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海上传奇

海上传奇,上海传奇,I Wish I Knew

主演:赵涛,陈丹青,杨小佛,杜美如,费明仪,张原孙,王童,李家同,张心漪,侯孝贤,朱黔生,黄宝妹,韦然,韦伟,潘迪华,杨怀定,韩寒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上海话,闽南语,粤语,英语年份:2010

《海上传奇》剧照

海上传奇 剧照 NO.1海上传奇 剧照 NO.2海上传奇 剧照 NO.3海上传奇 剧照 NO.4海上传奇 剧照 NO.5海上传奇 剧照 NO.6海上传奇 剧照 NO.13海上传奇 剧照 NO.14海上传奇 剧照 NO.15海上传奇 剧照 NO.16海上传奇 剧照 NO.17海上传奇 剧照 NO.18海上传奇 剧照 NO.19海上传奇 剧照 NO.20

《海上传奇》剧情介绍

海上传奇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9世纪中叶,帝国主义轰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一纸《南京条约》签订,上海正式开埠,从此各种各样的传奇与悲喜人生在这片土地上交替上演。将近一百年后,世界局势动荡不安,各方势力汇集于魔都,继续谱写着属于这座城市的传奇。镜头前,陈丹青、杨小佛(杨杏佛之子)、杜美如(杜月笙之女)、张心漪(曾国藩之曾外孙女)、韦然(上官云珠之子)、费明仪(费穆之女)、韦伟、侯孝贤、韩寒等18位与新旧上海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受访者,讲述了关于城市以及人生的点点滴滴。 上海、香港、台湾,半个多世纪的骨血漂泊,牵扯了多少难以忘怀的记忆。剪不断,理还乱,纷纷扰扰,纠缠绵延……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金蚕丝雨江阴要塞侠女闯天关不幸之家杀入警察局伪装者好奇的餐饮服务商:禁果爱的多米诺风的痕迹灵异妙探第一季吾栖之肤我要活下去TOPLEAGUE魔法学校第三季罪人与龙共舞老亨利警视厅搜查一课9系第七季魔游纪1:盘古之心恋爱禁止的世界OAD当恶魔呼喊你的名字时无尽的边界博莱罗小好、小麻、佐和子熊镇鸡星紧急呼救:孤星第三季12回合2:重装上阵别样警花后宫·甄嬛传巴瑞第二季

《海上传奇》长篇影评

 1 ) 历史与爱情的结合

饶有兴味的是,在上海之外,这部电影勾织了文革和国共关系的诸多细节,尤其是对于文革的描述,上官云珠的儿子舒缓地描述出自己母亲与姐姐的遭遇,早已平静的痛看得让人揪心。

在中国,大银幕上展现这段历史当属不易。

也只有贾樟柯和张艺谋这样的导演才能触及历史,去挖掘过往的伤痛。

不同的是,前者直接与历史的证人对话,后者用唯美的爱情做为包装。

BY Luc

 2 ) 被禁并非空穴来风 《海上传奇》触动底线

贾樟柯每次出手,势必会引起社会话题。

如今新作《海上传奇》刚亮相戛纳电影节回国,坊间便传出了由于韩寒的过激言论,让电影差点胎死腹中,走上与《无人区》相仿的道路。

正当一片惋惜声中,贾樟柯携本片正式亮相上海电影节,并高调挺进暑期档,用实际行动回应了被禁传闻。

正所谓无风不起浪。

电影里,韩寒问题不过是《海上传奇》的冰山一角,真正的敏感问题还真排不上他。

譬如开片陈丹青便直指文革,言论大胆让人咂舌,而杜美如在揭秘上海滩闻人即是青帮NO.1杜月笙时也是毫不避嫌,此外,朱黔生揭秘安东尼奥尼电影《中国》的幕后故事(该片曾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在国内掀起万丈波澜,甚至还搞出过一份200多页的批判书)等等,随便拿出一条都比韩寒问题敏感万倍,而且涉及到很多历史秘辛。

