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性侵案层出不穷,社会舆论多了,媒体关注度也高了,但思想还是老样子 。
前几年的三色幼儿园,空姐奸杀,再到滴滴事件。
还有更多更多我们所不知晓的性侵在发生。
但旁观者,舆论又在对受害的女性们做些什么呢?
他们说“为什么你会被强奸,还不是因为你不检点”“为什么这么多女孩他偏偏强奸你?”“你穿着这么暴露,强奸你是活该”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的作者林奕含说过:“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屠杀是房思琪式的强暴。
”性侵仅仅只是开始,后面旁观者对受害者的辱骂才是无穷无尽的地狱。
前段时间大热的英剧《她说:女性人生瞬间》中有位小姑娘提出了质疑:“为什么我们明明是受害者,却反而要被囚禁?”
《三个女孩》中,当警察知道霍利在被强奸之前有过几次性行为,马上就把被强奸的原因归结到女孩的身上。
警察的态度为什么施害者被你们可怜,而受害者却被你们攻击?这个社会很奇妙,当孩子被性侵时他们会站出来攻击施暴者,我差点就以为这个社会真的醒悟了。
他们会在看《素媛》《熔炉》或者是国产的《嘉年华》假惺惺的哭几声,以证明他们不是吃人的怪物。
“天哪,这个孩子真可怜”“校方必须负全责”但当受害者成年了,或者稍微大了一些之后,他们就连惺惺作态都不愿意了。
之前老听奶奶念叨,说他们那年代有个女娃被强奸了扔到了河里,第二天被人给捞了上来。
叫她妈来认,她妈也看出她是她的女儿,却死不承认。
把头背过去连看都不愿了。
她嫌丢脸。
象征正义的人们就更胆大了,他们把女孩的衣服扒光,往她的下体塞石头,做尽了之后,还要一人跺上两脚。
仿佛这样才能把她的罪恶洗尽。
但是女孩做错了什么呢?
奶奶很冷漠的说:“谁叫她不检点,骚货。
”这种事她见得多了。
我听完有点难受,但那时我还古板的以为,时代变了。
受害者会被维护的。
直到这段时间的滴滴事件,网上对受害者的谩骂,我知道,我又错了。
这个社会,还是老样子。
Sarah让女孩报警
之前看过别人写的一篇文章,讨论于到底女孩的穿着和被强奸到底有多大的关系。
讨论的结果是,没有任何的关系。
归根结底还是法律和社会管理的问题。
旁观者永远在受害者的身上挑刺,只因为你不是完美受害者。
难道,做一个受害者,都要讲究资格论吗?
但是,这个社会必须改变了。
因为受害者没有错。
《她说:女性人生瞬间》二零一八都快过去了,这是新社会。
真正的受害者应该被保护,被信任。
而不是被二次强暴。
妈蛋,气哭好几回。
当那个叫老爹的杂种推倒Holly时,当他们说,“说出去就杀了你,就杀你全家。
”的时候。
当Holly通过全部考试,回到家却听说皇家检察署取消指控的消息的时候。
当Rochdale的警察听Holly的陈述却打了个哈欠的时候。
当三个女孩被强奸后瑟瑟发抖地走在寒冷的街上时。
当Amber被列为被告人的时候。
当律师诱导性地问Holly,你是不是觉得Guilty的时候。
当最后得知Sarah被裁员的时候。
当警员Maggie说,”I'm not "using" anyone.”的时候。
这句话真让人崩溃。
当经过第一二集的痛苦,看到第三集片头“This is a true story."的时候。
数不过来。
对女孩们感同身受,虽不曾经历过她们所经历过的地狱,然而却曾经在外面受了委屈,家人却说,那么多人,他/她/他(她)们为什么偏挑上你?
被坏人欺负,又被社会及自己的家庭进一步孤立。
喜欢Sarah,不仅因为演员玛克辛-皮克,还因为自己在现实中也像Sarah一样,被曾经的同事评价为“不适合一同工作的人”。
如果你遇到需要帮助的人,但看上去“不太正经”,你会不会伸出援助之手?
虽然网上大多数人都对这种事情义愤填膺,但真正能帮助“不完美受害者”的恐怕没几个。
我自己也未必能做到。
都说系统(体制)崩坏,其实每个人都是这个体制的一分子。
然而Sarah做到了。
从2003年开始就收集资料,83次向当地警局报告。
即使被裁员,她详尽的资料也仍被警方检方采用。
她是真正关心这些女孩的人。
当她从收音机中听到人有批评自己没有escalating the intervention的时候,她气哭了。
我也气哭了。
最终提起诉讼的检察长有一张中东脸,如果是白人,会不会结果又不同?
