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272024年,音乐动画电影《你的颜色 きみの色》确实是一部很可爱的作品,看完会让人心情变好,(或变呆)不光色彩缤纷,也有让人羡慕的青春。
青涩的校园生活,蛮不错的槽点嘛。。
色彩这个切入点很好,开始以为是“联觉”,后来发现并不是,除了有些过曝的色彩表现,和点题的作用之外,并没有别的什么作用了,如果说,主角可以听到声音的颜色,这样的联觉,可能会更有意思。
而不是一上来讲舞蹈,然后觉醒了乐队基因。
来的更好接受。
除了故事的平淡以外,几首音乐确实没有让我心动的感觉,让我动容的只是青春的悸动配上着朦胧的色彩的美好感觉。
没有什么缘由,也没什么结局,大抵如我们的生活一样。
只是一段经历,美好的经历。
---我是金色的分界线---推荐指数:三颗星,美好的只是青春年少。
校对:Kaihing如果你听过这样的故事请打断我:青少年因音乐相聚,在追寻自我的过程中与未来达成和解。
这类叙事堪称日本文艺作品的经典母题——从古馆佑树的《斜坡上的阿波罗》、石冢真一的《蓝色巨星》、滨路晶的《孤独摇滚!
》、武田绫乃的《吹响吧!
上低音号》到kakifly的《轻音少女》,这些作品及其动画改编早已印证了这一点。
其中,《轻音少女》的动画导演山田尚子曾就职于京都动画,正如评论家丹妮·卡瓦拉罗在研究中指出,这家工作室擅长捕捉"平凡生活中的奇迹与困惑"。
山田的作品沉醉于日常的细碎与灵动,在缺乏想象力的评论者口中或许会被贴上"无事发生"的标签。
她对少女欲望与日常生活的执着凝视,也可能让惯看"日常系"校园动画的观众产生审美疏离。
但正是这些静默时刻——当角色们埋首书卷、分享零食,不经意间向彼此与观众袒露更多自我时——赋予了她的作品以生命脉动。
在山田尚子的新作(君の色)中,我们再次邂逅这般静谧之美。
她的形式语言始终与角色情感同频共振:少女十子的眼中,每个人都是流动的色彩,于是传统动画结构在此消融,化作水彩与彩铅交织的超现实画面。
这位天马行空的女孩被旧友希美与少年垒的音乐世界所吸引,三人因音符交织的色彩产生羁绊。
正如前文提及的经典作品,这个乐团将在创作中直面生命的困顿。
相较于《轻音少女》的悠然步调,《你的颜色》选择凝练的叙事节奏。
首次执笔原创剧本的山田(此前作品均改编自漫画《声之形》或动画衍生剧场版《利兹与青鸟》),用流转的四季丈量时光的短暂,温暖画风与人文关怀相映成趣。
她摒弃了排练蒙太奇的廉价套路,醉心于刻画那些被光芒浸润的相处时刻——无论是教室里的金色黄昏,还是教堂中的摇曳烛光。
相较于新海诚、细田守等导演的张扬风格,山田的镜头语言更具耐心,却在现实与幻想的平衡中展现出同等造诣。
这种克制同样渗透至剧本层面:她拒绝用夸张笔触描摹角色人生,而是让责任与期待带来的情感重负自然流淌,让每一帧画面和每一声响都浸润着情感的重量。
当十子、希美与垒在孤独中将身影隐没于画框边缘,镜头便聚焦于他们的双眸与指尖,让环境虚化,放大那些细微的表情与肢体语言。
这些精妙的视觉符码与牛尾宪辅的配乐浑然一体:音符如角色般灵动俏皮,精心设计的环绕声场强化叙事的情感节拍,将吉他、特雷门琴与钢琴的自然声响编织进交响乐章。
这种艺术自觉甚至延续至三首原创歌曲(《行走》《致歉信——善、真、美》及令人过耳难忘的《阿门,我将远行》),歌词如赞美诗般直击心灵("我向你献上精心调谐的真挚恋曲""你的色彩穿透我的思绪""你我终将在这宇宙漂流至永恒"),并融入青少年音乐人钟爱的采样元素(包括Underworld的《Born Slippy .NUXX》与New Order的《Blue Monday》)。
《你的颜色》虽保有纯真视角,却绝非幼稚之作。
影片对信仰的探讨彰显其思想深度:十子所在的教会学校不仅是美学布景,更暗喻着对自我的信念。
宁静祷文("请赐我平静去接受无法改变之事,勇气去改变可改之事,智慧以明辨二者")在此化作成长寓言,提示着任何年龄段的观众(包括片中成年人):人生需要持续更新认知世界的勇气。
在这个惯用虚假"普世性"搪塞观众的类型领域,山田尚子的创作与斯蒂芬·科恩的《茜德公主》形成精神共鸣:同样成熟的叙事、温柔的触感,以及对信仰、酷儿身份、自我认知困境的深刻探讨。
她的生活切片聚焦人际联结的微妙光谱,在相互慰藉中构筑叙事的温度。
如果说《声之形》探讨罪疚感的救赎,《利兹与青鸟》叩问爱的焦虑,那么《你的颜色》则聚焦于社会期待与人生可能性的博弈——无论是希美背负的辍学偏见,还是垒被家族强加的医者之路对音乐梦想的压抑。
正如三位主角通过音乐实践着"用艺术展现真我、连接他人"的朴素理想,山田尚子也用这部光影诗篇,完成了属于自己的作者表达。
上映前便被它梦幻般的色彩打动。
日暮窦子是一个可爱的女孩,因她比普通人更加斑斓的“视”界,加上少女情怀总是诗,整部电影笼罩在富含春日气息的淡色水彩中。
没有人会不被这样的色彩捕获。
电影对自然之物的描绘与表达,细致到极点。
波光粼粼的水面,一圈圈的波光写实到仿若相片,但又有绘画的诗意。
春日花卉是写意的泼色。
每个人讲话的时候,画面的主色调都与其身上的色彩相符。
于是,我们能看到窦子的同学作永讲话的时候,背景是蓝色的天空、山海、海鸥,阳光在海上洒下碎金。
另一个男生路易讲话的时候,背景又变成了绿色。
颜色甚至能随着心情而变幻,这仿佛是作永的特质。
窦子第一次迷上作永,便是她打球时,爆发出的绚丽色彩。
作永身上的独立、勇敢和优秀,吸引着窦子。
窦子敏感、怯懦、迟疑,她渴望成为窦子那样的人。
蓝色给人冷静、忧郁的感觉,一如性格内敛而清冷的作永。
恰好和粉色的窦子形成了互补。
剧情平平无奇,是很多日本影视作品中都会出现的桥段。
但用绚丽的色彩去包装整部电影,还是颇为少见的。
比起细究叙事,不如将这部电影看作是一首用水彩写就的情怀诗。
因为叙事实在乏善可陈,让我觉得导演的心思根本不在叙事上。
她只是想用色彩表达青春期女孩细腻隐秘的情感。
窦子“视”界中五彩斑斓的颜色,何尝不是她内心的映射?
