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movies“君为臣纲,夫为妻纲”,大清都亡了,世界是静止的还是在推进的呢?
这部电影的题材是真真的好题材,导演和演员们也是真真的孤勇者。
导演想表达政权和父权对平民和妇女的压迫和无视,下位者对上位者的蒙眼和妥协,是十分让人动容的,但若是能够把故事线精简,紧紧围绕父亲vs家中女性,父亲vs领导上位者,妈妈vs女儿来推进也许会让观者更舒服吧。
可惜,从电影艺术的角度来看,导演在一部电影里装了太多故事线——前半部是女大学生受伤的故事线,其实刻画得十分精彩,令人悲痛也扣人心弦,但后文却没有了交代;而后半部分才是真正的寻枪故事线却将“丢枪→调查员审讯→被跟踪→抓捕跟踪者→家中女性最后的对抗”这条线拍摄得相对杂乱,故事节奏只有在最后一幕才有了真正地表达。
影片最精彩的一幕就是餐桌上的父女对抗,女儿简直是嘴替,那句“because you're the inside”说出了父亲的处境和父权社会里男人们的视角。
最后一幕,男女对抗,女性始终还是处于逃离(妈妈)和自卫(大女儿)、反抗(小女儿)的角色,男性则依然是追捕和降服他人,他们家是如此,整个大环境亦是如此。
最后沉于废墟的注定是糟粕……
首先从评价上来看,很多人同情父亲不认同小女儿的做法,其实在刚看完电影我也是这样觉得;但是这正是导演巧妙之处,因为他的切入点是一个看似温馨的家庭环境,一个和极权并无直接关系的私人空间,这个空间是和公共领域的大背景有距离的。
影片直到最后十五分钟都没有直接展现父亲究竟恶在哪里,这种叙事手法其实类似于去年大火的"Zone of Interest",即并不直接展示强权,而在故事发展中逐渐埋下伏笔,所以看完电影慢慢回想,才能逐渐感受到父亲作为强权机器的恶,而这种恶正是温水煮青蛙式的,像阿伦特所讲的“平庸的恶”。
父亲表面上似乎并没有做错什么,但他的这份平庸,和人性的黑暗,也导致他被强权体制所利用,并最后卷入其中,同流合污并再也无法走出。
其实影片里,父亲才是真正的撒谎者,这里面主要有三次,也正好象征着他作为一个普通人的三次堕落。
首先是他接到工作时的第一个谎,他说自己只是调查员听上级办事,在与妻子讨论一个死刑犯的定罪问题时还强调这些人之后是有权利上诉的;其实他的工作根本不是普通的公务员工作,而是宗教法庭的"executioner",即专门签下死刑判决书的人。
所谓的法律程序公平正义,在这里是不存在的,他每天签下几百个判决书,专门把人送上绞刑架。
这一点,连他妻子都是不完全知晓的。
另外所谓的三居室房子,其实到最后他们都没能搬进去,可见这个根本是画大饼,空头支票。
当然这第一个谎,此时还显得是善意的;一方面确实是工作需要,也是为了保护家庭。
第二个谎是在请同事帮忙审讯女儿的时候,这点其实通过戒指已经揭示了,审讯大女儿的是同事,审讯二女儿的本来就是他本人,因而他不光对女儿们撒了谎说这是心理治疗,他对妻子也撒了谎,妻子以为他是在外面等他们,并不知道他变态到愿意亲自审讯自己女儿。
这点可能最后妻子和大女儿都不知道,只有小女儿看到了;此时他已经有些魔怔,他其实大可不必亲自审问,但是他依然这样做了,足见他为了寻求自己脑中的所谓“真相”,已经事实上不再在意家人的感受。
第三个谎,家庭资料被泄露,他理论上可以报告上级请求加增力度保护,但其实他没有。
他一直对偷枪一事耿耿于怀,甚至觉得个人信息也是家人有意泄露,所以根本在利用这个由头制造家庭受到威胁的假象,他一早就想好了想利用老家与世隔绝的条件来亲自审讯妻子和女儿。
在老家,他没有上级,完全是土地的主人,从这里他也开始正式黑化,他在意的早已不是家人的安全,而是个人的权威。
另外在女儿和母亲的对话里常常能听到“你总是这么纵容他”等等言论,所以联想到之前可能有很多我们所不知道的事情,而导演刻意掩盖了这些,让观众代入父亲的视角,觉得他只是一个努力赚钱养家的小职员。
其实这些都是烟雾弹,父亲一直都是一个对权力极度渴望的人,只是在给自己也给家人洗脑营造好老公好父亲的人设而已。
而细心的小女儿,很可能很早就看出了端倪,因而才有逐渐的反抗。
在国家与家庭关于弑父宣言的有力互文中度过了无法停止流泪的三个小时,如果这都没拿下金棕榈,那什么样的电影才算好电影?