错的就是错的。
这件事与种族和政治正确无关。
所以别扯那些有的没的。
Holly在法庭上的表现真是绝佳。
"I don't feel guilty. I feel ashamed."希望三个女孩能有平静的生活。
首先你会看到一个真实故事,然后你会生气,非常非常的生气。
你告诉自己,我真的需要足够强大,才会敢生一个女儿。
2008年。
英国的罗奇代尔,一个15岁的女孩鼓起勇气向警察报案,“有人强奸了我。
”警察觉得女孩平时作风放荡,驳回了不予受理。
接着。
2008年到2011年间,罗奇代尔有超过22名少女在同一个社区遭受到了来自同一群巴基斯坦裔成年男性的强奸、猥亵甚至强迫卖淫。
这就是今天要推荐的,BBC的三集迷你剧—— 《三个女孩》导演: 菲莉帕·洛索普编剧: 妮可·泰勒主演: 玛克辛·皮克 / 保罗·凯耶 / 吉尔·哈弗本尼 / 蕾娅·斯密特洛维兹 / 莫莉·温德索尔 /集数:3集我们到底要怎么去做,才能杜绝这些悲剧少女、儿童身上的发生。
剧中,最小的露西,13岁,被诱奸怀孕,却还不自知施害者的身份,“你知道吗,她走在街上会向那群人,挥手。
”妈妈无能为力。
显然,这是一群沉默的受害者,或者我们称之为,并没有表现出完美受害痕迹的受害者。
| 这个母亲对女儿们,既束手无策,又悲痛万分什么叫做没有表现出完美受害痕迹。
大体就是,那些实施Sexually Abuse的男子多是声誉不错,有着种族优势的已婚男子;那些女孩,却是因为一些缺失而与家人关系疏离,别人眼中叛逆、心智不成熟的“问题少女”,或是“问题儿童”。
用大家最耳熟能详的一个类比说法就是:这个姑娘被强奸了,可是大家都怪她自己穿得太少。
整部剧用冷峻平静的第三人称视角,而就连我们这些旁观者,也是绝望的。
更不用说那些小姑娘,那些小姑娘的父母们。
| 第一个女孩 霍莉 | 本剧的女主角,三个女孩中最早意识到性侵的人,最终成为本案的关键证人。
也是相对来说最有理智的一个姑娘。
可也就是这么一个看起来特别冷静理智的姑娘,在三年期事发时也是混乱不堪。
用警察的话来说,就是“都是一群脆弱的姑娘。
”这里的脆弱有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她们都自动屏蔽拒绝回忆那些不堪重负的过去,另一层意思就是,这群十四五岁的少女,在面对生活的压力和对面递过来的糖果时,脆弱到无法抽身而去。
霍利的家庭情况是最好的,殷实的中产阶级,父亲母亲深深地爱着她和几个妹妹,而因为霍利的敏感和聪明,父亲在事发之后说,“我其实是最看好她的啊。
”霍利开始接触到那个群体的时间,正好这个家庭偶有变故最忙碌的时候,霍利接触到了以安波尔那几个并不太乖巧的孩子,也并没有抗拒那几个巴基斯坦籍中年男子的食物和示好,父亲在家里喊着,“你不要和他们走得太近,你再出去,不如你搬出去和他们住吧。
”这怎么会让霍利停下脚步。
事情发生之后,父亲曾经很悲伤地问到剧中霍利最相信的青少年社工,“为什么即便是事情发生后孩子也不愿意回家。
”| 玛克欣所饰演的社工是真正关心女孩们的第一人社工是本剧里正能量方面最大的推动力之一,她说,“因为羞愧,因为不被理解,因为失望,也因为自己依然还很混乱。
”而是什么让霍利越来越失望的。
在这个理智的姑娘及时选择报警之后发生的是什么。
事发后没多久,霍莉第一个站出来揭露这些丑恶时,可当时对这姑娘做了什么。
可是,所有人(特别是警察,也包括了父亲)都忽略了这个15岁姑娘的恐惧,关注点却放在“那个男人没有强行带霍莉上车”“前一天已经被强奸为什么第二天会被同一个人再次侵犯”。
让你想摔东西的是,记笔录的警察叔叔在询问中打了一个不加掩饰的哈欠。
上门打着提供帮助的社会机构劈头就是一句,“嘿,你家女儿参与卖淫吗?
”焦点严重偏移,在被性侵之前,霍莉已经不是处女,有过几次性爱经历,于是警察以此判断这样放荡的少女根本就是自愿发生性行为。
这也是为什么当三年之后,联邦调查局想来彻底调查此类案件时,已经成为妈妈的霍莉抱着孩子,冷静而抗拒,“你们现在来寻求我的帮助,可是当年你们却并没有帮助我。
”其实,最绝望的是什么。
不是政府对于种族问题的担忧和避讳。
也不是警察系统的不作为。
而是,整个社会意识形态对于此类事件的偏见和指责。
于是,这群还没有结束学业,还没见到光明未来,平均年龄只有14岁的未成年少女们,因为并不乖巧,所以即便被诱奸,也将一直活在指责和整个社会抛弃感里头。
霍莉的父亲在终于能和女儿好好沟通后,看起来比女儿更加脆弱。
在被告知诉讼被驳回时,在最后赢得短暂的胜利时。
没有人能比当父母的更能理解这些父母的感受,他们和他们的女儿一样,觉得羞愧,混乱和害怕。
可他们必须坚强起来,帮助孩子一起面对这个并不总是善意满满的世界。
| 第二个女孩 露西| 如果说霍莉是最快恢复理智,以及能冷静思考的姑娘,13岁的露西就是最让人五味杂陈的那一个。
13岁那年,她被他们脱了衣服,裸体在中间的桌子上跳舞。
可她会笑嘻嘻地对社工说,“嘿,他们传到了网上,我会红也!
