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溅谣曲 (2008-11-12 17:02)在一个不合适宜的时候开始这篇回顾,已经或是从来就没超然的写过影评。
主观的情绪永远占领着内心的绝大部分,客观的审美和分析也只能在心头翱翔,无处着陆。
无处着陆,心灵那哀怨的歌唱只会带我们飞向更远的边境,地域和天堂的边境。
当希望被绝望的爆炸而摧毁,一切都只是幻灭时,只有意念的留存吗?
昭和的歌谣粉饰着哀伤和脆弱。
“Pervert” 突兀的开始,并不华丽的溅血开始了。
这里的感觉不同于御用牙座头市百人斩苍井空。
这里的故事是人到中年的无精打采和年少轻狂的迷茫。
同时更年期,本该要静心。
偏偏蛾子扑棱了翅膀,偏偏同事想打炮。
我最钟意的还是摩托女回首时,那道颇为优雅的曲线,我顿时就肃然了。
她死时,耳畔一定也是这般的哀伤而快乐。
这一切莫不是樱花拂过的美丽罢了。
爱你至骨。
90年代有两个村上引起了国人关注,一个是唱着《挪威森林》西式迷惘青春的村上春树,另一个也同样以“战后一代”为自己标签,却用戏谑的方式调侃着自己的惨绿青春,他叫村上龙。
笼统的分,日本小说有“私小说”和唯美主义之间的分垒,一方以自我为模板,主张写生活;另一类则主张跳出生活,追求纯粹的艺术化写作。
两个村上都是第一类。
村上龙和村上春树一样,以青春写作打响名声,他的处男作是《接近无限透明的蓝》,其后他根据自己作为驻日美军基地附近成长起来的孩子的真实经历又推出了很多小说,站稳了文坛地位,但他并不满足,以似乎永不枯竭的精力进军了多个领域,最出彩的大概要数电影了,比如这部披着现实主义外衣的幻想作品《昭和歌谣大全集》。
电影根据村上龙的小说改编,由风格多变的导演篠原哲雄执导。
如果只用一句话来做介绍,它是一部人类社会寓言。
故事以中年妇女团和少年混混团的对立展开,用黑色幽默的方式描写了同样处于微妙阶段的两个集团的冲突。
一群中年闺蜜,脱离社会久矣,又被为之付出一生的丈夫和孩子所厌弃,甚至于她们都渐渐失去了作为女性存在的意识,她们无法感知激情,不再期待未来,每天热衷的事情只剩下了抱团聚会。
另一群人是几个混在平成年代的少年,他们整天无所事事,哼唱着过去昭和时代的古老流行歌曲,并以打架和泡妞等方式宣泄膨胀的青春。
东京,这个现代化都市好像变成了行尸走肉的欧巴桑和无处宣泄性 亢奋的少年两个阵营,展开了一场荷尔蒙的决战。
最终,欧巴桑团和少年团双方都伤亡惨重,战斗到最后一刻的少年以一颗黑色原子弹毁掉了这座血腥的都市。
男人主宰的世界,女人的智慧被拒绝,通行证是年轻貌美,然后再被岁月无情剥夺。
女人相约出游聚会、攀比衣服和丈夫、谈论婚外情,带着一丝寂寞,好像寄生在被他人的需求里。
《所有男人都是消耗品》《所有女人都是奢侈品》,村上龙的两部随笔集,说的够狠。
奢侈品是什么,奢侈品就是无用的东西。
女人的衰老是从心开始的。
那么,女人,你又该如何自救呢?
