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原以为,《孤星计划》这部影片是那种侧重讲述波澜壮阔主旋律和描绘大的战争场面的抗争片,亦或是,多少含有些“说教”意味的影片。
孤星计划 (2024)5.92024 / 中国大陆 / 剧情 悬疑 / 徐展雄 / 王源 张雪迎但实际上,该片其实是一部典型的谍战片。
看完整部影片之后,给我的第一感觉是,我被影片中设定的故事情节和新老演员们的演技惊艳到了。
看完之后的我,心情久久不能平复。
想到距今不过百年前,那时的革命先烈们为国奋战的种种事迹,总会不由得心情激动。
接下来我在尽可能不剧透的情况下,具体聊聊我在看完这部影片后,它所带给我的一些超乎预期的点与不足的地方。
首先,聊聊剧情上带来的惊喜。
1)我个人觉得,最精彩也是让我觉得影片很好看的点,就在于剧情中呈现出的两大阵营在谍战过程中,相互对垒时的紧张感。
比如,在他们参与秘密护送和营救任务的过程中,谁是卧底、谁又是叛徒,直到剧情揭示的时候我才意识到,于是在观影过程中,反转给我带来的冲击感是非常强烈的,前面看的时候有种高手过招,究竟谁才是真的卧底,真假难辨的既视感。
2)在过去看过的很多国产谍战片中,不难发现,片中或多或少会出现一些强行拔高创作意图,让其变成了有些“说教”意味的情节,让人在看完影片后,即使很受洗礼、鼓舞和震撼的同时,也会觉得有一点点“伟光正”、“喊口号”的时候。
但是我发现《孤星计划》这部影片,我从头看到尾,它都给人一种娓娓道来、令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发现原来谍战片真的可以这么拍,让那些“伟光正”和“喊口号”等浮于表面的形式成为过去式的同时,带来的是在观影过程中更加沉浸式的感受与看完之后可以直击灵魂的反思。
接下来,聊聊演员们的表现。
先叠个甲,作为不是片中任何一位演员粉丝的一名普通观众,站在纯观影的角度来看片中演员们的表现,可以说好几个主角和配角的表现,让我在观影期间觉得眼前一亮。
1)在看这部影片之前,我其实对王源的表演功力完全没有任何的想法或是预期,但是当看完这部《孤星计划》之后,发现他在其中的一些表现还是相当的可圈可点的,不光在一些情感表露的戏份上,他表现得很好,还有在冲突对峙的戏份上,他也表现的很真实不做作,恰到好处地代表了普通人勇敢选择正确道路的一群人。
2)余皑磊饰演的心机超级重的反派阵营中的军官,真的是把“笑面虎”和“阴险”表现的淋漓尽致。
3)最最让我感到惊艳的,其实是印小天饰演的章贵生,他在影片中的一些表现(尤其是表情),真的是让我在观影的时候直呼,绝了!
演的真的太牛了!
(这里就先不剧透啦~)不足的地方,有一个我比较介意的小点,就在于影片在一些对白上会存在演员的口型和台词对不上的情况,在观影过程中发现这种情况,其实多少还是会影响我在观影时的整体感受的。
但瑕不掩瑜,影片整体看完后给我的整体观感还是相当不错的,尤其是被影片的剧情和几位重要人物角色惊艳到了!
推荐感兴趣的小伙伴去看~
看过徐展雄的《革命者》之后,觉得这个导演支棱起来了。
毕竟之前的《荞麦疯长》被指责太文艺。
而《革命者》似乎让他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赛道。
文艺主旋律电影,算是被他玩明白了!
《孤星计划》仍然延续了这个风情,抒情性很强,用“起兴”的手法来展现“革命者”英勇牺牲的壮烈画面,谁能不飙泪?