”两个月后,她打掉了肚子里面诱奸犯的宝宝。
三年后,她依然觉得那个已婚中年男人是她朋友,街上见到会挥手。
比起理智冷静的霍莉,露西所遭遇的到的更让人心酸。
面对三年后来调查的警察,玛克欣·皮克饰演的社工非常愤怒,“你知道这些姑娘这几年遭遇到了什么,她们被当成玩具、工具和被扔掉的布偶,被歧视、被嘲笑、被凌辱,以及同时,对你们失望透顶。
”| 第三个女孩 安波尔| 比起其他两个姑娘,安波尔显得更为特别一些。
她是露西的亲姐,和霍莉同岁,可当三年后其他两个女孩儿可以成为庭审证人时,好不容易向女警察打开心扉的她却失去了上庭的资格。
因为,比起那两个女孩儿来说,她愈发不像是一个完美的受害者。
三年前,她的角色像是一个老鸨,跟那些巴基斯坦的中年男子们介绍女孩们,所以就算她也收到伤害,并强奸至怀孕,仍然是连法庭都不允许上的。
为了赢,这看起来似乎合乎情理,可若她们是你的女儿呢?
她们被强奸、被侵害已经是极大的不幸,但是这个社会却用更残忍的方式去对待和挑剔。
那些为姑娘们平反而做出巨大努力承认所有错误的人,成功让案件重启并受到全国关注,可仍然存在挑选,存在利弊,存在取舍。
“她看起来不像受害者,你们要顾全大局。
”这,才是最残忍的地方。
属于霍莉和露西的公平时代似乎已经到来,可属于安波尔的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到来。
法庭公审时,妹妹露西在庭上,安波儿表现得漫不经心,“我现在只想做一个好妈妈,我觉得我也是。
”她专注地看着自己的孩子。
有些伤害看得见,可以被治愈,有些伤害看不到也表达不出来,才是最致命的。
最后,自然是胜利了。
靠着霍莉舌战九个律师的精彩和冷静,迎来了本剧最大的高潮。
霍莉的反驳自然精彩,值得深思的,反而更是施害者艾哈迈德,那个昵称“Daddy”说的一段话。
最后的最后,这场世纪大审判让那群施害者锒铛入狱。
霍莉的父亲哭到泣不成声。
这个年轻的外公哭出了这些年的委屈和压力,哭出了面对女儿的尴尬和心疼。
也哭出了作为父母,这余生永远都挥之不去的疾首痛心。
也很感谢这些父母们。
自始至终,他们都没有放弃自己的孩子,而是选择相信。
可有些问题依然在。
为什么在遇到事情时,霍莉们不愿意向家人求救?
家的温暖才能抵抗所有的罪大恶极。
(from 野兽国 (微信搜wild_garden))
之前看过推荐,据说当时还闹得轰轰烈烈的,所以是当神剧一样放片单里的,但是看完有点失望,从新闻角度来讲,这件事真的很让人难过,三个女孩还那么小,然后剧在播的过程中也多次强调是根据事实改编,但是这个毕竟不是纪录片,而是个故事,从故事的角度来讲,这故事讲的真的很不好,逻辑线非常不清晰(虽然生活中的事实确实有逻辑线不清晰的情况,有着各种巧合,但是讲故事的话,全靠巧合推动就显得过于偷懒)。
这个作品,如果是纪录片,我给8-10分,是故事,也就是个及格分吧。
这个故事结构特别简单,主要就是说三个被家庭疏忽照顾的青春期孩子,在外遭遇了性虐待,却因为身份报警无望的事。
但是从开始到结尾,这个故事都缺少了很多非常重要的信息点。
第一,Holly家庭怎么了?
她和父亲究竟有什么矛盾?
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故事开始于这里,是她和家里,尤其是父亲有比较重的矛盾,才导致她叛逆去了男朋友家,认识了另外两个女孩,之后又认识了快餐店的“老爹”,而后被性侵,又被强迫卖淫的,然而这个故事里,自始至终都没说清楚他们究竟有什么矛盾。
故事交代的信息包括:Holly的爸爸做生意失败,赔光了家产,不得不搬到这里,而父亲因为工作失利,整个人又很暴躁控制欲强,甚至有那么点神经质,对孩子态度比较强硬。
如果仅仅是这么点信息,那前期女孩叛逆到男友家玩可以理解,和朋友鬼魂酗酒夜不归宿也勉强可以理解。
然而,她在快餐店被性侵后,她依旧不选择回家求助,而是返回了快餐店,这说明家庭和父亲是没办法给她安全感的,在她看来,与其求助于家里,还不如待在这个随时有人会性侵她的地方。
如果是另外两个姑娘也就罢了,看起来家里确实不怎么管,但是Holly明显刚出场时是个乖宝宝的形象,就算叛逆也不应该叛逆得如此莫名其妙吧,如果这里有说家里父母吵架,环境恶劣,甚至出现家暴情况,那她遇到事情不想回家也是正常的,然而没有,她父亲自始至终并没有做什么,最多就是不想让她乱交朋友。
接着,更迷惑的情节出现了,在她与快餐店产生明显矛盾(砸了快餐店的柜台),被警察询问时说出自己被性侵后,她没有选择留在更为安全的家,反而是跟着导致她被性侵的小姐妹出去躲避,所以她家在她看来是什么洪水猛兽啊?
明明她爸爸在得知她的事后没有怪罪她,非常后悔地想要保护她来着。
然后第二次性侵(卖淫)到了,她最开始确实不知道怎么回事,后面被迫卖淫后,她依旧没回家,而是继续和逼她卖淫的人在一起,甚至在父亲找来时躲在那些人身后不肯出现。
所以在她看来,父亲比那些坏人还要可怕吗?
这个我在看的时候真的莫名其妙,我本身是偏乖宝宝的,但是也叛逆,也和父母吵架,看不上父亲。
但是如果我在外面受了这种委屈,我下意识会找父母商量,尤其是一而再再而三地被骗后。
就算不找父母,我也不会再和导致我被骗的人再在一起了,否则谁知道会发生什么事?