前期的窦子谨小慎微,守着内心的秘密,默默地观察着她周围的人群,她身处人群却仿佛遗世独立,没有特别好的朋友,目之所及,只是一片五彩斑斓。
直到看见了作永。
作永打球之所以会爆发出绚丽色彩,是因为当时的作永在窦子心中闪闪发光。
后面三人乐队排练,窦子又一次看到了这绚丽的色彩,因为全身心投入音乐的作永,真的好有魅力。
组建乐队,创作歌曲,到学校公演,对作永、窦子、路易来说,都是突破自我的一次大胆尝试与竭尽努力。
青春期,同学与家人便是全世界了,在青涩的少女心里,与这两类人群的爱恨纠葛便是天大的事情。
一面背负着家人的希望,一面向往自由的心渴望冲破牢笼。
音乐只是一种手段,背后是对刚开始认知的这个世界无限的向往与浓厚的探索兴趣。
学校公演结束后的第二天早上,窦子在学校宿舍百花盛开的院子里,独自一人翩翩起舞。
她不再是那个胆小怯懦的女孩。
乐队在演出结束后,便解散了,路易登船前往远方,作永和窦子送别。
作永对着远去的路易喊:“加油——”何尝不是喊给自己,喊给转瞬即逝的青春。
很多人觉得过了年纪,看这样的动画内心不会再产生波澜。
但反过来想,在成人世界中沉浮了十几年、几十年的导演山田尚子,竟然一直在孜孜不倦地致力于刻画少女之间隐秘的感情,何尝不令人羡慕?
与2018年《利兹与青鸟》不同,这次山田尚子不仅用了“你的颜色”这个概念,在女性肢体表达上,格外关注“眼睛”。
眼睛镜头特写很多。
窦子看到色彩时放大的瞳孔。
作永高兴时睁大的眼睛。
每个人瞳仁的颜色不一样,甚至窦子的瞳仁在不同场合和情绪中也呈现出不一样的色彩。
《利兹与青鸟》有非常多的小动作,特别是腿。
而《你的颜色》对眼睛的刻画呈现出另一种动人。
这部动画里少女的眼睛,睁开时露出拥有宝石般光泽的瞳仁,闭上时,眼皮和睫毛厚重的纹理则传达出脆弱的美感。
栩栩如生地刻画出了少女的柔嫩与青涩。
我真的非常爱啊这样一部形式大于叙事的电影,何必一定要用商业标准去衡量呢?
把它看作一种情怀,一首诗歌吧
叠下甲:标题写的是谨慎观影,不是高声嚎叫“烂片”“避雷”“别看”之类的言语。
本人很鄙视这种人,并且支持大家前往电影院观看自己喜欢的电影,无论评分网站的分数多高,你只要能从中汲取到你喜欢的点或者打动你的元素和片段,你的这一趟都是物超所值。
首先来说说优点:无论是分镜,画风,还是牛尾宪辅负责的配乐都相当漂亮工整,色彩艳丽,多数场景下像给镜头带了一层白柔(我知道是动画电影,但依旧喜欢这样的表达),非常梦幻唯美,配音很出色,镜头设计非常像真人电影:呼吸感,略带颤抖,虚焦,非常有生命力。
接下来说缺点。
首先,片名叫《你的颜色》,但是你看到结尾会发现,这个片子应该叫《我的乐队》。
试问你从头看到尾,颜色有什么用?
你撇弃颜色依旧可以照常进行,完全是可有可无的元素,纯粹是为了特立独行或者吸睛?
去掉了颜色的设定,窦子和作永的相遇基本是《恋语轻唱》类似物。
在记叙类文本阅读中,标题起到的几个明显作用,想必参加过中高考的都应该知道个大概,诸如“吸引读者阅读兴趣”“成为贯穿全文的线索”等等等等。
如果出了一道《你的颜色》的标题作用题,这个题估摸着也就两分:丰富人物形象,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就连线索的作用都没有。
其次,人物复杂,这个不是说复杂不好,是复杂到奇怪的地步,包括老师,说出“请让作永一起参加劳动”这句话的时候我脑袋上冒出一个大大的问号,她俩只是乐队关系,你让她俩一起参加劳动是何必呢,增加友情?
增加友情窦子下次还把作永带进来,又被罚,你们就不用找清洁工了是么?
