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记电影通常不讨好市场,但总有一些人应该被世人铭记。
影片的前半部分是通过和儿子的谈话介绍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略显平淡,但对于不了解这个人物的人来说是不可或缺的,传记就是要先交待人物生平和性格养成;后半部分的剧情就非常吸引人,矛盾冲突设置恰如其分,节奏紧凑不拖拉,片尾中规中矩地致敬了现实中的人物原型。
凯特·温斯莱特的演技真是配的上“小金人”,会得终身成就奖,真正的演员。
这不是一部单纯的女性主义题材作品,是关于人类对于自由、热爱、坚持和自我实现的电影。
Lee在农庄的后半生并不孤独,从她给孩子留下的那个盒子里的纪念品就能看出她的家庭主妇生活和她的战地摄影生涯一样爱在其中;Lee生前不为世人颂扬是因为她执著于自己的理想使命是不需要他人评判的加持,她不是媒体眼里的明星、网红和流量。
她能从时尚模特变成摄影记者是因为她知道她不应该是别人的“艺术”而是可以去创作自己的艺术,通过照相机让世人了解女性视角里的真实世界。
Lee是一名真正自由的完美的人。
传记类的电影,应该是很难拍的。
太过夸张了感觉虚浮,太过白描了感觉寡淡。
这次,凯特温斯莱特向这个难度发起了挑战,勇气可嘉。
巧合的是,最近正好刷到了小李子和凯特温斯莱特的同框,小李子也是为了好友的电影友情站台,满满收获了一波回忆杀。
当年的《泰坦尼克号》为什么会“万人空巷”,和凯特温斯莱特的“艺术”不无关系。
时过境迁,现在在电影上看到这样的镜头已经不新鲜,所以,凯特这次,相当的“随便”。
故事,是以凯特接受采访开始的。
个人感觉,这样中规中矩也蛮好的,结果在后来,竟然还出现了反转,搞得现在连“纪录片”也要反转的节奏,多少有点膈应。
那么,问题来了,凯特究竟是因为什么“奔赴战场”的呢?
如果不是为了“名利”,那是为了什么。
这个,应该是故事应该探讨的主题。
其实,这个问题大概在一开始就已经给出了答案。
凯特当年,也是名模,可以从故事背景里头看出来,人家也是有背景的人,吃穿不愁,但绝对介意别人说自己是米虫。
这种内心的“渴望”,在第一次“接触”时,就被这“无牌司机”给一眼看透。
说不说,这俩人的第一次见面,彼此是棋逢对手。
真正的“战斗”,即将开始。
凯特大概是因为被“无牌司机”说中了心事,才有了“改变”的原始动机。
见面四小时,无牌司机就开始飙车了。
这大概就是传说中的“倾盖如故”。
第二天早晨,当凯特醒来,无牌司机给留了张卡片。
这里,小编以不入流的英语水平判断,这字幕组翻译的绝对有问题。
否则,凯特不会那么的“心领神会”。
很快,凯特就跟着无牌司机到了伦敦。
不过,战争阴影也接踵而至。
凯特决定去杂志社应聘。
妈蛋,过了35,还在找工作,找什么工作啊,哪个公司还要你?
现在,35-63的,要不祖上蒙阴,要不吉祥三宝,还想找体面的工作?
凯特即便曾经是模特,现在也“过气”了好不啦。
身为主编,即便也同样是女性,对“规则”也是无能为力。
所以说,二战从某种层面上来说,对“女性觉醒”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凯特,也没想着再秀身材了,凭借自己多年的“爱好”,如今也可以工作的。
不过,仔细想想,如果凯特当年不是模特,她大概率也不会衣食无忧,大概率也不会玩摄影(毕竟,摄影穷三代嘛)。
那个时代,能玩相机的很少,玩相机的女性更少,敢玩相机玩到前线的少之又少,敢玩相机玩到前线的女性那绝对个中楚翘。
根据故事,其实凯特第一次“战地”,基本也就是在大后方转悠。
一般的地方,凯特因为是女性,基本进不去。
然而,作为一个记者,本身就应该具有“在平常中发掘价值”的新闻能力,所以,凯特即便是随便逛逛,也能拍出令人“震撼”的照片。
以至于,当时“执勤”的女性飞行员,都对此匪夷所思。
拍的是什么呢……。
当然了,凯特拍的那些照片里头,大部分其实并没有面世。
毕竟,人老外也有剪刀的。
不得不佩服凯特,故事里头对“剪刀”的调侃,也是随时随地。
战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
或许我们并不需要到战场上看那些鲜血淋漓。
人性,在那种“道德见底”的环境下,任意的肆虐。
这个女人,最后被扣上“通敌”的帽子,谁也不会从内心问一问是不是无辜,而且,她本人,也已然放弃。
肉体的摧残最后化成血淋淋的数字。
精神上的摧残,最后化成无尽的绝望。
不知道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热衷”于战争。
无论正义还是非正义,那些发起战争的人,都躲在后头,付出代价的,永远是小老百姓。
劫后重逢。
没有喜悦。
那些失去的,永远失去了。
原地等待,等不到任何结果。
太多的人“离奇失踪”。
和平年代,小民做牛马。
战争年代,小民做炮灰。
没有人知道答案。
在老外的逻辑里,他们大概死活都没弄明白,“他们”为什么会如此狂热。
即便到现在,也一样不明白。
最后,老外得出的结论,大概就是一战时逼得太狠了,所以二战谈论赔偿问题时,选择了温柔。
该给辆自行车还是给辆吧,不是每个小民都买得起四个轮子的。
故事里头凯特的同事,感觉也是相当憋屈的。
在听了一夜的墙角之后,凯特终于约同事进卫生间了。
当年的小李子画完画之后,可是“you jump I jump”。
这次这个同事,拍完照只能选择“出去”。
要不要……剪掉呢。
小编其实内心也慌得一批,昨天的推文,五分钟就被投诉了。
“李”坚持不剪,结果成就了经典照片。
小编,基本只能被关小黑屋(嗯,已经被关了)。
战争的创伤,这是个无底洞。
不过,很多人都会劝——让他过去吧。
怎么过去?
