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一口气读完了是枝裕和和中村航根据电影剧本改编的小说《奇迹》,心里喜欢得不得了,很多平实的句子都深深打动了我。
是枝裕和真的是一个内心很柔软的导演,那些日常生活中的对话和感悟,都在他的笔下,或者说镜头下,变得悠远绵长起来。
所以马上下了电影来看。
看着书里描绘的那些场景一一具象化是一个很神奇的过程,这过程有些许的失望,但更多还是惊喜。
小胖墩哥哥航一出场时,与我想象的航一完全不一样,但他的少年老成和敏感多愁还是很快与书里的形象吻合起来。
书里的配角则是巨星云集,不管是阿部宽的坂上老师,长泽雅美的小幸老师,小田切让的爸爸,都是我很喜欢的演员,也都很契合角色本身。
惠美的妈妈夏川结衣看着眼熟,看简介才知道原来是《步履不停》里面温柔的妈妈由香里,难怪。
第一次听说鹿儿岛是在新海诚的电影《秒速5cm》里,电影一开始,贵树就被迫和家人一起搬家到鹿儿岛,颇有点放逐的感觉。
后来在日本地图上也看到了鹿儿岛,那是日本除了冲绳之外最南端的一个县,名字好听,位置又特别,所以记下了。
但在《奇迹》里,鹿儿岛最大的特点却是无时不在的火山灰。
一直觉得火山是离我很远的事物,所以无法想象生活在离火山这么近的地方是什么样的感受。
买轻羹回来的路上,航一在红色的摩天轮里也问了外公为什么要住在离火山这么近的地方,外公思考了一番后说,我们早都已经习惯了……以前偶尔也会想,为什么不得不住在这种地方呢?
可是,我们在这里出生,在这里长大,在这里变老……在其他地方说不定会度过不一样的人生之类的问题,已经没法儿再去想象了。
同样的问题我之前也好奇过,为什么那些住在深山或荒原的人们,忍受着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和极度匮乏的信息资源,从来没想过离开家乡,寻找更好的生活呢?
或许他们并不知道有更好的生活这回事,又或者即使他们知道,他们也不觉得那与自己相关。
每个人都是靠着惯性生活下去,想要做出改变所需要的决心和勇气,并不是每个人都具备的。
喜欢龙之介的乐观开朗和没心没肺。
爸爸被从梦中叫醒,抱着吉他弹起一段记忆斑驳的旋律,但又记不清,龙之介建议:要不再睡一觉?
爸爸欣然接受,然后就真的又倒回去睡了。
父子俩天性上如此相似,所以龙之介才会在爸爸妈妈离婚时毅然选择与哥哥分开,而与爸爸相伴吧。
要是爸爸没有了他,那该多寂寞啊。
喜欢他被当成爸爸乐队的吉祥物,在乐队要上场表演时跟每个人快乐击掌,然后守在入口帮爸爸卖CD。
在和爸爸的生活里,其实是他在照顾爸爸吧,用他的开朗和包容,守护着爸爸热爱音乐的梦想。
片尾他问爸爸什么是世界,是因为有所感悟吧,而爸爸岔开了话,也许是意识到了儿子的成长吧。
也喜欢航一的偏执和早熟。
他在帮外公做轻羹时兴致勃勃而专注,丝毫没觉得这种传统的手艺是乏味的,是真正静得下心来的性子,对外公的劳作有着与年龄不相匹配的敬重。
所以书里才会说,持续几十年做轻羹究竟会是什么心情,航一不得而知,但是那唰唰地把轻羹切成正方形的手势里,大概栖居着神明吧。
日本的工匠精神一直以来都备受推崇,但并不具备复制性,在日新月异的现代,又有多少人甘于忍受几十年如一日的单调乏味呢?
