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片子太值得尊敬了。
1.矛盾与对立总是最迷人的主题,曾经的国家功臣,掌握着最高的机密,但终究只是祖国的一颗棋子,说弃就弃,但依然有着四两拨千斤的能量,他的standout可以顷刻颠覆整个国家。
自身却是个科技天才+充满charisma+爱drama的逗逼老头,可以说他自导自演的drama撑起了这部纪录片80%的亮点。
2.有几个瞬间甚至为普京感动,这不就是我们的曾经吗?
无论用什么手段,我们必须用一切手段,来让这个国家重新强大起来,至少要让自己的人民感到强大、感到来自我们身体的自身的力量,如此我们才可以继续与这个世界对抗。
而体育就是最好的表达,最原始、最纯粹,有关力量和速度,这些都是决定胜利的最关键要素。
也许在他们的概念里,只有战斗才是最有价值的、只有战斗的胜利才有着至高无上的荣耀。
3.也是一部典型的美国式个人英雄主义的片子,以一己之力改变世界的信念感,以及要去改善世界不公和邪恶的使命感,这也许是美国人身上很值得全世界学习的一个点吧。
当然这一次的行动也让美帝人民品尝到一些作为世界政治格局核心的美苏角力中胜利的光荣感,由FBI出面,去调查另外一个国家的政府计划,还是他们最有征服欲的对手老俄,世界警察的自我定位昭然若揭。
4.片子讲述的是全球性全体性事件,以中国人的智商,其实可以想象中国体育界内幕的种种黑暗吧。
但我觉得很幸运的一点是,可以时时看到这么一部在俄罗斯百分百被禁播的片子。
5.每个当事人的初衷不得而知,但每个人的努力却最终促成了这一件事件真相的揭露,不论后续影响的大小,但有关真相最重要的意义,就是被人知晓。
这就够了。
为证人和制片人的勇气点赞。
和海豚湾、象牙行动一样,美国人再次行使了一次正义,每天前进这么一小步,就已是不易。
这是一部引人入胜的纪录片,揭露了体育运动中吸毒的真相。
《伊卡洛斯》可能是今年最好的非虚构类电影。
布莱恩·佛格尔的这部关于体育运动中吸毒的电影在圣丹斯电影节上受到了好评,然后被网飞公司以一笔创纪录的交易收购。
400万美元:原因显而易见。
这部电影很卖座。
或者是一种开瓶塞——一种惩罚,一种宣泄。
虽然它不能在剧院里看到,但无论如何都应该去寻找和看到它。
正如一位圣丹斯影评人指出的那样,这部电影像摩根·斯普尔洛克一样开始,像劳拉·普瓦特拉斯一样结束。
一开始,佛格尔是一个电影制作人,他把自己的运动能力放大了,在服用兴奋剂的情况下参加了一场国际自行车比赛。
影片进行到一半,他进入了第四公民模式,庇护并采访了现实生活中的叛逃者格里戈里·罗琴科夫,他曾是俄罗斯体育界的反兴奋剂负责人。
躲在Shakicam市——让我们把这个名字给Bryan和Grigori的秘密公寓和酒店房间,用手持相机拍摄——他们揭开了俄罗斯的毒品丑闻的面纱。
罗琴科夫是一个爱炫耀的神经棍,他有一个大肚子,长着卓别林那样灰白的胡子。
他用地道的英语说:“我随时可能被扔到公共汽车上。
”
他可以。
回到俄罗斯后,他企图自杀。
他现在离开了他的孩子和妻子,在Skype上匆匆一瞥。
他和佛格尔对一个国家如何“玩弄体制”的描述令人惊叹。
罗琴科夫早期的总结是:“对运动员进行测试的系统……是胡说。
”根据大多数证据,伊卡洛斯清楚地表明,上帝知道它是迷人的,它可能仍然是。
By:Nigel Andrews
奥斯卡已经过去一周,大部分获奖影片小鱼前前后后都推荐过。
剩下的影片里,还有一部必须推荐下!
今年奥斯卡最佳纪录长片——《伊卡洛斯》Icarus必须推荐的原因,不简单。
一来,和普京有关!
普京啊?
俄罗斯总统。
一个走路带风的男子。
人人遗憾他是位被总统耽误的超级网红。
他能害怕什么样的片子?
结果这片子不光上映,居然还获奖了!
几大电影网站评分也都很高。
豆瓣8.2。
烂番茄新鲜度92%。
所有评分的人里,94%的人明确表示喜欢它。
二来,事关俄罗斯禁药丑闻!