永远不会过去。
那些劝人“息事宁人”的,大概都是和稀泥的“粉饰太平”。
两头猪实在闹腾,就各打五十大板,至于谁对谁错,谁关心啊。
故事最后,凯特“安排”了一段“李”的童年。
完全不知道是什么意图。
老外的片子,啥都能和童年扯上关系,大概是童年过得太滋润了。
让他们每天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双休日连轴兴趣班,估计就老实了。
最后的反转,感觉相当无聊。
这个“忠孝不能两全”的套路,老外怎么玩上劲儿了呢。
Lee Miller从一个时尚模特转变为战时记者,在战争的一线进行报道,在纳粹集中营和希特勒公寓拍新闻照片。
This is her story and the movie somehow made it boring. 这个电影的剧本太差了,就连这么好的演技、摄影和配乐都无法掩盖。
最重要的是,它没有一个矛盾中心,从而也没有深度。
Lee Miller的故事中有一些很发人深省的切入角度,例如(1)Lee Miller一直是一个“男性化”的角色,她脾气差、直言不讳以及想要去前线,然而影片里最感人的部分,是当她放下自己头发,表明自己是一个女性,以一个女性的身份去安慰集中营里备受折磨的小女孩,让她不要害怕。
War and (toxic) 'masculinity' are intricately linked, cruelty and 'masculinty' are intricately linked. it would be very interesting to explore how our ideas of masculinty (egoism, selfishness, lack of empathy) underly war and these atrocities. Traits that we traditionally associate with 'feminity', like empathy, love and gentleness, are what save us from these cruelty. 与其像影片那样,反复重复“我是女人”这句话,影片不如去深挖masculinity和feminity这两面对于人类社会和战争的影响。
这也能够更深入地去探讨,这样的惨案是怎么发生的 。
每当我们看到这样的故事,我们都会想,为什么这些人会做出这么残忍的事?
电影里面仅有的解释是'evil Nazi logic',但是这并不合理 - 犯下这些罪行的人不是外星人,是人类。
是人类及人类社会的一些底层逻辑导致了这样的事一再发生,不仅在二战,而是从古至今从未停止。
And i believe that the entrenched masculinty and misogyny have something to do with that.(2)什么才算真正的新闻?
其实这个故事有很多涉及到新闻伦理的地方。
首先,电影的开头,Lee和朋友们正在看德国游行的报道。
德方也在战前战后使用新闻去煽动民众、创建舆论。
Lee所在的Vogue杂志社也受到了英国政府的委托。
动用新闻力量是战争中常见的部分,那英国和德国的新闻工作者区别在哪?
怎样的新闻报道才是政治独立的,怎样的算是操纵人心?
其次,Lee在这个影片中拍摄新闻大部分时候是不经过别人的允许的,例如那个被指控通德的法国女孩在被迫剃头的时候,和集中营里的小女孩。
她把她们的照片拍了下来,当然是宝贵的影像资料,但是杂志社依然从这些材料中获得利润,并没有考虑到对方的意愿。
我并不是说这样是错的,但是我觉得这是值得探讨的一点,遭受苦难的人被掌握话语权的人作为观察对象,但他们本身的境况不得到任何改善。
当然还有很多值得探讨的点,比如战争PTSD。
但是这个电影没有深入任何这些方面,而是单一地重复说“i am a woman",这不能叫feminist。
我听说这个剧的主创也是Inventing Anna的主创,感觉很合理,因为Inventing Anna里也强行扯“I am a woman”, 任何不相关的事情她都能来一句“I am a woman”。
除此之外,这个剧本有很多小问题。
第一,女主的个人故事那条线和主线没有什么联系,她突然就开始说她小时候的经历,这个经历很惨也一定对她来说是创伤,但是在电影里完全是突兀的,前后不搭。
第二,完全没有必要加上她儿子采访她的部分,a career woman cant be a good mother这个设定太老套了,好的母亲有很多种,一个坚强独立勇敢,有自己的职业并且很忙的妈妈也可以是好妈妈,这是另一种好。
影片完全没有体现出来她虐待儿子或者忽视儿子,相反她看起来是一个很富有同情心、帮助弱小的人,这设定太脱节了。
第三,影片开始的太早了,其实从中间的一半开始叙述会让故事节奏更好。
《李.米勒》,金鸡节展映。
八月浦东美术馆的百年超现实主义特展上,米勒给众多大艺术家,尤其是超现实主义艺术家的个人照令我印象非常深刻。
因为这些艺术家都不是很容易被人摆弄的,而在照片中他们是如此松弛和配合,显然,他们熟悉和尊重摄影师。
二战前线唯一的战地女记者,大屠杀资料的重要搜集人,值得这样的尊重。
顶级时尚模特,艺术圈的女神…温特凯特的新片中,这些元素不到五分钟。
尤其全片没有用任何方式出现毕加索这个大流量密码,这是特意为之的,这是诚意。
凯特.温特凯特,值得再一座奥斯卡小金人。
文章首发公号:分派电影,每日推荐告别剧荒!
