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这也不能算影评吧,只能算是个人的一个比较简单的观后感,我只是不知道标题怎么取而已…我给的是三星,两星画面,一星给最后一个故事。
这部片子有三个故事,就一个一个来说吧。
第一个故事简直无语了,动画版《舌尖上的中国》+满分作文精选,先是自个在街上突发奇想,就开始从头到尾捧读呗,然后捧到最后快编不下去的时候就死个人来强行煽情然后结尾。
从头到尾除了米粉啥都没让人记住…第二个总体只能算是勉勉强强,讲了一个职场上的女性在事业与其姐妹感情间的矛盾…不得不说转折很生硬,就比如妹妹听姐姐说“我这是为了你”然后跑回学校了,一点铺垫都没有,就很突然…然后我很好奇,这个故事跟青春有什么关系?
编剧跑题了吧?
第三个故事,从初中生产生情愫,到用录音带传递想说的话,然后女主说要努力考上复旦附中,男主为了女主而努力,然后男主告诉她要考跟她对口的,结果女主会错意了,然后女主为了爱情牺牲一切,复旦附中都不考了(年少时的爱情就是这么冲动的hhhhhh…)。
这个故事才终于跟青春搭上边了…而且总体感觉有点像新海诚似的叙事、表现手法。
最后就是常规的大团圆结局了…最后一个压轴的居然还不错…总体来说,这部片子蛮平庸的。
要不是第三个故事,讲真我都不会给这部片子打三星。
打四星,少一颗星是因为不太喜欢第三个故事。
还好没有先看豆瓣再来评论,那样我可能会被豆瓣主流的观点带偏。
开始看的时候不知道是国产剧,日漫的人物脸确实比较突兀。
但是因为影片里有太多中国的元素,后来也就慢慢习惯了。
最喜欢第一个故事,然后是第二个,最后是第三个。
我不是湖南人,但是第一个故事很让我感动。
第一个故事的主人公从现在回忆过去,现在的都市是灰暗色调的、下着大雨的。
高楼大厦,完全流水线式的产品、甚至人也是标准化生产的。
无数的人麻木地行走着,就这样一天一天地重复。
只有在回忆里,在老家,生活才是有色彩的。
主人公的童年太过美好,一碗碗米粉承载着他的满足与快乐,米粉将他童年的很多元素串接在一起,有奶奶,有米粉店的师傅,有暗恋的女孩。
随着他慢慢长大,这些事物也慢慢变迁,远离他的生活。
最后主人公的奶奶去世了,时间过地可真快啊。
而他也明白,他的彩色世界,已随着奶奶,一起消失了。
第二个故事也很真实。
模特的行业在我们眼中看起来光鲜靓丽,但是这个故事线让我们看到了每个行业的挣扎。
姐姐为了维持美丽,会低血糖晕过去;工作的安排要订很多个闹钟,不能迟到;职场里勾心斗角,会担心自己的另一半是否还是忠心,担心自己容颜老去而新鲜的面孔还是一个接一个地出来。
姐妹的关系描述也很真实,会因为一两句话就闹地不愉快,但是在碰到大的事件面前总是对方最坚强的后盾。
第三个故事线也还可以。
就是和我的青春不太一样,所以可能没有感同身受。
我的青春是羞涩腼腆的,没有所谓青梅竹马式的玩伴。
而且长大以后大家都变化太多,不会隔了很久见面还一如往昔。
不是很喜欢的原因是故事的冲突太强了,男生和女生为了彼此选择了对方的学校,却没有互相沟通好,所以错过了。
这个没有沟通好感觉有点牵强,毕竟还有第三个男生会互相传递消息。
男主顺利考上了也有点牵强,有这个努力和毅力为了女主考上一个很难的学校,却没有勇气去告白,或者哪怕透露一点也好啊。
总体来说挺好的,看这部电影的过程是一种享受。
最开始的时候是奔着动漫去的,作为一个动漫爱好者电影也是其中之一。
这部动漫从标题上就可以看出这是一部讲述青春的故事。
故事里面具体的情况我已经记不太清,但是那时的青春愉快之感依然涌上心头。
主角们为了梦想不断努力的样子已经映入现实,仿佛就是我们自己的经历。
人生短暂,青春更应该珍惜。
人生只有一次,青春又何尝不是呢?