片中父权与强权的轴心以下落至具体的个人与家庭的方式符号性地显现,当对于自我的不安搅乱了其意志与统治的稳定性时,至亲是被无能的父亲亲手抛弃的,革命者大多也是在政府和国家的怀疑、猜忌、敏感与歇斯底里中首先被抛弃和攻击,才拿起防卫的武器。
此时,真正的团结与拥护通过平等的爱而非上下级的形式而出现了,这是任何父亲与国家机器都永远可遇不可的情感,不过他们也不屑于这种情感,枪和权力才是他们的“生命”。
当然,父亲的蛮暴和压制是首要的前提,自由与生活是换取强权合法性的祭品,公民和家人对人权与爱的渴望被国家和父亲界定为罪与错误,受难者永远是“自己人”,真正的骗子是谁已经不言而喻。
虚伪的父亲躲在无人在意的角落里对着假想敌进行完一系列颅内高潮后,为了彰显又或是巩固他的权力而刺伤了所有家人,然后又郑重其事地在餐桌前的家庭会议上端着手说要重拾昔日家庭温暖、解决问题,实际上只是自以为是地开启另一场不讲道理的审判乃至囚禁,以此为借口尽情地伤害名义上的“所爱之人”。
但显然他不爱任何人,他只爱他自己,以及他的名誉、权力以及合法的暴力。
而且他忘了,没有人有义务配合他,抛弃所爱之人的是他,最终被抛弃的也恰恰是他。
真正的灾难依次降临在他的家人和民众身上,可他们不会带着不安玩想象出来的无聊游戏,因为他们的不安是真正的不安,是关乎生存、生命、意义、自我的不安,是来自被父亲亲手罢黜后的赤裸生命危机的不安,他们只会更加有力量,以此抵抗这个由于无能而不安又在不安中变得更无能的父亲。
无花果之种飘散在世界四处,因为世界上所有的爹都共享着一副霸道嘴脸和相同的不安,所以这是一则世界寓言,只是有的爹已经揭开假面出手伤人,有的爹还在暗流涌动蓄势待发。
世界上所有的人都应该开始弑父,或是至少做好弑父的准备,又或者哪怕仅仅意识到那个来自父的野蛮、霸凌和满口谎言,以此为萌芽去寻找自己真正的幸福和自由。
世界上没有神圣的事物,也没有任何本应如此的事情,只有你应该获得的人生,不被吸血和驯化的、毋需服从和牺牲的人生,这是我们的人权啊,这才是本应如此的事情,这才是生命的神圣所在。
神圣的生命就是应当开花的,越是艳丽灿烂越好,如果开不了花,也要想尽办法扎根、萦绕在大地上。
与很多自由派观点相反,我反而觉得后半段“寻枪”的类型化设计很成功,而且应该是背离作者原意图的那种成功。
在我的观影过程中,内心确实觉得小女儿偷枪行为属于高尚的幼稚,真相揭露得很晚,电影的视角长时间停留在父亲身上,让我在很多时候是站在父亲角度替他焦虑的。
这导致当我知道小女儿是偷枪者时,我不理解她这么做的动机——明明这个行为会让情势往更糟糕的方向发展,而她也有很多时间和机会去挽救这个局面。
父亲并不是那么糟糕的人,一开始是正人君子的描写,成为调查人后,坚守职业原则,反感上级的违规的逼迫,后来屈服的出发点也不是出于信仰,而是保下饭碗,好给家里换套更大的房子。
他最终行为失控的触发点,恰恰就是——他确信——家里人偷了枪。
导演把枪设定为权力的象征,父权,政权,神权。
这在开场几组镜头中交代得清清楚楚,再浅显不过。
父亲对家中女性有其自尊的一面,也有其蛮横的一面,但他的两面性与小女儿偷枪之间缺少足够的逻辑构建,使得在我的观感中,小女儿的反抗行为脱离了理性范畴,甚至眼睁睁地看着(且逼着)父亲失控。
夺枪就是夺权,但她对父亲的具体的恨,我找不到描写的痕迹,缺乏足够的根基。
没错,这设计不够成功,因为破坏了导演意图。
这种破坏性的失误,在很多人眼里,属于“革命不彻底就是彻底不革命”,因此不少自由派打了很低的分数——“什么呀,还不如真实的影像更有力量。
”那些人想看到的,其实是完美的受害者和完美的反抗者,因为在他们眼里,对伊朗那样的政权,不用看什么“历史经纬”,也不用考虑西方蛮横的制裁,就是要除之而后快。
在一众女性角色的反抗过程中,他们一定要找到行为的正当性,从而在道德的制高点上获取足够的优越感。
然而将错就错,女儿缺乏思考的反抗仅仅是出于反抗这一目的本身,恰恰体现出伊朗社会复杂而艰巨的局面——权位上者与反抗者根本不想不愿也不能沟通。
一方愤怒,另一方铁血,恶性循环。
而造成这种尖锐撕裂局面的,有上对下的压迫,有下对上的无用抗争(偷枪完全不能使局面变得更好),有主流媒体的失能,有自媒体的及其背后意识形态势力的搅局。
在我眼里,这不是电影的失败,而是电影的成功。
无心插柳柳成荫。
一开始字幕就点题:无花果的种子落在寄生的树上,其枝条最终会把后者杀死。
它在影片中到底代表着什么?