这里的禁药,指兴奋剂。
事件回到2014年,德国电视台播放了一部纪录片《禁药密档:俄罗斯如何制造出它的冠军们》,成为俄罗斯禁药事件的导火索。
最直接的后果,国际奥委会差点禁止俄罗斯参与2016年里约奥运会。
也因为这次事件,完全改变了这部旨为记录以身试药,挑战权威的纪录片走向。
成为一部揭露俄罗斯举国体制使用禁药的片子。
纪录片长达2小时,可以分作两个部分来看。
第一部分丨以身试药,挑战权威布莱恩·佛格尔,一位业余自行车赛手。
也是本片的导演。
他曾心怀伟大梦想,获得环法自行车比赛冠军。
他称这是世界上最难的业余自行车比赛,只有疯子才会参加。
他自己就是其中一名疯子。
这源于他心里根植很久的一个梦,他把战胜癌症,连续七次获得环法自行车赛冠军的兰斯·阿姆斯壮视作偶像。
但有一天,阿姆斯壮被爆出使用禁药,并且承认了“有”这回事。
阿姆斯壮七个环法自行车赛冠军被收回,布莱恩难以接受这个结果。
为此,他专门对话奥运实验室创办人唐恩卡特林。
唐恩替阿姆斯壮做过50次药检,但都没发现阿姆斯壮使用了禁药。
唐恩甚至认为所有人都在使用禁药,只是他们够聪明,没有被抓到。
第一次参加环法自行车比赛获得第14名的布莱恩决定以身试药,挑战禁药监测系统。
以往,你也许以为运动员只用在赛前注射一种禁药,就可以提高自身机能,轻轻松松获得冠军。
实际上,那是一种长期的、遭受心理压力、身体疼痛双重折磨的经历。
布莱恩通过唐恩这条线认识了格里戈里·罗琴科夫,俄罗斯反禁药中心的主任。
左为格里戈里·罗琴科夫,右为唐恩卡特林。
双方经过一次网络视频通话后,布莱恩开始了漫长的、精密计算的注射禁药计划。
每隔一天注射一次,需要维持数月,同时进行大量运动。
很快,布莱恩整个大腿淤青,注射部位改为屁股。
不过遗憾的是,环法自行车赛前本该有的药检,因为反禁药组织没来,所以没有进行。
也就是说,布莱恩本来想通过使用禁药挑战奥运实验室的权威,当检测结果显示为阴性的时候,他就可以公布自己使用禁药的纪录片。
但,人家根本没给他这个机会。
而更遗憾的是,没使用禁药之前,布莱恩是环法自行车赛的第14名。
使用禁药五个月后,他的名次没升反降,反倒落后了13名。
原来,禁药也没有我们想象中厉害。
好在布莱恩保留了自己的尿液样本,并转交给了格里戈里。
格里戈里可以在他的反禁药实验室里进行检测。
几个月的付出努力不至于付诸东水。
纪录片从这里进入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丨惊天骗局,“全员嗑药”布莱恩找格里戈里催要检测结果,但反禁药委员会正在调查俄罗斯运动员在国家赞助下使用了禁药。
作为反禁药中心的主任,格里戈里是被严密调查的对象之一。
布莱恩的检测结果一拖再拖,格里戈里那边的情况越来越严重。
外界传他引咎辞职,实际上他是被迫成为牺牲的对象。
可以想象你在玩植物大战僵尸,坚果被拿出来当作堡垒,成为被僵尸吃掉的对象。
直到有一天,格里戈里寻求布莱恩的帮助,从俄罗斯逃往美国。
而真正让格里戈里成为俄罗斯叛徒的最直接原因,是格里戈里看到老朋友,反禁药协会的前任主席心脏病发死亡的新闻。
格里戈里知道,他的老朋友并没有心脏病史。
这就说明,老朋友是被暗杀的。
而他,也随时随地处在危险之中。
终于,俄罗斯举国体制使用禁药的丑闻,在格里戈里的爆料下,公之于众。
仅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俄罗斯获得的73块奖牌之中,就有30人使用了禁药。
2012年伦敦奥运会时,这一数字可能更多。
和布莱恩的对话中,格里戈里也亲口承认,普京知道俄罗斯有这样一个禁药体系。
在整个禁药系统里,格里戈里负责执行,他向体育副部长报备,体育副部长再向体育部长汇报,体育部长再直接向普京汇报。
而且普京不仅知道,还曾特别允许格里戈里出狱,让他将功赎罪。
关于“出狱”,说来话长。
差点让格里戈里踏入鬼门关。
也和他如何卷入禁药体系有关。
作为反禁药研究室的主任,是怎么改变立场?
最后成了使用禁药运动员的“护身符”?
格里戈里自己也不清楚,他本来只是防止国家队购买不纯的类固醇,却因此得罪了人。
就这样,警察第一次通缉他,他试图自杀。
没死,但是被送进了精神病院。
很快,伦敦奥运会开幕在即,奥运会邀请格里戈里去伦敦,并且除他不要俄罗斯其他人。
但俄罗斯需要了解伦敦那边的内幕,否则,俄罗斯使用禁药就有暴露的危险。
所以,格里戈里被特准放出来了,还去了伦敦。
后来的索契奥运会,格里戈里更是披露他们给数十位运动员提供混合了禁药的饮料,然后用干净的尿液秘密替换掉有问题的尿液。
他深知违法,却不得不做。
而且,每一个俄罗斯运动员都接受政府资助的用药计划。
震撼吗?
政府帮助运动员作弊!