那就请在短暂的青春之中放肆一下,体验别样青春,感受充满活力的自己。
当然这首歌的主题曲与片尾曲也特别好听。
可以去听听看哦。
肆式青春的企划早在2015年就有了,李豪凌跟新海诚是12年认识的,当时绘梦帮新海诚在国内做言叶之庭的推广。
肆式青春本来是有四个部分的,分别照应衣食住行四个方面,由包括新海诚在内的四个导演一起拍,但16年君名火了,新海诚也火了,他之后三年的档期被东宝占了,本来这个企划就要这么黄了,但李豪凌坚持要做下去,东奔西跑,才有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这部影片。
导演变为了三个,故事也有所残缺,没能连成一个整体。
另一方面cwf那边也没有用剧场版的质量要求来制作 ,所以中方和日方一致决定不大规模上映,大家可以去查一查,这次肆式青春是在国内的艺术院线上映的,所以排片少的可怜。
尽管这次《肆式青春》有遗憾之处,但它让我们看到了中日合作的新可能和李豪凌做为中国动画人的努力。
李导加油!
绘梦加油!
国漫加油!
一,每段记忆都是有味道的。
湖南米粉是儿时的味道,是奶奶的关爱,是少年时期那懵懂的爱,是长大后渴望却再也找不到的味道,是回不去的童年,回不去的时光。
二,一步步继续走下去。
似乎遭遇背叛,摔倒,失业,没有什么比这个更惨的了。
然而却忽略了那个和你有着相同梦想的人,一直陪在你身边,一直等着你再次远行。
三,向日葵,小雨转晴。
你是否还记得那个满怀抱负的自己?
是否还记得为了梦想而奋力拼搏的你?
长大后才发现友情可贵,真情难得。
那个放在床底旧纸箱里的录音带里或许藏着一直找寻的答案。
“雨会停,但人等不了了。
”,“剩下的路,我就自己走吧。
”,好在导演仁慈,天各一方的人终于相聚,然而现实中又有多少人的青春是没有遗憾的呢?
兜兜转转,我还在这里啊。
肆式青春,逝式青春。
(我的青春里没有米粉,没有为了梦想拼尽全力,也没有哪个男孩或女孩给我录音带。
好无聊……)
看了朋友分享给我的这篇文章,找来了这部电影看。
刚看完第一个小故事有点小惊喜,就想来豆瓣上瞅瞅大伙对这电影的看法,结果发现清一色的差评,仿佛跟风似的。
豆瓣上点评跟风也不是一天两天了, 不过看到吐槽第湖南米粉的故事我就有点坐不住了。
我觉得第一个小故事就是导演的成长记忆,没有波澜壮阔的大故事,一个个温馨的小章节非常能感同身受:儿时早饭一起吃米粉的奶奶慈爱的目光, 长大了学校路边的米粉店,毕业工作后,街边的手工米粉店变成了连锁化、流水线产品。
在这部电影里,我找到自己的影子,共鸣着湖南人一生对米粉的挚爱。
小时候对米粉的记忆就是家门口的三家粉店:一家炒粉店,两家汤粉店(一清淡,一重口)周末睡懒觉起来, 捧着自己的小铁碗按心情选择吃哪家。
还记得当时候肉丝粉是一块五,多点余钱会点个豪华版的加鸡蛋两块钱。
碰到熟悉的叔叔阿姨问个好卖个乖,长辈们不是送我个煎鸡蛋,让老板夹到我碗里,要不就是帮我结账了。
我通常吃完自己的,还要帮还在赖床的爸妈拿大盆点一碗,送回去。
长大了一点,周六上午去老师家学钢琴。
我下课的时间差不多是10点左右。
老师太忙学生不断,给老师打米粉的重任就交给我了。
每次下课老师都会给我几块钱和一个铁碗,告诉我要吃什么粉(一般是牛肉木耳),然后我给他打回来。
现在还记得,实在是受不了米粉罩子的香气的味道,每次在进门前都要偷偷用手拿起几块木耳塞进嘴里,还不敢吃多了,怕老师看出来。
现在想想钢琴老师一直来对我这么好,估计也是看在我给他打了这么多年米粉吧。
上高中之后,早自习开始得特别早,所以我们通常是把早餐带到学校,自习结束后吃。
我妈为了加强营养给我做了丰盛早餐:八宝粥,大包子有时候还有豆浆蛋炒饭,这就让我失去了吃米粉的机会。
庆幸的是,我同桌每天都会用保温饭盒在校门口不同的粉店打包米粉做早餐,当然有一大半落入了我的嘴里哈哈。
后来她都自觉到开吃前总是先把筷子给我,让我猛吃两大口她再开吃。
现在旅居国外, 每每听说有新的粉店开张,总是要积极的前去尝鲜。
吃了这么多国外米粉,总是觉得没有家乡米粉的爽劲Q弹。
每逢休假回国,下飞机回家第一件事总是要出门嗦碗粉才算完成了一件要事。
开心的是,在外地这么多年了,好多粉店的老板依旧记得我。
谁说要有波澜壮阔,生死离别的故事才能拍电影了?