PS,没有说另外两个女孩,包括沦为中间人的 Amber 和自以为爱上其中一个嫖客的Ruby,因为这俩明显就是家里不怎么管经济条件也不行的野孩子,而且应该是单亲家庭,是那种母亲疲于奔命只有出了事才会被发现的情况。
而明显Holly不属于这种,她父母都还算挺关心她,她家的条件也不至于让她没吃没喝,她父母也没有对她进行迫害之类的,简而言之,她父母不属于会被剥夺监护权的人。
然而情节就这么出现了,就无语。
第二,Holly退学带娃。
Holly出事时应该是14-15岁,发现怀孕了,没有选择打胎(我之前也怀疑是不是法律不让,但是同样怀孕的Ruby就打胎了,所以看来还是可以的),而是选择把娃生下来。
不是说打胎好的意思,是一个14、5岁的小姑娘,也就初中生吧,学习还挺好(后面怀着孕考试还通过了,还说可以上大学,虽然我也没明白初中毕业怎么上大学),选择把一个不知道爹是谁的强奸得来的娃生下来,这姑娘和她父母心都挺大的啊。
这时候说什么母性啥的就不必了,她自己还是个屁啥不懂的小孩呢(从前面的各种莽撞决定就知道了),娃没生下来,谈什么母性?
而且孩子还很小,生产其实是有一定危险的。
再加上家庭条件就这么回事,再养一个娃压力也很大。
而且这么一个小姑娘,带着一个孩子,这是准备后半辈子都搭进去吗?
(多少以后生活婚恋还是会受影响的)最最重要的是,如果决定把娃生下来,谁带呢?
故事告诉我们,是Holly带,那问题又来了,一个初中毕业的小姑娘,生下娃以后不上学在家带娃,这娃就是她和心爱的人自愿生的也很莫名啊,更何况还不是自愿。
其实也不是说孩子不能生,真的喜欢的话生了也行,家里能给带的话,生完继续上学就是了,然而没有……就emmm……我也不懂这是什么文化习俗。
第三,Holly的爸爸在检方决定不立案后,把Holly和娃赶出了家。
当然,不是直接赶的,而是一直怼她凶她看不上她。
这就更无语了,从出场的情节来看,这爸爸也不是不明事理的(真不明事理的话,可能第一次听到女儿被强奸了就会说“我说了不许在外面过夜不许交乱七八糟的朋友吧”),怎么听说不立案就从好爸爸变了个人呢?
直接把十几岁的女儿连带着刚出生的婴儿逼得离家去住福利院?
还说什么怕影响另外几个孩子,卧槽这个就不是你孩子呀,她在这么需要帮助的时候你把人赶出门?
就无语。
第四,出庭是什么非常露脸的事吗大家抢着去。
首先,我必须要说,我不认为被强奸是可耻值得羞愧必须躲起来不见人的事,可耻需要羞愧的是强奸犯,而不是受害人。
但是从社会大文化来讲,尤其是一个小镇大部分人都相互认识的情况下,未成年强奸犯受害者出庭是比较艰难的,因为强奸本来就会对受害人的心理造成很大影响,他们会特别脆弱,无法面对当时的情况,这种情况下,能站出来的受害人永远是少数(故事里表现的也是这样,一百多号受害人,真正去报案的没有几个),尤其还是这种直接露脸的事,所有人都会看到,她以后极有可能会被人指指点点,无聊八卦。
而从法律和后果的角度来看,这几个强奸犯判死刑的概率是不大的,先不说英国有没有死刑,但是他们的罪是没有那么重的(这里面没有出现奸杀或者暴力性行为),甚至更多的人只是参与了嫖娼,甚至嫖娼的是不是幼女他们都可以再争执一下。
那么露脸出庭,就很容易在犯人出狱后遭到报复,而这三个姑娘又都不是多么胆子大的人(Holly庭上表现得很勇敢,但是故事明显渲染了她最初时的恐惧,出庭前的害怕和紧张;Amber更是因为见到人在街上,临时改了证词,指责Holly;Ruby更是因为害怕美化了强奸情节),结果到了出庭时,一个个抢着去,不让去还很生气,去了也不选择不露脸。
就,前后人设有点不相关啊。
第五,立场奇怪能理解剧想说什么,从检方认为Amber不是完美受害人,担心败官司所以选择性不让她出庭开始,到最后为此奔波的人没有好下场,渎职的人没有受到惩罚,这些都隐含了对这些权力机构的批判。
但是理性来讲,Amber不出庭如果单纯只是为了赢官司而选择性让证人出庭(因为Amber复杂的情况确实有可能导致陪审团不信任证人,从而输掉官司,让那帮犯人逍遥法外),同时Amber并没有指认更多的犯人(比如如果有犯人是单独对Amber施暴,她不出庭对方就无罪了这种情况)的情况下,那个人觉得检方的做法无可厚非。
确实残忍了一点,但也是为了结果更好,难道需要为了满足一个说好的承诺而冒着大概率会输掉官司的风险吗?