当然,这些言论究竟是否属实,我们无从查证,它只是格里戈里的一家之言。
俄罗斯那边更是从头否定到底。
这场全球体育史上爆出的特大丑闻,最终也以没有证据彻底终结。
俄罗斯最后也参与了2016年里约奥运会,只有部分运动员被禁止参赛。
至于格里戈里,请求了美国证人保护计划,从此隐姓埋名。
这是他最惨的归宿,不能回国,不能回家,也不能与家人联系。
却也是他目前最好的归宿。
假如这要是一部谍战电影,小鱼会说看得过瘾。
然而,这是现实,就不得不提“沉重”二字。
正如纪录片开头所说:在充满谎言的世界中,说实话变成一种革命。
和斯诺登一样,只不过斯诺登是自发行为,格里戈里是走投无路下的反扑。
让人感叹的是,无论是谁,个体在其中,轻若鸿毛。
片名“伊卡洛斯”,是希腊神话中的一个人物,代达罗斯的儿子。
代达罗斯用蜡和羽毛做成翅膀,帮助伊卡洛斯逃跑,但伊卡洛斯飞的太高,太阳融化了翅膀上的蜡,伊卡洛斯掉入水中淹死。
纪录片首尾对这一神话皆有体现。
寓意谎言能瞒过一时,终究会有露馅的那天
可以预料,也果然应验的是,看过影片的很多富有国际政治学养的吃瓜群众立刻马上第一时间提出这样的结论,同样,也是站在影片立论反面的结论:1)罗德琴科夫被美国当枪使了,攻击祖国攻击领导人,自己家破人待亡,美国佬真坏。
2)罗德琴科夫进过精神病院,脑子有问题,所以说的话不能算数,甚至不排除他有其它诋毁祖国及其领导人的原因。
3)太假了,政治宣传。
4)体育不应该沾染政治,而这部片子本身就带有政治色彩。
好的,婊贝儿们,有何上述观点有任何贴近的你们都给我吃屎去。
最愁那种脑子不好使,道听途说了点知识就开始贩卖观点,学人讲道理会辩论了。
脑子、知识、认知三大件配齐了再出来讲话。
任何道理都无法完全说服所有人,观点很多时候只是喜好的选择站位。
但仍然,事实就是事实。
如果100%的真相不可得,那么竭尽全力得到的真相就是可以有的最好的真相。
上面那4点在事实、逻辑上的各种漏洞和对应的吐槽我也懒得盘了,自己求贤得贤吧。
现今的俄罗斯到底有多恶,有没有被妖魔化?
有很恶,也有魔化。
改天有空再说吧。
这部电影有趣的是在它上下部分拥有戏剧性的变化。
说明现实比想象更荒谬。
也许他一开始只是想证明运动界使用禁药。
如何规避每一次的药检。
于是他来实验测试服药后的成绩和药检系统的漏洞。
和他配合的是俄罗斯反禁药实验室主任格里戈里罗琴科夫。
通过一年的实验,他证明了只要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
通过药检还是很容易的。
但是后来急转直下。
由于德国电视台揭露禁药纪录片俄罗斯如何成为大赢家?
把格里戈里,摆上了台面。
在这种情况下,他逃到美国后,反而让这个俄罗斯举国体制的用药暴露在阳光之下。
如果不是看到这部纪录片,真的很难想象,国家体育部门情报部门联手,居然把AB样板本瓶都换掉。
简直就像谍战电影里的情节。
化妆成建筑承包商,清洁人员等,通过伪装的一些途径,调包样品。
事实暴露之后,经过第三方的权威核查。
确凿无疑。
在电影的后半部分,反复引用《1984》里面的那些结构话语,“在充满谎言的世界中,说实话变成革命性的行动”,三个阶段,学习,理解,接受,来阐述自由即奴役。
说实话用1984来讲这个故事那种威权政治下的谎言与荒谬。
不过里面出现了很多有点刻意,不是很自然。
伊卡洛斯是希腊神话中的一个人物,蜡粘上羽毛,由于飞得太高,被太阳融化,最后摔落。
也许这也意味着,那些使用兴奋剂的运动员,尤其是有体系性使用的。
总有一天会从神坛上跌落下来。
电影中曾经提到中国内固醇以前生产最多的国家,而且质量很高,全世界都用中国生产的兴奋剂。
直到北京奥运会前,中国才停止生产。
不知道是可喜还是可悲。
如果让普京来评2018年的奥斯卡,《伊卡洛斯》一定会落选,这部揭露俄罗斯体育史上最大的丑闻(举国体制使用禁药)的电影,是普京抹不去的“黑历史”。
<图片1>这绝对称得上敏感题材,因此也成为今年Netflix推向奥斯卡的“头号”热门。
坚持线上发行的Netflix,其实一直不招奥斯卡喜欢,但自从去年《白头盔》摘得奥斯卡最佳纪录短片后,Netflix摸出了门道,今年花了不少心思在敏感题材的外语片和纪录片上,比如安吉丽娜·朱莉导演的战争电影《他们首先杀了我父亲》,以及讲述全球变暖问题的纪录片《追逐珊瑚》,都多少带了一些奥斯卡的品相。