所以,《海上传奇》想不敏感都难,该片被禁的传言看来也并非空穴来风。

国共关系和历史谜团贾樟柯为了展现上海百年沧桑,在电影《海上传奇》里采访了18位分散于两岸三地的相关人士,其中像张心漪女士、导演王童等都有国民党军方背景。

电影中他们都回忆起父辈的往事,而这正好牵涉国共关系这一敏感话题,这也是华语电影人一直都在回避的。

另外像杨小佛揭秘父亲杨杏佛被暗杀真相,王佩民讲述自己地下党身份的父亲王孝和被国民党逮捕杀害的过程,不但涉及到国共关系,更属于历史秘辛。

1949年的离乱和两岸关系1949年内战结束,大批上海人去了香港和台湾,一弯海峡成了两岸的羁绊。

在那场离乱后,很多人与亲人就此天各一方。

《海上传奇》中,李家同和王童等人就是1949年前后去台湾的,他们对于上海都有很深的感情,这也正应了《海上传奇》海报中的那句“华人的刻骨乡愁。

”虽然近年来,随着两岸经济频繁合作交流,但国共关系仍然是两岸欲言又止的话题. 《海上传奇》通过电影让国共对话,历史上打个你死我活的对手,坐下来一聊家常原来都是一把心酸泪,贾樟柯够胆点国人的死穴,把敌我双方搁在一起,把审查尺度甩在了一边.上海滩的帮会和资本家的奢侈生活《海上传奇》里,贾樟柯还请到了上海滩大亨杜月笙的女儿杜美如,由他来回忆父亲和帮会往事。

众所周知,杜月笙是当年上海滩三巨头之一。

黑社会又一直是国内的敏感话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扫黑力度不断加大,甚至被作为执法部门的一项重要基本任务。

同时上海滩的实业家,“味精大王”张逸云后人张原孙先生也将在《海上传奇》中,为观众揭秘一个真实的旧上海上流名利场。

帮会旧事和资本家的奢侈生活,两者的敏感程度,在今天都是不言而喻。

文革问题和大跃进文革是国内文化节和艺术界一再回避的问题,但贾樟柯反其道而行,在电影中首先就安排画家陈丹青讲述文革时期的成长往事。

其后还有韦然回忆母亲,著名影星上官云珠不堪迫害,跳楼自杀的往事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海上传奇》还涉及到了文革时代在中国引起轩然大波的那部安东尼奥尼经典作品《中国》,当时的陪同记者朱黔生先生也是访谈嘉宾之一,他将会在电影中讲述《中国》拍摄前后,国内的反映和自己的遭遇。

浮夸风和大跃进问题也是国内较为敏感的话题,《海上传奇》请到了大跃进时期被毛主席亲自接见的上海劳模黄宝妹,相信通过她的讲述,观众可以了解到那个时代上海的真实建设状况。

没有立场,只有传奇一直以来,国内的电检制度就像是悬于电影人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使他们在创作的时候难以施展开拳脚。

尽管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所处的文化环境也相应宽松,电影人们摸索出来的合拍片模式也逐渐成熟。

但不可否认的是一些客观性限制,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

联想起《海上传奇》涉及到这么多敏感的问题,明明有些问题已经触动了底线,但仍然能够进入暑期档,令人有点匪夷所思。

或许是贾樟柯独特的创作理念帮了他。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贾导一再强调,自己是要去展现上海近百年沧桑,而不是去进行历史批判。

也正如他十分欣赏韩寒的一句话,“没有立场,只有是非。

”或许,触线本身就是立场.

