪片已经成一种类型片了,在很多年的发展中,警匪片带着匪气和正气,善恶交战却往往善恶难分,这个苗头就是从无间道开始被带起来的,作为当初的救市之作,这部电影被拍了三部,还被日本、美国翻拍,成为一代香港电影经典,他如此吸引人,但是剧情说白了也就是抓卧底、抓叛徒的故事,一个抓卧底的故事讲得跌宕,还充满着道德的困境,剧情矛盾层层叠加,最后甚至矛盾无解只能用佛家的思想来寻求答案。
过瘾又好看,不愧一代经典。
这场风暴的核心其实有四个人:刘建明、陈永仁、黄志诚、韩琛。
一个一个看,每一个都是在无间炼狱中受苦的人。
“以前我没得选,现在我想做个好人” 刘建明,是集中了最核心矛盾于一体的人,这句经典台词是他在天台给陈永仁说的,也一定是他在内心给自己说过无数次的,刘建明身上有这部电影核心的道德困境,刘建明不知道什么是好人什么是坏人,一个内心想当好人,但被迫做了坏事的人算不算是好人?
在命运没有选择的时候做的事,那些被迫做的事,到底该不该为此承担道德审判?
伦理困境的问题,“命运”和“选择”矛盾的问题,这两者他都无法回答。
另一方面,他内心的挣扎过程也同时表现了他自我认知的困境,“不守规矩的人,就像他这样,滚蛋,有没有人想跟他换?
”这句话两次出现,他都在内心回答“我想跟他换”,无论是在警校的时候还是在最后在陈永仁的墓旁,可见他的内心挣扎从来就没有解脱过,他想从一开始就成为一个“好人”,挣脱自我认知的困境,哪怕最后葬身大楼里,但是可笑的是,他连承受惩罚的机会也没有得到,最后他成了那个活到最后的人,电影结束黑屏字幕:“佛曰:受身无间者永远不死,寿长乃无间地狱中之大劫。
” 寿长乃无间地狱中之大劫,乃刘建明多活的每一天都要接受内心无休止煎熬之大劫。
“明明说好的三年,三年之后又三年,三年之后又三年,就快十年了老大。
” 在多数人印象中,陈永仁都是比刘建明更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
这句台词据传是梁朝伟自己改的,原来的那句直接说的九年,这一改,三年又三年,原来过了这么久了。
用他的话来说,都快忘了自己是警察还是古惑仔了,他被戴上面具演了将近十年的古惑仔,连睡觉也不能说出真话,只有在李心儿的心理诊所里敢有点骄傲地给她说:“我给你说,其实我是警察”。
这个睡觉也睡不着的警察,不断说我都快忘了自己是不是警察了的警察,在天台上用枪指着刘建明,一点也没犹豫地说:“对不起,我是警察。
” 对不起,没得选,都当了九年古惑仔了,我还是没忘掉我是警察。
“明明我已昼夜无间踏尽面前路,梦想中的彼岸为何还未到”,无间炼狱里最值得同情的人就是这个没有得到过一天警察身份的警察,他认为自己是个警察,他是真的警察。
“那个警察硬骨头,他们把他抓了上去,足足打了十分钟,十分钟。
” 还有一个警察,一直都有警察身份,人物设定看起来单调乏味,但是却是第一个领盒饭的角色。
黄志诚,黄警司看起来就是呆板老成,谈不上年轻的热情,第一次围攻韩琛时他就一句“工作嘛,这次不行下次咯”。
看起来他是一个躲在卧底背后的安全位置的领导,让陈永仁三年又三年地卧底在危险的老巢里,自己在警局里准备着收获成果。
但是,在接头之后,把自己留下选择了坐电梯离开,而让陈永仁先走,最后被杀,这时候难说他不是出于保护这个九年卧底的目的。
傻强在死前给陈永仁说那个警察是个硬骨头,这个硬骨头警察早就已经把生活、命和工作看作一体了,他应该也从不觉得一个警察置身危险境地是什么值得被认为特别伟大的事,这就是他们的工作和“道”,所以他和陈永仁一样,随时做好和对手们同归于尽的准备。
他被扔下楼,砸死在陈永仁面前,血肉模糊,那首叫《再见,警察》的歌响起,这首歌的歌名就是他的最合适的注脚。
“算命的说我是一将功成万骨枯,不过我不同意,我认为出来混的,是生是死要由自己决定。
” 韩琛就是一个很简单的人物,简单的坏,贩毒、杀人、黑老大、狠角色,一开始进警局就对黄警司说:“你见过有人去殡仪馆跟死尸握手吗?