航一在策划奇迹方案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心思缜密也让人赞叹。
查阅地图和列车行程表制定出详细的出行计划,计算出所有的开销想方设法的筹钱,为避免装病穿帮甚至策动外公帮他掩护……很难相信这是一个小学6年级的男孩所能具备的素质,让人不由想起我亲爱的表弟,到了初二她母亲尚不放心让他坐市内公交,就真心觉得讽刺。
电影里还有一个没有书里写描写的那么细腻的镜头。
航一的好友小佐嫉妒同学筒井拨了小幸老师的自行车铃铛,所以心怀愧疚的偷偷拿走了铃铛,因为他不相信奇迹了。
但后来又在筒井有新干线车票的刺激和朋友的劝导下,决定相信奇迹,做别人做不到的事。
所以他把铃铛还给老师,老师明明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却没有拆穿,只说,老师可喜欢这个车铃的声音了,真高兴能够找回来。
这就是真正的温柔吧,他们有这样的老师真的很幸福。
所以小佐还回了铃铛,也还回了愧疚,他终于能和朋友一起义无反顾的朝奇迹奔去。
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奇迹,就是你现在生活的样子。
常听人说,日本有一帮“轨道控”导演。
我倒不这么认为,毕竟日本轨道的普及率太高了,拍外景还要特地去避开它,那也真是费事。
《奇迹》是交给JR(日本铁路集团)的一篇命题作文,用以纪念博多到鹿儿岛中央的九州新干线全线通车。
是枝裕和完成得相当出色,他没有用固定长镜头,对着窗外风光猛拍一通,而是根据市场调查做出了制作意图。
一开始,我还以为《奇迹》是山田洋次《家族》的现代版演绎,讲一个家庭的破碎失散,经历一路的颠沛流离,拍出来个铁路片(公路片),最后得以团圆。
结果,是枝裕和认认真真,交出了一部欢乐轻快的儿童片。
其明亮程度,在是枝作品中也是绝无仅有的。
对比2004年的《无人知晓》,导演的心境已经全然不同,对待不幸的态度也产生了改变。
即便是父母离婚造成了兄弟失散,但《奇迹》几乎没有表现父母和两代人的矛盾冲突。
故事以兄弟为中心,金牌配角们也都围绕着小孩。
从他们的生活、学习还有伙伴们,不断扩散开来,一步步走向了见证奇迹、完成许愿的终点。
也有人说,《奇迹》不过是对孩童离家出走的又一次浪漫化演绎。
此话不假,他们得到了老师的配合、外公的帮忙,路途上风光美好。
但是,透过兄弟俩的事后交流,是枝还是没有给出常人期望的大圆满。
在《奇迹》里,观众看到了新干线的通车,孩子们会提起,老人也在讨论。
另一边,电影又讲到了樱岛火山的喷发,太阳塔的去留,轻羹(鹿儿岛的当地甜点)的未来。
在风平浪静的生活里,由于家庭分裂的事实,《奇迹》存有一丝的忧虑。
那是单亲孩子的眼中世界,也是日本社会的现实问题。
面对原田芳雄、树木希林、阿部宽和夏川结衣的家庭组合,《奇迹》必然会让人想起《步履不停》。
跟《步履不停》一样,《奇迹》说的也是家庭,这个社会的最小单位。
后来还出现了孩子与花(秋樱),不知名的墓地。
在我看来,两部电影确实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更多的是来自秘密本身。
《步履不停》塞满了秘密,家庭的秘密、父亲的秘密、孩子的秘密……《奇迹》也是如此,兄弟的行动约定是一个秘密,每个孩子内心里深藏着一个秘密。
更有好事者还可以这么回看,《步履不停》的开头结尾都是列车经过,这似乎在提示观众,《奇迹》就在不远处。
影片始终用交叉蒙太奇去表现两兄弟的生活,一个在鹿儿岛,一个在福冈,一南一北。
当相聚和团圆成为一对兄弟的心声,电影并没有想去控诉什么,而是让他们顺利碰面。
当南北两个方向飞驰而来的新干线列车相遇,是枝再次展现了惊人技巧,他剪辑了三十个短镜头——同时也是空镜头,它们是孩子们心头的所有愿望,快速地闪现而过。