《伊卡洛斯》从题材看,难免不让人想到讲述斯诺登、拿到第87届奥斯卡最佳纪录长片的《第四公民》,只不过《伊卡洛斯》讲的是俄罗斯版的“棱镜门”,不知道能否复制《第四公民》的成功。
但不管拿不拿奖,这都是一部快速认识俄罗斯、普京,理解多重权力关系的片子。
不过有点遗憾,到这篇文章发出前,豆瓣只有380人给它打过分,这也是为什么要写这篇影评的原因(全文介绍多过评论,不爱看剧透的可以先去看电影)。
影片的第一视角讲述者,也是影片的导演——Bryan Fogel,是一位业余的美国单车运动员。
故事从他想要注射兴奋剂,提高环法自行车赛名次讲起……
Bryan是这样形容环法赛的——世界上最难的业余自行车赛,基本就是给疯子办的比赛,参赛资格是——“足够愚蠢”。
虽然这是个玩笑话,但也足够说明环法自行车赛的难度,对人类极限的挑战性,这为Bryan使用兴奋剂埋下了“合理性”的伏笔。
而另外一个刺激Bryan使用禁药的原因,大概是赢得环法自行车赛一直是Bryan的梦想,尽管他第一次参赛就拿下了14名的成绩,但他知道前十名对于他来说已经是另外一个境界,不是靠努力能够达成的境界。
而他的“Hero”,曾经战胜癌症、连获7个环法赛冠军头衔的Lance Armstrong,为他开启了另一扇大门——Armstrong最大的丑闻便是使用禁药,但他作弊并没有被直接抓到(500次药检均未查出问题),而是被队友举报。
于是Bryan认为可以突破药检,打算博一把。
电影用了三条叙事线来讲述俄罗斯禁药丑闻的揭露过程,其中两条看上去和丑闻没有直接关系,但导演似乎想从三重视角去看待这件事,作为违禁运动员的Bryan,作为违规奥运实验室主任的Grigory,还有作为揭露者的Bryan和Gigory:【1】Bryan用药,完整记录了一个运动员使用禁药的过程以前以为兴奋剂就是比赛前注射一次就能“元气大发”,现在想想真是太!
天!
真!
使用兴奋剂是一个漫长且痛苦的过程——长达近一年,各种粗细大小的针头,配合各种浓稠程度的药物,注射或服用到体内,还要加上各种突破极限的训练。
虽然人看起来没什么变化,Bryan自称体能表现越来越好,但他每扎下去一针都触目惊心。
这让人不得不对违禁者心存怜悯之心,因为他们看上去并没有因用药变得“轻而易举”掌控比赛,而是要花费更大的勇气,同时忍受超乎常人耐受力的身体和心灵上的痛苦(或许也因为Bryan是导演的关系,不想把自己拍的太可恨)。
【2】Bryan逃检,莫斯科反禁药实验室主任帮其突破药检为了能顺利通过药检,Bryan被介绍认识了Grigory(莫斯科反禁药实验室主任)。
其实Bryan和Grigory的相遇非常蹊跷,如果从美俄国家政治层面去推敲,很难不猜想是早有预谋,事实上俄罗斯也是抓住了美国的动机不纯,始终不承认丑闻,而是栽赃说美国是恶意操纵叛逃者。
回来说,影片最重要的悬念在此时已经埋了下来,为什么莫斯科反禁药实验室主任会帮助Bryan违规?
带着这个问题,《伊卡洛斯》从一部个人冒险小电影,变成了揭露国家“黑历史”的“大制作”。
出人意料的是,Grigory帮助Bryan顺利逃过了药检,但Bryan的比赛却没有那么顺利,成绩比之前落后了十几位,虽然有变速器中途损坏的客观原因,但Bryan也明白,他这个年纪的选手,用了兴奋剂都无法进入前20位,小时候的梦想可能不会实现了。
不过在Grigory与Bryan相处的过程中,Grigory讲述了自己曾是运动员的经历,当时为了能在俄罗斯田径国家队生存下去,长期注射药物,因此非常了解使用违禁药物会对身体、尿液产生的影响。
而他述说自己的用药经历,似乎在暗示着“这在俄罗斯并不罕见”,事实上他曾在的田径队,便是俄罗斯禁药丑闻的引爆点。
导演的表现手法一点都没有纪录片的克制,每一条线索都在紧张地推动着丑闻的曝光。
【3】Grigory揭发,Bryan帮其逃离俄罗斯、曝光丑闻在指导Bryan通过药检的过程中,Grigory透露了他正在接受WADA(世界反兴奋剂机构)的调查,而他最终被判定为兴奋剂丑闻的罪魁祸首,一时间所有的矛头都指向了他。
可事实上,罪魁祸首另有其人,是普京,甚至是俄罗斯国家政治的需要。
Grigory的实验室被关停,被迫辞职被报道成引咎辞职,被囚禁在家里,并随时被人监视,性格刚烈、追求自由的他决定逃去美国。