是女性和民众的觉醒?
导演希望是这个样子。
但我感受是,这个种子是“混乱”,是“失能”。
有趣的是,父亲代表的上位者想做却没能做到“枪口抬高一寸”,女儿最后却“枪口压低一尺”。
父亲埋在遗迹的尘土中,三位女性却踏不上回家的路。
满分。
收听链接:https://www.xiaoyuzhoufm.com/episode/6730542bf373fe5d4d100317花儿谢了明年还是一样的开美丽小鸟一去无踪影我的青春小鸟一样不回来我的青春小鸟一样不回来……
主播:Aki西红是番茄剪辑:西红是番茄文案:Aki【镜面计划是一档由独立影迷共同创作的电影评论播客。
我们试图用拆解一部电影的过程来重构与它的连接。
节目每周更新,分为「解剖」和「速通」两种类型。
镜面计划会坚持鼓励所有真实的表达,用观点激发观点,也欢迎一切讨论和批评。
】【欢迎关注我台同名微信公众号和豆瓣账号】
时间轴:00:00 00:18:本期主播介绍00:18 01:43:影片信息介绍01:43 03:00:主播打分环节03:00 20:39:影片优点讨论20:39 26:57:影片缺点讨论26:57 27:42:空白
27:42 29:53:影片缺点讨论 提及影片:《无邪》《出租车》《分裂》
《神圣无花果之种》影评:整体上来说还算可以,但是本质上不值得这么高的评分和赞誉。
随着故事剧情的发展,从中间剧情到最终高潮时刻的交点故事的剧情走向了虎头蛇尾、狗尾续貂、矛盾转移。
“她真的是因为头巾被杀的吗❓完全不是,她病了。
她中风了。
你怎么知道的❓电视上是这么说的。
电视总是对的吗❓不,你才总是对的。
每天都有人中风,这也是政权的错误吗❓他们不会因为害怕警察而死。
如果是你的女儿呢❓我女儿最好不要穿成这个样子。
为什么人们会因为他们自身的穿着而被逮捕呢❓因为这是真主的的旨意,国家的法律。
“影片中男主伊曼的人物塑造我觉得真的蛮成功的,一个为伊朗当局做事的调查员,为了让自己的女儿和妻子住上更大更好的房子,享受更高的生活质量,每天都在辛勤地调查各种案件事务。
当上层的检察官发出命令要求男主必须在卷宗上面签字时,男主内心照样产生了质疑和困惑,我自己明明就没有看到过这个犯罪嫌疑人的卷宗档案,凭什么要给他扣上莫须有侮辱真主安拉的帽子呢❓难道仅仅就是凭借检察官的权威和地位就轻易地给他人定罪了吗❓但是最终,为了保住自己的饭碗和家人,还是在一份又一份的文件上面签了自己的名字。
男主内心的善良和正义是逐渐一点一点的消失无存的,逐渐走向了体制化、被驯化。
从男主的枪丢了之后开始,本片的故事走向就发生了质的变化,也开始了高开低走的开端与起点。
当影片前期和中期男主的两个女儿,即大女儿蕾兹万和小女儿萨娜通过短视频媒体看到政府当局和警察部门与德黑兰当地的民众发生激烈的流血暴力事件的同时,就已经在无形之中奠定了阶级矛盾这一主要矛盾,即现有的神棍政府政权与当地民众渴望世俗化、民主化两者之间存在着激烈的对抗与冲突这一核心矛盾,尤其是伊朗女性争取自身的合法权利,维护自身的合法利益,追求各个方面的男女平等原则和基础。
但是随着男主的枪在自己家里失踪不见后,这一矛盾在无形之间发生了变化,导演将原有的阶级矛盾逐渐转移变化成为了以男主一家为焦点的男女对立矛盾,即纯粹地将上下层的阶层之间的利益冲突演变为了底层男性与女性之间的对立与冲突,将矛盾的本质和性质全部变了味道。
让两个女儿将自己同学的惨痛遭遇都归功于男主自身及其所从事的行业和工作,而并没有去思考这一切背后的幕后主使到底是谁,是谁让无数的平民民众流血受伤,被捕入狱,扣上了叛乱分子的帽子。