”但是却没想到,他一手栽培的进入警局的卧底最后背叛了他,他也最后被这个卧底所杀,正邪较量,核心的较量是发生在亦正亦邪的人之间的,他这样纯正的最大反派,其实反而不是正邪较量的焦点所在。
最后刘建明在地下车库击毙他时说,这是他自己挑的。
这是多年前他对刘建明说的话,进不进警局,让刘建明自己挑,但是做一个黑老大,这是韩琛从来没变的选择。
对刘建明来说他不想再摸黑走路了,对韩琛来说,自己挑的路,摸黑也要走。
说完了人物来谈谈技巧,这部电影有很多细节值得慢慢思考,最重要的矛盾爆发点就是那三段天台的戏,第一段是黄志诚与陈永仁在天台上第一次接头,陈永仁对卧底生活牢骚满腹,但是还是给黄志诚提供了韩琛集团接收毒品的内部信息,黄志诚给陈永仁递过一个信封,里面装了一个手表,陈永仁以为那是窃听器,黄警司告诉他那是送给他的生日礼物。
他们的关系是领导和下属的关系,但是也同时惺惺相惜,他们是在警察这条路上勾肩搭背的两个人,没得选,这就是命运的安排。
第二次的天台是伴随着黄警司之死的剧情的,他们的行踪被刘建明发现,他们匆匆离开天台,黄志诚让陈永仁走楼梯,他自己走电梯,就差一点,他就错过古惑仔了,然而并没有被错过。
当陈永仁下楼后装作刚到一样地绕回楼前时,黄警司的尸体也刚好砸在了他面前,他的表情中集合了惊讶、麻木、恐惧、悲痛,刚才还在楼上跟他聊天的那个人现在头破血流曝尸街头,这个唯一有他警察档案的黄警司被杀了,那他的警察身份如何再找回来?
有悲痛,有惊恐,更多的是震惊,这些情绪全部集中在此刻的陈永仁的脸上,这是整部电影里梁朝伟表情最夸张的一幕,每一个毛孔都在扩张,如此激烈的表演被配上了十分平静的纯人声哼唱的丧曲《再见,警察》,对比很强烈,内心很复杂。
最后一段天台就是最著名的陈永仁和刘建明的天台对峙,刘建明想要承认自己的卧底身份,不愿意再戴着警察的面具忍受煎熬,但是在天台上,他仍然在为自己争取,最著名的那句台词,“我以前没得选择,现在我想做个好人”说得很辛酸,我们都没得选所以只能先违心,可是我真的想做一个好人,但是接到的回答是“跟法官说,看他让不让你做个好人”,这是冷漠的回答,但是却是现实的回答,事实上我们所有人的生活大多数时候都是没有选择的,被逼上天台,被逼着让人拿枪指着自己说“跟法官说”,我们不用可怜此时的刘建明,也不用苛责此时的陈永仁不给他机会,因为我们其实每个人都经常在这样的境地中,没有选择,央求后,得到的是现实世界冷漠的回答,我们不会去咒骂现实,而会去反思为什么自己要走到这一步才知道后悔,但是,又是但是,反思的结果往往是,“我以前没得选择”,我也不想被逼上天台才后悔,但是我每一步都没得选择,去读书去考学我们没得选,去争取本来就不多的发展机会,去挤去拼,我们没得选,那么最后我们回顾生活,怎么感觉很乏味,很没意思,“过去我没得选择,现在我想做个有趣的人,去做我想做的事”,得到的回答往往是“你去跟时间说啊,你已经没有年轻人的精力了,看看老天爷给不给你那么多的时间”。
这只是一个例子,事实上我们生活中处处是无奈,此刻的刘建明的状态是有普世性的,在有机会去选择的时候,抓住机会,不要最后用“过去我没得选”来搪塞被浪费的选择机会。
再说到这部电影的一个重要的处理手法:回忆闪回。