《孤星计划》同样如此,前20分钟我敢说都没叙事。
完全是前史的交代,三个主人公各有志向,在黄浦江边合影——一位要当记者。
一位要进汽修厂。
一位要进黄浦军校。
三个人的梦想远大又朴实,几年后,竟然都实现了。
影片的第一个小事件,就是党军冲开了上海大学的校门,打伤和抓捕了许多教师和爱国学生。
而这个事件也将三个好朋友彻底冲散了。
正片故事由此开始,总结下来就是,宏大场面很多,但槽点更多。
槽点一内地版《十月围城》影片刚开始只是个铺垫,大概就是三位主人公李一民(王源 饰)、丁梦华(张雪迎 饰)、许天平(梁靖康 饰)各归各位,分别做了汽修工、记者和黄浦军校的军官。
然后侯老师在一次行动中被枪杀,临死前将一只绿色钢笔交给了李一民。
看到这里的时候,我还不知道整部电影的主线是什么。
直到丁梦华讲述了孤星计划,我才知道他们要互动胡先生撤离上海。
胡先生就是周恩来,但是影片其实没有交代,导演默许所有人都应该知道“胡先生”这个名字的来历。
这个故事和“十月围城”很像,但是结构却比较松散,前60%的剧情都在铺垫,直到丁梦华死亡,高潮都没有来临。
不像《十月围城》里每个护送者都有自己的故事和人物线。
如果故事的主线是“护送胡先生撤沪”,那么丁梦华的死亡不应该是影片的“中点”。
她的死亡让所有人都意识到了章贵生是坏人,一直接近他们就是为了探听撤离计划。
所以故事的主线应该是李一民和章贵生的博弈,但是显然这样整个故事的规模就小了,也不是导演想要表达的内容。
所以主线不明确,是本片最大的槽点。
槽点二“孤星”成员很不专业“孤星”社的背景是上海大学的一群学生,由他们的老师侯少烈带领。
“孤星”恐怕是取自于毛主席的那篇文章《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上海大学被冲散后,这些学生党员都散落在了上海的各个地方,直到孤星计划启动,所有人都成为了互动胡先生撤离上海的一员,所以整艘船上都是上海大学的人。
不过看得出来,这些学生并没有受过专业的组织训练,很多细节做的都不到位。
比如丁梦华,一边嘴里念念有词,一边翻密码本。
你是生怕别人不知道你是地下党?
还有当她看到“寻物启事”的时候,立刻就冲出去的动作也太激动了。
明明她的主编是一个胆小怕事,而且很明显向着国民党的人,她在这个人面前一点不避讳,怪不得她会第一个被章贵生暗杀。
更有趣的是,李一民和孤星社的成员很喜欢去一个地方接头——电影院。
李一民和许天平谈心也是在这个地方,许天平敞开心扉,称自己无法和父亲作对,但是自己的心还是向着孤星社、侯老师和共产党的。
如此容易“掉脑袋”的话题,选择在一个公共场所说是不是不合适?
可能有人会觉得,电影院里放着电影呢,在这里聊计划再合适不过了,因为电影的声音会盖过他们的声音。
看过电影的人都知道,电影院里有一个人说话你都能听见。
何况——他们放的是默片啊!
这里导演还是比较细节的,他们放的是1922年拍摄的中国第一部故事片《劳工之爱情》。
影片的背景是1927年白色恐怖时期,播放《劳工之爱情》还是很合适的,何况主人公李一民本质上就是劳工。
但是——看过这部默片的人都知道,这部电影和卓别林那种吵吵闹闹的默片完全不一样,这电影是真的一点声儿也没有啊!
鸦雀无声的电影院里,主人公还在聊帮助胡先生撤离的计划,真不怕被人听到吗?
又不是包场?
不过也难为导演了,中国第一部有声片《歌女红牡丹》是1931年的,那个时候他们确实只能看默片。
不过,不能换个地方聊吗?
槽点三“洗不白”的许天平我能感觉到,导演其实是把宝押在了许天平的身上。
虽然王源才是主角,但是真没有梁靖康出彩。
电影主角团中,唯一一个有人物弧线变化的就是许天平。
观众看到结尾才知道他大概是好是坏。
章贵生也有变化,但毕竟是反派,而且在丁梦华死亡的时候就已经“被查杀”了。
但是许天平的“洗白”过程也是有很多雷点的。
在上海大学被冲击的时候,李一民控制住了外国军官,让许天平开枪。
此时许天平还是一个学生,枪法一直不准,结果果不其然,直接打到了李一民的身上。
这也是本片的第一个笑点。
当然这也可以解释,毕竟从一开始就铺垫了许天平的枪法能完美避开所有目标。
而后来,许天平成功就读了黄浦军校,他的枪法也变准了,基本属于指哪儿打哪儿了。
所以在他和李一民等人狭路相逢的时候,他也可以精准打到李一民的胳膊逼他们逃走。
当许天平和李一民再度相逢的时候,许天平的第一个黑料是杀死了侯老师。
我们在闪回里可以看到,侯老师是背对着许天平的,他是被他对面的国民党打死的,而许天平开枪打的是打死侯老师的士兵。
这角度这么奇怪都可以被李一民误会吗?