有时觉得日本人已经活得差不多了,因为他们已经把人类社会都整明白了。
整太明白就无聊了,糊涂反而快乐多。
够残酷才是正餐,小清新不过餐后甜点。
说什么坦白面对,唱什么昭和歌谣,人们的生活总会脱轨。
说什么青年中年,替朋友复什么仇,原因不过是无聊。
这片儿告诉我们,当生活脱轨,人生无聊的时候,宁可呆着不动也不可以随意妄动。
否则,当花儿开放,机遇到来,很可能平民的原子弹也突然降临了。
手枪里的子弹,没人知道有几颗。
为看龙平看了不少不烂片但是很寡淡的啊…cult对于我这种正经人来说略煎熬…欧巴桑组和少年组的互相伤害。
热闹无厘头的表象下有暗黑细思极恐的社会深度问题,如果这样想,就会觉得导演鬼才之名坐得实。
比如中年女人的欲望的无处安放、在道德节操和熊熊欲火两端的煎熬、浑身的烟火气却碰上了追求仙女的小鲜肉然后裤子都脱了却拍屁股走了……也算一种深刻思考和轻松表现。
比如热血少年的躁动青春也无处安放,一起看美女打飞机。
当欲望妇女遇上热血少年,性欲转化为复仇和杀人的快感,互相利用对方泄欲,杀戮的背后是社会人群的躁动不安,是物质的表面繁荣和精神的内在空虚。
比如荒诞的情节,完全不顾法律没有警察,就自己买枪买炮造原子弹,你杀我我杀你,从复仇变成享受杀人的快感,中间有个看热闹不嫌事儿大的不断挑拨,给双方提供信息,看着他们互相残杀。
最明显的是武器的不断进阶,直到原子弹毁了整个城市……这就是战争的全过程,因一个很个人的欲望而起(安藤政信一言不合割喉第一个欧巴桑),发展为两个群体间的对峙,互相伤害然后全体毁灭,废了少年灭了中年女人。
日本文化里真是有趣不可思议的东西多,让我们在自己文化背景下简直难理解。
我国就不会允许这样的片子放出来,少年中年全社会还不都得被怂恿得造了反。
看看这个主创阵容吧 篠原哲雄+村上龙 便可直接把恶趣味的观者拉拢一个怪异的故事以昭和年代的歌谣串联 别样的黑色幽默与赤色暴力 回味十足的荒诞与“用快乐表达的悲伤”开首小龙平唱歌的造型妩媚得一塌糊涂 爵士帽和假睫毛在他身上如此适合安藤政信在这里是比较讨人喜欢的 基本上除了《坏孩子的天空》 这个片是排第二的。
新闻说 安藤圈中最好的朋友是龙平 算算他们一起合作的片子也不少了 难怪感觉还是很有默契的 尤其是《46亿年之恋》 哈匕首划破脖颈利落的口子、长矛干脆地扎进正在路边解手的少年的脖子 血淋淋地倒地的时候还有尿液喷出、然后是一把54手枪瞄准了正在哭泣的女人的额头、如果你不能想象用肩扛式火箭弹袭击自娱自乐的唱歌少年的话、基本上你也会被最后毫不犹豫地放下自制原子弹的情节吓住期间有总是在家里独自跳艳舞敞开窗门洗澡的女子、有幽灵般出现的女孩 并且能与死去的少年的灵魂对话、有五音不全的退伍军官 在他唱歌的时候立正敬礼的酒吧老板娘、一个对欧吧桑仿佛恨之入骨的五金店老板 54手枪的贩卖者和原子弹制造方法的授予者一堆被蔑视的无所事事的少年与一堆被嘲笑的事业有成的中年单身女人间的互相复仇 他们各自将自己视为社会的弱视群体 于是报复起来的手段尤其凶狠毒辣、破罐子破摔。
篠原哲雄用强视觉效果体现了村上龙的超现实描写每个人都在毫无预料的情况下被杀死。
即使刚刚杀过人也能当作什么事情都没发生般的继续生活 而在已经决定收手的时候 死亡却突然地降临。
这个片子是过于晦涩(灰色?
)的 你认为你看懂了 回过头来想还是很摸不着头脑
起初看片名还以为是关于一个民谣乐队的电影,从安将刀放进老太婆的喉咙那刻开始感觉到“快乐的悲伤”,开头的松田龙平的扮相实在太美丽了,还有后来安静地躺在白色床单上扑闪着的长长眼睫毛和一旁笑起来象朵花般的护士都非常的美型,不过真的没想到从小刀一路升级到原子弹,老实说看平平在诺大的废弃仓库里一个人折腾着那些化学瓶罐有一种异常的快感,可能与他们说的杀死人那时的快感和自豪差不多吧?