其实并不是特别新颖的技巧,但是在电影中的多处都有,尤其是最后刘建明在陈永仁的墓前回望过去,闪回到他在警校看到陈永仁被开除的场景时,他的那句“我想跟他换”,让人感受到了一个想做“好人”的人面临的困难的处境,此时的他就是在无间炼狱中煎熬不得救的人,他试过自救,去天台找陈永仁坦白,但是陈永仁的被杀让他连这一次自救的尝试也失败了,依然是“命”,依然是无奈的“我没得选择”。
活下来的那个,还不如死了的那个,无论是在九年前在警校时,还是现在在墓前,他都是在羡慕陈永仁的那个。
电影还有一些其他值得推敲的部分,比如说那个通往天台的电梯,极其富有隐喻意义的电梯井,电梯的场景在片头就出现了,要是把核心矛盾集中发生的天台看作是无间地狱,那么这部通往天台的电梯其实就是通往无间地狱的路了,也就是“无间道”的隐喻。
通往天台的路看起来好走,其实却被堆满了尸骨,黄警司在这部电梯里被反派抓住打死,陈永仁被警局的另一个卧底在电梯中射杀,而那个射杀陈永仁的卧底又被刘建明在电梯中杀死,正义不会轻易获胜,甚至正义和邪恶的区别我们也不容易看清,正义与邪恶在电梯中较量,个人心中的正邪两面也在电梯中争斗,电梯就是最缩影的无间道。
还有就是本片中最重要的线索道具:被陈永仁写上“標”字的信封,他根据这个信封知道了刘建明就是卧底在警局的反派,而刘建明也因为知道陈永仁看到了信封而删除了他的档案,最后引出最后一场天台的剧情,可以说那个信封就是线索。
最后就是两个重要的配角,一个是刘建明的女友,喜欢写小说的Mary,编剧借她之口点出了本片最核心的伦理问题:“有向好之心,却做坏事,应该有怎样的结局?
”这个问题太难回答,最后也没能回答,只能以佛家《涅槃经》作结,另一个人物是心理医生李心儿,陈永仁只能在她的诊所才能安心睡着,她的存在是衬托陈永仁内心煎熬的,同时她还帮陈永仁最后恢复了身份,使剧情完整。
这部电影最吸引我们的其实就是里面透露出来的浓浓的港味和情怀感,“情怀”这个词中国人很喜欢,这个词内涵很丰富,很“中国”,它的意思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翻译不成贴切的英语,情怀说出口,总伴着一点沧桑,有点哀而不伤,有点激扬,可以带着对理想主义着迷的神态又可以有种世间万事都不在意的潇洒,陈永仁在小巷子里把自己藏起来对警察的殡仪车敬了一个礼,黄志诚在天台递过去的信封里装了一块没有窃听器的表然后笑着说:“二十五号是你生日嘛,臭小子”,李心儿站在楼顶的墓碑前盯着黑白的相片自顾自地念叨:“你好吗,警察”,以及最后刘建明如多年之前同样的语调望着镜头说“我想跟他换”。
这都是“情怀”,情感与理想融为一体,深吸一口烟,吐在空气里,回想过去,笑骂一句“去他妈的”。
去他妈的,人生万事,谁知前路,别拿善恶扣帽子,做错了什么,大不了堕我入无间地狱,反正走上这条路就没想回头。
去他妈的,不管怎么样,我还是想做个好人,没有机会等机会,有机会抓住机会,不拿善恶扣帽子是别人的想法,反正要是有的选,我还是想当善的那头。
要死可以死,要活好好活,要是没得选也不要后悔。
做警察嘛,就是这样咯。
这是前几天去香港专门去粤港投资大厦楼下照的,场景都没有变
刚好也有辆的士停在楼下
喜欢这部片子的剪接,摄影并行穿插的两条线,明暗灰 喜欢它的结构,喜欢它的色彩,喜欢它的台词,喜欢它的音乐。
