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主观里一部电影的成功在于它好得让人讨论称赞或是它坏得让人诟病不断停车这部电影编剧/导演/摄影兼于一身的钟孟宏先生,继[医生]之后又一部电影作品。
剧中角色包括了:金士杰、张美瑶、戴立忍、张震、桂纶镁、高捷、杜汶泽、曾珮瑜、庹宗华、九孔、纳豆等人。
一开始进入电影的几个画面看得出导演的企图心,例如张震走出镜头之后的背景还有张震在车中假寐,镜头拉到他脸上盖的报纸的图像在观赏之余心中不免替他鼓掌一下!当然选角方面导演跟王家卫早期还蛮雷同的选择一些有票房却不失个人味道的明星,这样的策略方式会让电影能够加分并且具有实际的帮助那样子很好,印象当中在"新浪潮"这本书中法国导演尚卢高达也提过类似这样的事情。
故事场景中一个重要的地方-"理发厅",连结了几乎所有角色与角色所属场景,可惜了一点是对于这样一个几乎像是爱丽丝梦游仙境入口的奇幻或是特殊场景描述似乎稍嫌不足,不过对于冷面理发师由高捷主演这个角色似乎是很好的选择与反差,不过化妆人员也许可以把高捷的妆化得再白一点,导演也许可以用再特殊一点的角度去带理发厅内部人与人的互动不是只有理发厅的厕所里那出幽默感相当足的张震VS鱼头的戏分。
另外高捷替老人理发之间的诡异感如果能加强些相信幽默感的反差会提高些许,并且当这个地方的氛围建立了,其他关联的元素也都会更生动起来了。
港星杜文泽的戏分也是我比较喜欢的一段故事,透过角色自溺自语的过程,让所有的异想的事件与物件变成可能,那样的表现的方式很有趣也有一种诗意伴随的感受。
剧中另外一个角色戴立忍饰演的皮条客,也是我喜欢的角色之一。
原因就是因为他坏,他知道他要坏才能生存,那种毫不掩饰的坏底样貌,故事才能进行下去。
当然这是个性格鲜明的角色,但是电影中尽管选角选的不错,由于角色个性的浓度问题或是描述分段故事的场景的远近关系还是有丁点让人小小不能进入。
电影很好的是有时夹杂了马克吐温式的小幽默与台湾味道的小玩笑更推近了观众跟故事的距离感,是轻松的感觉是能懂的电影。
有点阴郁个性的是桂纶镁的角色,说实在在戏中并不抢眼更别说在戏中说的那句脏话。
不知道是不是由于导演执导过纪录片的关系,还是"医生"中的生死概念,桂纶镁的角色演绎在导演镜头之下,像极了最无关的人却最受罪,越挣扎却越无助的感觉。
这段戏分让我发毛并且有一点点的不舒服,虽然这只是个人观感。
Peggy整部戏的戏分算是颇多,不过演最好的就是洗手与擦手的过程。
恕我直言的是电影中洗手与擦手有两段,各自在不同的时空背景,代表的却是相同的洗涤,洗涤了身体与心灵的各种污秽/疲惫,那是美的形式,并且能够暂存人心的画面。
Peggy另一段骑脚踏车的镜头时间有点冗,虽然也许猜测的出导演希望角色藉由骑车表示出寻找方向与发泄心中压力的方式,但是难免还是会有点期望不一样的方式却能传达相同简单概念。
这两张“车”是宁浩的《疯狂的赛车》和钟孟宏的《停车》,看过,心想它们蛮像。
画面都系高饱和色相、强对比度,都有高捷、九孔出演,这些,不过是最最表面上的相似,二者的“像”,在乎结构——n花并蒂,因缘际会间世相尽显。
这“像”的差别说来也大,就叙事节奏而言,《赛车》令人目眩,《停车》则舒缓一些。
《赛车》里最意味深长的角色,我以为,不是脑满肠肥的台湾黑帮大哥,不是业务开展丰富的丧葬CEO,不是坑蒙拐骗、雇凶杀妻的黑心商贩,不是立大功心切的大盖帽,甚至不是男主人公——一位运气不济的前赛车手,而是——那对准姻亲,二人言行俨然一根时下中国人价值观的图腾柱:崇尚专业技能——“不烧不专业”、“干一行爱一行”;向往暴富人生——“这还多一万呢”;睥睨文凭学历——“满嘴顺口溜,你想考研哪?