这就跟小学写日记一定要以‘今天真是有意义的一天啊!
’之类的话做结尾,不搞点纪念意义的里程碑式结局不算结束似的。
可是大多数人的一生就是由这平凡的一天天组成的,你要说有什么大道理吗,没有。
可能有人说,这也活的太肤浅了吧 -- 爱恨情仇呢,家国情怀呢,宏伟壮业呢?
那些是书里的故事,我拥有的就是平凡的生活 -- 但这不等于平庸和肤浅:在一天天的普通生活里,感悟与体会浓浓的人情味,感知自己对家乡一方水土的眷恋与联结,这多年后成为在千万里异乡最温暖而柔弱的温存。
‘You're what you eat' 食物是一种文化最原始和直接的表达,它的质地,气味,烹饪手法以及人们的食用方式(湖南人吃米粉都叫’嗦粉‘,大家脑补动作)都显示这一个地域人们的脾气,心态与性格。
反过来,食物本身又在塑造着这一方水土与人民。
就像《鱼翅与花椒》这本书写到的一样:我们吃的东西,代表了我们做人和自我认知非常核心的一部分。
美中不足的两点:一是故事对暗恋女孩的故事处理有些生硬, 二是配音既不是湖南话也不是普通话,感觉有点港台腔, 从旁白叙述看出来导演文字功底还需加强。
不过瑕不掩瑜,画面唯美,故事真实温馨动人。
“老板,我回来了。
今天来碗排骨粉加个蛋。
”
搭乘10时30分起飞CD1448航班的旅客请到47号登机口登机哭过笑过我们交织而成的诗篇所描绘的会是怎样的未来啊昨天停留在原地我们挥手向他们告别然后迈开步伐开始向着明天远行 青春是一场味觉的盛宴,酸甜苦辣咸。
青春是一场色彩斑斓的绽放,红橙黄绿青蓝紫。
青春是思念、是陪伴、是遗憾、是圆满,载着这些,向着明天~
远行
剧中的小明因为一碗米粉,不由自主的想起小时的童年,上学的情愫还有各家米粉不同的口感,同样见证了许多的人,看到了许多的事,正如剧中所说的:我在路上学会了遗忘,只是有些东西你永远忘不掉,像是某个老味道,某个老旋律,某个眉目依稀相识的老面孔,某个被风拂过的瞬间,某个喘不上气的心跳,你总是在向前走,记忆在原地驻足停留,你回头招手时,他轻轻微笑,却永远不会再靠近你了。
本来一看是国产的直接想退出。
但是看留言说是新海诚风格就留了下来。
评分竟这么低,在我这里这是一部很好很温暖也很伤感的电影。
我能感同身受,是因为里面也有我的青春;我不觉得矫情,是因为我还正值青春。
第一个故事有一部分是家里有人病重了,急忙坐飞机往家赶,那一瞬间,我最大的感受是:如果有想见的人,那就快去见吧。
可是还有六天就开学了。
又是一年暑假。
本来我们上一年暑假就有约定过要见面的,但是一个暑假,一个寒假,又一年暑假,我觉得自己不够好,很胖学习也不好,只想等自己足够优秀了再去见她。
其实过了这一个暑假,“自己什么都不好”已经是我过去的想法了,我现在知道自己也有很多优点,也知道她喜欢我的只是我本身。
然而我还是没有勇气去见她。
难以面对她在的朋友圈,已经将她的微信删除了。
不知道她看到以后会不会伤心、生气还是无所谓。
我只希望她不要对我心灰意冷,不要将我忘记。
SQ,请相信我,终有一天我会带着更好的自己去见你的。
到那一天请原谅姗姗来迟的我。
这部电影的评分比较低,在我看来是可以理解的。
三个故事的主角都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人,是怀旧向,本来应该可以引起我的共鸣,但很抱歉的是没有。
现在我按照顺序一个一个的来说。
精美作画,只是吸睛 第一部:一碗乡愁。
评分:7分。
这一部我本人有点共鸣。
第一碗是奶奶端的,下乡的首长厨师做的,都是湖南牛肉米粉。
第二碗是学校门口小馆子的老板娘做的。
当时老板娘总会给他加一点粉,说自己的儿子也是高中生,要多补补。
后面老板说服妻子把店换成了渔具店(不能理解为什么在学校门口这么一个好位置开这种不大盈利的店),结果这一家人又遇到很糟糕的事:儿子在学校被霸凌了。