但就在他到达美国不久,他的朋友、俄罗斯反禁药协会前任主任,被报道因心脏病突然身亡(但Grigory称他并没有心脏病史),这让Grigory认定要被赶尽杀绝,于是他将普京鼓励使用兴奋剂的事实(由国安部支持,以反禁药实验室为主要作弊地点,制定了严密的计划,并且涉及使用禁药的运动员规模吓人)公布给了美国媒体,从此走上了揭发之路。
看到后半段,一方面为俄罗斯举国使用禁药机制所震惊(这里一定要看,周密的机制不比《天才枪手》逊色),另一方面会因Grigory的处境、情绪,影片灰暗的色调、压抑的音乐,产生强烈的无力感——一个人在一些绝对利益面前,显得那么脆弱和渺小。
而电影最有趣的是,他可以任由你有多种理解,不仅限于一个主题。
影片的名字“伊卡洛斯”(Icarus)似乎透露了导演的多重主题设置。
伊卡洛斯源自希腊文Ίκαρος,指的是希腊神话中代达罗斯的儿子,为了逃离被囚禁的克里特岛,父亲为其用羽毛和蜡制造了翅膀,但他因飞得太高,双翼上的蜡遭太阳融化跌落水中丧生,最终被埋葬在一个海岛上。
影片开头安排了羽毛与太阳的画面,而片尾则展示了大量融化的镜头,看得出导演有意要让观众将电影和神话联系起来,而这样似乎能猜到导演的几处小心思:【1】矛盾是永恒的命题,只有平衡是答案为了逃离被囚禁的克里特岛,伊卡洛斯的父亲用羽毛和蜡为他制作了翅膀,但因为飞得太高,蜡被太阳融化,伊卡洛斯跌落水中丧生,被埋葬在一个海岛上,最终也没逃出象征着桎梏的“岛”。
太阳在这里象征着岛外的自由,伊卡洛斯的遭遇隐喻着自由与桎梏之间永恒矛盾的状态,人永远矛盾地生存着,一边是一生追求却不可绝对拥有的自由,一边是一生逃离却不可真正摆脱的桎梏,生命就是在二者之间平衡……而矛盾也是这部电影的形态,从开始到结束,影片充满着矛盾:一部严肃主题的纪录片,竟用大量剧情/悬疑片的手法一个用违禁药的运动员,竟成揭露禁药丑闻的记录者一个反禁药实验室的主任,竟然成了使用禁药的推手一个禁药推手,竟然变成曝光举国禁药丑闻的揭发者矛盾,真的无所不在,这样的设置,也让人无法用绝对的标准去评判,因为没有绝对。
影片中用奥威尔的“双重思想”(Double Think)来应对矛盾,但正如Grigory所说,理解“双重思想”也要运用“双重思想”,这似乎像一个悖论,但实质是要学着接受矛盾。
【2】伊卡洛斯是父亲错误的承担/牺牲者,Grigory亦然伊卡洛斯为什么会被禁锢在小岛上?
这要追溯到他的父亲——代达罗斯,代达罗斯因爱慕虚荣和心生嫉妒,杀死了自己的侄子,因此他和儿子都被关在四面环海,与世隔绝的克里特岛上。
可以说,伊卡洛斯被囚禁在岛上,就是在承担父亲犯下的错误,并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在电影中,俄罗斯/普京就是父亲“代达罗斯”,Grigory便是“伊卡洛斯”。
看到最后,没有人会认为Grigory是因为个人意志才去帮助30多个运动员在索契奥运会作弊,没有俄罗斯体育部的默许、国安部的协助、甚至是国际禁药组织的打通,怎么可能成功骗过全世界。
这背后,是国家的力量,非一己之力。
使用兴奋剂是俄罗斯国家意志,是普京重振政治形象、聚拢民心的手段,Grigory只是国家意志的执行者,但最终他和他的朋友成了“罪魁祸首”,他为此逃离俄罗斯,揭发丑闻后的未来去向未卜,他成为俄罗斯版的斯诺登,而他的朋友已经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这部片给人最大的无力感,不是Grigory东躲西藏和无人理解,而是你发现,人不止在时空之间渺小无力,在某些绝对权力面前,亦是别无选择。
奥林匹克精神在今天像一个神话,人们为这个赛事制定了所谓的公平、平等的制度,但在利益面前,公平和平等如草芥。
也许在第一次有人使用兴奋剂时,奥林匹克精神就已经不存在了,奥运会也已经变质了,它成为国家之间的较量,而不是人与人之间的。
也许正是奥威尔太早看透这层关系,他的文章太能代表这种无力感,所以影片从开始到结束,都贯穿在奥威尔的文字中,最后干脆用他重返社会的三个阶段“认识-理解-接受”,来为Grigory揭露真相的篇章命名。
但看过之后,你到底认识了什么?
理解了什么?
又接受了什么呢?