而且明显侯老师中枪是在前胸,而不是后背啊!
所以总感觉这个设计是很强行的。
通过依稀的回忆,梗姐能记住的就是这三个槽点了。
如果你们在看完电影之后还有更多槽点想要补充。
欢迎在留言区畅所欲言哦~
《孤星计划》今天上映,我和朋友(寿星)随便找了个影院看电影,然后准备去吃午饭,没想到有巨大的惊喜。
这部电影有紧张悬疑的剧情、深刻的历史背景,影片中听到的主题曲《别丢了你的勇敢》歌词中的勇敢、坚定与信念,真是完美地诠释了电影的主题。
电影中,一群年轻人在黑暗的时代背景下,肩负起保护重要人物撤离上海的重任。
他们无畏生死,勇往直前,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勇敢的意义!
影片的剧情紧张刺激,敌友难辨的迷局让人陷入深深的思考。
在雨夜的笼罩下,主人公们展开了一场智慧与勇气的较量。
王源、张雪迎、梁靖康等年轻演员在影片中有十分出色的表现,能让观众对那个时代年轻人的勇敢与担当有更切实的体会。
当我看到主角团在危机四伏的环境中,坚定信念,为中国的和平与光明献出青春和热血时,我的爱国情怀和对先辈们的敬仰油然而生。
另外,关于影片本身,导演徐展雄巧妙地运用镜头语言,将那个时代的残酷与美好、黑暗与光明展现得淋漓尽致。
我作为路人来说,《孤星计划》不仅是一部充满悬疑的谍战片,更是一部展现青春、信仰和责任的作品。
我看到影片中的角色们,在面对重重困境时,始终保持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国家未来的信心。
他们在逆境中成长, 为实现理想付出一切 。
总之,个人认为《孤星计划》是一部非常值得观看的电影。
它能让人明白,在黑暗的时代,勇敢的人如同星光,虽微弱却可以照亮前路。
正如主题曲所唱:“别丢了你的勇敢,哪怕风雨交加,也要勇往直前。
”这部电影告诉我们,只要勇敢面对,光明终将战胜黑暗!!!
电影思路是好的,从一群有志大学生视角看民国上海白色恐怖,给悲壮的谍战事业打上青春底色,看着他们稚嫩的面孔蒙上尘埃染上鲜血,革命精神也流畅地从中表出。
可导演真正拍出这种青春与革命的交融感了吗?
片头一大段阳光誓言叙事效率低且传情塑像差,一眼看穿是为后文煽情闪回作铺垫,过于刻意。
中间谍战潜伏中规中矩,有悬疑博弈,也有身份反转,能提起兴趣看下去。
梦华死时滥用回忆,相比之下独眼死时就利索很多也够有记忆点。
片尾的煽情就更泛滥了,直接剪了一段MV走了全员的马灯,搭配上先辈的革命宣言将全片推向高潮,但对观众来说更像是被泼了盆冷水,本以为正儿八经谍战片,结果是部爱国主旋律电影,而且写得直白唱得响亮,就差把“我爱你中国”吼出来了。
说到底还是电影定位不符,你把前作《革命者》的抒情法用在本片太水土不服了。
孤星计划 (2024)5.92024 / 中国大陆 / 剧情 悬疑 / 徐展雄 / 王源 张雪迎
相当精彩。
还很容易看哭,最后一幕配上主题曲直接让我在电影院眼泪决堤。
精彩到我看完首场已经中午十二点半了,一直回味剧情到都感受不到一点饥饿感。
我确实是粉丝,但也并不意味我没有鉴赏电影好看不好看的能力😖看到好多路人都在求一个非粉丝的真实评价,那客观的粉丝评价也要存在吧🤔我不是专业的影评人或者电影人,但我可以做到仅仅作为一个观众进行客观的评价。
整体的观感很刺激,进度不拖沓,前半段剧情进度比较快,刚开始还有点没沉浸进去,慢慢的就引人入胜了,让人有看下去的欲望,中后段开始反转反转再反转,高潮迭起,每一个线索伏笔埋下去和揭开的时机也都很到位,确实很精彩。
(这里说不了太细,怕剧透了哈哈哈)作为谍战片打戏枪战部分非常带感,反正比我小时候陪老爹看的那些都有意思的多(叠甲,没有拉踩的意思!