高三本来是最重要的一年,脚却被人用刀割了,人昏迷过去,鲜血直流。
不用说,这一家人的生活都天翻地覆。
后面米粉店又重新开起来了,受伤的儿子也没去读书了,就和父母一起开店,开了20多年。
【这其实就是普通人的生活,没有那么多波澜,但是非常现实,每一幕都写着两个字,叫作“实在”。
】第三碗是在北京吃的机械制米粉,看起来很好吃,但没进味—一恐怕就是北漂生活的象征,好看不好过。
吃完以后接到电话,说是祖母临终前想见见他。
他连忙赶了回去,在服期间他再次吃到了一碗高中时的老板娘做的米粉,【既是乡愁也是生活】。
温情向作品 第二部:霓裳浮光。
评分:3分。
又是传统手艺,出轨、争吵、原谅、守护。
我实在是不想在一部动漫里面看到这么肥皂剧的剧情,太老套了,给可爱的小设计师加1星,还是这个分数。
另外为了展现自己好像有减肥吧,你干什么要绝食减肥呢?
如果我是这种女生的男朋友,我一定会制止这样的错误方式。
在电影里出现这种剧情,就别怪我下狠手扣分。
争执后的隔阂(大概) 第三部:纤雨初晴。
评分:4分。
这一部实在是太侮辱初中生和严格的家长了。
初中生不说有高中生一样成熟,至少会对自己负责吧。
你看看这个女主,成绩那么好,智商那么高,做出来的事却像一个看完了迪士尼公主动画(还是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那些)沉迷于公主梦的憨憨一样。
为了一个男生,本来可以考复旦附中的人,结果只考进了区中学,自毁前途之外,还被家暴老爸打进医院(什么垃圾老爸)。
这个女主忍气吞声的行为,再加上给女主套上的这些正面人格,感觉就是早恋万岁。
首先,初中生谈恋爱,太早了,我不支持。
原因就是年龄太小,这样的恋爱是很幼稚的(影片之中的早恋就给我这样的感觉)。
高中时的早恋如果不过界,其实就是像交了个异性知己一样,而且如果有好处的早恋(例如男主暗恋女主疯狂学习拼命考上了复旦附中),我是支持的。
但如果想像这女主为了所谓“爱情”奋不顾身的话,我还是还是听家长的话,好好读书吧。
另外,棍棒底下出孝子这样的话,我十分反对。
我感觉现实的女主要么是抑郁症,要么是歇斯底里的狂躁症,不管是哪一边都不是什么好事。
我不支持初中生谈恋爱 即使是作画非常精美,我依然不是很喜欢这部电影。
可以说,瑜不掩瑕。
故事真的不太行啊…………… 然而这样我第三个故事还是有点小小的感动
先说一个:配乐好听。看的日文配音版,意外还不错。评分低很大可能是语境不同。首先要想象这是一些发生在别的地方的故事,其次要理解这片受众其实很窄,不然真是极别扭。再说说剧情,上海部分算最用心了,共鸣也多,大概是上面提到的,主要受众都经历过那段学生时代、那种朦胧无奈吧。这个故事也最新海诚,可惜彩蛋没把余味收住。其次说北京吧,一个北漂的心路历程。其实从老家的滋味切入是不错的,但把握不好就容易变成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北京的刻画也太少,好像湖南这边着笔更多。广州的故事本来并不那么无趣,真正致命的问题是:广州这座城在故事里消失了。个人感觉,这样的动画应该让人看完后记住那座故事发生的城市,而不是零星套路化的泪点。不是这座城就不会发生这样的故事——希望能看到这样的故事。
用新海诚式的风格,来讲在中国发生的故事,还是有点新意的。然而现在豆瓣还不到6分,以豆瓣对日漫的要求标准来说,实在是偏低了吧?!不过我看的日语配音版,不知道用中文念这些略矫情的旁白会不会让人出戏。
童年的米粉是基因的记忆,儿时的理想是沉淀的愿望,而成年的寂守是回归的本心。我喜欢喜剧的结局,我喜欢雨后的彩虹,哪怕是现在的情绪不高,我想找寻两全其美的智慧,但是否这种想法本来就是一种错误?