一计划以身试法证明药检程序漏洞Bryan计划证明wada药检制度完全没用:“我请Don Catlin替我设计用药计划 可以通过世上每一种药检…阴性反应 如果我能这样做,能避过药检 那表示每个运动员都可以这样做 每个运动员都能逃过药检”
Don Catlin (加大洛杉矶分校奥运实验室创办人)开创、经营加大洛杉矶分校 奥运实验室有25年了 主要在研发药物测试 以便抓出使用禁药的运动员表示:“他们全使用禁药 每一个都有 很遗憾用药很有效 有一定的知识 你就能逃过每一次药检 很容易做到的事”回应:“就某种程度,我喜欢这个主意 这取决于你考虑到的风险……拿自己去测试这些药 但我很好奇,你要怎么进行 我也许能帮忙,给你建议…避开阳性反应 ”二Grigory出面帮助Bryan实施计划Bryan因无法将样本送到替职业运动员检测的实验室(WADA认可的实验室)向Don Catlin寻求帮助 Don Catlin:“这可能损及我努力多年的名声…我的参与…这样是不行的 但我的好朋友莫斯科的奥运实验室主任Grigory Rodchenkov可以帮你“
Grigory从莫斯科大学化学系毕业,从1985年开始在世界顶尖的实验室工作。
20年前,美国决定发展一种方法 和当时的苏联保持友好 美国会邀请苏联代表来美国 挑选他们想测试的运动员 在苏联代表的见证下 让运动员接受药检 格里戈里是第一届代表。
因此Grigory 1989年曾在加大洛杉矶分校工作。
并结识Don Catlin和wada组织。
之后莫斯科实验室表示需要新的主任 且必须是wada支持的人,Grigory顺利当选为莫斯科实验室主任。
三丑闻曝光 着手调查“俄罗斯如何成为大赢家how russia makes its winners”德国电视台纪录片 ard documentary :"在Rodchenkov先生旗下的运动员 他们不会测出阳性反应 实验室的研究是国际认可的 实验室的主管被视为杰出的科学家 Grigory Rodchenkov博士得知一切 他知道药物需要多少时间 才会从体内消失 他熟知流程,并给予指导 他是最重要的专家"
Craig reedie (WADA总裁)表示:“这是相当大胆的指控 我们会彻底调查“ 因此任命独立委员会 并雇用Richard pound来主导调查格里戈里
Richard “dick” pound ( 独立委员会成立者 wada创办总裁 担任wada主席长达15年)表示:“我们的任务是运动、田径和俄罗斯”四调查开始
Richard mclaren 教授(独立委员会成员)表示:“自己和Richard pound 没有亲自去莫斯科,我们想派遣由wada专家组成的调查小组去莫斯科实验室。
实验室主任Grigory 就是作弊最后一条道,对吧?
所以我们访问了他 但他没有透露太多消息”
该项访问Grigory事后对Bryan表示:“wada严格监控我的实验室 问了一堆问题 全是废话 例如:‘你在哪里…设置药检前的地下实验室?
影子实验室在哪里?
’当然,我的实验室完全在…摄影机、电脑、条码的监控下…但他们还在找蜘丝马迹。
实验室是国家的。
“...wada独立委员会继续调查Grigory中…Grigory:"反禁药组织在乱探,问了一堆问题.Richard pound开始了解问我也很难证明什么”五调查结束Richard pound在记者会上宣布调查结果:“德国电视台在节目中 对滥用禁药的指控经过独立委员会的调查 证明一切属实。
情况比我们想的更糟 我们发现许多掩饰行为 也发现实验室的样本遭破坏 我们查到为了隐瞒禁药检测的付款…我们的结论是这些事件的发生肯定有国家当局的实质同意或默许”并表示,“建议开除实验室主任Grigory,撤销反禁药组织的认证,俄罗斯联邦应该停权禁赛。
”
tomas bach(国际奥委会主席)表示:“你会看到运动员和官方人员 你会看到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主导的行动 我们绝不容许禁药!
”
Sebastian coe(国际田径组织主席):“理事会压倒性的投票通过 俄罗斯的停赛即刻生效…“
vitaly mutko (俄罗斯体育部长)表示:“俄罗斯会采取一切必要手段来对抗禁药的问题 莫斯科的反禁药实验室最近才获得公认 是全世界最优秀的单位之一。
独立委员会的报告与pound先生的声明明显夸大其实”
Grigory:“情况真惨 他们就是一直杀人 找无辜的人背黑锅 昨天我去找mutko部长 他让我辞职 我就辞职了。
他们在追查我 我有危险 但不是坐牢…我是唯一对俄罗斯和wada都有杀伤力的人。
你知道史诺登吗?