只将自己心中的怒火都发泄在自己的父亲身上,认为自己所被约束束缚的一切以及身边同学同龄人的遭遇都是由于父亲自身以及所在单位从事的工作造成的,将愤怒的子弹射向自己的亲身父亲,这不正是高层所希望看到的结果吗❓让底层互相狗咬狗,转移了原本存在已久的社会矛盾。
从父女对立发生言语上的冲突开始,影片注定了它本身剧情的急转下滑。
可见出导演和编剧无非就是为了迎合现有的女权打拳而散播电子海洛因,满足受众群体的颅内高潮、大脑狂欢。
我自己构思了两个结局的剧本。
我认为一个是好结局一个是坏结局。
好结局就是:男主自身以及妻子女儿的信息和住址被泄露公开后,那些极端分子趁机绑架了男主的两个女儿,要求男主在指定的约定地点碰头,然后通过互联网的媒介作用让男主在镜头面前认错,承认自己给政府当局做的那些烂事丑事,然后再把男主的女儿们给放了。
在女儿们被释放走向男主的过程中,双方发生了交火,男主的两个女儿为了不让枪手击杀掉男主,结果为给男主挡枪死在了男主的面前,男主抱着女儿的尸体痛哭流涕,在自己大脑当中飞速地闪过走马灯,回顾自己二十年来所做的这些保密工作事务是否真的有意义和价值,是否像女儿们他们这些年轻人的想法才是对的呢。
至此,影片到此结束。
坏结局就是:男主发现了枪是被自己的小女儿所偷的,然后通过严刑逼供以摄影机的方式从头到尾记录下小女儿偷枪的种种起因、过程、结果等一系列详情。
之后将小女儿送进监狱,保住了自己的饭碗,可是自己的妻子经受不住这样的残酷打击,变得疯疯癫癫,失去了自理能力。
大女儿则恨死了自己的所作所为,搬出家去住,从此与家里一刀两断,再无联系。
男主还因为这件事情获得了上级的嘉奖和认可,从检察院升级为了法官,但是当男主独自一人回到家里将自己的法官证件放在桌子上,一人独自坐在沙发上面看着电视里面政府所播报的新闻时,自己却发疯一般的笑了起来,影片至此结束。
以上就是我所改写的两个结局的大致内容。
这部片子的优点,我认为一方面是演员的演技其实都蛮好的,二一个是导演将伊朗当局与当地民众的真实冲突视频生动形象地展现在了我们面前,通过两个女儿观看短视频,短视频的内容就是伊朗所真实发生的暴力流血镇压事件。
我认为,在2024年,伊朗政府试图撤下这部电影,作为一种政治宣言的意义,远超《无花果》内容本身的意义。
我失望的原因主要有三点:1)电影语言的贫乏,2)错失了许多表达的机会,3)角色的无力直接导致了无力的象征主义。
以下纯粹从电影艺术的角度出发的讨论,不涉及其他方面的评论。
第一个原因我觉得,如果选择电影这种形式,那么就要用相应的电影语言来表达(《芭比》的布景,《五至七时的克莱奥》用镜头夺回女主存在,阿克曼的《房间》里镜头移动=性张力)。
如果不用电影写作,那不如去写一篇宣言来的更直接。
《无花果》上半部分主要是内景,在打光和镜头设计上却几乎没有内容,很商业化,也很套路化。
Netflix和好莱坞有无数部电影,画面同样灰蒙蒙、质感同样单薄。
或许能称《无花果》为诗意现实主义,但无论如何贴标签,也解释不了画面上的匮乏,角色之间没有用构图制造冲突,全靠台词和动作达到效果。
同样,《无花果》大量夜间桥段,但没有利用光影。
布景设计花了心思,看得出来,比如女儿房间墙上的星星和各种餐具。
但这些元素与镜头之间完全没有配合,仅仅是因为“家里应该有这些东西”。
当然好镜头也得夸。
比如父亲发现枪不见了,给了个长镜头。
摄像机围绕父亲转了一圈,制造出眩晕和疑惑感。
与此同时,母亲从画面的一侧默默进入,这段处理得非常好,没有给母亲单独的入场镜头,靠mise en scene完成了叙事。
电影的后半段也有玩弄观众心理的情节。
比如,父亲被人肉后回到家中,笃定门口的摩托车骑手在伺机而动;随后还听到了门铃声,但实际上是幻觉;虚实结合给人一种紧张感。