她是万众瞩目的时尚模特,是《Vogue》杂志的摄影记者,是毕加索的缪斯女神,也是英国超现实主义画家、收藏家罗兰·彭罗斯的妻子。
(毕加索与李·米勒的合影 图片来源于网络)她美丽又风趣,与众多艺术家有着互动。
但是在二战爆发后,她毅然决然走上战场,成为前线唯一的战地女摄影记者。
在她的镜头下,我们看到了战争中最直白的残酷。
只是她没有想到,拍摄战场残忍一幕的过程让她在晚年成了令儿子避之不及的人。
米勒曾这样评价自己“我看上去像个天使,但我是个魔鬼。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位传奇女性李·米勒的故事——《李》Lee
除了凯特·温斯莱特担纲主演外,安迪·萨姆伯格(《神烦警探》、《棕榈泉》等)、玛丽昂·歌迪亚(《两小无猜》、《大鱼》等)和乔什·奥康纳(《德雷尔一家》、《上帝之国》等)等一众实力派演员也倾情加盟。
影片是根据李·米勒的儿子安东尼·彭罗斯撰写的传记《李·米勒的一生》改编,全面地探讨了米勒作为战时摄影师的职业生涯。
(李·米勒 图片来源于网络)在安东尼·彭罗斯的印象中,母亲总是很暴躁,整日躲在厨房里烹饪,酒精是她的兴奋剂。
正是如此原因,安东尼总是刻意躲避着母亲,心里也始终怀着怨恨。
直到母亲去世后,安东尼的妻子在阁楼上发现了6万多张底片,以及2万多张印刷品,他才发现母亲的另一身份,也开始真正了解母亲的一生。
(李·米勒 图片来源于网络)她曾风情万种、才华横溢,她也曾穿梭于炮火之中,亲眼见证了战争的血腥,她拍摄出了20世纪最令人难忘的战争照片。
(1946 年,在匈牙利布达佩斯的无家可归儿童)但创伤后应激障碍却困扰了她整个后半生,那个高傲、自信的,总是在追求生活意义的李·米勒,变得意志消沉,她拒绝了所有采访,几乎对过往只字不提,她将自己掩藏起来,渐渐地也放弃了摄影······于是,带着忏悔与震惊的安东尼(乔什·奥康纳 饰)与母亲之间展开了一场隔空对话。
(电影《李》截影)李·米勒(凯特·温斯莱特 饰)曾是华丽的时装模特,是艺术家们的女神,是天真少女,可如今年过三十的她只钟爱摄影,和闺蜜们在度假地打卡拍照,饮酒说笑,生活对她来说就是寻欢作乐。
(电影《李》截影)但随着二战的开始,战争的阴云也逐渐在李跟她的艺术家朋友间展开。
度假结束后,与罗兰·彭罗斯(亚历山大·斯卡斯加德 饰)一见钟情的李,跟随他去了伦敦。
(电影《李》截影)但彼时欧洲已处于战火之中,两人在巴黎的那些朋友纷纷转入地下,只为了躲避纳粹。
虽然伦敦暂时相安无事,但局势也是越来越紧张,每个人都开始尽自己的一份力,男友罗兰每晚都要去做空袭守卫。
好在李的无所事事并没有持续多久,她应聘了《Vogue》杂志的摄影师工作。
1939年,闪电战降临伦敦,李每天四处奔走,记录着被炸的底朝天的房屋、街道,以及那些无家可归的人们。
在这期间,她还结识了《生活》杂志的戴维·谢尔曼(安迪·萨姆伯格 饰),两人成了好拍档,经常配合一起拍摄。
(电影《李》截影)但是作为一名女性摄影者,李受到的歧视无处不在,女记者只有非军事区的采访权,眼睁睁看着戴维被请进军事重地区,自己只能去勤杂区。
(电影《李》截影)不过即便如此,李依旧感受到了自己这份工作的意义,一位在战时民间组织服役的女飞行员告诉她:「你的工作,她让我们知道,外面在发生什么」。
这天,她向自己的上司奥黛丽·威瑟斯提出,她想要去欧洲战场。
虽然上司对她的想法表示认可,但英国人的规矩,女人是不能像男人那样上战场的,而且没有军方许可,即使她去了也给编辑部发不回来任何关于战争的报道。
(电影《李》截影)李被这破规矩气的直骂街,没想到搭档戴维的一句话提醒了她。
最终,李以美国人的身份成了一名特约战地记者,前往军区。
(电影《李》截影)一开始他们一行人先是被带到后方休整地,之后则会根据不同情况被派往战场,不过,只有李除外。
长官要求她在后方拍拍伤员,以及每天要做很多场手术的医生、护士就行了。
虽然对如此赤裸裸的歧视很不满,但李没有多做辩解而是开始认真工作。
她拍下了疲惫不堪的护士,为受伤严重的士兵拍下了他“ 最勇敢”的照片,也拍下了在手术中一名士兵被截掉的一条腿。
(电影《李》截影)事后在访谈中,她说,那个场面真是太让人害怕了······最终,由于李的“优异”表现,她被派往了真正的战区。
在法国,在德国,在不同的国家,她留下不同的战争镜头。
她在轰隆隆的枪炮声中记录下了凝固汽油弹在圣马洛战役中的首次被使用。
(电影《李》截影)记录了纳粹集中营里堆成小山的无数尸堆,李镜头下的他们双眼深陷、皮包骨头,早已不成人样。