那就是我现在的处境。
我需要逃离。
“六Grigory曝光政府阴谋Grigory逃离到Bryan家中:“我带了所有资料 我也破坏了办公室电脑 我把东西放 在安全的地方 像假人一样丢在那里“在2008年之前 中国是同化类固醇的最大生产国,品质很好。
这些类固醇销往欧洲和美国,就像俄罗斯一样。
我当时在俄罗斯身为实验室主任。
我在这个体系之中 其中有三、四个顶尖的神医 例如portugalov(俄罗斯国家代表队有名的类固醇教练)那是苏联时期,他在我之前 portugalov是运动员的输送带。
问题始于2008年 中国因举办奥运会官方停止生产同化类固醇,于是portugalov提供的药里开始有杂质,可以检测得出来 这使得portugalov突然有了许多阳性结果。
而Grigory知道一个品质较高的类固醇来源 就成了整个类固醇计划的联络人。
因此也与portugalov杠上了。
portugalov联系缉毒警察举报Grigory,Grigory自杀未遂被送到精神病院。
但可在精神病院使用电脑,所以他在精神病院做实验室主任的工作 指导整个俄罗斯国家代表队。
直到伦敦奥运会,俄罗斯国家代表队需要伦敦实验室的资料,而只有Grigory有资讯知道伦敦实验室在做什么检验。
因此普丁撤销了Grigory的案子。
Grigory从精神病院出来。
七国家是背后主使者普丁出资国安局kgb(fsb)进驻实验室。
Grigory:“普丁知道俄罗斯有一个禁药体系 他知道我的名字 他特别为此让我出狱“
Nikita kamaev (俄罗斯反禁药协会执行长)突然身亡Grigory表示:“体育部部长mutko他可能杀人的 他是国安局kgb(fsb)出身的 非常危险的人物,毫无道德可言。
”
Grigory:“我之前都向yuri nagornykh(体育部副部长)报告 他实际参与每一个过程,yuri向mutko报告,mutko再向Putin报告“八Grigory曝光作弊细节两名联邦探员找上Grigory,给他大陪审团作证传票,要求他必须依令出席大陪审团听证会 提供他的资讯。
Grigory与Bryan和《纽约时报》记者群碰面 提供他们访问和证据。
之后,Grigory接受美国司法部询问 提供俄罗斯当局赞助禁药的细节资讯 但他没有告诉他们 他已经把相同的资料 交给《纽约时报》了。
“上百联邦安全局kgb(fsb)人员为索契冬奥效力,联邦安全局官员一整天会把所有被选上接受药检的俄罗斯运动员的干净尿液带到实验室的秘密运作室,同时当天采集的运动员尿液。
转送到奥林匹克村留置到凌晨1点或2点。
然后在样本送达之前,我有时间确保没有反禁药组织或奥委会的人在实验室探头探脑。
样本一旦送进实验室 A和B瓶分别装上不同的手推车 我的助理推着B瓶进入储藏室 偷偷把俄罗斯运动员的B瓶放进他的实验室外套。
然后他推着A瓶的手推车 照程序进入分取室,为了避开监视录影 我们的房间有个小洞 然后把两个样本放入这个洞 我们立刻将A样本倒掉,然后弄干净。
B样本由联邦安全局kgb(fsb)带走 有人摸黑从垃圾出口或逃生门过来拿。
两个小时后 他们又带着打开瓶盖的B瓶来调换 因为我们事先准备了干净尿液 所以B瓶调包完成 交由联邦安全局kgb(fsb)B样本将由国际奥委会收去长期保存”九结局虽然有压倒性的证据证明国家资助诈欺和贪腐 国际奥委会摒弃反禁药组织的建议 驳回对俄罗斯运动协会的全面禁赛 俄罗斯的389名运动员有291名被允许参加里约夏季奥运
作为一个过去一年都将俄罗斯兴奋剂事件的视觉传播作为毕业论文选题来准备的研究僧,靠着导师的硬盘和资源,看完了几乎所有的兴奋剂纪录片,但那些都不如《伊卡洛斯》给我的震撼大,它比ARD的两部更针锋相对更犀利,几乎把所有丑陋的行径放到桌面上说明。
俄罗斯兴奋剂事件所带来的震撼比阿姆斯特朗事件更具震撼力,这是由职业体育和奥运会之间的差别决定的。
奥运会更强调教育和公平。
而且政治的因素掺杂在其中,更是有说不清道不明的意味。
俄罗斯可能会说美国这是政治阴谋,但是禁药事件在先确实是不争的事实。
结合ARD的两部片子观看,效果更佳。
1 很多健美运动员使用的群勃龙,在半个世纪前就用于给大牲畜增加净肌肉,实际上很多人用兴奋剂起初都是用来给赛马提高成绩的,并非谁都能用兴奋剂,如果身体基础素质不够强大耐受性差,兴奋剂会很快摧毁你2 睾酮在运动表现中非常重要,极大地决定着一个人的力量和速度水平,想通过外界摄取提高睾酮水平也很容易,注射剂和药物贴片都很好获得,但过度使用会引起自身睾丸功能退化。
如果一个健康人处于饥饿劳累缺觉状态三周以上,那他的睾酮分泌甚至会达到阉割者的境界,实现真正的戒色和四大皆空
俄罗斯版斯诺登。
禁药检测实验室主任最后变成了揭露禁药使用丑闻的“吹哨人”,滑稽又讽刺。
故事从一位业余自行车运动员试图联系专家帮他用药蒙骗药检提高成绩开始。
没想到阴差阳错找上了俄罗斯的禁药大牛,最后比赛阴差阳错并没有获得成功,反而是牵扯出了俄国举国体制蒙骗使用禁药的惊天丑闻…体育和政治真的可以分家吗,在我看来答案是否定的,更高更快更强最后都成了在化学领域的不断挑战。