而恰恰因为两兄弟的愿望没有被许下,那一瞬间,《奇迹》的境界更是上去了一层。
从这个角度来说,《奇迹》不失为一部得体的成长电影,没有停留于那种心灵鸡汤式的刻奇感动。
抛开JR的主导,《奇迹》依然是一部作者电影。
如果从地域题材入手,它还可以归入九州题材的日本电影。
我一度在想,如果把《奇迹》交给青山真治去拍,他肯定会拍成公路片,如假包换。
只是,哪怕放眼到当代日本导演,他们都不会有是枝这样的舒心和温暖。
【南方都市报 木卫映画 http://gcontent.oeeee.com/2/a2/2a27b8144ac02f67/Blog/ef7/10a79f.html】
——最终他还是没有许愿,比起家庭,他选择了这个世界。
在我心里如果选一个最能代表“温柔”这个词的电影人,我会毫不犹豫的选择是枝裕和,别人都是被“温柔”形容,而他可以去形容“温柔”。
如果你不开心了,就去看看是枝裕和吧,虽然他的电影不一定展现开心但他可以让你的悲伤没有那么悲伤。
这部电影的节奏秉持着是枝裕和一贯的风格,很慢很慢,慢到你可能意识不到时间在流逝。
我一直认为,看一些这种慢节奏的电影很能舒缓心情,因为你内心的悲伤可能就借此被稀释了,用大量的时间去把你的不安和焦虑冲刷掉,剩下的只有这个世界。
故事的开始,男孩就在祈祷着火山爆发,因为他希望一家四口可以团聚,虽然这看似是个对旁人不美好的愿望,但对孩子来说,这就是他最希望的未来。
看到这我知道,我不能去责怪这个孩子。
刚刚把这部电影看完,突然回过头思考它的题目。
其实叫“奇迹”的电影很多,但豆瓣上评分最高的就是这部是枝裕和的“奇迹”。
好像电影里主人公所期待的奇迹并没有发生,可我觉得,让一个孩子抛弃自己的欲望而选择这个世界难道不是奇迹吗?
所以在我心里,奇迹已经出现了。
最喜欢里面关于孩子们的镜头,在列车相遇时,他们许下了各自的愿望:有希望死去的小狗复活,有希望自己成为女演员,有希望自己长大后能娶到幸子老.....每个愿望都是简单且真挚,就是他们当下最真实的想法,很羡慕他们啊,好像人长大之后,许愿都变得没有那么单纯了,每一个愿望都逐渐沾染上世俗的气息,并不是这个世俗气息不好,只是很难再如孩子那般纯粹了。
“要是每件事都有意义,你会窒息的”。
这是电影里,爸爸跟孩子说的话,我突然被这句话击中了。
好像随着年龄越来越大,越发觉得自己碌碌无为,总是在忙些什么,但好像也并没有什么成果出来。
那我们究竟在追求什么呢,金钱、财富、地位难道是终极目标吗?
如果这些都已经得到了,那之后呢?
对于人生意义的探索我还在路上,一直步履不停,一直从未放弃。
但细思一下,会不会人生本就是没有意义的呢。
我不知道。
如果有个许愿的机会,我会许下什么愿望呢?
我不敢保证,但希望我可以永远忠于自己,永远纯粹浪漫。
两个好兄弟两条线。
哥哥像妈妈,成熟稳重,弟弟像爸爸,开朗快乐。
哥哥画了一幅火山大喷发的画挂在墙上,火山喷发的时候就是一家人再次相聚的时候,这是他的“奇迹”。
孩子们心里都装着自己的“奇迹”。
当“燕”号和“樱”号对开的时候,我们的感动也慢慢起航了。
孩子们追逐“奇迹”的旅程,也就是他们成长的过程。
那对老夫妻接纳收留孩子们的确太让人动容了,在是枝裕和的作品里,处处闪烁着人性的光辉。
生活总要继续,就让它快乐地继续下去吧。
这是一部拍给大人们看的关于孩子们的电影。
一段破败的婚姻,让两个尚未成年的好兄弟天各一边。
哥哥航一(前田航基 饰)随母亲大迫希美(大塚寧々 饰)回到位于鹿儿岛的外婆家,弟弟龙之介(前田旺志郎 饰)则和追寻音乐梦想的“废柴”父亲木南健次(小田切让 饰)在福冈居住。
兄弟俩有了各自的朋友圈,父母也似乎渐渐安定下来。
可 是,他们无论如何还是希望重新聚在一起。
鹿儿岛开往福冈的新干线“燕”和福冈开往鹿儿岛的“樱”号途中会有一次短暂的交汇,传说这时许下心中愿望的话,奇迹就会降临。