还有死里逃生,眼神中一直透露着惊恐的小女孩。
以及因为自杀协定死于家中的纳粹军官和家人们。
(电影《李》截影)除了拍照片,李也会写战争报道,但她时常无从下笔,因为要表达的那种真实实在是太残忍。
在战场上的所见所闻早已远超她的想象,哀鸿遍野、恐惧、饥饿,在集中营里看到的更是一个牲人和兽人的世界。
在如地狱一般的战场上,她第一次感受到,命运的负担竟是如此沉重。
有时候她想跟搭档戴维聊聊关于心中的苦闷,但还没等说出一句话,喉咙就先干涩了,最后只是无力地张了张嘴······
(电影《李》截影)但讽刺的是,李冒死拍的那些照片,并没有被《Vogue》杂志刊登出来,原因是内阁认为,「这些照片会让人们不安,人们需要继续前进」。
怀着无比的愤怒,李来到杂志社,剪碎了自己提供的所有底片。
面对上司的阻拦,她拿起桌上的一张照片颤抖着问:「继续前进?
这个小女孩,在死亡集中营里,被QJ和殴打,你让她如何前进?
她怎么前进?
」
(电影《李》截影)说着说着,李内心的痛苦再也没办法抑制,是啊,她怎么前进?
而她又该如何前进?
强忍着内心的悲痛,李说出了隐藏在自己心中多年的秘密。
在她7岁的时候,受到了一位所谓“家庭朋友”的侵犯······
(电影《李》截影)《李》讲述了一个美国摄影师李·米勒的故事。
影片中展现了女性在一些行业中受到的挑战和困境,但李·米勒用实践证明自己的能力不比任何男性同行差。
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勇敢、坚定有才华的女性。
片中还原了她坐在希特勒的浴缸中拍照片的经典一幕。
事后她才知道,拍摄当天恰好是希特勒自杀(1945年4月30 日)的那一天。
作为当时第一批到达希特勒公寓的人之一,李曾说,拍完浴缸照片后,她洗了澡,还睡在了希特勒的床上。
(在希特勒浴缸里的李·米勒 图片来源于网络)但战地记者的经历也彻底改变了她的生活。
她拍下了无数震撼人心的经典照片,却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
对生活再也没有往日的热情,总是情绪不稳,且变得压抑 ,她不断酗酒,这一切不仅伤害了自己,也伤害了儿子。
(电影《李》截影)安东尼不理解为什么自己的母亲总是不快乐,脾气不稳定,于是随着年龄渐长,对于母亲他是能躲多远就躲多远。
但看着母亲拍的那些照片以及所写的报道,他突然意识到自己误会了她。
在影片结尾,安东尼的母亲向他展示自己一直收藏在盒子里的,关于他第一次剪下来的头发、他的第一张画还有为他读过的故事书 ······但是他一抬头,母亲却消失了,看着散落满地的照片,看着自始至终只有他一人所在的屋子,他知道,这场“谈话”只不过是他的幻想而已,好多话涌在嘴边,最后只化作淡然一笑,母子俩终于得到了和解。
(电影《李》截影)李的儿子曾说过,母亲的衰落通常归因于她在战场上目睹的可怕景象,但她遭受的性 侵 犯可能也是根源。
当时无助害怕的李把这件事告诉了父母,但母亲告诉她,这件事永远不能说出去,因为它太羞耻了,而作为摄影师的父亲,则在女儿被恶 魔 侵 犯后经常让她为自己做裸体模特。
(电影《李》截影)对于外界的质疑,这位父亲曾这样解释说:“我要用这样的方式来治疗女儿的羞耻感······”从那以后,李开始变得叛逆。
(毕加索笔下的李·米勒 图片来源于网络)李·米勒曾这样评价她一生中的各个阶段:「如同被水浸过的拼图,湿透了的每一块拼图,无论是形状还是图案,都不能完美拼接。
」但从时尚模特、摄影师学徒、时尚摄影师、到战地摄影师记者,她不甘愿只做被框钉的艺术,她始终在追求人生的各种可能性。
而随着时光的流逝,她的每一段经历都迸发出了震撼人心的力量。
图源于网络/ 图片Toffee / 作者
我喜欢凯特温丝莱特,不仅因为漂亮,演技出众,还因为她的最突出的一项才能~选片,她所出演的影视没有水准之下的。
《李·米勒》,二战中一位罕有的女性战地摄影师的传记。
影片的魅力或者说女主角的魅力在于再现了一位兼具女性温柔细腻和男性勇敢坚强品质的美丽女性。
有两种审美观:一种认为男人就应该像男人,女人就应该像女人,简言之:男性应该突出其男性气质,反之亦然。
另一种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活出所有的气质,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凯特温丝莱特在本片中成功地做到了后者,塑造了极富魅力的现代人的形象。