刚才情绪作用比较明显,我们来聊聊主角,三位主角都站在青春的十字路口,路易正在忧虑大学,作永正在忧虑退学,窦子正在忧虑自己看颜色会被人嘲笑。
哇的天这个人物矛盾重合度也太高了吧。
我们一起组了乐队开始摇滚起来,即使作永会退学和离家的理由随意的要命,但是我们依旧能在音乐中治愈自己无关紧要的那些伤痛。
唉。
愁人。
除了人物构建和情感的单薄,剧情上各种硬伤也有很多,诸如作永退学这么大的事情,目前的监护人竟然浑然不知;本来说不让男女交往的学校,竟然直接派了主角团上台表演;芭蕾舞的桥段和颜色的设定一模一样,删了也无所谓,甚至不如改成音乐培训之类的桥段,窦子不是跳舞不好么,完全可以改成弹琴不好不弹了,后来在青春路上逐梦完成琴艺技巧训练,收获成长巴拉巴拉。
小红书写了一篇这也写了一篇,目前说出口的只能有这么多,相对比较失望。
《你的颜色》是一部具有突破意义的动画电影。
需要重点说明的是,它的价值不在于延续《你的名字》的创作路线,也就是所谓的"展现日本动画技术巅峰",真正值得关注的是,这部电影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尝试探讨了传统信仰在当代社会用二次元进行传播的可能性。
毕竟有的地方已经开始摆上了黄色的雨披小人。
用摇滚舞台解构女校陈规《你的颜色》电影日记_哔哩哔哩_bilibili影片在国内上映时确实存在五分钟删减,这引发了不少争议。
但如果我们了解国内院线对涉及信仰题材作品的审核机制,就会明白现有版本已是相对稳妥的处理方案。
当然,完美主义观众可能觉得遗憾,但影视创作本就是戴着镣铐的舞蹈,关键要看核心价值是否得以传递。
上海电影节将最佳动画奖颁给这部作品,正是认可它创造性的表达方式。
在当下这个短视频盛行、年轻观众审美快速更迭的时代,很多传统文化面临"老态龙钟"的困境。
试想,如果还像过去那样照本宣科地讲述信仰故事,年轻观众恐怕连五分钟都坐不住。
而这部电影的聪明之处,在于用炫目的色彩美学、热血乐队元素和动漫特有的感染力,把原本可能显得沉重的信仰命题,转化为充满青春气息的视听盛宴。
更重要的是,这种创新并非为了博眼球,而是始终保持着对真善美的追求。
当那些在传统语境里需要正襟危坐的信仰内涵,被转换为少年少女在音乐中追寻光明的旅程,当抽象的理念具象为流动的色块与跃动的音符,这样的传播方式既保留了精神内核,又真正走进了年轻人的世界。
这或许就是它在争议声中依然值得肯定的价值所在。
1. 题材的年轻化突破今天是2025年5月18日,这篇电影日记关于《你的颜色》。
这个电影在国内上映,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
因为,国内创作者是不会碰信仰题材的,更不敢跟青少年喜欢的表达形式结合。
为什么国内创作者在题材选择上如此谨慎?
这种自我设限的现象确实值得深思。
最近看完《你的颜色》后有了些新体会,想记录下来。
这部动画片获得上海电影节最佳动画后,我发现院线题材确实在慢慢拓宽,比如现在短视频平台能实时监管内容,某些主题的传播风险降低了,创作者本可以更大胆些。
但实际情况是,很多创作者仍在绕开敏感领域。
就像万玛才旦导演生前作品,总在某个临界点戛然而止。
特别是《雪豹》里两个男同学长大后再见面的内容,依旧没有戳破某层窗户纸。
究竟是创作惯性还是顾虑太多?
或许两方面都有。
这部电影之所以重要,不仅在于题材的突破性,更在于它展现了一个创作者必须面对的问题:如何选择表达立场。
在文化传播中,翻译的差异会导致理解的分歧。
比如"God"这个词,翻译成"老天爷"或保持原样,就会引发不同的联想。
这些差异往往会造成不同观点之间的对立。
但实际上,各方的终极目标是一致的。
电影审查尺度在院线有所放宽,但视频平台仍然严格。
我们不应该通过作品强行宣传某个特定立场,而是希望观众能够自主思考。
就像哪吒的形象,既可以在道家的语境中出现,也可以出现在拉面馆的墙上,或是在壁画里吃馕。
我们追求的不是某一种声音的垄断,而是让不同观点都能得到表达,最终共同促进社会进步。
2. 习惯势力和自我觉醒最近我注意到身边的活动明显变多了。
去年圣诞节前后,公司楼下中关村的一个场所经常举办活动。
有一次中午,我看到一群人活动结束后热情地拥抱告别。
这让我想起之前在平安夜青岛出差时,晚上和朋友从栈桥走到中山路,也遇到类似场景。
这些经历让我更愿意去了解不同人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关于《你的颜色》这部作品,我想说的是:它不应该被用来宣扬某个特定立场。
其实可以把它的主题和《冈仁波齐》联系起来理解。
我在2014年和2024年两次观看《冈仁波齐》时,感受完全不同。
就像片中人物小君按部就班的人生选择,和《冈仁波齐》里一家人为送孩子去舅舅那里而全力以赴,本质上都是某种思维惯性的体现。
《你的颜色》讲述的正是关于人生选择的故事。
无论是从事科研、教育工作,还是追求艺术创作,如果这些选择不是出于本心,而是迫于外界压力,那么再完美的安排也会变成生活的枷锁。
只有经过认真思考,才能真正活出自己的人生。
这就是《你的颜色》想要表达的核心内容。
关于女二号的问题,很多人不知道她为什么瞒着家里离开学校,甚至也可以带入自己的学校不堪过往。
但在我看来,其实核心在于她内心的矛盾。
在那个严格的女子学校里,她表面上遵守规则,内心却越来越抗拒。
这种分裂让她最终选择通过弹吉他来寻找自我。
但问题在于,这种"信与不信"的挣扎真的那么重要吗?