两个团体的互屠让我想起SUN里废墟永无止境的会与会之间的PK,每天都能听到嘎蓝和辉煌在小喇叭对骂和PK,还有那可恶的“域”和“霸”两个公会,但终究杀完人心理是一种扭曲的,不然我不会最近天天梦里还在废墟里兜圈打怪的时候又看到“域”字样的几个人。
其实沉迷于网游的人和片里无所事事的少年,老太婆本质是一样的,一样的空虚和无聊,片里一群少年复仇完毕的晚上照旧一起吃火锅,这时一个说干脆把那群老太婆都杀了,但被平平阻止了,平说“我们只为复仇而杀”,这句话我在昨天废墟里也刚好说过,撅倒类,但后来呢,一群少年几乎被四个批头士老太婆团灭(几个老太婆举的一系列乐队名字这里相当恶搞啊),所以只要一旦PK,是不会结束了。
而其中一个吃完火锅想去杀人的提议被否决后往地板上一躺,然后说了句“好无聊啊”,真是相当有同感。
正巧昨天BB计划的弟弟也说“升级就是为了PK”,让人想起之前同样好战的才16岁的“花花的蛋”。
当生活不知怎的变得一片黯淡,至少还有死亡能唤起生的激情。
在这样一部情节荒诞的电影里讨论生与死这样一个宏大的话题似乎是不合适的。
可是黑色幽默的灵魂再加上导演时不时的一本正经,却让人难免想到这方面的问题。
存在是很荒谬的一件事,这是多么严肃的一个话题啊,可是就是应该用看上去滑稽的“荒谬”表现。
至少这部片子给人的感觉就是如此。
长久以来日本电影里都在表现“生与死”这么一个话题,他们崇拜生(爱情与性),也崇拜死亡,更经常出现混合着生与死的殉情。
可是总的看来,死亡是很重大的一件事情,却大不过生存,那些伟大的死亡往往带来更伟大的“生”。
也许对他们而言,死亡只是一种生存方式(电影上如此,实际情形另说)。
生与死的矛盾经常就统一成一个总体。
这倒和弗洛伊德生本能、死本能的说法吻合。
或许电影里的那些统一具有更广泛的代表性吧,也因为这点那些生与死的情节、人物很能触动人的深处。
电影里的死亡被一种很冷漠的方式得以表现,赤裸裸的没有任何修饰。
划开的劲大动脉、喷涌的鲜血、插进咽喉的刀、穿过脑袋的子弹、炸断的手脚……这些镜头不带任何感情的直接呈现了出来。
导演对“死”的表现是中性的,不唯美,也没有那么可怕恶心。
他的眼光集中在那些活着的人身上:中年妇女与少年的朋友小团体。
电影要讲的是“生”,是“活着”。
死亡在这里真的是一个很尴尬的地位,即使是剧中的生者也没有对它足够的重视,短暂的悲痛马上被激起的怒火覆盖,对死者的缅怀瞬间荡然无存,转变为对生者的“复仇”。
随死亡的漠视,最为典型的表现,就是每次死人之后“凶手集团”的庆祝与对“杀手”的羡慕,配合着“杀手”兴奋的讲解“啊,我做到了,这太美妙了!
”那些对生活早已丧失激情的欧巴桑,和那些迷惘颓废的少年们,他们并没有在活着。
如剧中对欧巴桑深恶痛绝的大叔所说,丧失了前进的激情与动力就是欧巴桑,不管你的年龄与性别。
显然在他的眼中,欧巴桑就是对于行尸走肉活死人的代称。
是啊,那种毫无激情浑浑噩噩的日子,怎么称之为“活着”啊。
不知道再干什么,不知道要干什么,自我封闭,死气沉沉的生活中只有卡拉OK能带来一点激动的感觉,唱的还都是昭和时代伤感的老歌。
清歌,用快乐的方式表达悲伤的情感。
这是对荒谬生存多么生动的写照啊。
臧克家诗中说,有的人或者已经死了。
既然不能生,不如去死吧。
古人说置之死地而后生,可以有另一种理解,死亡时生存最后的兴奋剂、强心针。
并不是同伴的死唤醒了他们对生的思考。
复仇是根引线,死亡时引爆生命爆竹的火光。
“我们很久没有讨论过什么问题呢,虽然经常一起长卡拉OK。
”“我发现,如果认真去听,很容易就能听懂对方在说什么。
”“他死时一定听懂了那首歌,悲伤的快乐。
”影片接近结尾的时候大妈们找到了自己的生活方式,过着满足的生活,却没想到来了个全体毁灭的山寨原子弹。
影片从“死”走到“生”,最后还是回到了“死”。
只不过从活死人(Dead alive)到了“死”死人。
闪光之后,是灵魂永存的“活”吗?