)作为悬疑电影反转的时机以及揭示线索的时机处理的恰到好处,哪怕我已经早知道会有反转也还是会被震撼到。
看的时候我也一直在猜测谁是叛徒,其实有猜到一些,但最后的反转还是出乎了我的意料。
全员智商在线,演技在线,没有让人觉得无语的人物刻画或者让人尴尬的表演,这一点我作为粉丝有点意外。
王源不是科班出身,但去年《追光的日子》饰演的高远就很有灵性,演出了那个角色的破碎感。
我看之前还有点担心他会不会驾驭不了革命者的角色,结果他把当时工人阶级面对接受教育的学生时所展现出的羡慕和自卑的那一面的细节处理的很到位,好几个眼神很能传达情感,都把我代入到剧情当中,演技和妆造相互配合最后呈现的效果也让我看到了工人革命者李一民的而不是我熟悉的王源。
还有关于女性党员在革命中的贡献(梦华作为记者真的很勇敢)都有去刻画展示,没有忽视革命中的女性这一点要夸夸,没有把女性放在革命当中的附属位置,而是展现了女性革命者职业的理想以及高光时刻。
其他老师的颜值以及演技也都很在线,很养眼。
王源饰演的李一民作为主角,好像没有起到很大的推动剧情的作用,群像的魅力就在于每个角色形象都很丰满,以至于最后我在电影院疯狂掉眼泪🥺不是因为单独的某个人,而是所有参与这个任务的人。
最后一幕配上主题曲我的眼泪更加止不住,“我们终究会离开这个世界”“既然无法改变何不一往无前”当时的革命者们面临的未来是完全未知的,只是因为心中有信仰所以汇聚,无数的牺牲和流血才换来了今天的中国,先辈们经历过的那种生离死别就在刹那间的年代,是我们不曾体会的,我永远会为这种革命精神动容。
我感觉有一点小小的不足就是感情线好像有点突兀,不过没有烂大街的爱情片的结局非常让我舒适,(顺便什么时候电影市场能再多一些和爱情无关的好电影😖不太喜欢看爱情片)看之前也听说故事背景是没被翻拍过的真实历史(蒋介石在上海发动的四一二反geming政变)作为初中历史老师我是真的很期待,不过看完才觉得故事的历史背景没那么重要,还想说研究一下补充补充,不过只要稍微有一点历史常识,当悬疑片看也完全没问题。
只是了解历史背景之后感触会更深刻,这可能也是我最后哭的稀里哗啦的原因之一。
欢迎各位亲自到电影院审判😘
真的是反转,反转再反转,不看到最后,根本猜不到,电影在色调,氛围,音乐,场景等各个方面都是top级别的,非常出众,在后半段,真的应了那句群像的镜头都是死的死,伤的伤,在电影院哭了两三次,真的要带纸巾去,看到了他们好感慨啊,100年前的今天,有这样一群人在以自己的生命保护这个国家,他们甚至看不到光明,能抓住的只有心中的光明,就那点火星,变成了现在的燎原之火,真的中国人永远被他们中最勇敢的人保护的很好,这段没在大众面前演绎的历史,今天在我们的脑海中逐渐呈现,并且散发出光辉。
不容忽视的是,电影中强调了女性力量,女性光辉闪闪发光。
这部电影没有一个演员掉队,全员演技在线,李一民的成长,自我奉献,非常感人,赚了我好几滴眼泪,丁梦华的纯洁和关键时刻的鼓舞人心,不仅鼓舞到他们,也鼓舞到我等等,绝对今年的黑马电影,非常值得我的票价,甚至想让我2刷,好多细节值得品味
早在《孤星计划》上映前,就猜想到它一定是青春重于谍战,昨日观影,果然如此,因为少见,《孤星计划》自然成为谍战类型中的“孤星”。
而影片的架构,也必然会转变为“谍战搭台、青春唱戏”,以青年人的视角,讲述青春故事,歌颂青春无悔与勇敢无畏,所以《孤星计划》,又名“青春无悔计划”。