不知是不是受《菊石》的影响,看到凯特温斯莱特这张脸我就想起菊石里她和罗南的对手🎦。
之前在墨尔本见艺仔的时候,我俩走在墨尔本CBD的路上,还讨论过近些年看过的姬情电影🎬哪个比较好。
我自己比较喜欢《燃烧女子的画像》,艺仔说她对这个没什么感觉,更喜欢《菊石》。
当然我们都知道她心里的最爱是《卡罗尔》,which悉尼圣诞月有些电影院会重映,不知会不会去。
Kate在这部电影的饰演的主角风格,竟然和《菊石》有点像,都是偏tough,对自己专业和擅长领域十分热爱,很坚持理想的人。
这部电影的情节也比较cliche,没有太多出乎意料的情节,印象最深处是当Lee发现自己的照片没有被采用时,去报社疯狂找自己的胶卷🎞️,开始疯狂用剪刀✂️剪的画面。
虽疯狂但又无比真实。
影片结尾简单致谢了历史真事,其实是可以去影院看的,没有不好,但也非特别出众。
和我一起看的两个中年男性,合理怀疑他们是gay couple。
电影让我了解到了一位优秀伟大的女性。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对女性的刻板印象以及歧视性差别化对待十分严重,她带着摄像机奔波于前线与战后,通过自己卓越的工作成绩赢得了社会的认可和赞誉,又以独特的女性视角补充了历史的记忆碎片。
个体被时代所裹挟,战争把人分成敌人和盟友,也令她们深受其害。
李坐在希特勒的浴缸里,表情似又紧张又惬意,向右上方望去的双眸,闪耀着坚毅不屈与勇敢执著。
她在希特勒慕尼黑住所的这一经典镜头“突显了这位女性强烈的个性,她藐视世间的强权,我行我素。
即使处于镜头的另一侧时,她仍在表达自我。
作为那个时代的女性,米勒身上具有独立的精神,她选择了自己想做的,而没有被摄影框架里对女性的传统认知所束缚。
女性可以是被拍的对象,也有能力拿起相机。
”《从被看到观看:李·米勒的女性视角和自我表达》如是说。
“在我看来,女性在摄影方面的成功机会会比男性更大……女性比男性更快,适应能力更强。
我认为她们的直觉能够帮助她们比男人更快理解个性。
”米勒的内心敏感和不安使她的镜头没有单纯占据评判的高地,而是更多表现了人的复杂性。
有爱情但绝不为爱情放弃自己的事业追求,热切表达自己所想,直接行动实现自己所要。
从模特到摄影师,从镜头拍摄的客体到掌握镜头的主体,拿起属于叙述者视角的笔,有了表达的方式与权力,书写着不平凡的人生轨迹。
凯特·温斯莱特拍了很多部电影,电影《李》是她拍得最艰难的一部电影,也是她投入最多感情的电影,因为这部电影,她第一次当制片人。
《李》这部电影前前后后差不多花了九年的时间,夸张一点说,如果没有凯特·温斯莱特,这部电影很难完成。
凯特·温斯莱特之所以为了这部电影付出那么多,是因为她被这个故事的原型李·米勒打动了。
作为二战中唯一的一位战地女记者,凯特·温斯莱特认为她是女人中的女人,她重新书写了女性气质:意志力、力量、勇气、同情心。
自从凯特·温斯莱特第一次听说这个故事,她就一直等待有人把她的故事拍成电影,却迟迟没有等到。
其实,在这期间,的确有很多人打算把李·米勒的故事拍成电影,可是都被李·米勒的儿子安东尼拒绝了,因为这些导演看中的李·米勒身上的标签“男艺术家的缪斯”、“顶级时尚模特”恰恰是李·米勒最讨厌,一生都想摆脱的男凝“标签”。
通常说一个女人是某个男人的“缪斯”,也意味着这个女人是这个男人的情人。
不管她激发了这个男人怎样的创作灵感,但是拥有话语权的始终是男人,而不是这个被看、被当作客体的女人。
所以,“缪斯”这个词是一个被动词,而且带有严重的性别歧视,这个词并不是对一个女人的赞赏,而是对一个女人的贬低。
而凯特·温斯莱特也同样厌恶这些加诸在她身上的“男凝”标签,所以她和她的制作团队从一开始就决绝这种“男凝视角”,所以电影从头到尾都没有提及她是谁谁谁的缪斯,她是谁谁谁的情人,她是怎样美貌怎样前凸后翘的顶级模特。
电影《李》完全采用一种女性叙事,女性视角,电影一开始就是从她作为一个摄影师给人拍照开始。
因为李·米勒说“相比被人拍我更喜欢当一个拿起相机拍别人的人”。
这说明,李·米勒是一个能够主宰自己命运的女人,是一个主体意识非常强烈的女人。
比起“被看”,她喜欢做一个主动去“看”的人,所以,她拿起照相机,去上战场,用自己的眼睛捕捉真相,哪怕她为此付出了惨烈的代价。
通常的战争片,都是以男人的视角讲述,而《李》这部电影以女人的视角呈现战争,作为少有的战地女记者,李·米勒告诉你,在一个女人眼中,战争是什么样的?