《你的颜色》的高明之处在于,它不像《冈仁波齐》那样用半纪录片形式展现传统与现代的冲突,而是通过两个女孩的故事线,真实地呈现了年轻人面对现实时的困惑。
一个女孩选择用叛逆的方式表达自我,比如留宿同学、勇敢追求不确定的情感,但她依然留在学校这个框架内。
这其实反映了我们这一代人的处境:在既定的规则下,我们开始质疑"必须上大学才能成功"这样的传统观念。
就像南方一些地方,人们更看重实际能力而非学历。
但在我老家山西,父母们依然坚信大学能改变命运。
影片想说的是:你可以保持原有的身份,但同时接纳新的可能性。
就像面对《人类灭亡报告书》里AI时代的到来,我们不必全盘否定过去,但需要学会适应变化。
这种平衡的态度,或许才是应对复杂现实的明智选择。
3. 真实共鸣的先锋性女主角和女二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前者活得洒脱自在,完全遵循自己的心意生活;后者却始终背负着家族期待,在奶奶和哥哥的要求下做着违背本心的事。
直到某天,这个活在规矩里的女孩突然发现,真实世界远比女子学校教的复杂得多。
当她终于选择离开虚伪的生活环境时,那位组建过摇滚乐队的女教师告诉她,以真实自我回来唱歌,什么时候都可以。
这让我想到现实中的许多场景,就像意大利领导人参观杭州灵隐寺,看似混搭却自然发生。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不同立场的人开始学会对话而非对立。
就像剧中三个不同背景的人最终在舞台上共同演唱真善美的歌曲,现实中我们也看到越来越多"不可能"的会面正在发生。
每个人都在既定的轨道上行走:有人天生向往自由,有人背负家族期待。
但真正重要的是觉醒的勇气,无论是选择冒险组建乐队,还是保持真实拒绝谎言,只要忠于内心,每条路都值得尊重。
当不同选择的人能共同传递美好,或许这就是现代社会最珍贵的可能性。
如果你能看到这里,差不多已经花了20分钟了解这部电影的核心。
或许现在你能理解《你的颜色》为何如此特别,它完全配得上上海电影节最佳动画长片的殊荣。
当我们的电影节已经在探索更深层的精神世界时,奥斯卡还在给迪士尼和皮克斯的套路化作品颁奖,这样的差距恰好印证了这部作品的先锋性。
起初我也带着看爆米花电影的心态点开它,以为会是《你的名字》那种奇幻爱情故事。
但第二次观影时,我试着用观看《冈仁波齐》这类人文电影的视角重新审视,突然发现了那些被忽略的细节:那些关于生命本质的叩问,那些超越时空的精神共振。
这些震撼的发现促使我录下这段观影日记,想把这部被低估的作品推荐给更多人。
好的,以上就是《你的颜色》。
一句话总结《你的颜色》就是:导演用细腻、缓缓道来的方式,讲述了一个带点浪漫幻想,又特别治愈的故事。
真的,太喜欢了!
你的颜色 (2024)7.02024 / 日本 / 动画 音乐 / 山田尚子 / 铃川纱由 高石明里 《你的颜色》这部动画电影,于今日正式上映,我也是迫不及待地在首映第一天跑去影院看。
之所以很期待这部作品,是因为早先看到过一系列报道得知,这部影片是由山田尚子(即《轻音少女》、《紫罗兰永恒花园》等作品的导演)执导,而且该影片还在去年第2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斩获了金爵奖最佳动画片奖。
当看完影片后,第一感受就是:影片具有清新治愈的叙事风格和极具美学的视听语言,为观众呈现了一段关于青春、友谊与自我成长的温暖故事。
影片不仅延续了山田尚子导演一贯对“少女系日常”的细腻刻画,更通过色彩与音乐二者的结合,展现出动画作为一门艺术的魅力。
而且我真的非常喜欢她那润物细无声的叙事手法,让人看着看着就看进去了;还有很多带有“呼吸效应”忽而清晰忽而模糊的镜头,真的是美极了!
下面就从上面提及的几方面,展开聊聊《你的颜色》这部影片。
一、色彩与音乐:运用的非常巧妙,将很多情感无需言语便能更直观地展现出来。
《你的颜色》以主人公日暮窦子的“超能力”为切入点——她能看见他人内心的颜色。
也因此被少有在他人身上能看到的“宁静而清澈”的颜色所吸引(也就是显现蓝色的女孩作永君和显现绿色的男孩路易)。
看完整部影片后,不难理解,蓝色象征着忧郁,绿色代表着平和,而在最后窦子能看到自己身上的颜色——红色则代表着温柔开朗且充满热情。
这一设定不仅为视觉上构建了一种奇幻感,更成为他们每个角色情感外化的隐喻。
导演山田尚子通过低饱和淡彩的画面风格,将青春期的敏感、迷茫与悸动转化为可感知的视觉语言。
音乐则是影片另一核心元素。
三位主角组建乐队的过程,既是友谊的升温,也是个体情感的表达。
音乐指导牛尾宪辅为角色量身打造了简单却动人的旋律,以契合高中生初学者的青涩感。
特雷门琴的加入更是一大亮点——这种通过肢体动作控制音调的电子乐器,巧妙呼应了“非语言交流”的主题,成为角色打破隔阂的象征。
而我在看到他们合力演奏的几处剧情时,不由得想跟着他们一起摇摆~
二、日常叙事中的深刻哲思与山田尚子前作《声之形》探讨校园霸凌的沉重不同,《你的颜色》更显幽默和轻盈。
影片摒弃了剧烈的戏剧化冲突,转而以排练、即兴演奏等日常片段,勾勒出很多日常的真实和美好。
也是在他们三个组建乐队后,窦子也渐渐不担心自己因“颜色”能力跟其他人会不会表现得格格不入,在乐队伙伴的陪伴下逐渐接纳自我;作永君也从逃避到直面家人对她期许的压力,路易也鼓起勇气,重拾自己的音乐梦想——这些成长弧光均通过细腻的对话和再日常不过的互动彼此传递和影响,但却让作为观众看时的我,透过那些平淡的生活中,感受到强烈情感的涌动!