”;……两个来自乡野的蹩脚杀手,纵使身上还保留着“宁拆十座庙,不破一桩婚”、“多行不义必自毙”此类古老观念浸染的痕迹,但在21世纪中国人的“有所为”这个问题上,他们无师自通、驾轻就熟。
镜头里三度出现一架飞机凌空而去,那一刻,被巨翅铁鸟的“自由”、“超脱”反衬得格外困惑与无奈的,不独电影里深陷荒谬同时确实的生活境遇之中的耿浩,还有屏幕前的我。
话说前阵子陆续收到了一堆短信,内容近似,措辞迥异——早先是“免您爱车被风吹雨淋,减您保养的后顾之忧,拥有一个地下车位,放心、舒心。
抢购热线×××××××”;后来是“给地球一个美好明天人人有责,拥有一个环保车位,经济、良心。
抢购热线×××××××”。
(注:所谓“环保车位”,即露天车位。
)轻而易举地,上述两批讯息就这么矛盾着搂抱,依偎着讥诮,一如《赛车》里太多的人、事,一如我们周边太多的驳杂,把世界涂抹得怎一个“乱”字了得。
我知道乱世之中也有一部分人民的生活水平在提高,明证之一即私家车拥有量增长可观,我知道有的省市已然把“支取公积金以购家庭用车”列为了撬动内需的有力举措,但我总忍不住杞人一下:某一天,全中国都会实行机动车按车牌尾号孰单孰双上街么?
某一天,我们在街头好不容易找到个泊车位,也会像那位台北的陈莫一样莫名其妙地迎来触目惊心的几个钟头么?
一对不能生育的青年伉俪,一对银发覆顶的夫妇及他们没了父母的小孙女,一个曾经驰骋黑道丢了只手而“洗手”的理发师傅,一个暴戾嚣张的皮条客和一个饱受欺凌的大陆卖淫女,一个代人背债只能四处躲藏的香港裁缝。
《停车》里,五组人物因一个临时车位而有所交织,他们殊异的命运接下来被循序交代,方向不同、浑浊斑驳,展开影片的意义空间。
其中一段情节直让人鼻酸。
26岁的东北姑娘李薇赴“宝岛”谋生,对于将去的那个遥远地方,尚蒙在鼓里的她问皮条客“那里有没有文身的?
”。
北方平原上一列火车呼啸而过,夕照之中异常美丽,殊不知,它正把一个女孩载向深渊,而对那女孩背井离乡这一选择的说服力,除了她被单位强逼买断8年的工龄,除了亲情(母亲)的要求乃至出卖,原来,还有一点点来自与她面孔的端庄、朴素相“背驰”的对于“文身”一类的不羁与时尚的憧憬。
这样的微观。
早些年,我一定会对电影末了的“安排”有所排斥:踽踽不歇的“千足虫”是有所寄寓的,母亲节深夜陈莫驱车带了刚刚收养的女儿回家而他家中的妻子是期盼有个孩子已久的,因为它们飘荡着巧克力气息的光泽太美好了,但时间这张砂纸业已把人打磨得甘愿借助光影温情的立意来取暖、获得慰藉,所以,我的嘴角被《停车》的结尾引得微微上翘,并在心里引用了那位虬髯诗人流传甚广的句子之一——“陌生人 我也为你祝福”。
蛛丝马迹,草蛇灰线,不懂此类极富魅力的传统叙事结构资源缘何永远入不了那党野心勃勃以至拙劣无比的电影工匠之“法眼”,所幸,在这两张“车”各自100来分钟的光影里,时有细微的对称与呼应闪现,精心、精准得叫人或松一口气,或会心一笑,譬如《赛车》里有块最终救命的银牌,譬如《停车》里有个最终熬来飨客的“马桶”鱼头。
《停车》的情节很简单,简单到只要一句话就可以概括:陈墨(张震饰)因为停车买蛋糕而遇到的一系列倒霉事情。
这个男人遇到的这些事情都不太常见,因此显得不太真实。
显然这是导演的故意安排。
这不是一部以情节取胜的电影,导演并不追求一种真实性,而是通过这一系列的事件告诉观众一些东西。
电影让人感受到,影片中的每一个人都有很多故事。
陈墨夫妇是电影的主角,但陈墨老婆(佳伦镁饰)却是很后才正面出现的。
电影并不是以他们的故事为主线。
他们的故事跟其他人的故事地位是同等的。
老年夫妇一家、黑帮老大、理发店老板、裁缝、妓女、皮条客、皮条客的小弟、的士司机、蛋糕店老板……如果在一般的电影中,这些人或许只是一个面目模糊的“路人甲”。