 3 ) 海上上海

贾樟柯,一位70后的青年导演,他认为几乎所有中国近现代史上重要的人物,都和上海发生过关系。

想拍上海他计划已久,2010年用自己的电影风格拍摄了《海上传奇》。

贾导非上海人,他让18位受访的上海人来描述他们的亲身经历,他们的生活和记忆的时代。

受访对象包含了多方面的人士。

有迁居上海的也有土生土长的,有名门之后也有劳模,有作家也有赛车手。

老、中、轻三代人。

通过贾导的镜头和18位受访者的述说,我们感受到全方位、别样的上海,不仅仅是那外国人留下的——外滩。

陈丹青、黄宝妹、朱黔生--不同的述说者用用他们的语言方式怀旧,畅讲那霓虹灯闪耀下的海上传奇故事。

贾樟柯更关心的是在抽象的词汇背后,那些被政治打扰的个人和被时光遗忘的生命细节。

当他面对他的人物,听他们不动声色地讲述惊心动魄的往事时,贾樟柯用摄影机展现给观者的是那始终闪烁在这些讲述者目光中的自由梦。

片中还出现了娄烨《苏州河》、王家卫《阿飞正传》、谢晋《舞台姐妹》等电影片段,折射上海前世今生的时光流逝,令人唏嘘。

镜头语言的单一考量的是导演对电影文本的把控,在《海上传奇》长镜头、原生态的拍摄手法,贾樟柯再一次显示了他的天赋与功底。

 4 ) 上海记忆

很难想象,这部片子和世博会有着联系,影片中除了海宝出现在玻璃门以及后来的世博施工场地,这部片子更像描绘了上海百年来的变迁。

贾樟柯,不是上海人却将上海描绘如此精致。

那些场景,弄堂,老虎灶,浙江路桥,苏州河,邮政局,淮海路,武康路公寓,电车,十六铺,棉纺厂···这些场景,让我想起小时弄堂的打闹;在桥上向发臭发黑的苏州河里丢下“喜乐”塑料瓶,看着它被缓缓带走;听到钟声,低着头看着黄浦江水的冲刷走过铁笼子,坐摆渡船;坐着经常掉辫子的电车;看着弄堂渐渐被拆掉;在路上徜徉漫步的日子;为世博修得满城尘土,处处的粉饰太平···那些日子是不是也随着那些故事、人一样远去直到很多年后,我们再来到世博园区,是不是会觉得当年那傻长傻长马路怎么那么无趣,那条又长又宽的天桥怎么那么空旷,这些也会成为记忆的一部分吧。

 5 ) 找一条船,去上海!

上海,这个地方,似乎每个人都是熟悉的,跟是否出生在那里没什么关系,每个人的心里都留着一个印象。

在贾樟柯的心里,上海是由一个一个的物件组成的,“我的童年正处在改革开放初期,父母的收入开始增长,家里添置的东西几乎都跟上海有关系,凯歌牌电视机,永久自行车,织毛衣的花样,包括我妈妈的擦脸油,都是上海货。

”所以,上海是现代化的标志。

“我妈那时候做贸易工作,常常出差去上海采购,所以也借机会为自己和朋友购物,皮鞋、衣服什么的,买的东西在邮局寄包裹回来,人回家了,包裹也差不多到了,她的姐妹们就来家里认领,那气氛,跟过节似的,连我都跟着一起高兴。

”所以,上海也是时髦的。

“但这些都是间接的记忆,父母并没有带我去上海,一直都没有真正接近过。

直到大学时期,对1927年时国共关系分裂大背景下的上海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读到了法国作家安德烈·马尔罗的《人类的命运》这本书,突然明白原来上海不仅是中国革命者,也是世界各国革命者的圣地。

”“那时侯很想把《人类的命运》这本书改编成电影,但是并不现实,因为买版权是很昂贵也很困难的。

即使是这样,到了我真正开始当导演时,我还是打听了一下这本书的版权,据说是在贝尔托鲁奇手里, 当时他来中国拍电影,其实是有两个计划,一个是《末代皇帝》,一个就是《人类的命运》,他拍了前者,这本书也就下落不明了。

”于是,贾樟柯的电影上海梦就一直搁浅着,但是却惦记着,他甚至很想去做一些资料收集的工作,把跟上海相关的人和事都找来。

世博筹备之际,贾樟柯的前任老板给他打电话,问他有没有兴趣拍一个跟上海有关的纪录片,“太有兴趣了啊。

”“有了这个契机,这个电影才有可能开拍,否则是没办法找到资金的。

” 贾樟柯实话实说。

筹拍电影初期,贾樟柯有许多激动人心的点子,他想组织另外4个导演一起拍,找谁都想好了: 台湾导演侯孝贤、法国导演阿萨亚斯Olivier Assayas、日本导演是枝裕和、葡萄牙导演科斯塔 Pedro Costa,每个人的角度都不一样。

他甚至跟侯孝贤坐下来谈了谈,他们谈到安东尼奥尼所拍的《中国》里的上海,信心十足地说:“我们应该会比他拍的要好一点。

”最后,因为预算太高和终剪权的归属(上影坚持要终剪,担心人家拍的内容),此项计划流产。

贾樟柯只好乖乖一个人拍,他曾想要拍一个传说中的上海,找一条船,从重庆开始逆流而上,从沿岸的人们身上找寻上海的故事。

“在我的想像中,可能会有这样的故事:这个人一生中只去过一次上海,也许是送孩子去上大学、也许是去看病、也许是去度蜜月。

”最后,兜了一大圈,贾樟柯又回归到了最初的想法,那就是找寻历史人物,让他们来讲述亲临的上海。

“在近现代史上,上海绝对是一个不可替代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曾经活跃着革命者、资本家、黑手党⋯⋯”通过自己的人脉,贾樟柯列出了一个百人名单,当这个名单理出来之后,连贾樟柯自己都忍不住惊叹:这曾是一个多么风云际会的地方啊!