影片还隐含着对“交流”本质的思考。
山田尚子在路演中坦言,她试图通过色彩与音乐展现语言之外的沟通可能。
正如三原色混合后生成万千色彩,人与人之间的碰撞亦能创造出意想不到的情感光谱。
这种对“融合”的诠释,我觉得是对青春多样性和他们未来有无限可能的赞美~《你的颜色》或许不像热血番那样,有惊天动地的情节,但它却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触动真正看进去的观众心底那最柔软的角落。
它让我们看到,青春不仅是疼痛与迷茫,还有很多色彩与旋律交织的炙热且纯粹的小确幸体验。
正如山田尚子说的:“希望观众能通过电影感受青春的色彩。
”
在这个初春,让《你的颜色》带你重拾那份被遗忘的悸动与温暖吧~最最后,友情提示一句,当结尾字幕走完后会有一小段黑屏,其实后面还有一小段彩蛋哦~千万别错过!!
看了很多差评,在没有任何期待的情况下,我走进了电影院,坐在了《你的颜色》前。
第一幕我就被深深吸引。
简单跃动的钢琴曲,舞蹈室和把杆旁练习着芭蕾的小小女孩们,包括连身形还保留着幼儿的圆润这种细节,脚上按着节拍交错着练习的脚位,一瞬间就把我也拉回了我的童年,无数个周末在舞蹈室一二三四节拍里的午后。
是的电影一开头,扑面而来的细腻,几分钟不到我已经流下眼泪。
女主窦子,圆乎乎的脸,短短细碎的刘海,从小能看到别人身上代表的颜色。
在其实日本不常见的保守天主教寄宿制女子高中上学,被有魅力的黑发女生小君身上的蓝色深深吸引。
意外的在白猫堂旧书店和闪耀着绿色的海岛少年路易凑到一起悄悄组起了乐队。
是的,这部电影没有什么主要的剧情,它就像一个女生的生活随笔,像轻盈的散文感性的记录。
剧情绝对非主打。
甚至去年我看到这部电影的时候,我都还以为是美术相关的题材。
看不到自己颜色但是能看到别人颜色的窦子,我真的非常有共鸣。
因为非常细心的在观察别人,到了不自觉忽略自己的程度。
甚至是能在看到男生的第一瞬间就知道,小君和路易彼此想要认识很久了,而主动说出组乐队的话。
窦子真的是我很喜欢的角色。
没想到音乐是这个电影的主要题材。
好像日本很多影视作品都喜欢组乐队的题材。
然而这一点我也好有共鸣,因为我也很向往组乐队。
就像电影里一样,一起做着喜欢的音乐,一起和朋友留下共同呆在一起的时光和回忆。
虽然目前没能实现,我也会去参加每一次学校的乐队演出做观众去感受。
之前没看过山田导演的作品,但是几乎每一个细节我都能共感,并且感叹这真的是独属于女性作者的细腻。
人物美术真的特别好,高矮胖瘦脸型全部都不一样的角色各有魅力,就像现实中一样。
音乐更不用说,牛尾这次的配乐也是把整部动画都烘托到了最有氛围的感觉。
包括三个人的乐队的歌曲我也好喜欢,让我想起在大学听到学生自己做的歌,佩服的不行,充满了能量。
动画制作非常有魅力,人物的形态动作描绘得很强。
作画也是全程高质量到最后,完成度惊人。
最喜欢男生路易说的那句话“当时鼓起勇气向你们搭话真的太好了“。
多么希望我在日本也会收获这种情感。
其实还有很多感慨的地方,虽然没有什么核心跌宕的剧情,却给了我无限想象和回味空间。
包括继承家业的话题,学业的话题,还有在一个严格压抑的环境下做出的对宇宙畅想的歌曲这些都很有意思。
最后曾经害羞的说着我不是很会跳的窦子在花园里跳完了当时的那支芭蕾舞,终于看清了自己的颜色。
真好。
谢幕的时候,我才意识到自己从头哭到尾,纸巾都湿透了。
真的是很美的作品,甚至让我也充满了能量想要去创作。
想要去感受。
很少有电影能让走出影院的观众由衷感慨:“我真的好快乐!
好想再看一遍!
”看完《你的颜色》上影节展映,你会被这份强烈的观影热情、独特的观影氛围深深震撼。
能够在一起大笑,一定是因为我们共享着什么特点吧?
山田尚子这部Kimi No Iro之前在法国安纳西动画电影节主竞赛单元举行过世界首映,此次是早于日本本土观众的亚洲首映,期待早日引进!