如果犯人无罪释放,对于几个孩子才是最大的伤害吧。
第五,结局仓促。
前面安排了那么长,最后就匆匆忙忙结束了,案子赢了,大家迎来了新生活,但还有很多不完美。
然后就完了。
这情节明明可以安排得更让人痛心和扼腕,结果平平淡淡就结束了,让人看了毫无感想。
和整个故事一样,拿了好的食材,却没做出应该有的味道。
这里说另外两部类似的作品,一部是台湾电影《无声》,讲的是聋哑学校里的性侵和校园霸凌,另外一部是美剧,叫什么我忘了,讲的是女主被性侵后报警被盘问被质疑的事,再加上一个《日本之耻》(这个真的是纪录片了),故事讲的都比这部剧要好。
平平淡淡地讲故事没问题,如实反应当时的情况也OK,不想过多的窥伺和渲染感情,只是单纯的陈述和批判也没问题,但是情感是批判的最主要来源,你要让观众愤怒,让观众难受和同情主人公,才能有更多批判的来源。
比如说前面说的这三部,主角也有让旁人不理解的行为,比如《无声》里的小女孩在性侵和霸凌后,还是选择回到聋哑学校。
但是人家也解释了原因,在聋哑学校里,被霸凌的时候很痛苦,但在聋哑学校外,时时刻刻都很痛苦。
把故事讲明白,把逻辑理顺了,把人设弄清楚,这才是讲故事的基本,而不是拿着个好材料就万事大吉了。
近日,又一条扎心的新闻看得让人冷汗直冒:一名男子“直播”检验处女,并性侵初中女生!
画面中,女孩不停哭叫,还有另外两名少女无措地站在旁边。
(图源:新浪微博)直播性侵?!
还有没有天理了?
未成年的孩子们往往处于弱势地位,被侵犯却无力反抗。
然而生活好似总爱跟弱者开玩笑,有时作为受害者的她们还会遭人非议:“谁叫她穿得那么骚,活该被性侵。
”这些令人发指的情节真实发生在十年前的英国。
(图源:网络)在2008-2012年间,英国北部罗奇代尔小镇上有“上百位”未成年少女,被同一群男子囚禁、诱奸、轮奸,还被当做妓女贩卖。
但当警察介入调查以后,竟以“证据不足”释放了罪犯。
因为有关当局判定,那群孩子是“不完美的受害者”。
5年后,BBC将这件臭名昭著的性侵案搬上了荧幕,它就是英剧——《三个女孩》
故事要从2008年的一桩偷窃案说起。
15岁的少女霍莉被警方逮捕,理由是她砸坏了一家咖喱店并偷窃了两瓶饮料。
然而警方万万没想到,本该被当成是罪犯的霍莉,竟然是事件中最大的受害者。
霍莉花了整整6小时,讲述了她在那家咖喱店里被一群男人性侵和虐待的遭遇。
而她之所以砸毁那家店,也是为了逃脱魔爪的无奈之举。
镜头一转,屏幕上出现了霍莉哭泣的脸。
同时,还有一个高大鲁莽的男人正在不停地喘息。
上一秒,他对霍莉说,“我们是朋友,你很美!
”下一秒,他便威胁霍莉道,“如果你把我惹恼了,我就杀了你!
”原来,在这个小镇有一个“恶臭”的秘密:一群来自巴基斯坦和亚洲的男人们,打着提供免费食物的幌子,常年性侵、轮奸未成年少女。
(图源:网络)霍莉便是其中一位受害者。
她因与父母吵架而选择离家出走,之后又遇见了两姐妹:15岁的安布尔和13岁的露比。
三个女孩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在家中不受重视,感受不到来自父母的温暖。
于是她们开始一起玩乐,学会喝酒抽烟,夜不归宿,过着青春期叛逆少女的肆意人生。
她们时常光顾一间巴裔开设的咖喱餐厅,因为在那里,一个被称为daddy的老男人还有他的店员们会给三个女孩不少“好处”:食物、伏特加以及零钱等,用这些小恩小惠来换取单纯少女们的好感。
直到某日,他们终于露出了真面目,赤裸裸地对女孩们宣称:“我给你们东西,你们自然得用性来报恩。
”
(现实原型,图源网络)他们开始强迫女孩们和自己上床,如果反抗,就会遭到毒打。
更加无耻的是,这些罪犯还把性侵,慢慢发展成了生意。
他们把未成年少女们送去不同陌生男子家中,甚至还包括恋童癖,逼她们参加群P派对,以此换钱。
如果女孩敢报警,他们就恐吓会杀了她和她全家。
(图源:FIX字幕侠)可悲的是,三个女孩都因被性侵而怀孕。
最后,只有霍莉在家人的帮助下,勇敢地站了出来,选择把真相告诉警察。
然而面对这些饱受折磨的受害者,警方的态度却是——“你活该”。
因为大多数人普遍认为,性侵案的受害者都应该是这样的——穿着校服的天真少女,在放学的路上,被尾随的坏人拖进隐秘的角落……
但霍莉她们不是。
“她们就是整天在街头混、不务正业的那些不正经女孩,这都是她们自愿选择的生活方式。
”警察义正严辞地说道。
(图源:网络)你不完美,连做受害者的资格都没有。
当得知霍莉已不是处女时,社工们竟然堂而皇之地形容她是一个“街头妓女”,而她的父母也只是低头沉默。
(图源:网络)他们觉得露比这种女孩一定天生就很脏!