李·米勒在通往前线的路上却遭遇重重阻碍。
因为男人不让女人插手战争,就像男人不让女人插手政治一样。
同样作为记者,《LIFE》杂志的大卫·费尔曼和李·米勒一起去军队采访,李·米勒却被拒之门外,仅仅因为她是一个女人。
但是李·米勒根本不管这一套,她反问“为什么女人不能去前线?
凭什么男人来决定这一切”。
作为这个世界上人口一半的性别,李·米勒从未将自己排除在这个世界之外,而是积极投身于这个世界中去。
带着这样的反问,她一路前行,像一头猛狮一样,根本没有人能真正阻挡她。
早在战争前夕,李·米勒就在关注这个世界的局势变化,等到战争一爆发,她就跟《VOGUE》的主编说,时机成熟,赶紧派她去欧洲。
作为一名时尚杂志的记者,她根本不关心什么发型和服饰,她更关心这个世界的动向和走向。
等她好不容易拿到了美国记者通行证到了军队,又被告知女人不能参加新闻发布会,更不能去前方战场。
于是李·米勒一边拍摄受伤的士兵、医生、护士,一边通过各种关系争取去前线,最后她终于来到了前方战场。
战争远比她想像的恐怖的多。
因为女人不是嗜血的动物,所以她们对暴力更敏感也更反感。
所以,她在第一次在枪林弹药的战场上奔跑时,她害怕的要死,整个人一直在颤抖,但不知哪里来的勇气,她还是不顾生死的想把眼前的这一切暴行记录下来。
对李·米勒来说,战争最恐怖的莫过于她在达豪集中营看到的一切。
当法国的战争结束后,李·米勒从朋友口中得知好多人人失踪了,而当时没有一家媒体提及此事,大家只报道胜利的消息,对胜利背后的真相置若罔闻。
李·米勒无法接受这种做法,她继续追踪真相“那么多人消失了,他们去了哪里”。
带着这些的疑问,她来到了达豪集中营。
在达豪集中营,她找到了那些失踪的人口,在一间间牢房里,在一节节火车车厢里,成堆成堆的尸体,在死去之前,这些人已经瘦的皮包骨头。
电影里这一幕是最恐怖的,比我看过的所有集中营的影片拍摄的都要恐怖。
而我深知,真实的场景远比这可怕的多。
李·米勒就在真实的场景中,跳上了一辆火车车厢,拍下了这些受害者的惨像。
此时,她不仅仅在记录真实,也在凝望类恶的深渊。
因为她拍照的时候,她从不看镜头,而是直视拍摄者。
也就是说,她不通过镜头看世界,而是用自己的眼睛直视这个世界。
她因为直视恶的深渊的这段经历,后来得了严重的创伤后应激障碍。
她后半生一直在用食物和酒精疗愈自己,效果甚微。
在他人眼中,她成了一位情绪化的人,一位难以相处的母亲。
她深埋了自己的这段经历,直到死后,他的儿子安东尼才知道自己的母亲曾是一名目睹战争真相的战地记者。
至于她为什么对这段经历闭口不谈,原因很复杂。
刚开始,她把自己在战场上拍到的照片寄给杂志社,但是却没有发表,因为她的上司接到通知,不能在公布这样惨烈的照片,因为人们的生活还要继续?
人们的生活要怎么继续?
如果人们不能直视战争的的残酷真相,也就不可能真的从战争中吸取教训,那么战争将不可避免。
现在的世界局势,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李·米勒在战争中另一个切身的感悟是“为什么男人把女人排除在战争之外,却要女人来承担战争的恶果?