包括在那段莫名其妙的追逐戏之后,一家人到了乡下的老家。
夜幕降临,家中突然断电,父亲独自出门修电闸。
结合之前遇到不怀好意的革命斗士,总觉得是有人故意来搞事。
父亲拉电闸的单独镜头,暗示着他可能遭遇偷袭,但实际上并没有。
这种设计很巧妙,让我想到《火车怪客》,让观众空担心一场。
包括后面弑父的方式,很出人意料,很希区柯克,我一度以为要展开西部决斗。
第二个原因我觉得《无花果》有很多机会去表达不一样的东西,去到电影题材尚未触及的领域。
很遗憾,它没有踏出那一步。
《无花果》的故事发生在一个宗教高度政治化的国家,这很少见。
根据巴特勒的理论,女性是一种政治身份,女性文化就是受迫文化,加害者是父权社会和政体。
这片有机会添上新一层的讨论——讨论宗教如何成为加害者。
特别是在宗教政治化的国家,这种关系非常微妙。
然而,《无花果》没有选择探讨。
实际上,片中前半段的一系列男性角色,包括父亲,也展示了被宗教迫害的一面。
但这些急需影像补充的话题,随着父亲驱车冲向乡下全被抛在了脑后。
影片中还讨论了罗生门,多方各执一词。
许多电影已经讨论过这个问题,不算新颖。
但在一个宗教政治化的国家,也就是说拥有“上帝视角”,并正经历革命的国家,重新讨论真相会很有意思。
然而,《无花果》同样在后半段放弃了这一主题。
光看前半段,所有角色只是在家中讨论何为真相。
和《罗生门》不一样,《无花果》肯定是想得出一个结论的,可处理上只给人一种“扶手椅哲学”的感觉,实在没什么参考价值。
第三个原因我不想用“刻板”来形容这些角色,因为他们其实不刻板。
我们身边都有这种人,大家都知道这些人很深刻很复杂。
想来想去,我觉得“愤怒”最合适。
每个角色都极度愤怒,也许是打算制造戏剧的张力和冲突,但愤怒的角色针锋相对,我觉得实在没法引发深刻的讨论或思考,只能引出情绪宣泄(这里的愤怒和《为所应为》又不一样,《为所应为》里有大市长这个理性视角)。
说来也有意思,影片的结尾就很像情绪输出。
父亲放弃了思考,借着愤怒作出无法理解的行为;妻女同样以愤怒回应。
可能有人会说,结尾的镜头是象征主义,父亲的尸体上开出了无花果树。
但我还是觉得,建立在愤怒基础上的象征主义是无法开花结果的,因为它少了现实的深度——我们对包裹这颗种子的土壤还是一无所知。
回到刚才,扶手椅哲学式的罗生门讨论,我认为观众对角色的信任也纯粹基于情绪。
我倾向于女儿的“真相”,尽管父亲和女儿都只是在说自己“看到”了什么——中风和迫害有没有关系,女友被鹿弹击中究竟为何,我们无法知晓。
我觉得这种偏心帮不上什么忙。
这也是我对《无花果》失望的最大原因——本有机会通过电影形式,为一个十分重要的社会热点话题,增添新的、而且是急需被看到的视角;但它最终却选择了愤怒的象征主义,完成了笼统的宣言——向系统发起叛逆,盼望浪漫的革命诗。
这种象征主义的问题在于,女性的定义随着时代、政治和社会背景不断更新。
那么,共通的女性受迫文化就是不存在的。
正因如此,去检验不同语义下的女性如何受迫,就成了一项急需开展的工作。
我认为这是电影(以及其他艺术形式)的优势所在,因为作者可以将观众带入任何空间,甚至切换空间(比如《党同伐异》、《千年女优》,在这点上电影也许高于其他艺术),并进行展示和对比。
然而,《无花果》最后还是将伊斯兰教的头巾视为压迫的符号,把染发和涂指甲油视为反叛的导火索。
把教条主义的父亲拍平当作普遍男权压迫的象征,试图以他无法理解progressive价值观作为依据,塑造出一种笼统的野蛮人形象。
在电影艺术中,这种缺少了影像质感的象征主义,就像一棵只剩空壳的老树,毫无审美价值。
《无花果》出自伊朗,却没有带来伊朗背景下女性主义思考的果实。