因为她把强奸犯当作“男友”,还声称“那是她人生中最快乐的时光”。
更惨的是安布尔,她因拿了几美元的“佣金”而被定义为“老鸨”。
(图源:FIX字幕侠)但实际上呢,女孩们被人灌醉并强奸、被人拍下裸露视频传到网上,甚至因为灌酒而丧失记忆,她本没有能力反抗这一切。
露比称强奸犯为“男友”,是麻痹自己,逃离苦海的一种方式。
安布尔不仅和其他姑娘一样终日忍受强奸,甚至还要被迫寻找“新猎物”,否则等待她的就是加倍的暴力。
(图源:网络)我看到的是孩子们被害得惨不忍睹,而有关当局却认为这不过是一群“婊子”自找的。
因此,霍莉沾满精液的内裤不被作为证据采纳,安布尔的证词不能作为呈堂证供。
因为陪审团只愿意相信那些外表看起来纯洁的女孩。
只有“完美的”、“符合要求”的受害者,才算得上是受害者。
因为你有“污点”,所以你被强奸就是咎由自取。
(图源:豆瓣)可事实上,“对于这些女孩的偏见,才是罪魁祸首”。
指出这一点的,是当地性教育机构的女性工作人员莎拉。
十多年以来,她一直在搜集当地女孩被团伙性侵的证据。
(图源:网络)她坚信:根本不存在“未成年卖淫”,只有“儿童性侵”!
然而黑暗如此庞大,足以吞噬受害者们和个体的微弱呐喊。
“我以为被性侵是我遇到的最可怕的事,但其实这只是一个开始。
”
在霍莉报案后的2年里,罪犯们依旧大摇大摆地走上街,猖狂地强奸更多未成年少女。
而警局的无动于衷背后,还隐藏着另一个秘密——原来,嫌疑犯们多数是巴基斯坦人,警局不想被扣上“种族歧视”的帽子。
怕稍有不慎,就会导致巴裔英国人进行种族主义抗议,甚至可能会引发暴动。
为了顾全“大局”,这些被迫害的女孩成为了“牺牲品”。
(图源:网络)好在案件终于在2010年迎来了转机。
更高一级的皇家检控署来了一位巴裔的新检察官,他推翻了原裁定,决定重新调查。
然而三个女孩的生活早已支离破碎,霍莉和安布尔都生下了自己的孩子,只有露比打掉了胎儿。
重揭伤疤对于她们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的“二次伤害”。
(图源:网络)法庭上,罪犯们不仅否认所有指控,还反过来控诉受害者。
“她那么聪明,什么都懂,谁知道她做了什么手脚。
”“白人罪犯教会女孩性,教他们从小就喝酒。
看看你们到底是怎么教育的?
”法庭外,依旧有巴裔社区的人,谴责女孩们自身的“不检点”。
(图源:网络)潜台词无非就是:「谁让你穿那么骚,活该被性侵!
」但最令人心寒的,是来自政府的无情。
事情闹大后,政府为了赢得官司,决定不让安布尔做证人,因为她曾帮罪犯开脱过。
但她的证词又十分关键,那怎么办呢?
于是政府决定——以“强奸犯同谋”的罪名起诉安布尔,以合法使用证词。
受害者就像随时可抛弃的棋子一样,被掌权者随意操纵。
公审当天,安布尔在家看着电视上的裁决,表现得漫不经心,她说:“我现在只想做一个好妈妈。
”而此刻陪在她身边的,只有两个人,自己的妈妈和警局内唯一一位向她道歉、并主动提出为她伸冤的女调查员玛姬。
属于霍莉和露比的“公平”似乎已经到来,可安布尔的未来却依旧捉摸不定……
(图源:网络)最终,罪犯们都被绳之以法。
但这样的正义,来得实在太晚了!
上百名才13、14岁的受害者们,在这场悲剧中自暴自弃,生下强奸犯的孩子。
或许性侵并没有完全打败他们,但是一次又一次的怀疑、无视和嘲讽,彻底浇灭了她们求生的欲望。
(图源:豆瓣)罪犯做错了事,可承担后果的却总是受害者……女孩们报了警,说出了真相,本以为可以阻止恶行,但是并没有。
当罪犯们被判有罪,大家以为看见了正义,依然并没有。
剧集结尾,屏幕写下了案件结束后的故事——为了性侵案四处奔走的莎拉,在返回工作岗位后,发现自己被禁止参与处理以后的儿童诱奸事件。
第二年,她被裁员。
(图源:豆瓣)尽心尽力和受害者们沟通的女调查员玛姬,在案件结束后立刻被调职,还被勒令不准再与受害者联系。
然而,没有任何一个冷漠冰霜的警察受到处罚。
(图源:豆瓣)故事太过于真实,以至于让人差点泪崩:这个世界到底是怎么了?
整个社会对待这些受到侵犯的青少年们,没有丝毫尊重。
那些脆弱的孩子们没有话语权。
她们被忽视、被歧视,她们本应受到保护,结果却被残暴对待。
甚至会因为“不完美”而错失“受害人”的资格。
(图源:网络)到底什么才算是“可信的受害人”?
孩子们不会明确表态“我正在受到虐待”。
相反,他们正深陷于一系列的操控和强迫中,害怕用言语表达出来。
(图源:网络)孩子们不懂得保护自己,而舆论和掌权者更是把他们推向深渊。
这些异样的目光和偏见,还有掌权者的不作为,只会让受害者更加无法喘息。
所以最后霍莉在法庭上,才会字字珠玑地说出:我不要什么“洗白”,我要的是公平!