这是属于一个时代的电影最喜欢的镜头,是黄秋生坠楼生亡,梁朝伟转身看到他的那一瞬间震惊和痛心让你我都感同身受喜欢蔡琴的歌在里面混合着两个极有味道的男人结尾时陈永仁与刘建明一人一句“我是警察”,不仅点明了主题,将他们内心恐惧、愤怒、充满矛盾与压力的原因表达了出来,也给电影带来戏剧性的结尾,可谓神来之笔。
(借鉴)
一直很喜欢陈永仁(梁朝伟)和他的前女友May(萧亚轩)巧遇的那个桥段,陈永仁走到May跟前,停下,May挽着两个购物袋,凝望他,轻轻一笑。
陈永仁也腼腆一笑:“这么巧?
”“很久没见。
”
“六、七年了。
”“近况如何?
”May像煞有介事地说:“我结婚了,你呢?
还在道上混?
”陈永仁沉默半晌,不知该如何回答。
这时,一个女佣人拖着一个女孩,走到May身旁,陈永仁望着活泼可爱的女孩,凑前摸一下她的脸蛋。
你的女儿?
”“嗯。
”May简单回答,像不想多说。
“几岁了?
”May急急回答:“五岁。
”
陈永仁点点头,凝视女孩,在心里慨叹:假若不是自己当了卧底,女孩的父亲可能是自己吧。
看着陈永仁凝望女孩,May有点焦急:“我丈夫的车子快要到了,所以……”陈永仁连忙打圆场:“啊,我也赶时间。
”他顿一顿,像有点依依不舍,“拜拜。
”May应道:“拜拜。
”陈永仁转身离开,May的女儿拉一拉母亲的下摆:“妈妈,我今年六岁了。
”May灿烂地笑:“Sorry呀,妈妈真健忘,记错了。
”说罢她抬头凝望渐渐走远的陈永仁,感触良多。
May 在跟阿仁说话的时候,手是放在裤兜里的,等到阿仁走后,摸着女儿的头的时候,她的手指上可以看到戒指是戴在食指上的,表示她实际未婚。
本文已于2017年12月12日发表于桃桃淘电影公众号(ttfilm),如需转载请豆邮联系。
===========================================================================时间回到2002年12月12日,那时的香港电影业很不景气,多数电影单片票房只有200万港币。
就在市场持续低迷的时候,一部叫好又叫座的经典电影横空出世,在香港收获5500万票房,被誉为“港片二十年救市之作”,拿下第22届香港电影金像奖中包括最佳电影、最佳男主角在内的7项大奖,并在之后被马丁-斯科塞斯翻拍成《无间行者》,囊括第79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剪辑、最佳改编剧本四项大奖。
那就是《无间道》,对啊,今天已经上映15周年了。
15年后的今天重看这部电影,我依然觉得这是香港电影的巅峰之作,片中的无数细节无论看多少遍都看不够。
或者,在这个特殊的日子,我们可以一起重温下,这部香港电影的巅峰之作。
1、片头韩琛和手下的几名新人喝茶践行,送他们入警校准备成为卧底。
在场一共7名新人,而之前韩琛刚刚祭拜完他起家时丧命的6个兄弟,暗示7人中有1个人的命运和其他6人不同,就是这个镜头里唯一对焦清晰的刘健明。
2、这6名新人有没有顺利安插进警局,电影始终没给正面交代,直到片尾林家栋扮演的大B自揭身份。
但其实片中早已暗示过:刘健明发给韩琛的短信有逗号,而韩琛收到的短信没有逗号。
也就是说韩琛在警局安插了不止一个卧底。
刘健明发给韩琛的短信
韩琛收到的短信 3、陈永仁跟踪刘健明穿过影院走廊时,他们背后的电影海报分别是《黑衣人2》和《K-19:寡妇制造者》。
在查过这两部电影的内容后,我觉得它们出现在这里应该只是因为海报(两个装扮类似、身份难辨的黑衣男子)和片名(黄警司、陈永仁、韩琛的死都留下了寡妇,以及续集中死去的刘健明)。