明明电影世界急需伊朗女性的故事(以及其他所有国家的女性故事),这个题材和背景也有那么多等待挖掘的内容,但《无花果》啥都没做到,我为之叹息。
Q:就电影创作环境而言,这里和伊朗,哪里更恶劣A:伊朗的电影审查更严格,但他们(伊朗电影人)更有骨气Q:比如贾法·帕纳西,他不仅拍电影被判了刑,还要把自己偷拍电影的经历拍成电影A:2015年,《出租车》的拷贝U盘是夹在面包里,过了海关、送到柏林贾法·帕纳西:6年牢狱及20年禁拍、采访、出镜。
2015年,因无法出境,由侄女代领金熊奖。
穆罕默德·拉索罗夫(本片导演):6年牢狱,护照被注销。
2020年,因无法出境,由女儿代领金熊奖。
2024年,被判囚8年、鞭刑、没收财产,一周后流亡欧洲。
近两三年在戛纳看到过相当不错的影片吧,从美学上讲,影片非常出色,在高对比,工业味十足的近期戛纳挺亮眼的。
构图上影片也有涉及一些艺术性,印象最深刻的应该是妈妈和姐姐抢着为妹妹顶包,两个人在前景,而后面阴暗的角落里,藏着枪的妹妹几乎和背景融为一体,是一个很能说明关系的构图。
另外就是影片中有大量的景框构图,表达着每个人似乎都被什么困住。
不过这种构图在整个影片中还是较少,也是无法给满分原因。
影片最优秀的还是符号的象征意义,起初以为这就是一个伊朗女性争夺权利的题材,逐渐看到了并不只是这层意思,每个角色身上都表现着不同的符号。
就拿男主来说,他原本代表着正直的形象,但是在权利的威胁下,低了头,为了家人他选择同流合污。
在家里他又是父亲,他似乎是为了这个家,为了孩子,但往后发展我们看到,在他眼里,实际自己才是他最看重的。
这正和伊朗的神权统治没有差别,以为了人民为由头,实际都是在维护自己,将父权,暴力,和权利建构起来,抽象出了其中的共同特征,直观展现在观众面前。
权利让父亲迷失自我,丢掉了原本他本欲意捍卫的家庭,亲情。
而他身在其中依然浑然不知。
像啊,真像啊。
其他的人物符号实际也是根据这个结构设计的,母亲,母亲_妻子_传统女性_孩子的朋友_觉醒的人女儿,孩子_反抗_新女性_被压迫_被控制_反抗的胜利每个角色在不同环境中,扮演者不同的身份。
这个范围从大到小,又从小变大。
起初每个人都似乎是被压迫者,但是到了家里,身份就变了。
结尾高潮出,每个角色的身份变得复杂且清晰,最终还是传达了创作者的一种期待吧。
不过从人性出发,影片的中的角色符号性远强于人性,这点在每次的冲突中变得过于强烈,失掉了一部分纠葛,或许有更好的设计方式。
很可惜,导演不是女人,入不了现在戛纳的法眼。
本以为尊重女性是应该平权,原来是搞女权
听闻《神圣无花果之种》是整届戛纳最佳,本身怀着巨大的期待观看了本部电影,但是看完后对于电影的却并没有达到期待,本身自身爱好更为深刻亦或者更为文艺的电影,但本片相比较文艺片其实更趋向于故事片,当然电影并非纯故事片类型,但其画面和音效更多还是服务于叙事,而非思想。
当然并非说本片质量不佳,单纯的是个人喜好相较于题材并不很合我的胃口。
其实从电影剧情上可以说电影还是很优秀的,导演对于国家和社会的思想同样也隐藏在了故事之中。
首先电影发生在伊朗,而男主角作为既作为家里的父亲,同时又是国家的法官和虔诚的信仰者,而他就作为了整个家中的父权,政权和神权的三位一体,而家庭也就是整个国家的缩影,代表着新思想的孩子们也代表着国家中的新思潮,两者的冲突一触即发,而电影最终也通过父亲一系列令人发指的行径谴责了统治者为了控制国家所采取的可怕行为,父亲的坟墓也预示新的思想终将埋葬旧的思想。
从概念和完成度来说,本片的质量相当高,而且导演想要表述的信息也十分清晰,但这些清晰某种意义上也让电影失去了一些其他解释的魅力。