(图源:网络)《三个女孩》的故事发生在十几年前,但直到今天,对于现实中有过同样遭遇的受害者们,熟悉的嘲讽、抹黑和侮辱,仍在反复上演。
好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一群人不为名利,不为结果,甘愿为弱势群体遮风挡雨、披荆斩棘。
也有越来越多的受害者勇于站出来发声,努力打破这个社会的偏见。
扭转“观念”的道路或许注定漫长,但正因如此,更需要每个人的持续发声和关注。
不要让受害者们已经身处泥泞,却还孤立无援。
更不要让自己的言论纵容了犯罪,还高喊“正义虽迟但到”。
戳下方二维码加入报姐影迷社群,畅聊电影更有免费观影机会、电影周边等你
社会治安主要靠警察,警察的态度真的是…自愿与人发生性关系和被强迫是一个概念吗?
一个国家警察能那么冷漠的话,真的搞不好了。
退一万步讲,今天这些女孩就是去卖淫了,然后她们后悔了,就应该被原谅,被救好吗?
不得不说小孩子的世界观是不健全的,看到大人的迫害是会害怕的好吗?
所以后来holly在法庭上讲的真的蛮好的,如果现在在我19岁的年纪发生了这些事情,我一定是会保护好我自己的,说明啥,13、14岁的小女孩保护不了自己,holly 做的很好因为她不管面对的是如何困难的事情,她都在坚持说真话,才沉冤得雪,才是更多的人得救,还有就是holly的爸爸妈妈,没有对她抛弃,反而给她很多的很多的爱,当中她的爸爸说,是的错,一直是爸爸的错,才赢回了holly,爸爸用自尊,换回了女儿的生命,有时候必须想想,到底是自己的自尊重要,还是别的人生命更重要呢?
当父母的真的要好好考虑下啊,并且爱就是让holly能够坚强的走下去的后盾啊!
不评拍摄技法,不剧透,只谈剧情本身,印象深刻的几个小片段。
1)Holly打赢了官司后和性维权着说:“靠,真的发生了吗”。
性维权者说,“不 应该是 靠 我居然做到了”。
维权者指责所有假装关心却没有把受害者利益放在心上的有关部门和所有看热闹的人:“you can all go home,can't you,at the end of the day”撇开电影不谈,多少次对热点事件的义愤填膺都只是停留在口头上,所谓的为被害者发声,也只是发发声满口仁义道德过过嘴瘾?
这样的假热情,和讨论娱乐圈八卦绯闻有什么差别?
都只是茶余饭后的谈资。
风头一过,就忘到九霄云外。
“最终你们都能各自回家”,但受害者呢?
(3)Holly在法庭上面对九位律师讽刺挖苦的狂轰滥炸。
律师一直逼问诱导她 ,你感到自责对吗?
你感到自己没保护好自己对吗?
你以前说你很自责,现在说你不自责,是因为身边的人骂你不检点 ,所以你才觉得,哦,我以前是被强奸的 这不怪我 所以 我现在不感到自责 但你感到羞耻对吧?
这个15岁遭到性侵暴力,成绩优异却因为强奸失去大好人生,染上酒瘾,没有去读大学,有一个孩子,19岁的妈妈Holly给了一个漂亮的反击,这一幕真的为她感到骄傲,干得漂亮!
“I want justice”justiceguilty全剧给我最深刻的两个词。
(4)第一集片尾的一幕无声的台词,Holly被爸爸从朋友家接走。
另一个被性侵的女孩不许Holly离开,但还是放Holly离开了,她透过玻璃看着他们的背影。
眼神好远。
最后落泪。
虽然她卖掉朋友从中收钱,Holly反抗时,她把Holly推向男人时说:他很帅的,你不亏的。
她放她走,让她走,她也想被保护,她是羡慕的Holly的,也是爱着朋友Holly的,可她深陷其中无可奈何。
谁来救她呢?
到第三集时,Holly打赢了官司。
Holly被救赎了,爸爸说,十九年了,我现在为你感到骄傲。
但是她呢?
她被起诉了。
理由是,这只是有关部门的战术而已。
她被冠上更多的罪名,回头看,想起第一集的这一幕,只觉得她的命运更加可怜。
this is a ture story…人性的很多面,在片子里被表现的淋漓尽致。
相比《熔炉》这一部更写实吧。
个人感觉《熔炉》更多的是英雄主义色彩和悲情的渲染,但这一部,现实平淡到你觉得电影里所有人的反应好像就是身边的我们的生活,你我他谁都难逃其责。
BBC还是很敢拍的。
故事每天走在上演。
“苍蝇不叮无缝的蛋。
”“谁让她们穿着那样的短裙。
”“她们平时生活就不检点。
”“这都是亚裔男子做的。
”
如果受害的她们是你的女儿和妹妹呢。
你会怎么说?
或许我们能做的就是:放下成见。
你是其中谁呢?
This is a ture story…你要做帮凶吗?
这两天买的《局外人》这本书到手刚看完序言,感觉跟此片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剑有所指资本主义的体制问题。
短短三集,却交代了一个大案和整个体制的腐朽之处,看罢也才觉得这些仅仅是冰山一角。
受害者曾在被迫害的第一时间求助过警局,但不了了之,后来加上施暴者的威胁,在那个年纪只能抱着对整个体制的失望继续遭受迫害。
当然,什么社会和团体中都会有明眼人,能将案情翻然于天下,替所有受害者在数年之后讨个公道,也实属不易。
不过,好人就一定有好报吗?
片尾交代了,那个女警察内心过不去觉得背离当时做警察的使命离职了,沙拉后来被裁员。
所以,这才是第一季,这是真实改变的事件,莫非续集要讲体制改革了么。。。
看到Holly说“I don't need cleaned,I want justice!
”的时候,我眼泪崩不住了,整部剧都太压抑了让人觉得心疼得呼吸不来!