但是在这部电影中,我们却可以清晰地想象到他们的故事,而且这个过程是不由自主的。
看这电影就仿佛是听很多个人讲故事,每个观众都可以在电影里找到共鸣。
导演有意识地让电影包含大量的信息。
如讲述到妓女李薇,一般的电影中只要有这么一个人物就行了,但是影片却插入李薇在东北老家下岗的情节。
这样李薇的形象就鲜活起来。
我们知道她是一个从东北下岗后到台湾从事“服务业”的。
片中的士司机也是这样,在搭载陈墨时,他讲起他曾是一名飞行员。
这样这个司机就不仅仅是一名“路人甲”,而是成为了一个观众不能忽略的人物。
通过这些人物提供的信息,我们从一部电影中就几乎可以窥见到台湾这个社会的全部。
它的当下形态,它跟大陆、香港的关系等等。
而这一切是通过“停车”这一平常的行为触发,通过陈墨这一个平凡的小职员串联起来。
看完电影,我想到可以用“一叶一世界,一花一菩提”这句话来概括它。
尽管不太准确,却表达了我的感受。
这部电影总体很棒。
我从来就不懂得写影评,只想借这里对我最爱的你写几句话。
我刚看完关于奥黛丽赫本的故事,书里反复说着她始终知道什么最适合自己。
我当然是无从得知你诠释这里的“小镁”或者女人不坏的“铁菱”时的揣摩,但是你的年龄和眼神依旧无法与周迅相比。
就像本杰明那张扑满了粉的脸恰好出现在我刚看完的川流不息之后,他眼里忽闪的纯真就突然显得很不协调。
有新闻说你很欣赏林青霞,那么我想你也应该了解林青霞19岁出道后拍了50多部文艺片,30岁才真正跨入转型期。
她转型的成功不只是因为对自己角色设定单调性的厌倦,也是她人生历练的体现。
时间过去,我说支持你一切决定,也明白你想要挑战想要证明自己。
我看到你为了拓宽戏路的努力尝试,但我也承认我无法看到剧中人的灵魂。
我想你还是应该考虑清楚什么是真正适合你的,你必须把握自己的特质并且善用它,而不是为了证明自己去将这一切摒弃。
更何况你的特质本来就不是什么让人厌倦的东西,而是现实世界鲜有的美好。
有些事情急不得,有些机会也不一定对味。
在对的年龄,做对的事情,是蓝色大门五年后的我,所深刻了解到的。
否则30岁之后再想要假扮纯真少年,恐怕为时已晚。
因为爱你,与你共勉。
一个主角,几个故事,最终回到原点好久没有这样赞叹一部电影从最初散乱的镜头就充满了导演自己的态度中间夹杂着的倒叙让每个角色都充实起来结局渐渐鲜明……我是冲着桂纶镁和张震的组合下的这电影隔了好久才看嗯,没看影评的做法是对的看巴顿我是有心理准备,知道了大概的剧情这个,则完全是惊喜海角七号,其实远没有这个好尽管在看《停车》之前又回顾了海角的部分桥段我还是由衷的喜欢这部电影了难得在mtime上打分,给了9总觉得有什么话说不出来感觉真不错要找找更清晰版……
老流氓:我操你妈!
妓女:你别操我妈!
老流氓:那好,我不操你妈!还有张震一屁股坐在蛋糕上然后借洗手间换衣服那段那个鱼头。。。
说不出的感觉那个刮胡子的老头儿 把泡假牙的水都喝了 最后照了下镜子很满意的走了理发师说:真正的绅士啊!
电影《停车》里。
24岁的李薇从16岁开始在工厂里做工,到第八年,她下岗了。
遇见大宝,大宝带她去台湾。
逼良为娼。
那一段。
电影里明确地写着那是2006年。
电影里面的大陆,工业气息眼中,充满了破落的气息,搪瓷缸,老式热水瓶,斑驳的墙壁,濒临困境的工厂,下岗的职工。
和台北鲜明的现代化气息相差太大了。
不否认现在大陆没有这样的景象,但这看起来更像96年甚至更早的大陆吧。
而他们眼中的大陆人对台湾了解甚少,已经到了闭塞的地步。
火车上还很淳朴的李薇和大宝有一段谈话。
李薇问台湾是什么样子的。
大宝说:台湾是一个岛,中间有山。
.......云云。
都是一些很常识的话,可是李薇睁大了眼睛很向往的样子。
我当时很惊讶,这是台湾人眼中的大陆?
大陆人眼中的台湾?