4、韩琛和黄警司双双意识到对方给自己安插了卧底之后,都在打量身边的人。
韩琛身边原本左右各两人,这个对称被角落里的陈永仁打破,他是一个多余的人;
而黄警司环顾一周后,给了刘健明一个清晰的特写。
5、关于卧底的暗示不仅如此,陈永仁和刘健明的衣服颜色也是满满的信息量:陈永仁常常和黄警司一样穿黑衣,而刘健明穿得跟黄警司不一样,总是一黑一白。
6、韩琛、黄警司和陈永仁的死让人瞠目结舌,但他们的结局早就给出了。
就像之前说的,谁输了,就会死。
韩琛和黄警司叫板时声称自己一定赢。
而韩琛和刘健明在影院接头时,面前的银幕上出现这样一句台词“自己输了,冲我发脾气”。
这部电影是1995年的《黑骏马》,讲述一个年轻人离开家族和熟悉的地方又归来时发现一切早已物是人非的故事。
黄警司在死前也意识到自己输了。
黄警司和陈永仁等电梯时,电梯数字跳过了4。
两人后来走楼梯逃命,还是躲不开这个数字。
7、第二部里,陈永仁说希望黄警司给他找一间看得见海的办公室。
最后他的墓地就是在海边。
除了这些海量细节,影片最巧妙的设置还是双男主刘健明与陈永仁的身份双重倒置又趋于一致。
这两个男主角表面上一个是优秀警察,一个是黑帮小弟,实际上前者是黑帮在警方的卧底,后者是警方在黑帮的内线,这是第一重倒置。
二人在警校时的警号分别是4927和27149,就像两人被互换的身份。
刘健明的警号只有四位数,暗示他不是真正的警察。
而49这个数字正好是传统习俗中人死后要在尘世停留的天数。
在这49天里人如果得到超度就能赎罪,否则最终会堕入地狱。
无间地狱,音译为“阿鼻地狱”,是佛经中八大地狱里最苦的一个,罪人在此受刑,一刻不停、无有间隙。
《玉历宝钞》中说犯十五种罪过的人将被打入无间地狱,其中一种罪过叫“破和合僧”,指在一个团体内散播谣言、拨弄是非、造成纷争,最终导致这个团体分崩离析的罪过。
如果这是真的,那么陈永仁和刘健明身为卧底就已经犯了这条罪过,都将是“身受无间者”。
但陈永仁比刘健明幸运的一点是,陈永仁一直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
就像他当年在警校时回答黄警司的这个问题。
同样穿行在黑白两道之间,陈永仁从未忘记自己是个警察,即使只能在黑暗的角落里偷偷向叶sir的棺材敬礼。
陈永仁总是选择在天台见面,无论是和黄警司还是和刘健明。
因为他光明磊落,内心坦荡。
而刘健明身为警察却守着见不得人的肮脏秘密,只能躲在黑暗中和黑帮老大接头,这是第二重倒置。
片中刘健明看着陈永仁的背影曾两次自言自语“我想跟他换”。
第一次是他俩还在警校时,还是愣头青的刘健明只想早点毕业好回到他喜欢的Mary姐身边去。
而成年刘健明的同一句话具有了不同的含义。
不知是他希望自己和陈永仁一样做个真正的警察,还是他宁愿死去得到解脱的是自己,而不是活着受尽折磨。
回想到刘健明的女友Mary要写的书,主角是有二十八种性格的人格分裂症患者。
这个内容让我想起多重人格分裂纪实小说《24个比利》,故事的主角有24重分裂人格,Mary数箱子也正好数到二十四。
Mary讲的其实就是现实中刘健明的生活,也预示了续集中他精神分裂的结局。
而陈永仁唯一一次想到精神问题,纯属调侃。
陈永仁至死都坚信自己是警察、是好人。