所以,意料之中地, 这一百多的人里,完成的访谈有80多个,“有大家族的后裔,犹豫之后同意了,坐到聚光灯下之后又退缩了,不敢说了,因为要提及的敏感事情太多。

”即使是出来说话的人,也为他担心,问说:”我说这么多,你能用么。

“最后呈现在电影里的有19人,其中包括一个虚构的人物和两个没有开口讲话的人。

通过他们,上海近百年的风云变幻在眼前重现,比如杜月笙之女杜美如回忆了父亲参与抗日的经历;王佩民讲述了自己从新闻图片上认识了素未谋面因为组织罢工对抗国民党而被处决的父亲王孝和;身在香港的费穆导演之女费明仪跟随父亲被迫迁移而深深怀念着上海;电影演员上官云珠之子韦然感怀着母亲和同母异父的姐姐姚姚两代女人的命运。

“最后选定的这些人不仅是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也分别代表了不同的历史时期,比如陈丹青所回忆的童年代表了文革后期,侯孝贤和他的海上花最能体现上海的租界气氛,炒股致富的杨怀定和韩寒代表了当下的上海,等等。

”电影手法则延续了《二十四城记》的叙事方式,当下的描述和曾经的影像史料穿插,老照片、老电影、老地方,上海滩、苏州河、十六铺码头,似是而非。

赵涛饰演了一个游魂似的女子,从这些地方轻轻走过,像是从古走到了今。

“赵涛的角色其实是一个轴,把那些散乱的记忆串在了一起,同时,她也是一个线索,一个四处找寻的人,也许,她就是上官云珠的意外去世的女儿姚姚,她也可以是任何一个跟上海有千丝万缕联系的人,谁知道呢。

”关于剩下来的那些访谈,有许多都很有意思,只不过,有一些,太敏感,有一些,跑题了,比如,贾樟柯找来了蒋介石的一个贴身保镖,说的全是蒋介石的逸事,跟上海几乎没啥关系。

这些片断,贾樟柯想找一个博物馆,搞一个类似于上海记忆这样的主题展,每天放一个。

同时也可以把他搜集的那些资料都展出来。

电影的档期也遇到了许多困难,因为暑期的关系,各大院线都有些不情不愿,最后终于定在了6月底,为了这个电影,贾樟柯差不多却脱了一层皮,以前的牛仔裤都不能穿了,还被剪片时的灯灼伤了眼,本来视力很好的他成了近视眼,直到现在还随身携带着眼药水。

(一点八卦:关于电影的英文名字I wish I knew的寓意,网路上有好事者猜测,贾樟柯是在说我真的希望我能搞懂现在的中国,于是我忍不住好奇问他,他虽没有直言不讳说是的,但是他笑着说,广电局的人太聪明了,很警觉地问他,这个啥意思,结果被贾樟柯侥幸蒙混过关。

 6 ) 如果中国是一条漂在太平洋上的大船,香港和台湾就是这条大船的救生艇,当土匪上船的时候,或者当人质当奴隶当土匪,或者上救生艇

贾樟柯导演依然按照关怀在环境变迁中的个体的思路拍电影,他这次却把人拍小了。

人在历史中除了无力还是无力,就像在一头怪物面前束手就擒,情绪充盈也只能为自己的悲惨遭遇掉几滴眼泪增加悲惨度。

但是人偏偏不是这样,人能在大地震面前笑,在宝马里哭就能证明人不是那么简单。

受访者口述自己的人生片段,的确有暗杀,有生离,有死别,有伤怀,有爱情,有一夜暴富,这些跌宕起伏的人生的元素,在中央台的《今日说法》里也有,观众不会为《今日说法》鼓掌,就像现场观众没有为这部电影鼓掌一样。