2006年我每天都追看《康熙来了》《我猜》,我每天都可以从互联网上下载到最新的版本。
我自己并未觉得海峡两岸有多么闭塞,我以为两岸的民间文化交流通道早就被艺人商人和互联网打开,虽然我知道仅仅是看台湾人写的书演的戏做的综艺节目并不代表了解台湾——甚至连皮毛都没碰到。
但我想我们对台湾的了解还不至于到未知之境那样。
况且更早更多更广泛更全面接触和了解台湾的人实在太多了。
一个20多岁的人,放在96年,说她不知道台湾是什么样子,我相信。
但我不相信它会发生在2006年。
虽然我们常常回望过去总觉得过去落后一些,贫穷一些。
但我还真没感觉的09年和06年有啥区别。
开台湾综艺节目也是,很多到内地掘金的二三流艺人,来了一两次大陆,就觉得自己对大陆了若指掌,甚至为了那一点点的通告费,在节目上口沫飞溅的大讲大陆的坏话。
这不好那不好——其实你又对对岸了解多少呢?
大陆人民也根本不知道你是谁。
当然,我们看着台湾人自以为了解大陆而高谈阔论的时候,会觉得好笑。
可能他们也会。
也许他们一边想大陆人真是对台湾一点都没了解,一边冷笑说:还不懂装懂。
事情都是这个样子的。
you know。
I know。
我们总以为自己了解对方而对方不了解我。
人和人之间都是。
没听过遗珠的说法,但是好几个评论都提到了,翻了几页评论,4、5星的居多,心想恐怕真的是遗珠了,于是找来看。
看完以后的想法是,金马评委还是有眼力的,遗得对。
看完以后还不服气,把所有评论全部翻了一遍,评论里只有5个人给了2星,并且批评的理由写得并不深刻,大多是不喜欢这类型啊,有点阴暗啊这样的理由。
后来想了想,对的,这种水准也不值得牛人花心思来批评它。
反正导演也没什么名气,光脚的不怕穿鞋的。
我对本片最大的意见是,导演老喜欢给演员突然拉近的镜头。
这种镜头一般在什么时候看到呢,一个是纪录片里,由于拍摄的对象突然开始说话,或突然有个什么动作,摄像机事先预料不到,于是突然拉近;一个是刑侦题材的影视剧里,表现案情有了重大突破,或者说到一句什么特别关键的话,往往配有突然升高的音乐,用这种镜头来表现紧张情绪,引起观众注意。
本片里,安安静静的演员,安安静静的台词,安安静静的情绪,配上突然拉近的镜头,我的妈呀导演想干嘛,好歹是个文艺片,您想玩镜头也玩点相符的,别老牛头不对马嘴的行不?
第二个让我不爽的是故事的设计。
后来发生这么一系列的事,最主要是因为张震一拖再拖,让观众急死。
让观众急是好事,可得是那种“天啊他该怎么办啊”的急,而不是那种“靠,他脑子有病吧”的急。
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的主人公身陷麻烦是因为之前的一系列情形下他不得不那么做,观众首先理解了他的“不得不”,所以才会善意的为他担惊受怕替他着急,后者的主人公则在一系列情形下,却一再的没有选择本可以更好的行为,违背了电影编剧理论上的“最小行为准则”,才让观众觉得他就是个傻逼。
虽然我明白导演在后面说明了张震和老婆的问题,让我们回顾起来可以作出“也许他一开始就不怎么想回家”的解释。
但这个解释对于前面那一系列婆婆妈妈让人干着急的行为仍然缺乏力度。
第三是风格。
本片各个段落风格差异很大,有时候是冷静、客观,有时候是抒情,有时候是黑色幽默,有时候是恐怖血腥。
导演还对自己这种包罗万象的风格感到满意,轮到什么风格,还不折不扣的配上了该有的音乐,其中无时无刻不点缀着“干”!
“干”!!
“干”!!
的有力的语言。
真是服了。
我从来就不看好MV或广告导演拍电影。
MV/广告导演思维方式和电影导演思维方式很不同,所以前者拍起长篇来是有点风格独特,但独特并不意味着好。
电影有自己特有的叙述要求。
不是玩一些平常电影里不会出现的镜头就说明这导演很有才华。
我说,为什么您不想想为什么那些平常的电影不用那些镜头呢?
不是因为那些导演和摄像不会像您那样摆弄摄像机,而是因为不合适。
生活的特点在于什么?