结尾路易把手中的彩带撒向天空,让这场离别定格在最美好的时刻,银幕上的青春活力就此延续进了生活,“跟随光,不如跟随爱”的元气口号在初夏找到归宿。
海报上的红绿蓝三原色代表三位主角,要知道,RGB三原色无法被其他任何颜色混合而成,同时它们又可以通过不同比例的混合,得出其他所有颜色。
三位主角就是如此独一无二、不可替代,她们内向敏感,被塑造得细腻动人,但聚在一起又能迸发出令人惊叹的力量。
结尾三人在舞台上闪闪发光,把种种思绪写进歌曲,对音乐的那份热爱将他们的内心点燃,深深的友情羁绊滋长出能够独自面对生活、改变自己的勇气。
女主角凸子以颜色看人心、看世界,这是影片的核心概念设定。
你会发现台词量并不多,导演有意识地避免过多使用台词,而是把塑造世界的权力交还给视觉。
让观众尽可能通过五彩斑斓的画面,和凸子感性的思维进行同频共振。
在治愈的画面、温暖的笔触里,我们通过她的眼睛感知年少生活,体会她的烦恼和喜悦。
色调画风上延续《轻音少女》《紫罗兰永恒花园》《平家物语》一贯的清透、温柔,山田尚子一直钟情韦斯·安德森的色彩斑斓的光影世界,她用炫目的色彩治愈人心,拓宽动画类型的边界。
凸子的宿舍床上刻有god almighty,一开始被解读为信仰坚定的某种证明。
实际揭晓,那是修女姐姐所组建的摇滚乐队的名字,热爱与信仰,有时可以合二为一,这些细腻的伏笔恐怕只有女性创作者才能真正心领神会。
“almighty”本就有声音很大的意思,god almighty作乐队名,多么反叛、多么摇滚。
修女姐姐让永作内心的感受写成一首歌,电影里所谓的圣瓦伦丁日,其实就是2月14日。
《检讨书 真善美之物》横空出世,一曲唱罢,让人心潮澎湃。
“明日依然到来,天空依然发光,暧昧无边无际,大声喊出心中的声音,我爱你。
”“跟随光不如跟随爱,我想像花一样绽放,愤怒退却,轻柔飞舞的水的私语,我将为你唱首爱之歌。
”还有那首《水金地火土木天 阿门》中所唱:我们两个就这样逃到宇宙边缘。
电影里提到条文,“因为你在我眼中非常宝贵和贵重,所以我爱你。
”结尾随着激昂的音乐,闪现神像安详的面孔、田间小路洒满阳光,青春最美好的记忆都写进了音乐里,凸子也终于看清了自己的颜色。
裙摆的转场真是神来之笔:修女姐姐在楼道里跟着音乐旋转,灰色的裙子变成白色,镜头回到了凸子身上。
如此你就知道了摇滚精神守恒定律,只是转移,从未消失。
说来惭愧,知道第二天要看这部,前一晚做了些功课,便做了个梦。
梦境里烈日炎炎,逆着光和一个女孩并肩走在路上,我们应该非常亲密:空气滚烫,她的手臂却清清凉凉,而我温热的脸颊毫不介意地贴了上去。
想起这个梦,是看到Totsuko违反规定留下永作,一起挤一张小床。
梦里的女孩,分明就长成了永作的模样。
喜欢结尾的处理,三人之间不需要一场盛大的告别,因为很快就会再见,青春的故事,也还远远没有完结!
RGB三原色无法被其他任何颜色混合而成,同时它们又可以通过不同比例的混合,得出其他所有颜色。
三位主角分别代表三原色一种:日暮窦子——红色,作永君——蓝色,影平路易——绿色。
以三原色为棱镜,折射出青春期个体在情感、自我与社会性之间的光谱。
别期待剧情,当成一场“给眼睛做的心灵按摩”就好。
虽然只是把三原色这个概念融合了一下,终归还是语言表达强过影像表达,不算我会完全享受到的片子,但是这个概念做得不错,也值得看一看。
算三星半的四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 三原色的隐喻体系:从个体到社会的光谱重构红色:情感能量的觉醒与混沌(情感)红色作为可见光谱中最具穿透力的颜色,在片中象征未经社会规训的原始情感。
女主角日暮窦子(日暮凸子)佩戴的红色耳机不仅是听觉屏障,更是情感护盾,暗示其对外界情感的防御机制。
当她逐渐敞开心扉时,红色灯笼的液态光斑化处理,隐喻情感能量的“相变”——从封闭到开放的量子跃迁,呼应青春期情感的混沌与觉醒。
蓝色:社会规训的晶格结构(社会)蓝色(470-485nm波长)被用于构建数字化都市的冷色调场景,如摩天楼的玻璃幕墙形成布拉格衍射装置,将个体存在标准化为光谱信号35。
影片中的制服纽扣、工牌等蓝色元素,象征日本社会集团主义对个性的调制作用,体现社会性对个体的结构性束缚。
绿色:自我认知的过渡与脆弱性(自我)绿色(蓝黄混合)在片中代表平和而脆弱的自我状态。
男主角影平路易的绿色象征其放弃音乐梦想的妥协,既是成长中的个体性缺失,也是社会期待与内在冲突的具象化19。
绿色与蓝色混合为青色,暗示个体在社会性框架下逐渐被同化的过程。
2. 色彩混合与团体性的生成:从分裂到融合影片通过三原色的混合设定(如红+蓝=品红、三原色混合为白色),隐喻个体在团体中的动态平衡。
乐队成员的色彩交互形成“化学作用”,例如三人合作演奏时,色彩融合为纯净的白色,象征个体差异在协作中达成和谐。
这种设计呼应了山田尚子一贯的主题——人际交流如何创造多样性,同时保留个体独特性。
此外,成年人的“稳定金色”与未成年人的高饱和度色彩形成对比,暗示社会化过程中自我特质的消磨。
主角们通过音乐打破隔阂,在团体中重构个体色彩,既是对抗成人化规训的抵抗,也是青春自我认同的完成。
3. 视觉与叙事的双重实验:美学与叙事的张力视觉表现:光谱的诗意解构影片以柔和的粉彩色调与细腻的摄影技巧著称,如通过腿部动作的镜头语言传递情绪变化,或静态空镜营造宁静氛围。
科学猴工作室的作画质量与牛尾宪辅的配乐(如歌曲《Amen, I’m Going Somewhere》)将色彩与声波结合,形成视听联觉体验,强化了“用声音表达颜色”的设定。
叙事局限:动机与深度的失衡尽管视觉表现惊艳,但叙事节奏的松散与角色动机的模糊成为争议点。
例如,女二作永君退学的背景缺乏深入交代,男主路易的塑造单薄,导致三原色的象征体系未能完全融入情节推进。
教会学校的设定因文化差异可能削弱观众共情,部分情节(如乐队组建)显得仓促,削弱了情感共鸣。
4. 青春叙事的哲学延伸:存在主义与量子隐喻影片通过色彩设定探讨了存在主义命题:个体如何在观测(社会凝视)中维持本真性。
窦子的“颜色视觉”能力象征对他人本质的观测,而这一行为本身可能导致情感波函数的坍缩(如创伤记忆的固化)。
最终,主角在阳光中看见自我之红,完成从“他者观测”到“自我显影”的认知跃迁,呼应量子力学中观测者与被观测者的辩证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好喜欢日吉子老师。
在社会这个团体中寻找自我,在看他人的过程中看自我。
寻找自我,这是一个过程,享受就好。
愿你我都在路上。
(其实一定在路上!