它们的共同点都是,故事足够了,却没有了人,看不到人。

他们的情感并没有立体地从尊严欲望价值观里生长出来,他们在电影里呈献的情感只有历史车轮碾压出来的唏嘘和顺应以及只是轨迹般的故事。

时代可以让人显得小至微不足道,本片也没有把历史拍出来,片中历史只有片段,没有来龙去脉,没有理性的线索,没有历史本来的层次,只是偷偷摸摸的时隐时现。

于是人物所在的空间是单薄的,如果是因为不能多说,那还不如多加几个赵涛,把电影拍成导演擅长的文艺片。

这样暧昧的交代或不交代只能稀释历史,人物自然凝固不出来。

影片结束后贾樟柯导演讲了他的想法,他想勾勒历史,从而关注人物的命运。

从这个角度上我不得不说,艾的纪录片和nhk的一些纪录片做得更好。

导演也讲解电影和电视口述历史类纪录片的差别和价值,但是这部电影却没有能把观众拖进去,如果影像比文字更能还原历史,那么去看张学良口述历史的纪录片更有收获。

如果说电影有更大的银幕可以展现人物的表情细节,那是忽略了特写镜头的作用。

导演告诉观众说,很多解放后去了香港和台湾的历史当事人不愿意开口是他的遗憾,可以预料得到的,对受访者来说,要认同自己被从大船上自己的房间里赶上救生艇是不可能的,最好的结果大概只能是自己的一些无关痛痒的话出现在阉版里或者干脆就浪费了胶片。

如果按照自己能不能被打动为标准来评判电影,实在是有点狭隘,孤高倒也罢了,只是会错过许多美好。

如果可以有实实在在的类似影片的对比,那么这部电影的能量不足够就很明显,少了赞赏在所难免。

这部电影不算烂片,但也不算好电影,好话有人说。

如果能有更多这种类型的电影上大银幕就好了,资本台前幕后院线付出的努力值得尊敬,钱花在这部电影上比花在“三枪内衣拍案惊奇”那样的电影上好一万倍。

 7 ) 每个传奇都符合你的想象

1.跑了两次影院,终于看上了《海上传奇》。

2.“传奇”色彩和精英色彩非常浓,充满了对海上繁华旧梦的缅怀,精英人物的个体怀旧。

每个故事都精彩,每个故事都符合你对上海这个城市的传奇性的想象。

3.林强的配乐,格外有种悲怆感。

4.每个故事都在打架,挣扎着要蹦出来,感觉整体不如《24城记》那一脉贯通的诗意。

5.要那么在乎所谓纪录片的真伪吗,真实的生活可能比虚构更像虚构。

6.为什么小市民在《海上》中几乎缺席的感觉?

7.张旭东《纽约书简》一书中,有段对上海的论述,可以反映出一些传奇背后的意识形态,而《海上》一片对张在后一段中的描述,不太看得到。

“建国后,上海市民阶层生活的想象性指向还是受到中产阶级或资产阶级生活的影响,虽经社会主义工业化、物产积极文艺的发源与发展、文革等多种冲击,都没有把这种影响彻底清除掉。

关于权利、私有财产的论述、关于资产积极资深合法性的论述,一直都根深蒂固,几乎成为一种民间意识形态。

这一点正是上海文化的特殊性。

'社会主义工业化在体制上、文革在名义上打倒了老上海,但那个建立在半殖民地经济社会和政治现实上面的老上海,其实只有到了全球化商品消费时代,才在生活方式和意识形态的意义上,毫无抵抗能力地让位于一种资本主义生产和生活的“更高”形态。

"

 8 ) 记录,和追溯一个城市的难度。

这是一部有着足够争论的“贾樟柯电影”。

记录上海,是个困难的过程。

对于我们这些在上海读建筑的学生,都或多或少的有过这样的困惑。

曾经在一个论坛上,看过关于上海特质的略带调侃的说法:上海要想上海化,首先要“去上海化”。

然后,什么是“上海化”,这不是自己想要在评论中,所展开的。

电影带个自己的感触,是一个自问却没有答案的问题:上海,是横向的?