电影的题材并不新颖,类似的表达在各种电影中已经相当常见,如不丹的《僧侣和枪》,甚至韩国的《辩护人》都是类似的题材,而导演并没有给观影人以更加新颖的表述方式,使得本片略缺乏新意,但本片质量还是相当高,喜欢类似题材的朋友,值得一看。
个人评分:6.9,题材,表述方式都并不新颖,但好在完成度很好。
偷工减料而幼稚至极。第一部分蜷缩在父亲缺席的中产暖房中,用一条条早已在WLF运动中发挥过效用的短视频喋喋不休地重叙暖房外部众所周知的现实,简便地引发女性们的反抗而从未挑明她们作为幸存者与加害者家属甚至受益者的根本矛盾;除第一个镜头外,也未再用代表系统压力的恐怖场景挤压父亲,使其在家庭-体制的权衡中逐渐陷入癫狂而沦为《闪灵》式的反派。于是,枯燥乏味的现实重述后便是高度抽象化和幼稚化的虚构“夺权”,父权制在家庭中潜伏、与亲情血脉紧紧捆绑的重要症结隐去不表,只得见一套轻松快活的革命叙事和精神胜利
这种类型的故事很容易拍成口号电影,幸运的是导演并未直接表达对政府的愤懑,而是用一个家庭来传达伊朗当今社会的政治危机。高潮部分在一座已成废墟的老房里,象征着传统价值和宗教信仰的瓦解。父亲对家人的操控,映射了政权的审讯和逼供手段。小女儿拿走父亲的枪,以他的去世和政权垮台作为象征性结局,预示着这是一个枪支/权力不再起作用的新时代。
我知道电影节好这一口,立场决定一切的也好这一口,但从电影本身来说,尤其是戏剧冲突来说,很生硬,为了最后那个冲突,几乎是硬生生,强行扳道。前半段还好,从失枪开始,就是强扭了,知道你要说反神权,反父权... 但就这失枪这事,放在最先进,最民主,最发达的国家,照样能把人逼疯。女儿这俩角色,也很飘摇,首先,偷枪的目的就很不明确,是为了反抗,还是为了跟父亲待的时间久一点,还是为了别的,一点交待都没有,纯纯的为了偷而偷——为了冲突而冲突;另外,真的要独立,要醒来,可以从家庭里走出去,而不是一边觉得这个爹很恶心,一边又要享受爹的职业带来的好处,包括生活享受和职业便利,既要又要还要。
转折太僵硬了
影片的前中后分别是三种写法。首先它是一部振聋发聩的政治檄文电影。而后从中段危机事件(叙事拐点)的引入便开始以家庭情节剧为切口的大情节走向发展出一套伊朗的社会现实剖析,把宏观的权力结构落实在了具体的威权代言人(公权机器)和他的家庭之中(微缩社会),直白到足以代表伊朗的社会现状,反映出伊朗女性的现实处境,也足够令观众震颤。再到最后一幕演变为让人窒息的禁室惊悚片,从而构成囚禁与出逃的双关。拉索罗夫太勇敢了。这片至少是最佳编剧奖。
缺席的父亲、恐惧的父亲、发疯的父亲。他是父亲,亦是国家。审讯、禁闭、枪支,都无法阻碍追求真相、自由与民主的脚步。
伊朗政治的预言图景,家庭陷入宏观的漩涡,自身事态的剧变也是长年积累的历史原罪爆发导致的。
整个电影就是一篇政治檄文,如果停留在前半部分对神权专制的批判,尺度和观感会更好,我能理解每一个角色的痛苦和困境。但是从丢枪开始,父亲和枪就突然变成了专制暴戾的代表,导致影片前后极其割裂,不合逻辑,反对极权就要弑父吗?太西方了,所以可以想见西方世界会多么喜欢这部影片。只是,这么多年以后,再看到这种充满了政治明喻和立场的电影,不会再轻易赞同和附和。动乱之后经济困顿,当地的人民还得活下去吧,那个父亲死后的家庭会如何?导演也编不下去的。
越看越觉得有些离谱,概念化到本身的情景几乎失真,以至于后半部分完全无法进入,就像在观看一场符号的杂耍表演
3.5 半部好戏,从寻枪一幕开始垮塌,人物动机完全被抛弃,只为做革命力量源自年轻女性的社会模型服务,导致结尾变得很古怪好笑。前半部层层深入,从人人自危到社会崩坏:切入家庭内部展现体制之恶的无孔不入,其与个体的直接相关性;个体的消极应对反过来进一步滋养巨兽,这种表达在当下看很有价值。