晴朗的一天,两兄弟各自带着朋友朝着心中的奇迹之地出发……本片荣获第26届高崎电影节最佳新人男演员奖(前田兄弟)和最佳新人女演员奖(内田伽羅)。
电影里面有一处情节,画画小女孩在大家离开两位老人之后又跑回来,对他们说“你们还有什么愿望,我可以在一会儿电车交汇的地方帮你们祈祷实现”,老人说,不,(昨晚你们能来)我们已经十分满足了。
独生女离家后孤独度过残年的老人,和一群为了未来许愿的孩子,人和人之间相互的温暖,对我来说,这就是奇迹。
看过日本一个作词家的采访,里面问他有没有很感动的时候,他说有一次在车站前面看见几个穿着校服的男生女生,一路狼狈地飞奔去赶马上就要开走的小火车,就禁不住流下来眼泪,因为那样年轻那样充满了躁动的日子,对他来说一去不复返了。
当弟弟和哥哥的朋友们分别在火车站台的两边,一边等着开往两个方向的火车,一边冲着对面喊叫着“记着给我写信”,“爸爸就拜托你啦”的时候,我想起那个采访。
但是我现在想到的,更多的是电影世界里面的那个站台,在日本到处都有的那样小小的站台,火车叮咚叮咚地阻隔对面的那个人的脸,说出一句“再见”,然后期待下一次的再见面。
也许下一次见面,长大的脸庞下可能已经不再是从前的那人,但是也许还会是,奇迹发生的样子。
即使是这样有些残酷的事情,也可以成为电影世界里面的奇迹,依旧可以拍的这么清淡,这么延绵。
举重若轻,或许就是日本家庭电影最动人之处吧。
PS:真的很喜欢日本JR,不仅是他家的各个线路的名字和地图,相比起铁道部1800万挂着老谋子名字的宣传片,这部片子简直是天壤之别。
这是一部看着很舒缓的电影,是枝裕和对于家庭电影的细腻处理与孩童作为主角使这部电影尤为治愈。
父母婚姻的不幸是很多小孩子童年会经历的事,在这种不幸中孩子总是那么无辜。
刚开始的时候我们总像哥哥一样,不舍得父母分开、希望一家人能永远在一起,但逐渐长大了以后,就会明白弟弟的想法才是一种人生智慧。
或许父母的相遇从开始就是个错误,分开才是跟好的选择。
就像哥哥在最后许愿的时候没有选择“家庭”而选择了“世界”。
我们无法改变我们的原生家庭,但是我们可以过好属于自己的人生。
半个月前看的这部很可爱的电影,整个片子都洋溢着一种快乐的气息,一群孩子们(或者说是两群?
),为了去见一个能实现自己的愿望的“奇迹”而努力的过程。
最后当然是什么愿望都没达成,但是孩子们好像得到成长了结果。
他们当然明白最终想当棒球手,想画好画,想家人团聚,想当出名的演员,还是要靠自己一点一点慢慢去实现。
说起来我们有多少时候是会发愿“到了什么什么时候我就会变成什么什么样了”或者“一旦什么怎么样了我就要更加努力把自己的目标完成”我们像等待千禧年“到了二十一世纪所有人就都富了”这样的心情去等着自己的奇迹。
我小时候这样期盼一个日子的到来,从小学时“等我上了初中”,到初中时“等我成了年/上了高中”,到高中时“等我上了大学”,直到大学了还有“等我毕业工作了以后”。
其实到最后什么都不会变,生活还是一步一步地往前走,胖子长成胖子也不是只是某一天晚上吃了夜宵吃出来的。
所以我想吹好埙就要每天都得吹,要画好画就得每天的都得画,想要有自己充实就得每天都读书。
前不久朋友来天津,一定要介绍同来的萌姑娘给我。
后来还一再一再叮嘱我要主动,真的是很萌很萌的姑娘,最后我还给搞砸了。
那两天真就感觉自己生平都没有为了一句话或者一个决定这样后悔过。
说实话,自己假装淡定了这么些年,到现在也绷不住。
是的,我也着急了。
镇殿突然问一个姑娘对男生来讲代表了什么,当初糖糖也问过我这样的问题,我没想好怎么说。
那天镇殿问的时候我突然知道姑娘对我而言是什么意义了。
我说“姑娘就代表着一个新的世界,跟这个姑娘在一起就代表这进入一段新的生活。
” 而且于我而言,大约我的奇迹就是出现一个姑娘吧。
这个奇迹出现的时候我知道自己该去哪个城市落脚,该过什么样的生活的,该为了什么目标而努力。
但是人生没有奇迹不是?