如果天台是人间,地面是地狱,那么连接天台和地面的电梯就是通向地狱的路。
陈永仁死在电梯打开瞬间,没有随着电梯轰然下坠;而刘健明随着电梯堕入地狱。
无间道第二部结尾刘健明的这个笑很多人想必都记得。
那时他听到一个按摩女自报姓名Mary,想起了那个被他害死的心上人。
其实第一部里刘健明也露出过这种笑,因为听到陈永仁说了Mary说过的话。
刘健明想起的是他人生中最美好的一段岁月,是一个被他亲手毁掉的真心喜欢过的人。
他最后走向疯狂是因为他还尚存一丝良知,既不能肆意作恶,也不能摆脱良心的拷问。
可惜现实中常常是作恶的享富贵寿又延,他们并不会下地狱,就像那句已经被说滥了的话,地狱空荡荡
看刘德华梁朝伟飙戏,确实过瘾,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高深莫测,开始我是看的有点懵圈了!
渐渐的发现,他们之间有默契,也有不理解,对方都是在猜猜猜,而故意隐瞒的身份,也在剧情的发展中渐渐明朗了,可是还是没有真正的猜到结局啊!
看到最后竟然莫名的感动,友情,爱情,正义,罪恶,在死亡面前都显得那么的奢侈,拥有正义没了生命,让人唏嘘不已!
不知所云。。。。
陈永仁就是一个悲剧他的名字,永仁,仁,作为黑社会红人来说是一个讽刺,名仁却过着与“仁”背道而驰的日子他的身世,黑社会老大倪坤的私生子,即倪永孝同父异母的兄弟他的身份,优秀的警察,出色的卧底他一心只想当个受人尊重的警察,除暴安良,光明正大他会一个人躲在街边的角落里,向牺牲的警察敬礼他喜欢去李心儿的诊所,因为在她诊所里的椅子上才睡得安稳他身在黑道,心在白道他风风火火的在黑道生存,打架、砍人、毒 品交易,会做一个混黑道所做的一切他小心翼翼的在黑道生存,收集证据、摩斯传码、 获取信息,担惊受怕的完成他的任务第二部里的他,还是个青年,他会路见不平教训小混混,他会安慰深夜痛苦的傻强,他会因为女朋友瞒着他打胎而大发雷霆,他会在子弹飞来的瞬间挡住倪永孝,他会在倪家姐弟商量家事的时候涌出一丝异样的感觉。
第一部里的他,已是个中年,他知道父亲被黄sir授意杀害的时候,选择继续当卧底,他喜欢在天台接头,因为他光明磊落,他在看见黄sir死在他面前的时候,慌了手脚,他在遇见他前女友的时候,笑意对待。
在发现刘健明是卧底的时候,他选择离开是最好的选择。
命运是不公的,谁说好人一定有好报,他就这样死在了卧底的枪下,触不及防,开开合合的电梯门像是他想要说出的话。
“告诉你个秘密,其实我是警察。
”
《无间道》是寰亚电影发行公司于2002年出品的一部警匪片,由刘伟强、麦兆辉执导,刘德华、梁朝伟、黄秋生、曾志伟等主演。
该片讲述的是两个身份混乱的 男人分别为警方和黑社会的卧底,经过一场激烈的角斗,他们决心要寻回自己的故事。
2003年,该片获得了第22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电影奖、第40届台湾 电影金马奖最佳影片等奖项,梁朝伟凭借该片获得了第22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男主角奖等奖项。
无间道中,“无间”的意思是指“无间地狱”,寓意两个身份都本不该属于自己的人,他们几乎生活在一个类似无间地狱的环境里,做梦都怕别人拆穿自己的身份。