日本式的黑色幽默可不会有这么温情的结局。
死了就是死了吧。
好好活下去是不容易的,倒是行尸走肉或者腐尸的方式比较容易。
死的兴奋剂是个美好的假设,奇效但是危险。
所以,还是换个方式找点激情与意义好好活吧。
我真想好好的活着,我不知道怎么去做,只能努力去做。
睡眠不足精神混沌的少年撞上買菜返家的歐巴桑,尾隨後者搭訕之“干一炮吧”由此引發的毀滅性戰爭——無聊迷茫的少年和空虛壓抑的歐巴桑們干炮互滅的戰爭。
片子節奏平緩,就像平日里許許多多不特別的時候,很日式的表達方式,配以懷舊的昭和歌謠,長矛插進少年脖頸血液噴薄的慢鏡更有種復古的美感,緩緩倒下,血尿齊飛,少年在笑,歐巴桑就像做好一頓飯一樣輕鬆平常,快樂地唱悲傷的歌。
裝備升級,戰爭升溫,一切都源於雙方間對於干炮的癡狂,欲求不滿必須尋找存在感。
我喜歡看cult片裡對各種死亡的無知無覺,人死了就死了,如果能死得其所也不失為一種幸福,對無所事事人生的告慰。
旋律好像從噴出來的血液裡開始唱起,能夠以血尿齊飛的方式死去也是一種完滿,子彈進入腦顱的時候是否體會到所謂“進入”的感覺?
火箭炮發出請保重,原子彈,有嗎?
在這片子裡對戰雙方是以一種平等互相尊重的方式把對方送上黃泉路的,小cult唔多cult。
”欧巴桑就是放弃进化也无法进化的生物,年轻女人,年轻男人和中年男人还有孩子在想要进化的意识失去的瞬间,就变成欧巴桑了。
“所以荒誕怪味得來還很勵志是嗎?
soga。
看到原著是村上龙,我大概懂了点这个故事。
表面上是上了年纪自卑又坚硬的老太婆和无所事事到处晃荡的少年们互相杀戮的复仇游戏。
其实背后是战后人们心态的扭曲。
杀人、性,好像成了唯二可以做和能够让他们平静下来的事。
人的生命被看成是很轻的东西,犯罪也显得那么自然而合理。
刚开始,他们还拿着复仇做借口,只是要杀掉犯人,不愿意伤害无辜的人。
可到了后来,老太婆们发现复仇这件事让她们找到了自豪和勇气,找回了被男人践踏在脚底的尊严,也让她们能够听进去对方的话而更加团结;少年们也在没有复仇的日子里感觉到无聊和空虚,杀人上了瘾。
最后唯一剩下的少年把原子弹投放下去的时候,那句“干一炮吧”。
仿佛是对这个操蛋的世界竖起中指。
奇怪的和死去的少年说话的女孩,还有只给了少年一颗子弹的五金店老头子,都古怪而有趣。
片中多处无厘头的幽默让一切变得又荒诞又讽刺,仿佛是对片子里战后世界冷酷的嘲笑。
喜欢配乐和里面的歌谣,真的太好听太对味了,有种虚假的热闹、华丽的梦幻般的感觉。
又快乐又颓丧。
还有,里面的松平和安藤真帅啊。
总而言之,蛮喜欢这个怪齐荒诞现实的故事的。
看了很多日本电影,觉得对我来说,日本电影只分为三种:一种是岩井俊二式的纯情;一种是北野武式的暴戾;当然还有山田洋次式的温情脉脉。
筱原哲雄是个有点看不懂的导演,看他之前的《命》、《爱在天空的另一端》、《天国恋火》等片都是善男信女们在谈着纯纯的爱情,体验着生命的美好,可到了《昭和歌谣大全集》,人命却变得连草芥都不如,一下子从岩井式跳跃到了北野式,让我有点不知所措。
暴头、残肢、匕首划破喉咙等场景都变得那么平庸,是影片的陪衬,安藤政信虽然是第一个挂掉的男主,但他挂得绝对是华丽、绚烂、充满想象力,让人目瞪口呆。
乍看时会觉得影片过于哗众取宠,把片中人物的性格描绘得太过于极端,先是六男六女的组合,六个男主都是年轻而无所事事的混混,六名女主是离婚富足又心灵空虚的老女人。
一次偶然的邂逅,安藤男主因为看一个老女人不顺眼顺手就抹了她脖子,然后被抹脖子的老女人的同伴们给了安藤华丽的一刀。
再接着,为给安藤报仇,齐藤男主把刺死安藤的老女人给暴了头。
再然后,剩下的四个老女人集合起来搞了挺火箭炮直接轰死了三名男主,池内男主因逃避不及时也被刺死了。