所以我还是要坚强又淡定地做我自己,努力生活。
一切都会变好的。
所有的奇迹都是由我们的双手创造出来的。
看完电影的我,忍不住慨叹一句,里面的好吃的看起来可真香啊!
食物见证了一家人的幸福时刻,也预告了最终的离别。
弟弟在路边买的章鱼丸子,热气腾腾的,咬一口能吃到满嘴的汁水,再加上清新酸甜的柚子,想想都让人流口水。
电影里的一家人仍在一起时,也会在家里做章鱼丸吃,那是当时难得的温情时刻。
鹿儿岛的黑猪、黑牛很有名,用铁板烧烤,喷香扑鼻,电影里住在鹿儿岛的哥哥便尝有机会享受到。
妈妈、外公和外婆都在为了更丰足的生活而努力,日子平淡却也有滋有味。
薯片最好吃的部分应该是最后一口,把袋子里剩下的边边角角一口气倒进嘴里,有着强烈的满足感。
电影里玩乐队的爸爸,把剩下的一点薯片碎分给了弟弟,这样的举动倒更像是朋友间的行为了。
几个孩子一起逃学出门许愿时,曾经坐在一起吃烤玉米。
玉米烤得通体发热,带着点焦糊时,香味能够飘出老远,是在城市里很难享受到的美味。
电影里,孩子们一边举着玉米,一边看着远方,眼睛里满是对未来的憧憬。
电影里外公最钟爱的,是鹿儿岛的传统点心轻羹。
轻羹是用红薯和粳米制作的,味淡而轻盈,只是在当下的日本,它的名字已经渐渐无人知晓了。
弟弟吃惯了薯片,觉得完全没味道。
哥哥却告诉他,“一开始没有味道,但越吃越香。
”到这时两人发觉,他们的口味已经完全不同了。
最终,火车呼啸而去,奇迹没有发生,两兄弟也逐渐明白道路注定不同,各自生活才是最好的选择。
就像哥哥说的那样:“比起家,我还是选择了世界。
”在是枝裕和的电影里,食物永远不只是为了填饱肚子那么简单,人们因为分享食物而相聚在一起,同样也会因口味相异而分道扬镳,但是无论如何,食物总还是那副样子啊,变化的是人罢了。
对了,我们还有同名微信公众号:福桃九分饱(ID:futaojiufenbao),和微博: @LuckyPeach福桃九分饱,搜索关注不迷路,不错过每一 篇好吃好喝。
奇迹是我喜欢的是枝裕和作品之一。
这部片也是一群小孩的故事,大人感觉更像孩子身边的配角。
和无人知晓的孩子们非常不一样,更多是治愈和成长的感动。
奇迹简单的描述,就是一对兄弟的父母离了婚,妈妈带着哥哥去了偏僻的鹿儿岛,爸爸带着弟弟去了福冈。
哥哥相信朋友口中说的:如果能看到当两条新开的新干线相互交汇的时候,说出梦想,就会实现,就会出现奇迹!