李一民的饰演者王源,也会因最后一幕的高光,成为今年大银幕青年演员的代表。
虽然“谍战”只作为《孤星计划》的外衣,但这件衣服做得好不好,事关整部作品的可看性与耐看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尿点”多与少。
从个人观影来看,影片的“谍战”外衣只能说是中规中矩,谈不上漂亮,但也称不得丑陋。
从李一民因缘际合下进入“孤星社”,到临危受命接掌“孤星行动”,再到众人克服重重困难完成护送行动,最终用生命谱写华章,整个片子中的谍战元素几乎是无惊无喜的,好人与坏人几近明牌,所谓的反转也并无太多意外,行动中的波折看起来或有难度升级,但细细回味,也有诸多创作上的刻意。
例如梁靖康饰演的许天平这一人物,他的“好人”设置观众几乎是可以确信的,所以他的“反转”来得并无力道,观众不会拍大腿,相反如果让许天平彻底黑化,或许观众会感到震惊,虽然对于谍战元素来说,许天平的反转并不精彩,但对于影片的青春内核而言,有着不小的点题作用。
许天平的“反转”不精彩,但对于以“青春内核”为重的《孤星计划》而言却必不可少。
他的反转,指向的是青春成长中的一组对立关系——父与子。
从黄埔军校毕业后,许天平在父权的压制下渐渐臣服,与李一民等同学的再会,让他获得了成长的契机,在丁梦华牺牲后,他与李一民一道完成孤星行动,跳出父权的桎梏、遵从内心选择正确道路,达成真正成长。
而与许天平成长方式截然不同的是李一民,他几乎是在寻到正确道路后,一直坚定的走向前,途中的那些崎岖与坎坷,不过是他成长的阶梯。
从立志“造出中国自己的汽车”到参与侯少烈“工纠队”的护送任务,对李一民而言,这不是一个重大转折或者说是需要从长计议的大事,他的“勇敢”底色就决定了,这种目标的转换一定是丝滑的,李一民也的确如此,他的从未犹豫,他的果敢机智,他的一往无前,直至英勇牺牲,他为影片中的“孤星”意像做了绝佳诠释。
用我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丑了”一整场的王源,势必会因为最后一秒的高光,而成为今年大银幕青年演员的代表,这个高光也会随之成为一个符号。
影片在打造青春内核时,还摒弃了一些青春片中的陋习——爱情影响主线,李一民与丁梦华之间,那种若有若无、幽而未明的情愫,比起把他们直白的呈现为战火中的爱情,影片现在的处理方式明显更胜一筹,让成长主线始终居于中位。
然而,影片的问题也是明显的,有些还是致命的。
除了谍战类型过于规矩和普通,让影片的观赏性打折扣之外,创作者在故事设置上也有诸多不合理,比如李一民等人参与的“孤星行动”,原本只是护送胡先生离开上海,可走着走着却慢慢变大,一并连被通缉的老同学也送走,这种操作对于观众来说,更多的是不可信,在当时的情况下,李一民等人尚且护送胡先生都困难,又加入这么些人,这种嫌难度不够大而进行的自我升级,多少令人觉得匪夷所思。
即便是瑕不掩瑜,但因为这些问题的存在,《孤星计划》的观赏性与耐看性大打折扣,势必会出现观众不愿走入影院的情况,再加上《好东西》的强势,《孤星计划》的最终票房大概率会定格在破亿,但对于大银幕稀缺的青春谍战片,《孤星计划》有着超出票房本身的意义。
本来就是悬疑片感兴趣 看了宣传片想着去看看 没想到真的很惊艳哎 一直在反转!
剧情也不拖沓真的是沉浸式观影 知道结束非常震惊 又很低闷 但是主题曲响起来 歌声细腻温柔又坚定好像慢慢的给予了安慰!