进入无间地狱是没有轮回的,只有永远受苦。
影片《无间道》的剧作,用一段序幕和三个阶段的铺叙把故事层层推进到最高潮。
整个剧作完备地体现了其主题思想,从主人公错置的身份将“道”的“无间”叙述得淋漓尽致,而这之中刘德华和梁朝伟之间的对手戏 堪称经典,让人过目不忘。
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地方是刘德华和梁朝伟在一起听音乐的时候,当时他们之间仿佛是一对很好的朋友,语言上的交流也让人觉得亲切,而第二次在刘德华办公室他们之间却又隔着一张桌子对话,虽然当时梁朝伟还未清楚刘就是内鬼,但一张桌子已经无形中暗示着他们之间的分裂态势,当在大厦楼顶的那场戏中两个人的位置和语 言已经完全对立了,三次最有戏最出戏的地方能够在镜头和分镜头的运用上都能够做的如此巧妙,的确让我佩服,当然在这里还是要顺便提一下当时两个人的对话 “对不起我是警察”“谁知道”。
影片中的陈永仁和刘建明,一个想成为真实的自己,一个想与过去的自己告别,对他们而言,最大的痛苦莫过于无法成为一个统一的人。
电影中的刘建明其实更让我心疼,面对做一名好人的无奈与彷徨最终让他走向了人格的分裂。
在无间的黑与白中,很难做出自己正确的选择,这是人生最痛苦的时刻。
影片的结局没有像传统警匪片的常规叙事一样以正义战胜邪恶,满足观众的观影期待,而是摆脱了这种“大团圆”模式,作了反处理,结尾时陈永仁的真实身份得以确认,警方以英雄待遇为他厚葬,而站在墓碑前向他敬礼的却是最后活下来的赢家身穿警服的刘建明。
但活下来就是真的赢家了吗,我并不这么认为,也许死亡,是另一种解脱。
在本片中,陈、刘两人都是警,同时又都为匪,谁能在这个混乱的规则里战胜对方,谁便能够生存下去。
这种略带悲观的宿命沦为整部片子增添了黑色电影的味道,发人深省。
依然只得“勉强”二字
恩 点他就是为了打这个1星,漏洞百出的剧本。
看不出有多好啊,特别是刘德华尴尬的演技。
比起盗火线什么的,弱爆了。
2002/12/21 mk bc
困死了。。怎么那么多人觉得好看。。
后悔先看翻拍。美版慎密、利索,伪正伪邪一目了然,是制作无可挑剔、一拿奥斯卡就过誉的上等警匪片,干净爽口,像可乐。港版漏洞多,平心而论节奏把握、表演不及后浪,但出色之处也恰恰藏在地域帮派差异中,强调宿命,写意江湖,始终暧昧,重人情,轻事理,余味愈品愈烈,如醇酒。→17.5.14,接2二刷。
做作
小细节太尴尬,主角如何从良的也没解释完整
陈慧琳拥有秘密,而萧亚轩拥有不真实的过去,好久不见。
情节
台词没有那么有嚼头,略微带出后两部故弄玄虚的先生,最棒一幕在秋生佯装电话闲人,电梯在关闭前一秒被冷笑壮汉生生扯开,秋生缓缓抬首一幕,主题曲是我唱k三大必唱之一
还行
如果是当年看的话会给五星吧,可惜现在才补
电影太老,看着有点无聊
给我一个做好人的机会
任意代入一下陈永仁的人生,都觉得是要绝望到死的程度😭
我也不知道我看的是哪个版本的结局,不过我是真不希望刘德华那个角色变成最后的赢家,毕竟代入了梁朝伟那个角色的视角,总觉得当了卧底这么久不说有个很好的结果,起码得善终吧。
不攒
不上不下,那两个人的样子就不对经,大伙都在认真做事,就他们整天犹犹豫豫,谁都看得出来他们是卧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