没有更好的路,现在就最好了~)
这部片是比较偏文艺的动画电影,画面和色彩都相当的绚丽,但整个故事的节奏非常的平淡和缓慢,全片基本没有什么激烈的冲突,大多数时候是在无尽的日常对白中往下发展的,所以不喜欢文艺类电影的可以Pass了,因为它需要你能够静下心来感受画面,才能从画面中感受到电影想要表达的东西,如果没对这个电影的类型有个概念就观看的话,十有八九你会在主演们柔弱的对白声音底下越看越困,最后沉沉睡去,而很不幸的是我就是此类观众,所以在我眼里,这部片唯一令我印象深刻的点就是那色彩斑斓的画面风格了,看完全片后仿佛是看完一个为最后的那三首原创曲目而打造的超大型MV,剧情其实就是个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青春期少年通过组建乐团来寻找自我的故事,但是导演过于文艺的表达方式让我感到略显失望,不过豆瓣此片的评分居然这么高,果然豆瓣还是文艺青年多阿。
剧情讲的是女主是个天生能看见其它人性格对应的颜色的人,但却始终看不清自己的颜色,因为这种特意能力,便被大多数人视为怪胎,所以女主在之后的生活种也逐渐封闭自己,但有次她在学校中看到了一个身体散发着蓝色,长相非常漂亮的优等生女二,让女主瞬间对她产生了一种仰慕之感,但因为女主的内向性格,所以一直只敢在远处默默的观察着女二,直到女二突然退学,至于女二为什么要退学呢,是因为她虽然是优等生,但她知道自己的内心和性格其实完全不适合呆在这样一个对学生规矩颇多的教会学校,因此便决定选择了退学去另谋出路,在外面找了份图书馆的工作来挣钱,不过她迟迟没有把自己擅自退学的事情告诉对自己充满期待的奶奶。
女主得知了女二的工作位置后,也照常跑去那里默默的观察她,最后女主终于下定决心鼓起勇气,决定上前去和在弹吉他的女二搭话,正巧同样仰慕女二的男主也来到这里找她搭话,三人便在巧合中现场组建了一个小乐队,这里还是有必要讲讲男主的情况,男主是个医药世家,所以家里人只让他拼命学习医药相关的知识好继承家业,但他内心其实一直有颗不敢像家里人展示出来的音乐梦,由于他每次来图书馆都能看到女二在弹吉他,所以他也是和女主犹豫了好久才决定在这一天和她搭话,就这样三人一拍即合,相约组成个乐团并定时来练歌。
之后电影花了很大的篇幅在讲我在前面提到的这三人各自在生活上的矛盾,她们三人也在一次次的练歌中感情越来越好,最后三人分别分享了自己内心中一直存在的那个心结并互相鼓励对方,这时女主教会学校的老师得知女主组建了乐团,便邀请女主的乐团在学校的纪念活动中参演,之后三人就开始不停的练歌,最后进行了一次完美的演出,演出完毕后,三人也自此化解了一直困扰自己的心结,女主终于发现了自己的颜色是红色,并决定不再在意其他人的目光,走出自己封闭的内心世界;女二也决定把自己退学的实情告诉奶奶,不再隐瞒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而男主在满足了自己的音乐梦后,互相告别后便踏上了大学的行程,影片结束。
在剧情介绍部分,我个人如果有理解错误的地方欢迎各位友邻在评论区指正!