真心不错 女主角很美很符合上海姑娘 男主也非常惊艳我 之前看他的追光的日子眼神戏就很突出非常细腻 这次的台词包括动作真的能接住其他演员的戏。
《孤星计划》突破了谍战戏的类型框架,将主角设定为少年人,这一创新之举为影片带来了全新的视角和活力。
青春元素的融入,使得这部谍战片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悬疑与紧张,更增添了一份青春的朝气与力量。
影片在视觉表现与叙事手法上均表现出色,情感共鸣也是影片的另一个亮点。
少年人的豪情壮志与环境的压迫形成鲜明对比,激起了观众对自由与希望的渴望。
面对社会的动荡,无畏的青年无疑是最美的风景。
《孤星计划》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电影,无论是为了享受精彩的故事情节,还是为了体验那份关于青春的感动,这部电影都能带给观众深刻的思考与感动。
影片不仅展现了谍战的紧张刺激,更传递了关于勇气、信仰与希望的重要信息,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得到心灵的震撼与洗礼。
导演徐展雄运用细腻的镜头语言,将紧张感与情感共鸣巧妙结合,尤其在关键情节的处理上,镜头的切换和音乐的配合几乎达到了无缝衔接,给观众带来了身临其境的体验。
摄影师在色调和光影的运用上也极具匠心,营造出一种既真实又富有艺术感的场景。
《孤星计划》算得上是一部典型的悬疑谍战片,惊险的类型元素不少:绝密行动、双卧底潜伏的身份反转……而扒开这层权谋对弈的外壳,它又可以被视作是热血青春片——在动荡的时代里,人们总是无法知道,下一刻眼前出现的,是新时代的黎明,还是血色模糊的黑暗。
尽管如此,仍有热血青年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
电影很有意义的部分之一,就是把曾经常见于中年人主角的谍战片给“青年化”,不再那么伟光正式地“喊口号”,转而塑造出一批敢作敢为的青年。
于他们而言,青春是明知不可而为之的勇气,信仰是危机四伏时背水一战的勇气。
影片背景设置在上世纪二十年代的白色恐怖时期。
开篇就呈现了近百年前“五卅运动”的一角,这场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反帝爱国运动。
1925年5月底,上海工人和学生在租界进行反对帝国主义的游行示威,英国巡捕在南京路上开枪射击,制造了震惊全国的五卅惨案,但这也激起了全国范围的觉醒与斗争。
主线紧接着转入1927年风雨飘摇的上海。
本是一介维修工人的李一民,意外在丁梦华和许天平的邀请下,加入了组织孤星社,心中种下了觉醒的种子。
随之而来的游行失败,却让组织迅速瓦解。
直到一个重要的秘密护送任务,让这群青年人再次聚到了一起,面对硝烟四起的重重围剿。
李一民孤身担起护送的重任,但他绝不是一个程式化的孤胆英雄。
“孤星计划”的完成,离不开小队里每一个人的前赴后继。
一张合照,将他们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也成为完成整个计划的通关密钥。
“我们虽然不能选择自己的过去,但我们可以选择自己的未来”——作为贯穿全片的一句台词,回过头再看的时候,多少能感受到它背后的宿命感。
三个主角,分别是当时三种人的不同缩影与代表。
李一民是做了忠于自我的选择的普通人,初生牛犊不怕虎的他,最终以牺牲完成计划成功的闭环。
丁梦华是那些为理想主义献身的人,出于对新闻事业纯粹的热爱,充满斗志要干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
出生在国民党家庭的许天平,代表的是无法选择出身的人,身在敌方阵营的他,是否能坚定内心准则,不放弃自己最初的信仰?