运动早已不再是展示个人风采的东西,反而背负了政治宣传/“雪耻”等宿命,运动员也不过是一粒粒工具而已。
举国体制的doping舞弊,看着也格外让人熟悉。
“马家军”,孙杨的丑闻还历历在目,而片中提到中国正是类固醇生产量最大的国度…奥威尔从始至终贯穿了整个影片,格里高利(俄罗斯禁药实验室主任)更是手不释卷,他用双重思想说明着自己的矛盾与纠结。
从使用禁药的运动员到帮助运动员逃避药检的大头头,他是被普京推出来的牺牲品,而就算没有他,看到今年俄罗斯花滑也会知道,俄罗斯还会有新的格里高利。
片名《伊卡洛斯》是希腊神话中迷宫的创造者代达罗斯的儿子。
伊卡洛斯和代达罗斯试图借助代达罗斯用羽毛和蜡制成的翅膀逃离克里特岛。
伊卡洛斯无视代达罗斯对他的劝诫,飞得太靠近太阳,导致他翅膀上的蜡融化。
他从天上掉下来,掉进海里而溺死。
doping也是如此,看似帮助运动员触及到更高的地方,最后却归结为黄粱一梦。
镜头语言讲得很好氛围感也很不错,是个独特的公路电影,但是有点压抑了
#BJIFF7好看,摄影很美,但不懂
头一回参加电影节,有点新奇。风格是安哲。
3.5
2024BJIFF 不失为一种末日
两种影像风格交织,一种是上个世纪的塔可夫-安哲-阿巴斯脉络,让人动容;另一种是极度烘托主观化的当代影像手法。与之匹配的是两种叙事脉络,失语且无力的男性、荒野与俄罗斯的外在象征性是给欧美电影人说的;另一条是父女公路片,无论什么时期的俄罗斯精神都会在女性身上得到彰显。很棒的片子,非常风格化且有标识度。当代青年导演的四百击。光非常讲究。
BJIFF2024 No.3柯达胶卷拍摄,好冷酷的影像,是否太过沉闷?风格想起《寒枝雀静》,后者都更富有生机些
电影是好的,但不能在蹦完迪的第二天看。
#24北影节 缓缓的,一切都恰到好处。父女关系对我来说好像就是这样的。大家一起坐下来看电影那一刻,竟然有点感动
外部环境的压力迫使父女靠近,面包车里则形成身体的斥力。摄影机与景物的距离构成人与世界的比例尺,居无定所的状态渗入每一口呼吸的空气,连同凝滞的情节被锁在镜头之中。
#北影节 每个人都像蓄势待发的火山,又像露出水面百分之一的冰山,冷峻的侧颜配上隽永的留白,打开车门的时候都会北边的寒冷。配乐也很喜欢,加上风景真的会打动我。可以理解所有人,理解一些细微的情感变化,但没有带入和共情,所以扣一星。其他感受1.不是所有的电影都适合大屏幕,这种艺术品2.我真的晕由远推进的镜头,摇晃、追随、固定机位都没问题,一看推进镜头就头晕……
不懂评论说的什么“故事”“叙事”,好震惊,这种弥漫出荧幕的张力与情绪竟然无法被感知。无言的隐隐对抗的相互厌弃又牵挂的父女关系,女儿反复追问的未来,被甩在时间外的村子与放电影的游牧民族,揍人也被人揍的男人,那么想去的海边原来是为了撒下妈妈的骨灰,一夜的放纵与回归……草原上飙车带起沙尘的镜头太酷了,那瞬间觉得幸好我有来看
片中对女孩困境的描写非常隐忍克制 以此呼应着她无处抒发的隐秘的内心状态 只在不经意间的几处笔墨交代了情况 发现来月经的不知所措 独自去商场选择内衣犹豫不决最终放弃 面对身体发育和母亲角色的缺失 无法同麻木独断的父亲敞开心扉 也无法摆脱终日在逼仄车内的二人生活 在凛冽荒芜的土地上流浪 如风车旋转 没有终点
广袤的大地上,一对父女开着一辆破旧的电影放映车似乎没有方向的前进着。单身父亲和女儿的对话不多,可是女儿在成长的过程中开始叛逆,她看到自己的生长 也发现了身体的成熟,也发觉父亲对野女人的性事。似乎没有什么特别的声音(电影、电影院),大家静静的看着电影里的故事,好像有一世我们也是这样生活着。
C+/ 如此美丽的推拉摇移,把远处和近处的风景都收聚一体,自然形成了一种语境与物的关系。而面包车在蜿蜒的小路上穿行并逐渐成为镜头中心,就像是在一个传说里浮现一般。这种缓慢的“浮现”、逐渐被注目、被光照亮的过程成为一种灵韵的来源,让人物的目光透过拍立得、透过摄影机、透过电影放映变得坚实而致密。但局部的人物关系构建还是有些中空,导致结尾的几层转折都有些突兀。
摄影好美,演员表现力太强了!没什么情节,但油画一样的画面,纪录的却是凛冽的破败的没有希望的东欧
摄影机运动和色调感觉就像是在看基氏,摄影太棒了,时不时响起的惊悚配乐很creep。hooker,街边卖书的老大爷,义无反顾追女孩的少年,气象站的中年女人,冲动离家的女孩,沉默的父亲,好像全片没有一个人笑过呀
我的冲动被扔到无人之地了
【C+】一脉相承的俄罗斯电影,这里有空落的地貌观察与萧瑟的寒意,有沉稳的全景镜头与推进节奏,也有在特写中近乎一言不发而渗透出的情感,像是新导演对大师衣钵的承继,虽不能称得上十分的“言之有物”,但依然饱含引而不发的“冲动”。
#BJIFF2024 俄罗斯的冷酷和神秘刚好符合我当下的心境。我们活着,承受,冲动,孤独游荡,无话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