在于你永远无法想象接下来的事情。
台湾的电影去年有了海角的头阵,似乎有种复兴的影子,但是十年光阴的伦废,并非短日就可复原,只是台湾电影相较于内地的体制限制,除开资本外,可惊喜的机会还是会多些。
钟孟宏,不认识。
结尾字幕里身兼导演编剧摄影。
资料说其是原来是mv导演,后来第一部长片是纪录片《医生》,没看过,但是很有好评。
这样很好,很多mv导演今年都开拍电影,但是诟病都在于有镜头无故事,钟孟宏在故事上有纪录片的叙实底子,自然不会有多大的过失。
他很有胆识,第一次要讲的故事就很有结构和野心,但是新人导演还是会在张力上有所缺陷,尤其是要驾驭如此众多的大牌卡司的情况下,有点力不从心;不过也正要庆幸有这么多底子好的演员,才能将导演这个略带野心的个性剧本,表现的自然又内敛。
而且,停车这部电影,在我的喜好里,是高于海角七号的。
停车。
台北登记车有100万台,而所建停车位只有50万。
停车很难,所以不可抗拒的会有摩擦。
张震演得的陈莫是一个不想回家的男人。
工作一晚,然后在路边车里睡到下午5点,醒来是老婆桂纶镁的电话催促。
一顿早就约好的晚饭,他却不急不慢。
因为要去买桂纶镁说的小巷子里的蛋糕,将车停靠在某路口,看到一个空出来夹在2车中间的停车位,他很欣喜的停靠过去。
他没有去想为什么会有这么一个幸运的停车位。
“我的巧克力卖的是口感,不是精神。
”老板娘在反驳陈莫挑剔的这句话,让我在面对这个安静的开场下,精神一振。
2个人的确有点尴尬,陈莫还是选择了自己老婆并不喜欢的巧克力慕斯的意式巧克力。
回到停车位,却发现自己的车被并排停靠的一辆灰白色黑车给挡住,陈莫的富康型小车出来不得。
陈莫询问隔近店铺的老旧理发店的老板,得知这车应该是隔壁三楼住户的车。
一对老夫妇和小女孩今天是母亲节。
陈莫闯进了一个支离破碎的家。
门没关。
“阿云啦,小马回来啦”老头子让瞎眼的老伴误认自己那个枪毙的儿子回来了。
这可能是老头子一贯做法,也可能是因为张震实在长的像所以那一瞬间老头子的灵光一闪。
但是我想,门没有关,可能就是一直在期许有人能够走进他们的生活。
对于双脚已经进入棺材的老夫妇和一个孤苦伶仃的孙女,他们是期望生活得到改变的。
陈莫被吓得退出三楼,又从理发店的老伴那里得知小马是老先生和老太太的独生子,因太太生产需要钱,所以绑架小孩索要赎金,但是不小心把绑架的小孩闷死了。
他太太离开了,遗留下年迈的父母和孤独的女儿。
陈莫看着自己买的2个蛋糕,想到今天是母亲节,心里善心让他决定回去继续装小马。
老太太要陈莫念小马的在狱中写给她的信,陈莫不敢如实念出信上的内容,而是继续编词,善意的将这个谎言继续下去。
临走时,小马抚摸这小女孩的头,说他过一会就回来。
其实,他们都知道这是一个善意的谎言。
来自抚顺的内地女支 女李薇的出场,很渺小和又很惊艳,镜头都是孤独的远景,一开场便是酒店的黄色交易。
她是一个内地的下岗女工,是一个迫于生计被逼无奈的小人物。
酒店里,双手搓揉着润滑液帮男客户打手枪,然后在客户变态的要求下撒尿。
最后尿液从浴室磁砖中缓缓流出,镜头令人血脉贲张且毛骨悚然。
“小姐,你的钱掉了。
”事后,客户的侮辱,并没有让李薇的麻木的表情改变。
镜头闪回到抚顺,李薇18岁就在厂里工作,工作了八年,家里还有一个无工作的母亲,无依无靠。
一天工作后,李薇被通知她下岗了。
在遭工厂遣散后,倒热水瓶在脸盆中洗净双手,再将毛巾扭干的细微动作,和她在台北与嫖客完事后,在五星饭店高级卫浴脸盆中洗净双手,再将毛巾扭干的同一个动作,镜头卡位都是一模一样,都是工作后去清洁双手,一样的动作,后者却强烈隐示着无奈、出卖、卑微与失去尊严。
“操你的妈妈”“你别操我妈”“好,我不操你的妈妈”李薇是因为母亲才到台湾的,这和当天母亲节的主题是一致,母亲将她卖到台湾,戴立忍饰演的大宝是她的经纪人皮条客。
李薇不堪忍受大宝的克扣,在夜市落跑,想要逃离这种生活。
小趣味的鱼头把陈莫挡住的车已经开走,陈莫好不容易进了车子,一屁股坐下,却忘了座垫上有蛋糕,顿时盒子破了,臀部也都沾上了蛋糕奶油,张震只好到附近的理发厅借厕所清理。
那是间老房子,灯光惨白,瓷砖斑驳,先天的视觉上就透露着妖异的氛围,厕所的洗手槽里盛满了水,里面摆着一只鱼头,乍然闯见,在这种灯光下见到这么奇特的物件,就易滋生极其突兀,如同一场黑色喜剧的开场白。
要清洗裤子的张震得先解决鱼头,才能沾水,双手鱼腥是第一个趣味;把鱼头摆在马桶水箱上,却不小心掉进了马桶中,则是紧随而来的第二个趣味; 陈莫面对鱼头的手足无措,被这只鱼头整得七荤八素,从戒慎恐惧地捧在手掌心上,到咬牙从马桶里捞起落难蒙尘的鱼头,好好的鱼头猛然沾上尿屎的混乱感受,说不出的尴尬与恶心。
不小心闯了祸,即使心中有百般不甘与委屈,却不能不善后,于是张震顺手抽出了洗手台上的牙刷,试图刷掉鱼头上的尿屎残痕。
长镜头写实的动作,创造了第三个趣味的而让人忍不住想:那把牙刷是谁在用?