片中有两处堪称点睛的细节,一处是侯老师的钢笔,另一处是梦华以“沈荩”作为暗语拆穿章贵生的身份。
钢笔是任务成功的关键符号,也是孤星社意志的传承。
侯老师牺牲时,将代表孤星社的钢笔传给了李一民。
乱世逢生,不知何时眼前的人就将是所见的最后一面,而一支钢笔却代表了绝对的信任,凝为不灭的火。
另外,这支钢笔被叛徒所利用,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损失。
而最后叛徒也死在这支钢笔之下,这何尝不是一种宿命的轮回。
沈荩这个历史细节,则有几分真实的残酷。
在邀请李一民进社时,梦华曾说自己想成为“像沈荩先生那样勇敢的记者”。
沈荩生于1872年,是近代中国第一个为新闻事业殉职的记者。
他通过秘密渠道,获取了丧权辱国的《中俄密约》草案内容,并寄往天津英文报纸《新闻报》发表,引发强烈反响。
但也正因此举揭露了清廷卖国的真相,沈荩被杀害,牺牲时年仅31岁。
沈荩案在当时激发了各界的政治热情,人们对清政府严厉抨击,同时也引发了国外舆论的甚嚣尘上。
从梦华的这份理想也能侧面看出,沈荩的牺牲推动了言论自由,让无数青年人走上新闻之路。
枪声与鲜血里,回荡着坚定不移的誓言,苟利社稷,死生以之。
在时代席卷下,人们的命运,往往就是在这样一些相知的时刻里转向。
他们在属于自己的位置上,发挥着重要作用,看似是暗夜里的星辰,但其实没有一个人是“孤星”,共同交织,普照黑夜。
李一民、丁梦华、许天平、侯老师、江岳,他们都是这样的人,都为了反抗命运、反抗压迫而充满斗志。
那份心底的惺惺相惜,让全片在凛冽之余,留下了一抹温情。
人其实没那么渺小,斗志也没那么容易消散,我们就远比自己想象的要更强大。
志同道合的人,也终将并肩同行。
可以看的电影,虽然剧情仅仅撤退胡先生。
这个剧情是认真的吗
酣畅淋漓的青春之歌,一个谍战片的新赛道。
革命时期的知识青年,真有正义感,有这些有志青年,国家才有希望。
影片全员演技在线,剧情紧凑完整,悬疑感十足有好几次反转,全程看得特别爽,很震撼。莫名觉得特别解压。适合上学上班族去看,很新颖看完会很动容但又会达到前所未有的精神放松。
这部电影让人深刻理解了“勇敢一次”的真正含义。李一民和丁梦华,他们的青春充满了理想与激情,在压迫下他们勇敢站出来,正如电影中所展现的“初生牛犊不怕虎”,他们对理想的坚持令人热血沸腾。
这是灾难片吧,全员灾难,剧情灾难,主演那个男的像被蜜蜂蜇过全脸,整一小孩子过家家
太好看了(丑的不加)
这是我看过悬疑片里面最好看的,前面铺垫的都非常好,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有悬念,有反转,李一民的那个人物角色还蛮鲜明的,演的挺好,是整个故事性的核心,结局也是意料之外,值得一看
搞音乐的人还是别吃演员这碗饭了,小时候长得挺可爱的,长大变成这样了
难看演技差
刚看完还行吧,全员毙,最后一刻还是挺感动的,那时候的人可以放弃自己的生命为了大家,
多一星给后面剧情反转,整体节奏感一般,主角光环,前面很多东西得到的也太容易了,一些镜头总让人觉得强行升华,看着尴尬,还有跟外国人打戏那里,枪抵头上了不毙,还得松手再打,转折的太生硬了,二字演技明显太青涩,前面还好比较平和也基本不出戏,后面需要表现力的镜头打戏怼脸表情和眼神都不太行,大多数时候我都是觉得尴尬的,死的时候那个怼脸还不错,身体协调度不咋滴,多练练吧,也还是愿意给新生代一些成长空间。许天平那个演员一些怼脸表现力也很一般,奈何长得不错也能原谅
好老套的剧情…某人超绝小学生长相和台词…
素在?
百年前的青年将一腔热血撒向这片深爱的土地即便知道尽头是死亡仍然义无反顾 向死而生致敬
好看,很久不看这种反转谍战片,喜欢。
bb65:王源像小孩穿大人衣服玩家家酒。这三哥们演戏一对比,算了,都不行,王源不行得最突出。有些人就是不适合演戏的,接受这个现实,老老实实当明星转花不完的钱不好吗,一定要来演电影折磨别人。
翻看导演的过往履历,发现他总是处在薛定谔的状态中,对于自己着手的电影品质始终不能有稳定的把控。不过由于上一部《革命者》的积累,倒是让他发现了主旋律影片领域内探索新方式,不再拘泥于宏大主题下的多线人物叙事,转而聚焦于小人物的精简叙事中,本片无疑就是按照这个路数来拍的。同时加上一众青年演员的加入,也让本片的故事与当初那个年代的真实背景有了联系,只不过这些青年演员却没有很好的把握住这个机会。尤其是芙蓉王,电影这条赛道不是想去就能去的,作为三人组里最晚加入的也是最没天赋的那位,这张脸其实就不太适合出现在大银幕上。电影的立意其实还算不错,但导演似乎很热衷于强加反转,尽管电影的味道很有复古范儿,可是为了这么多的反转而牺牲逻辑性实在也是没有必要。(话说这么多熟脸在影片中一闪而过的意义是啥?)
这片很好的证明了某人根本不适合演戏,你告诉我这有啥演技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