至此,男主阵容只剩下了松田龙平,为给同伴报仇,他去找了曾经卖枪给他们的杂货店老板,老板给了他原子弹配方,松田男主神奇地一夜速成,第二天兴高采烈地乘着直升机,向四名女主居住的田园调布扔下了原子弹。
至此,影片结束。
和片名呼应的是,男主和女主们都爱唱昭和时期的歌曲,特别是杀人时,歌声总能萦绕他们耳边。
片中松田龙平说过这么一句话:“我们不是为了高兴而杀人,我们只是复仇。
”也许对他来说是这样的,但杀戮的开始却还是由于安藤政信一时的不爽,所以,故事里没有正义,也没有非正义,他们只是诚实对待自己,无论自己的想法是多么天马行空,但各自只尊重自己的真理,松田龙平的准则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而安藤政信的准则是率性而为。
故事架空了警察、家人、智力、财力等诸多因素,让主人公能够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行动,这是一个只存在于电影中的理想国。
有趣的故事,但拍得不够好看不够吸引人。
村上龙原著,剧情荒诞不经,无所事事的小伙子们与欧巴桑之间的复仇故事,约炮引发的血案,双方报复的手法从小刀,手枪到火箭炮最后还动用了原子弹..剧情由昭和时代的歌谣串联起来。印象中多次见证安藤政信在戏里各种死法,这部戏里的死相应该最奇葩。
安藤政信边死边尿的场景怕是要成心理阴影了,除此以外松田龙平长得可真漂亮。因循守旧,终日无聊,缺少刺激,昭和旋律深情不知所谓,正如无处发泄全靠轰隆隆boom的复仇拉锯战。
《昭和歌谣大全集》——一次自行车链条事故,两组过剩的欲望无从派遣,三番五次的对决,昭和歌谣全季无限推送:你有你的水果刀,我有我的霸王枪;你有你的五四小左轮,我有我的火箭迫击炮;复仇一次比一次升级,相互憎厌愈演愈烈,只有自造原子弹才能毁灭一切,更多的是毁灭人类之无聊。
三流kuso剧,又闷又难看,还没听到好听的昭和歌谣
欧巴桑...
“昭和”是日本經歷擴張-戰爭-戰敗-復興的歷史時期。導演以一曲曲昭和歌謠連結了離婚歐巴桑團體與社會詭異青年之間的不斷升級的復仇互殺的故事。隱喻了人類歷史上發生的戰爭,反諷了人復仇的本性。
木子美推荐,看过留痕。
ando又死啦哈哈哈哈哈
不知金基德的《一对一》是否从这儿得了灵感,不过后面也不是一对一地捉对厮杀了,武器升级到火箭筒、原子弹以后,两个团体之间的复仇,已演变为村上龙的都市空虚传说,这有点儿可惜,因为宗教战争和阶级战争的题材已有,本片原本可以做成一部审美战争……当然编导志不在此,虽然吐槽欧巴桑的力度够狠。影调让人想起三池崇史、园子温或者内田英治,被割喉的欧巴桑,撒着尿死去的安腾政信,少年们的两次堤岸MV,被青年嫌弃的铃木砂羽(导演刻意选择了青春时引人浮想联翩的一票女演员来饰演欧巴桑),酷似外星人的通灵女学生,从手枪到原子弹什么都卖的杂货店,在昭和歌谣的伴随下轮番上演,两者形成了一种怪诞的对立,当松田龙平发现复仇已无法瞄准目标时,原爆上场——村上龙的结论未必深刻,反正看上去很过瘾就是了
置之死地而后生
其实蛮有趣的
冲着安藤死前的囧相给四颗星好了
好虚无好脱力,对欧巴桑的恶搞吐槽。你杀我我杀你,最后全部死光光,一了百了,从小刀到刺刀到手枪到火箭炮,最后连原子弹都出来了,爽得飞起。安藤政信30分钟就领盒饭太可惜啦,松田龙平好帅,如果最后从飞机直接跳下去就更帅啦。
什么鬼3.5
太快意了。。。
开头松田龙平唱《恋之季节》萌死了
摸人屁股,手留余香,小鲜肉和欧巴桑的终极较量,你杀我来我杀你,开开心心下地狱。
无法理解,好无聊的电影。
你们不要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