刷净了鱼头,会不会沾上了牙刷?
不知情的人会继续刷用吗?
还有,不知情的人会又要如何来料理那只鱼头呢?
则是第四个趣味。
黑帮退休的理发师和黑帮老大料理完恶趣味的鱼头后,理发师邀请陈莫来了一场足球台的game,在足球台上的单手旋转手把,意气风发的赢了双手的陈莫。
陈莫出了理发店,发现自家小车又被一辆长奔驰给挡住了。
陈莫迫于无奈,又看到对面一家高级西装制作店面开了,就去询问,店老板的是杜汶泽。
车不是他的,但是杜汶泽知道车是来找他的。
陈莫无奈治好打电话给拖车公司,因为是母亲节所有暂时无人出勤,陈莫只好先坐的士回家,结果又碰上一个赶回家的的士,陈莫很气愤,下车后对着奔驰就是一脚。
结果没想到车里有人,正是堵截杜汶泽还债的黑帮老大。
陈莫被钳制在引擎盖上,杜汶泽被黑帮追打羞辱,当街脱衣泼漆!
理发师制止了黑帮老大。
原来高捷所饰演的长寿仔理发师,是一个金盆洗手的黑社会。
在和黑帮老大的闲聊里,有着说不尽更不能说明的沧桑与过去。
与张震那场一只手的世界杯对手戏,看似轻描淡写串场娱乐,却暗喻了枭雄的宝刀未老和几分时不我予。
每个人的生命总要想逃离的部分,理发师要黑帮老大收敛一点,未必不是用自己过去的经验对他的一种提醒。
“两只手的时候尚且混的那么难,现在只有一只手了,怎么混?
”“截肢之后,是手掌这块痛,也不知道是在痛什么”一个失败者胖子杜汶泽是一个好演员,他可以不计形象的夸张戏谑演出,也可以内敛平淡安静呈现角色人物的特质。
他在这部戏里面的角色让我想起伊莎贝拉里的他,其实他很有文艺气质。
胖子的老爸一辈子在帮客人做西服,却从没有穿过高级西服,杜汶泽不想像父亲一样再做一个修改衣服的西装裁缝师。
他想改变自己的生活,没落的手工裁缝,难忘故人情的唏嘘,杜汶泽把人家一袭好料,剪成五短身材,剪裁成一件适合他而不是客人的衬衫,就像一种委婉明志的宣告:“我要为我自己而活!