Holly还算是三个女孩中最幸运的一位了,所有侵害她的人都被认为有罪被判了刑,她的家人给了她莫大的支持和鼓励,是她最强大的后盾。
最可怜的是Amber,被剔除于受害者之外,不可否认,她在这场交易中获益,但是她本身也是迫不得已的。
仅仅因为不是所谓的“完美的受害者”,她无法上庭做证,无法口述自己遭受的一切,甚至被当作共犯,要与那一群人同罪... 现在社会存在一种说法,被性骚扰被侵害的女生,一定是因为穿衣服骚、太暴露、晚归,因为是“坏女人”所以遭到这样的对待是活该,不能怪别人,她们的话没有说服力。
所以刚开始,这个案件没有被提交到法院,就是因为系统内的人认为这些女孩在被侵害之前就有过性行为、没跟家人一起住、有悲惨的童年等等,她们不可信,Holly甚至被人称为“liar”。
就像审判的时候,对方律师总是在把陪审团往“受害人不是好女孩,她们的证词不可信”这个方面引导,力图脱罪。
而辩方律师在开庭时对陪审团所说的那一席话,真正体现了这部剧我认为所要呈现的观点:“在听完她们对自己的描述以及别人对她们的描述后,你们需要做出决定,她们是否像一些被告所说的,鉴于他们的性格和行为,她们是不可相信的证人;还是像控方所说,这不过证实了,正是这种女孩,最容易被被这些男人视为诱奸和性虐的目标。
”
看了第一集 感觉自己快失控了 我总能被内容情节带入戏 泣不成声 内心充满了压抑她们手足无措 不知道如何去保护自己 及时采取了行动 似乎也得不到相应的回应 所以霍丽只能逃避 她害怕 她不敢面对家人 她绝望 身边的朋友保护不了她 还不得不把她向外推 面对那些渣滓的迫害 她无力反抗 父母之前不理解她 外人觉得她自作自受 她就像一只弱小的小鸟 没有保护 只有欺凌 还有多少女孩也像她一样 得不到援助 只能在这绝望的深渊徘徊 她曾是多么美好的花 却惨遭别人的摧残 谁能拉她一把 让她上岸 让她不再彷徨 不再受人凌辱当三个女孩得以救赎之时 我真的非常的感动种族问题 保护不到位 伸张得不到回应 故事里充斥着各种各样尖锐的问题 在英国这个国家 竟然还会有这样的问题发生 着实令人惊讶 这是我们不得不关注并认识到这类问题的重要性我们自身也应该加强对这方面问题的防范 而且当权利被侵害时 应该为自己维持应有的公正 几时个人力量微不足道 但也不能放弃
穆瞪口呆,触穆惊心,瞠穆结舌,穆无王法,明穆张胆。
绝望,太绝望了,残缺的社会制度,恶性循环的悲剧,比物质空虚更可怕的精神空虚,太难受了……一集比一集好看,案子重启之后的各个环节都让人好绝望。
真实案例改编 现实一定更黑暗更无助吧 想到了聚焦 罪犯的行为令人作呕 政府一开始带有偏见并且不愿意承认是自己的错误 为了达到目的不惜伤害受害人的行为 也同要令人愤慨
最可怕的就在于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交朋友比学习重要。。。。。真的
「stereotype」和标签化酿成的悲剧,难过到无法自持。
一流的真实故事,二流的改编剧本。剧集野心勃勃,想触及的议题数不胜数,每个议题单独都可以开个新剧,看完后我发现我对“非完美受害者”的包容度远不及我想象得高,因为我在边看边骂女孩们,我对迷途羔羊坏孩子没啥同理心,可能因为我从小就是标准三好学生。PS,剧集致郁能力爆表,看完至少要缓个三天,只能往好了想,至少定罪成功,至少得到曝光,至少拍成剧集,至少引发讨论,阿门。
非主流模式
“因为你家境不好行为放荡,又不反抗还过得不错,所以你不是完美受害者,你活该你咎由自取你就是妓女!” 结尾正义虽然被伸张了但好人却离职了真难过……
令人唏嘘 迟到的正义有时真的非正义 和缺席有什么两样
还是很程序化的叙事和表演。看完这些暗地里鼓吹司法进步,受害者又成了旗帜的剧有种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作故乡的荒谬感。做中间人的老鸨女孩惹人心疼。
如果有好多孩子,一个堕落了还有别的,不能让一个老鼠屎坏了一锅粥,holly爸爸有时候说的话真的太mean了,可能我重点错了,如果我被诱拐去当童妓,我爸妈怎么可能坐视不管
最后,一直伸张正义的女社工后来居然被开除!?在整个案件中玩忽职守的警察没有一个被惩罚?!就算案子打赢了,又有什么用!?!?
看过
太黑暗了,社会黑暗,到处都有没人管的恶心变态男,到处都了不称职父母不称职福利机构疏于管理的孩子~出事之后,都各种怕惹祸上身!管事的人反倒受制裁~
掌握话语权的成年人对待未成年的态度,让缺少话语权的她们不受尊重、孤立无援。畸形的沉默文化,助长了性侵害的发生。
其实拍得一般……
事实可能就是如此单调乏味,无戏剧性。但毕竟是搬到屏幕上。。。不然就很。。。
还凑活吧 主要能听懂60%,感到有点高兴
庭审气得我心肝肺都要炸了。最后渎职的警察也没有受到处分,比起强奸犯不作为的警方甚至更让人绝望。法律?正义?人就是这样,悲剧只会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