”。
在电影《李》中,玛丽昂·歌是一位家庭妇女,她没有主动参与战争,却成了战争的受害者。
她的丈夫和儿子被纳粹杀死了,她自己被纳粹关起来强暴了三年。
三年前,她还是一位光彩照人的女人,三年后,李·米勒再见到她时,她成了一个眼神黯淡、精神错乱的女人。
在战争中,即正义正义的一方也夹杂着很多不正义,这种不正义却要女人来兜底。
同盟军解放法国后,李·米勒看到一个美国士兵不顾法国姑娘的意愿,试图强奸她时,她跑过去,愤怒地赶走了这个傲慢的士兵。
这个士兵认为他们解放了她们,就能够享有女人的一切。
在战争中,明明向德国投降的是法国男人,战后,他们却把这一屈辱强加给法国女人,他们把那些被迫跟德国人发生关系的女人拉到街上,公开进行“荡妇羞辱”,好像他们多正义似的?
明明主动向德国人跪地求饶的是这些男人们?
而遭受侮辱的却是女人们。
战争中,女性受害者中,最触动李·米勒的是一个在达豪集中营的八九岁的小女孩。
当李·米勒穿着士兵制服突然出现时,这个屋子里的所有女人都露出一副紧张的表情,于是李·米勒扯着自己的头发,示意自己是女人时,其他女人都放松了警惕,继续吃面包可是这个八九岁的小女孩还是害怕的不行。
李·米勒走过来的时候,她一直往后退,直到退无可退,整个人蜷缩在墙边瑟瑟发抖,在李·米勒多次示意自己是女人,一直让这个小女孩感受到来自同一个性别的安全感时,她才安定下来,继续吃面包。
这种只有从女性性别感受到的安全感,是因为她们曾经遭遇被男性性别深深伤害。
李·米勒从这个小女孩极度恐慌的眼神中,一下子就看出她曾经遭受过男人的性侵犯,这种性侵犯给她带来了严重的伤害。
因为李·米勒自己也曾在七岁的时候被一个男人强奸,而这段经历给她造成了难以磨灭的童年创伤。
也就是说,不管在战争之中,还是在战争之外,女人一直都是各种暴力的受害者。
而只有在女性叙事中,我们才能看到这些受害者的身影。
这也是李·米勒这个人深深打动凯特·温斯莱特的一个原因。
尽管在电影拍摄中,极力避免一切“男凝”的镜头,在电影之外,李·米勒还是无法摆脱“男凝”。
不信,你现在搜索一下李·米勒,最醒目的依然是“谁谁谁的缪斯”、“谁谁谁的情人”、“谁谁谁的妻子”、“超级模特”、“美人”这样的字眼。
在采访中,尽管凯特·温斯莱特一直在讲李·米勒作为一个女人如何突破界限,成为一名战地女记者的故事,她在八十年前重新定义了女性气质,她是女人中的女人。
结果她刚说完这段话,对面的男主持人就说“她是超级模特,她很性感”。
这就是“历史照进现实”的写照。
电影里,男人谈起李·米勒的模特生涯时,意味着男人关注的是她的“胸和屁股”,电影外,男人只关注李·米勒的“胸和屁股”。
半小时的采访,这个男主持人一半时间都在往李·米勒的“胸和屁股”上扯,真可悲,好像除了这些,他想不到其他的,真怀疑他的脑袋里到底装了些什么?
更多文章,见公号“时空记1994”
在我的女孩榜样的她们系列有写过她,了解关于李完整的故事更能体会到她作为女性先锋面对不公的抗争精神。
🌟李·米勒(Lee Miller)🌟米勒曾身处深渊,又一次次拯救自己于水火,她不甘被定义,不断重塑自我。
她的身份多重而精彩——摄影师、超现实主义者、战地记者、模特、甚至是一名美食厨师。
每一次职业转型,都是她主动选择的人生升级。
🌟出身即地狱?
她偏要杀出一条血路!