”内地投资失败,欠下黑社会一屁股债,生活并不会因为你有任何改变你,它冰冷坚硬,小人物的生活梦想只会被撞的支离破碎。
胖子只是要回来拾起当初剪裁的那件衬衫,那是他梦想改变的起点,他想找回自己当初的起点,结果就被黑社会堵到。
理发师要胖子不要再回来了,陈莫说送他,结果发现自己的车又被开始那辆灰白色的车挡住了。
理发师说车是四楼的,只有他们车子才是这样来来往往的。
陈莫找到四楼,结果四楼就是大宝卖淫团伙的窝点。
灰色地带坏人大宝不当一回事的大宝不承认那车是自己的,还挑衅陈莫要陈莫叫小姐,然后当着着陈莫玩弄李薇。
陈莫上次找错家找到三楼,这次确定是四楼的车,还被如此挑衅,愤怒之下对大宝动手。
结果被踹晕抛弃在桥底空地。
回忆闪现大宝带着李薇从东北离开的火车上,李薇充满了对台湾的新生活的期待。
大宝应该是全片最坏的角色,对李薇的控制和当众羞辱,让人恨到骨子里,但是和纳豆的对话让人得知他也是为了生存。
他白养着自己的哪对难兄难弟15年,一个傻子一个吃素却出来混黑道,他很惜情,每个人都有自己暗色灰色的一面。
陈莫和桂纶镁张震在本片的演技是我看到的他最好的一次,我一直觉得他说话有点硬,听上去怪怪的,但在此戏里演的陈莫是一个内心柔软,谦卑,安静又有着自以为是的善意,该幽默时幽默、无奈时无奈,被海扁后扔下河滨公园河堤醒来后的那一根烟,让他从影片始终的被动角色走到主动。
这个角色一直都没有什么对话,只是作为一个主轴在带出众多的小人物分线,至此终于闪回到他和他妻子之间的问题,回忆闪回。
他不愿意回家,是因为和结婚四年的桂纶镁有了问题。
由浓转薄的爱情婚姻,因为精卵互相排斥不孕事件,让双方都有了心底的隔膜。
桂纶镁的阴郁优柔甚至歇斯底里让陈莫这个人更加“沉默”。
医生说2人要有小孩,只能做试管婴儿,桂纶镁爆发了,说实话,当听到如夏花般的桂纶镁叫嚷出“你知道被趴开腿的感觉吗?
拿着鸭嘴钳在我里面挖来挖去你懂吗?
你只要拿个黄色书刊到厕所打手枪就够了……”这段话,真是比我在女人不坏里看她演烂片更被震撼。
桂纶镁的过去,我还是觉得她气质高于演技,可能是过去的角色都比较刻板,而此次她在此片演不孕少妇,戏虽少,但是那种在相爱与延续爱的种子之间拼命拉扯挣扎的状态,让人印象深刻。
而电影主线也开始揭露陈莫整个人的故事,这个角色逐渐立体生动起来。
陈莫从荒野醒来,搭上九孔的飞行员的士车回家,被提醒今日是母亲节想起和桂纶镁约好的母亲节晚饭,2个人相爱的最初的那种分享喜悦。
他还决定要回去买桂纶镁想吃的那家巷子里的蛋糕,即时满身伤口。
回到巷子里,蛋糕店老板娘,蛋糕卖完了,老板娘拿出做坏了的三个蛋糕给陈莫但回家,前尾呼应没有精神的蛋糕暗喻着该似华丽的蛋糕却不见它应有的精神!
小人物的生命一般,华丽实在与否,其实别人都看的见、明的白,但终究只是一个生命、一个人,关键是自己的选择,有没有那个内在的那个重要的部分,属于小人物自己的生活态度。
回到理发店,陈莫打算清洗下自己,结果一出来,发现自己的车又被挡住。
陈莫杜汶泽在外等拖车,看见一堆堕胎的夫妇从隔壁诊所出来,将挡住陈莫的车开走。
陈莫和杜汶泽开车回家,车上想起的音乐是on the way home ,陈莫问杜汶泽的打算,杜汶泽说还是打算回内地继续拼搏,陈莫在想着刚才堕胎的夫妻和杜汶泽的话。
今天是母亲节,他内心的善让他做了一个改变自己的选择决定,回去找小女孩。
结尾每个人对每一份自己的生命,其实都有选择的态度和决定权!
电影最后,张震回去接小女孩路上痛扁了大宝戴立忍,大陆妹李薇趁乱逃离魔掌往黑夜暗巷踉跄狂奔、车上同行的还有莫名加入痛扁马伕,当时全世界最不赶时间,打算回大陆做生意东山再起的杜汶泽,张震掉头回去找那对年迈的老夫妻、决定收养失去双亲小女孩。
马氏老夫妇因为张震的善良,相信孤苦无依的孙女妮妮交给陈莫会是当下生命最好的出路!
而陈莫将妮妮带回家,也回事一个对于桂纶镁最好的母亲节礼物。
关于结局收笔的这件事,是我看这部片子就一直在尴尬困惑存疑且既担心又期待的地方,张震的角色看似如此平凡简单的男子、错综复杂的几条人物轴线……退隐大哥、年迈老夫妻、失去双亲的小女孩、捡垃圾的阿婆,卖淫的大陆妹、皮条客和他的兄弟、西装裁缝师!
说是人生巧遇硬碰在一起我还可以相信!
但怎么导向衍伸的电影价值与寓意,这才是导演呈现一部电影的存在价值不是吗,导演到底想说什么?