情节寡淡到不行,粤语还是香港人配的,超出戏
Netflix今天上映,刚开始看,第一个短片《三鲜米线》还以为这是动画版的《舌尖上的中国》;第二个短片,《小小时装季》姐妹俩一个是模特一个做衣服;第三个短片《上海恋》考上杨浦高中的男生多年后听到年轻时候喜欢的姑娘录下来的告白磁带。片尾彩蛋,三个短片里的人一起搭同一班飞机,很蹩脚地把这三个故事串了起来。
国货之光啊,乍一看还以为是日漫,画的很生动,故事一般,但最后一个故事很动人
两点感受,第一,从没有觉得国产动漫能有这么唯美,画面真是太美太美了!精致,清新,终于第一次感觉到,自己周围的现实二次元化,成了壁纸,上了银幕。第二,看《肆式青春》,是年少的感觉,此时的你和彼时的你,仿佛被三个小故事牵在了一起,学生,成长,夏日,蝉鸣,校服,向日葵……青春仿佛又回来了。
给个公正点的分数吧,三个故事其实都挺不错的。
动画方面真的不算太漂亮,动作很简单,像flash,表情很差,好几秒都不换表情的那种偷懒方式。方言我是比较喜欢,但是不够土,不够原汁原味。故事极其低幼无聊。呵呵
这个还是很好的,三个独立的故事,叙事能力很强,感情表达充分,而且也非常写实亲切。个人认为是中国动漫无论是画风,还是叙事能力,都非常非常出色。中国剧情一向以薄弱为大家所诟病,但这部剧情节简单却非常丰满,很好。
入豆瓣六年,处女评纪念。中国导演跟日本的存在差距,剧情基本上猜得到。不过作为岳阳人还是有所感触,跟男主相似,这周出门办事偶遇岳阳烧烤店,也花50元去感受了一下家乡的味道。几个细节:叫兽是四中的?北京三鲜米粉27元?大城市真是工作高收入,生活高成本。
大写的尴尬
浓浓的日式画风,一路开着日语音轨看,竟毫无违和感,反倒切换至中文旁白,把人尴尬得如坐针毡。既不反映真实的时代记忆,又不体现真实的人物情感。
作为国产动画其实还可以,没有评分这般不堪。诚哥并未直接参与,但有了CoMix Wave的老班底包括马岛亮子西村贵世,背景还是很新海诚的,只不过人物实在一言难尽(果然田中将贺才是真·救星啊233)…廉价3D更是毁背景…三个故事分别对应北广上(改叫《一线城市青春》貌似也没问题233)。北京篇是易小星旧文改编,基本是原文复刻,部分细节略有差别;广州篇最无聊,披着时尚圈外壳的故事毫无亮点,姐妹情的展现也缺乏让人感动的高潮;上海篇最有意思,不过这完全是三重门剧情啊233,建议男主女主改名叫林雨翔和Susan噗。话说之前有段时间上班路正好经过桔子酒店那天桥,日常圣地巡礼了属于是~后两部用方言的设定其实很棒,尤其上海篇,生活气息满满,不过最后机场强行交汇实在过于刻意,三组角色轮番出现给人一种EVA结尾集体偶卖呆头的既视感 2018.8.4
★★☆,感觉就是导演没能力拍长片又想赚钱于是拼了三个短片。另一个私人化的减分项就是:我不喜欢听方言,头疼
吃粉不加酸豆角?不正宗!
把国内三个城市的街角还原得太细致了,虽然因为说着日语有点出戏(尤其最后一个),但真的画得太好了。喜欢第一个故事(看得想吃米粉了,但湖南米粉一点辣子都没有真的大丈夫吗)大于第二个(想要这样懂事的妹妹)大于第三个。第三个一言难尽了。
恭喜李逼又喜提版权费。
比预想中好点。中日合作的结果就是:画面元素展现>旧日情怀>剧情,看在尚且给我好感的前提下,我还是给这个评分吧。彩蛋感觉很鸡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