电影中的镜头运动,在90%甚至以上的时间,是在水平方向上进行展开。

对于这样一个中国最多高层的城市,是特别的。

(我想,任何一个拍摄过上海的东方明珠,或者金茂大厦的人,都使用过纵向的构图。

)这种水平展开的镜头运动方式,同中国的传统画卷(比如环翠堂园景图),在某种程度上,是接近的-水平方向上的展开,从某种程度上消减了个体的特性,和个体个体之间比例差异。

在这种意义上,上海,从点状(不论是点状是否在垂直方向进行延伸)的描述中,跳脱了出来。

走入了一种貌似无序的“带状”的城市拼贴状态。

同时,这种水平方向的展开,使容易产生同“发展,变化”这样一类词的联系的,虽然这种联系,不具有一种在理论上的严密性。

很难去解释这种拼贴的做法,是否具有某种逻辑上的关系。

或者本身任何一段,都具有足够的独立性。

然而,即使是存在这种独立性,也依旧被限制在一个水平方向的大环境里。

与此同时,与之相对比的,是素材的来源,时间和空间上尺度的自由。

一进一退,让我发现自己几年对上海的认识,是弱智的。

电影的英文名字,有很有趣的“I wish i know",对于一个外来人,上海是什么:上海之前是怎样的,现在的上海,又是怎样的。

又是怎样变化的。

贾樟柯,同我们面对着一个相似的问题。

而对待所有城市的历史,这个问题都是存在的。

于是我们只能通过或者是一种对于那些直接经历过,或者间接经历过这种变动的人的访谈中,或者是从那些留下的文献资料中,或者像一个孤魂夜鬼(影片中,就是那个像“鬼”一样的赵涛“)游走于大街小巷,来寻找一种答案。

然而答案终究是受限制的。

就好像是许多的点,然而,究竟多少个点,可以形成一个面,对于我这样一个高等数学白痴来说,这个问题,是无法回答的。

于是,贾樟柯只不过是给出了自己的一些点,然后放在了某种对于上海最基本的认识之下。

也许,这个最基本的认识是”上海是横向的“,也许不是。

这些点,本身没有对与错的性质存在。

在构成上海,和上海历史的过程中,任何一个“对”的点,不会比任何一个“错”的点,占有更大的分量。

 9 ) 人民不高兴

周日花10块钱看早场的《海上传奇》,举目四望,老中青一比一比一,拖孙子带老伴者有,拖行李箱携老婆者亦有,像看春晚似的,热热闹闹、和和美美。

上海!

上海!

从第一个镜头起,大家就很兴奋地指出片中场景所在地。

那边说外滩,这边说浙江路,此起彼伏的押注声丝毫不妨碍我心头乐得屁颠屁颠——嘿,你们都错啦,分明是重庆南路嘛!

贾导威武,十几个场景换下来,我这个碰巧在老西门苏州河等区域生活过几年的外地淫,竟于一片沪语中屡屡猜得头筹,获得了身为章鱼保罗却可以言说的超验快感啊。

话说三年前,作为一个要交电影作业的文化研究专业学生,诠释起《三峡好人》里莫名其妙的舞蹈、腾空的UFO,我唯唯诺诺毕恭毕敬。

三年后,“超保护阅读”机制将启动未启动的观影现场,旁边的观众凛然超度了我:电影中一幕,赵涛凭江而立(我读书再不济也要把这个解读为“都市漫游者”啦),画外音是韦然字正腔圆普通话的叙述,“姐姐抱着我哭了,我一下就明白,妈妈不在了……我母亲是上官云珠。

”显然,旁边观众以为端的此时出现的赵涛是上官云珠女儿了,对老公抱怨道,“上官云珠女儿怎么长这么难看”。

那一刹那,我顿悟了,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袅——这不是我们普通观众对赵涛一次又一次如鬼魅般神游片中最有力的回应,不,反抗么?!

再往后,每每赵涛出现,旁边观众都要给老公抱怨两句,“上官云珠女儿又出来了,鬼一样,你看!