杜汶泽和张震在马路上开车,镜头里是一条不断前行的公路。
结尾点题的是一封家信的画外音和一条千足虫。
“它是一条有着很多只脚的动物,我不知道为什么一只动物需要有这么多只脚来走路,就像我们不知道我们为什么就这样离开了你,未来你会碰到很多很多的挫折,也许你会哭,但是记得最后,你还是要不停的往前走。
”千足虫学名叫“马陆”,什么地方都有,它是生态系统重要的分解者,是最卑微的生物,百死之虫,死而不僵,就是说它。
最后千足虫爬动的镜头和结尾的不断前进公路有谐音和主题重叠。
导演煞费苦心,无论是剧情结构还是唯美而安静镜头,都把这个故事渲染的悲凉又平淡,让我们始终在焦虑的陈莫的故事里看待这个支离破碎的社会。
人在这个社会中,常有很多的无奈,有时候生活是一件很荒谬的,是你无法控制的,一念之间,一个以为很小的一个决定,就会碰到不同的事物和人,同时也会擦撞出不同的火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困境,都会被困在困境中苦苦挣扎,抑郁,又最是准备豁出去奋力一搏,停车描绘出一个夜晚因为一件小事情,真实呈现了生活交集的片段,拥有了更多的情绪和细节,写实不煽情,冷静却又充满无奈和自我幽默。
人生本来就是一出悲剧,当人们被困住的时候,总是想离开,总是会遇到低潮,困境,很多时候你没办法放弃,只能继续做下去,我们会遇到悲哀或不好的事情,但是我们总是要继续生存下去,即使它始终那么冰冷且坚硬。
PS:当镜头转到一条在天花板慢行的马陆,这马陆又转向镜头这边前进,内心惧怕爬虫的看此镜头会被吓。
看的出导演的野心,多种表达方式,多种叙事节奏,混搭在一起有种古怪的趣味。
但仍然有生拉硬扯的痕迹,有的情节点太刻意。
用风格强烈的音乐来渲染氛围不失为良策。
不得不说张震扮演的男主的个性很让人抓狂。
典型的粘液质人格。
导演似乎太想说了,所以什么都说的不够到位。
最喜欢的,是在洗手间里面的情节。
在叙事上,又比宁浩的编剧班底弱些,节奏控制的不是很舒服。
不过也许是刻意为之,想突出某种让人抑郁压抑的氛围。
但这却不是我所喜欢的。
整个色调很舒服,很多镜头当中都很有细节。
也许故事结构本身决定了只有很多片段的拼凑,但总体感觉就是,还不到位,有隔靴搔痒之感。
什么东西啊到底摄影在搞什么啊好恶心的恐怖片
一個不夠精彩的開局,之後慢慢漸入佳境,然後又開始逐步走起了下坡,始終讓人覺得差一口氣,結構不夠緊湊,風格不夠統一,節奏不夠輕巧,最後的點題太過直白又少了品味的空間。整部電影最佳的是表演,而眾多表演中又當屬戴立忍最佳。
隔靴搔痒火候欠佳停车,回家,买蛋糕,第二次真糟糕
纠结啊纠结,我们的生活怎么这么纠结呢……
失望...
欣赏不来。
剧情漏洞百出。
未来你会碰到很多很多的挫折,也许你会哭。但是记得最后,你还是要不停的往前走。
很早就想看,奇怪迟迟找不到下载源,看完感觉大概是文艺片的缘故吧。重复着文艺片的闷,还好导演有些幽默精神,那个掉进马桶的鱼头最后还被吃光了。前1小时30分导演要表达一个动词“干!”最后10分钟突然上升到人生的高度了~介绍说导演要在极短的时空里挖掘社会的丰富面~好吧,文艺片向来如此
素人们各种的低落各种的不靠谱!只是最后出现那只虫子,让我坐立难安了下!
从一个故事开头,然后开始讲述另外一个故事,从一个人然后开始讲到身边的人。故事剧情一般。6.7
有东西但没表达好的小成本电影。
电视电影啊,,真够简陋的
小女孩一直在缓解剧情的纠结。
装模作样,煞有介事
算是好開始,但剪接很差流暢度令人覺得很睏很睏。
再怎么善意的看,也是支离破碎到不行的电影。又鉴于最近这单事情之后对台湾广告人的印象急剧下滑的关系,我忍不住要骂一句,“幹!拍廣告的就回去拍妳媽的廣告吧!”
强行让故事发生
鬼打牆
不是看在张震,金士杰,高捷,庹宗华等都是我喜欢的演员的份上,这等烂扯之片差点没有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