拍出来是不是为了黑伊朗审讯人员的,枪真就这么简单就拿出来了?很常见的类型片模式,常态(伊朗高压),情况转变(枪没了),意外发现(枪在女儿那里),解决冲突(弑父),比例不协调且意外发现很水,完成度有问题。场面调度功力很单薄,光线的布置怎么这么奇怪……为表尊重不给一星了,反对神权统治是常识。
控诉力度赶不上帕纳西,但比以往精于布局:所有人物被迫贴上标签、戴起面具,开枪片刻象征着拉索罗夫发号施令。
去年戛纳节获特别金棕榈奖及费比西奖,以2022年伊朗“头巾革命”为背景的家庭戏剧;豆瓣中转登的导演采访中,讲述了这位被政府驱逐的导演“隔空”遥控、艰难“地下”拍摄该片的做法让人开眼,也值得钦佩!虚构的人物戏剧有些不够严密,情有可原;真实的网络视频的加入,增强了作品的价值。它以德国名义报名为今年奥斯卡国际电影,被最终提名。3月2日,奥斯卡即将揭晓,最佳影片我倾向《阿诺拉》或《秘密会议》;最佳国际影片则是阿根廷的《我仍在此》或这部伊朗的《神圣无花果之种》。
期待神迹降临打败白色恐怖,怎么,女的不能弑父么?这个爹又是父权、又是夫权、又是神权、又是体制代表,既然小女儿已经拿枪了,你又不用你拿它干嘛,我真服了最后结局,忍了2个半小时,什么劳什子心理学家屁用没起,我还以为是他爹被内部人整了,结果就是他女儿偷了枪,但是为了悬疑根本没在她身上展开剧情,导致动机薄弱,最后绕迷宫拖延时间还以为这把枪要来个弑父,结果真主降临了,对得起各种上街的小视频们么?对得起契诃夫(之枪理论)么?就这还拒绝神权统治?So Weak
母亲眼里只有家庭(稳定),父亲眼里只有公权(服从),女儿眼里只有同胞(反抗),母女逃离父亲,如同胞反抗公权,分崩离析的家庭,支离破碎的社会。
慕名而来 有点一般保守妥协激进三种政治主张对抗根深蒂固承袭下来的惯例性压迫,女性和男性/子辈和父辈,构成了三层简单易懂的对抗关系。电影讲政治是好事,但政治电影是坏事,不管不顾地“还原现实”以输出任何一方的意识形态,都会让电影变得乏味最后的幽灵追逐戏很爱 温和的对话无用 逃不掉 逃不出 只有暴力反抗会撕开一条口子
令人惊异的倒还不是其政治化的程度之高,而是诸种场景(室内家庭、室外车内、密闭空间、开阔高原, etc.)对应的类型、人物内部状态外部关系竟然都被更高层级的悬疑惊悚包裹得如此一体紧致,串联得如此顺畅没有废笔,从而在主题上既有统一感和渗透性,又能不断盘旋上升到新的位置。这其中对白的使用还在其次,拉索罗夫对视线的描绘起到了关键作用,极权体制下的看与被看之间,一切尽在不言中。所以虽然剧作上也有一些个问题,但与如此高的观赏性相比实在瑕不掩瑜。当然,如果还可以对比一下LY那部,LZ人真的脸都要丢没了
社会意义远大于艺术成就,在穿插的真实影像里,人们流血、呐喊、烧掉头巾,真正危害国家安全的不是因记录同胞的苦难而流亡的导演,而是用枪口对着民众的人。“全世界都在针对我们,全世界都是我们的敌人。”“我不关心谁是敌人,我只知道有个和我一样大的人因没有戴头巾被打死。”
能把理想主义赞扬成这种地步也是没谁了
其实就是把短视频内容之外的现实逻辑和发生过程补足。抓着“虚构”说什么呢?这也不是纪录片啊!本片可以视作对现实的戏剧搬演。另外按照好莱坞A级大作制片的逻辑和工业规模去要求本片也是可笑至极。当我们还在“狗阵”式的重复20年前,恐怕捅破那层窗户纸的时候,人已经在用肉身直面对抗铜墙铁壁了。我们永远需要这类电影,就像我们永远需要呼吸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