山田尚子导演对于女性角色的塑造太细腻了,看完片子感觉其中三个主要女性角色我都好喜欢。女主的形象跟以往的少女漫都不大一样,金色长发,圆圆的软乎乎的脸蛋,几颗小雀斑,好像一个洋娃娃,其中还有她小时候的一段简直要萌化我了啊啊啊!女二酷酷的i人,和女主太配了。新垣结衣配音的日吉子老师温柔慈爱,有种圣女光环,充当着女孩们青春的引路人。
很赏心悦目,但我已经过了和纯真清新的校园故事共情的年纪。
就算院线被剪的有些支离破碎我也觉得很感动,听到改编的born slippy的时候就差在电影院里蹦跶了。所有的原创歌曲都好好听,对特雷门琴的使用印象深刻,至于利用颜色来表达情绪、理解、爱意的手法,过于好哭了。
山田尚子还是很擅长描绘思春期的迷茫、伤感、纠结与浪漫,反正比起汤浅全都一转热爱与拼搏肯定要细腻得多。电影里有大段不知道该说压抑还是平淡,感觉全都不对,最后只能形容为画布上的空的部分,在颜色交织之前,这部分的存在很多所有角色都很温柔,所以实际上不存在激烈的冲突,但每个人的故事又能留下深刻的划痕。君大概是喜欢过路易的,但在最后只是挤出肺部所有的空气大喊再见,我觉得这就很青春啊
前面很普通的萌豚剧情看完就从我脑子里光滑地流走了 cue了很多次女同乐队的梗并不怎么好笑但是全场宅男哥都在笑 从三首连唱一直到结尾彩蛋还是挺好看的看之前先刷到了法国动画节观众的吐槽说难看所以心理预期不高看完之后回看了一下那条讨论度很高的评论才发现对方在意的是因为是《利兹与青鸟》的原班人马所以这部也一定是百合向的白河豚破防了 乐
创作者在多么傲慢的心境下才能作出这样愚弄甚至亵渎的影像
画风可以,故事无聊,音乐也不出彩。
现在看校园爱情这类的故事对我来说,感觉像是上辈子的事情了,代入不进去啊,家人们啊~
色彩搭配真的很洗眼睛,烛光谈心一幕很像拉图尔的画作,故事的时空像是类似泸沽湖一样的全女世外桃源,暗恋某位漂亮又叛逆的「冷色调」学姐就是一个E人少女的全部心事(宿舍共处时配乐化用Born Slippy真是神来之笔),唯一的男角除了「被女二暗恋」的工具属性以外竟没有任何「男宝」特征。除了色彩,音乐也很有设计感,最后三首歌一人一个风格,第一首瞪鞋(女二还有经典的背对观众弹琴的瞪鞋pose),第二首后摇,第三首新浪漫,而且编曲很好地模拟出了那种「学生作品有点灵气但又非常业余」的质感
山田尚子太懂如何用日常的时刻、生活细微的感知,去制造情感共鸣。淡水彩画风在银幕上铺开,整个人被拉入一场流动的梦境。从《利兹与青鸟》《轻音少女》再到这部,少女音乐题材更进一步,暗藏的情愫、难言的悸动也依旧动人。任由无法诉之于口的“好き”,谱成一首告白的曲子。很喜欢两场戏,一场是当窦子终于看清属于自己的红色,自我认知觉醒;另一场是海岸边奔跑着告别,丝毫没有伤感,因为青春的故事,远未完结。
喜欢。美丽的镜头和可爱的角色足以弥补那一丢丢剪辑的缺憾。觉得最后一段歌推动情绪有点力道不足,不过宛阳姐姐说觉得这样对于这个片子来说恰到好处🥺确实!整个音效特别有趣,用了很多气体相关、玻璃相关的意向音效,混响真的非常的好听,准备上线了之后拉片学习一下,为hzz做点混响准备💪😤
作为一个讲乐队的电影,歌难听得可怕,是洗澡的时候手机在浴室里随机播放到都会立刻停水擦手切掉的水平。人物作画方面,导演是严重下颌后缩,所以女主没下巴导致侧貌神似像泡泡玛特,(以及那双不成比例的小的耳朵)。至于故事,太平庸太老套,每一个人物每一个情节都老套得可怕,唯一男角色世代学医令人当场思之发笑。着重批评一下修女女老师的塑造,一个因为自己已经变得平庸而故意怂恿学生违规追梦的蠢蠢欲动的大人,看着看着让人思考这老师到底脑子里在想什么,不负责任的行为是为了在后辈心中博得一个酷姐姐的形象吗?(实际只是吸食年轻人活力维持青春吧)本来很期待,但是看了以后非常失望。
退学是离开事神的世界,所以才说自创的音乐也是一种赞歌吗?待补删减片段解谜。
第一次参加首映礼,座位521💕三星半,一星给路易,他真可爱🥹牛尾yyds!!歌词里的“阿门”消音了。。。删减的内容不止一处,果然得奖归得奖,审查归审查😇真是钟爱裹脚布😇映后提问环节堪比大型表白现场😂陕西影迷送肉夹馍“jellycat”给山田导演真不错~现场教导演用特雷门琴的男士简直路易本易未来式😂主角三人中对小君的刻画留白最多,她的心境变化可能与哥哥离家独立有关,但片中啥都没讲清。。。好歹也是“君”的颜色,最后这个角色给人的感觉却很虚浮(窦子的体悟因为删减更加没头没尾,小说版讲得清楚些==二刷确认三人头发的高光都是十字💕神庇佑的孩子?所以说那个消音处理真的影响观感😇
美则美矣,毫无灵魂
成年人看到揭晓刻字真相时真的想哭。我们都曾是有点叛逆的,想对世界展示自己真实颜色的小孩,只不过最后都被生活打磨成了相似的疲惫成色。从画风到音乐都非常治愈的动画,稍微找回了一点不成熟的勇气,谢谢~
一部以音乐为主题的电影,看下来最大短板居然是从配乐到歌曲的全部音乐部分。山田尚子在这方面的品味我实在不敢恭维…
无论形式还是内容都很陈旧,工作日下午去影院摸鱼,时间合适的只有这部,权当在办公室外面买个座歇一会了。
看完之后心情会变好的可爱作品。山田尚子国内影响力这么大吗?映后登场的时候欢呼声吓到我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