米勒的童年可以说是暗无天日,年幼时遭受性侵,不仅身心受创,还因此染了病,也直接影响了她的学业。
🌟雪上加霜的是,她的父亲还逼迫她为自己拍摄赤裸照片。
这意味着,米勒的少女时代几乎是在不断被剥夺界感、被凝视、被物化的环境中度过的。
🌟但她没有让自己沉沦。
19岁的米勒开始闯荡纽约,迅速成为最抢手的高级时装模特,风光无限。
直到有人未经同意把她的肖像作为了高洁丝卫生巾的宣传。
🌟在那个年代,月经还是不能被公开讨论的”禁忌"。
米勒也成为了第一位在生理用品广告中亮相的真人模特。
由于这个禁忌角色,米勒很快就失去了所有工作机会,模特事业一落千丈。
🌟与此同时,她也厌倦了时尚界对模特的极端物化,她曾直言:“我宁愿拍照,也不愿成为照片中的人物。
"这句话,成为她人生方向的转折点。
🌟 二战爆发后,米勒投身新闻摄影,深入前线,不仅拍摄战火中的残酷现实,更聚焦战争中女性的无名英雄主义。
🌟她的作品打破了对女性的性化和物化,记录了女性在战时所做的英勇工作并拍摄她们。
她高举女性同胞,庆祝她们为赢得战争所做的一切。
🌟她拍下那些清扫被炸毁的街道,取水做饭,在工厂工作,用双手支撑家庭、支撑社会的无名英雌们。
她让全世界看到,女性从来不是战争中的背景板,她们不仅是幸存者,更是建设者、战士。
🌟从被物化的模特,到掌镜记录真相的战地记者,李•米勒用一生去对抗性别歧视、挑战社会规则。
她不甘被“凝视",她最终成为观察者、讲述者,她掌控了自己人生的叙事权。
电影叙事以李的照片为点,碎片化的,平缓的,却也不失深刻的,即让我们看到了李是怎样的人,也看到了这是一场怎样的战争。以此为视角,虽然会有缺失感,但也是一种取舍。还有就是周围的人,太工具化了,好像不用出场也没有关系的感觉。最后就是凯特真的演的太好了。
一段值得被关注的女性视角战争史。随Lee的视角,看到战争前线&战后社会的双面疮痍。关于集中营惨状的还原一段,做得很是扎实(可参考史蒂文斯的影像)。
Kate的戏路可真广,半老徐娘也可以有风姿,真特喵的会演啊!!!同为奥斯卡影后Marion Cotillard 可以作为3线女配出镜。Vogue Lodon办公室里同样供稿的摄影师Cecil Beaton阴阳了Lee,Cecil这个疯批,Lee绝壁不是他喜欢的女性,他还阴阳过伊丽莎白泰勒等等等(名利场嘴替)但是他的同事Lee去了二战法国战场,Cecil却是来到了二战中国战场,在Life上介绍中国战场上的战况以,这一点稍微有些片面。感觉以前的时尚杂志是激励女性的利器,现在的时尚杂志多是乌烟瘴气的,名人富裕生活的展现,普通女性真的不需要这个,需要吗?
工整且0无聊
一种最庸俗最乏味的传记片拍法,以及完形填空式的性别表达,看了上个镜头马上能想到下个镜头会拍啥。看了这个很难不让人想起《美国内战》,《美国内战》虽然只是借用了一个名字,但虚构的《美国内战》或许远远比一板一眼的《LEE》更能精确地还原李·米勒。
有点无聊
Impossible to overstate how Winslat is just the absolute worst. Just ludicrously untalented as an actress. Fucking helllllll
结尾设计有些精妙,但整个电影都很浮于表面。女权、纳粹、家庭、母职与个体之争都融在一个剧本里,但导演掌控力也不行,浮光掠影,出场人物还是蛮多的,但人物都没什么弧光,甚至主角都没什么弧光,成了众多套路式人物的缩影,因此给肥温可以发挥的余地也格外少,颁奖季应该希望渺茫。
老奶奶不知道为啥全片一副虎妞形象……😂
真人传记改编,演的真好
战地记者的职业多么光辉,罪行需要被记录并揭露。但是政府拒刊,因为要稳定民心,要避免disturb people ,人们要move on
唯一可惜的是,因为专注从女性视角展开,Lee 作为艺术家的部分被简化了。但女性的视角展开的细节太珍贵了,因为它会看到细微的人,而不是简单的被 ptsd 所概括。
不好看
今天放映厅好小,凯特离我好近,激动得要晕过去了啊啊啊!凯特说到拍这部电影的缘起是收了一张李家的老桌子…然后为了拍这部电影努力了七八年,除了和另一位凯特联合制片还有女导演女编剧,李米勒让人们看到战争中的女性瞬间,她们让人们看到李米勒勇闯战地的瞬间,这本身就很令人感动。
中规中矩的传记,无惊无喜,但讲述得还挺完整,看到李米勒如何成为战地记者,战争成就了她的传奇,也因为在那个信息传播不通畅的年代作为一手采集人经历的心灵冲击,社普影片。
不建议拉子看
拖拖拉拉 唯一亮点是肉丝的大灯
感人。那些评论说平铺直叙的:就这么个人物传记踏实拍完了就是最大的尊重和诚挚,怎么还要为了迎合观众的膨胀ego编造情节吗?要挑刺也是肥温,确实演什么都有那个她自己的影子,但是她依旧是很棒的演员。
好故事,讲述技巧一般
凯特的演技5分都不够用,片子的整个内容稍显平庸,但是传记片来说,一如既往的稳当。也许对于李本身的挖掘比较单一,可是作为电影,却表现出了另一种感觉。在观看过程中,我甚至忽略了这是传记片,一连串战争状况的表现,克制的画面下,使得战胜纳粹的激动变成了不适,这样强烈的对比下,情感就特别复杂。李自身的经历让她更能共情受害者,通过凯特每一次精彩的表演,让观看途中的我也不自觉地会感动。确实,对于生者是向前看,而对于逝者,这又有什么用呢。所以李这部工整的传记电影,成了精彩的反战片。结尾处的叙述有点惊喜,但也稍许的完美向了。而我知道李死于70年代,二战后的冷战,对于过来人来说,那又是什么的心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