”以致于深以为然的我,一再被这个“人民评论音轨”吸引过去,差点就错过大银幕上更显sexy的韩大少了。

电影比我想得长,但大家都看得津津有味,倒也不烦。

就因为这点好玩吧,看过后第二天,我还是忍不住拎出文字欲表达表达:作为世博电影,难得人民爱看;作为致敬电影,难得贾导开心;作为文学文本,难得贾导过瘾——但是,作为“贾樟柯导演作品”,这部电影,伐灵。

还好,贾导很诚实,贾导每次片名的英译都很诚实——I wish I knew.显然,你不懂上海。

虽然你懂张爱玲,虽然你懂1930S,虽然你陈丹青开门韩寒压寨的结构看上去很“八十年代访谈录”。

虽然我也不懂上海。

 10 ) 简评

影片在极简极淡中渗透一丝苍凉,尤其在听老人们回忆前辈们或风雨或细碎或哀戚的往事。

穿越历史幽长的甬道和着耳畔绵长而醇厚的音乐,你不禁会沉默。

岁月消融了思索。

多年以后我抱着猫咪董小花,也会这样絮絮叨叨向来人讲述过去的一切吧。

我觉得导演适合拍90年代的故事,画面,音乐,叙事的节奏都恰如其分。

但是对一部横贯几十年的纪录片来说,缺少了一个宏大的结构:起承转合,前戏,高潮,尾声什么的。

虽然氛围很好,我很喜欢,但结尾没有主旋律的气息,显得寡淡了些。

PS:女猪脚像个打酱油的

《海上传奇》短评

有点散

8分钟前
  • 唱唱反调
  • 推荐

如果没有那个打酱油的大姐,我就给五颗星了

10分钟前
  • SanSan
  • 推荐

发现韩寒确实不是一般的幽默!捷达是东北出租车,桑塔纳是上海出租车,富康原来是他妈北京的出租车!哈哈

14分钟前
  • Cheeeeeer@NL
  • 推荐

比《二十四城记》好,但是一定要走这个路子么?我喜欢韩寒!

17分钟前
  • 文文周
  • 还行

看的我都快睡着了。基本上就是流水作业讲了讲上海的历史,没有一个地方讲到地方的。整个就一快餐品。上海,又爱又恨的地方。

22分钟前
  • ArenA
  • 还行

拍的有文化

25分钟前
  • 即将注销
  • 力荐

苏州河+红柿子+海上花+中国+舞台姐妹+小城之春+阿飞正传……借力用力,还有什么比这种影像组合来得更感怀的事情?要知道,你是在院线银幕上看到这一切

29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其实觉得没有24城记好 韩少给力

30分钟前
  • 井戒
  • 还行

韩寒。

34分钟前
  • 光影迷恋
  • 较差

哼!

35分钟前
  • 冯凝
  • 较差

一星给韩寒

38分钟前
  • 豆瓣。酱
  • 还行

大爛片一個!時間線完全是混亂的!趙濤完全像女鬼一樣在鏡頭前走來走去!侯孝賢不知道幹嗎要出現!沒有中心思想,太過隨意的拼貼各個採訪段落!失望到我都沒有去看導演見面會就走掉了,不想他浪費我更多時間!還浪費了我45大元!

43分钟前
  • 喜喜自動販賣機
  • 较差

熟悉的上海话很舒服 电视片的拍法很膈应

46分钟前
  • 留下来
  • 较差

为毛我觉着它比二十四城记还要做作?!

49分钟前
  • 舒农
  • 较差

做作极了.

52分钟前
  • Minjie
  • 较差

用人物访谈来接力上海这座城市中传奇,贾樟柯似乎回应了《二十四城记》中被质疑的声音,剔除虚构的个人表演,让城市的主体——人 来为城市、历史、个人发声。余力为的摄影和林强的配乐增强了这种人与时代抽丝剥茧的关系,赵涛的行走是一条隐含的线索,但这层表达过于生硬。贾樟柯的“上海宣传片”没流于意识层面的宣发,仍然保持了相当在地化的作者性。

55分钟前
  • 柯里昂妮
  • 推荐

前段还会 看到后面就不行了 贾樟柯也在媚俗了 打到一个谢晋 捧出一个贾樟柯 结果是一丘之貉 装逼得不得了

59分钟前
  • 梵高先生
  • 很差

@温哥华电影节 老贾意外出现在现场 我在人群几乎散了之后问了个敏感问题 大致是关于他片儿的走向和国内被禁纪录片相比较之下的关系 他说:...主要是为了让更多的人看到嘛(省略部分自己理解)。其实这个片有些话不敏感麽?他的片儿现在能在国内公映你们还不知足?他为了这个正常渠道做了多少?

1小时前
  • 憬年
  • 还行

因為韓少的關係看過一部份,沒看完,也沒了興致

1小时前
  • Archipiélago
  • 还行

除了打酱油的赵涛,还不错

1小时前
  • 大刚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