他和弟弟相约一同去看,彼此也带上自己身边有各种心愿的好朋友,开始了一趟勇敢之旅。
当两车交会的时候,大家都在呐喊自己的心愿,原本特别想父母能够和好的哥哥,突然没有跟着呐喊,只是呆呆的站着等着火车离开。
他终于懂了爸爸说的话。
他没有自私的选择自己,而是选择了世界。
其实这部片子是是枝裕和为了宣传新干线而受邀拍摄的电影。
也就是鹿儿岛开往福冈的新干线“燕”和福冈开往鹿儿岛的“樱”号。
但是他采用了一群小朋友的故事,来间接展现,让新干线有了是枝裕和的味道。
兄弟两个在现实生活中也是兄弟,前田兄弟两个很有天分,各自参演了很多优秀的作品。
除了前田,也有切叔和阿部宽叔,还有写真女神长泽雅美,桥本环奈,内田伽罗,当然还有我喜欢的树木希林等重多超喜欢的演员。
关于奇迹,大人们已经不在相信所谓的奇迹了。
面对周而复始的生活,和现实的挫败,也不再心有所愿。
但是孩子们愿意为了这一份不切实际的传说,为了他们心中纯洁的心愿,赶赴一场冒险的旅程。
这一刻是很让人动容的。
关于切叔作为爸爸给哥哥说的话,让他不要只看到自己,要去看到世界。
意思是让哥哥不要自私的以自己的想法,强迫两个已经不合适的人还在一起,这个也是满足自己自私的决定罢了。
而应该把更多注意力放在世界上,这个世界有很多值得花时间感受的,比如音乐对于爸爸就是世界。
里面很多日系场景都想让人截图。
小学的走廊,校园操场,教师,山田兄弟小时候还稚嫩的脸蛋,特别是弟弟无忧无虑的性格,哥弟两个每次用翻盖手机的对话。
都很可爱真实。
还有同班同学中还很童星的桥本环奈,内田伽罗等等,都充满了自己内心这个阶段的小心愿,也许这个心愿只是让自己跑快一点,让自己擅长画画。
但都充满了希望。
这也许只是她们一个阶段的故事,而故事随着她们长大也会慢慢延续,有很多奇迹。
他们愿意相信奇迹!!
追尋着的並不一定以奇蹟發生。
完全进入不了剧情。个人最不喜欢的是枝裕和诞生。
看了个开头实在看不下去了……两列火车相遇的时候许愿,愿望就会实现……亏导演想的出来,就好像写惯了论文的高材生,突然让他去写篇散文,结果竟写成了小学生作文一样的感觉。是枝裕和最喜欢拍的几样东东:一家人边做饭边聊天,一个人在街上闲逛,小孩装大人和大人斗嘴,好吃老头……
很喜欢这种风格的电影,阳光、向上、生活、野外、童真。后半部分比较精彩,前半部分再缩减一半就更好了,两个小时有点多,可以100分钟的。
真舒服。
阻挡我们行动的只是信念还不够深刻,欲望还不够强烈。奇迹也许就是一个去实现的过程吧。
很轻松又有一些感人的关于童年的电影。还是是枝裕和特有的清淡至极的味道,温情,美好,也可爱。
三星半,日本很多儿童片,为了实现愿望去看火车那里最好,跟我们的童年有相似的地方。小田切让这个爸爸虽然看起来不靠谱,长不大的小孩,还要靠儿子照顾,但是他们也生活的不错呢。大人不行,孩子就很懂事
难入戏啊
小溫情,稍平庸。懷念「無人知曉」和「步履不停」時期的是枝裕和,但至少新作比上一部「空氣人形」好得多。
2012看的第一部,温暖、轻松的是枝裕和,就是这样平凡的家庭,小人物的情绪感染着每一个受众,还是那个喜欢的是枝裕和,奇迹没有发生,却让孩子们学会成长,看到不一样的世界。配乐依旧抓人,特别是片尾曲,通个新干线这个载体来连接每个城市的距离,但每颗心的距离又有多远呢?值得深思的好片子。
命题作文都能拍成这样,除了赞叹还能说啥呢,是枝裕和对节奏和表演的掌控已然是大师范儿了。
好吧,我必须承认是枝裕和不是我的菜,无论是之前的《步履不停》还是这部《奇迹》,我都无感,也不喜欢《空气人偶》与《花之武者》。当然了,《无人知晓》严重SHOCK了我。也许应该看看最早的那部《幻之光》。
6.8/10 优秀的命题作文;最后的处理令人唏嘘,是枝裕和还是跳不出用成人眼光“创造”小孩心理的老毛病
太……平了……
呼啸而过的童年,你不知趟过的是深是浅,一起逃过的课,一起冒过的险,糖果上的静谧,跑过的快乐和忧伤,只有害怕没有恐惧,那个夏天过后,我再也没有真正的开心过,她没有回去和他在一起,也没有和他在一起,但这又有什么呢。
哥哥你也太哥哥了,相比之下你们成年人弱爆了
看了想活下去的片子!是枝裕和的就应该在影院看
下次遇到高铁经过要不要也许愿,额,还是....算了。
妙趣横生